《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课标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7.1 《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初中地理组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板书课题)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具有北方特色的东北三省、黄土高原等地区。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中国地理的分区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中国地理差异。
本章内容在第七章中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为后面三节内容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地图描述和评价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
2)、根据气温和降水图总结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了解红土地的成因。
3)、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了解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及分布。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表述、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南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坚信本地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的必要性。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
2)、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生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说学情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对区域地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八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教学要直观生动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地图简要评价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重要特征及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知道其主要农产品的分布。
3、通过“农业规划”活动认识农业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培养科学的人地观。
【重难点】1、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生产方式的影响,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2、培养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观。
《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并初步掌握了学习自然地理的方法,拥有一定的识图判图能力以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但是,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地理知识,对某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还不是很熟悉,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深刻。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上学期对中国地理总论的学习,对中国地理有了一定的感知,对中国的南北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读图识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的身边事例谈起,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讨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状况的影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效果分析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
这一节主要采用了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课前搜集等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
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激发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以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标分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认识区域”部分有这些要求:1.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2.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我认为,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影响了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体现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了气候特征,地形和气候又影响了河流和植被状况,当然,河流也能反作用于地形。
区域内的自然要素相互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又影响了人类活动。
区域不同,自然环境就有一定的差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不尽相同。
所以,仔细研究课标,根据我们的经验和对课程资源的掌握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把课标解构并重新整合为以下四个目标进行教学:1. 运用南方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描述南方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2.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3. 在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自然地理特征的过程中,学会描述区域各个自然特征和分析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的方法。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体会人地和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在此,我们旨在教学生用更高度综合的眼光来分析区域的农业生产,即把区域的农业生产放到整个区域的大环境下去分析和思考,认识到发展农业不过是区域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有共性的,而不是某个区域“特有”的事情。
这不仅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区域性,也体现了其综合性。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性和生活性的渗透和培养。
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课堂活动,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方法,从而真正了解区域农业学习的基本思路,真正理解区域的自然要素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最终要帮学生建立这样的地理思维:二、教材分析新教材针对课标设计了“气候湿润的红土地”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两部分内容。
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标(一)课程内容标准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二)课标具体目标1、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找出南方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指出南方地区的范围;2、运用相关地图及资料,说出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并分析其差异成因。
3、运用相关图文资料,分析南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条件。
4、举例说明南方地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二、重点、难点(一)教材的重难点:重点:1、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2、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难点: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二)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重点:1、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识别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地形特征;2、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3、综合运用地形图、气候图等资料分析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4、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5、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难点:运用资料分析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三、学情:(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基础知识: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农业特点——80%学生能够掌握2、重点知识: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70%学生能够掌握3、难点知识: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60%学生能够掌握(二)普遍性问题:1、提取归纳能力不足,学生对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难给出准确的描述。
2、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逻辑理解能力,会通过依据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小组讨论和老师讲解的方式完成,学生讨论结果不会很深刻,不能完全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一、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
2、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了解红土地的成因。
3、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了解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二、说教学重难点八年级学生主要学习中国地理,上册为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下册为中国地理分区。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一节内容。
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力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和具有北方特色的东北三省、黄土高原等地区。
本章内容在第七章中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中国地理差异。
而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所以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教学重点:1、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
2、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二)教学难点根据本课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衔接上还存在一些不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所以我认为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学生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说教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精心设计了信息整合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要学的新知识有了期待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旧到新,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四、说学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读(看)——议——讲”结合法(2)、图表分析法(3)、读图讨论法五、说精彩教学片段环节教学设计我的教案集备反思课堂(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设计意图:直观形象的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风貌,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学习兴趣。
《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课程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域差异”的内容有3条,其中,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可以承载以下2条内容。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共15条,其中位置与分布5条,联系与差异6条,环境与发展4条。
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可以承载以下5条内容。
位置与分布3条: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联系与差异2条:1.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活动建议】开展学习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活动。
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
【说明】本单元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面面俱到。
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
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但所选区域组合,必须涵盖本单元所有“标准”。
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课标解读(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将原标题“地理差异”改为现在的“地域差异”。
第六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标课程内容标准●在地图上指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上识别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
●举例说明南方地区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运用资料比拟南方地区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用事实说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课程具体目标:1.通过地图对南方地区进行定位,指出南方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归纳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农业特点。
3.运用资料比拟分析南方地区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3.运用实例分析说明农业生产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1.教材的重、难点重点: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特点。
难点:自然条件对农业开展的影响。
2.教学的重难点重点:运用图文资料分析归纳南方地区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特点。
难点:运用实例分析说明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到达的程度1、南方地区的位置与范围:95%学生能够掌握。
2、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农业特点:85%学生能够掌握。
3、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6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分析说明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四、教学目标1.通过读图描图指出我国南方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归纳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自然特征,比拟南方地区内部的气候差异,说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运用北方地区农作物和农产品分布分析说明南方地区的农业特点。
4.运用南方农产品分布图,说出水田的分布地区,通过联系地形、气候条件来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五、教学过程设计【构建动场】展示南方地图的景观图片,直观感受区域特色。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南方地区一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中学文科组初中地理第*号说课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选自八年级地理下册,本节内容为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与农业生产,重点强调了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的特征,以及南方地区自然特征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突出了南方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二、说学情:在分析完教材之后,简单的分析一下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所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上学期巳了解了中国地理的概况,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求知欲旺盛。
所以针对以上的学生特点,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标的理念,我设定如下的教学目标(过渡)。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指出南方的范围;2)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灯自然地理特征;3)了解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观;2)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加深对家乡的认识, 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文明的理解和情感加深,以及对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观的”理解和进一步实践。
四、教学重点: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1、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分析南方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位置与分布:在地图上指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2.联系与差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查阅中国四大区域地图,找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简单评价南方地区的位置。
2.分析地图及资料,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及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3.探究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查找南方地区的边界线,描述并评价南方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确定南方地区的地形组成,分析内部差异与区域发展特点;运用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景观图欣赏,感受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通过阅读物产分布图,了解自然条件对水田农业生产的影响。
3.列举实例,说明南方地区丰富的物产,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基础上,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农作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南方地区不同地形区主要的地理差异。
南方地区的气候与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以关于江南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始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读图、析图,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分组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效果。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不同人眼中的南方地区文人、画家笔下的南方:摄影者、食客眼中的南方: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欣赏南方地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
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地理差异”的课程内容,“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这节内容主要承载了两大课程要求: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结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这节又承载以下4条内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课标解读
针对本节所承载的有关“地理差异”这一课程内容,第一个课程要求可在本节中部分落实,即利用专题地图如南方地形图指出南方地区的位置,至于“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差异”则需在四大地理区域全部认识完后能够落实。
第二个课程要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本节内容中要求学生结合农业这一实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本节所承载的有关“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要求都能在本节内容中全部落实,同时这一课程内容要求在世界区域地理以及中国北方地区的各区域中已经分别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本节内容的落实主要起到巩固学生学习区域地理一般方法的作用。
综上所述“认识区域”的4条内容不需要我们再次逐条进行重复“教”。
因而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地理差异”的2大课程要求。
二、细化教学目标
结合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要求,通过整合现行的三维目标,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区域认知方面:在地图上指出南方地区的范围,并简单评价南方地区的位置;利用相关地图识别、归纳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
通过利用地图认识南方的自然环境特征巩固认识区域特征的一般方法,培养有关南方地区的区域认知素养。
2.综合思维方面:利用资料说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分析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内部差异,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区域联系锻炼学生地理问题分析的综合思维。
3.地理实践力方面:结合日常生活的饮食,利用地理观察和实际生活体验说出南方地区的农作物,理解农业发展的条件,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地理观察、地理调查等地理实践力。
4.人地协调观方面:通过利用图文资料,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从而形成人地协调观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突破
(一)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本节内容的重点确定为:①利用相关地图识别、归纳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②利用资料说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内部差异。
重点①利用相关地图识别、归纳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
分析:在中国区域地理学习中,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是学生必须认识和掌握的,学生通过读图、填图、填表等活动,加深对南方地区自然事物的认识,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对地理事物的概括能力。
所以,本课的重点应放在南方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土壤及植被等方面。
教学重点把握建议:针对第一个教学重点可结合不同的专题地区让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具体如下:
1、通过阅读“南方地区的地形”图,学生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海、南海等地理事物,并指出南方地区的范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2、通过阅读“南方地区的地形”图,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四大地形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东南丘陵)及主要山脉(横断山脉、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南岭、台湾山脉),教师让学生说出地图中ABCD和①②③④⑤所地表的地理事物。
3、通过阅读“南方地区的地形”图,学生找出地图上的主要河流(淮河、长江、闽江、澜沧江)和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得出南方地区河湖众多这一特征,并简要分析南方的河流特征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4、教师呈现气候类型分布图、年降水量图、年平均气温图和相应的气温降水柱状图,让学生自主分析南方地区的气候,并思考气候的成因。
从而得出:年平均气温在16°C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气候湿热,并分析出南方气候的形成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重点②利用资料说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内部差异。
分析:南方的自然环境与另外三大区域有所不同,同时其内部也存在差异,因而不仅要从大区域去比较差异,而且也要在同一区域内缩小范围比较。
教学重点把握建议:第二个教学重点是利用图文资料学生合作探究,说明南方地区的地形差异。
建议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相关的图文资料从海拔、范围大小、完整性等方面,填表四大地形区的差异。
(二)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知识特点,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为:结合图文等资
料了解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分析:新课标提出“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分析一个区域自然因素之间以及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之间的联系,培养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建议:针对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展示南方农业发展的图片,学生依据图片得知南方地区是重要的水田农业区,同时让学生在在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认识的基础上自主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在农业发展的条件中引出水田在山区分布的位置,从而补充梯田的学习。
最后结合“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图让学生认识南方地区的农作物。
1、通过农业发展图片,得出南方地区是重要的水田农业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气候湿热,水热条件优越;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
2、梯田内容的学习可利用元阳梯田的视频介绍来渗透,学生通过视频得知梯田的设立,从而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
3、结合“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图学生说出南方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农作物,同时还盛产茶、竹、甘蔗、橡胶,以及柑橘、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4、最后,利用教材的活动题带领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日常饮食的影响,并分析常见食材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