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古琴简介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也是最具代表的民族乐器。
在先秦及两汉的文献里,都记载有古琴,如:《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诗经》:“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里所说的琴即指古琴。
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是很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留存有150多部琴谱和3000多首琴曲,在古琴身上积淀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从其形制、创制以及乐谱的产生、琴论、演奏艺术、审美情趣等方面,可说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
中国古代乐器按材料共分八类,即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古琴因它的弦在古代是以丝做成,故归为丝类乐器。
古琴的制作材料:面板多取材桐木或杉木,取松软的木质。
底板用梓木,取密实不易变形的材质。
一张好的古琴需具备四善九德,四善:轻、松、脆、滑。
九德: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最早的古琴是唐代的琴。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也说象周天365度)。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
中国琴会副会长亲授:如何听懂古琴?深度赏析35首古琴名曲!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瑰宝,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韵味。
它以其深邃的内涵、悠远的音色和独特的演奏手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那么,如何才能听懂古琴,欣赏其韵味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度赏析35首古琴名曲,带你领略古琴的魅力。
一、古琴简介及演奏特点古琴,又称“七弦琴”、“四弦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外形典雅,音色悠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古琴的演奏手法主要有弹、拨、按、滑、揉等,这些手法使得古琴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二、如何欣赏古琴音乐要欣赏古琴音乐,首先需要了解古琴的音乐特点。
古琴音乐以抒情为主,强调内心的表达。
在欣赏古琴音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古琴音乐传达了演奏者的情感,欣赏者应尝试感受这种情感。
2.关注音乐的韵味:古琴音乐的韵味独特,体现在音色、音韵和音律等方面。
3.了解古琴的演奏手法:欣赏古琴音乐时,可以关注演奏者运用了哪些演奏手法,如泛音、按音、揉音等。
4.结合曲目背景:了解古琴曲的创作背景和寓意,有助于深入欣赏音乐。
三、35首古琴名曲深度赏析在这里,我们无法一一详述这35首古琴名曲,但可以简要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曲目:1.《高山流水》: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琴曲,传颂着友谊和知音的典故。
曲中描绘了山高水长的意境,展现了古琴音乐的韵味和内涵。
2.《渔樵问答》:此曲以山水、渔樵为题材,展示了古琴音乐的优美与和谐。
3.《平沙落雁》:一曲描绘了沙漠之美,展现了古琴音乐的意境和表现力。
4.《广陵散》:这是一首具有传奇色彩的古琴曲,流传着许多故事和说法。
音乐激昂、激越,富有力量感。
5.《阳关三叠》: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题材,表达了离愁别绪和送别之情。
通过以上简要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古琴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欣赏古琴音乐时,可以参考本文提供的方法,去感受古琴的韵味和内涵。
古代古琴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起源古琴在中国乐器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古琴最早的形态是“瑟”,是一种古代的弦乐器,是以弦丝共鸣发声的乐器。
汉代前古琴流行于民间,后来逐渐成为宫廷文人雅集的音乐伴奏乐器。
在三国时期,曹操的女儿曹滾非从罗敷学琴;东晋琴师吕云教卫太婿落帆琴艺。
此后,音乐家嵇康、司马相如、阮籍等名士都以琴德闻名后世。
二、结构古琴的结构主要包括琴面、琴背、琴足、琴头、琴轴、弦床和弦轴等,每个部位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和功能。
琴面是古琴的主要音源,能够产生音响,琴背是琴的主要支撑结构,起到支持琴面和琴体的作用,琴足是古琴的支撑部分,通常有两个琴足,能够稳定琴的位置和高低。
琴头是古琴的上端,通常有一个琴头,常常具有一定的装饰性,琴轴是用来系弦用的,通常有13个琴轴。
弦床是琴的一个重要部分,放置弦用的,弦轴是古琴上弦轴的部分,13个弦轴用来在琴上系弦用的。
三、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演奏技巧和拨弦演奏技巧两大类。
指法演奏技巧是利用双手的指头按弹琴弦,通过变换不同的指法和按弦的力度来达到演奏音乐曲目的目的。
拨弦演奏技巧是利用指甲或者拇指拨弦演奏的技巧,通过变换拨弦的方式和力度来达到演奏音乐曲目的目的。
古琴演奏中常用的技巧包括颤音、滑音、顿音、散指、断音、垫音、横按和跳按等。
四、音乐特点古琴的音乐特点主要包括“清、灵、深、远”,其音色清雅、音质纯净、音韵深沉、音调悠扬。
古琴音乐富于内涵,富有诗意和哲理性,能够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古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深受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喜爱,成为他们表达情感、陶冶性情的一种艺术方式。
五、传承发展古琴的传承发展主要包括古琴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古琴的发展。
古琴的历史传承主要是通过古琴的学习、教育、保护、研究等途径,传承古琴的演奏技巧和音乐文化,弘扬古琴的艺术魅力。
现代古琴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古琴音乐的创新、演奏技巧的改良、音乐理论的研究等途径,推动古琴音乐传统的融合和创新,拓展古琴音乐的现代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
古琴的知识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古琴结构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
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
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
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
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
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
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
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
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
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
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
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
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古琴原画入门知识点总结一、古琴的起源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3000年前的中国古代,古琴源于古代的弦乐器,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化而来。
最早的古琴是用竹子制成的,后来才逐渐使用木材制作琴身。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扬,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因此在古代被视为高雅的音乐艺术。
二、古琴的结构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它的琴头上有两条琴弦,琴身上有13个音栓。
古琴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即它的弦并不贴着琴身,而是悬浮在琴身之上。
这种设计使得琴弦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声音的共鸣和韵味,从而增加了古琴的表现力和音乐性。
古琴的结构简洁,但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需要仔细品味和掌握。
三、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首先是弹奏的手法,古琴的弹奏主要靠右手的指甲弹琴弦,左手则负责按音栓。
弹奏时需要注重指法的变化和力度的掌握,以确保音色的准确和表现力的丰富。
另外,古琴的演奏还需要注意节奏感和表现力,要能够将音乐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四、古琴的曲谱古琴曲谱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名曲和经典乐曲。
古琴曲谱的编排方式独特,一些曲谱甚至未标明具体的音高和节奏,而是用传统的表记符号和意象图来表示乐曲的情感和表现,需要演奏者有较强的音乐素养和表现力。
古琴曲谱的学习除了需要熟练掌握曲目的基本内容外,更要能够领会曲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意境。
五、古琴的修养学习古琴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和学习,更是一种修养和思想的培养。
古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学习古琴不仅可以增进音乐素养,还可以培养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古琴的弹奏需要考虑音乐的情感表达,这需要演奏者渗透到音乐中去,领会其中的深层意境,使得练琴成为一种修心养性的过程。
总之,学习古琴需要全面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掌握,更需要有一颗热爱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心。
古琴音乐艺术悠远而深厚,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学习古琴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音乐修养,还可以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欣赏,是一项有益的艺术活动。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起源于中国古代,据传,古琴可以追溯到约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被认为是中国乐器中最古老的一种。
古琴在历史上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庙堂音乐、文人雅集以及民间音乐活动中。
在中国古代,古琴既是一种文人雅士的象征,也是一种表现情感、抒发情怀的艺术载体。
在古代,古琴曾被称为“七弦琴”、“律琴”、“雅琴”等,其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古琴的外形和结构古琴的外形呈长方形,其主要部分包括琴身、琴颈、琴头、琴桥、琴弦等。
古琴的琴身由多层楸木制成,琴面用鲁料或玉石制成,琴身表面常常雕刻有龙凤、山水、花鸟等图案。
琴颈通常呈弯曲形状,末端有琴头,琴桥则位于琴面上。
古琴的琴弦一般为丝弦,有七根,并且没有弦轴,需要用手弹奏。
三、古琴的演奏技法古琴的演奏技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琴身的按弦、琴弦的拨弦、琴曲的演奏等。
古琴的演奏技法需要借助指法、拨弦法、换弦法、滑音、急起、绕指等手法来完成。
同时,古琴演奏还包括琴曲的演绎、音韵的控制等方面的表现。
四、古琴的音乐特点古琴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其音色、音韵、音节等方面。
古琴的音色优雅悠扬,音韵绵长柔美,音节变化丰富多样。
古琴的音乐以其清雅的音色、深沉的意境和丰富的表现力,被誉为“乐器之冠”,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古琴的传承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中国古代,古琴曾受到皇室和文人雅士的青睐,成为了显赫的乐器之一。
在清朝,古琴的演奏技法得到了一定的规范和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曲目体系。
近代以来,古琴在中国音乐界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古琴学习班、研究会等机构也逐渐兴起。
同时,古琴的国际传播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动,进一步扩大了古琴的影响力。
六、古琴的保护与传承古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琴,中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古琴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且加强了对古琴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
同时,一些地方还成立了古琴学校、研究机构等,用以推动古琴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古琴介绍古琴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古老而雅致的乐器,被誉为“万弦之始”。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到目前为止已有将近3000年的历史。
古琴的音色素雅而深沉,琴音悠扬动听,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并给人带来平静与放松的感觉。
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门艺术的综合体,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哲学和美学内涵,在中国的音乐史、文化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古琴的外形呈长方形,并有曲折的扁头部分,琴身由数片竹木组成。
琴的面板是由上等的桃花核木制成,琴弦则由丝线与蒲扇筒细丝制成。
古琴上共有七根弦,分为三字弦和四字弦两组,它们共同演绎出琴声的美妙琅琅之音。
虽然古琴的外形简单,但其演奏技巧却极为复杂,需要演奏者通过手指的轻拢弹奏出琴音,运用琴音的起伏、连绵和细腻来表达丰富的情感与意境。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最爱。
在古代,儒学、道学和佛学等各种思想流派都对古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它被视为文化人的象征。
古琴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许多古代文人学士都是琴棋书画四艺全才,而弹奏古琴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琴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达到平和、清静和超凡脱俗的境地。
古琴的音乐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琴曲、琴诗和琴曲伴诗等。
琴曲是以古琴为主奏乐器,独奏演绎的曲目,通常由该乐器所演奏的旋律构成。
琴诗则是将文人笔下的诗句与古琴的音乐相结合,达到思想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而琴曲伴诗则是指在演奏古琴的同时配以诗朗诵,将音乐与诗歌相结合,让听众在欣赏琴音的同时,更好地领略到文学艺术的魅力。
古琴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受到了许多国际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它的音色独特,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独树一帜。
越来越多的国际音乐家开始学习古琴,试图将其融入到不同的音乐风格中,创造出独特而富有创意的音乐作品。
总之,古琴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乐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更是一门需要专注和细致品味的艺术。
古琴历史简介
古琴,一种中国传统乐器,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3000年前的商
朝时期。
在古代,古琴经常被用作音乐的伴奏或者独奏,在宫廷、祭祀、私人娱乐等各种场合都有使用。
古琴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非常
重要,因为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和哲学
精神的重要象征。
古琴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精湛的手工技艺和聪明的头脑。
它由
多个零部件组成,包括琴头、琴颈、琴弦、琴桥等。
古琴的琴弦是由
丝线编织而成的,通常为七根或者十三根琴弦,用法也可以各异。
在
弹奏时,琴手需要使用自己的手指来拨弦,奏出美妙的音乐。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琴的地位非常引人注目。
作为中国文化的
传统元素之一,古琴被视为修身养性的工具。
古琴的音乐雅致高雅,
能够让人们陶醉在自然界与人类精神文明交汇的艺术境界中。
古琴音
乐有着丰富的情感表现能力,表达出了中国古代士人们对人生、爱情、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至今,古琴依然是中国音乐文化中最重要
的传统文化象征之一。
总的来说,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的历史悠久,制作与演奏要求都非常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内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古琴摘要:古琴,亦称“七弦琴”,史籍之中多称“琴”。
唐诗中有“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之名句,“泠泠七弦”指的就是古琴。
春秋擂鼓墩墓与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琴”更证实了它的历史之长久,《诗经》、《尚书》等古籍和唐宋诗词也常常见到有关“琴”与琴乐的继续。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键词:古琴,历史悠久,乐器正文:一、古琴的结构在弹弦乐器中,古琴的构造比较复杂,由面板、底板、音梁、音柱、弦轴板、弦轴、琴弦和琴脚等部分构成。
面板又称琴面,是一整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呈方形,并开有穿弦孔;琴尾一端呈椭圆形,在项、腰处两旁各有月牙形或显方折凹入。
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的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
底板上开有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圆形出音孔,一为龙池,一为凤沼,腰中近边处开有两个小方孔,为足孔,上安两足,叫雁足。
面板与底板胶合而成琴身,在琴的首部里面,粘有舌形木板,造成与琴腹隔开的空间,叫作舌穴。
音梁又称项实,是一根位于面板背部的长木条,用以调整琴音。
音柱是琴腹中的两个木柱,一个呈方形,叫地柱,在琴腹中部;另一个呈圆形,叫天柱、靠近琴首。
弦轴板位于底板的首部、开有安装弦轴的轴孔。
改良的古琴,因琴首处另有共鸣箱,弦轴则镶嵌于面板首部。
弦轴又称琴轸,为圆形或瓜棱形,是用木制成的中空体,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弦轴上。
琴弦多用丝弦,一弦最粗、音最低、靠近徽位最近,依次渐细,一至四弦用缠弦,靠近演奏者的第七弦最细、音最高。
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中间开有穿弦孔,琴弦从孔中穿过架于岳山上。
安装在底板上的4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月牙形缺口处的两个叫焦尾下贴,起系弦和使琴身垫平的作用。
在面板上镶嵌的13个螺钿做的小圆星叫徽,用以标记琴的音位。
近岳山的是一徽,中间较大的是七徽,近琴尾的为十三徽,徽位是根据琴面的长度分成若干等分来排定的。
二、古琴的定弦古琴调式有35种,按五声音阶定弦,音域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
在弹弦乐器中,古琴是一种较独特的乐器,琴面为指板,没有柱和品。
演奏时,将琴横置于桌上,右手投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标记,古琴定调复杂,调式有35种之多。
琴弦最低的一条空弦音为大字组C音,定弦由第一弦至第七弦依次按五声音阶排列,分别为C、D、F、G、A、c、d。
古琴音域宽广,由C—d3,共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
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圆润,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彩,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
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磬。
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各音区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
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
古琴造型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连珠式、落霞式、蕉叶式、神农式等。
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琴漆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
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冰裂断、龟纹等。
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古代名琴有、焦尾、冰清、大圣遗音、等。
古琴的十四个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鹤鸣秋月式。
其中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三、古琴的流派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
称“琴派”始自明末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
各个琴派之间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
浙派:南宋著名琴派。
奠基者为郭楚望。
他的代表作品为《潇湘水云》。
经刘志方授与毛敏仲和徐天民。
毛、徐两人编纂《紫霞洞琴谱》。
徐天民祖孙四代都是著名的琴家,明代尊之为“徐门正传”。
后人称浙派传谱为浙谱。
虞山派:明代琴派。
虞山地处江苏常熟,当地有河流名琴川,所以又称“熟派”或“琴川派”。
“浙操徐门”中的第三代徐晓山,曾在常熟传琴,致使当地名手辈出,陈爱桐即其中之一。
传至严徵,结“琴川琴社”,传谱辑为《松弦馆琴谱》。
广陵派:清代著名琴派。
江苏扬州古称广陵,以此地为中心形成的琴派为广陵派。
最初由徐常遇在虞山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其子二子继承家学,晋京献艺,一时争传“江南二徐”。
所辑《澄鉴堂琴谱》为本派最早谱集。
继起者徐祺吸收名地名曲加工整理,编成《五知斋琴谱》,为近代流传最广的谱集。
川派:又称蜀山古琴派,简称蜀派。
川派源远流长,至少有2000年历史的古琴派,是当今中国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一支古琴流派。
汉代蜀山琴派名家有:司马相如、扬雄、诸葛亮、姜维等。
近代川派的知名琴家有:张孔山、杨紫东、李子昭、吴浸阳、龙琴舫等人。
《天闻阁琴谱》和《沙堰琴编》收有川派作品,其中以《流水》和《醉渔唱晚》等曲最为流行。
我国著名川派古琴演奏家顾梅羹,将减字谱翻译成简谱配在减字谱下,又完成了三十余万字的《琴学备要》一书的修改整理工作。
闽派:近代琴派。
祝凤喈为代表。
著有《与古斋琴谱》继其学者有张鹤,编有《琴学入门》,陈世骥,编有《琴学初津》。
岭南派:广东琴派。
源于道光年间的黄景星。
他继承先人的《古冈遗谱》,又向香山何洛书学会十余曲。
辑五十首为《悟雪山房琴谱》。
近人郑健侯传其学。
诸诚派:近代琴派。
王溥长、王作祯、王露,祖孙三代以虞山派为基础,两者汇流,又结合当地民间音乐风格,形成具有山东地方风格的诸诚派。
辑有:《桐荫山馆琴谱》、《梅庵琴谱》。
代表曲目《长门怨》、《关山月》都是现代流行琴曲。
四、古琴的历史:古琴: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
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据说有五弦。
后文王、武王各增一弦,琴在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它经常与瑟或加上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诗经》中有“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就是指此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琴家,在《吕氏春秋》里,第一次记述了伯牙鼓琴,钟子期解音的故事。
春秋时著名的古琴家有师旷、师襄和师文等人。
孔子不但会弹古琴,而且技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的乐,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
曾候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是最早的古琴实物,长67公分,面板呈曲线状,琴头微上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仅一足,其形象与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图腾——夔龙相似;继十弦琴之后有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七弦琴,该琴面板较平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面板与底板组成匣式结构,尾部为一实木,音量较小,共鸣效果也不太好,面板上没有音位的标志“徽”,演奏技巧侧重右手,表现性能有相当的局限性。
在西汉中期到三国之际,琴开始与笛、笙、筝、琵琶等合奏,琴的形制有了重要的改进,此时的琴有七弦,面板完全平直,尾部实木部分已改为与主体相联的共鸣箱,音量扩大,左手可自由移动演奏滑音,面板外侧有十三个标志音位的小圆点“徽”,按纯律构成四个八度大三和弦的泛音列,因此,音域较宽,表现性能高。
汉以前,琴曲的传授全靠口传心授,到汉魏之交,创造了初期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汉魏六朝是我国琴曲创作的全盛时期,制作亦有相当的经验,此时的琴不仅是一种独奏乐器,而且是相和歌乐队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在文人士官中大大流传,把琴作为必学的“六艺”之一,并创作了大量的琴曲。
如《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古风操》等。
琴在唐代继续发展,唐初至“安史之乱”,琴家主要是整理旧曲,创作方面以董庭兰的《颐真》为代表;“安史之乱”到晚唐,是琴的重要发展时期,其中以陈康士的《离骚》最为突出。
此时琴已传入日本,在日本宫廷中十分盛行,《幽兰》的乐谱——唐卷子本《碣石调.幽兰》谱至今仍在日本保存。
唐琴体大、身圆、漆色富贵喜伏羲式,北京故宫珍藏的盛唐开元时期的“九霄环佩”琴。
此琴形体饱满,上髹紫漆,间杂朱砂后补之色,声形俱佳,为传世之极品。
宋时琴大大发展,宋太宗将古琴的七弦增为九弦,并为之改旧曲,创新调。
宋徽宗赵佶曾搜罗天下名琴藏于万琴堂,其中最为出色的莫过于雷威的杰作“春雷”。
因此,宋文人大夫偏爱古琴音乐,琴乐在社会昌行一时。
范仲淹、欧阳修等均善琴,琴的演奏技艺大有提高,形成众多流派,如京师琴派、江西琴派、两浙琴派等。
宋琴体扁身薄,黑色髹漆,多为连珠、仲尼式。
金章宗时非常珍重“春雷”,临终还用“春雷”殉葬。
这张名琴被人掘出,由耶律楚材赠与当时著名琴师万松老人,流传于民间。
元琴外型基本仿照唐宋琴所斫,但出现了方额、深舌罗汉腿漆色出现了斑剥色。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收录唐宋之前艺术珍品40多首,主持撰辑了《神奇秘谱》,并于1425年刊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
明琴,线条流畅造型秀美,并出现了不少前代没有的琴式,其中最负盛名者是弘治嘉靖年间的著名斫琴家祝海鹤所创的蕉叶琴,形态旖旎秀逸,蕉叶卷边优雅生动,音色圆润透净,为琴器中难得一见的珍品。
清末民初,古琴走向衰落,弹琴人渐少。
参考文献:《诗经》、《尚书》、《潇湘水云》、《澄鉴堂琴谱》、《琴学初津》、《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古风操》、《神奇秘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