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是春秋时期什么人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先秦历史故事:伯牙鼓琴伯牙介绍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春秋时的琴师,擅弹古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说是找仙师,便走了许久。
伯牙见老师还不回来,就沿着一条小路找师傅。
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便弹出一首好曲。
这时师傅突然出现,说:“好啊!仙师被你找到了!”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虽然,有很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伯牙与钟子期据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逐步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伯牙学琴的故事讲述了伯牙学琴的历程和感悟,以及他如何成为琴艺大师的故事。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伯牙学琴的故事》,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伯牙学琴的故事》篇1伯牙学琴的故事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伯牙的年轻人如何通过学习琴艺,最终成为琴艺大师的经历。
据传,伯牙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年轻人,他非常喜欢音乐,尤其是琴艺。
他听说当时的琴艺大师师旷很有名,于是他决定前往拜访师旷,向他学习琴艺。
师旷见到伯牙后,感到非常惊讶。
他发现伯牙对琴艺的热爱和追求非常强烈,因此他决定收下伯牙作为自己的学生。
在师旷的指导下,伯牙开始了他的琴艺学习之旅。
伯牙每天早早地来到师旷的家里,认真学习琴艺。
他每天都会练习很长时间,直到夜深人静才回家。
在师旷的指导下,他的琴艺逐渐提高,掌握了很多高难度的曲目。
但是,伯牙很快就发现,他的琴艺虽然已经很好了,但是却缺乏灵感和灵魂。
他演奏的曲目虽然技巧很高,但是却没有感情和深度。
他开始意识到,琴艺并不是单纯的技巧,更是一种表达和感悟。
于是,伯牙开始尝试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他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其中的美妙和和谐。
他去观察人们的生活,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
他开始把自己的感悟和情感融入到琴艺中,演奏出来的曲目变得更加生动、感人。
最终,伯牙成为了一位琴艺大师。
他的琴艺不仅技巧高超,而且充满了感情和灵魂。
他的演奏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美妙的音乐世界,也能够让人们体会到人生的喜怒哀乐。
伯牙学琴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琴艺不仅仅是学习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感悟音乐的内涵,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灵魂。
《伯牙学琴的故事》篇2伯牙学琴的故事是一个中国古代传说,讲述了一个名叫伯牙的年轻人如何通过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琴师。
相传,伯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年轻人,他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琴艺情有独钟。
他听说当时有一位名叫师的琴师,技艺高超,于是他决定前往师那里学习琴艺。
六年级语文【伯牙】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著名的琴师,被人尊为“琴仙”.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于《警世通言》.
由于《警世通言》影响巨大,俞伯牙这名字越传越远,遂以讹传讹了.笔者久居汉阳,瑞、俞二字读音难辨,乡人口音重,读时音调还会尖声上扬,很有特点,所以作为苏州人的冯梦龙当时会听走音.至于“名瑞,字伯牙”也者,当为“小说家言”.而在此之前的《列子》与《荀子》、《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
【锺子期】
锺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锺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锺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锺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春秋音乐家伯牙的资料介绍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技艺高超,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伯牙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伯牙资料简介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世人皆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最早见于《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思,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吕氏春秋·本味》也有所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东汉高诱对之注解时明确指出:“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
悉楚人也。
”《荀子·劝学篇》说:“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伯牙是当时的古琴名师,技艺高妙,马为听琴忘了吃草料。
《琴操》、《乐府题解》则记有伯牙向连成先生学琴的故事。
以上文献所述,皆直指伯牙。
现代的《词源》也注曰“伯姓牙名。
”明朝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写为“俞伯牙”。
俞伯牙与钟子期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春秋战国人士,通过资料记载得知,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一生最爱弹琴。
历代史书资料关于俞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篇。
列御寇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提到了俞伯牙的简介,还提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除此之外,荀子在《劝学篇》中,也提到了俞伯牙,书中写到“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
由此可见,俞伯牙的琴艺非常高超。
话说,俞伯牙自幼聪慧灵敏,并且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
值得一提的是,俞伯牙的老师是当时名气颇大的琴师成连。
和俞伯牙相比,史书对钟子期的简介少之又少。
只知钟子期和俞伯牙一样,是楚国人。
以今天的地名来说,钟子期是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一位樵夫。
俞伯牙与钟子期能遇见,得益于俞伯牙出使楚国一事。
《伯牙鼓琴》的故事《伯牙鼓琴》讲的是春秋时期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之间的故事。
主要情节如下:1. 相遇相知: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晚上,风浪平息,云开月出,景色迷人。
伯牙琴兴大发,专心致志地弹起琴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
这时,他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岸边的人告诉伯牙,自己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听到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那里听了起来。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懂琴,于是问他自己弹的是什么曲子。
打柴人回答说,伯牙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还指出伯牙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打柴人看到伯牙的琴,便说这是瑶琴,还说出了琴的来历,这让伯牙心中暗暗佩服。
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琴声雄壮高亢时,打柴人说这琴声像巍峨挺拔的高山;当琴声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琴声犹如翻滚着的江水。
伯牙听了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于是伯牙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两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并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2. 知音离世: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但是他等啊等啊,始终不见钟子期来赴约。
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临终前,钟子期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3. 伯牙绝弦: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此后,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情谊。
伯牙学琴的意思伯牙学琴是中国古代故事中的一个典故,讲述了伯牙和子期两位好友的故事。
伯牙是春秋时期的音乐家,他擅长演奏古琴,但他的琴艺却不被世人所认可。
伯牙的好友子期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认为伯牙的琴艺不够出色,于是选择离开伯牙去追求自己的政治事业。
在伯牙与子期分别后的一段时间里,伯牙心灰意冷,不再演奏古琴。
然而,当他听说子期去世时,伯牙深感悲痛,决定再次演奏琴曲来纪念他的好友。
伯牙开始演奏古琴,他倾尽全力地弹奏出一曲《高山流水》,他的琴声悲凉而动人,仿佛在表达他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传说中,伯牙的琴声如此悲壮,以至于周围的山水和动物都被感动,伯牙的琴声传遍了整个山谷。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真正的友谊是永恒的,即使分离,也会在心底深处保留。
伯牙学琴的意思是通过音乐表达内心的感情,用琴声感动他人,传达友谊的真挚和深厚。
伯牙学琴也寓意着追求艺术的追求和执着。
伯牙在琴艺方面并不出众,但他用心全力去追求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他的执着和追求成为了他琴声的灵魂,使他的音乐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这个故事也告诉人们,音乐是一种极具感染力和表达力的艺术形式,它可以超越语言的限制,传达情感和思想。
伯牙学琴的意义在于鼓励人们用音乐去表达内心的情感,用美妙的琴音感染和打动他人。
伯牙学琴还可以理解为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伯牙通过演奏古琴,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宁和,他的琴声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好友,也是他自己心灵的寄托和释放。
这启示着人们应该通过音乐或其他方式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以及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和沟通。
总的来说,伯牙学琴的意思是通过音乐表达友谊、追求艺术、感染他人、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人们追求真挚友谊和追求艺术的象征。
伯牙学琴的故事是怎样的伯牙与钟子期伯牙出生楚国,是晋国的上大夫,极其擅长琴艺,被称为是“琴仙”著名的高山流水就是他的成名曲。
那么伯牙学琴的故事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伯牙学琴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伯牙学琴伯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弹琴非常好听,被后代人称为“琴仙”。
那么伯牙一身高超的琴艺是怎么练就的呢?这里有一个故事,叫伯牙学琴。
据说伯牙在很小的时候就和成连学琴了。
但是成连总是说伯牙琴声没有灵性,说伯牙对于乐曲的理解不够深刻,只是单纯的将各个应付给弹奏出来了,没有神韵,不能引起听者的兴趣。
于是就想要带着伯牙去寻找自己的师父,希望自己的师傅可以帮助伯牙。
他们一起坐船到达了山东蓬莱。
这个时候成连对伯牙说你在这里呆着,我去找我师父。
就这样伯牙一个人待在岛上,因为他在岛上除了练琴没有什么事情,于是就自己出去逛逛看看。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看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他用心的倾听大自然的每一种声音,并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灵魂中,他感觉到自己的层次提高了很多。
这些都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就坐下来按照心中的感受开始弹琴,时而气势恢宏时而低沉婉转,一气呵成,创作出了著名的高山流水。
等到十天之后他的师傅回来了,发现伯牙的进步之后,非常开心,他说我们不需要我的师傅来指导你了,你应经领会到了弹琴的真谛。
伯牙学琴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艺术源于生活,归于本真,只有最真实的才能创作出最美的,最悦耳的琴声,也只有现实才会让你的创作和表演更加完美。
伯牙善鼓琴伯牙善鼓琴,伯牙全名俞伯牙又名伯雅,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大夫,也是一位著名的琴师,他的琴艺非常的高超,同时他还会作曲,被称为“琴仙”。
伯牙一生非常擅长弹琴,传闻他的琴声能让人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
伯牙在很小的时候他的师父就带他出门游历了,他的师父经常将他放在大自然中,让他领略大自然的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最重要的就是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刚开始的时候伯牙不能理解,但是他从来没有说什么,但是有一天他忽然明白了师傅的用心,那天他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师傅来找他,于是就自己向前走来到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奏起了琴,声音非常的优美,他感觉自己的琴声就是大自然的呼唤,他明白他听懂了大自然的声音。
六年级上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六年级上 22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在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则名为《伯牙鼓琴》的文言文,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琴师。
他善于弹奏,其琴音能让人陶醉其中,仿佛能诉说着无尽的心事。
然而,尽管他在音乐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却始终感到孤独,因为他的琴音无人能真正理解。
直到有一天,伯牙在山中弹琴。
此时,钟子期路过,被那悠扬的琴音所吸引,便驻足聆听。
伯牙弹奏着心中的高山,那琴音雄伟磅礴,仿佛高山峻岭就在眼前。
钟子期不禁赞叹道:“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伯牙心中一惊,此人竟能听懂他琴音中的高山之意。
接着,伯牙又弹奏起心中的流水,那琴音流畅奔放,犹如滔滔江河奔腾不息。
钟子期又说道:“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大喜,终于找到了能听懂他琴音的知音。
自此,伯牙与钟子期结为好友。
他们时常相聚,伯牙弹琴,钟子期聆听,两人心有灵犀,无需言语,只需琴音便能明白对方的心意。
然而,命运总是无常。
不久之后,钟子期不幸患病离世。
伯牙得知这个噩耗,悲痛欲绝。
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再次弹奏起那熟悉的琴音。
只是,这次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他的心声了。
伯牙望着那墓碑,泪如雨下,他说道:“子期已去,吾从此再无知音,这琴还弹给谁听?”说罢,他摔断了自己心爱的琴,并发誓终生不再弹琴。
这则故事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让我们看到了知音的难能可贵,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能有一个懂自己的人。
这个人或许是我们的朋友,或许是我们的家人,又或许是我们的爱人。
他们能在我们开心时与我们分享喜悦,在我们难过时给予安慰,在我们迷茫时为我们指明方向。
然而,要找到这样一个知音并非易事。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在茫茫人海中寻寻觅觅,却始终无法遇到那个真正懂自己的人。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要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与那个知音相遇。
同时,这则故事也让我们思考友情的真谛。
高山流水遇知音讲的是伯牙和谁俞伯牙,钟子期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全名:俞伯牙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在《吕氏春秋》和《列子》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已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方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伯牙断琴:音乐之美的绝唱在华夏音乐文化的浩瀚长河中,伯牙断琴的故事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音乐的内在美,还展示了音乐对人类情感的深远影响。
它既是一部表现古人音乐境界的历史佳话,也是一部阐述音乐之美的经典之作。
伯牙,原名俞伯牙,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他善于弹奏古琴,技艺高超,声名远扬。
伯牙性格豪放,潇洒不羁,他的琴音也如他人一般,充满了激情与深情。
在漫长的弹琴生涯中,伯牙曾用琴声征服了无数听众,也赢得了无数荣誉。
有一天,伯牙受邀参加一场宴会。
在宴会上,他为宾客们演奏了一曲。
琴音婉转悠扬,如山泉潺潺,如风摇曳,宾客们都被深深地打动了。
然而,在演奏过程中,伯牙突然将琴弦猛烈一挥,琴弦应声而断。
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正当大家惊讶不已时,伯牙站起来,向大家解释道:“我的琴声虽然美妙,但只有断弦之音,才能真正表达出我心中的情感。
”伯牙断琴的举动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深思。
他们开始意识到,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沟通心灵的途径。
伯牙用断弦之音传递出的不仅仅是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更是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界的理解。
这种深刻的理解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伯牙断琴的故事逐渐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古代音乐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人们纷纷效仿伯牙,追求更高的音乐境界。
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后世音乐文化的发展。
在今天看来,伯牙断琴的故事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音乐并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示,更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和心灵的沟通。
只有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和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其最大的魅力。
因此,我们应该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要注重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音乐之美,也才能让音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伯牙断琴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佳话,更是一部阐述音乐之美的经典之作。
它让我们认识到音乐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情感的流露和心灵的沟通。
伯牙名词解释伯牙是指俞伯牙,姓俞名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虽然他是楚国人,却任职于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伯牙作为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
钟子期的身份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一天,伯牙回自己的国家探亲时,晚上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在汉江边鼓琴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是个打柴的人。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雄伟的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非常高兴,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
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两人就成了至交。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看不到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钟子期,过了很久还是没有出现。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由于得病去世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钟子期死了之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没有懂得自己的人,就把自己的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决定此生再也不弹琴了。
这便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难觅的故事。
伯牙鼓琴的作者伯牙鼓琴的作者是古代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和文化人——伯牙。
伯牙被誉为“琴仙”,他一生致力于琴学,创作了大量琴曲,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高山流水》。
而“伯牙鼓琴”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伯牙,姓墨,名牙,字子期,一般被称为“伯牙”,生活在中国春秋时期。
他天赋卓越,早年学习音乐,精通音乐理论和技巧,被誉为当时“天下第一琴客”。
然而,他的才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扬,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好,文化层次也相对较低。
于是,伯牙在自己的内心中,怀揣着成为大音乐家的梦想,却无从实现。
直到有一天,伯牙听说了四川蜀地琴客钟子期隐居在龙门山下,便前往寻找。
最终,伯牙和钟子期相遇,共同演奏琴曲,琴声悠扬,令人陶醉。
在此之后,伯牙意识到,只有寻找到一位比自己更好的琴手,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琴艺。
伯牙很快又听说了另一位音乐家——子期。
于是,他又启程前往齐国,想要与子期碰头。
然而,子期已经去世很久了,而他的琴却留给了其好友梁山伯。
于是,伯牙来到梁山,寻找梁山伯,希望借子期的琴弄一弄,一睹真容。
梁山伯感到十分的好奇和兴奋,于是将自己的一派好琴献给了伯牙,伯牙在梁山上弹起了子期的琴曲,这就是“伯牙鼓琴”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许多版本,但无论哪个版本,它都传递了一种文化精神,即“相知如梦,琴声不绝。
”它传递的是人类内心深处对音乐的向往,对真正美的追求。
而伯牙,作为一位大音乐家,他在这个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优秀文化人的精神,他把音乐当成了自己人生追求的核心,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对音乐有着无限的热爱、追求和探索。
总之,伯牙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琴艺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
而“伯牙鼓琴”的故事,也是代表了中华文化中对真善美的追求。
所以,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应该学习伯牙的雅正品格、勇于追求的精神,同时弘扬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伯牙鼓琴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伯牙鼓琴翻译简短
伯牙,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因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而闻名于世。
伯牙本来姓“伯”,又作伯雅。
但这个姓氏比较罕见,《百家姓》中没有收录,在明朝《百家姓续编》中也仅排第491位。
所以,“伯牙”这个名字给人的直觉是前面应该还有一个姓。
可能是为了让名字符合一般人的直觉,同时与“钟子期”的三字姓名形成“对称”效果,方便记忆传播,明朝冯梦龙在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中将伯牙的姓名改造成“姓俞,名瑞,字伯牙”,这一改动对后人影响很大,如京剧《伯牙碎琴》(又名《马鞍山》、《知音会》)。
据说伯牙在本篇故事中演奏的曲子分别叫做《高山》《流水》。
但现在流传的《高山》《流水》是伯牙创作的原曲,还是后人的神作,站长对音乐了解不多,不敢妄言。
1976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为“伯牙环形山”,以纪念这位艺术大师。
1977年,美国发射了“旅行者2号”和“旅行者1号”两艘宇宙飞船,其上各带有一张名片为“地球之音”的铜质镀金激光唱片,这张金唱片承载着人类与宇
宙星系沟通的使命。
相传为伯牙所作的琴曲《流水》,作为人类音乐典范作品之一,被收录进了旅行者金唱片中。
中考子牙与伯期的故事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
”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伯牙是春秋时期什么人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人。
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下面是有俞伯牙人物简介,欢迎参阅。
俞伯牙人物简介俞伯牙,男,华夏族,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
伯牙本姓伯,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
由于《警世通言》影响巨大,俞伯牙这名字越传越远,遂以讹传讹了。
笔者久居汉阳,瑞、俞二字读音难辨,乡人口音重,读时音调还会尖声上扬,很有特点,所以作为苏州人的冯梦龙当时会听走音。
《列子》与《荀子》、《史书》、《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
俞伯牙知音故事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说是找仙师,便走了许久。
伯牙见老师还不回来,就沿着一条小路找师傅。
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便弹出一首好曲。
这时师傅突然出现,说:“好啊!仙师被你找到了!”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
音。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
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
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伯牙学琴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
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
”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
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馀,举目四眺。
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
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
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
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