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设计中的稳定问题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13.30 MB
- 文档页数:131
钢结构稳定设计pdf
钢结构的稳定设计是确保结构在受力时不会发生失稳或倒塌的重要工作。
以下是钢结构稳定设计的一般步骤:
1. 确定结构的几何形状和尺寸:根据设计要求和使用目的,确定结构的几何形状和尺寸。
2. 确定边界条件:考虑结构所受的外部载荷和约束条件,如风荷载、地震荷载、温度变化等,确定适当的边界条件。
3. 分析结构的内力:利用结构分析方法,计算出结构在各种载荷情况下的内力。
4. 计算结构的稳定系数:根据结构的几何形状和尺寸以及内力分析结果,计算结构的稳定系数。
常用的稳定系数计算方法有屈曲分析和稳定性极限分析。
5. 检查稳定性要求:根据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检查结构的稳定性是否符合要求。
常见的稳定性要求包括控制结构的屈曲和位移。
6. 优化结构设计:如果结构的稳定性不符合要求,可以通过调整结构的几何形状、尺寸或材料等,进行优化设计。
7. 绘制结构施工图和详细设计:根据稳定性设计结果,绘制结构的施工图和详细设计图纸,明确结构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和连接方式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钢结构稳定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材料的强度、刚度和连接方式等因素,以确保整体结构的安全和可靠
性。
钢结构稳定设计指南∙介:钢结构失稳形式存在多样性外,还应了解下列四个方面的特点:(1)稳定问题要考虑构件及结构的整体作用;(2)稳定计算要按二阶分析进行;(3)考虑初始缺陷的极值稳定计算正在取代完善构件的分岔点稳定计算;(4)稳定性不仅通过计算来保证,还需要从结构方案布置和构造设计来配合。
∙关键字:钢结构稳定,轴心压杆,计算长度,受弯构件,框架稳定一.钢结构稳定问题的待点失稳形式存在多样性外,还应了解下列四个方面的特点:(1)稳定问题要考虑构件及结构的整体作用;(2)稳定计算要按二阶分析进行;(3)考虑初始缺陷的极值稳定计算正在取代完善构件的分岔点稳定计算;(4)稳定性不仅通过计算来保证,还需要从结构方案布置和构造设计来配合。
二.轴心压杆的稳定计算(1)影响轴心压杆稳定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残余应力,它是把稳定系数分成a、b、c 三类的依据,残余压应力越大,位置距形心轴越远,值越低。
(2)轴心压杆不仅会发生弯曲失稳,也可能发生扭转失稳。
在采用单轴对称截面时.需要特别注意扭转的不利作用。
(3)设计格构柱时,需要了解几何缺陷的不利影响和柱肢压缩对缀条的影响。
三.轴心压杆的计算长度关于压杆计算长度的确定,需要明确以下几点:(1)确定杆系结构中的杆件计算长度时,应把它和对它起约束作用的构件一起作稳定分析。
这是稳定性整体计算的一种简化方法。
压杆一般不能依靠其他压杆对它的约束作用,除非两者的压力相差悬殊。
(2)节点连接的构造方式会影响杆件的稳定性能。
因此,杆件计算长度和构造设计有密切联系。
比如杆件在交叉点的拼接会影响它的出平面弯曲刚度并使计算长度增大。
又如起减小计算长度作用的撑杆的连接有偏心,会降低它的有效性。
(3)塔架杆件的计算长度有不同于平面桁架(屋架)的特点.主杆和腹杆都各有其特殊之处。
此外、塔架中单角钢杆件预期绕平行轴失稳时,需要考虑扭转的不利影响。
(4)桁架体系的支撑构件和塔架中的横隔构件都对杆件的计算长度有直接影响。
一、关于侧向支撑点与檩条、隅撑的关系1,当屋面板采用扣合式时,屋面板不能作为檩条的侧向支撑,要进行稳定计算,绿本6.3.6及条文,2,当屋面板及墙板采用压型钢板、夹心板时,而板与檩条有可靠连接时,檩条及墙梁可以作为梁或柱的侧向支撑点。
(冷弯10.1.4条文)。
换言之,当不可靠连接时,不能作为梁柱的侧向支撑点。
(这里指的钢板应该是单层钢板)该条文说明还提到:作为侧向支撑的檩条、墙梁必须与水平支撑、柱间支撑或其他刚性杆件相连,否则,一般不能作为侧向支撑点。
(我理解这是指在屋面板不是压型钢板或压型钢板与檩条没有采用可靠连接时的情况)。
我理解作为侧向支撑的檩条要满足:a,满足压杆长细比,按受压构件计算强度稳定性。
B,与水平支撑或柱间支撑的交叉点连接,就像水平系杆一样)(据网文,当屋面板采用自攻螺钉与檩条固定,保证屋面板与檩条可靠连接,能阻止檩条上翼缘侧向位移和扭转,此时可只需计算檩条强度,但变形能力和防水能力差,目前多采用暗扣式板型,这种连接方式在稳定变化较大时,屋面板能产生滑动,不宜将它假定能阻止檩条上翼缘侧向位移和扭转,除了计算檩条强度,还要计算其稳定性。
)3,通过以上檩条作为侧向支撑的条件,可以看出与檩条相连的隅撑作为侧向支撑的条件,若檩条本身不能满足作为侧向支撑点的条件,与之相连的隅撑同样不能作为侧向支撑点。
二、屋面水平系杆应设在屋面梁的位置合适,使其可作为梁平面外稳定计算的侧向支撑点。
压弯杆件(梁或柱)平面外稳定计算的计算简图是上下均为铰接,因此水平系杆与刚架梁腹板的连接位置应保证梁在此部位不发生屈曲,故水平系杆应布置在接近梁的受压侧,对于刚架梁,基本跨中附近为上部受压(实际布置时,可根据弯矩包括图看正负弯矩变化点的位置,水平系杆布置在负弯矩一侧即可),故布置在上侧是合适的,同时,水平支撑的交叉杆也是位于上侧,水平系杆与其位于同一平面也是应当的。
柱的水平系杆在什么位置(柱中央)三,实用上如何确定梁的平面外计算长度新门刚不认为隅撑可作为梁的侧向支撑点,而只是梁的弹性支座,其实际支撑长度大于等于2倍隅撑间距,因此一般设计中采用的两倍檩距(一个隅撑间距)作为梁的平面外支撑是不对的。
钢结构稳定理论与设计第四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以钢结构稳定理论与设计第四版为教材,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钢结构稳定性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钢结构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进行钢结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钢结构稳定性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掌握钢结构设计的基本设计方法和计算理论。
3.能够进行钢结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
4.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钢结构稳定性计算和分析。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钢结构稳定性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钢结构稳定性基础知识;2.钢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3.钢结构各种稳定模式的认识。
第二部分:钢结构设计的基本设计方法和计算理论1.钢结构设计的基本设计方法;2.钢结构设计的力学模型和设计要求;3.钢结构的屈曲分析和计算。
4.钢结构的斜截面和非线性分析。
第三部分:钢结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1.钢结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方法;2.钢结构稳定性的基础设置;3.钢结构的稳定极限和极限状态的计算。
第四部分:计算机在钢结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中的应用1.钢结构计算机分析方法;2.钢结构计算机设计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教材和PPT进行钢结构稳定性理论的讲解。
2.示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进行钢结构稳定性设计方法的演示。
3.计算实验:通过计算实验加深对计算机在钢结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中的应用。
4.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等。
2.期末考试: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掌握程度。
3.考勤:考核学生出勤和迟到早退情况。
4.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各项表现进行评价。
五、参考文献1.林至衡, 方宝钧. 钢结构稳定理论与设计 (第 4 版)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5.2.EN1993-1-1:2005 Eurocode 3: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 - Part 1-1: General rules and rules for buildings. 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 2005.3.周金, 刘葆珍. 钢结构稳定性理论与设计.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
钢结构稳定课程设计一、引言钢结构在建筑、桥梁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作为承受荷载的主要构件,其稳定性十分重要。
本文致力于钢结构稳定的课程设计,旨在深入了解钢结构稳定的基本知识,通过实例设计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理论知识1.稳定性的定义稳定性是指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偏离原来的平衡位置时,能够发生的抵抗力和变形的能力。
2.稳定性判定方法稳定性判定的方法主要有静力判定法、动力判定法和延性判定法。
针对不同的情况,需要选用不同的判定方法。
3.钢结构稳定性分析钢结构稳定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钢结构的承载力分析2.钢材稳定性分析3.柱、墙稳定性分析4.带刚架的框架稳定性分析4.钢结构稳定设计钢结构稳定设计是将钢结构在一定受力环境下的负荷条件下,通过优化设计方法,达到确保结构在满足承载能力的同时,能够保持稳定性。
三、课程设计实例对于一个20m高的框架结构,应采取哪些措施保证其稳定性?1.计算负荷首先需要计算结构所承受的负荷。
假设该框架结构需要承受一个垂直荷载为1000kN的中间点荷载和一个风荷载为240kN的荷载。
2.确定截面尺寸和材料根据荷载计算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梁和柱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并根据材料强度和稳定性要求进行修正。
3.计算构件截面的稳定性在确定各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以后,需要进行构件截面的稳定性计算。
根据构件的长细比和稳定性要求,选择稳定系数,计算出构件的稳定系数和承载力。
4.设计刚度和承载力的调整根据计算结果,设计各构件的刚度和确定工作图,进行承载力调整,并做出可行的调整方案。
同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测和校正。
5.设计钢结构节点连接在设计结构时,需要考虑如何将截面较大的构件连接在一起。
钢结构的节点连接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焊接、插钉连接等多种方式实现,需要选择适合结构的连接方法。
四、总结钢结构作为常见建筑构件,其稳定性十分重要。
本文通过介绍钢结构稳定性的理论知识,以及针对一个框架结构的设计实例,展示了钢结构稳定的设计流程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