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典型颜色的光谱反射率曲线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2
绿色植物的反射波谱曲线作用2014015587—贺康康—环科地面植物具有明显的光谱反射特征,不同于土壤、水体和其他的典型地物,植被对电磁波的响应是由其化学特征和形态学特征决定的,这种特征与植被的发育、健康状况以及生长条件密切相关。
在可见光波段内,各种色素是支配植物光谱响应的主要因素,其中叶绿素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
健康的绿色植被,其光谱反射曲线几乎总是呈现“峰和谷”的图形,可见光谱内的谷是由植物叶子内的色素引起的。
例如叶绿素强烈吸收波谱段中心约0.45um和0.67um(常称这个谱带为叶绿素吸收带)的能量。
植物叶子强烈吸收蓝区和红区的能量,而强烈反射绿区能量,因此肉眼觉得健康的植被呈绿色。
除此之外,叶红素和叶黄素在0.45um(蓝色)附近有一个吸收带,但是由于叶绿素的吸收带也在这个区域内,所以这两种黄色色素光谱响应模式中起主导作用。
如果植物受到某种形式的抑制而中断了正常的生长发育,它会减少甚至停止叶绿素的产生。
这将导致叶绿素的蓝区和红区吸收带减弱,常使红波段反射率增强,以至于我们可以看到植物变黄(绿色和红色合成)。
从可见光区到大约0.7um的近红外光谱区,可看到健康植被的反射率急剧上升。
在0.7-1.3um区间,植物的反射率主要来自植物叶子内部结构。
健康绿色植物在0.7-1.3um间,的光谱特征的反射率高达(45%-50%),透过率高达(45%-50%),吸收率低至(<5%)。
植物叶子一般可反射入射能量的40%-50%,其余能量大部分透射过去,因为在这一光谱区植物叶子对入射能量的吸收最少(一般少于5%)。
在光谱的近红外波段,植被的光谱特性主要受植物叶子内部构造的控制。
在可见光波段与近红外波段之间,即大约0.76um附近,反射率急剧上升,形成“红边”现象,这是植物曲线的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研究的重点光谱区域。
许多种类的植物在可见光波段差异小,但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差异明显。
同时,与单片叶子相比,多片叶子能够在光谱的近红外波段产生更高的反射率(高达85%),这是因为附加反射率的原因,因为辐射能量透过最上层的叶子后,将被第二层的叶子反射,结果在形式上增强了第一层叶子的反射能量。
光谱反射率与颜色之间的关系实验报告颜色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物体颜色与反射率有直接关系。
光照射到样品表面,会产生反射光。
样品反射光的光通量与完全漫反射样品(理想白样品)反射光的光通量的比率,称之为样品的反射率。
所以白色的反射率高,靠近100%;黑色的反射率低,黑洞则接近0%。
1、反射率曲线
由于可见光是由380--780nm(或400--700nm)波段的各色光组成的,所以对于一个样品,在其中的每个波段都可计算对应的反射率,我们将各个波段的反射率连接起来,这就组成了一条曲线,我们称之为样品的反射光谱曲线。
2、颜色解析
由于反射光谱是由反射率组成的,一个样品反射率一般是不受光源种类影响的,也不受观察者的影响,可以完整代表样品的颜色特性,所以有时我们称之为颜色的密码。
在现代颜色数据沟通交流中,通过反射率进行颜色交流沟通是好的方式,不会产生颜色信息的损失。
因此,配制颜色时达到反射光谱的完全匹配,但是由于人眼无法直接看到光谱曲线,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出现同色异谱现象。
借助分光光度仪,我们可以获得样品的反射光谱曲线;若再加上电脑配色软件,可预测计算颜料配方的准确光谱曲线。
反射率和反射光谱曲线主要是针对不透明样品的颜色参数;同
理,对于透明样品的测量,对应的是透射率和透射光谱曲线。
地物反射率光谱特征曲线地物反射率光谱特征曲线是指在不同波长下地物对太阳辐射所反射的光的强度的变化。
通过分析地物反射率光谱特征曲线,可以获取有关地物组成、结构和性质的信息,从而在科学研究、遥感监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地物反射率光谱特征曲线的形状和特点是由地物类型和组成决定的。
不同地物具有不同的反射特性,因此其光谱曲线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植被是地表最常见的地物之一,其反射率光谱特征曲线呈现出明显的特征。
在可见光波段(400-700nm),植被的反射率较高,主要是由于叶片的叶绿素吸收太阳光造成。
在红光波段(约650-700nm),植被的反射率特别高,这一段被称为"红光高谷"。
而在近红外光波段(700-1300nm),植被的反射率则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于植被的叶绿素吸收光能的能力较弱。
土壤是地表另一个重要的地物,其反射率光谱特征曲线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可见光波段,土壤的反射率较低,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颜色成分(如氧化铁)吸收了部分能量。
而在近红外光波段,土壤的反射率会有所增加,这是因为土壤中存在一些具有较高反射率的矿物质,如黏土和白云石。
水体是另一种常见的地物类型,其反射率光谱特征曲线也具有独特的特征。
在可见光波段,清澈的水体的反射率较低;而在近红外光波段,水体的反射率会急剧增加。
这是因为水体中的吸收和散射现象导致部分光线无法透过水体,反而被反射回来。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地物类型外,还有许多其他地物也具有特征明显的反射率光谱特征曲线,如岩石、建筑物、云等。
通过对这些地物的光谱特征进行解析,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区分不同的地物类型,进而对地表进行准确的遥感监测和研究。
总而言之,地物反射率光谱特征曲线是一种重要的遥感分析工具,能够提供地物组成和性质的有关信息。
通过研究不同地物在不同波长下的反射率变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变化,为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植物反射光谱曲线及其特点
植物反射光谱曲线是研究植物组织与光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
根据植物反射光谱曲线的特点,可以了解植物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和反射能力。
以下是植物反射光谱曲线的特点:
1. 光谱特征:植物反射光谱曲线通常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峰和谷。
这些特征峰和谷对应于植物组织中各种不同化学物质对光的吸收和反射的特定波长。
2. 绿色谷:植物反射光谱曲线在可见光谱范围内通常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绿色谷,即在绿光波长范围内,植物对光的吸收最低,反射最高。
这是因为植物叶绿素对绿光的吸收最弱,而对红光和蓝光的吸收较高。
3. 物种差异:不同植物物种的反射光谱差异较大,这是由于植物组织中不同化学物质含量和组成的不同所决定的。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反射光谱曲线,可以快速鉴别不同植物物种。
4. 环境影响:植物反射光谱曲线还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植物受到干旱、盐碱胁迫等环境压力时,其反射光谱曲线可能发生改变。
通过分析这些变化,可以了解植物对环境的响应和适应能力。
5. 应用价值:植物反射光谱曲线的研究在农业、森林生态学、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可以利用植物反
射光谱数据来监测作物的生长状况、气候变化的影响等。
总之,植物反射光谱曲线可以提供关于植物组织与光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
通过研究植物反射光谱曲线的特点,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生理特性、环境适应能力和应用潜力。
不同颜色光在玻璃中的折射率好嘞,今天咱们聊聊不同颜色光在玻璃里的折射率。
这听起来挺专业的,但其实简单得很,咱们就像坐在咖啡馆里闲聊一样,轻松点儿说。
想象一下,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那种五彩斑斓的感觉是不是让人心情大好?这其实就是光折射的魔力。
没错,折射就是光在不同介质中速度变化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光在玻璃里“转了个弯”。
先说说颜色,颜色可不是说说而已,它跟光的波长有直接关系。
你有没有注意到,红色光和蓝色光的区别?红色光波长长,蓝色光波长短。
就像那一杯饮料,果汁和水混在一起,你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分界线,没错,颜色的不同就像这两种液体。
红光在玻璃中走得相对轻松,折射率低一些,而蓝光在里面就像被“绑架”了一样,折射率高,走得慢。
想象一下,红光像一个懒洋洋的家伙,悠哉游哉,蓝光则像个急性子,想快点儿出去。
这就引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的色散。
光线一进入玻璃,就像小朋友们在游乐场一样,纷纷跑去不同的方向。
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常常在彩虹中看到的各种颜色。
就像你看一幅画,那种丰富的色彩总让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当阳光透过玻璃窗,形成一条美丽的光带,仿佛在说:“看,我多美!”这时候,大家都忍不住想拿起手机拍照,发个朋友圈,配上几个小太阳的表情。
你可能会问,这光折射跟咱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好吧,这可多了去了。
想象一下,你去海边,阳光照在水面上,水下的石头看起来总是变得歪歪扭扭的,是不是?这就是折射在作祟。
再说了,咱们现在的眼镜,背后也是折射的功劳。
眼镜片的设计就考虑了不同波长光的折射,这样才能让视力矫正得更好。
简直就是科技的魔法。
折射率不仅仅是个数字,它还能让咱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美。
比如,艺术家们常常用这些光的特性来创作,像是用玻璃做的艺术品,光线在里面穿梭、折射,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
每当阳光照射到这些作品上,仿佛整件作品都活了过来,闪闪发光,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
咱们也不能忽视光在水中的折射。
水下的世界仿佛另一个宇宙,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鱼群在里面游弋,犹如水中的彩虹。
常见光源光谱分布(阳光,卤素,荧光灯,LED,白炽灯)有机会能用一个光谱仪,测试了手头的常见光源。
数据处理方式:每组数据减去改组最小值作为offget,总能量归为一,图示为个波长成分在总能量中的百分比。
!数据只为所测量单一样品负责,供参考。
!先来个总表:曲线太多看不清,分组分析。
第一组,高大上组:阳光和卤素灯测量条件,晴天,下午2点左右,阳光普照中等雾霾,普通双层从来没擦的窗玻璃。
结论:1. 南北向阳光只有强度差别(未显示),光谱相差不多。
按照摄影的经验,阴影中的色温略高,也就是短波长成分应该略高,没有表现,可以能与雾霾天有关系。
2. 玻璃温室效应明显,长波长滤波效果低,短波长(<600nm)滤波明显。
3. 卤素灯高大上。
显色性100真不是闹着玩的!唯一光谱能和太阳放一组的人造光源。
光谱非常丰富,但明显偏长波。
所以卤素灯发热巨大,太不节能。
4. 我认为白炽灯也应该属于这一组,竟然一个也没有找到。
第二组,荧光灯组:测试了5中不同的荧光灯,都是这个模样。
结论:1 荧光灯光谱特征明显,有几个尖峰。
2. 各种荧光灯,不管是什么模样的灯管,光谱都一个样。
3. 比日光差远了,不知道为什么叫“日光灯管”第三组,大家最关心的,LED来啦对这个最关心,尽可能的找。
结论1. LED灯光谱都有一个普遍特征,双峰。
一个相对窄峰在450nm左右,另一个相对宽峰在550-600nm2. 清华同方的3W LED(3000K)非常特别,因为这个光源有个白玻璃灯罩,不好拆。
估计是灯罩滤波的结果。
可惜,灯罩对450峰压抑作用不大,使光线整体偏暖。
3. 清华同方3W(3000K) 9WLED(3000k)灯泡和一个号称高显色的山寨LED射灯450nm峰相对较低。
其他都是坑人货。
4. 坑人第一名,LED山寨(紫色曲线),是一个室内吸顶灯:这个灯看着都是紫莹莹的,感觉和UV杀菌灯差不多。
5. 坑人并列第一名,LED台灯(蓝曲线),是一个看着很高大上的LED台灯,光源是很多小LED二极管的阵列,这个灯450nm含量也非常高,更要命的,发出光看着却是白色的,而且是台灯啊,太坑人了。
不同百分比的光谱分布曲线光谱分布曲线,简称光谱曲线,是用于描述某个光源或颜色的光谱特性的图示工具。
它是一个图形,展示了不同波长光的相对强度或能量。
光谱曲线对于许多行业和应用程序至关重要,如制造业、航空航天、纺织、建筑等。
它还在彩色科学、相机和显示器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不同百分比的光谱分布曲线是指同样的光源在不同的波长区间内放出不同的百分比的能量,它们的光谱分布曲线会有不同的形状。
百分比的变化与光源的颜色、亮度以及能量都有关系。
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三种不同百分比的光谱分布曲线,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
1. 高亮度光谱分布曲线高亮度光源的光谱分布曲线通常有大量的能量投射在中红外区域和短波紫外区域,这两个区域内的百分比要高于其他区域。
高亮度光源通常用于灯具、照明系统和照相机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高亮度的光源能够提供强大、高精度的光源,从而帮助用户更好地识别、分析和反馈所需的数据。
2. 低温光谱分布曲线低温光源的光谱分布曲线通常有大量能量投射在红外区域,这意味着它们发出的光线具有较低的温度。
低温光源经常应用于医疗行业、工业领域、生物学和生态研究等领域。
在医疗行业,低温光源广泛用于诊断和照射治疗,其中包括切除肿瘤,皮肤病和眼科疾病等。
低温光源还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的激光切割、焊接和印刷等领域。
3. 多色光谱分布曲线多色光源的光谱分布曲线会同时具有高能量和低能量的区域,并且在不同的波段内有明显的差异。
这种光源可以在同一时间输出多个不同的光波长,从而产生多彩色的光。
这类光源通常应用于建筑、广告和娱乐等领域。
在建筑和广告领域中,多色光源可以产生更加鲜明和吸引人的效果,而在娱乐领域,这种光源则能够创造更加惊艳和炫丽的视觉效果。
总之,光谱分布曲线对于许多行业和应用程序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解不同百分比的光谱分布曲线,可以让用户更好地了解光源的性能和应用范围,从而帮助用户更好地选择和应用光源,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
水体光谱曲线特征植被光谱曲线:植物的光谱曲线呈现明显的双峰双谷特征。
在可见光绿波段(0.5~0.6μm)附近有一个反射峰,而蓝光波段(0.38~0.5μm)和红光波段(0.6~0.76μm)则呈现两个植物叶绿素的吸收带,形成光谱曲线的两个低反射谷。
这使得我们用肉眼观察植物时感知到的颜色为绿色。
在近红外波段(0.76~1.1μm),出现第二个反射峰,形成光谱曲线上的“陡坡”。
此外,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吸收带也形成明显的低谷,如以1.45μm、1.95μm和2.7μm为中心的吸收带。
在中红外波段(1.3~2.5μm),反射率总体趋势逐步下降。
水体光谱曲线:水体的反射率通常较低,小于10%,远低于其他地物。
因此,遥感图像上的水体或湿地呈现为深色调甚至黑色。
在蓝绿光波段,清水有较强的反射,其他可见光波段吸收较强,而近红外波段吸收更强,导致反射率几乎为0。
当水体中含有其他物质时,如泥沙或叶绿素,光谱曲线会发生变化。
含有泥沙时,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增加,反射峰值出现在黄红区;含有叶绿素时,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明显增加。
这些特征是分析水体泥沙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重要依据。
土壤光谱曲线:土壤表面的光谱曲线通常比较平滑,没有明显的峰谷,因此在遥感图像上,土壤的色调区别不太明显。
一般情况下,土壤的反射率与土质、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相关。
细粒土壤的反射率较高,而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反射率较低。
土壤含水量增加会导致反射率降低。
通过对同种类型土壤的反射率变化进行分析,可以测定土壤的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等参数。
岩石的光谱曲线: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相对平缓的光谱曲线,没有明显的波段起伏,但反射率的值存在较大差异。
岩石表面反射率的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矿物成分、矿物含量、风化程度、含水状况、颗粒大小、表面光滑度和色泽度等。
总体而言,岩石在近红外波段(如TM5波段1.55~1.75μm和TM7波段2.08~2.35μm)的区分能力较强,可用于识别不同岩石性质。
各种颜色反射光能力排序在光线照射下,不同材料会反射出不同颜色的光线。
那么,各种颜色的反射光能力是如何排列的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光的构成。
白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线混合而成的。
根据光的波长,可以将光线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颜色区间。
不同颜色的光线对应的波长范围不同,其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紫光的波长最短。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各种颜色的反射光能力。
首先是白色。
白色的反射光能力最强,因为白色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线混合而成的。
所以,任何材料都能够反射出白色光线。
其次是金色。
金色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颜色,它的反射光能力比较强。
金色的光线在红、黄、绿三个颜色区间分布,因此,金色的反射光能力主要取决于材料对这三个颜色的反射能力。
再来是红色。
红色的反射光能力比较强,因为红光的波长最长,能够更容易地被材料反射出来。
同时,红色也是一种很常见的颜色,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其次是黄色和橙色。
这两种颜色的反射光能力也比较强,因为它们的波长比较长,也比较容易被材料反射出来。
然后是绿色和蓝色。
这两种颜色的反射光能力相对较弱,因为它们的波长比较短。
但是,在某些材料上,绿色和蓝色的反射光能力也可以很强,比如绿松石和蓝宝石等宝石类。
最后是紫色。
紫色的反射光能力最弱,因为紫光的波长最短,很难被材料反射出来。
但是,在某些材料上,紫色的反射光能力也可以很强,比如紫水晶和紫玛瑙等宝石类。
综上所述,各种颜色的反射光能力排序为:白色 > 金色 > 红色 > 黄色和橙色 > 绿色和蓝色 > 紫色。
当然,不同的材料对于各种颜色的反射光能力也会有所不同,以上排序仅供参考。
地物反射光谱曲线
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是在遥感图像处理中一项重要的工具。
通过分析不同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我们可以有效地进行遥感图像分类和地物识别。
下面将介绍地物反射光谱曲线的三种类型及其特征。
1. 水体反射光谱曲线
水体反射光谱曲线呈现出相对较低的反射率,而且在不同波段处的反射率会有所变化。
在可见光波段(400-700nm),水体呈现出较低的反射率,而在近红外波段(700-2500nm),水体的反射率则有所上升,但仍然不高。
另外,水体的反射光谱曲线还会受到水体深度、水体质量和水体浑浊度的影响,变化范围较大。
2. 植被反射光谱曲线
植被反射光谱曲线呈现出在可见光波段处相对较高的反射率,而在红外波段处则呈现出很高的反射率。
植被的反射率还与植被类型、植物叶片覆盖度和植物叶片结构等因素有关。
另外,不同的植被在反射光谱曲线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例如绿色植被反射率高于灌木,而草地的反射率则低于森林。
3. 土地反射光谱曲线
土地反射光谱曲线通常呈现出较低的反射率。
在可见光波段,土地的
反射率较低,而在近红外波段处反射率则会略微上升。
另外,土地的反射光谱曲线还会受到土地类型、植被覆盖度和土壤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裸露的土地反射率高于有植被覆盖的土地,干燥的土壤反射率高于潮湿的土壤。
以上是地物反射光谱曲线的三种类型及其特征。
研究不同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进行遥感图像分类和地物识别,为资源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和农业生产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撑。
各种光源的光谱图1.太阳光光谱图该照片来源图中5250+273’C = 5523K黑体辐射的光谱辐照度在各个波段的吸收强度红色表示海平面吸收的光谱照强度在各个波段的大小强弱黄色表示太阳光在最上层大气的光谱照强度在各个波段的大小强弱太阳能光谱分布:(a)大气层以外;(b)在海平面;(c)在5900K时的黑体辐射●高压汞灯(365紫外灯)紫外线高压汞灯(UV)属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它的光谱能量分布以365nm为中心,具有极强的功率密度和有效的紫外线波段,适用于印刷制板、油墨干燥光固化、高分子化合物老化、半导体元件制作等光化学领域。
使用时需相应的镇流器和触发器。
●中压汞灯medium mercury(arc)lamp汞蒸气压强范围在102kPa(1atm=101.325kPa)量级的电弧灯。
发射的主要谱区在310~1000nm之间。
其中最强的谱线为:300nm,303nm,313nm,334nm,366nm,405nm,436nm,546nm及578nm。
光源的光谱能量分布首先应满足仪器使用上的要求,例如在干涉仪中,光源的波长是仪器的计量标准,因此其单色性应能满足测量精度及测量范围的要求。
在非相干照明中,光源的光谱分布应与接收器的光谱响应相匹配,这不仅是节省能量问题,还是提高检测信号的信噪比的重要措施。
因信号加载于光源的峰值波长上,故若接收器的峰值灵敏波长与光源匹配得很好,则在其他波长上出现“噪声”后引起的响应是很小的。
在目视仪器中,视场的背景最好是适宜人眼的黄绿色,而将有害的红外辐射(它可能引起仪器的热变形)用滤色片滤去。
若仪器中有几个不同的接收器共用一个光源,则光源的光谱分布要能兼顾各接收器的响应。
热辐射光源辐射出连续光谱,其能量分布在较宽的波长范围内,图1为钨丝灯泡在2856 K时的光谱分布。
某些气体放电光源,其辐射能量集中在几条狭窄的谱线上,如各种气体激光器,因此常用做单色光源。
图2为低压汞灯的线状光谱,也适于作单色光源。
典型植物的光谱曲线有什么样的特点?举例说明影响植物光谱曲线特征的因素有哪些?特点:0.45微米有一个蓝光的吸收带,0.55微米处有一个绿光的反射波峰,0.67微米处有一个红光的吸收带。
在1.45微米、1.95微米和2.7微米处是水的吸收带,形成波谷。
原因:0.45微米有一个蓝光的吸收带,0.55微米处有一个绿光的反射波峰,0.67微米处有一个红光的吸收带。
这表明,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的吸收作用强,而对绿色的反射作用强。
在近红外波段的0.8到1.0微米之间有一个反射的陡坡,1.1微米附近有一个峰值,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
这是由于植被叶子的细胞结构的影响,除了吸收和透射的部分以外而形成的高反射率。
在近红外波段1.3到2.5微米,是因为受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增大,反射率下降。
特别是在1.45微米、1.95微米和2.7微米处,形成水的吸收带。
植物波谱特征的因素:除了以上述及的含水量以外,还与植物种类、季节、病虫害等密切相关。
影像因素季节病虫害植物种类右图为桷树、松树、桦树及草的波谱特性曲线。
可看出草在0.7微米后的波段反射率较其他树种高。
不同植物在不同波段表现出来的特征不同。
植物种类不同,其形状、叶片的形态及叶片数量、叶片的氮磷钾含量、叶表反射率也是不尽相同的,相应的,其波谱特征也就不尽相同右图为冬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波谱特性曲线。
由图看出,冬小麦的不同生长阶段的波谱特征是不同的。
这是因为在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其氮磷钾含量、颜色的不同,导致了对不同波段的反射率有所差异。
从图可知,植物所受灾害的程度不同,其波谱特征也是不同的。
这是因为受灾的程度不同,植物的氮磷钾比例、叶片面积、叶表的颜色及其反射率会有所变化。
特点图像。
怎样从光谱反射率曲线判断是无机还是有机颜料无机颜料耐晒,耐热,耐候,耐溶剂性好,遮盖力强,但色谱不十分齐全,着色力低,颜色鲜艳度差,部分金属盐和氧化物毒性大。
有机颜料结构多样,色谱齐全,颜色鲜艳纯正,着色力强,但部分产品耐光,耐候,耐溶剂性差,高档有机颜料也有很好的耐光,耐候,耐溶剂性,但价格昂贵。
有机颜料与一般无机颜料相比,通常具有较高的着色力,颗粒容易研磨和分散、不易沉淀,色彩也较鲜艳,但耐晒、耐热、耐候性能较差。
对于颜色来说,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机颜料的颜色比无机颜料要鲜艳。
今天我们来看看从光谱反射率曲线的角度看看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1、主波长对于彩色物体,首先了解一个概念——主波长。
物体表面色的主波长,是一个物体所反射最多的波长部位,从光谱反射率曲线图可以看到一个最高值的峰,用来表示物体对光线进行吸收和反射之后的所呈现出来的色调。
例如下图蓝色箭头所指的峰所在的波长约450nm,该波长代表蓝色,所以下图物体是蓝色。
2、纯度除了可以根据主波长来判断色调之外,还可以观察到主波长所在一个类似山峰的形状,通过观察这个山峰的尖锐情况可以判断该颜色的鲜艳程度(纯度或饱和度):山峰越细越尖,颜色越鲜艳;山峰越粗越平,颜色越暗淡。
比较好理解,因为山峰越细越尖表示主波长的光的比例越多,表示颜色越纯越鲜艳;而山峰越粗越平表示主波长的光比例越小,主波长附近的其他波长的光较多,参杂着其他波3、判断有机还是无机常用的无机颜料有铁红,钛黄,群青蓝,和常用的有机颜料,有机红,有机黄,有机蓝。
同样的浓度下的光谱反射率曲线,红黄蓝无机和有机两两对比如下:长的光的颜色看起来就不纯了,显得暗淡。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非常直观地看到无机颜料的光谱反射率曲线整体都比较平缓,表明颜色灰度比较多,饱和度比较低;反观有机颜料的光谱反射率曲线,起伏比较明显,也表明主波长比较明显,所以色调也比较明显。
这就是有机颜料比无机颜料颜色鲜艳的一个从光谱反射率曲线角度上的观察。
第三章矿物的反射色一、概述(一)反射色的概念矿物的反射色(rellected color,rcflection color)系指矿物光片在矿相显微镜直射光下所显示的颜色而言。
它在概念上与天然矿物块在普通光线(以各种不同方向射向矿物)下以肉眼观察所看到的“矿物颜色”不同,而是人工磨制好的矿物光面对镜下光线直射时的选择性反射作用造成的“表色”。
因此,矿物的反射色由其反曲线以曲线所处的位置表征矿物反射率的高低,同时以曲线的形态,表征矿物颜色色调的特点。
比如色散曲线呈水平状态,根据其所处位置的高低反射色依次为亮白色、白色、灰白色、灰色、暗灰色。
色散曲线在红、橙、黄波段上升反射色依次为红、橙、黄色;在绿波段上升,反射色略带绿色;在蓝波段上升的带蓝色,在蓝波段下降的略带黄色;色散曲线在蓝波段和红波段都上升的,反射色略带紫色。
图2—5可出银、自然铜、白铁矿、黄铁矿、方铅矿和铜蓝等的色散曲线的位置和形态特点可具体解释其反射色依次为亮白色微带黄色、淡红色、白色微带绿色、淡色黄、微蓝白色和蓝紫色等。
反射率色散曲线不但能够反映矿物反射色的一般颜色特征,还能够表示反射色颜色的细节(“色调”)。
如砷黝铜矿在绿波段略微上升导致其反射色为灰白色微带绿色色调;又如红砷镍矿除红波段上升外在450一460nm呈明显低谷可解释其反射色显玫瑰红色带黄色色调。
因此,在日常矿相鉴定工作中应对矿物的反射色进行详细的描述。
(二)反射色的分类从大的方面来说,矿物的反射色可划分为无色类、微弱颜色类、显著颜色类等色类(表2-11):表2-11矿物的反射色分类(据R·Galopin,N·F·M·Henry,1972)从表2—11所列较常见矿物中可以看出不少矿物(闪锌矿、磁铁矿、针铁矿、纤铁矿、辉银矿、辉铜矿等)同时在相邻两个色类中出现,这既与这些矿物的反射色特征处于中间过度状态有关,也可能与矿物中所含类质同象混入物杂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