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统计学缪柏其 第一章
- 格式:pdf
- 大小:39.60 KB
- 文档页数:1
管理统计学第一章导论1、指标及指标的分类?(1)a)统计指标含义: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的,指标表现为指标数值一个完整的指标一般包含六个要素:统计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量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和指标数值。
b)统计指标的特点:用数字表示;是说明总体特征的;反映一定社会经济范畴的数量(2)指标的分类a)按反映的总体内容不同(数量特点不同)数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范围、总体规模、总体水平的指标,也称为外延指标或总量指标。
一般用绝对数表示。
质量指标:也称为内涵指标,是反映总体内部数量关系或发展变化的指标。
通常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
b)按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总量指标:与数量指标同等概念相对指标:反映总体的内容结构,现象间的数量关系和相对水平的平均指标:指总体中某一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
2、指标与标志的区别及联系?(1)联系a)汇总关系:许多指标值是由众多的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b)转换关系:取决于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2)区别a)标志是用于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而指标是用于说明总体的特征b)指标用数值表示,标志中的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c)指标值是汇总获得,但标志则不一定,可直接取得d)标志不具备时间、地点条件,但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必须要讲时间、地点和范围。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图表展示1、统计调查的类型?调查范围全面调查普查全面报表非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调查时间连续(经常性)调查不连续调查周期性调查一次性调查组织形式定期报表专门调查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2、统计数据的类型?(1)定性(文字、类别)a)定类数据b)定序数据(2)定类(数量)a)定距数据b)定比数据第四章数据分布的特征和度量1、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有何区别和联系?(1)区别:a)三者的含义不相同;b)三者的计算(确定)方法不同;c)对资料的要求不同,d)对数据的“灵敏度”、“抗耐性”和“概括能力”不同。
开课时间:2021.9.5 地点:D103 学习模式:周末0801周末班,第四学期,已修40学分,本学期将开设5门课,12学分,共计52学分。
教室:D103人数:班委:班主任:宋捷课程及教师:生产运作〔曹苏〕、12+1,3学分商事法〔卜英浩〕、9+1,2学分宏观经济分析(贺俊)、12+1,3学分国际商务〔刘庭〕、9+1,2学分领导科学〔金大胜〕9+1,2学分说明:1、10月1—8日为法定假日,暂不上课。
2、9+1:意为9单元,加一次考试,每单元为4学时,每学时为45分钟。
12+1:意为12单元,加一次考试,每单元为4学时,每学时为45分钟。
开课时间:2021.9.5 地点:D102 学习模式:周末0802周末班,第四学期,已修41学分,本学期将开设5门课,11学分,共计52学分。
教室:D102人数:班委:班主任:王苏鸣课程及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唐述毅〕、9+1,2学分〔9月5、19号上午的管理信息系统改上工程管理〕商事法〔孙昌兴〕、9+1,2学分宏观经济分析(贺俊)、12+1,3学分工程管理〔吕萍〕、9+1,2学分领导科学〔金大胜〕9+1,2学分说明:1、10月1—8日为法定假日,暂不上课。
2、9+1:意为9单元,加一次考试,每单元为4学时,每学时为45分钟。
12+1:意为12单元,加一次考试,每单元为4学时,每学时为45分钟。
开课时间:2021.9.5 地点:J507 学习模式:周末0805周末班,第三学期,已修29学分,本学期将开设5门课,13学分,共计42学分。
教室:J507人数:班委:班主任:林峰课程及教师:财务管理〔张瑞稳〕、12+1,3学分生产运作〔凌六一〕、12+1,3学分企业战略管理〔李洪峰〕、12+1,3学分商事法〔杨辉〕、9+1,2学分商业研究方法〔吴剑琳〕9+1,2学分说明:1、10月1—8日为法定假日,暂不上课。
2、9+1:意为9单元,加一次考试,每单元为4学时,每学时为45分钟。
天津⼤学版管理统计学答案管理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第⼀章题⽬1a调查规模为2500b定性c百分⽐d700题⽬2a定性b42.25%题⽬3a定量b定性c定性d定量题⽬4a定量b定量c定性d定量e定性题⽬5a40.00%b定性c略第⼆章题⽬1题⽬2ab33.00%c题⽬3abc上述数据显⽰了⼤多数⼈每周使⽤3-5.9⼩时计算机第三章题⽬1a平均数=38.75b Q1=29.5Q3=47.5题⽬2a国内平均数115.13中位数111.56国外平均数36.62083中位数36.695b国内全距86.24样本标准差26.81995变异系数0.232954国外全距42.96样本标准差11.398830.311266题⽬3题⽬4数据182168184190 a全距22b⽅差75.2c标准差8.671793355d变异系数0.04871794题⽬5标准差0.0126192〉0.005⽣产线要关闭题⽬6通话时间组中值频数组内和平⽅和4~7 5.5422184.968~119.5547.539.212~1513.5794.510.0816~1917.523554.0820~2321.5121.584.6424~2725.5125.5174.24合计20246547.2平均数12.3⽅差28.8标准差5.366563146第四章题⽬1a bc查表得78.12题⽬2a b c 题⽬3a 22.8b 7.757433711题⽬4a 200b 5c N(200,25)d中⼼极限定理题⽬5aN(250,50)b c 题⽬5a N(320,187.5)b 13.69306394c d第五章题⽬1=80S=10n=20总体⽅差未知,n=20<30,因此⽤t分布估计。
在90%置信度下,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为= 1.7291置信区间为[76.1336148683.86639]在95%置信度下,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为= 2.0933置信区间为[75.319238984.68076]题⽬2= 6.525S=0.5437443)20(t 05.0)19(t 025.0= 2.0933置信区间为[ 6.27048627 6.779514]题⽬3=22.4S=5n=61>30a= 1.96(正态分布表中查0.975所对应置信区间为[21.1452385823.65476]b=2置信区间为[21.119631223.68037]题⽬4=2000=0.05=an=61.4656取62bn=384.16取385cn=1536.64取1537题⽬5= 6.25=0.05=a n= 6.0025取7bn=150.0625取151题⽬6a=0.885714286b0.023569472c =1.645)60(t 025.0)19(t 025.0025.0µσα025.0µσα025.0µp =?05.0µ置信区间为[0.8659327650.905495807]题⽬7a 0.02=0.05n=2016.84取2017b =0.237977194c 单个总体⽐率的区间估计95%的置信区间为带⼊数据得[0.2193925270.256562]第六章题⽬1n=200S=1.5= 1.28:3:34.714045208> 1.28因此拒绝,收看电视的时间显著增加题⽬2a 拒绝规则为U<=b n=40S=1.2= 1.645:3:3-5.270462767<-1.645因此拒绝,减肥效果未达宣传值c p= 6.80401E-08近似为0题⽬3 n=45S=0.2:3=?αp01.0µ0H 1H >µ≤µ0H αµ-0H ≥µ<µ05.0µ0H 0H =µ≠µ:3==6.372793736> 1.28因此拒绝,该⼯序未达到标准题⽬4n=500S=0.2=-1.28:0.15:0.151.628183>因此接受,可实⾏新包装题⽬5an=30=2<24.24779435时拒绝原假设b=[ 3.417225575]=0.99968370.000316c =1H ≠µ01.0µ0H 0H 1H ≥p01.0µ-0H =0µσβΦ=ββ[0.678612788]=0.75130840.248692d=[-0.690693606]=0.24487910.755121题⽬6 n=30=0.8a 意味着冲⼊量未达标准但错认为达标从⽽b =得到〉[-5.383266[-1.463266Φ=ββΦ=β=0µσ2/αµΦΦ=β0.071697题⽬7=59令=<得到查表得= 1.285得到n=214.6225取215或由公式计算题⽬8=30385=0.02=0.11.285或由公式题⽬9=324=0.02=1-0.8==β=1µσ=-=-05.0µµα=βα=1µσβ=0µ=αµα=1µσβ=0µ=αµ=βµ2.0550.845或由公式75.69题⽬10设:看前、看后总体均值分别为因总体⽅差未知且是否相同未知,因此⾸先假设两总体⽅差是否相同::当显著性⽔平为0.1F= 1.484196880H 21µµ≥21,µµ=1S =2S 0H 1H 21σσ=21σσ≠⽅差分别为0.201739801n1=0.086756364n2=::当显著性⽔平为0.05时F= 5.407300359设湿路⼲路⽅差分别为32n1=16n2=a::当显著性⽔平为0.05时F=4〉F(29,29)=1.86b湿路不易刹车,应减速慢⾏题⽬13设两个⽣产部⽅差为 2.35.4:当显著性⽔平为0.1时21S ,S =1S =2S 0H 1H 21σσ=21σσ≠21S S >21S ,S =1S =2S 0H 1H 21σσ≤21σσ>2212S ,S =12S =22S 0H 1H 21σσ=21σσ≠F=0.425925926<所以拒绝原假设,认为两个⽣产部门产品有差异题⽬14国内航班⼀等舱⽐例pa1=0.045171国际航班⼀等舱⽐例pa2=0.079137⼀等舱总⽐例pa=0.055435H0:pa1=pa2 2.0674021拒绝H0,⼀等舱旅⾏⽐例与航班类型有关国内航班商务舱⽐例pb1=0.147975国际航班商务舱⽐例pb2=0.435252商务舱总⽐例pb=0.234783H0:pa1=pa29.4399796拒绝H0,商务舱旅⾏⽐例与航班类型有关国内航班经济舱⽐例pc1=0.806854国际航班经济舱⽐例pc2=0.485612经济舱总⽐例pc=0.709783025.02/µµα=025.02/µµα=025.02/µµα=H0:pc1=pc29.8583452拒绝H0,经济舱旅⾏⽐例与航班类型有关综上,机票类型与航班类型有关。
不确定性知识
+
所含不确定性度量的知识
=
可用的知识
C.R.Rao《统计与真理》:
在终极的分析中,一切知识都是历史
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
在理性的基础上,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
作为一个管理或科学工作者,其统计素质是个人综合素质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正处于信息革命的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特别健全的政策制订依靠准确可靠的信息,而对信息的归纳利用有赖于统计知识。
其次,每个人在一生中的重大问题上,如上学,结婚,投资及处理每天的工作,都必须作出各种决策,这就要求有统计推断的知识,这种知识有助于了解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在借鉴别人和利用自己经验作出决策时使风险最小化。
“进一步,统计知识是个人的一笔财富,可以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传染病的影响,防范政治家的宣传和商人夸大事实的广告,摆脱掉比疾病还糟的迷信,有效地利用天气预报,了解各种灾害,如核电厂的放射线泄漏以及影响生活的其它自己不能控制的方面”(《统计与真理》P108)
由于在了解,解释信息时需要掌握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因此理解统计学对管理者及政策制订者尤为
重要。
对统计学的一知半解常常造成不必要的上当受骗,对统计学的一概排斥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愚昧无知。
本杰明说过(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引用过)
“有三类谎言:谎言,可恶的谎言以及统计学”。
事实上,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恰恰能够区分
科学真理和科学虚伪。
据国外报道,在美国许多人误用统计,在我国,
统计学远远没有美国普及,因此误用统计的也一定
不在少数。
【20考研】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数据科学专业(数学、统计学方向)备考经验分享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数据科学专业(数学、统计学方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经验。
我的各科成绩是政治63分,英语77分,数学三144分,统计学综合150分,录取的4个人中唯一一个专业课满分,也是数学最高分。
我的本科学的是文科专业,本科概率论学得比较浅,而数理统计是完全自学的,希望这个经验贴对大家有所帮助,尤其是跨考的学弟学妹。
一、政治政治我只用过肖秀荣老师的资料,强烈推荐。
不管哪门科目,想得高分都要早准备。
多做精讲精练、1000题和肖八肖四,推荐关注肖老师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喜欢看的话可以看,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
考前各家机构会出模拟题,可以都看一看,肖四的大题一定要背熟。
二、英语英语需要长期的积累,最好别等到后期才开始。
很多人有背单词书的习惯,我觉得因人而异。
我更喜欢在阅读中记单词。
考研阅读中,更多考察的是对语篇和作者意图的理解,因此需要把单词放在句子和上下文中去揣摩,理解特定的文章背景下作者通过一个单词传达出怎样的态度和感情倾向。
我只做了历年的真题,做真题遇到不会的单词时,就查一下牛津词典。
除去明显不可能考到的义项,把其他所有义项和例句抄一次,加深印象。
做到后面,就会发现其实重点的单词和经常考察的义项都会在真题中反复出现。
这样做完一遍后,考研英语的基础就有了。
如果需要的话,可以从头开始再做一遍,这次的速度会比第一次快很多。
书籍推荐一下张剑的黄皮书,讲解十分细致。
做完真题后我翻阅了几本单词书,感觉上面的单词很多只给出了最常用的解释,阅读里考到的有些生僻义项并没有列出来,所以有的工作还是要自己亲自去做。
当然了,任何经验都要辩证地看待,推荐大家结合不同的经验,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数学对于基础不太扎实的情况,我的建议是先把本科教材完整地复习一次,课后题也认真做一次,当然超出数三范围的内容不用看。
因为这些都是比较基础的东西,也讲解得很全面。
管理统计学Managerial Statistics 卫生事业管理、药品营销专业审定人:宋桂荣教研室主任;刘启贵学院负责人:1管理统计学教学大纲(卫生事业管理、药品营销专业)一、课程简介卫生管理统计学是现代卫生管理科学的方法基础之一,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在卫生事业管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为将来从事卫生管理工作打下必要基础,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统计思维方法。
卫生管理统计学教学通过讲课和实习两种方式进行。
理论课以启发为主,着重阐明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实习课中主要通过课堂讨论,做习题,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熟悉统计方法的应用。
本课程共72学时,使用《卫生统计学》卫生部或教育部规划教材。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2内容提要: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1、基本概念:资料的类型: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总体和样本,参数与统计量,统计误差。
2、统计工作基本步骤: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要求:掌握基本概念,熟悉统计工作基本步骤。
第二章统计表与统计图内容提要:1、统计表:统计表的要求,种类,错误修改。
2、统计图:图形选择,制图原则,常用统计图及其绘制方法。
要求:掌握统计图表的要求,选择,应用。
了解统计图的绘制。
3第三章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内容提要:1、集中趋势指标:算术平均数(直接法,加权法);几何均数(直接法,加权法);中位数(直接法,频数表法)2、离散程度指标:全距、四分位间距、标准差、变异系数3、正态分布及其应用4、正常值范围的制定要求:掌握各种平均数的应用条件和计算方法;掌握各种离散趋势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掌握正常值制定原则,单双侧意义,适当百分界限,正常值的计算方法。
熟悉频数分布表的制作、用途;熟悉正态分布的特点。
了解正态分布的定义。
第四章相对指标及分析内容提要:比、率、标准化法、动态数列4要求:掌握相对数的计算及应用,掌握率的标准化法。
熟悉相对数与标准化法的注意事项。
管理科学与工程核心课程及目录一、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管理学教学基本要求经济学教学基本要求运筹学教学基本要求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基本要求管理统计学教学基本要求二、工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工业工程基础教学基本要求人因工程教学基本要求物流工程教学基本要求生产管理教学基本要求一、管理统计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管理现实中的统计应用第二节管理统计学的含义、特点和内容第三节管理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案例与背景第一节数据的计量与类型1.1 数据的计量尺度1.2 统计数据的类型1.3 绝对数与相对数第二节统计数据的搜集与可靠性分析2.1 总体与样本2.2 统计调查方式2.3 数据的搜集方法2.4 调查方案的设计2.5 资料的质量分析和可靠性分析第三节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3.1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3.2 抽样误差和处理第四节抽样方法介绍4.1 简单随机抽样4.2 分层抽样4.3 等距抽样4.4 整群抽样案例分析第二章小结第二章习题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概括性描述案例与背景第一节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展示1.1 数据的预处理1.2 频数分布表的编制与图示1.3 统计数据的其他图示法第二节数据集位置的测度2.1 众数2.2 中位数2.3 均值2.4 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比较第三节数据集离散程度的测度3.1 极差3.2 总体方差和样本方差3.3 变异系数3.4 数据的标准化第四节数据集的峰度与偏度4.1 偏度4.2 峰度第三章小结第三章习题第四章抽样与参数估计案例与背景第一节抽样与抽样分布1.1 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1.2 样本比例的抽样分布1.3 X2分布和t分布1.4 F分布第二节参数估计的一般问题2.1 估计量与估计值2.2 点估计与区间估计2.3 估计量的优良性准则第三节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3.1 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3.2 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第四节样本容量的确定4.1 一个总体情形的样本容量确定第五章假设检验第六章分类资料的假设检验第七章方差分析第八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二、工业工程基础第1章工业工程概述1.1工业工程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1.1工业工程的起源1.1.2工业工程的发展动因1.1.3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1.2工业工程的定义、目标及职能1.2.1工业工程的定义1.2.2工业工程的目标1.2.3工业工程的职能1.3工业工程的学科属性及特点1.3.1工业工程的学科属性1.3.2工业工程的学科范畴1.3.3工业工程学科的应用特点1.4工业工程的应用1.4.1工业工程的应用领域1.4.2工业工程的应用模式1.4.3工业工程的常用技术1.4.4我国工业工程的应用与发展1.5工业工程教育1.5.1工业工程教育的历史回顾1.5.2工业工程高等教育在国外的基本情况1.5.3我国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思考题第2章生产率工程与管理2.1生产率概述2.1.1生产的概念2.1.2生产率的概念2.1.3生产率管理2.2生产率测定与评价2.2.1生产率测定与评价的概念和意义2.2.2生产率测评的种类2.2.3生产率测评的特点与原则2.2.4生产率测定的方法2.2.5生产率评价方法2.2.6生产率测评的实施2.3生产率的提高2.3.1影响生产率的因素2.3.2企业提高生产率的途径2.3.3工业工程与提高生产率2.4生产率工程2.4.1生产率工程的概念2.4.2现代企业组织与生产率2.4.3现代企业组织的代理结构2.4.4学习组织与生产率2.4.5新型生产系统与过程重组对生产率的影响2.4.6混沌与提高竞争力的新生产率模式2.4.7生产率改善支持系统——面向基层管理和职工的集成系统2.4.8现代管理方法体系的确立思考题第3章方法研究3.1方法研究原理3.1.1方法研究的内容3.1.2方法研究实施的基本程序3.2程序分析3.2.1程序分析概述3.2.2工艺程序分析3.2.3流程程序分析3.2.4线路图分析3.2.5管理程序分析3.2.6业务流程重组3.3操作分析3.3.1人机操作分析3.3.2联合操作分析3.3.3双手操作分析3.4动作分析3.4.1运作分析概述3.4.2运作经济原则3.5装配线平衡3.5.1装配平衡的基本概述3.5.2装配线平衡方法思考题第4章作业测定第5章现场管理第6章工作研究应用案例参考文献三、人因工程第1章人因工程概述人因工程的定义及特征人因工程的定义人因工程的特征人因工程的目的人因工程的发展历史启蒙阶段正式形成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人因工程在中国的发展人因工程的发展趋势人因工程的内容及应用人因工程的内容人因工程的应用本书的主要内容人因工程的方法人因工程的学习方法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第2章人体的生理特征及应用人体尺寸我国成年人的基本尺寸影响人体尺寸的因素人体尺寸的统计指标设计中可采取的方案设计程序人体的动态生理特征人的神经系统人体的肌肉系统人的能量供应和消耗系统脉搏与体力劳动第3章人的心理特征人的信息处理模型Donders的减法模型Welford的单通道模型Broadbent的过滤模型Kahneman的单资源模型Wickens的多资源模型控制过程与自动过程理论人的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结构人的信息输入——感知感觉阈限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中枢信息处理知觉记忆思维与决策注意人的信息输出操作运动类型操作运动的速度操作运动的准确度第4章工作地设计工作地设计的一般要求工作地设计的重要性工作地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工作面高度设计站立时的工作面高度坐姿时的工作面高度可变的工作台面高度设计活动空间设计垂直面工作空间水平面工作空间个人的社会心理空间座椅设计座椅的功能座椅设计第5章信息显示设计信息的显示信息显示的人机系统信息显示器的分类信息显示设计的基本原则视觉信息的显示概述静态视觉信息的显示动态视觉信息的显示非视觉信息的显示听觉显示触觉、嗅觉等其他显示类型冗余显示第6章控制器的设计控制器概论控制器的定义研究及应用领域的变迁控制器的分类控制器的设计原则控制的编码控制一显示比控制器的力学特性公众常识与控制器的设计控制器的保护可接近性指数传统控制器的设计基本设计原则手柄踏板人一计算机交互中控制器的设计数据输入设备的设计键盘控制器领域的新发展远程遥控声控眼控小结第7章体力与脑力工作负荷体力劳动强度与体力劳动效率体力劳动及对人的影响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划分体力劳动效率体力劳动的安排与应用静负荷脑力负荷脑力负荷的定义及影响脑力负荷的测量方法工作压力工作压力的概念工作压力的影响压力的来源压力的测量改善工作压力的方法疲劳疲劳的产生疲劳的分类疲劳产生的原因疲劳的测量方法减轻疲劳的途径枯燥枯燥概述枯燥产生的原因枯燥工作引起的后果克服枯燥的方法第8章工作环境照明光的性质与度量照明的标准及影响照明的设计噪声环境声音的性质及度量噪声的来源与影响噪声控制标准及控制措施颜色环境颜色的概念与性质颜色对人的影响色彩搭配与设计振动环境振动的概念与性质振动的影响振动的控制标准与措施微气候环境微气候的构成要素人的热调节机制微气候环境与舒适热、冷环境对人的影响及防护第9章人因误差与人因安全人的可靠性可靠性和可靠度人的可靠性人机系统可靠性影响人的可靠性的因素人因误差人因误差的概念人因误差的分类人因误差的预防事故及预防事故的定义及危害事故资料的收集及分析方法事故的原因事故的预防参考文献四、系统工程导论第一章序言1.1 系统工程产生的背景1.1.1 系统工程的起源1.1.2 推动系统工程发展的重要理论1.2 系统工程发展简史1.3 我国系统工程的发展1.3.1 我国古代朴素系统观念的自发应用1.3.2 钱学森对我国系统工程发展的贡献1.3.3 我国系统工程发展的几个阶段1.4 系统工程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习题与思考题第二章系统与系统工程2.1 系统的概念2.1.1 关于系统的定义2.1.2 要素与系统的关系2.1.3 系统的基本性质2.1.4 系统的数学表示2.1.5 系统的分类2.1.6 系统研究的内容2.2 系统工程的概念2.2.1 关于系统工程的定义2.2.2 系统工程的学科性质与特点2.2.3 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2.2.4 常见的四类系统工程问题2.3 系统工程的重点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系统2.3.1 遵循因果律2.3.2 具有多重反馈2.3.3 存在反直观性2.3.4 具有较强的非线性特征2.3.5 存在时滞(延迟)效应2.3.6 存在大惯性2.3.7 不适合做直接试验2.3.8 因果有时在空间上分离习题与思考题第三章系统工程方法论3.1 系统工程方法与方法论3.2 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基本观点3.2.1 整体观点3.2.2 综合观点3.2.3 层次观点3.2.4 价值观点3.2.5 发展观点3.3 霍尔系统工程方法3.3.1 霍尔系统工程方法的时间维3.3.2 霍尔系统工程方法的逻辑维3.3.3 霍尔系统工程方法的专业维3.3.4 霍尔管理矩阵(活动矩阵)3.4 切克兰德的系统工程方法3.5 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3.5.1 理解意图3.5.2 调查分析3.5.3 形成目标3.5.4 建立模型3.5.5 提出建议3.5.6 实施方案3.5.7 协调关系3.6 综合集成系统方法3.7 螺旋式推进系统方法3.7.1 宏观旋进的第一环——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3.7.2 宏观旋进的第二环——建立系统的物理模型3.7.3 宏观旋进的第三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3.7.4 宏观旋进的第四环——求解模型和系统仿真3.7.5 宏观旋进的第五环——决策分析3.8 系统方法3.8.1 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3.8.2 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相结合3.8.3 确定性描述与不确定性描述相结合3.8.4 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相结合习题与思考题第四章系统建模方法第五章系统分析方法第六章系统评价方法第七章系统仿真附录1:单队单服务台仿真模型附录2:Arena问题实例的建模过程习题与思考题主要参考文献五、管理学第一章管理概论1.1 管理的定义和特征1.1.1管理的定义1.1.2管理的特征1.2管理的职能1.2.1决策职能1.2.2计划职能1.2.3组织职能1.2.4领导职能1.2.5控制职能1.2.6创新职能1.3 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1.3.1什么是管理者1.3.2管理者的类型1.3.3管理者的角色1.3.4管理者的技能1.3.5成功的和有效的管理者1.4 管理的属性和管理活动的不确定性.1.4.1管理的属性1.4.2管理活动的不确定性1.5 管理与环境1.5.1组织的环境系统1.5.2宏观环境对管理的影响1.5.3产业环境对管理的影响思考题..案例分析第二章管理思想史2.1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2.1.1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形成2.1.2泰罗和科学管理理论2.1.3法约尔和一般管理理论2.1.4韦伯和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2.2西方行为科学理论2.2.1人际关系理论2.2.2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2.3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2.3.1管理过程学派2.3.2社会系统学派2.3.3管理科学学派2.3.4系统管理学派2.3.5经验学派2.3.6决策理论学派2.3.7权变理论学派2.3.8经理角色学派2.4 当代管理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2 4.1企业文化理论2.4.2当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思考题案例分新第三章决策.3.1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3.1.1决策的定义3.1.2决策的原则3.1.3决策的依据3.2决策的类型.3.2.1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3.2.2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3.2.3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3.2.4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3.2.5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3.2.6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3.3决策的理论.3.3.1古典决策理论3.3.2行为决策理论3.3.3当代决策理论3.4决策的过程3.4.1 识别机会3.4.2识别目标3.4.3拟定备选方案3.4.4评估备选方案3.4.5做出决定3.4.6选择实施战略3.4.7监督和评估3.5决策的方法.3.5.1集体决策方法3.5.2定量决策方法思考题.案例分析第四章计划4.1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4.1.1计划的概念4.1.2计划与决策..4.1.3计划的性质..4.2计划的类型..4.2.1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4.2.2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与人事计划4.2.3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4.2.4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4.2.5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4.2.6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的计划层次体系4.3 计划的编制过程4.3.1确定目标4.3.2认清现在4.3.3研究过去4.3.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4.3.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4.3.6制定主要计划4.3.7制定派生计划4.3.8制定预算4.3.9计划制定应考虑的因素4.4 计划的组织实施方法4.4.1 目标管理4.4.2滚动计划法4.4.3网络计划技术思考题案例分析..第五章组织5.1 组织设计5.1.1 组织的含义与组织设计的必要性5.1.2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5.1.3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5.1.4权变式组织设计5.2组织的部门化5.2.1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5.2.2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5.3组织的层级化..5.3.1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5.3.2组织的层级化与集、分权5.3.3组织的层级化与结构的有机化5.4 组织变革5.4.1组织变革的动因5.4.2组织变革的类型5.4.3组织变革的目标5.4.4组织变革的内容5.4.5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5.4.6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5.4.7组织变革的压力及其管理5.4.8组织冲突及其管理思考题案例分析第六章领导6.1 领导的内涵6.1.1领导与管理6.1.2领导的作用6.1.3领导者与追随者6.2领导者的类型.6.2.1权力与领导6.2.2集权式领导者与民主式领导者6.2.3 维持型领导者、变革型领导者与战略型领导者6.3领导方式理论6.3.1连续统一体理论6.3.2领导方式行为理论6.3.3领导方式情景论6.4激励的原理.6.4.1激励的概念与对象6.4.2激励与行为6.4.3激励产生的内因与外因6.4.4 X理论和Y理论6.5激励的内容.6.5.1需要层次理论6.5.2双因素理论6.5.3后天需要论6.6激励的过程..6.6.1公平理论’6.6.2期望理论6.6.3强化理论6.7 激励的一般形式与实务..6.7.1激励的一般形式6.7.2当代若干激励实务思考题案例分析..第七章控制-7.1 控制活动7.1.1控制的必要性7.1.2控制理论7.1.3控制的类型7.2控制的过程7.2.1 确定标准7.2.2衡量绩效7.2.3比较绩效与标准7.2.4纠正偏差7.2.5有效控制7.3控制的方法7.3.1 预算控制7.3.2生产控制7.3.3其他控制方法思考题案例分析第八章技术创新8.1技术创新的概念及理论演变8.1.1技术创新的概念8.1.2技术创新的理论演变8.2技术创新理论的内容8.2.1技术创新的分类8.2.2技术创新的模式8.2.3技术创新的特征8.2.4技术创新对现代经济发展的作用8.2.5影响技术创新因素的研究8.3 企业家与技术创新8.3.1企业家的概念8.3.2企业家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8.3.3企业家的技术创新职能8.3.4企业家技术创新行为的特征分析8.4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8.4.1 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看技术创新与竞争力的关系8.4.2从企业创新的角度看技术创新与竞争力的关系思考题案例分析..参考文献六、运筹学第一章绪论§1.1 运筹学的产生和发展§1.2运筹学的主要内容§1.3运筹学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二章线性规划和单纯形法§2.1 线性规划实例与模型§2.2线性规划的图解法与基本性质§2.3单纯形法原理§2.4线性规划的初始解解法(大M法和两阶段法)第二章练习题第三章线性规划对偶理论及其应用§3.1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3.2对偶规划的基本性质§3.3对偶单纯形法§3.4影子价格和灵敏度分析第三章练习题第四章线性规划进一步讨论§4.1退化问题及反退化方法§4.2改进单纯形法§4.3线性参数规划及其应用§4.4运输问题第四章练习题第五章目标规划§5.1 目标规划实例与模型§5.2 目标规划求解方法§5.3 目标规划的灵敏度分析第五章练习题第六章整数规划§6.1 整数规划实例与模型§6.20-1整数规划的建模方法§6.3分支定界法§6.4割平面法§6.5指派问题第六章练习题第七章动态规划§7.1动态规划原理和模型§7.2一维动态规划求解方法§7.3 动态规划在经济和管理中的应用第七章练习题第八章马尔可夫链和马尔可夫决策过程§8.1 马尔可夫链§8.2n步转移概率§8.3马尔可夫链中状态的分类§8.4稳态概率§8.5马尔可夫决策规划第八章练习题第九章网络优化模型§9.1 图与网络§9.2树§9.3最短路问题§9.4最大流问题§9.5最小费用流问题§9.6用Excel求解最大流和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第九章练习题第十章排队论§10.1一些排队的术语§10.2到达过程和服务过程模型§10.3 生灭过程§10.4M/M/1/GD/∞/∞排队系统§10.5M/M/1/GD/c/∞排队系统§10.6M/M/s/GD/∞/∞排队畚统……第十一章库存论第十二章博弈论简介附录参考文献七、信息资源管理目录第1章绪论1.1 信息与信息资源1.2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1.3 信息资源管理的沿革与发展复习思考题第2章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内容管理2.1 信息资源的类型2.2 信息采集2.3 信息组织2.4 信息检索2.5 信息分析2.6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复习思考题第3章信息系统的管理3.1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3.2 信息系统的开发战略3.3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3.4 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3.5 信息资源标准化3.6 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管理复习思考题第4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4.1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背景和发展沿革4.2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和模式4.3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4.4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复习思考题第5章政府信息资源管理5.1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5.2 政府信息资源的类型与特点5.3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与模式5.4 政府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复习思考题第6章信息政策与法规6.1 信息政策与法规概述6.2 信息公开的制度与法规6.3 知识产权保护法6.4 信息安全政策与法规复习思考题第7章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第8章知识管理参考文献更多八、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1章绪论1.1 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信息系统1.2 信息系统工程的由来和基本思想1.3 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和评价标准1.4 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成功要素1.5 信息系统建设的软件工具——CASE 1.6 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和学习方法关键词思考题参考文献第2章信息系统的规划2.1 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2.2 规划的一般原则与方法2.3 信息系统规划的任务和内容2.4 信息系统规划的实施方法2.5 信息系统规划的若干关键问题2.6 信息系统规划的回顾和修订2.7 小结关键词思考题参考文献第3章生命周期法概述3.1 生命周期法的意义3.2 生命周期法的工作流程3.3 生命周期法的实施管理3.4 生命周期法的成功要素3.5 使用生命周期法的条件3.6 小结关键词思考题参考文献第4章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4.1 战略目标、系统目标和项目目标4.2 管理与决策的信息需求4.3 目标的分析、权衡及量化4.4 可行性分析4.5 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撰写与审议4.6 小结关键词思考题参考文献第5章调查研究与现状分析5.1 调查研究概述5.2 业务流程分析5.3 业务流程建模与分析工具5.4 数据流程分析5.5 数据字典5.6 功能与数据的交互分析5.7 组织信息管理现状的分析与评价5.8 小结关键词思考题参考文献第6章逻辑设计6.1 逻辑设计的目标与原则6.2 业务流程的改造与设计6.3 数据处理与数据存储的设计6.4 设计方案的交互检验6.5 系统分析报告的撰写与审议6.6 小结关键词思考题参考文献第7章总体设计第8章详细设计第9章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与管理第10章原型法的概念与方法第11章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第12章信息系统分析与建设新进展第13章系统分析与设计举例九、预测方法与技术第一章预测概述1.1 引言1.2 预测的作用1.3 预测的基本原则1.4 预测的分类1.5 预测的程序1.6 预测的精度和价值练习题第二章定性预测方法2.1 引言2.2 市场调查预测法2.3 专家预测法2.4 主观概率法2.5 预兆预测法练习题第三章时间序列平滑预测法3.1 时间序列概述3.2 移动平均法3.3 指数平滑法3.4 差分指数平滑法3.5 自适应过滤法3.6 ARMA模型简介第四章一元线性回归模型4.1 引言4.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其假设条件4.3 模型参数的估计4.4 估计量的统计特性4.5 回归方程的检验4.6 预测区间4.7 几个应当注意的问题4.8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应用练习题第五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5.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其假设条件5.2 模型参数的估计5.3 回归系统向量估计值B的统计性质5.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5.5 含有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5.6 自变量的选择5.7 若干问题讨论5.8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应用练习题第六章非线性回归模型6.1 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形式及其分类6.2 直接换元法6.3 间接换元法6.4 非线性回归模型的线性逼近6.5 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应用练习题第七章趋势外推预测方法7.1 指数曲线法7.2 修正指数曲线法7.3 生长曲线法7.4 包络曲线法练习题第八章马尔柯夫预测法8.1 马尔柯夫链简介8.2 商品销售状态预测8.3 市场占有率预测8.4 期望利润预测练习题第九章序列算子与灰色序列生成第十章灰色系统模型第十一章灰色系统预测第十二章常用预测软件简介课程实验参考文献十一、管理信息系统第一篇信息系统的概念与作用第1章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1.1 信息与信息技术1.2 系统与信息系统1.3 信息系统的应用类型1.4 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思考题第2章信息系统与组织2.1 信息系统战略2.2 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2.3 组织对信息系统的影响思考题第二篇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第3章计算机硬件和软件3.1 计算机硬件3.2 计算机软件3.3 计算机系统的发展思考题第4章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4.1 传统的数据组织方式4.2 数据库系统4.3 数据库管理系统4.4 专用和通用数据库系统4.5 数据仓库思考题第5章计算机网络5.1 通信系统基础5.2 计算机网络技术5.3 局域网5.4 广域网5.5 互联网通信5.6 办公室通信思考题第三篇信息系统的应用第6章组织中的信息系统6.1 组织中的信息系统概览6.2 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类型思考题第7章现代应用系统7.1 企业集成化应用系统7.2 供应链管理7.3 电子商务7.4 客户关系管理思考题第8章决策支持与商务智能8.1 决策支持系统8.2 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8.3 联机分析处理8.4 商务智能方法与应用思考题第四篇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开发第9章信息系统规划9.1 组织的信息系统规划9.2 IS/IT战略规划的主要方法第10章信息系统开发10.1 信息系统开发概述10.2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论10.3 系统分析10.4 系统设计10.5 系统实施思考题第五篇信息系统的管理第11章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11.1 信息系统建设的组织方式11.2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思考题第12章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安全管理12.1 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12.2 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思考题主要参考文献十二、物流工程第1章导论1.1物流与物流工程1.2物流工程发展历史与趋势1.3物流工程的理论体系习题1案例1:沃尔玛的物流管理案例2:UPS——由包裹运送公司成功转变为整体化物流企业案例3:上海全方物流公司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第2章设施规划与设计2.1设施规划与设计概述2.2场址选择的意义及因素2.3场址选择的步骤与内容2.4场址选择方法2.5设施布置概述2.6设施布置的原则与基本形式2.7设施布置的方法习题2案例:AM,PM国际公司的选址要求第3章企业物流系统设计3.1企业物流系统3.2物流系统合理化的原则和途径3.3企业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3.4企业物流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