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对人种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地理“世界人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人种的分布及特征。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人种的分布及特征。
2.难点:人种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人种分布图、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地图、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世界人种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你们能根据地图上的信息,简单描述一下世界人种的分布吗?2.学习新课(1)讲解人种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2)分析世界四大人种的特征及分布。
1)白色人种:特征、分布地区。
2)黄色人种:特征、分布地区。
3)黑色人种:特征、分布地区。
4)棕色人种:特征、分布地区。
(3)讨论: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种会有差异?3.案例分析(1)展示不同人种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属于哪种人种。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4.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尊重和包容不同人种?(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复习世界四大人种的特征及分布。
2.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种会有差异?六、教学反思1.亮点:(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包容意识。
2.不足:(1)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2)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无法深入讲解。
(3)课后作业量较大,可能影响学生的休息。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世界人种的分布及特征教师展示世界人种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
对话:“你们能告诉我,这张地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了什么人种吗?”2.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提问:“请大家找一找,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很好,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区。
现在,谁能告诉我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哪里?”二、教学难点1.人种形成的原因教师讲解:“人种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和地理环境、历史发展都有很大的关系。
人种分布练习题人种分布是指不同人种群体在全球的分布情况,涉及到地理、历史、环境等多个因素。
通过研究人种分布,可以了解人类的迁移、演化以及多样性等方面的信息。
下面将介绍几个与人种分布相关的练习题,以加深对此话题的理解。
练习题一:人种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地球上的人种可以分为非洲人种、亚洲人种、欧洲人种、大洋洲人种和美洲人种等。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 非洲人种主要分布在哪个大洲?2. 亚洲人种主要分布在哪个大洲?3. 欧洲人种主要分布在哪个大洲?4. 大洋洲人种主要分布在哪个大洲?5. 美洲人种主要分布在哪个大洲?练习题二:人种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人种分布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的气候、地形、地貌等都会对不同人种的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请回答以下问题:1. 非洲人种适应哪种类型的气候和环境?2. 亚洲人种适应哪种类型的气候和环境?3. 欧洲人种适应哪种类型的气候和环境?4. 大洋洲人种适应哪种类型的气候和环境?5. 美洲人种适应哪种类型的气候和环境?练习题三:人种分布的历史原因人种分布的历史原因涉及到人类的迁移、殖民等各种因素。
请回答以下问题:1. 为什么非洲是人类起源的地方?2. 欧洲人种主要是如何形成的?3. 为什么美洲的原住民主要是红色人种?4. 澳大利亚的原住民主要是什么人种?练习题四:人种分布的多样性人种分布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语言、风俗等方面的表现。
请回答以下问题:1. 非洲以何种特点而闻名?2. 亚洲以何种特点而闻名?3. 欧洲以何种特点而闻名?4. 美洲以何种特点而闻名?5. 大洋洲以何种特点而闻名?以上是关于人种分布的练习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加深对人种分布的理解与了解。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同时有研究表明,气候对于人的性格也有重大影响,气候突变能够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
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希多尼最早提出了气候对于人的性格有重大影响的理论。
这种“人种的地理”概念为现代人类学所继承。
大量人类学者认为,气候对于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性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气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近3500年来,中国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气候温暖湿润时期和三次大规模的变冷。
中国史学界对于这些宏观气候变化一直比较缺乏概念,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人指出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远比现在温暖。
但这个粗略的论断也仅局限于为史学专家中的极少数人所知。
大量自然科学、考古学、历史文献证据表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即武王克商,商周政权交替时期),中国处在“仰韶暖期”,与当时全球性的“大西洋气候期”的相对应。
黄河流域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大约3℃。
那时的夏天冬天温差小,雨水丰沛,草木茂盛,和现在长江流域的亚热带气候相当。
而当时长江流域气候则与现在珠江流域气候相当,为热带雨林所覆盖。
在气候温暖的时候,中国北方的游牧政权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
一旦气候变冷,游牧民族的放牧业出现障碍,为了不被饿死就必须南迁,与中原政权争夺南方的草场,战乱也由此而来。
每次气候变冷,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部疆域的版图都必须扩大。
如果不能扩大,这些游牧民族政权就会灭亡。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西周。
《竹书纪年》中有公元前903年长江、汉江结冰的记载。
冷到长江、汉江会在冬天结冰,在今天是人们难以想象的。
西周青铜器铭文中随处可见“中国”与夷狄戎、羌、狁交战的纪录。
这些“侵略者”大多是北方游牧民族。
第二个寒冷期对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
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这个时代出现的是“五胡乱华”之后的十六国割据局面。
第三个冷期发生在宋元之间。
经历长时段的气候变冷、草木凋零、粮食减产和连年瘟疫与战争,中国的政权达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在公元1234年这个临界点,和宋代赵家王朝征战百年的游牧民族大金国瞬间崩溃,被新兴壮大的蒙古人政权消灭;而南宋的赵家王朝,也不过是在王朝覆灭前苟延残喘,蒙古人建立的牧者王朝,随后为中国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疆域版图。
《气候与人类活动》参考教案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说是强化了人地关系这一主题,这一影响可以从多侧面或多角度来理解。
本节知识较为简单,没有难点,很多内容在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中都有涉及,学生学起来应该很轻松。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讲解气候对生产的影响;一部分讲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教科书以农业生产的作物类型、作物熟制、气候资源为例来分析气候与生产活动的关系,以民居建筑为.例来分析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由此引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查找资料,看看除了教科书中所提到的几个方面外,人类还有哪些生产、生活活动会受到气候的影响,如气候与旅游、气候与体育等。
可以说,本节的内容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并用理论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c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所举实例应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
例如,在生活方面,气候对文化、艺术等的影响不易理解,而对穿衣、饮食、住房等的影响容易理解。
在生产方面,气候对农业的影响等是较为适宜的例子。
气候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候的异常变化所造成的灾害。
建议引入一些关于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问题,以加强对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的认识。
本节重点: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课导入。
方案一:完成探索活动。
先让学生观察“历届冬奥会举办城市的分布”图,(1)历届冬奥会举办城市都分布在哪个半球上?(北半球) (2)历届冬奥会举办城市分布在什么纬度范围?(中纬和部分高纬)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各个地点的位置而非方框及文字位置。
(3)你知道为什么在这个纬度范围吗?(这些地区冬季气温比较低,有积雪) (4)推测各个城市的海拔。
要求学生利用地图册中“世界地形”图。
(图中各点所在城市的海拔一般较高,因为相同纬度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更利于降雪,形成积雪。
例如,瑞士、法国、意大利等国选在阿尔卑斯山脉附近山地,美国、加拿大选在北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高海拔处)通过读图、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探究习惯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科普: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什么是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地球的气候系统在长时间尺度上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引起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包括温度的升高或降低,降雨模式的改变,风速和风向的变化等。
二、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特别是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和大规模的森林砍伐。
这些活动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到大气中,增强了地球的温室效应,从而导致全球变暖。
三、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1. 农业:气候变化可能会改变降雨模式和温度,这可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例如,如果降雨量减少,可能会导致干旱,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2. 水资源: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某些地区的水资源减少。
例如,
如果降雨量减少,可能会导致水源枯竭。
3. 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可能会改变生态系统的平衡。
例如,如果温度升高,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无法生存。
4. 健康: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一些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
例如,疟疾和登革热等疾病可能会因为温度升高而扩散到新的地区。
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 (如太阳能和风能),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汽车的使用等方式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 保护森林: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保护森林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方式。
3. 适应气候变化: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农业实践,改善水资源管理,保护生态系统等方式来适应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一个严重的全球问题,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来解决。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人种的形成是长期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
多风沙和积雪地带的
自然风貌,对黄种人眼脸内皆皱褶的形成关系很大;阳光稀少,气候寒冷
潮湿的北欧,是形成白色人种的典型环境;在横贯赤道的非洲,气候炎热
长期生活在那里的人种具有黝黑的肤色,卷曲的头发,这是对环境的适应。
古人类学家认为人类诞生的主要标志是直立行走。
(形态特征)
考古学家认为会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
(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工具的简陋,人类抵御自然地能力很低,在大
型食肉动物面前,原始人更多的时候是猎物而不是猎人,因而,人类与自然
界的斗争主要采取集体劳作的形式,这就决定了人们要采用共同劳动,共同
消费,平均分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这种公有制的平衡被打破,于是出现了私有制,出现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
母系氏族公社的特点: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亲戚关系以母系计算,女子受到人们的尊敬。
父系氏族工舍得特点:男子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权力超过女子,亲戚关系以父系计算,财产由父亲继承。
随着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男子在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婚姻关系
趋向固定,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家族长和氏族首领都是男性,男子开始支配社会,父系氏族逐渐取代母系氏族。
【原】世界四大人种是如何形成的?2019-12-14作者:沽酒居士西元2019、09、15;东元4716人类的四大人种,大约是在六到三万年前形成的。
一、人种进化二百五十万年前,最早的人类能人,即早期猿人,诞生于非洲东部,一百六十万年前,能人灭绝。
一万八十万年前,在非洲诞生了直立人,即晚期猿人,由于气候的变化,直立人中的一部分走出非洲,前往亚洲和欧洲,元谋猿人,北京猿人等等即是直立人。
二十万年前,亚洲和欧洲的直立人也灭绝了。
十几万前,在非洲又诞生了早期智人,他们由留在非洲的直立人进化而来,也是由于气候变化,他们的一部分也走出了非洲,但是,三万年前,来到亚洲和非洲的早期智人也灭绝了。
因此,云南元谋猿人属于170万年前的晚期能人到早期直立人的代表,70万年前到2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属于中期到晚期直立人。
这两支早已灭绝,只有3.4万年前到2.7万年前开始的晚期智人北京山顶洞人(面貌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智人),勉强可以称为中国人的祖先。
所谓的三大人种,是19世纪的提法,并不准确,因为除三大人种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尼格罗人种(黑种人)、蒙古人种(黄种人)之外还有棕种人,是西元20世纪末提出来四大人种的划分。
二、四大人种第一种四大人种的划分: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尼格罗人种(黑种人)、蒙古人种(黄种人)、混血人种。
在学界将大洋洲的原始居民单独分类棕种人之前,第四大人种一直指的是南美洲欧洲大航海时代造成的混血人种。
第二种四大人种的划分:大约六万到五万年前,留在非洲的早期智人又进化为晚期智人,同样由于气候变化,晚期智人的一部分也走出了非洲,走向欧洲和亚洲。
关于人类的进化,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原因,这些变化导致人类一次次走出非洲。
另外,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使人类在非洲不断进化,但是在其他大洲,这些变化则使得那里的人类被一批批灭绝,不断由非洲而来的一批批新品种所取代,这是因为只有非洲大陆的热带森林和草原,才能使得气候变化不至于灭绝那里的人类,相反能起到促进那里人类进化的作用,而其他大洲则不具备非洲那样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P41.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经过直接感性认知——实践证明——进一步确证的过程。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体现着学科探索的艰辛。
2.约相当于72860000个足球场的总面积;约相当于100000个400米跑道的总长P61.(1)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并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到两极缩为点;(2)纬线指示东西方向;(3)所有的纬线自成圆圈(除南北极点外);(4)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
纬线可以有无数条。
2.赤道是一条重要的纬线,它是地球仪上的0°纬线,它与南北两极点的距离相等,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也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P81.(1)经线是半圆状;(2)所有经线都相等;(3)经线指示南北方向;(4)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经线可以有无数条。
2.200W 和1600E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
图1.11所示东西半球是按200W 和160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
P1012.根据发生的事件查找。
如: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
今年以来最强及影响福建省最大的台风---“苏力”,其中心在北纬26.1度,东经119.9度,12级。
将于2013年7月12—13日向闽浙沿海靠近或登陆。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P12-131.(略)2.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1天,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以1天为单位。
3.因地球自转,东边时刻比西边时刻早;同一纬度上,不同的地点见到太阳的先后时间不同,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P151.(略)2.(1)就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而言,夏季中午太阳升的高,冬季比较低。
(2)就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而言,夏季白天长,冬季白天短。
(3)夏季;在图1.20所示的B附近;此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冬季。
(4)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
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春分和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和秋季。
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影响有何不同?
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和适应能力等因素的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差异:
1. 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不同地区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
极地地区、高山地区和沿海地区等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可能面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等更严重的影响。
而干旱地区可能面临水资源短缺和土地退化等问题。
2. 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能力和资源存在差异。
发达国家通常拥有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来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但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如贫困、基础设施薄弱和缺乏资源等。
3. 社会结构和人口分布:不同社会结构和人口分布也会导致气候变化影响的差异。
城市地区通常面临更高的气温、空气污染和城市洪水等问题,而农村地区可能受到农业减产、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破坏等影响。
4. 弱势群体:一些弱势群体,如老年人、儿童、低收入人群和少数民族等,可能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他们可能面临健康问题、食物安全问题和社会经济不稳定等。
5. 适应能力和应对策略:不同地区和人群的适应能力和应对策略也会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些地区可能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治理机制等,而其他地区可能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援助来应对气候变化。
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采取全球性的综合策略,考虑到不同地区和人群的特殊情况和需求,以确保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对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气候对人种的影响
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为抵御非洲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身体大多前屈;其脑骨容量平均为1297立方厘米,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便于散发体内热量。
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太阳常年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
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湿热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鼻梁较高,鼻孔道较长。
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脑骨容量平均为1386立方厘米,他们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
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以我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身高依次由高到矮。
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成为人体内所需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
维生素D是骨骼吸收钙的前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