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年画
- 格式:ppt
- 大小:5.39 MB
- 文档页数:36
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年画之一,起源于山东潍坊杨柳青一带。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历史渊源、艺术特点、流传现状等方面介绍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追溯至明朝末年。
当时,杨柳青一带盛产杨柳,而杨柳青的民间年画也随之产生。
这些年画以杨柳青本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题材,以木刻为工艺,经过多次印刷制作而成。
杨柳青木版年画早期以黑白为主,后来逐渐发展出彩色年画,丰富了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独具一格。
首先,它以细腻的线条和平润的色彩为特色,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
其次,杨柳青木版年画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如神话传说中的仙女、仙子,民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等。
再次,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构图严谨有序,画面布局合理,注重对称和平衡,给人以美感和和谐感。
此外,杨柳青木版年画也反映了当地的历史风貌和生活场景,是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
杨柳青木版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它是中国传统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过年的欢乐和祝福。
同时,杨柳青木版年画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于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和美术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生产和传承面临一些困境。
一方面,由于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生产成本较高,导致产量减少。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变化,一些年轻人对传统年画的兴趣逐渐减弱,从而使得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压力。
为了传承和保护杨柳青木版年画,一些措施已经采取。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和艺术家参与生产和创作。
其次,一些文化机构和博物馆举办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展览和交流活动,提高了公众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认知度和兴趣。
同时,一些传统工艺师傅也积极传授技艺,培养年轻一代的继承人,确保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得以延续。
四大年画名词解释
四大年画是指中国农村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强烈的表现力、生动的趣味性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而著称。
这四种年画分别是: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
天津杨柳青是四大年画之一,它以工笔重彩、造型生动、色彩鲜艳、通俗易懂而著称。
杨柳青年画构图饱满,内容广泛,多表现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主题,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桃花坞是四大年画之一,它以印刷精美、风格雅致、富有装饰性而著名。
桃花坞年画多表现民间故事、民俗生活、风景名胜等主题,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和文化气息。
山东潍坊是四大年画之一,它以色彩鲜艳、富有创意、造型生动而著称。
潍坊年画多表现吉祥如意、幸福美满、驱邪纳福等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绵竹是四大年画之一,它以线条刚劲、朴实简练、色彩鲜艳而著名。
绵竹年画多表现吉祥如意、幸福美满、驱邪纳福等主题,具有浓郁的四川特色和文化气息。
四大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民间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间年画目录一追溯源流二年画的格局现状1 桃花坞年画2 河北武强年画3 四川绵竹年画4 佛山年画5 杨柳青年画6 山东杨家埠年画三年画的不同题材1、驱邪迎福画2、喜画3、戏曲人物故事4、世俗生活画四关于年画的艺术感想正文一追溯源流年画,就是与年俗有关的版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
再就是门所人门生活相关最早画在门户上用于辟邪的形象,(桃符是最早的门神画,一直流传到唐宋时期)。
后来不光刻符还写文字——成了春联的起源。
后经济文化发展和民间文化进一步繁荣加上雕版印刷的发明应用,原来的桃符或春联被雕印就产生了印刷的年画(春联等),产量、形式、内容愈加丰富,后门神画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流派广泛的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它的起源和春联一样,是和古代的桃符有关。
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中引《黄帝书》:「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佞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
因此汉代县官多在腊日或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以抵御邪崇的进入。
到了南北朝时,干脆就将神荼、郁垒直接画在桃板上。
《荆楚岁时记》:「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
绘二神,贴户左右,右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也有人直接将神荼、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上,省去了绘画的麻烦。
桃符发展到后来,渐渐分化成春联及门画,其中的门画就是年画的前身。
二年画的格局现状传统年画大抵经过画稿、构线、木刻、制版、印刷、人工彩绘、装裱等几道工序。
制作木版年画的技艺,多为世代相传,工艺考究,镂刻精微。
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
每逢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
木版年画介绍木版年画,又叫年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
它主要以绘制吉祥寓意的图案为主,常见的有神仙、花鸟、动物、人物、器物、山水、结婚、出嫁等丰富多彩的图案。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木版年画。
一、历史渊源木版年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末期。
它最初是作为庆祝新年和婚礼时宴请亲友或送给朋友的礼品。
它源于民间,因为而得到广泛传播。
到了清代,木版年画士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并在这个历史时期的鼎盛时期进行了发展和创新。
二、制作工艺木版年画的制作需要经历选图、制版、修图、印刷、上色等多道工序。
首先,需要选择吉祥寓意的图案作为创作对象,然后进行手绘稿件,再将图案转移到木板上进行雕刻,接着上色、修饰后进行印刷。
最后,还需要在色彩上精益求精,以便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木版年画。
三、地域特色不同地方的木版年画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
例如,山东泰安的木版年画通过明快的色彩表现、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紧紧抓住人物肖像的特点,展现了独具泰山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景观; 江南的木版年画则更注重传统绘画技法,清新细腻,具有独特的韵味。
四、文化内涵木版年画除了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外,也蕴含着民间情感、价值理念和审美理念。
以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为基础,以吉祥、美好、幸福为主题,描绘俗世中的人们的幸福生活、美好愿景和文化信仰,传递着抒情、讴歌、喜庆、祝福等情感。
五、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木版年画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木版年画已经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同时,许多文化机构和艺术家逐渐开始重视和保护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为其现代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总之,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不仅在历史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也是传递着民间的文化情感和人文精神,以及表达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传统年画常识来源:/content/10/1210/16/1576800_76813867.shtml传统年画七德(王大伟自印年画:灶王与财神。
老版,四色.版1200元。
多求不若慎守,唯俭可以养廉。
想到重庆打黑,真是感叹。
)位卑未敢忘祖宗今年年前印了二十多张年画,送给父母,同事、朋友。
年画均是清代老版,宣纸,天然矿物染料。
很绿色、低碳的那种。
现在卖的年画印刷很美,长着电影明星的嘴脸,那是工艺,不是艺术品。
估计会有人嘲笑俺,只是想留下老祖宗传下的这点东西。
别又让某国人拿年画去联合国申遗去了,唉。
位卑未敢忘祖宗矣。
一声叹息…中国传统年画7大美德1.年画版世代相传,传承中华文明。
2.宣纸不用木材,保护森林。
3.年画不光是迷信,许多是民间故事,惩恶扬善。
如财神的印辞:多求不若慎守,唯俭可以养廉。
想到重庆打黑,真是感叹。
4.过年挂年画,言传身教。
教育子女,不忘祖先。
5.性格修养,不忘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
闹中取静,闭门退扫。
6.传统年画,人物嘴脸皆似毕加索,平添艺术享受。
7.过年以年画送礼,免俗而君子之交淡如水矣。
年画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画的一种。
始于古代的“门神画”。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
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
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
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年画之乡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之乡”是: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
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
(王大伟自印年画:文财神与武财神。
老版,四色.版1300元。
关老爷是世界警察之父。
黑白两道都供。
四大年画名词解释(一)四大年画•年画:一种中国传统绘画形式,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用于装饰、祝福和纪念的特殊绘画作品。
•四大年画:指中国四个重要的年画产地,分别为扬州年画、宜兴年画、杨柳青年画和福州年画。
扬州年画•扬州年画:产自江苏省扬州市的年画,始创于唐代,以其淡彩婉丽、精细入微的特点而闻名。
•题材:以传统文人墨客的风雅生活为主题,常描绘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等。
•特点:线条清晰流畅,色彩鲜明明快,注重细节描绘,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宜兴年画•宜兴年画:产自江苏省宜兴市的年画,起源于明代,以其盛产紫砂陶艺的地域特色而兴盛。
•题材:以民间传说、传统故事、历史事件等为主题,常描绘神话、神仙、吉祥物等。
•特点:采用宜兴紫砂泥为颜料,色调厚重古朴,以线描为主,细腻别致,给人以朴实和神秘的感觉。
杨柳青年画•杨柳青年画:产自山东省青岛市杨柳青镇的年画,起源于明代,以其细腻入微的画风而闻名。
•题材:以民间传统艳诗咏史、泛舟山东千里河山、社会风俗生活等为主题,常描绘人物、山水、花鸟等。
•特点:色彩鲜艳明快,细腻精巧,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情。
福州年画•福州年画:产自福建省福州市的年画,历史悠久,是闽南地区的特色传统工艺品。
•题材:以神话传说、故事、民间艺术等为主题,常描绘寓言、演戏、喜庆场景等。
•特点:色彩鲜艳多样,线条流畅有力,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给人以喜庆和祥和的氛围。
通过对四大年画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地方的年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展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
无论是细腻入微的扬州年画,还是朴实神秘的宜兴年画,亦或是鲜艳多彩的杨柳青年画和福州年画,都是中国年画文化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传承。
中国民间年画赏析摘要: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
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词关键:年画,民间艺术,历史,价值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
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
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
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
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
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年画四大家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木刻年画产地。
四川绵竹年画、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一、四川绵竹年画四川绵竹年画以雕版艺术精湛、艺术情调高昂著称。
其形式多样,有门画、斗方、画条等种类。
造型质朴简练,填色鲜艳悦目。
中国年画. 绵竹木版年画绵竹木板年画《吉祥图》观世音菩萨福寿无极妈祖赐福恩降四海麻姑献寿麻姑献寿福禄寿喜陶版绵竹年画福禄寿图福禄寿禧聚宝藏珠三星高照图三星高照图三星高照图福禄寿图招财进宝财神加冠图财神加冠图赵公镇宅清代(1580mm×780mm)这幅是中堂中著名的代表《赵公镇宅》。
赵公,相传姓赵名公明,又名赵玄坛。
为道教所供的财神。
有趋雷役电,除瘟禳灾,买卖求财的本领。
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
紫微高照清代(1580mm×780mm)这幅名为紫微高照。
图为紫微星化作一力士降服猛兽貔恘的故事。
紫微星为三垣(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之一。
紫薇又被道教列为四御之一。
称紫薇中天北极太皇大帝,道教中谓他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因而受到历代帝王的祀礼。
紫微高照象征驱邪避凶,迎福祈祥的意思。
赵公镇宅(现代)秦琼镇宅图永镇家宅镇宅图花开富贵绵竹年画[门画] 双鱼图绵竹木板年画《喜童图》绵竹木板年画《仕女图》绵竹年画中的仕女作者:填水脚制画工坊绵竹年画中的仕女图风格独特。
画面多不设背景或少设背景,人物造型简练生动,常用弧线和曲线强调“美人要修长”的审美趣味。
面容的刻画更是采用了“细心粉脸、眉眼巧画”的工序,表现出民间艺人对美的赞赏,对生命的热爱。
这是绵竹著名彩绘艺人姚春荣早年绘制的一幅画,她在描绘妇女,娃娃面容时颇下功夫,更是用了“细心粉脸、眉眼巧画”的工序,使这幅画中人物有一种绮丽秀雅的柔媚韵致。
《唐氏乳母》清高55厘米宽40厘米此画是根据二十四孝之一《唐氏乳母》绘制。
唐代有个人,名叫崔南山,他的母亲唐夫人对待婆婆非常孝敬。
婆母年老牙齿脱落,唐夫人每日用自己乳水喂养婆母。
婆母虽数年未吃粮食,身体却很健康。
婆母病危时将全家老幼叫到跟前说:“我今生不能报答儿媳对我的恩情,但希望我的孙媳一样有孝敬之心”。
《骑车仕女》清代(540mm×400mm)这幅名为《骑车仕女》,画面上一女子,身穿旗袍,头戴瓜皮帽,悠然地骑着自行车,画上的自行车没有轮心和链盘,也没有支架,钢丝的组合像一个个花瓣,车把上画了一个龙的头,很显然作这幅画的艺人只是听别人讲过自行车而全凭自己的想象创作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
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
中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便是年画。
年画,又称“新年画”,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在我国历史
上流传了很久。
它以特定的技法,以墨画、彩绘、剪纸等方式处理画面,画面秉承着中国传统的文学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画题各异。
色彩活跃,形象既生动又鲜明,有助于将远古传统文化传承延续到现在。
同时,它还让人们深刻领会传统文化中的吉祥把玩,表达对春节的期盼。
传统年画以农历制度为基础,以各种独特的图案及人物形象入画,表现出乡间
文化的声音。
时至今日,人们以不同的创作手法将年画的元素融入到当代的活动中,不但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令后人受益,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探索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深蒂固地熔铸在中华
民族中,渐渐衍生出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被认为是家风传承和生活民俗记忆的重要形式,被众多的中华文化爱好者所收藏。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在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它将传统文化传承下来,不断的推动和创新,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里得以延续和融入,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内涵,让欢乐祝福永恒流传。
民间年画知识点总结大全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人们喜欢在春节期间张贴年画,以祈求新年平安、幸福和丰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民间年画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文化。
一、民间年画的起源和发展民间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它在宋代以后才真正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明清时期,年画逐渐成为中国南方农村地区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装饰品,被人们广泛使用。
而到了清末民初时期,年画在经济繁荣的江南地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各种形式和类型的年画不断涌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画坛的发展。
二、民间年画的主要特点1. 寓意丰富:民间年画的内容通常都带有吉祥寓意,如鲤鱼跃龙门、青年女子插柳、寿星仙子等,这些图案都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2. 色彩鲜艳:民间年画的色彩非常鲜艳,常用的颜色有红、绿、黄等,这些颜色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富贵、吉祥等寓意相结合,给人以愉悦和美好的感觉。
3. 形式简练:民间年画的绘画形式非常简练,一般采用平面画法,没有过多的造型和色彩的变化,清晰明了,容易为人所接受。
4. 民间性强:民间年画的绘制多来自民间艺人和民间画家,他们通过自己的心灵和感悟,将生活中的故事和传说融入到了年画中,因此年画充满了浓厚的民间气息。
5. 传统工艺:民间年画在制作工艺上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木刻年画和泥塑年画,这些年画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手工操作才能完成。
三、民间年画的分类1. 地区分类:根据地域的不同,民间年画可以分为华北年画、东北年画、江南年画等多个地区的特色年画。
2. 题材分类:根据内容的不同,民间年画可以分为神话历史年画、风俗民俗年画、俏皮顽皮年画等不同题材的年画。
3. 制作工艺分类: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民间年画可以分为木刻年画、泥塑年画、木板年画等不同工艺类型的年画。
年画的介绍
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通常是在农历新年期间贴在门框或窗户上,以祈求新年平安、幸福和吉祥。
年画的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至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它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期望的表达。
年画的主题多样,常见的有门神、花鸟鱼虫、民间故事等。
其中,门神是最为传统和常见的一种年画题材,通常是一对男女神明,用以守护家庭平安、辟邪驱灾。
门神形象庄重、神秘,给人一种庇护家园的安全感。
而花鸟鱼虫类的年画则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除了传统的题材外,现代的年画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如今的年画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纸面上,还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立体印刷等手段呈现在人们眼前,使年画艺术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
同时,一些艺术家也将年画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富有现代感的作品,使年画这一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年画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民间艺术的体现。
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年画在传承中也在不断创新,展现出新的魅力和活力。
愿年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祝福。
年画的起源特点含义等知识一、概述:1、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年画。
2、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整幅年画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
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
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
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3、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
”年画由此定名。
4、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
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祗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
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
清代中期,尤见盛行。
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5、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
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大抵比较富厚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
年画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
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
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
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历史渊源潍坊年画《麒麟送子》潍坊年画《麒麟送子》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
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一种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
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母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
从广义上说,凡民间艺人创作并经由作坊行业刻绘和经营的,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作品,均可归为年画类。
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化为对社会性的人格神的崇拜与信仰,从最早的桃符、苇索、金鸡、神虎,到神茶、郁垒,再到后来的关羽、赵云、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和钟馗、天师、东方朔等神仙,其间有着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
东汉末年的《风俗通义·祭典》中说:“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
”蔡邕《独断》中说:“神茶、郁垒而身居其门,主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
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
乃画茶、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
”年画变成“年话”是在宋代。
当时,宋徽宗扩建“翰林图画院”,时逢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交融发展,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