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大学博物馆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11
【导语】⼤学⽣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奉献社会,锻炼毅⼒、培养品格,对于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
以下是⼼得体会频道整理的⼤学⽣博物馆社会实践⼼得及收获,欢迎参考。
【篇⼀】 为使党校培训活动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把理论教育与增强学员的党性锻炼结合起来,并贯穿于学习的过程中,我参加了我们历史系党⼩组组织的博物馆社会实践活动。
博物馆的建筑风格既有历史的沧桑感⼜有现代的节奏感。
在博物馆内,我们参观了⼋个展厅:隋唐瓷器厅、汉画像⽯厅、名⼈厅、运河遗韵厅、宋代瓷器厅、书画厅规划厅、古相贵珍厅,分别展出淮北地区出⼟⽂物和征集的全国名⼈字画。
有造型奇妙、⼯艺精湛、纹饰华美的瓷器等,通过参观这些服饰、居室、⽣活⽤品、战争⽤品及丧葬⽤品,⼤家更深⼊的了解了中国优秀古代⽂明,古⼈精益求精的精神与⼯匠们的伟⼤智慧。
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了淮北的过去和现在。
通过这些陈列品,我们知道了淮北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化遗存。
早在6000年前的新⽯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地上繁衍⽣息。
尔后,春秋宋国的别都,秦之泗⽔郡,西汉沛郡,东汉沛国的治所设于相城。
现已在相城地区发现、清理古墓葬、古⽂化遗址数百处,出⼟了⼤量的珍贵⽂物。
这些⽂物以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地⽅特⾊为世⼈所瞩⽬。
隋唐两宋时期,由于⼤运河通济渠的开挖,淮北柳孜成为我国当时沟通南北经济的重镇。
这都是通过这些实物我所了解到的。
翔实的资料、⽣动的实物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领略了灿烂的民族⽂化,也激发我的爱国热情。
也可以看出,党的优良作风是在有了中国传统⽂化的深厚底蕴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直观的实践和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此次实践让我的到了⼀定的锻炼。
我很⾼兴能够在这次实践中获得在专业的知识领域进⾏拓展和创新的宝贵机会。
我认为此次博物馆实践对于历史学专业的我来说特别有意义。
浅析高校博物馆文化经营的困境与出路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的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机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博物馆文化经营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展览内容单一、观众群体有限、文化创意不足等问题,导致博物馆的文化经营效益较低。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寻找出路,成为当前高校博物馆文化经营的重要课题。
一、博物馆文化经营的困境1.展览内容单一许多高校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大多围绕着校史、院系发展历程和名人文物等内容展开,缺乏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难以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体。
2.观众群体有限由于高校博物馆的地理位置和宣传力度有限,导致前来参观的观众群体相对较少,难以吸引更广泛的社会观众参与。
3.文化创意不足博物馆在文化创意上表现较为保守,缺乏新颖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使得博物馆文化的吸引力和传播力都较低。
以上种种困境都造成了高校博物馆文化经营的难题,亟待寻找出路解决。
1.拓展展览内容,丰富文化内涵高校博物馆应该拓展展览内容,丰富文化内涵,不仅展示校史和名人文物,还可以结合当下热点话题,展示与学科研究相关的文物、实验室器材等,吸引更多的观众。
2.加强社会化宣传,吸引更多观众高校博物馆应该加强社会化宣传,通过多种载体和渠道向社会公众宣传推广,打破地域限制,吸引更多的观众,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加强与学术研究联动,突出文化创意高校博物馆应加强与学术研究部门的联动,利用学术资源和文化创意,开展文化传播活动,创新展览形式和文化推广手段,提升博物馆文化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4. 加大对博物馆文化经营的投入学校应该加大对于博物馆文化经营的投入,提供更多的经费和物质资源,支持博物馆的文化活动、创意展览等,提升博物馆文化的艺术水平和品质。
高校博物馆文化经营困境需要寻找出路,通过拓展展览内容、加强社会宣传、加强学术研究联动、增加投入等途径,来提升博物馆的文化经营效益和影响力。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才能让高校博物馆文化经营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高校博物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实践模式高校博物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实践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博物馆逐渐成为高校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内部文化的特殊载体,其不仅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参观展览、科学普及的场所,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深入挖掘和传承高校的文化价值与精神财富,促进高校文化创新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一、高校博物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分析1.高校博物馆有利于深入挖掘和传承高校的文化价值与精神财富高校博物馆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使得高校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财富得以向师生们广泛展示,帮助大家加深对高校深层次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高校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览和相关活动宣传高校建校历史、人文精神、校园文化等方面的资源。
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以一张张珍稀的老照片、一篇篇精彩的文章、一件件古老的文物等形式,向师生们展示了交大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
这些历史材料不仅有助于形成科学、理性和民主的文化氛围,同时也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爱国、敬业、诚信、友爱、勤俭、创新的校园文化。
2.高校博物馆有利于提高师生文化素质高校博物馆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通过多种形式如展览、活动、学术讲座等提高师生的文化素质,增加师生研究、学习、创新的乐趣。
例如,山东大学博物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学术讲座、文物鉴赏、展览交流等,这些活动不仅仅是拓宽了师生的知识面,更是激发了师生参与传统文化研究和文化创新的积极性。
高校博物馆通过这样的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让在校师生从不同维度进行文化交流,有助于提高师生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
3.高校博物馆有利于普及和传播科学知识高校博物馆除了宣传高校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之外,还可以普及和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师生对科学的认识。
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通过介绍国家重点航空工程科技项目研究历程、研制中的惯性约束聚变装置等展品,增加了师生对于航空航天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师生的科技素养。
高等院校博物馆发展前景展望【摘要】高等院校博物馆历史源远流长,它对于大学教学、科研、创造性的文化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博物馆还肩负着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传递人文精神的重任。
近年来,高校博物馆已经成为文化事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建设高校博物馆形势生机勃勃。
本文初步分析探讨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对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前景提出若干思考。
【关键词】博物馆;高等院校;发展1高等院校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博物馆与大学渊源深厚,建于公元前283年的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院是世界上第一座博物馆,就是一座大学博物馆,时称缪斯学园。
1905年,张謇创建的南通博物苑,是我国第一座高校博物馆[1]。
我国现有高校博物馆200余所,馆藏资源丰富,200余所高校博物馆的藏品之和,甚至超过故宫、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7座知名大馆的总和。
展出藏品大多是多年的科教成果,标本典型且研究程度较高。
高校博物馆背依高等院校,拥有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部分高校设有博物馆学专业,科教能力强,后备力量充足。
高校博物馆大多地处高校内部,信息资源丰富,文化气息浓厚。
2011年年5月,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提出要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
在博物馆业大发展的浪潮之下,高校博物馆正以强有力的态势跻身全国博物馆行列[2]。
2高校博物馆存在的不足2.1数量较少、级别较低截止2011年,我国拥有普通高等院校2429所,现有高校博物馆200余家,比例约为8.2%,与其他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截止2008年,美国有高等院校6000余所,高校博物馆1650所,比例约为27.5%)。
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入录博物馆3415所。
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83所,国家二级博物馆171所,国家三级博物馆288所。
大学生博物馆实践报告5篇大学生博物馆实践报告1一、实践目的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接触社会,在以后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们怀着同样的梦想参加了这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近距离接触当地村民,深入农村,了解民情。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劳动,感受快乐,与队友共享劳动合作的成果。
参加暑期“三下乡”,我真的感到很荣幸。
虽然是短短的十几天,却是截然不同的体会。
这次我们去的是__小学,我在这里开始了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
实践,一方面,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
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二、实践内容三下乡已经结束已经一个月,回顾那段难忘的日子,我感慨良多,因为那里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还有成长。
生活对我如此慷慨,让我在付出一点点的时候却让我收获了很多,学会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而这些都是我人生不可缺少的财富。
为了让我们“三下乡”这个品牌活动更出色,这次活动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了以下内容:1、“欢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支教活动这次活动中,我们以“欢乐学习,健康成长”为主题,根据当地实际教育情况,秉承一切为学生服务的理念,立足于学生的根本利益,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需求,开设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系列课程,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趣味性教学,丰富中小学生的暑假文化生活。
2、“尊老敬老,健康养老”的养老调研活动在这次“三下乡”活动中,我们还进行了以“__偏远地区养老保障问题的调查——以__市农村调研为例”为主题,以“尊老敬老,健康养老”为目的的养老调研活动。
在暑假里,调研组的组员们顶着烈日穿过农田,走进农户,深入到农村老人的生活环境,了解农村老人的生活状态,探究农村老人存在的养老保障问题。
大学生博物馆社会实践报告7篇第1篇示例:大学生博物馆社会实践报告一、实践目的与意义大学生博物馆社会实践是为了让大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博物馆,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通过参与博物馆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艺术精神和人文价值观,培养同学们的审美能力以及文化自信心。
二、实践活动内容在本次大学生博物馆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入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包括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以及科技博物馆。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通过向导的讲解以及参观展品,了解了相关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文化传承以及科技发展的过程,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文化的璀璨以及科技的进步。
我们也在博物馆内参与了一些文化活动和公益活动,比如组织义工团队,为博物馆举办的文化节、展览和讲座提供协助;还参与了一些公益讲座,向社会传播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了解了博物馆的运作模式和文化传承,还增强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
三、实践收获与体会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艺术信息,还意识到了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
博物馆是一个承载着文明基因和文化记忆的地方,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渊源,珍惜文化遗产,并且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我们还深刻体会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和了解博物馆的展品和文化内涵,我们更加自豪地自信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激发了我们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感。
我们希望将这份文化自信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珍惜我们的文化传统。
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和义工团队,我们也体会到了服务社会的快乐与成就感。
通过自己的实践行动,我们可以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传播一些正能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
四、实践总结与展望通过这次大学生博物馆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还激发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浅析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作者:马逸飞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1期摘要:高校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系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博物馆的产生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许多高校博物馆还存在着自我封闭意识浓厚、服务意识淡薄、功能不能很好发挥等诸多问题。
文章从兰州大学博物馆入手,以期能对我国目前高校博物馆的发展现状有一个了解,并对兰州大学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其能转变治馆理念,优化展览形式、内容,积极主动对外发展,更好地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发展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博物馆的产生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世界上第一座具有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就是牛津大学的阿什莫尔艺术和考古博物馆①,我国近代第一座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创办的隶属于南通师范学校的南通博物苑②。
据统计,当前高校博物馆已有300多座,每年还呈上升趋势,是博物馆系统中重要的一支力量。
除此之外,高校博物馆还是大学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
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地高校博物馆在数量、建舍面积及藏品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参差不齐。
③兰州大学作为甘肃地区唯一的一所双一流高校,其博物馆的发展对于反映西北地区高校博物馆的现状有以小见大的作用,故笔者尝试从兰州大学博物馆入手,以期能对西北地区高校博物馆的发展现状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并对兰州大学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方向逐渐明确,其不仅要成为实践教学的机构,更要成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2015年在新疆喀什召开的主题为“文化育人,服务社会—当代中国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的全国高校博物馆学术会议为兰州大学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建议。
兰州大学博物馆坐落于兰州大学榆中校区,2009年建馆,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展厅面积5000多平方米,收藏各类藏品逾23万件。
變PACC +文创智库一座展现中华农业文明的大学博物馆文/王波从1914年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即四川大学博物馆)诞生以来,中国大学博物馆已走过百余年发展历程,大学博物馆的地位也在显著提升截止到2018年底,在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的高校博物馆为95家,但实际数量已经超过300家,很多大学都在建设自己的博物馆。
2004年正式开馆的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建于南京农业大学校园内,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
藏品从何而来肇始于三江、黉宇于东南、脉承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两大前身,百余年来,南京农业大学见证了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更与中国现代农业的崛起相呼应。
博物馆现址是南京农业大学校园内的一幢独立的特色建筑,与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相呼应。
该建筑是由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于1952年建成,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其中1500平方米用于博物馆展陈。
这栋老建筑本身可以说是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的一件最大的藏品和展品,直接展现了与学校关联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该 博物馆是一个双层建筑,展厅都在第一层,几 乎是一个整体空间,从入口处开始,沿着参观动线,参观者先后能够看到中华农业文明的起源、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创立与发展、中国农业制度的历史演变、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与农业文化等展陈内容,展览结束出口就在眼前。
可以说用一条线串联起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历史轨迹:要建设一所博物馆,首先要有藏品,藏品从哪里来?对南京农业大学来说,仅寄希望于捐赠不太现实,采用购买的方式,经费也有限。
短时间内要尽快丰富藏品,必须要主动出击。
自2003年9月,博物馆开始进行文物征集工作,愿意捐赠的接受捐赠,需要购买的使用经费购买,并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征集,主要集中在黄河文明发源地的陕西、山西、山东和长江 文明发源地的江苏、浙江等地区。
据博物馆常务副馆 长卢勇教授介绍,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内,6000多年前的石器、石刀、石斧,7000多年前碳化的种子,8000多年前驯养家禽的骨骼等实物展品都是通过征集 而来。
作者: 周晓陆;徐燕
作者机构: [1]西北大学文博学院;[2]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博物馆
页码: 43-46页
主题词: 高校博物馆 文化性 藏品档案 博物馆事业 博物馆藏品 藏品研究 藏品管理 自然保护 藏品征集 博物馆学
摘要: 所谓“高校博物馆”是指各级各类综合性大学或专业院校所属博物馆、陈列馆、标本室、以及由高校管理的文物保护、自然保护单位,等等。
其与主要隶属文化、文物部门的博物院、馆,美术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及部分自然保护单位、森林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等即有广泛的共性,也存在着个性。
本文从研究高校博物馆发展的角度,试图对高校博物馆的特点作如下分析。
高校博物馆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高校博物馆在我国的迅速兴起,其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高校博物馆作为学校的一种重要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传承和展示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和研究资源。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前景,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高校博物馆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校史文化、学术传统和人文精神的挖掘和展示。
通过收集、整理和展示校史文物、研究成果等,高校博物馆可以帮助校园内外的师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学术传统,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高校博物馆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和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观和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在创新发展方面,高校博物馆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高校博物馆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展览、在线展示等,创新展示方式,提升观众体验。
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馆还应积极开展与学科专业和教学研究的结合,通过研究和展示学术成果,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此外,高校博物馆还可以与其他社会文化机构合作,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拓展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在高校博物馆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中,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些重要问题。
首先,要加强对高校博物馆的组织和管理研究,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其次,要加强对高校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价值的研究,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此外,还需要探索高校博物馆与文化产业的有效结合,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实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加强高校博物馆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首先,加强高校博物馆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其次,建立高校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推动博物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研究。
此外,还可以加强高校、学术机构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共同支持高校博物馆的研究和发展。
高校博物馆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合作。
大学生博物馆实习报告精选(5篇)大学生博物馆实习报告精选(篇1)实践参与者:__实践地点:常州博物馆实践时间:__实践主题:参观常州博物馆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橱窗和精神象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所以,当我们要走进一个城市,就必然要走进它的博物馆。
5月22日下午,我与舍友一同前去参观了位于常州市新北区民广场西侧的常州博物馆。
馆正面巨大的落地石柱与馆前方一片清澈、波光粼粼的水域相映衬,宛如倚靠在水边的竖琴一般,典雅却又新颖,有种任人思绪飘飞的建筑美感。
如果要用什么词汇来形容新博物馆的话,就是开阔、大气、敞亮,它的既能让你体会到新北区的新鲜时代气息感,与此同时,又有一种文化厚重感将你融入其中。
据了解常州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是集收藏、研究、陈列展览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馆藏文物2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7件、二级文物166件、三级文物3129件,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化石标本103件。
其中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器、宋元时期的漆器与瓷器以及明清时期的书画等,都是常州博物馆颇具特色的馆藏文物精品。
第一站常州历史文化陈列作为反映常州历史文化的基本陈列,运用1288件珍贵文物,结合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展示手段,将丰富多彩的常州历史科学准确完整地呈现出来。
远古的常州曾经是荒无人烟的水乡泽国,是历代常州人用辛劳和智慧把她开发成富饶美丽的鱼米之乡,把这里变成了人们丰衣足食的理想家园。
同时也伴随着文化的兴盛,这里人文荟萃、名士辈出,涌现了季札、萧统、唐荆川、赵翼、盛宣怀、瞿秋白等一批英才人杰,这里又成了人们仰慕的一方热土。
我还了解到延陵、毗陵、晋陵、兰陵是不同历史时期常州的称呼。
龙城则是常州的别称,是由六朝萧梁时的六龙城引申而来,而腾飞的龙正是常州的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最好象征。
接下来我又来到了谢稚柳艺术馆。
浅析中国大学博物馆摘要:中国近代博物馆的开端始于大学博物馆——张謇于1903年所建立的南通博物苑,开启中国博物馆之先河。
大学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大学博物馆的发展不仅仅关乎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兴起,更能够在大学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大学博物馆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知名度,提升学校人文气息,把大学中科研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大学博物馆的发展从另一侧面展示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前进脚步,本文涉及中国大学博物馆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展览特点、现状及不足、建设大学博物馆的意义以及高校博物馆未来发展之路的建议等方面。
望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今天,大学博物馆能应此机遇,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词:中国大学博物馆发展展览特点意义建议前言近代博物馆起源于高校博物馆。
追溯博物馆的发展史, 发现最早的博物馆也是源于高校博物馆。
高校博物馆是隶属于大学并建在大学校园中的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 构成了近现代大学的文化景观之一, 为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校博物馆又是一面镜子, 彰显出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大学博物馆是大学学术成就的重要标志和大学教育和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它在教学科研和公共教育等领域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当前,各具特色的大学博物馆有的是世界学科研究和教学的中心,有的是反映现代生活和艺术的先导。
大学与博物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做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应当是要面向社会的。
(一)、中国大学博物馆的初创与发展中国大学博物馆简史南通大学的前身之一是南通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是1902年成立的,创办人是著名实业家张謇先生。
他1903年赴日考察事业和教育,参观了日本的博物馆之后很受启发,回国后向清政府提议设立国家博物馆未果后,1905年毅然运用个人财力在南通师范学校以西兴建了南通博物苑。
这所博物馆既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国人办的博物馆,也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大学博物馆。
该博物馆由南馆、北馆和中馆组成。
在中国最有名的大学博物馆是四川大学博物馆,其前身为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由美国学者戴谦和始筹建于1914年,同时,这个博物馆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
它最早把西方近代博物馆的理论和模式介绍给西南的学术界,首开西南文博界的文物收藏、研究、陈列诸方面的先河。
历经几十年风雨沧桑,今天的四川大学博物馆,已成为国内大学博物馆中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在海内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1914年戴谦和在华大筹办博物部,1932年博物馆正式成立,有标本6000件,葛维汉被任命为馆长。
戴谦和是一位具有创造力的梦想家,葛维汉则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收藏家,两个训练有素的人,配成黄金搭档,共同开发这座博物馆。
大量的古物,经系统分类,向公众开放,每年前来参观者不少于6000人。
新中国的大学博物馆发展有两个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
在这个时期,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对矿藏的勘探需要,高等教育中地质古生物专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批自然类博物馆的诞生。
如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1956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1952年)、昆明理工大学地学博物馆(5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之物标本馆(1952年)等。
另外,出于历史教学的需要,50年代里各个高校在历史系内设立了一批准博物馆机构——文物标本室,如北京师大、华中师大、华东师大、辽宁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都设有内部教学使用的文物标本室。
第二的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加,各个高校开始加大对博物馆建设的力度,先将一批文物室升级为博物馆,同时建立新的专业类博物馆,如重庆师大博物馆(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程及美术馆(1999年)、上海体育学院博物馆(2005年)、上海戏曲学院博物馆(1997年)、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1987年)、扬州大学烹饪文化博物馆(2000年)、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2003年)、长江大学石油科技馆(1986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2003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博物馆(2003年)、中南大学矿冶科技史馆(1992年)、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1991年)、辽宁大学自然博物馆(199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2005年)、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200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1986年)、天津大学计量博物馆(1998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博物馆(198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1990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2004年)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博物馆建设进入高潮,高校的博物馆建设步伐也大大加快,仅2007年就有十一所高校博物馆开始筹建中。
具体是:“大连海事大学的航海博物馆、西安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博物馆、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博物馆、江苏警官学院中华指纹博物馆、兰州大学校史博物馆、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湖南怀化学院易图境美术馆、延安大学路遥纪念馆、安徽宿州学院孟二冬纪念馆、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博物馆、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①。
(二)、中国大学博物馆发展因素及其展览特点1、大学博物馆发展的影响因素大学博物馆的发展同样和社会其他博物馆一样,与下列因素有关:(1)与领导人重视程度有关,高校博物馆建不建,建在哪里,建多大规模的,都和高校校长的决策密不可分。
(2)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博物馆属于文化事业,经济是其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达,经济力量雄厚,高校博物馆的数量就相对偏多。
(3)与文化底蕴紧密相关。
博物馆是文化发展的产物。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这些都给高校博物馆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大学博物馆藏品展览的主要特点尽管高校博物馆藏品展览与国家博物馆藏品展览具有较大的共性,却受自身的功能定位、服务对象、发展规模等诸多因素影响,彰显了其自身的特点:直观系统。
高校博物馆主要面向学校师生开展藏品展览。
其展示藏品具有真实或仿真、不需要加以修饰和实物或图片较多、形象说明力强的特点。
能够直观、真实、形象地反映藏品形成时特定环境,来唤醒学校师生记忆,将其带入藏品所展示的时代;有些高校博物馆馆藏藏品大都围绕特定学校以及特定事件、特定活动收集形成,使藏品展览反映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通过藏品展览,学校师生可以系统了解学校以及学校某个特定历史事件或活动的全部情况。
这种直观系统的藏品展示会带来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宣传教育。
高校博物馆拥有多种展示形式,举办藏品展览是影响力最大、宣传性最强的。
从宣传角度分析,高校博物馆藏品展览既可以通过藏品展览的内容,①金愉.中国高校博物馆初步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8.让师生认识到高校博物馆存在的价值,进而更关注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又可以通过藏品展览的形式,向师生宣传高校博物馆的职能作用,进而更重视高校博物馆的发展。
此外,由于高校博物馆藏品展览宣传特点的促进,还能有力推进其教育性的发挥。
开放互动性。
随着高等学校各项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不断完善,学校师生参与服务、“享受”服务的意识不断觉醒。
高等学校博物馆目前的开放力度与实际要求尚存在着差距,举办藏品展览是缩小差距的有效途径之一。
高校博物馆举办开放性藏品展览最直接的体现是:更有利于唤醒学校师生“博物”情结,激发学校师生热情,积极参与高等学校博物馆建设、尤其是高等学校博物馆藏品展览的实际运作活动,形成高等学校博物馆与学校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理想氛围①。
艺术鉴赏性。
高等学校博物馆藏品展览要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鉴赏力,以吸引学校师生的“眼球”,扩大藏品展览的效果。
在藏品展览内容主题选择、科技手段采用、实物场景设置以及解说词编讲、必要的展品加工等都要体现出良好的艺术再现特点:既保持馆藏藏品原貌、又增加其对参观者的吸引力,形成馆藏藏品艺术再现与艺术欣赏兼备的双重效果。
(三)、中国大学博物馆发展现状及不足1、中国大学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初探目前, 我国的高校博物馆有100 多所, 可分为人文科学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和综合博物馆三大类型。
人文类博物馆以历史考古、民族民俗和文化艺术博物馆占主导, 如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等。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主要包括地质、生物、医药、交通、纺织、航空航天等类别, 如吉林大学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等。
2、中国大学博物馆发展之不足大学博物馆存在的问题同大学内任何事物一样,大学博物馆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许多大学博物馆工作者本着认真的精神总结了大学博物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观点。
例如王瑞莲著文指出:大学博物馆从管理体制上“游离于高校的教学、科研、教辅、后勤四大系统之外”、“经费短缺,导致博物馆基①杨丹.高校博物馆藏品展览的特点、效用与强化措施[J].北方文物,2008(1):107-109.本功能削弱”、“人才严重流失、人员结构不合理”。
刘式今总结说大学博物馆“缺乏文博领导部门的直接领导”,“与国家各级的文博领导部门没有隶属关系”,另外,“资金匮乏已成为高校博物馆持续发展的瓶颈”,第三是“博物馆客源不足”。
徐世球从展陈角度谈了高校博物馆存在的问题:“展示内容陈旧”、“展示手段落后”、“开放程度较低”、“博物馆学研究不够”。
张镐京、任廷苏对高校博物馆的管理体制提出意见,认为高校博物馆一方面在校内不像其他部门得到领导重视,工作、教学和经费纳入不了学校正常的工作计划和预算;一方面在教育主管政府部门那里找不到“婆家”,教育部内的各个司、局、处中找不到对口的部门来管高校博物馆。
余梓东、斯琴格日勒两人用“九多九少“来概括高校博物馆存在的问题:“即老藏品多,新藏品少;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多,服务社会教育少;藏品展品主题单一多,藏品展品主题丰富少;办馆理念守旧的多,办馆理念创新的少;布展方式陈旧的多,布展方式艺术化的少;办馆资源单一的多,办馆资源多元化的少;馆内人员低学历低素质的多,高学历高素质的少;不能全面发挥博物馆功能的多,全面发挥博物馆功能的少;学校领导不重视博物馆的多,重视博物馆的少”。
王伟华从博物馆的外部管理和观众上提出高校博物馆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的一些高校博物馆属于校内的二级机构,置于某个院系之下,严重地障碍博物馆的发展,提出“高校博物馆要尽可能争取成为学校的直属机构——即与学校各院系、职能部门享有同等的行政地位”。
观众方面,目前国内的高校博物馆58%的未能正常开放,这就谈不上“惠及观众、更好地服务社会了”。
高校博物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建立与大学文化相适应的组织文化, 构建适应当代大学文化发展的行为模式。
高校博物馆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如经费不足、藏品单一、观众群相对狭小、校园管理对博物馆开放的限制、工作人员难以专心投入博物馆管理和发展事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