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博物馆研学观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33.39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文字博物馆有感第一篇:中国文字博物馆有感感受千年文字传承领略当代科技新貌3月15日,我酒店组织部分人员到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进行采风,来到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前的便是屹立于馆前广场上的字坊,金碧辉煌,庄重典雅。
博物馆主馆以中国文字发生、发展的文化史为主线,历史出土的文字载体、文物为支撑,文字书法艺术为融贯,文字传播应用为注脚,将文字历史、现代和未来汇于一堂,给世人生动阐述了中国文字的历史源流与现代价值,使我们每位参观者都身随中国文字的发展而前行,切身感受几千年的中国故事,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中国文字博物馆不仅仅是中国文字的传承,更是展现中国当代科技的新貌。
博物馆宏伟壮观的建筑风格,金碧辉煌的装修格调,再加上馆内液晶版本的在现古人教学课堂及各种动态化科技的应用,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观看的4D版《神奇的博物馆》影片,他把中国的古文化及现代科技应用的淋漓尽致,不仅把中国古代发展史展现给了观众,更是把4D电影的动态感,立体感以及视觉冲击感让观众尽享当代科技的魅力。
中国文字博物馆,真中国!第二篇:中国铁路博物馆参观有感中国铁路博物馆参观有感借着做近代史报告的机会,我与铁路博物馆相遇了,若不是这门课程,估计我与他永远无缘吧,但是机缘巧合,我有幸步入其中,领略其跨越历史的芬芳。
它是一个欧式建筑,据说前身是北京铁路正阳门东车站(这点从大门上方的字就可看出)。
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幅有关中国铁路发展的壁画。
我想,这三幅壁画或许就是博物馆所要介绍的东西了吧。
“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由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址(俗称前门火车站)改建而成,该车站始建于清光绪29年(1903年),1959年北京站建成通车后它才完成了历史使命。
2001年该车站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建筑面积达9485平方米,馆内集收藏、陈列、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分为“蹒跚起步”、“步履维艰”、“奋发图强”、“长足进步”和“科学发展”五大部分,向人们展示了自清朝末年(1876年)至今我国134余年的铁路发展史。
中国汉字博物馆观后感前几天去了中国汉字博物馆,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汉字的魔法世界,真的超级酷!刚一进馆,那种文化的气息就像潮水一样把我给淹没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刻着古老汉字的龟甲和兽骨,也就是甲骨文啦。
看着那些歪歪扭扭的刻痕,我就想,老祖宗们可真不容易啊,在那么硬的东西上刻字,还刻得这么有艺术感。
这甲骨文就像是神秘的密码,每一笔都藏着古人的智慧。
我站在那儿看了半天,试图解读那些字符的含义,虽然大部分都看不懂,但感觉自己像是在和几千年前的人对话似的。
再往前走,就看到了不同朝代的文字展示。
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行书、草书,这汉字就像是在不断变身的超级英雄。
篆书那圆润的线条,就像在跳舞的小蚯蚓,弯弯绕绕的可有趣了。
隶书呢,就像是篆书吃胖了,变得方方正正的,多了几分稳重。
楷书就像一个个规规矩矩站着的小士兵,整整齐齐的。
行书就洒脱多了,像是在慢跑的士兵,有点连笔,速度感就出来了。
草书那可不得了,简直是在狂奔,我看那些草书作品的时候,感觉字都要飞起来了,要不是旁边有注释,我都怀疑那是一幅抽象画呢。
博物馆里还有很多互动的区域,这可太贴心了。
有个地方可以让你用毛笔蘸水在石板上写字,我就试了试。
平时看别人写毛笔字觉得挺简单的,等自己上手才发现,这毛笔就像个调皮的小宠物,根本不听使唤。
我写的字歪歪扭扭的,和旁边那些古代书法家的字比起来,简直就是丑小鸭和白天鹅的差距。
不过这个体验也让我更加佩服那些能把毛笔字写得那么漂亮的人了。
还有一个区域展示了汉字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从手机屏幕上的各种APP图标,到街头的招牌,汉字无处不在。
我突然觉得汉字就像一个超级巨星,不管时代怎么变,它永远都在舞台的中央闪闪发光。
而且,汉字还在不断地创新,像网络上流行的那些新词汇,什么“给力”“点赞”之类的,也是汉字与时俱进的表现呢。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很多小朋友,他们一个个眼睛里都闪着好奇的光。
这让我觉得汉字的传承真的很有希望。
我们的汉字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深深扎在历史的土壤里,而它的枝叶却不断向着未来伸展。
博物馆观后感怎样写5篇博物馆观后感怎样写(篇1)中华文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
暑假里,我有幸参观了中国文字博物馆,才真正领略到了汉字的魅力。
站在博物馆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两边的高高的台子,上面各有一只栩栩如生的凤鸟。
它们有圆圆的脑袋,尖尖的嘴巴,锋利的爪子,长长的尾巴,全身金光闪闪,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引人注目。
走进大门,一座高大的字坊矗立在面前,它的造型取自汉字的“字”,有18米高,上面刻满形形色色的文字和花纹。
它更像一把巨大的钥匙,打开了历史悠久的汉字之门。
穿过字坊,一条洁净的青石板路两旁各自树立着14块铜质甲骨片,它们镶嵌在厚厚的玻璃板上,显得古朴典雅而又美观大方。
走进金碧辉煌的博物馆,来到甲骨文展厅,一片片甲骨展现在眼前,上面的文字更是千奇百怪,像一个个神秘的符号,留给后人去--博物馆观后感怎样写(篇2)我们这次校外教学的地点就是陶瓷博物馆。
出发前一周,我们认真的收集各式各样的资料,我们因此知道陶艺馆的特色和由来,老师也藉由电脑介绍一些和陶艺馆有关的资讯,使我们对陶艺馆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在出发的前一晚,我用期待的心情入睡了。
随着老师的脚步,我们来到陶瓷博物馆。
首先,我们先进行影片欣赏;在影片欣赏中,我认识了有关陶瓷制作的方法,也增加了许多知识,真是大丰收。
接着我们各组带开,欣赏琳瑯满目的作品。
其中,我觉得最有趣的就是那白白胖胖、大家每天都用得到的东西──马桶!那里还有一个旧的马桶,旧的和新的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马桶让我印象深刻。
另外,我还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品,就是名为“一个人的幸福”的餐具,作品中有三个盘子和一双筷子,我觉得这个作品看起来好孤单喔!艺术家有他们不同的创作,每个人看作品的想法也会不同,但是,幸福永远在我们心中。
走出了博物馆,我们前往陶瓷公园,映入眼帘的是十二星座的雕塑品,我还和自己的星座合照呢!快乐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已经到了中午了,我们先找一家餐厅坐了下来,开始享用美味可口的午餐。
中国汉字博物馆观后感你知道吗?去了一趟中国汉字博物馆,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超级奇妙的穿越之旅。
刚走进博物馆,那氛围就像一股神秘的力量把我拉进了汉字的古老世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奇奇怪怪的甲骨文,你看那些字啊,歪歪扭扭的,就像小孩子画的简笔画。
比如说“日”字,就画了个圆圈,中间加一点,简单又直接,感觉老祖宗们可真聪明又有趣,就这么轻松地把太阳给“画”出来变成字了。
再往里走,看到那些解释汉字演变过程的展示,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隶书、楷书,就像看着一个小婴儿慢慢长大成人一样。
篆书的笔画圆润流畅,像是在跳舞的仙女,充满了一种优雅的感觉;隶书呢,又变得规规矩矩的,就像一个严肃的小老头,规规矩矩地站在那里;而楷书就更不用说了,方方正正,看着就觉得充满了力量和正气。
博物馆里还有很多互动体验的区域,这可太好玩了。
我亲自体验了一下用毛笔写篆书,那毛笔在我手里就像个调皮的小怪兽,完全不听使唤。
我写出来的字歪七扭八的,跟旁边展示的标准篆书比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不过这个过程真的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人写字的不容易啊,这每一笔每一划都得下功夫。
而且啊,在博物馆里我还发现了很多汉字背后的小故事。
比如说“家”这个字,上面的宝盖头表示房子,下面的“豕”就是猪的意思。
在古代啊,人们觉得有房子,房子里养着猪,这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家。
这可真有意思,原来我们现在的家的概念,在那么久以前就有了雏形,只不过现在我们的家里可不一定都养猪啦,哈哈。
在汉字博物馆里逛了一圈后,我对汉字有了一种全新的敬意。
这些小小的方块字啊,可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小魔法盒,每个里面都藏着无尽的历史、文化和故事。
每一个汉字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超级宝贝,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文明。
这次参观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宝库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汉字那迷人又深厚的魅力,我感觉自己以后写汉字的时候都得带着一种神圣感了呢!。
二年级中国作文:中国文字博物馆参观记我参观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后感受颇深。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北京,是一个展示中国文字发展历史的重要场所。
这次参观让我更加了解了汉字的魅力和文明。
进入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雕塑,上面刻着各种不同的汉字。
我迫不及待地走进博物馆,迎接我的是展厅里独特的设计。
墙上挂满了历史文献和书法作品,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我沿着展厅的路线一步步往前走,展品们向我讲述着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我看到了一块古老的龟甲。
这块龟甲是一块商代的甲骨,上面刻有许多刻符。
甲骨书是中国文字的最早形式之一,它的出现让人类有了记录事件的工具。
随后,我进入了活动展示区,那里有很多互动游戏,可以让我更好地了解汉字。
在博物馆的另一个展示区,我看到了一些篆刻艺术品。
篆刻是中国古代最常见也是最纯粹的书法艺术形式之一。
篆刻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每一个字都像一个小石碑,刀刻着深沉有力的边缘。
我通过观看示范,也尝试着在橡皮章上刻字。
刻完一个字后,我觉得自己仿佛成了一位字体设计师,非常有成就感。
还有一个展示区是关于楷书的。
楷书是现在我们用的最多的字体之一,它的笔画直又短,字迹清晰可辨。
在这个展示区,我看到了许多书法家的作品,他们的字体非常漂亮,字迹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我也尝试着用毛笔写字,但发现还需要很多的练习才能写出好看的字。
我来到了一个展示了汉字甲骨文化的展览区。
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关于甲骨文的展品,比如书法作品、考古发现等。
甲骨文虽然像象形文字,但其实它是靠象征手段去写一个词或者一个音。
通过这次参观,我了解到甲骨文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通过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我对汉字的发展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博物馆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我也更加意识到学习汉字的重要性,它代表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和智慧。
我也希望能够继续努力学习汉字,用好汉字,传承汉字文化。
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报告第一篇: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报告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报告班级:姓名:学号: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安阳市东郊,2013年12月6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对中国文字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
这里展示着中国文字的发展史,展现着中国的兴衰史,也是中国发展的创新史。
在安阳出土了一些刻写在甲骨上的文字,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形成体系的文字,这些甲骨出土于商后期的都城所在地今河南安阳殷墟。
在这里先后近百年时间共发现十几万片刻辞甲骨,这些文字记录了当时很多的政治﹑经济等信息,对当时的历史研究来说有很大的价值。
在文字博物馆的墙上展示了中国文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
展览馆以一片甲骨惊天下开始向我们展示中国文字的发展,中国的文字发展也是从神话造字传说开始,到现在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这应该是中国文字的开始。
顺着文字的发展中国的文字走向秦朝的大一统,行成了中国统一的小篆这种文字开始通行全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文字变得更加简化出现了隶书﹑楷书,行书,这些文字都顺应当时社会发展潮流。
在讲解员的讲述当中不时的为我们讲解文字背后的故事,在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讲解员进行了详细的讲说,在讲解制鼎的过程中说道了一模一样的来历,在对青铜器的讲解当中讲到中国古代人对青铜器的运用。
在讲述的过程中不单单是为我们讲解述文字发展,也在讲述文字载体的的发展,文字的载体也越来越便于携带,让文字的载体成本降低,使文字走进千家万户,同时从书写的工具上看中国的文字书写也是走向艺术化,让书写的变得更加便捷。
中国的文字不单单是讲述文字,是在讲述民族的创新,现在我们回首了解文字的发展史,这是在给我们灵感,让我们敢于创新。
在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以后,我们到安阳易园进行游玩,放松心情。
在易园的示意图上看到陆地和湖水形成了太极八卦,我想这是叫易园的原因,在这个游园当中景色不讲就对称有种凌乱美,游园的环境相对还算不错但也存在一定的的不足当观赏完游园之后我们就乘车返回学校。
中国文字博物馆游览观后感300字
摘要:
一、引言
二、博物馆概述
三、展品欣赏
四、对中国文字的认识
五、观后感悟
六、结语
正文:
【引言】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见证了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我国首个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感受颇深。
【博物馆概述】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占地约6万平方米,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示、研究、交流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
馆内分为八个展厅,展示了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
【展品欣赏】
在博物馆内,我欣赏到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甲骨文。
在这里,我看到了形态各异的甲骨片,感受到了古人通过甲骨文记录生活、传达信息的智慧。
此外,还有青铜器上的金文、秦砖汉瓦上的篆书等,都
让我对汉字的演变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对中国文字的认识】
参观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从最早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简体字,汉字的演变历程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
汉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这里,我还了解到汉字的构造方法,如六书: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等,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
【观后感悟】
此次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让我对中国文字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在感叹古人智慧的同时,我也意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应该珍惜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断学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
中国文字博物馆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观后感你知道吗?去了趟中国文字博物馆,就像经历了一场超级酷炫的文字穿越之旅。
刚到博物馆门口,那建筑风格就很有感觉,大气又透着股神秘劲儿,仿佛在说:“欢迎来到文字的奇妙世界。
”一走进馆内,那真是琳琅满目啊。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关于文字起源的展示。
我原本以为文字的诞生就是老祖宗随便画画,可看了才知道,这里面学问大了去了。
从简单的刻痕记号开始,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很聪明啦,用这些来记录东西,像猎物的数量之类的。
再到象形文字,那些字就像一幅幅小画,比如“日”字就真的像个小太阳,中间一个点,外面一个圈儿,超级形象。
我就想啊,这古人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可真不是盖的,看到啥就能把啥画成字,厉害!然后走着走着,就看到了甲骨文的展示区。
哇塞,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密密麻麻的。
我凑近了看,有些字还能猜个大概呢,有些就像天书一样。
不过旁边有详细的解释,这才知道甲骨文里包含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百态,祭祀、战争、农耕,啥都有。
看着那些古老的文字,感觉就像和几千年前的人在对话一样,特别奇妙。
再往后,就是金文、篆书、隶书这些不同字体的演变啦。
篆书那弯弯绕绕的笔画,感觉像在跳舞一样,特别有艺术感。
隶书呢,相比篆书就规整了很多,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慢慢长大了,变得稳重起来。
看着这些字体的演变,就好像看到了历史的车轮在缓缓滚动,每一种新字体的出现都是时代发展的一个脚印。
博物馆里还有一些互动区域,这可太有趣了。
有一个区域是让你自己写篆书的,我拿起笔,模仿着那些字的样子写,结果写得歪歪扭扭的,像蚯蚓爬一样。
旁边的小朋友都比我写得好,可把我给羞红了脸。
不过这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古人写字的不容易,我们现在写的简体字真的是方便太多了。
还有那些关于文字和文化传播的展示也很有意思。
文字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桥梁。
通过文字,我们才能知道古人的思想、他们的故事,还有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
要是没有文字,这一切都得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文字博物馆的观后感前几天去了趟文字博物馆,那可真是一场超级有趣的文字大冒险。
刚到博物馆门口,就感觉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就像被一本巨大的、古老的书给包围了一样。
走进去之后,那简直是进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
馆里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文字,从最古老的甲骨文说起吧。
看着那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我就像在跟几千年前的老祖宗对话似的。
那些甲骨文的形状特别奇特,有的像一幅简笔画,比如说“日”字,就真的像是一个圆圆的太阳,中间还有一点,就像太阳里的黑子呢。
我当时就想,老祖宗们可真聪明,用这么简单又形象的方式来记录东西。
不过我也忍不住吐槽,这刻字得多费劲啊,要是我在那时候上学,光抄个课文估计手都得累断。
再往前走,就看到了金文。
金文大多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那些字看起来更加规整了一些,而且金光闪闪的,感觉特别高大上。
我就想象着古代那些贵族们,看着这些刻着金文的青铜器,心里肯定特别骄傲,就像我们现在拿着最新款的手机一样得意。
还有篆书呢,篆书弯弯绕绕的,像在跳舞一样。
我站在那看了半天,试图辨认上面的字,结果看得我头晕眼花的。
我心想,这古人写字是不是太有艺术感了,这要我写篆书,估计写出来就像一团乱麻。
不过不得不说,篆书虽然难认,但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就像那种古典的、神秘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
一路看下来,我深刻地感受到文字的发展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从最初简单的象形文字,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规范。
而且每一种文字背后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就像一个个小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
除了看这些古老的文字,博物馆里还有一些互动体验区。
我在那玩了一个猜甲骨文的小游戏,我本来以为自己看了这么多甲骨文,肯定能猜中不少,结果呢,被那些奇奇怪怪的形状搞得晕头转向,闹了不少笑话。
不过也正是通过这个游戏,我对甲骨文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在文字博物馆里转了一圈,我就像穿越了时空一样,见证了文字从诞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我突然觉得我们每天都在用的文字是多么的神奇和伟大。
中国文字博物馆读后感嘿,大伙儿,今儿个我得跟大伙儿聊聊我那次去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奇妙经历,简直就像穿越回了千年前的书卷世界,那叫一个震撼,心里头那个激动劲儿,到现在还跟揣了只小兔子似的,砰砰直跳呢!一踏进那博物馆的大门,哎哟喂,那感觉就像是突然间被一股子浓浓的文化气息给包围了。
迎面而来的不是冷冰冰的展品,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故事,它们仿佛都长了腿,正急着要往你耳朵里钻呢。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你可别小看这些歪歪扭扭的小字儿,它们可是咱们汉字的老祖宗啊!看着那些斑驳的痕迹,我仿佛能听到远古先民们狩猎归来,围坐在篝火旁,一边啃着烤肉,一边在骨头上刻画着一天的喜怒哀乐。
那种原始而质朴的美,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
再往里走,就到了金文展区。
那些青铜器上的铭文,金光闪闪,威严又不失雅致。
我站在一件件青铜重器前,就像是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周天子分封诸侯的盛况,听到了礼乐声声,感受到了那份庄严与神圣。
心里头不禁感叹,咱们的老祖宗真是有智慧,能把这么多复杂的情感和历史事件,都浓缩在这几个小小的字里。
接下来,就是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些书法艺术的盛宴了。
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纸面上跳跃、舞动。
我特别喜欢看那些草书作品,那笔走龙蛇的架势,简直就像是大侠在比武,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与速度的美感。
看着这些字,我仿佛能感受到书者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激情与才情都凝聚在这墨香之中。
当然啦,博物馆里还有好多好玩的东西呢,比如那些古代的印章、碑刻、竹简、帛书等等。
每一样展品都像是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古代人的生活场景和文化习俗。
比如那些竹简吧,虽然看起来简陋得很,但你可知道,咱们现在好多重要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都是写在上面的呢!那时候的人们可真不容易啊,得用那么细的笔在那么小的竹片上写字,还得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
最让我感动的是博物馆里的互动体验区。
那里有好多高科技的设备可以让我们亲手体验一下古代人是怎么写字的、怎么印刷的。
走进博物馆参观的个人观后感精选心得5篇走进博物馆参观的个人观后感精选心得1中华文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
暑假里,我有幸参观了中国文字博物馆,才真正领略到了汉字的魅力。
站在博物馆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两边的高高的台子,上面各有一只栩栩如生的凤鸟。
它们有圆圆的脑袋,尖尖的嘴巴,锋利的爪子,长长的尾巴,全身金光闪闪,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引人注目。
走进大门,一座高大的字坊矗立在面前,它的造型取自汉字的“字”,有18米高,上面刻满形形色色的文字和花纹。
它更像一把巨大的钥匙,打开了历史悠久的汉字之门。
穿过字坊,一条洁净的青石板路两旁各自树立着14块铜质甲骨片,它们镶嵌在厚厚的玻璃板上,显得古朴典雅而又美观大方。
走进金碧辉煌的博物馆,来到甲骨文展厅,一片片甲骨展现在眼前,上面的文字更是千奇百怪,像一个个神秘的符号,留给后人去破译。
有的文字像羊角,有的像琵琶,还有的像桃核,真佩服古人丰富的想象力,这些文字让我们这些小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摸不着头脑。
大家兴致勃勃地猜着一些简单的文字,更加感觉到中华文字的博大与精深。
沿着楼梯,更上一层楼,便到了第二展厅。
在这里,我们见证了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尊尊精美的青铜器,一根根细长的竹简,一张张柔软的丝帛,一块块精美的雕版……直至造纸术的发明,看到的文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熟悉,大家的情绪越来越高涨!望着眼前的一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里的一切震撼着我的心灵。
源远流长的古老文明经历了多少人多少岁月的奋斗啊!走进现代展厅,更是美轮美奂,先进的电子科技,苍劲有力的书法展览,有趣的人机互动游戏……令人留恋其中,忘记了馆外的世界!离开文字博物馆,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为自己是甲骨文的故乡——安阳人而骄傲,更为自己是华夏子孙——中国人而自豪!走进博物馆参观的个人观后感精选心得2余姚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文物古迹举世闻名。
尤其是河姆渡遗址,这是我们祖先创造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的摇篮,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文字博物馆参观心得篇一:《文字里的时光旅行》那天天气不错,我和几个同学决定去中国文字博物馆逛逛。
我们都是学中文的,对汉字挺感兴趣的,但说实话,平时也就看看书、写写作业,真没想过这些方块字背后藏着那么多故事。
一进博物馆大门,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藏宝洞。
到处是各种各样的展览品,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每一个时期的文字都像在诉说着属于它们的故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古老的竹简和丝帛上的文字,虽然有些已经模糊不清了,但那份历史感还是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走着走着,我突然发现有个展区特别热闹,原来是在演示古代印刷术呢!工作人员正用木刻版一点点地给游客展示如何印制出精美的文字。
看着那一行行清晰有力的墨迹渐渐显现出来,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激动。
以前只在课本里读到过活字印刷的伟大发明,现在亲眼见到整个过程,才真正体会到古人智慧的力量。
参观完后,大家聚在一起聊起这次经历。
有位同学开玩笑说:“咱们以后是不是也能成为文化传承人啊?”这句话让大家都笑了起来,不过仔细想想,还真有点道理。
毕竟,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嘛。
通过这次参观,我觉得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也更加珍惜我们现在能够接触到的一切知识财富。
篇二:《穿越千年的对话》周末的时候,我跟朋友们约好一起去中国文字博物馆转转。
本来以为就是普通的走马观花,没想到这一趟下来,竟然有种跟古人面对面聊天的感觉。
刚进去不久,我们就被一块儿巨大的石碑吸引了目光。
上面密密麻麻刻满了各式各样的符号,旁边还有解说员耐心讲解着这些古老文字的意义。
听着听着,恍若能看到很久很久以前的人们,在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的日子里,是怎样一笔一划记录下生活点滴的。
那一刻,时间好像静止了一样。
接着往里走,还遇到了几位正在学习书法的小朋友。
他们握着毛笔,专心致志的样子特别可爱。
我也尝试了一下,结果发现自己手抖得厉害,根本写不出漂亮的字来。
看来这门艺术真是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掌握啊!最有趣的要数那个模拟古代学堂的地方了。
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之我感中国文字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hinese Writing),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甲骨文的发现地--河南省安阳市,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由字坊、广场、主体馆、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等建筑组成。
文字博物馆共入藏文物4123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北侧,东邻京珠高速公路和京广高速铁路项目,总占地143亩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庭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
中国文字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设计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会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杨鸿勋教授,设计理念按照"后现代"理论进行设计,设计方案、造型包含了殷商时期的高级宫殿建筑形象的基本要素,采用殷商时期的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金顶,引起殷商宫殿"四阿重屋"联想,并采用红黑图案的雕墙和雕柱,以产生殷商文化辉煌的装饰艺术效果。
其造型定位采取殷开馆活动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有哲理、最经典、最神圣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的"墉"字进行设计,整体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
中国文字博物馆门前屹立着高大的字坊通向展馆的主干道两旁,是中国文物学会青铜修复委员会委员、殷商青铜工艺研究所所长兼总工赵干民制作的、由28片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甲骨片组成的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
这批甲骨文精品大都来自《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和《花园庄东地甲骨》,青铜甲骨片背面则为这些甲骨卜辞的释义。
同时,28片向上天卜问吉凶祸福的甲骨片又代表着28星宿,象征人与自然密切相连,是我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中国文字博物馆观后感500
当我踏入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那一刻,仿佛被一股古老而深沉的文化气息所包围。
这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座历史的殿堂,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记忆。
博物馆的外观设计独特,大字之上是甲骨文的模型,这些古老的文字仿佛在诉说着远古的故事。
而那些刻画在外的各种图腾,更是散发出浓郁的中国特色,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穿过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由28片铜质甲骨组成的碑林。
每一片甲骨都仿佛在讲述着一段历史,它们是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
走过这片碑林,仿佛就走过了一段历史的长河,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与辉煌。
再往前走,主体馆的壮丽景象便展现在眼前。
主体馆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殷商时期的特色,红黑相间的柱子、金碧辉煌的屋檐,以及那些浮雕金顶和图案雕墙雕柱,都展现出殷商宫殿的庄重与华丽。
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与辉煌,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力。
博物馆内的展品丰富多样,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代的汉字,每一段历史都有其独特的文字印记。
在这里,我看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和生命力。
同时,我也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字交流与融合,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多元。
中国文字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座历史的殿堂。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汉字的无穷魅力。
我相信,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这里的历史和文化所震撼和感动。
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研学的观后感写么写
殷墟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是我近期参观的两个非常有意义的地方,通过这次研学活动,我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字的传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参观殷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遗址,殷墟展示了商朝的繁荣和衰落。
当我站在广袤的遗址上时,我仿佛看到了商朝的辉煌和灿烂。
在考古学家的努力下,殷墟的出土文物被精心保护和展示,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尤其是参观了司母戊鼎和青铜器的展览,我被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所震撼。
这些青铜器不仅展示了商朝人民的智慧和技艺,更传递了他们对生活和宇宙的理解。
同时,参观了祭祀区域和贵族墓地,我对商朝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殷墟给我提供了一个窥探中国古代文明的机会,让我对历史更加感兴趣。
其次,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让我对中国文字的演变和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通过观看展示和听讲解,我了解到中国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大量的甲骨文和金文,对这些古代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也学到了汉字的演变和汉字的组成规律,这让我对汉字的美感和奥秘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参观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后,我更加珍视中文的学习,也更加自豪地使用汉字作为我们国家的文字。
总的来说,参观殷墟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研学活动。
通过这次参观,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和独特之
处。
这次研学活动不仅让我对历史和文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相信这次经历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观后感作文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甲骨文的故乡————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段路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作文,希望能帮到大家!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观后感篇1暑假的第一天,杨老师带我们去夏令营活动----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
一下车我们就看到了爷爷写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这七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后面就是文字博物馆的大门,形状好像是一把大大的钥匙矗立在那里让我们去开启文字的殿堂。
文字博物馆又像一座金字塔,但是没有尖,看上去雄伟而壮观。
我们进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投影屏幕,里面播放着整个文字博物馆的简介,往里走就看到一个个甲骨文还有一些考古员的工具。
我最喜欢第二层了,这里有可以用手在上面写字的电脑,,你想写什么字都可以都是工工整整的,还有一些电子书,只要在上面用手一挥就可以翻页了,还有一副五十六个民族人物的巨画和各种民族的语言文字课本,让我们了解到我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中国就有这么一个文字博物馆而且在我们安阳.我为中国的文化感到骄傲.更为安阳感到自豪.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观后感篇2放暑假的时候,我姨姨夫带姥姥、姥爷、妈妈、我和飞飞一起去玩。
我们先去了林州的太行山大峡谷的桃花谷,哪儿的风景真美呀,然后我们还去了安阳的文字博物馆。
我认为安阳的文字博物馆最好玩了。
博物馆一共分为三成,第一层讲的是甲骨文的出现时间和发现过程,第二层讲的是甲骨文的来历和制作方法,第三层讲的是文字的发展和各个民族的文字。
一层:甲骨文一殷商时期就被发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当地的农民在采收花生时,偶然捡到一些龟甲和兽骨,被当成中药卖给药铺,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和学生赵军偶然在中药材的“龙骨”片上发现有古文字,于是开始了对此的搜集和研究。
二层: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
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文字博物馆观后感文字博物馆观后感【1】寒冬时节,我市的文字博物馆震撼开馆了,消息传来真是高兴的我合不拢嘴。
放寒假了,我就嚷着让爸爸带我和姐姐一起去博物馆一睹风采。
当我们来到博物馆正门口,只见两只金黄色的玄鸟各立一边,路过的人们无不惊叹它那奇特而夸张的造型。
经过玄鸟即是字坊,它采用了甲骨文中“字”的字形建造而成。
跨过字坊是开阔整洁的馆前广场,两旁各竖立一排甲骨文“碑林”。
穿过广场正前即是宏大的博物馆建筑,金壁辉煌气势恢弘令人折服。
在爸爸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大厅,环顾大厅四周,是四块巨大的白色浮雕,大气磅礴。
大厅顶部采用穹庐顶的样式。
北面的浮雕介绍的是中国文字发展简史,南面的则是一片甲骨惊天下,东面的是中国书法简史,西面的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在接下来的三个小时的参观中时光似乎倒流,开始了中国文字的演变的旅行。
在文字发展史的二楼北厅,有一处是反映古人制陶的场景。
雕像是那样的栩栩如生,后面的布景是一泓看起来触手可及的清水,远处是飞翔的鸟儿和现场的声光配合将我们带入了迷人的远古时代。
在二楼东厅展柜前我被那各种精美的文物所吸引,久久不舍离开。
这里有各式造型古朴、庄重肃穆的青铜器;又有长短不一保存完好的竹简;还有晶莹剔透、质地温润的玉器。
这些珍贵文物见证着数千年文字的演变历程。
三楼北厅的第四展厅,主要展示民族文字大家庭藏族、朝鲜、东巴、水书、白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文字,这些文字的展示让参观者啧啧称奇。
在三楼的历代书法展览前,我这小小的书法爱好者沉湎其中流连忘返。
三个小时的参观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我们恋恋不舍地走出博物馆,脑海里还浮现着参观时情景。
通过参观进一步了解了我国5000年的文字史,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字,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民挥了重要作用。
激发了我对祖国的热爱,更激励了我好好学习、努力拼搏,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贡献力量,使祖国更繁荣更昌盛!文字博物馆观后感【2】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研学观后感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为一体
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一次研学活动,参观了这座博物馆。
这次参观让我对中
国文字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碑林,上面刻着各个
时期的汉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展示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我不禁
感叹,汉字是如此的美妙,它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形式。
接着,我们参观了各个展厅,了解了汉字的起源、发展和应用。
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如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汉字的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文化。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汉字的印刷与传播”展厅。
在这里,我了解了汉字的印刷技术,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再到现代印刷技术
的发展。
汉字的传播也非常广泛,不仅在中国境内使用,还传播到了
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等。
参观完中国文字博物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汉字,传承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