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第7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13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1. [xx·广东高考]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A. 井田制瓦解B. 分封制恢复C. 均田制受到破坏D. “市”突破空间限制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均田制的相关问题。
由“唐代”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可以判断这描述的是均田制。
均田制下,国家分配的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所以买卖国家分配的土地是违法的。
“违法卖买”恰恰说明均田制走向瓦解。
故正确答案为C项。
A项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B项分封制与均田制无关;D项反映的是宋代城市变化。
故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C2. [xx·重庆高考]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 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 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 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 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选D项。
张骞通西域只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张骞最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并没有建立和西方的联系,排除A、B两项;确立西汉对西域的管辖权是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结果,排除C项。
答案:D3. [xx·江苏高考]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A. 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 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 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 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唐朝前期不是州县治所的地方不能设市,后期规定市的设置更加灵活,按照户数的多寡、交易的频繁程度设市。
第三节古代商业的发展【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⑴商朝时期:“商人”的来历。
⑵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官府垄断商业局面被打破。
(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尊为祖师)2、秦汉以来⑴原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的发展艰难。
⑵表现:秦汉隋唐商业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
但“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商业还是得到发展3、隋唐时期: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原因)。
4、宋元时期⑴两宋:商业空前繁荣,商品种类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⑵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国内外商品汇集。
5、明清时期⑴问题:明清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
⑵繁荣:①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③出现“商帮”,如徽商和晋商(也是特点)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⑴宋朝以前①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坊”严格分开如西汉和唐朝的长安。
但到唐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②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⑵宋朝时期①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②市的时间地域被突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③出现数十座较大市镇:以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最著名。
2、城市主要有两类:①政治军事经济中心: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②经济中心:扬州、成都“扬一益二” (原因: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南移)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历代对外贸易⑴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⑵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⑶两宋时,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第7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一古代中国国内商业发展概况主要时期国内商业发展概况1.春秋战国①商业主体:官府垄断商业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大商人。
②市场:出现大量中原市场。
③金融:金属货币大量流通,币制混乱2.秦汉时期①商业主体:民间商人受到严格限制。
②市场:受时间、地点限制;政府严格管理。
③金融:秦朝和汉武帝统一币制,分别把圆形方孔钱(半两钱)和五铢钱作为通用货币3.魏晋时期北方商业曾经一度因为战乱衰退,南方商业不断发展4.隋唐时期①市场: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政府严格监管;唐后期部分出现夜市。
②城市布局:运河沿岸和南方城市市场开始崛起。
③金融:柜坊和飞钱相继出现5.宋朝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②市场:市坊界限和交易时间限制被彻底打破;城郊和农村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尤其是南方出现数十座市镇。
③金融: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6.明清①商业主体:出现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地域性“商帮”。
②市场: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江南市镇经济繁盛;区域间长途贸易发达。
③金融: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识记导图]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巩固自查]观察下面图片,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答案:宋朝商家有了商品品牌和商标意识,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一体的经营方式,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水平。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1.发展概况。
时期发展概况(1)汉代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2)唐朝①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②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3)宋元①宋代开始海上贸易繁荣。
②元朝:泉州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
(4)明清①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贸易渐趋萎缩。
②与欧亚非贸易增加,开始与美洲有了直接贸易。
③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2.对外贸易性质。
以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为主。
(政治目的为主)[巩固自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答案:外贸通道由陆上为主转向海上为主;贸易范围日益扩大;贸易商品逐步增加;对外贸易政策由长期的开放逐步转向限制;中外贸易在明清逐渐萎缩。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商业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后期:物物交换(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出现,社会分工发展)2.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经商的被称为“商人”;3.西周:“工商食官”4.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出现许多大都会(临淄等);黄金白银用为货币。
5.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6.隋唐:除都市商业繁荣外,农村集市(草市)发展起来,邸店、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7.两宋:商品经济繁荣,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交子”出现,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城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经济职能增强;海外贸易兴盛,海外贸易税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港口城市兴盛;8.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广泛流通纸币。
9.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出现专门的工商业市镇;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白银广泛使用;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二、城市的发展(一)宋以前:1、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地点都有严格的限制:县治以上的城市,通常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坊”严格分开;有严格的时间限制;2、官府设市长或市令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3、城市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二)宋以来:1、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街市,“草市”更为普遍;2、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出现早市和夜市;3、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管理4、城市经济职能增强5、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三)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一)正常贸易1.西汉:由于开通了陆地、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
3.两宋: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第7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一古代中国国内商业发展概况主要时期国内商业发展概况1.春秋战国①商业主体:官府垄断商业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大商人。
②市场:出现大量中原市场。
③金融:金属货币大量流通,币制混乱2.秦汉时期①商业主体:民间商人受到严格限制。
②市场:受时间、地点限制;政府严格管理。
③金融:秦朝和汉武帝统一币制,分别把圆形方孔钱(半两钱)和五铢钱作为通用货币3.魏晋时期北方商业曾经一度因为战乱衰退,南方商业不断发展4.隋唐时期①市场: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政府严格监管;唐后期部分出现夜市。
②城市布局:运河沿岸和南方城市市场开始崛起。
③金融:柜坊和飞钱相继出现5.宋朝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②市场:市坊界限和交易时间限制被彻底打破;城郊和农村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尤其是南方出现数十座市镇。
③金融: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6.明清①商业主体:出现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地域性“商帮”。
②市场: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江南市镇经济繁盛;区域间长途贸易发达。
③金融: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巩固自查]观察下面图片,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答案:宋朝商家有了商品品牌和商标意识,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一体的经营方式,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水平。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1.发展概况。
时期发展概况(1)汉代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2)唐朝①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②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3)宋元①宋代开始海上贸易繁荣。
②元朝:泉州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
(4)明清①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贸易渐趋萎缩。
②与欧亚非贸易增加,开始与美洲有了直接贸易。
③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以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为主。
(政治目的为主)[巩固自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答案:外贸通道由陆上为主转向海上为主;贸易范围日益扩大;贸易商品逐步增加;对外贸易政策由长期的开放逐步转向限制;中外贸易在明清逐渐萎缩。
1.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茶马古道与“茶马互市”。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
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
核心一唐宋城市发展的“变”与“不变”史料1:唐朝的长安城布局史料2:北宋的东京城布局[史料探究]依据史料1、2,唐朝的长安城与北宋的东京城在布局上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史料研读]史料1、2中两座城市的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向南都有宽敞的大道与城外相连,这种建筑格局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是中央集权制在建筑上的反映;从史料1唐代坊市的严格限制到史料2宋代时间、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削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1.从城市功能上看,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
唐代以前,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时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上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宋代以前,坊市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上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联系;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城市逐渐增多;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5.从城市社会生活上看,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
核心二宋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料1:图1汉代丝绸之路图2宋代海外贸易示意图[史料探究]结合史料1,与汉代相比,宋代对外贸易有何变化?[史料研读]研读原则:研读地图类材料是要关注空间信息的获取,特别是关注图示、文字的信息。
从路线图示看:汉代对外贸易以陆上通道为主,主要对外贸易国家和地区是中亚、西亚地区;宋代对外贸易通道以海上通道为主,到达了非洲东海岸。
从地图图示说明看:宋代设立“市舶司”,说明宋代有了专门的对外贸易机构。
史料2:由于西夏的崛起,遮断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传统商路①,更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支持外贸的经济重心也转移到了南方②……。
——摘编自虞云国《细说宋朝》史料3: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③。
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④。
据估计,一支由30头骆驼组成的沙漠商队,只能装载9 000公斤货物,而一艘海船则可载船货60-70万公斤,相当于两千头骆驼的运输量。
二者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史料4:印度洋及中国海一带……这个贸易体系自产生以来总体上就是和平安定的⑤……波斯和阿拉伯商人优秀的商业才能和开拓精神更促进了贸易的良性循环⑥……此时从东亚、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直到欧洲都处在经济文化的上升发展时期……两宋时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日益发展、交换能力逐步增强、商品需求不断扩大……有效地刺激了贸易的繁荣⑦。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史料探究]依据史料2、3、4,概括分析宋代对外贸易主要通道为何转向海上丝绸之路。
史料2研读:第①层信息——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崛起中断了传统的陆上外贸商路;第②层信息——经济重心南移促成外贸重心南移。
史料3研读:第③层信息——与陆运相比,海运方式更容易避免瓷器的运输破损,并隐含了宋代的外销主要手工业品由原来的丝绸转向了瓷器;第④层信息——海运的运载量大,可节省运输成本。
史料4研读:第⑤层信息——海上运输沿途和平安定;第⑥层信息——阿拉伯商人的商业精神促进了贸易发展;第⑦层信息——阿拉伯及欧洲经济文化发展、消费水平提高,商品需求扩大,刺激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
汉、宋对外贸易(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及成因1.汉代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1)特点:①以陆上贸易通道为主;②以丝织品为主要贸易商品;③以中亚为桥梁;④贸易动力主要来自罗马帝国。
(2)形成原因:①国内:张骞通西域,交通条件好;政府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丝织技术发达,丝绸影响扩大。
②国际:罗马帝国对丝绸的旺盛需求;中亚、西亚国家积极参与。
2.宋代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1)特点:①外贸通道以海路为主;②外贸商品以瓷器为主;③外贸范围更为广泛;④设置外贸管理机构,加强管理。
(2)转向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的原因:①政治:民族政权并立中处于弱势,传统商路(陆路)中断;②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发展;③技术:指南针的发明,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④商品:瓷器成为主要外贸商品,海路更适合瓷器运输;⑤国际:海路途经地区的和平安定与经济发展。
(2017·全国卷Ⅱ)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②。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①③,这一现象反映了④()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明素养]本题展示了一幅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国分布局部示意图,考查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凸显唯物史观①、时空观念②、史料实证③、历史解释④等学科核心素养。
[研题干]春秋战国、曹鲁之间、地图→时间与区位信息;经商成为巨富→商业贸易发达。
[辨选项][深发掘]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
(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贸易的发展。
(5)金融:货币尤其是纸币的出现和使用的促进。
1.(2019·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山东东昌府的棉花多由江淮商人收揽并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棉纺织业的原料产地和生产地差异,这折射出地区经济的差异,故D 项正确;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调整,B项错误;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C 项错误。
答案:D2.(2019·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明代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日益雄厚,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规模的扩大促使资本的集中,故C项正确;古代商人地位因抑商政策影响,较低的社会地位没有根本改变,A项错误;明清时期,抑商政策不断强化,B项错误;明朝后期,白银是普遍流通的货币,D项错误。
答案:C3.(2019·江苏卷)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据此可知()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表明宋朝市镇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国家税收来源问题,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城市商业,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C项错误。
答案:D4.(2018·全国卷Ⅰ)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