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的结构
- 格式:pptx
- 大小:318.42 KB
- 文档页数:69
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现代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职业性的助人活动。
2、社会工作者:是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训练的,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员。
社会工作者也称助人者。
他们是受雇于社会福利机构专职从事社会服务的人。
一般而言,社会工作者被称为专业的助人者,以与一般从事社会服务的志愿工作者等相区别。
3、助人自助:社会工作不但要具体的帮助有困难的人士解决困难,而且要帮助他们增强自己的能力以应付各种挑战,即帮助他们增强战胜困难的能力,以达到自助。
4、人在环境中:就是利用组织结构提供关于案主的人际、环境、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的简明一致的描述,并被用于说明成年案主或其他案主所面临的问题。
5、《社会诊断》:1917年玛丽.里士满出版的社会工作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被看做是社会工作专业的里程碑,第一次把个案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的知识体系予以专门的研究和讲授,从而奠定了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基础,6、慈善组织会社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于英美的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为弥补政府推行济贫活动的不足,同时在更广阔的方位内向失业者、贫民提供帮助,推动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协调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推动民间社会服务活动的发展的志愿性济贫救困活动.7、睦邻组织运动:也称社区睦邻运动,是通过对社区进行改良来实现助人目标的一场运动。
也称“社区改良运动”。
是19世纪末盛行于英美等国家的、通过社区改良来实现助人目标的运动。
它以社区睦邻服务所的建立为标志,以知识界人士的广泛、深入地参与社区生活,调动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于社区居民为特色,是社会工作萌发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它为社区工作方法奠定了基石8、伊丽莎白济贫法:英女王政府综合以前的各种济贫法案,于1601年颁订,是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法案,也是英国的济贫法中最完备、执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部济贫法。
社会工作实践理论一、引言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是指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和理论框架,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评估、干预和评估的一系列理论体系。
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旨在指导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服务于服务对象,提升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
二、社会工作实践理论的构成社会工作实践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社会工作实践理论的基础是价值观,它包括尊重、平等、人道主义、社会正义等。
这些价值观指导社会工作者正确看待和服务于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理论框架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框架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理论、生态系统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等。
这些理论框架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3. 评估和干预方法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包括评估和干预方法,如问题解决、需求评估、目标设定、个案管理、小组工作、社区参与等。
这些方法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具体的工作步骤和技术手段。
三、社会工作实践理论的应用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指导实践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指导社会工作者正确看待和服务于服务对象,提升服务对象的自我认识和社会参与能力。
2. 提升服务质量社会工作实践理论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系列的工作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升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效果。
3. 促进专业发展社会工作实践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和进步,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四、总结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理解和应用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有助于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工作理论1. 引言社会工作是一门涉及解决社会问题、提升个人和社会福祉的学科和实践。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理论在指导工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工作理论旨在提供理论框架和思考方式,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
本文将探讨一些重要的社会工作理论,包括系统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希望复原理论。
2. 系统论系统论是一种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强调整体性和相互关系。
它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系统论可以帮助工作者理解个人、家庭和社区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分析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模式,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
3.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它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社会工作实践中,生态系统理论可以帮助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和适应过程。
通过分析个人与其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人困境的来源,并找到适当的支持和干预策略。
4. 希望复原理论希望复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应用理论,着重于个人康复和社会融入。
该理论认为个人在困境和挫折中都有内在的力量和希望,可以通过适当的支持和干预来恢复和复原。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采用希望复原理论来鼓励个人积极面对困境,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以促进其复原和融入社会。
5. 社会工作理论的应用社会工作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通过理论指导,社会工作者可以系统地评估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为个人和群体设计相应的干预方案。
同时,社会工作理论也可以帮助工作者提升专业实践的效果和效率,使得工作更加科学和可行。
6. 总结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和指导。
其中系统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希望复原理论是几种重要的理论框架。
通过应用这些理论,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评估个人的困境,并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
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范式:四个传统(1)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2)实证传统:孔德。
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
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只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找到客观事实。
(3)人本传统:卡尔罗杰斯。
主要观点:1.强调人的责任;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
2.强调“此时此地”;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
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常常告诫你“今天是你剩余生命里的第一天”。
3.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他们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
4.强调人的成长。
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除非有困难阻碍我们,我们会不断朝着这种满意状态。
(4)激进传统: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思潮并在后期结合女性主义理论等而产生,寄希望从更大的社会层面推动社会运动与变迁,实现改变。
认为知识和兴趣不能二分,倡导结构分析,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
在他们看来,个人解放和社会变迁也是社会工作的目标,变迁的脚垫在于政治行动和广泛的社会变迁。
(5)社会建构传统:概念:现实是由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个人生理、发展进程,认知结构)构建而成的。
关键点:语言、知识、文化、环境理论观点:1.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现实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
自己体验世界,并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字向他人描述他们的现实,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现实。
2.人们在发展对世界认知的过程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会与环境进行互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刺激。
社会工作理论名词解释社会工作是一门涉及人口较大、社会问题多样化的跨学科学科,社会工作理论也是这个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工作理论是对社会工作实践过程和结果的认识,是一种解释社会工作实践含义和价值的方式,它提供了一套诊断和治疗性社会问题的工具,并且也是一种持续性学习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重点介绍社会工作理论中经常出现的名词,以梳理社会工作理论的框架,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把握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中最常见的名词是“人类发展理论”。
它是一种以人的整体发展为核心,探讨人的生长发展,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如家庭、社会价值观和机构对此的影响的理论。
人类发展理论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是社会工作的根源,它基本的理论架构由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伽利略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人的认知、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进行分析,帮助社会工作者熟悉服务对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干预,以解决个人和社会的问题。
社会工作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名词是“社会学的理论”。
社会学的理论是对社会现象,如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运动、社会角色等进行描述和理解的一门学术。
社会结构理论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如何影响社会组织形式,例如社会地位、政治权力和社会交往等社会条件和性别。
社会学理论也是社会工作者面对社会问题了解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社会学的理论可以提供社会工作者全面的社会洞察,并帮助他们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
社会工作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政策与社会程序理论”。
它是一种概念,旨在推进社会系统中的发展,改变社会及社区环境,实现社会系统的全面发展。
政策和社会程序理论主要关注政策制定者如何策划,执行和评估政策,以及不同政策如何影响社会现实,从而避免社会问题的发生,推动社会发展。
它涉及到政策、社会机构、社会经济、社会组织、社会文化等的内容,可以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定向改变社会系统的科学方法。
本文介绍的社会工作理论中的几个重要名词,共同构成了社会工作理论的基本框架,引导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思考和行动。
社工服务框架结构社工服务框架结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基础:社工服务实务框架的理论基础包括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视角,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通用过程模式:社工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
这一模式是社工服务中通用的工作流程,确保服务过程有序且有效。
3. 团队结构:社工服务的团队结构可以分为直线式、直线参谋式和职能式。
不同结构适用于不同情境,如直线式适用于简单结构,直线参谋式则适用于需要“参谋”的情境,而职能式则适用于具有多个职能部门的情境。
4. 跨专业团队:在某些复杂的社会工作实务中,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合作,这时就需要组建跨专业团队。
跨专业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部门和专业领域,目的是为了完成一项共同任务。
这种团队结构可以整合多方面的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5. 问题解决型团队:针对特定问题或项目,社工可以组建问题解决型团队。
这种团队的成员通常来自同一部门,目标明确,具有临时性质。
问题解决型团队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临时组合在一起,问题解决后团队就解散。
这种团队结构灵活性高,但不利于机构总体目标的实现。
6. 评估和反馈:社工服务框架中还需要包括评估和反馈机制。
评估是对服务效果进行量化和质性分析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了解服务的效果和影响。
反馈则是将评估结果向相关人员和机构进行报告,以促进服务的改进和优化。
7. 政策和法规:社工服务框架还需要考虑政策和法规的影响。
社工在提供服务时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也要关注政策的变化和更新,以便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
8. 资源整合:社工服务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社工需要与相关机构、组织和个人建立合作关系,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同时,还需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确保服务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9. 服务效果:服务效果是社工服务框架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大卫.豪的社会工作理论结构模型
1、为社会工作的理论(theory for social work)
理论中用来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进行解释的那部分内容。
侧重于讨论“如何解释人与社会”,主要是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一套抽象的背景式假设;在整个理论架构中处于前提的地位;并非仅有社会工作才能使用的理论,可以为其它学科和专业领域所使用。
2、社会工作的理论(theory of social work)
理论中用来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进行说明的那部分内容。
侧重于讨论“如何改变人与社会”,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一套具体的行动指南;在整个理论架构中处于“结论”地位;是社会工作专业独有的理论领域,只有社会工作才需要以及才能够加以使用的理论。
区别:内容互不相同、功能互不相同、地位互不相同、与社会工作在联系上的紧密程度互不相同
联系: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在逻辑上相互蕴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