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建立的农学学科本科生创新性实验室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农业实验室工程方案模板一、项目背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验室作为农业科研和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品质、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农业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设施陈旧、设备维护不及时、管理不规范等,迫切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因此,本方案旨在对农业实验室进行改造与升级,提高实验室的研发能力和实验效率,为农业科研和生产提供更好的支持。
二、项目概述1. 项目名称:农业实验室改造与升级工程2. 项目地点:XX省XX市XX镇XX村3. 项目目标:通过对农业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进行改造和升级,提升实验室的科研能力和实验效率,为当地农业科研和生产提供更好的支持。
4. 项目内容:包括实验室基础设施改造、设备更新、管理体系完善等方面。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1. 政策环境:我国当前加大对农业科研和生产支持力度,提高农业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政策导向明确。
2. 经济环境: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实验室改造与升级将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 技术环境:通过引进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管理模式,将提高实验室的科研能力和实验效率。
四、项目建设内容1. 实验室基础设施改造:对实验室建筑、通风设备、环境控制系统等进行检修和维护。
2. 设备更新:更新实验室所需设备,如实验仪器、分析设备、样品管理系统等。
3. 管理体系完善: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包括安全管理、设备维护保养、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
五、项目投资估算1. 基础设施改造:预计投资100万元2. 设备更新:预计投资150万元3. 管理体系完善:预计投资50万元4. 其他支出:预计投资50万元5. 总投资:预计投资350万元六、项目效益评估1. 经济效益:通过改善实验室设施和设备,提高实验效率,进而提升农业科研水平和生产能力,为农业产值的增长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创造更好的条件。
2. 社会效益: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和生产效率,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支持,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高等农林院校农学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摘要:农学学科专业做为传统的农业高校的骨干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院在农学学科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农学学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农业人才,为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奠定了人才基础。
由于扩招等因素的影响,近几年的农业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显现出实际动手能力的欠缺,为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近两年,我院立足都市型农业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加大农学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制定了各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技能规范,与理论教学组成也有机统一体的专业教学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1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农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教学配合是学不扎实的。
当然没有理教学作为支撑,实践教学环节也难以进行。
二者是相辅相成,统一的。
如《作物栽培学》,因为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生活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研究作物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模式化栽培技术措施的科学,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
为此,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在课堂教授作物栽培的基础理论和措施的过程中,必须及时插入实验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1]2 切实加强教学实习随着高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代化农业在我国较发达地区已初见端倪,各地先后建成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国家级、省市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它预示着我国农业的末来;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第三次调整,农业生产走上了区域化、产业化道路,各地先后建成以企业为龙头,产、供、销、加为一体的各种农作物生产基地。
各生产基地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基本实现了生产程序机械化、生产技术高新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和农业主体知识化。
吉首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书学院名称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计划项目名称张家界市富硒带土壤制图与农作物种植区划计划项目负责人 ****所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所在年级 2010级联系电话 1527441****电子邮件 hcl91235@***导师姓名 ******导师职称 **********填写日期 2012-4-23吉首大学教务处制填写说明及注意事项一、申报书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
空缺项要填“无”。
二、表格中的字体小四号仿宋体,倍行距;需签字部分由相关人员以黑色钢笔或水笔签名。
均用A4 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三、大学生研究性学心和创新实验项目是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调查、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
四、项目实施原则:参与计划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实验过程;参与学生要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
五、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不超过5人,项目执行时间为1-2年。
六、指导老师应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每个指导老师指导的项目数不超过2项。
七、计划项目必须先由导师提出意见、由所在学院审核后再推荐上报。
推荐上报的计划项目表一式三份(均为原件)报送教务处,同时提交电子文档。
九、申请者承诺本人保证上述填报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获得资助,我与本项目组的全体成员将严格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在不影响课程学习的同时,充分保证投入项目研究的时间,并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或结束时,自觉接受学校对本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并按时提交工作总结和结题报告。
申请者(签名):年月日十、指导教师承诺本人承诺,愿意作为张家界市富硒带土壤制图与农作物种植区划“国家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审阅项目内容,全程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认真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及审查学生的研究结果,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成果。
第1篇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学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践教学是农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提高农学实践教学质量,以下是一些建议: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1. 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教学应注重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农业生产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 技能培养: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农业生产技能,如作物栽培、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
3. 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农业技术和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4. 团队合作: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1. 课程设置:根据农学专业的特点,设置实践课程,如农业机械操作、农作物栽培、农业生态等。
2. 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实验课、实习、毕业设计等。
3. 校企合作:与农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
三、完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1. 专业教师: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课程。
2. 企业导师:聘请农业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指导。
3. 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培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四、加强实践教学管理1. 实践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时间安排等。
2. 实践教学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创新能力等。
3. 实践教学评价:定期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五、创新实践教学方式1. 项目式教学: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2. 翻转课堂: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
3. 虚拟仿真技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实践环境,提高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和安全性。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简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00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学科评估验收结果为优秀。
队伍建设该学科建设之初由海南大学(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资所和橡胶所等单位的有关系、室构成,2007年两校合并后进一步整合两校资源夯实了学科建设的基础。
本学科现有科教人员44人,其中教授18人,博士学位10人。
科学研究该学科有包括热带作物栽培原理与技术、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究方向。
发表学术论文共197篇其中SCI收录4篇,出版专著15部;获得获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13项,科研成果转化共2项、直接经济效益共22.14亿元;承担科研项目共121项,其中国家级18项,国务院各部门项目28项;教学和人才培养该学科是我校传统学科和主干学科,有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草业科学3个本科专业,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营养、土壤3个硕士点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点。
2006年《土壤肥料学》被列为校及精品课程,2007年《作物栽培学》被列为校及精品课程。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农学实验教学中心”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007年获得省部共建热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实验室,2008年获得省级热带作物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获得省级热带作物科学特色优势学科,2009年获得国家级热带作物科学特色优势学科。
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2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3项,农学协会获得全国百佳优秀学生社团。
五年来共授予博士学位13人、硕士学位93人。
国内外学术交流几年来年共主办参加国际学术交流382人次、其中海外31人次。
主办和协办国际学术会议(培训班)2次,国内学术会议1次。
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
派往海外进修3人。
(数据统计截止至2009年12月)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简介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是1982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的第二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
创建“两体系、三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培养植物生产类本科创新人才摘要:植物生产类专业培养的本科人才既有从事现代农业的专门研究人才,又有大批直接面向“三农”的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
为了培养符合国家时代需求的植物生产类本科创新人才,我们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创建了植物生产类“两体系、三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制定了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管理模式。
关键词: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体系;培养方案;管理模式近几年,我们结合本科教学评估,对国内外植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
总的情况是:(1)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口径有变窄的趋势,所增设的本科专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与国家对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矛盾。
(2)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基本上仍然沿用传统的“秀才型”、“学院派”的相对单一化的、封闭式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师对学生被动的知识灌输,忽视学生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所设课程过多,而且多为必修课和限选课,选修课所占比例很少。
(3)明显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学生创新能力、工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的问题,使培养的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弱、创新能力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原定的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该调整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也是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1995年,美国设立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全国委员会”,提出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改革课题是:重建本科教育;其特征是:研究功能必须与教育功能密切结合,本科生教育不能孤立于研究活动之外:新的本科教育模式应该使本科教育成为学校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大学本科教育应建立跨学科专业学习制,并强调本科生进行有创造性的专业项目研究。
麻省理工学院在其最新的本科教育报告中提出要建立教学-科研-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
实验室简介范文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简介。
欢迎来到我们的实验室!我们是一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团队,致力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我们的实验室设施齐全,拥有一流的设备和技术人员,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工作环境。
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进行基础研究,还可以开展前沿技术的探索和应用研究,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我们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他们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创新意识,能够开展复杂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
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得到了同行专家和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实验室的设施和设备是支撑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
我们拥有先进的实验室仪器和设备,包括高分辨率显微镜、核磁共振仪、质谱仪、生化分析仪等,能够满足不同研究项目的需求。
此外,我们还有一批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实验助理,能够为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实验操作指导。
实验室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我们与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技术合作和科研项目合作。
通过合作交流,我们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
实验室的研究团队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和博士生,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开展复杂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
同时,我们还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发展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科研热情。
实验室秉承“团结、创新、务实、奋进”的精神,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和创新基地。
我们将不断加强科研能力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和影响力,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欢迎各界朋友和同行专家莅临指导,共同推动科研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科技风2021年4月机械化工DOE10.19392/kd1671-7341.202112083农学综合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臧凤艳葛均筑吴锡冬李子芳王金龙*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天津300384摘要:农学综合实验室承担着农学专业的几门专业实验课,加强安全管理和全方位落实学生安全教育为实验室管理重中之重。
文章分析了农学综合实验室实验教学的现状,从完善实验室管理,加强安全培训,化学试剂从申报、管理、废物排放方面进行探索探究,学校进行四级管理管理制度并进行督导巡查,提出了适合的模式。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实验教学;安全培训农学综合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众多,还需要使用一些易腐蚀实验试剂,如果不正确操作,极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为重中之重,从安全与环保的角度出发,本文总结探索出更好的管理方法,经过实施,效果良好#一、农学综合实验室实验教学现状农学综合实验室是天津农学院市级农学综合实验示范中心下设重点实验室,承担着农学、种子专业的作物学实验1、作物学实验2、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等实验课程,还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大学生的创新项目,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做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是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保障,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实验教学效果密切相关⑴,而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但目前农学综合实验室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一)实验室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师生普遍重视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整理,却往往忽视实验室安全问题,觉得这些问题与自己无关,将实验室安全检查、学校的安全规范要求看成是负担,安全意识淡薄,这是造成实验室事故发生的很重要原因#(二)实验室功能分工不清晰由于历史原因,农学实验室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功能分设不清晰,一个实验室既有本科生教学,又有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老师们的一些科研任务也要在实验室完成,这就造成实验室高度负荷运转,尤其是大功率电器烘箱众多,尤其是作物生育期性状调查时,有时一个实验室3台大烘箱同时运转,如果有学生图方便,烘箱昼夜运行,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 ,2022,28(09)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科学与技术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JGLX104)。
作者简介:位芳(1981—),男,河南项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作物生物技术。
收稿日期:2022-01-17综合性大学农学专业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举措——以郑州大学为例位芳1田保明1师恭曜1何璟莉2曹刚强1陆阳1张静2(1郑州大学农学院,河南郑州450001;2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持续推进新农科专业建设是涉农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由于各个高校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结构等存在差异,结合区域性农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同,涉农高校之间新农科专业建设模式或举措应有所不同,以避免同质化。
因此,该文以郑州大学为例,阐述了综合性大学新农科专业建设的思考和具体举措。
关键词:农学;新农科;复合型人才;综合性大学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2)09-0154-032019年,新农科建设奏响了“三部曲”:“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以及“北京指南”。
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会上所说,“‘三部曲’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新农科建设体系”。
尤其是“北京指南”的发布,启动实施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标志着新农科建设全面展开,正式开启了我国农林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时代[1]。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涉农高校是新农科人才培养的主战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新农科人才培养,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人才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所在[2]。
然而,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性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发展有密切联系,具有典型的区域特色和地方特色。
农业实验室建设标准农业实验室是农业科研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为了保障农业实验室的科研和生产需要,提高实验室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农业实验室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建筑规范、实验室安全标准、实验室设备选型标准等。
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其次,农业实验室的建设应充分考虑科研和生产的实际需求,根据实验室的具体用途确定实验室的功能布局和设备配置。
不同类型的实验室需要的设备和环境条件有所不同,例如植物育种实验室需要配备生长箱、培养箱等设备,而土壤分析实验室则需要配备土壤分析仪、PH计等设备。
因此,在建设实验室时,要根据具体需求合理配置设备和布局空间,确保实验室的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
另外,农业实验室的建设还应注重实验室环境的控制和管理。
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建设实验室时要考虑这些因素,并配备相应的环境控制设备。
同时,实验室的管理也至关重要,包括实验室的清洁消毒、设备的维护保养、实验材料的储存管理等方面,都需要严格执行标准化管理,确保实验室的环境整洁、设备完好、材料安全。
最后,农业实验室的建设还应注重实验室的人员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实验设备、进行科学实验,并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因此,在实验室建设完成后,还应加强对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生产。
综上所述,农业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建筑、设备、环境控制、管理和人员培训等。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才能保障实验室的科研和生产需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希望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能够重视农业实验室建设标准,确保实验室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为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拟建立的农学学科本科生创新性实验室简介
农学学科本科生创新性实验室正在积极酝酿和组建中。
即将建立的创新性实验室将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保持一致,体现农学学科特色,以本科生为主体开展实验创新性改革,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工作目标。
为了克服不同(或相近)学科之间研究内容的重复设置,降低成本,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效率,拟建的农学学科本科创新性实验室将以实验平台模式进行建设和管理。
经过广泛地征求意见和反复讨论,结合我院教师研究方向,初步拟定在农学学科本科创新性实验室设立以下5个模块。
1 作物遗传育种模块
拟建立的研究方向包括:
1.1 作物基因工程与分子育种。
本方向重点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加强对油菜、水稻、玉米、棉花、小麦、薯类等主要作物进行遗传改良。
在作(植)物遗传资源鉴定、分子标记筛选、相关功能基因(QTL)定位、转基因等方面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遗传育种研究工作。
1.2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
本方向立足“优质+杂优+生物技术”的指导思想,将优质化、杂种化两大主题与生物新技术相结合,重点在作(植)物雄性不育遗传机理、杂种优势利用、品质性状改良、相关功能基因(QTL)定位等方面开展研究,积极探索油菜、水稻、玉米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2 农作物品质分析模块
拟建立的研究方向包括:
2.1 作物品质鉴定与评价。
本方向重点开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食用豆类、杂粮等作物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鉴定评价,为作物育种、生物技术和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特异遗传材料和信息。
2.2 种子鉴定与检验。
本方向重点开展种子科学与技术理论和应用及种子产业化研究,推动种子工程的实施,主要进行种子包衣、种子开发、种子质量控制、杂交水稻制繁种技术、种子生产的化学调控、种子活力、种子贮藏、种子检验、作物遗传资源核心种质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
2.3 品质鉴定新方法。
本方向重点探索和完善品质分析测试新技术、新方法,充分发掘作物品种资源品质特性利用的潜能。
3 植物细胞工程与遗传改良模块
拟建立的研究方向包括:
3.1 植物组织培养。
3.2 花粉、花药及游离小孢子培养。
3.3 体细胞杂交、胚培养。
3.4 植物多倍体诱导及染色体工程技术育种。
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创造植物新型育种材料,从细胞到个体水平上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遗传改良以及对环境适应的规律等,从理论上和应用上解释、控制和改良植物的遗传性状,提供基本的依据和手段指导遗传育种工作。
4.作物栽培与农作制度模块
4.1 作物生理生态。
本方向以作物和特色中草药持续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技术为目标,重点研究作物产量、品质形成与光合、营养、水分、激素等方面的生理、生态规律及其调控方式,特别是作物结实和衰老机理及其调控,作物产量源
库流的相互关系。
4.2 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
本方向主要开展农作物高效、优质、节水、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4.3 农作制度理论与技术。
主要开展农作制度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为区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作制度优化与决策提供科学指导。
5.农业生态与农业气象模块
5.1 农业生态系统及调控。
主要开展作物复合群体中各生态因子间的竞争、互补、共生、拮抗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监测、评价与调控技术,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模式等研究。
5.2 数字农作支持系统。
主要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5.3 农业气象。
本方向主要监测物候变化对我国西南地区农业栽种模式的影响,响应我国变化的中长期农业发展战略及当前对策研究,特别是气候变化对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影响评估研究为实现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同步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农学学科本科生创新性实验室将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完善开展相关研究项目所需的硬件设施和管理措施,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达到建设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