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刘邦其人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知识。

3、培养学生阅读人物传记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知识。

2、比较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人物列传的能力。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字、词、句,完成学案。

【教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在《鸿门宴》中,我们对刘邦这一人物有了一些了解,下面我们一起走进《高祖本纪》,来进一步了解刘邦其人。

二、检查预习

1、朗读课文

2、讲解学案

三、研习课文1—4节

(一)、重点的字、词。

1陂 2隆准而龙颜 3大度 4家人生产作业 5狎侮 6贳酒 7酒雠数倍 8岁竟 9折券弃责 10繇 11单父 12素易诸吏 13乃绐为谒 14无所诎 15酒阑 16后 17臣有息女 18公始常欲奇此女 19卒与刘季

(二)、课文首先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等,体现了《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作品特点。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主要情节。“见蛟龙于其上”,极言刘邦出生不凡。刘邦当初,其为人,仁而爱人,有大度;但又好酒、赊酒,有诈称“贺万钱”的无赖举动。说明他原本是一个不从事生产的普通人,而且性格中有不少毛病。观看秦始皇时情不自禁地发出“大丈夫,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的慨叹,表明他的志向不小,也可以说是“布衣登基”的起点宣言。

四、问题探讨

1、这一部分写了刘邦的那些事情?

2、刘邦不持一钱,却诈称“贺万钱”反映刘邦性格中的什么特点?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指明学生朗读5—14节

二、重点的字词

1郦食其 2乃求见说沛公 3摄衣谢之 4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5啖以利 6掠卤 7秦军解 8系颈以组 9属吏 10止宫休舍 11诽谤者族 12偶语者弃市 13案堵如故 14定约束 15今则来 16内 17距之 18然其计 19欲以求封 20旦日合战 21因以文谕项羽 22见谢项羽 23得解归 24非有功伐 2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26实不用其命 27兵罢戏下 28诸侯各就国 29东乡 30期会31复入壁 32堑 33自当之 34淮阴候先合 35纵 36复乘之

三、研习5—7节

奉怀王之命,刘邦领兵西进,一路广揽人才,虚心听取意见,队伍不断扩大,打了不少胜仗;并率先入关,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除秦苛法,安抚民心,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这一部分主要写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情节。“郦生见沛公”,从刘邦“踞床”,“郦生不拜,长揖”,到“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座”。这时郦食其才说出袭击陈留之计,从而获秦军储备粮。说明刘邦能虚心听取意见,当众认错。“与秦军大战蓝田”,战前,用张良计,游说秦将,“啖以利”,偷袭武关。蓝田南交战中,设疑兵旗帜,更重要的是“诸所过毋得掠卤”,因而秦人欢喜,所以“秦军解”。最后,在蓝田北交战中,又“大破之”,乘胜追击,大败秦军。说明刘邦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入关后,“约法三章”则表明刘邦想以此赢得关中老百姓的拥护。

四、研习8—14节

写楚汉相争。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决策东进争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这一部分,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项羽入关时率军四十万,刘邦兵十万,双方兵力悬殊很大;刘邦自知不敌,到鸿门谢罪得以解脱。项羽入宫后,屠民烧宫,假尊义帝;与刘邦先前入关的安抚吏民,宽容秦王形成鲜明对比。

推翻秦朝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刘邦为汉王。可见项羽的强势与霸气,刘邦的弱小与屈从。诸侯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国后,刘邦烧绝栈道,以示无意东归;暗中却听从韩信的劝说,“决策东乡,争权天下”。“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的时候,双方的兵力在相持中发生了变化,由于刘邦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防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欲引”,又用“留侯、陈平计”,其决策和行动的变化说明刘邦的实力与先前已大不一样。“决胜垓下”充分说明楚汉相持三年后,形势大变,汉军扭转败局,已经强大起来。垓下之战,韩信受命以三十万大军围困项羽十万之众,第一次以众击寡。韩信仍然运用谋略,尽量用极小的代价取得胜利。他以孔将军、费将军为两翼,亲自居中正面诱敌,佯败,拉长楚军战线,然后两翼合拢,分割包围,打败楚军,把项羽逼上死路。到了夜里,汉军又唱起楚歌迷惑楚军,这就彻底瓦解了项羽斗志,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边上。

五、问题探讨

1、刘邦为什么在鸿门宴中能够逃脱?

2、楚军为什么会败给汉军?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指明学生朗读15—20节。

二、重点字词。

1空言虚语,非所守也 2臣等以死守之 3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4有功者害之 5给馈饷 6无赖 7复其民 8世世无有所与 9道旧故 10比沛

三、研习15—17节。

汉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共尊刘邦为皇帝,二月甲午,刘邦在汉水之阳称帝。刘邦即位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它不仅会用人,而且能驾驭人。

四、问题探讨:

成功经验之谈说明什么问题?

五、研习18—20节。

这一部分写了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和高祖之死等情节。

六、问题探讨:

刘邦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说明了刘邦人格中的那一面?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一、分析刘邦这个人物的形象:

1、有远见卓识。

2、智谋超人。

3、善于使用和驾驭人。

二、文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1、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

2、用讽刺的手法臧否历史人物。

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精彩赏析。

高祖尝繇咸阳,纵观,观秦始皇,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赏析:这是刘邦早年抒发壮志的一段轶事。

当时,服徭役的刘邦,有幸在咸阳街头目睹了秦始皇的龙颜。秦始皇豪华的车马、威严的仪仗、傲然自得的神态,在刘邦的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震撼。他触景生情,“喟然太息”,表露了对自己眼前地位和生活景况得深深不满。“嗟乎”的赞赏,显露了他内心按捺不住的对秦始皇的仰慕之情。“大丈夫当如此也”,则以赞叹的口气,委婉地表达了他作为一个平民,时刻想占有权力的欲望。他认为,人生在世,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显赫富贵,出人头地。刘邦的话说得很含蓄,耐人品味,既表现了他对秦始皇威仪的倾慕之情,又巧妙的抒发了他自命不凡、想有所作为、渴望占有最高权力、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欲望,同时也显露出他阴险多欲的性格特点。

四、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

五、总结课文。

六、布置预习

高祖本纪课前学案

《高祖本纪》学案 课前预习案 学习目标:对照注释,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着重解决以下练习,积累文言知识。 一、加点词语解释: 1、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2、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3、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4、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5、吕公者,好相人 6、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7、公始常欲奇此女 8、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9、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 10、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头 11、吾虽都关中 12、及见怪,岁竟 13、吕媪怒吕公曰 14、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 15、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16、还军霸上 17、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18、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19、不欲费人 20、沛公然其计 21、及其锋而用之 22、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23、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24、游子悲故乡 25、给馈饷,不绝粮道 26、汉王复入璧,深堑而守之 27、吾特为雍齿故反我为魏 28、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 29、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 30、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二、重点语句翻译: 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謁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2、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 3、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4、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5、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 6、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7、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8、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9、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10、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11、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12、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13、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14、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三、重点实词积累: 1、如 ①意豁如也() ②怀王曰:“如约。”() ③公将如齐,与夫人皆行() ④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 ⑤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高祖本纪》教案1

《高祖本纪》教案1 ●教学目的: 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3.整理文言现象,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体会《史记》“实录”之精神。 ●教学方法:研习,讨论。 ●教学时间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复习《鸿门宴》,说说在此文中高祖给你留下的印象。 2.预习本文,写一篇介绍汉高祖的短文。 3.能流利朗读本文,划出不懂或者认为重要的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着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

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根据这个精神,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熟悉课文。 熟悉情节,疏通课文。 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 明确: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 第一小节叙高祖出生时候赋予传奇色彩,极言刘邦的出生不同凡响。 2.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 自己概括,小组讨论。 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 明确:1-4:好酒色,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却大言“贺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学说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着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熟悉课文。 (一)熟悉情节,疏通课文。 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 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 第一小节叙高祖出生时候富于传奇色彩,极言刘邦的出生不同凡响。 2.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分组概括,同时点击重要字词和句式)(1)自己概括,小组讨论。 (2)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泛读) 1-4:好酒色,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却大言“贺钱万”,貌相奇贵得取吕氏。 5-17:见郦生,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赴鸿门谢罪,被封汉王,明烧绝栈道示无意东归,暗决策东进试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垓下打败项羽,泛水称帝。 18-20:雒阳南宫论成败,入都关中,未央宫举杯戏父,高祖还乡,崩于长乐宫。3.请同学介绍刘邦,要求把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都介绍进去。4.总结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4):刘邦姓氏、籍贯、家庭、出生以及做泗水亭长时候的事情。 第二部分(5-17):入关灭秦,打败项羽,泛水称帝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18-20):称帝之后。 (二)疏通本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 1.说说各个部分中哪些词语需要注意的。(精读) (1)按组阅读,教师巡视,了解阅读情况。分组讨论回答。 (2)教师同时补充各组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字词以及句子。 (3)其他组的同学提出在预习中划出的不懂以及难懂的问题。 2.总结文言现象(分组课后完成) (1)通假字: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高祖常繇咸阳遂坐上座,无所诎沛中豪桀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非有所侵暴,无恐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 一、指出下列居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债务) 2、高祖常繇咸阳(“常”通“尝”,曾经;“繇”通“徭”,服役) 3、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坐”通“座”,座位;“诎”通“屈”,) 4、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掠卤”通“掠掳”,抢人抢物;“憙”通“喜”,高兴;“解”通“懈”,松懈) 5、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通“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6、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无”通“毋”,不要;“内”通“纳”,接纳;“距“通“拒”) 7、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假意) 8、四月,兵罢戏下(“戏”通“麾”) 9、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乡”通“向”,面向)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大度:古远大抱负,今气量宽宏,能宽容人........ 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 生产作业:句中古义“所从事的谋生职业”今义“从事生产活动” (2)纵观,观秦皇帝古:任人自由观看今:从前往后看..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古: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今:山东省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句中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三、找出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义。 1.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怪:意动 2. 及见怪形作名怪:怪现象 3.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善:形作动与??交好 4. 因家沛焉名做动安家 5.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使动使??坐 6.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名作动用目示意 7. 公始常欲奇此女使动使??奇 8. 降章邯使??投降 9.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名作动驾着白车白马 10. 先入关者王之使动使??为王 11. 吾当王关中名作动称王 12. 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 13. 夜往见良连夜 14. 沛公从百余骑使动 15. 项羽遂西名作动

高祖本纪学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有一首诗叫《大风歌》,同学们会背吗?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刘邦)他又叫汉高祖。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刘邦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为他写的传记《高祖本纪》。 二、展示教学目标,并板书 1、研读1—4段,积累文言语基。 2、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三、检查预习情况 指明生朗读课文(1-4节),注意读准字音。 刘媪大泽之陂美须髯狎侮贳酒酒雠折券弃责繇咸阳喟然太息单父人吕公乃绐为谒曰四、自主学习一划出难理解的字词句。 一、二段字词积累: 1)其先刘媪常息于大泽之陂 2)是时雷电晦冥 3)已而有身 4)喜施,意豁如也 5)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6)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7)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8)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9)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 10)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三、四段字词积累: 11)高祖常繇咸阳,纵观 12)单父人吕公善沛公 13)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14)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 15)因重敬之,引入坐 16)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17)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18)高祖竟酒,后 19)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 20)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21)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22)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23)卒与刘季 自主学习二 ?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这四段主要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自己概括) ?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 ?刘邦好酒及色 ?纵观秦始皇而叹 ?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 五、小组合作学习(赏析课文,迅速捕捉信息、认真思考、探究、归纳加深对刘邦人物的理解)

《高祖本纪》重点句翻译知识分享

《高祖本纪》重点句 翻译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他平常就有远大抱负,不从事一般老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 2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 高祖每次去买酒畅饮,店里售出的酒是平日的几倍。 3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等到看见了(有龙出现的)怪现象,年终,这两家常常毁掉欠据,免除债务。 4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单父县人吕公与沛县县令相交好,吕公因避仇人到沛县县令家作客,于是把家迁到沛县。 5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高祖做亭长,平时就看不起各个官吏,就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不带一个钱。 6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高祖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没有不安的感觉。 7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 酒席将散,吕公用目示意,坚持让高祖留下。高祖喝完了酒,留下不走。 8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经过此地的各将领多了,我看沛公是个德行高尚忠厚老实的人。 9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于是沛公站起来,提起衣服,向郦食其道歉,把他请到上坐。 10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全军所过之处,不得抢人抢物,秦地的人很高兴,秦军松懈,趁机大败秦军。

11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带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轵道旁投降。 12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父老们受秦朝苛虐法令的苦很久了,非议国政的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死。 13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况且我把军队撤回霸上的原因,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再制定规矩、制度。/ 14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如今若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 15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接纳诸侯军,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来加强自己的实力,抵抗他们。 16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占有所有珍宝。 17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恰巧项伯想救张良,在夜里前往拜见张良,用不能攻杀刘邦的道理劝告项羽,项羽才停止。 18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到鸿门,拜见项羽,向他道歉。 19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 怀王,是我家项梁拥立的,没有什么功劳,凭什么主持约定呢!本来平定天下的,就是各路将领和我项籍。 20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高祖本纪教学案

高祖本纪 学习目的: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学习重点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及步骤: 第一步: 自读1-4段,疏通字词句: 第1段: 字义:大泽之陂.(水边、堤岸) 已而 ..有身(不久) 特殊句式: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判断句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省略句省略“于” 第2段: 字义:高祖每酤.留饮(买酒) 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 及见怪.(奇怪的现象,形作动)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同“债”债务) 不事家人 ..生产作业(平民百姓,古今异义) 第3段: 字义:高祖常繇.咸阳(同“徭”,服役) 大丈夫当如.此也(像这样,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高祖常繇咸阳省略句省略“于” 第4段: 字义: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 坐.之堂下(使……坐。使动用法) 无所诎.(同“屈”,理亏)

公始常欲奇. 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 特殊句式:迎之门省略句省略“于” 引入坐省略句省略“之” 吕公女乃吕后也判断句 第二步: 小结: 1、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 2、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 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 3、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 明确:出生不凡,仁而爱人,性情豁达,但又有无赖举动。 第三步: 疏通5—7字词句: 第5段 字义:沛公引兵西. (向西进发名作动) 西. 过高阳(向西名作状) 可. 四千余人(大约) 昌邑未拔. (被攻占) 特殊句式:遇彭越昌邑省略句省略“于” 昌邑未拔被动句 与偕攻开封省略句省略“之” 第6段: 字义:降. 章邯(使……投降,使动用法) 诸所过毋得掠卤.. (同“掠掳”) 秦人憙. (同“喜”) 秦军解. (同懈) 特殊句式:代为上将军省略句省略“之” 啖以利状语后置句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省略句省略主语“沛公” 第7段: 字义:系颈以组. (丝带) 还军. 霸上(驻军,名作动) 先入关者王. 之(使……为王) 且吾所以.. 还军霸上(……的原因) 特殊句式:系颈以组状语后置句 降轵道旁省略句省略“于”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所以”固定句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7

课题: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导学案 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3、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预习】: 作者简介: 《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2背景简介: 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3元曲简介: 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 (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小令有一种特殊形式“带过曲”,课文未选。)如《潼关怀古》的曲牌是“山坡羊”,作者是张养浩。 套数(套曲、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是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2、每套作品除了用带过曲作结以外,大多数在结束处有一尾声。 3、整套作品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个曲调)不管散套多长,采用多少曲子联缀成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套数应标明该曲子属于何宫何调。 五宫: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四调: 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高祖还乡》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题目。 1、朗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銮( )舆( ) 糨( ) 银铮( ) 觑( ) 拽埧( )斛( )揪捽( ) 2、解释词语 (1)但有的差使无推故 但有的 : 无推故: (2)索应付 索: (3)银铮了斧 银铮: (4)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大作怪: (5)猛可里抬头觑 猛可里: 觑: (6)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埧扶锄 拽埧: (7)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白甚么: 3、本文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般涉调”是______,“哨遍”是______,“高祖还乡”是这一套曲的___ ___。 4、本文的“新”和“奇”主要表现在哪里? 5、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6、作者故意说出哪句不合情理的话?这样做合适吗? 7、在[耍孩儿]、[五煞]、 [四煞]中,作者为什么那样写皇帝的仪仗队呢? 8、就全套曲子看,这个嘲骂皇帝的“村民”有什么性格特点呢? 9、作者这样描写一个皇帝,在当时社会里有什么积极意义? 学习目标

《高祖本纪》复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复习学案(转载) 一、. 复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并能翻译重要的句子。 二、《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大泽之陂( bei )(2)高祖常繇咸阳( yao ) (3)乃以秦王属吏(zhu )(4)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xiang ) (5)日夜跂而望归(qi )(6)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gai ) (7)高祖奉玉卮( zhi ) 2、解释重点词语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

昌邑未拔(攻下) 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 非有功伐(功劳) 还军霸上(驻扎) 去辄烧绝栈道(断) 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 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 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 可四千余人(大约)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 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欺骗) 有功者害之(嫉妒) 示鲁父老项羽头(给……看) 萧何为主吏(主管、主持) 3. 指出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 (2)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卤”通“掳” “憙”通“喜” “解”通“懈” (4)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 “距”通“拒” (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 (6)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 4. 解释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家庭成员” 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 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 (2)诽谤者族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 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句中古义:没有出息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5. 一词多义解释 (1)相 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名词,面相)

高祖本纪教案

教学课题:《高祖本纪》 教案背景: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又不能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对于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复习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和必修课一样,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应该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我从学校自身的条件出发,立足于反映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的愿望认真设计必修课程。深入了解到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教材分析:《高祖本纪》是高中语文选修课(<史记>选读)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旗帜鲜明地体现了<史记>的史家传统“不虚美不隐恶”。文章情文并茂、语言流畅,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学生全面的评价一个人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认识“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教学手段:诵读法自读法问题探讨法的方法与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有一首诗叫《大风歌》,同学们会背吗?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刘邦)他又叫汉高祖。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刘邦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为他写的传记《高祖本纪》。

鸿门宴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作出合理评价 教学重点:项羽、刘邦形象的探讨、总结 教学难点: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之同情,树立正确的英雄史观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前人对项羽、刘邦的评价资料 教学过程 致欢迎词:大家热烈鼓掌欢迎各位老师来到我们班听课。 一、导语设计 经过前节课的情节梳理,我们知道《鸿门宴》故事一波三折、跌宕生姿,引人入胜。当然,鸿门宴也像道人物画廊展示了那些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评里面最为主要的两个人物:刘邦和项羽。 二、文本观照:剖析性格 上节课布置大家思考《鸿门宴》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下面有没有同学主动起来,给大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项羽或是刘邦。 若学生无法下手,则提供以下分析思路。

要立体全面的去认识历史人物,仅仅靠一篇《鸿门宴》就显得较缺乏,下面补充几则材料,帮助大家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三、材料提供、写作展示 关于项羽的资料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项羽本纪》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解说: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缺乏忍辱负重的胸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咏项羽》解说:活着的当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是一种“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豪气赞美与欣赏之情。 (1)关于刘邦的资料 月余,卒骂高祖,高祖怒。城降,令出骂者斩之,不骂者原之。 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高祖本纪》 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苏辙 刘邦是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毛泽东解说:后世对刘邦的评价较高,但他性格上也有一些缺陷,刻薄寡恩,诛杀功臣,且手段较为残忍,毫无仁爱之心。 教师引导:结合课文《鸿门宴》你所感受到的二人形象,项羽和刘邦哪一个是你心目中的英雄请以《我心目中的英雄——楚霸王(汉王)》为题,写150左右短文。给大家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每组最少推荐两名同学上来展示。请组长

高祖本纪(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资料讲解

高祖本纪(导学案学生 版)含答案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泽之陂()繇()乃以秦王属()吏章邯() 徇()献飨()军士轵()道垓()下玉卮() 媪()狎侮()酤()箕帚()踞()床长揖() 荥()阳轘辕()黥()布跂()崤()山 郦食其()贳()酒雠()绐()张()饮 二、通假字 (1)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卤”通“”“憙”通“”“解”通“” (2)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 (3)遂坐上坐,无所诎 “坐”通“”“诎”通“” (4)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无”通“”“内”通“”“距”通“” (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 (7)不如决策东乡“乡”通“” (8)高祖常繇咸阳 “常”通“”,曾经。“繇”通“”,服役。(9)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案堵”通“”,不迁动,不变更。 (10)非有所侵暴,无恐“无”通“” (11)兵罢戏下“戏下”通“” 三、特殊句式 1. 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此三者,皆人杰也 2. 句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 句 遇彭越(于)昌邑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系颈以组 4. 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诸将过此者多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 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是以兵大败 四、古今异义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今义:“家庭成员” 作业:“”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 (2)诽谤者族 诽谤: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约束: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4)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无赖: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5)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稍:今义:稍微 (6)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大人:今义:成人;敬辞,称长辈 (7)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山东:今义:山东省

高祖本纪

《高祖本纪》教学案 编制:吴祥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文言实虚词及重要句式。 2.了解作者运用对比等刻画人物的手法。 3.熟知《史记》首创的“互见法”,体会《史记》“实录”之精神。教学重点:“目的1、2、3”。 教学方法:研习,讨论。 教学时间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复习《鸿门宴》,说说在此文中高祖给你留下的印象。 2.能流利朗读本文,划出不懂或者认为重要的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熟悉课文。 (一)熟悉情节,整体感知。 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 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 第一小节叙高祖出生时候赋予传奇色彩,极言刘邦的出生不同凡响。 2.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分组概括,同时点击重要字词和句式) (1)自己概括,小组讨论。 (2)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泛读) 1-4:出生不凡,好酒色,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却大言“贺钱万”,貌相奇贵得取吕氏。 5-17:见郦生,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赴鸿门谢罪,被封汉王,明烧绝栈道示无意东归,暗决策东进思夺取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垓下打败项羽,氾水称帝,洛阳南宫论成败,入都关中。

项羽本纪(节选)(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项羽本纪(节选)(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 设计) 《项羽本纪》司马迁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句式的特点。 2.了解项羽一生的主要经历,体会其性格对命运的影响。 3.了解司马迁等人对项羽的评价,进而形成自己对项羽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重点:由易到难为文言文断句,克服惧怕心理。 体会人物的性格在其人生关键事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项羽的悲剧性格。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歌曲〈霸王别姬〉感受项羽悲壮的一生。 霸王别姬 我站在烈烈风中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四方云动

剑在手 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 我独爱你那一种 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 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我心中你最重 悲欢共 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豪情天纵 我心中你最重 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 归去斜阳正浓 “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我的泪向天冲,来世也当称雄”这些歌词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悲壮)在必修五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鸿门宴》,通过一个事件来分析项羽的性格,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自矜功伐、好大喜功、有勇无谋、胸无城府、为人不忍、妇人之仁)这些说的几乎都是项羽性格的弱点,那么项羽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个令人同情的悲剧式英雄,正因为他是个英雄,所以虽然他并未成就霸业,仍被列入记 录帝王人生的“本纪”。但同时他的命运又是悲剧性的,我 们都知道“性格决定命运”,正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项羽的那 些性格弱点决定了他最终的失败,而“时势造就英雄”,看 天下风起云涌,数乱世英雄辈出;那么项羽是如何横空出世,又为什么快速衰亡的呢?我们再详细地学习这篇《项羽本纪》,全面地了解项羽其人。 二、感知课文,疏通文意 用/给下文断句(展示未标点文本课件) 1、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 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 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 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2、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 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边断句,边疏通文意。提示重点字词和句式: 1、学书不成,去文字;舍弃 2、又不肯竟学尽,完毕 3、勿妄言,族矣灭族,名作动

教学大赛一等奖 11、鸿门宴·教案设计

11、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照手法的运用。 2.继续学习比较阅读法,增强学生读史的兴趣。 3.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诗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解题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精深。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

《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对比阅读 教案教学文稿

《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对比阅读教 案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两手分书 一喉异曲 —— 《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比较阅读 教 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授课人:唐舒娅 班 级:高二(8)班 时 间:2011.12.14上午第四节课 【教学设想】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此文具体记载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此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巨大影响。 那么应该怎样正确的认识项羽、刘邦呢?学生更多的是从影视作品中学到这些知识,也是受影视作品价值取向的影响从而对这两个历史人物形成自己的评价。 我想通过还原历史的真相,让他们二人同时走到前台,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他们,理解他们,评价他们。所以我在讲完《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后,特地准备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对他们二人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学会用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文本对比阅读,通过对比发现异同,全面认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 2、学会从人物性格中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他人对项羽性格的分析,小结历史原因,学会倾听别人意见,学会与别人合作,改变自己的性格弱点。 【教学重、难点】对《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的比较阅读,分析项羽失败原因,并分析有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探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温故引新 稳实基 一、复习已学文言知识(通过请学生板演方式) (高中生学习文言文,关键还是要学好文言知识) 二、激情导入:中华民族虽然不是一个好勇斗狠的民族,然而我们的骨子里却时时还沸腾着英雄的血脉……读《项羽本纪》: 读“巨鹿解围”,想见其长驱北上,势如破竹的意气风发,每每使人击节称叹; 读“霸王别姬”,想见其挥别美人,仗剑悲歌的英雄气短,每每使人神情凝重; 读“东城快战”,想见其叱咤阵前,神威不减的酣畅淋漓,每每使人忧喜交集;

传统文化之地理知识教案

传统文化之地理常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理常识的相关知识,知道地理常识对于古代人的作用。 2.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积累、背诵关于地理常识的诗词、名句,感受其文化影响。 教学重点: 理解地理常识的相关知识,积累关于地理常识的诗词、名句,感受其文化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 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自比管仲乐毅之贤,抱膝危坐,笑傲风月,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猜猜这是谁?----诸葛亮。诸葛亮可以说是天文地理通晓的天才,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天文,这一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古代地理常识,主要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等。 二、地区名 【陇西】古地区名。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约当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西域】西域之称始于汉代。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 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汉书》有《西域传》。 【朔漠】北方沙漠地区,泛指北方。社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个越族的合称。《吕氏春秋·恃君》:“扬、汉之南,百越之际……多无君。” 【瀚海】也作“輸海”。含义随时代而变。①北海,在蒙古高原东北。一说指今内的呼伦湖、贝尔湖。《史记匈奴列传》:“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術临瀚海而还。”②泛指我国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③指沙漠。皇甫冉《送客》:“城下春山路,营中海沙。”④唐都护府名。贞观中置瀚海都护府,龙朔中以燕安都督府改号瀚海都。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如:洛阳、淮阴、衡阳、江阴。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的总称。这五岭是南岭山脉的主体,位于江西、湖南与广东、广西各省之间。《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成。”毛泽东《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走泥丸。” 【三秦】项羽灭秦以后,以秦的关中之地分封秦朝的三位降将章邯、司马欣、董为生,因称三王或其所辖地域为“三秦”。《史记·曹相国世家》:“三秦使章平等攻参,参出击,大破之。”泛指陕西关中一带。杜甫《冬至》:“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是三秦。”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三楚】地名。战国楚地为“三楚”。《汉书·高帝纪》注引孟康说: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后用以泛指湘、鄂一代。西楚约为今准河以北,泗水、沂水以西的地区;南楚北起淮水、汉水,南包江南;东楚跨长江逾准河,东至于海。项羽灭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 【三关】古人对三个重要关口的总称。但各朝代所指不同。①东汉指上党关、笑、石陉(xng)关。②三国时指阳平关、江关、白水关。③南朝时,义阳(今河南信阳)南的平靖关、武胜关、黄岘(xian)关总称为“三关”。④五代日时,把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总称为“三

《高祖本纪》教案

单元选修(二)史记——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世家传统)课题《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帝王形象。 3.了解《史记》如何通过“互见法”来组织叙事和表现人物。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思考】诵读文章,为文章分层。 (提示问题:本文侧重写刘邦和项羽的斗争,如果以此为线,全文分为几个部分?)分三部分:(一)介绍刘邦的个人情况 (二)写刘邦是如何打败项羽及建立帝业的过程 (三)写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三、研读文本1.诵读、理解词语——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及做泗水亭长时的种种行事 【思考1】本部分塑造了刘邦的哪些形象? 出身不凡;为人,仁而爱人,有大度;志向远大;貌相奇贵。好酒及色;市井无赖相。 【思考2】对文章中刘邦形象的评价如何理解?(感知刘邦的形象,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的写法) 文中先说其性格中好的一面,再说性格中的缺点,这是作者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修《春秋》褒善惩恶、评判历史的传统,文中正是一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写法,所以才有了对刘邦的这种评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具体研习刘邦入关灭秦的经过。 2、分析刘邦入关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体会采取这些措施的好处。 3、体会本部分关于项羽的简短叙述的深意。 一、导入整体感知——理清第二部分的内部层次(5~17) (5~7)刘邦入关灭秦的经过 (8~14)刘邦与项羽的斗争(楚汉相争)①(8~12)刘项斗争初期②(13~14)刘项的决胜之战(15~17)建立帝业 二 1.诵读、理解词语——刘邦入关灭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