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基础第一章(倪成伟)
- 格式:ppt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41
487《经济管理基础》考研复习大纲《微观经济学》部分:参考书目:(以下书目可任选一本)1.陈通,微观经济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2.保罗. 萨谬尔森等著,萧琛等译,微观经济学,第1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3.朱善利,微观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章导论主要内容:©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概述基本知识点: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微观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企业的性质与目标,企业、消费者与市场之间的经济联系;第二章需求与供给理论主要内容:©需求©供给©供求均衡及其应用基本知识点:需求,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供给,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供求均衡形成的过程,供求均衡的应用。
第三章弹性理论主要内容:©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蛛网定理基本知识点:弹性的概念,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其应用;需求的收入弹性及其应用;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及其应用;蛛网定理。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内容:©基数效用与边际效用分析©序数效用与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基本知识点:效用,基数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序数效用,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预算线,消费者实现均衡的条件;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计算及应用第五章生产理论主要内容:©生产函数©短期生产过程©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规模报酬基本知识点: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短期生产过程阶段的划分,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单一可变投入要素最佳投入量的确定;等产量曲线及特征,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曲线,两种及多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规模报酬,类型与判别;第六章成本与收益理论主要内容:©成本与成本函数©收益函数©几种基本的成本利润分析方法基本知识点:几组重要的成本概念(会计成本,机会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等等)成本函数;短期成本函数与短期成本曲线;长期成本函数与长期成本曲线,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平均收益,总收益,边际收益;盈亏平衡分析,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俓濟菅理複習材料一章:★需求、需求量、需求影响因素、需求函数的形式;★供给、供给量、供给影响因素、供给函数的形式;★均衡价格、均衡量1、需求:概念: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对某种商品有支付能力的需要.需求:指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它是表、方程(需求函数)或一条曲线。
条件:1)有购买欲望;2)有支付能力本质:有效需求2、需求量: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如一年)的某市场上,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量:则是在一定价格水平之上,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特定。
3、需求量的变动:其他因素不变,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表现:沿着需求曲线变动。
4、需求的变动:价格不变,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表现: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
5、需求和需求量的变动因素:1、消费者可支配的收入2、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互补品)3、消费者的偏好4、对未来价格的期望5、规则制度……1.价格上涨与下跌:交通一卡通,700多万张,日均持卡交易量约800万笔;2.可支配收入:除去上交的税费;挣钱多,对需求量的影响3.替代品:不同品牌的同类商品——超市购物;其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另种商品的需求会上升4.互补:刀架与刀片5.偏好:流行趋势对时装需求的影响;人们的健康观念(可口可乐、油炸食品)6.看涨/看跌;股票7.其他因素:政府规定(养犬);黄金周使得旅游需求上升6、供给:生产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提供给市场的商品量7、供给量:生产者和销售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提供给市场的商品量。
条件:销售欲望、供应能力8、9、供给和供给量的变动因素:产品的成本:1、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期望2、其他商品的价格3、技术进步……10、均衡价格: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市场价格。
当D = S 时P d = P s = P E 均衡价格:市场需求与供给的交点决定产品的市场价格, 这个价格叫均衡价格, 这时的供给或需求量叫均衡量。
经济管理基础第一章导论一、学习本课程的意义1、了解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2、家庭理财3、拓宽视野,提高决策能力二、市场机制的三个主要市场1、产品市场A、竞争;B、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C、垄断和部分垄断。
2、劳动市场A、劳动市场的概念;B、劳动者的利益最大化;C、用人单位的利益最大化。
3、资本市场A、资本市场的概念;B、资本市场的形成;C、资本市场的作用。
三、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厂商和个人所拥有的产品和劳务在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转换儿形成的机制。
它必须符合三个基本条件:1、交易在市场中完成;2、买卖各方自由选择;3、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服务。
四、产权与经济组织1、产权的概念: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
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具有可分离性、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
2、产权的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协调功能。
3、经济组织A、概念: 经济组织是指如家庭、企业、公司等按一定方式组织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是一定的社会集团为了保证经济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通过权责分配和相应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同时,经济组织也是指经济体系组织经济活动的体制,是社会经济活动在其上运行的经济结构基础。
我国的经济组织有以下4种类型1、个体工商户指创业者以个人财产(或者家庭资本)作为资本,依法核准登记从事工商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
个体工商户是我国市场经济非常活跃的一员。
2、个人独资企业,指由一个创业者投资设立的经营实体,创业者个人要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个人独资企业与个体工商户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个体经济,都是以个人或家庭财产为资本投资,个人都承担无限责任,但其依据的法律不同,其企业特征方面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异。
3、合伙企业,指两个以上的投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通过订立合伙协议,共同投资设立,合伙人按照企业的性质及合伙的协议的约定处理合伙事务,承担企业债务的经营实体,分为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两大类。
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实施纲要目录一、课程教学分析 (3)(一)课程教学指导思想 (3)(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3)(三)课时计划分配参考表 (3)(四)教学参考资料 (4)二、课程教学基本策略 (4)三、课程教学实施条件分析 (4)四、各模块课程教学实施纲要或方案 (4)模块一 (4)模块二 (5)模块三 (7)模块四 (8)模块五 (9)模块六 (11)模块七 (12)模块八 (13)模块九 (14)模块十 (15)模块十一 (16)模块十二 (18)《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实施纲要一、课程教学分析(一)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经济管理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职业能力支撑课。
高职财经类专业一、二年级和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均可学习本课程。
课堂教学必须贯彻“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原则,突出技能操作性。
本着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技能过硬的原则,尽量减少理论的阐述,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特别需要强化学生在运用经济管理知识分析现实案例方面的能力培养,特别注意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案例教学中,应尽量以当前经济生活工作当中的典型案例为主,培养经济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讲授中采用多媒体、启发式、引导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条件应安排学生去校外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的调研和实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经济学、管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的运用,通过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学习,结合案例及实训资料的分析调查,能写出简要的分析报告,为企业经济管理决策提供方案。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的各个知识点。
在难点的教学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讲解时深入浅出,把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运用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严谨务实、耐心求真的职业素养。
(四)教学参考资料教材:倪成伟主编:经济管理基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精品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管理经济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48课程性质:F适应班级:07级经济类班学分:3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2007年 8月 5日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经济管理基础》是经济类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在介绍有关经济学和管理的基本思想、理论、方法与技巧的基础上,能结合实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情况。
《经济管理基础》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和实务性的课程,大量涉及管理科学和艺术等知识。
设置该课程,是为了使广大经济类学生能掌握经济学和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基本知识,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能提高经济学的认识及经济现象的分析和管理的技巧和艺术,最终成为一名有效的经济管理者。
学习这门课程,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基本原理、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与本课程教学相衔接的课程先修课程有:《经济数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二、本课程教育目标本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前后衔接较紧,环环相扣,理论性强,因此在学习时必须扎扎实实地完成每一个必须的步骤,在遇到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时,应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结合实际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本要求有:1、了解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含义和宗旨,掌握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了解学习管理经济学的必要性。
2、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史、掌握主要的管理理论。
3、了解环境研究、决策和计划的主要内容,掌握外部环境研究和内部环境研究的内容、决策的分类与程序以及计划的程序。
4、了解组织职能的主要内容,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基本组织结构形式、组织人员配备与考核以及组织力量的整合5、了解领导的主要职能,掌握领导、激励和沟通的方法和技巧6、掌握控制的概念及分类7、掌握供求理论和弹性理论。
8、掌握消费行为理论9、掌握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了解厂商均衡理论。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第一章管理概论及管理思想发展(6课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管理概论(2课时)第二节管理思想的发展(4课时)(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管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管理的概念、原理、方法、职能以及管理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了解管理的性质、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掌握管理的概念、职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经营管理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和西蒙的决策理论。
目录第一章导论 (3)1.1 经济学概述 (3)1.2 需求、供给、均衡决定与变动 (8)1.3 弹性 (12)1.4 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 (15)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15)2.1消费者偏好 (15)2.2 效用 (16)2.3 无差异曲线 (17)2.4 消费者选择 (17)第三章生产和成本 (18)第四章国民经济核算 (21)第五章财政与金融 (28)第六章WTO基本知识 (34)第七章企业与管理 (36)7.1 企业的概念 (36)7.2 管理与企业管理 (38)第八章企业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 (47)8.1.1 企业战略管理概论 (47)8.1.2 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49)8.1.3 企业战略的选择 (51)8.1.4 企业变革 (53)8.2 企业文化 (54)第十章人力资源管理 (56)10.1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56)10.2 员工招聘 (57)10.3 绩效考核 (58)10.4 薪酬管理 (61)10.5 员工培训与职业发展 (61)第十一章市场营销管理 (64)11.1 市场与市场营销观念 (64)11.2 市场调查 (66)11.3 市场预测 (68)11.4 市场营销策略 (70)第十三章质量管理 (77)13.1 质量与质量管理 (78)13.2 全面质量管理 (79)13.3 统计质量控制 (81)13.4 6σ质量管理法 (82)12.5 2000版ISO9000族国际质量标准 (82)13.6 质量成本 (83)第十四章物流管理 (85)14.1 现代物流的概念、功能和分类 (85)14.2 现代物流管理的形式及其发展 (86)14.3 我国的物流管理 (87)14.4 发展我国物流管理的意义 (87)14.5 物流系统 (88)14.6 供应链管理 (90)第十五章技术管理 (93)15.1 企业技术管理概述 (93)15.2 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 (94)第一章导论1.1 经济学概述1.为什么要学习管理?首要原因:是由于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GS0113课程中文名称: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英文名称:The Basic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学分数:3课程学时数:48授课对象:粉体、材物、新能源材料、材料化学等理工类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无一、课程简介本课程包括了社会经济运行和管理过程中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其中,经济学重在介绍微观与宏观经济基本理论知识;管理学从管理学原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
《经济管理基础》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一)经济学概论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3. 需求与供给重点、难点:重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难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1. 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的研究内容;2. 掌握需求、供给、价格的决定。
(二)微观经济基本理论教学内容:1.消费理论;2.生产理论、成本理论、收益理论;3.市场理论;4.分配理论;5.市场论。
重点、难点:重点:消费理论、成本理论;难点:成本理论。
教学要求:1.理解成本曲线图、各市场类型形成及特征;2.掌握效用分析理论、消费者均衡、生产理论、边际生产力与分配的决定。
(三)宏观经济基本理论教学内容: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宏观经济政策。
重点、难点:重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难点: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要求:1.了解宏观经济政策;2.理解经济的主要调节手段;3.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理论和方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四)财政教学内容:1.财政制度;2.税收。
重点、难点:重点:财政制度;难点:税收。
教学要求:1.了解财政概念和、税制要素;2.理解财政职能经济、税收的征收管理。
(五)金融教学内容:1.货币的基本概念;2.金融体系、汇率理论。
重点、难点:重点:金融体系;难点:汇率理论。
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经济管理基础知识一:1.需求的交叉弹性:①、Exy0 互替商品,②、Exy0 互补商品2.供给弹性包括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的交叉弹性、供给的预期弹性。
通常讲的供给弹性是指供给的价格弹性。
3.根据需求弹性理论来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句话的含义。
答:①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
“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
“薄利多销”是指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小幅度降价使需求量较大幅度增加,而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
②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
谷,即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其弹性系数很小,在粮食丰收、粮价下跌时,需求增加得并不多,这样就会使总收益减少,农民受到损失。
4.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时所感到的满足,是消费者对消费某种商品获得满足感的主观感受。
5.基数效用是假定物品的效用可以用某种单位即“效用单位”来计量,并且可以将“效用单位”加总求和得到总效用。
6.序数效用即假设某一消费者在所可能的消费品组合中有自己的偏好,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判断哪一组最好,或者判断两组之间没有差别。
7.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每增加(减少)一个单位物品的消费数量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减少)的数量。
8.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随着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也会增加,但是,超过某一范围时,总效用反而会下降。
同时,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呈递减趋势。
9.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经济意义是某种商品的消费超过一定数量以后,不但不能增加消费者的满足和享受,反而会引起厌恶和损害。
10.预算线是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为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达到最大满足即效用最大化的情形。
11.预算线的移动:当两种商品X和Y的价格保持不变而收入改变时,预算线会产生移动,从而引起消费者可选择范围大小的改变。
12.人们认识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他所购买的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或者可以表述为:消费者花费每一个单位货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都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