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域文化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2018-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地域文化在武汉公共空间环境导视系统中的传承与表现周莉1,2(1.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湖北武汉430000;2.武汉学院,湖北武汉430000)一、前言城市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能够反映城市的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它提供了有效的空间信息,引导和规范人们行动的区域、方向及活动范围,还起到展示城市形象的作用。
公共空间环境导视系统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在设计上应该赋予其地域文化,使得人们处于公共空间环境中能感受到武汉独特的文化底蕴、地方习俗和人文特色。
二、武汉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区域的人们活动所形成的精神文化沉淀,与区域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具有地区鲜明的特征,武汉地域文化在历史形成中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楚文化。
楚文化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发源地以湖北地区为主要。
以楚国时期的青铜器、漆器、丝织刺绣的纹饰与铸造,八音齐全的音乐与舞蹈,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与文学家,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楚辞,带有祭祀楚地传统民俗的端午节等等,这些都是历史所形成的地域瑰宝。
第二,首义文化。
辛亥革命是中国走向近代的关键时期,创造出了一种近代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武汉,由昔日的政治意义升级成为城市历史的记忆。
目前武汉还保留着很多首义文化遗址,有起义门、孙中山铜像等10余处,其中最具有物资载体代表性是武昌红楼。
三,饮食文化。
武汉的饮食文化受黄孝乡土文化和码头文化影响,地处中部地区,吸收了各省的饮食特点,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湖北菜。
武汉最具有地方特色饮食的还是小吃,由于小吃一般都是早上食用,形成了户外“过早”的饮食习俗。
以“小吃”闻名的户部巷,就是武汉最有名的“早点一条巷”。
第四,码头文化。
武汉九省通衢,交通十分便利,是中国内陆的经济中心。
武汉的城市经济发展变迁与码头的兴衰息息相关,码头的不同阶级生活状态,形成了武汉浓厚的江湖味道和独有的市井气息。
武汉地域文化形考(一)一、判断题1. 专家学者们惊奇地发现,盘龙城位于世界古代文明带中轴线——北纬30°线上,与同一文明带上的古埃及金字塔、犹太教的圣城耶路撒冷、巴比伦都城“神之门”交相辉映。
√2.“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体现在城市的外在风貌之中,内化在城市的市民之中。
√3.江夏区位于长江之畔,东湖之滨,北与黄陂区、新洲区隔江相望,南与江夏区接壤,东抵鄂州市,西与武昌、青山两区相邻。
×4.武汉文化就是在这种海纳百川中演进的,从而集成上承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滋养,下融吴越文化的独特地域文化。
×5.武汉文化是武汉地区的人群在武汉城市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精神财富的总和。
×6.城市文化是彰显城市特色风貌,展示城市形象,引领城市发展的一面旗帜。
×7.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指出:“一个不属于任何文明的、缺少一个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
√8.在汉口的发展过程中,有过两次堤防大修建,汉口城区的扩展与之密切相关。
×9.武汉既有开启江城文明之光的殷商盘龙文化,又有伯牙鼓琴、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知音文化。
√10.武昌城基本定型是在明洪武四年(1368年),江夏侯周德兴增拓武昌府城,城周约有20里,辟有7个城门。
×11.武汉的居民大多来自四面八方,山西、河南、湖南、安徽等外省来的人不少,周边荆门、天门等农村来武汉的人更多。
×12.1918年,美国《竖琴》杂志载文《中国的芝加哥》,该文赞道“汉口在全国商品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可与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媲美”。
√13.武汉位于我国的中东部,长江、汉水在此交汇,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四通八达,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九州通衢”之地。
×14.海纳百川、开放包容赋予武汉文化兼容并包、多元复合的特性。
√15. 最早记载“武汉”之名的是明万历元年(1573年)姚宏谟的《重修晴川阁记》。
风雅武汉(人文历史)大江大河,滔滔不尽;人类文明,生生不息。
江汉汇同、“天下之中”的地势形胜,带来的是历代兵家的争相控扼以及经济、人文之独特亲和。
因而,武汉的人文历史演绎也诚如《诗经》、《尚书》所寄寓——大江大河的翕张之势,成就武汉亘古的开放之利;琴台知音的人文底蕴,造就武汉纯正的亲和之缘;白云黄鹤的诗情画意,塑就武汉独特的个性魅力。
武汉文化的主源,并非人们常说的简单意义上的楚文化,而应该是“三源合一”。
其渊源可上溯至史前三苗土著原始耕织文明、先楚中原文化及楚文化。
这三者之间的撞击、冲突、交融所产生的文化潜移和文化整合,才汇成了武汉文化的真正主源。
武汉的人文历史演绎轨迹,则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早在8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武汉地区先民就在这片水网之地,缘水而行,傍水而居,用石器拓荒创世,使武汉人文步入滥觞期;大约在距今4100—3100年前,先楚中原文化开始与土著文化整合,武汉人文步入以土著文化为基础、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千年茁长期;距今3100—2220年间,周之崛起和楚之强盛,使武汉人文进入交融期,最终以楚文化为主导,形成地域文化的主源;公元前210年—公元185年,武汉经历秦汉400年之沉寂徘徊,谓之滞缓期;东汉末至南北朝的400余年间,战乱所形成的城港一体化军事要塞所孕生的城港文明,奠定了武汉三镇的城廓,武汉人文历史进入重要转折期;唐宋至明清,是武汉人文的勃兴期,最终形成上承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滋养,下融百家之长的独特地域文化——汉派文化,其独特个性可归纳为:“江汉汇通、楚风汉韵、兼容并包。
”“江汉汇通”,不仅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更是人文意义上之汇聚通达、汇通衔远;“楚风汉韵”,既展示先楚凤翥文明之影响与积淀,也揭示出汉唐遗风乃至辛亥精神之雄强奋发、敢为人先之遗承和光大;“兼容并包”,道出地理生态与人文传承共同孕育之文化个性:开襟博纳、开放畅达、开明睿智。
古老城邑商代之前武汉地区的人文历史尚带着若干模糊的面纱,无论是舜亲率大军至江汉平原南征三苗部族,还是大禹治水导汉水入江,多为传说而已。
武汉地域文化在地铁交通视觉设计中的表现研究随着全国地铁网络的不断扩大,地铁交通的视觉设计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地铁的视觉设计中,地域文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武汉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地域文化的城市,在地铁交通视觉设计中也有着独特的表现。
一、武汉地域文化概述武汉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其地理环境独特,天然半岛地形,三镇重镇,两江三湖,著名的黄鹤楼、昙华林、古琴台、宜昌楼等一系列文化古迹均集中于此。
武汉地域文化以楚文化为基础,汉文化为支撑,融合了很多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
其中,楚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武汉地铁交通视觉设计中的表现1、宜居武汉作为一个大城市,其地铁交通视觉设计中注重的是宜居性。
在车站的设计上,考虑到地铁站的设置在城市交通中所处的地位,于是车站以红色为主色调,既是对楚文化的一种延续,也是对城市热情、繁华街道的展示。
同时,车站的宜居性也是地铁交通视觉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一点。
在车站内部的标识体系、公共设施的设置以及透明度上,都有着武汉的特色和城市精神的体现。
2、文化武汉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因此,在地铁交通视觉设计中,武汉特色文化的展现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地铁的车站内部,设计师们加入了很多武汉特色的元素,如古亭、金陵桥等等,这都是对武汉文化的一种传承。
在地铁的吊车和车厢内,也加入了一些武汉具有标志性的元素,如汉口火车站、东湖等等,这些元素的加入使整个地铁的设计更加具有地域文化的特色。
3、便利性地铁交通是城市高效、便捷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便利性也是在地铁交通视觉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一点。
武汉地铁交通不仅要考虑到车站的设置,还要考虑到线路的布局以及地铁间的联通。
在线路布局和地图设计上,武汉地铁交通设计师们采用了明亮、醒目的颜色,并标明每个站点的距离和周边的设施信息,这都是为了更好的方便武汉市民出行。
三、结论武汉地域文化在地铁交通视觉设计中有着很好的表现。
武汉旅游期间如何最大限度了解当地文化武汉,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地域文化的城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当您踏上这片土地,想要最大限度地了解当地文化,以下这些方面或许能为您提供一些指引。
首先,美食是了解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
武汉的美食文化丰富多彩,热干面、鸭脖、豆皮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特色小吃。
去街头巷尾那些不起眼但人气旺盛的小吃摊,看着摊主熟练地制作美食,品尝刚出锅的热乎美味。
在这个过程中,您不仅能感受到食物本身的魅力,还能与当地人交流,听他们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和传统。
比如热干面,它承载着武汉人的早餐记忆,芝麻酱的浓郁香气与劲道面条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武汉人对美食的独特追求。
其次,参观博物馆和历史古迹是必不可少的。
湖北省博物馆是个好去处,那里珍藏着众多的历史文物,从精美的青铜器到绚丽的漆木器,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通过参观,您可以了解到楚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而黄鹤楼作为武汉的标志性建筑,更是承载了无数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登上黄鹤楼,俯瞰长江和武汉三镇的景色,想象着古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千古名句,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再者,走进武汉的老街老巷,也是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好方式。
比如汉口的江汉路步行街、武昌的昙华林等。
在江汉路,您能看到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见证了武汉近代的开埠通商历史。
而昙华林则充满了文艺气息,众多的小店、咖啡馆和艺术工作室隐藏在古老的建筑中,展现出武汉现代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漫步在这些老街巷,您可以观察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与街边的老人聊聊天,听听他们记忆中的武汉。
此外,参与当地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也是绝佳的体验。
比如每年的端午节,武汉会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
在比赛现场,您能感受到那种激烈的竞争氛围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还有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表演,热闹非凡,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这些活动都是武汉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让您能够亲身融入其中,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想要了解武汉的文化,也不能错过当地的戏曲艺术。
武汉文化概论绪论武汉城市精神表述语阐释 1.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深刻揭示了辛亥武昌首义“敢为天下先”的核心精神和武汉这座城市独有的历史魅力和精神气质,同时展现了武汉面向未来、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城市的永恒追求。
第一章第一节城市由来一、武汉历史☆盘龙城武汉市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北效黄陂县有近几年才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
三国时期,在武昌和汉阳筑有江夏和却月古城,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时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三镇遍布革命胜迹,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义于此,现存有起义门旧址,武昌阅马场的红楼是当时的指挥中心,现存有孙中山的纪念铜像。
最负胜名的景点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东湖,以五百罗汉、玉佛及悠久历史著称的归元寺,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台等。
☆江城的由来和山城重庆、蓉城成都、春城昆明一样,武汉市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别致的名字——江城。
也许大家要问:长江从上至下,流经了大大小小为数不少的城市,为何此称独钟武汉?其原因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武汉游玩,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饮酒,边饮酒边欣赏音乐,喝到了兴头上,李白诗兴大发,于是题下一首诗,诗名叫做《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诗是这样写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武汉人非常喜爱“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江城”这一佳名,于是自号为江城人。
除江城之外,武汉还有一些其他的名称,这些名称的来源反映了武汉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源源。
☆武汉三镇的由来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
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武汉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
泱泱大武汉,处两江四岸,三镇鼎立,“九省通衢”,物华天宝;为盘龙之城、黄鹤之乡、明清重镇、首义圣地;载录着大禹治水、屈子行吟、伯牙鼓琴、李白放歌的佳话;上演了北伐战争、“二七罢工”、“八七会议”、“浴血”抗日的史诗。
武汉文化之大气、之厚重,历来为世人瞩目。
武汉是“水城”,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星罗棋布,水域占市域面积四分之一,为那些缺水的城市、国家和地区所羡慕;武汉是“古城”,有3500年文明传承史,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因为有了武汉,才更加多了几分激情与活力;武汉是“诗城”,从李白、崔灏、孟浩然,一直到伟人毛泽东,都在这里留下大量流传千古的诗篇;武汉是“钢城”,新中国第一座自己兴建的钢铁企业———武钢,效益雄居全国第二;武汉是“车城”,神龙轿车驶入家庭,声誉日隆;武汉还是“桥城”,坐拥大小桥梁1200多座。
这些,都令武汉充满诗情画意和文化魅力。
武汉的历史画卷中记载着不朽的文化。
这里有“盘龙文化”,件件殷商青铜器皿,展示着当时制造业的巅峰水平,开启江城文明之光;这里有“知音文化”,高山流水,琴台知音,千古佳话,铸就武汉人重情、践诺、守信的品质;这里有“木兰文化”,木兰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和尊老美德;还有萦绕于斯的荆楚文化、黄鹤文化、东湖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都浸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武汉的历史和文化,就物化在这残垣断壁、亭台楼阁与山川湖泊之中。
武汉内蕴的城市精神,不断升华着文化的境界与品位。
这里有“首义精神”:武汉人敢为天下先,打响了推翻两千多年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的第一枪,其爱国、民主、拼搏和创新精神永远激励后人;这里有“二七精神”:作为“二七”工人运动的发祥地,施洋、林祥谦等烈士血沃江城,先烈们坚定的革命立场、勇气和大无畏牺牲精神,锻造了武汉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品格;这里有“抗洪精神”:1954年和1998年,武汉两遇特大洪水,江城人民齐心协力缚苍龙,铸就了可歌可泣的伟大抗洪精神。
武汉的市井文化08021092 叶俊彪武汉是江汉平原上的一座特大城市,民国时的“大武汉”之称,足以可见其宏伟规模。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的地理特征可以概括为这样几句话: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
《吕氏春秋》中有:“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武汉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称,上接冀豫,下连潇湘,东临赣皖,西傍秦川。
星属冀轸,地结庭鄱,据长江之险,扼八方水路。
十八行省得其半矣,故又云:“东去江浙,南下广州,不难走向世界;北上太原,西人川滇,亦可躲避国难。
正所谓“进可攻,退可守”,无论制内御外,都长袖善舞,游刃有余。
”武汉就是这样一个东西贯通南北交杂的城市,它就像一坛佛跳墙,全国各地各种文化,山珍海味飞禽走兽全聚于此。
我们在武汉可以看到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于此对峙冲突,又交流渗透。
真真一幅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大气势。
食文化武汉人好吃,也喜欢把热衷于各类菜肴的食客称为“好吃佬”。
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让我们可以在武汉看到新疆的羊肉串,兰州的拉面,山东的煎饼,陕西的肉夹馍,重庆的酸辣粉,桂林的米粉这些外地美食不断地汇聚在武汉,而本地的名小吃也是一年年在逐渐增加。
武汉人好吃,因此为了可以多吃,于是都喜欢在外面吃些小吃。
武汉话中的“过早”,亦有吃一点的意思。
随处可见的小吃街也成了武汉夜间的一道风景线。
在武汉有着“朝食户部巷,夜宵吉庆街”的说法,很多城市都有小吃一条街,但像户部巷如此规模的早点街以及吉庆街这样如社戏如码头如剧场一样的小吃街大概也只是武汉才有吧。
自《生活秀》之后,武汉吉庆街和鸭脖子名声大噪,成为武汉市的两张名片。
“不需考究食单方,冬月人家食品良,米酒汤圆宵夜好,毋鱼肥美菜茎香。
湖北地域文化与汉派建筑的特征
张振华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09(027)011
【摘要】该文概括性总结了湖北地域文化发展史的四次文化高潮,阐述了与武汉城市文化圈的文化关联,归纳出汉派建筑文化、建筑审美、建筑语言的基本特征.【总页数】5页(P119-123)
【作者】张振华
【作者单位】武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43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8
【相关文献】
1.从地域文化和地理气候因素看风土建筑特征——以辽宁风土建筑为例 [J], 李唐;张博涵
2.“汉调桄桄”的儒家情怀与地域文化特征 [J], 姚秋霞
3.徐风汉韵厚重清越景成山水舒扬雄秀——基于自然风物与地域文化特征的当代徐派园林 [J], 秦飞
4.从地域文化和地理气候因素看风土建筑特征——以湘中地区民居建筑为例 [J], 文凡[1]
5.浅谈汉派服饰的表现特征 [J], 李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地域文化概论及感想(行专岳莉萍)虽说我就是武汉人,但对武汉的了解也就是一知半解的。
通过学习我才真正了解武汉文化。
首先《武汉地域文化概论》在老师的讲解下,讲的非常棒,非常有趣,非常生动。
特别就是老师的渊博知识、诲人不倦的态度,非凡的谈吐,征服了我们,征服了我们的心。
向我们传授了武汉地域文化知识,习得了文化的精要。
武汉地域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相继不绝;代有高峰,蔚为奇观;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成就与特点,使《武汉地域文化概论》的设置更加有必要。
它使我们更加深层次的认识了解了武汉文化,更加的热爱武汉地域文化;它有助于我们认识武汉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我们作为武汉人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就是湖北省省会与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相汇,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这座中国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自古有着“江城”的美誉。
全市现辖13 个区、3 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8万人。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就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大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就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
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
京广、京九、武九、汉丹4 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泸蓉等6 条国道在此交汇,武汉正在成为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
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就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与对外开放港口。
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武汉天河机场,就是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第二航站楼投入使用后,它将迈入全国四大枢纽机场的行列。
巨大的区位交通优势推动了武汉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武汉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三国”、“三峡”旅游线路的中转站。
全市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国家、省、市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盘龙城商朝遗址、辛亥革命首义军政府旧址、中共“八七会议”旧址和武汉国民政府旧址。
武汉二七纪念馆、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等被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之一。
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归元禅寺和东湖4大景区入选首批国家“4A”级景区(点)。
中国最大城中湖东湖、佛教圣地归元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亚洲民主之门红楼、百年老街江汉路等。
民俗风情武汉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楚国(公元前1066-前223年)曾是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
楚文化是古代楚人在楚地创立的地域文化,内容包括青铜冶炼工艺,织丝工艺和刺绣,文学,美术和乐舞等。
楚剧是湖北地区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
剧目多反映民间故事和家庭生活,表演朴实,幽默。
传统代表剧有《葛麻》《打豆腐》,《百日缘》等。
楚辞是楚人屈原首创的独特的诗歌体裁,以《离骚》为代表。
多用语气词"兮"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富于抒情和浪漫色彩。
屈原的传世之作有《离骚》,《天问》,《九歌》和《九章》的部分篇章。
《编钟乐舞》,《九歌》,《楚韵》是根据楚辞,诗经部分篇章改编的具有古楚风格的歌舞剧,容诗、歌、乐、舞于一体,采用编钟,笙,古筝等中国民族乐器演奏,再现了楚国艺术的奇异想象和浪漫色彩。
城市节日武汉国际旅游节、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武汉国际赛马节、武汉国际渡江挑战赛暨武汉渡江节等。
城市纪念日 10月25日武汉市耻日(为抗日战争时1938年武汉沦陷日。
自2004年起,每年10月25日鸣防空警报)。
黄鹤楼黄鹤楼在湖北武昌长江南岸,相传也始建于三国,唐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
武汉饮食文化地域特色浅析
熊正安
【期刊名称】《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20)3
【摘要】武汉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经济位置,不但形成了特殊的地域文化、商贸文化,也孕育了独特的饮食文化.总体形成了"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多元互补、兼容并包"的特点.从营销的层面上看,体现了武汉文化的开拓性和创新性.饮食环境文化的营造在秉承中华文化传统,迎合时代风尚中,体现了荆楚文化的底蕴.
【总页数】2页(P13-14)
【作者】熊正安
【作者单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
【相关文献】
1.打造具有武汉地域特色的供电服务品牌——访武汉供电公司副总经理付建均 [J], 张绮林
2.地域特色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浅析鲁南济宁地域特色文化的餐饮空间设计 [J], 刘琪;陈俊如
3.论武汉原创乐队的发展地域特色的可能性 [J], 龙令千
4.漫谈陕西回族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 [J], 马健君
5.浅析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书评《中国饮食文化》[J], 程展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地域文化概论及感想
(行专岳莉萍)
虽说我就是武汉人,但对武汉得了解也就是一知半解得。
通过学习我才真正了解武汉文化。
首先《武汉地域文化概论》在老师得讲解下,讲得非常棒,非常有趣,非常生动。
特别就是老师得渊博知识、诲人不倦得态度,非凡得谈吐,征服了我们,征服了我们得心。
向我们传授了武汉地域文化知识,习得了文化得精要。
武汉地域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相继不绝;代有高峰,蔚为奇观;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得成就与特点,使《武汉地域文化概论》得设置更加有必要。
它使我们更加深层次得认识了解了武汉文化,更加得热爱武汉地域文化;它有助于我们认识武汉得历史文化,树立正确得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我们作为武汉人得自豪感与自信心。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就是湖北省省会与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得支流汉水在此相汇,市区由隔江鼎立得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
唐代大诗人李白得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这座中国腹地得特大中心城市自古有着“江城”得美誉。
全市现辖13 个区、3 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8万人。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就是中国内陆最大得水陆空交通枢纽.它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大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就是中国经济地理得”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得作用。
独特得区位优势造就了得天独厚得交通优势。
京广、京九、武九、汉丹4 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泸蓉等6 条国道在此交汇,武汉正在成为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
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得客货运网络,武汉港就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得枢纽港与对外开放港口。
华中地区最大得航空港武汉天河机场,就是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得出入境口岸,第二航站楼投入使用后,它将迈入全国四大枢纽机场得行列。
巨大得区位交通优势推动了武汉现代物流业得快速发展。
以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合理规划布局以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为节点得现代物流体系,武汉作为联结国内外两个市场与促进中国东、中、西部互动得桥梁纽带功能逐步显现。
武汉得城市文明历史可追溯到3500 年前得盘龙城。
这就是长江流域发掘出得最古老得城池,被学者认为就是长江流域文明与黄河流域文明融合得突破口。
3500 年间,因水运发达,物产丰富,这里从来就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由军事中心进而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因此拥有融汇多元文化得优势与特质。
辛亥革命得首义文化铸就了武汉人敢为天下先得人文精神。
武汉就是国家重要得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
国大城市第三位。
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52 所普通高校, 70 万在校大学生。
成人高校在校学生近12 万人。
各类科研机构106 所,国家实验室1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 个,在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47 名。
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武汉·中国光谷”所在地武汉东湖地区就是我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在光通讯、生物工程、激光、微电子技术与新型材料等领域,科技开发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具于以上《武汉地域文化概论》得基本内容与重要意义,我认为《武汉地域文化概论》得课程设置更加有意义,有必要。
我认为该课程得设置并不就是只在文学专业开设,应该让更多得院校专业设置,让更多得大学生认识了解武汉地域文化,培养我们得文化素质。
特别就是在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得情况下,在西方思想得泛滥下,我们每一个武汉人人都应该熟知武汉地域文化、因为它就是武汉最重要最具影响力得东西,具有深远得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具有重要得价值取向得作用。
只有热爱武汉地域文化,才能就是武汉人更加自豪,才能在现代中生存。
《武汉地域文化概论》总之向我们传授了太多得武汉最重要得东西,值得我们回味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