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易传》系辞传下·第十一章
关于易传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第十一章原文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
危者使平,易者使倾。
其道甚大,百物不废。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第十一章译文
易学的兴盛,大概在商朝的末期,周朝兴盛光明的时候。
描述的应该是文王和商纣王那个时期的事情。
所以他所系的文辞皆含有警戒畏惧之意,常常居安思危,戒慎恐惧,必能化险为夷,操心危虑患深地使他平安。
反之,得意忘形,骄傲自恃,虽安定局势,必遭致倾覆。
因之安逸懈怠的,就使他倾覆,易学道理是如此广大,所有事物都不能违背此原则,时时戒惧,始终不懈,其主旨在无咎,这就是易学的道理。
《易传》象传下·中孚
关于易传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中孚原文
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初九虞吉,志未变也。
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或鼓或罢,位不当也。
马匹亡,绝类上也。
有孚挛如,位正当也。
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
中孚译文
《中孚卦》的卦象是兑(泽)下巽(风)上,为泽上有风,风吹动着泽水之表象,比喻没有诚信之德施及不到的地方,说明极为诚信;君子应当效法“中孚”之象,广施信德,慎重地议论刑法讼狱,宽缓死刑。
《中孚卦》的第一爻位(初九)“能安守诚信,可以获得吉祥”,是因为其没有他求的志向没有改变。
“鹤的那些同类们一声声地应和着它”,说明它们表露出了内心的意愿。
“或者敲起战鼓发动进攻,或者兵疲将乏而致败退”,均是因为六三爻居位不正的缘故。
“好马失掉了匹配”,是指六四爻诚信专一,断绝与同类之间的交往,而专心事奉君主。
“具有诚信之德并以其牵系天下人心”,是指居位中正适当,说明中心诚信这种教化作用可以施及整个邦国。
“鸟高飞着,鸣叫声响彻天空”,这种声音虚而不实,声高于情,怎么可能长久保持呢?。
《易传》系辞传上·第二章
关于易传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第二章原文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第二章译文
圣人观察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现象而设置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规范之,复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下各系以吉凶悔吝及有关卦爻象之文辞,而使人明白吉凶的趋向,《易经》中阳刚阴柔相与切摩推荡,而产生变化。
所以《易经》中有“吉凶”,是成功或失败的现象。
“悔吝”,是表示有忧虑顾虑的现象。
“变化”,是前进或后退的现象。
“刚柔”,即是昼夜,夜尽昼来,昼尽夜来的现象。
六爻的动态,就是天地人才的道理。
所以君子平居之时,能心安理得,这是因为能法象《易经》的文辞呀。
所以君子平居之时就观察易象而探索玩味它的文辞;一有行动,则观察《易经》的变化,而玩味占筮的吉凶。
所以能如大有卦上九爻辞所说:“从上天祐助之,完全的吉而没有不利的。
”。
孔子《十翼》(《易传》)原文及译文《易传》(又称《十翼》)包括:一、彖上传(《周易》每卦有“象辞”,《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
易传全文第一章通过八卦的排列,卦象就包含在其中了;而将八卦两两相重,六爻亦包含在其中了;阳阴两爻相互推演,变动也包含在其中了;每个爻上注上解释,爻动就包含在其中了。
人事之间,所以有吉凶悔吝的产生,是由于动作营为的结果。
阴阳两爻,是设立卦象以推演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
推移变通,正是所以趋向于真理或时机的变化的。
时机虽有吉有凶,但我们处在吉利或凶险时,必须安常守正,才可稳操胜算,立于不败之地。
人事如此,宇宙自然亦复如此,皆以“守正”为前题,所以天地的道理,以正而观照万物。
日月的道理,以正而光明,普照万物,都公正无私,使万物各遂其生,各得其所。
天下一切的动作营为,都是归于端正专一,精诚无欲,才能有成就。
乾道造化自然,很刚健的昭示众人,是非常的平易而容易知道呀。
坤道是顺应乾道而开务成物,很柔顺地昭示众人的道理,是非常简易的呀。
圣人制作卦爻,便是效法乾坤简易的理则而作的。
卦象的设立,亦是仿乾坤简易的形迹而设立的。
卦爻卦象先有变化于内,遂依象释理,吉凶之真象就表现于外了。
进而裁制机宜,导致功业的成就,就表现于聪智的变化。
圣人崇德广业、仁民爱物的言行,在卦辞爻辞中记载得很清楚。
天地中最大的道理,就是使万物生生不息,对圣人来说,最重要的在于有权位。
如何守着职位呢?那就要靠仁爱的道德了。
如何聚合众人,是用财富。
而管理财物,匡正言辞,禁止民众为非作歹的是义。
古时伏羲治理天下,仰首观察天上日月星辰运行的现象,下则观察大地上的种种的法则,又观察鸟兽羽毛的文采如何和环境相适应,近的就取象于人的自身,远的就取象于宇宙万物,于是创作出八卦,以融会贯通神明的德性,参赞天地的化育,以比类万物的情状。
《十翼》简介《十翼》即《易传》,是解释《周易》的著作,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故称《十翼》。
《易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书籍,在《周易》之前还有《连山易》、《归藏易》,"文王拘而演《周易》",即为后世所注解的《易经》。
《易经》是中华祖先从上古传承下来的文明智慧,包括象(符号学相关)、数(数学科学相关)、理(哲学相关)、占(甲筮占卜相关)。
许多人言传《易经》只是算卦占筮之学,是有很大偏颇的。
基本解释①即《易传》。
"翼"有附翼、辅佐之义。
因《易传》有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故称"十翼"。
"十翼"之名,现有文献最早见于《易纬·乾坤凿度》(卷下)。
记曰: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史记注》:"正义曰:夫子作十翼,谓上象、下象、上彖、下彖、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也。
"孔颖达《周易正义序》: "若夫龙出于河,则八卦宣其象;麟伤于泽,则《十翼》彰其用。
"②指《九问》、《十恶》、《七正》、《八叹》、《上下系辞》、《大道》、《大数》、《大法》、《大义》。
源出《易纬·坤(乾)凿度》:"仲尼,鲁人。
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旋(旅),请益于商扭(瞿)氏,曰:"子有圣智而无位"。
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无图至。
呜呼,天命之也!" 叹讫而后息志,停读《礼》,止史削。
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
明易几教若曰:作《九问》、《十恶》、《七正》、《八叹》、上下《系辞》、《大道》、《大数》、《大法》、《大义》。
《易传》彖传上·乾
关于易传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乾原文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乾译文
伟大呵,乾元!万物就是因为有了它才开始,故而本于天。
云气流行,雨水布施,众物周流而各自成形,阳光运行于(乾卦)终始,六爻得时而形成,时乘(《乾》卦六爻)的六龙,以驾御天道。
(本于天的)乾道在变化,(万物)各自正定其本性与命理,保全住太和之气,才能“利贞”。
始出众物,万国皆得安宁。
《易传》在线阅读!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第二章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第三章彖者,言乎象也。
爻者,言乎变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无咎者,善补过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
齐小大者,存乎卦。
辩吉凶者,存乎辞。
忧悔吝者,存乎介。
震无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
辞也者也各指其所之。
第四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第六章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易传》彖传上·否
关于易传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否原文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
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
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否译文
“闭塞阻隔的不是其人,(此占)不利君子,大(阳)往小(阴)来”。
则是天地之气不能互相交感而万物阻隔(不能生成),(君民)上下不相交感而天下没有邦国。
内(卦)阴柔,而外(卦)阳刚;内(卦)柔顺,而外(卦)刚健;内(卦)为小人,而外(卦)为君子。
小人之道盛长,君子之道消退。
《易传》系辞传上·第五章
关于易传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第五章原文
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第五章译文
一阴一阳的相反相生,运转不息,为宇宙万事万物盛衰存亡的根本,这就是道。
继续阴阳之道而产生宇宙万事万物的就是善,成就万事万物的是天命之性,亦即道德之义。
有仁德的人见此性此道,即认为是仁,聪明的人体察此性此道,就认为是智。
百姓日常受用,遵循此道此性而各遂其生,而不知晓,所以君子之道能含盖万有,为万物之根,而知之者却很少呀!君子之道(即易道)显现之仁道,是可以见之于实行的。
蕴藏之以致用,是可以舍之则藏的。
能鼓动万物的生机,而不与得天子之位的圣人同其忧思,可以树立盛明的德行,伟大的事业是多么的完美呀!学问德行乃至天下万事万物的具足富有,就是伟大的事业了,日新又新,就具足了盛明的德行了。
生生不息,变化前进不已,就是“易”,成就现象就是“乾”,效法而行就是“坤”,极尽数术的推演,知道将来的变化就是“占”,通达变化之道,就是“事”,能运用阴阳之道,至神奇奥妙,变化莫测的,就是“神”。
《易传》价值观念述略《易传》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易传》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易经的哲学思想、人生观、社会价值等方面,简要阐述《易传》的价值观念。
一、易经的哲学思想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它的哲学思想深刻而独特。
易经强调“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易经中的“道”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它不仅是宇宙的本体,也是人类生命的本体。
易经中还强调“阴阳”和“五行”等概念,认为它们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力量和物质。
易经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和演进具有重要影响。
二、易经的人生观易经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地宇宙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的生命和命运受到天地宇宙的支配和影响。
易经中还强调了“天命”和“人事”的关系,认为人类的命运不仅受到天命的支配,也受到自身努力的影响。
易经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和生命的长寿。
易经的人生观对于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易经的社会价值易经中有“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易经认为,人类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易经还强调了领导者的责任和使命,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为人民谋福利,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易经的社会价值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易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哲学思想、人生观、社会价值等方面,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易传》的价值观念,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类的幸福和繁荣。
《易传》象传下·损关于易传《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损原文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巳事遄往,尚合志也。
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一人行,三则疑也。
损其疾,亦可喜也。
六五元吉,自上祐也。
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损译文《损卦》的卦象是兑(泽)下艮(山)上,为山下有湖泽之表象,湖泽渐深而高山愈来愈高,象征着减损;按照这一现象中包含的哲理来做人,君子就应该抑制狂怒暴躁的脾性,杜绝世俗的欲望,也就是摒弃格调不高的低级趣味,不断培养高尚的品德。
“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赶快前去助人”,处在尊位的柔弱之辈正需要帮助,地位卑下的阳刚之士首当其冲,义不容辞,立刻牺牲自己的事业而成人之美,表现出尊贵者心心相印的关系。
《损卦》的第二爻位(九二)之所以利于坚守正道,是因为处在不高不下的适中位置上,本身地位又不很稳固,不宜于积极行动。
只有持不偏不激也不过于保守的中庸态度,作为始终不变的志向,才能够使他人受益。
一个人前去无牵无挂,目的明确,可以顺利地得到接应,取得成功。
三个人一齐前去,则会相互猜疑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说明损下益上不能不分情况地一窝蜂上,而要审时度势,讲求实效。
“尽量减损克服自身的弱弱点”,意思是说,本身很柔弱,又处在比较尊贵的地位上,不可能通过自我减损来使他人受益。
只有尽量减损克服自身的弱点,等待接受别人助益。
但无论哪种减损,哪怕是这种减损克服自身弱点的举动,也是十分可喜的事情。
《损卦》的第五爻位(六五)之所以获得大吉大利,完全是上天保佑的结果。
因为六五爻本身阴柔,居于尊位,仍想着自我减损而使他人受益。
这样不但得到大众的广泛助益,也搏得了上天的好感。
“用不着自我减损就可以使他人受益“,是因为处在损卦最高位置,损极必反,本身所获取的大量的助益,使得能够不用自我减损就可以有益他人,这当然是损卦损已益人的最高境界,因而使得损已益人的心意得到极大的满足。
易传全文及译文《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共7 种10 篇,自汉代起被称为“十翼”。
1.《彖传》1.原文示例(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2.译文:伟大啊,乾卦所象征的元气!万物依靠它开始产生,它统领着天。
云气流动,雨水施洒,各类事物流布成形。
太阳的光明终而复始,乾卦六爻的位置按时序形成,就像按时乘着六条龙驾驭着天。
乾的法则不断变化,万物各自正定其本性与命运,保持着最大的和谐,这就是利与贞。
阳气首次出现,使万物生长,万国都得以安宁。
2.《象传》1.原文示例(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译文:天的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应当效法天,不断地自我奋发图强。
3.《文言传》1.原文示例(乾卦部分):“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2.译文:“元”,是众善的首领;“亨”,是美好的会合;“利”,是正义的和谐;“贞”,是做事的根本。
君子体会仁德,就足以领导众人;美好的会合,就足以符合礼;有利于万物,就足以符合义;坚守正道,就足以办好事情。
君子践行这四种品德,所以说乾卦具有“元、亨、利、贞” 这四种特质。
4.《系辞传》1.原文示例(系辞上传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2.译文:天尊贵在上,地卑微在下,乾为天、坤为地的象征就确定了。
高低排列出来,贵贱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动静有一定的常规,阳刚阴柔也就划分开了。
人以类相聚,物以群相分,吉和凶也就产生了。
在天上形成的现象,在地上形成的形态,变化就显现出来了。
5.《说卦传》1.原文示例: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易传十翼全文译文
易传十翼是指《易经》中的《十翼》,也被称为《易传》,是孔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包含了他对《易经》的理解和解释。
以下是《易传十翼》的全文译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天道运行刚健不息,君子应当效法天道,不断自我努力,奋发向上。
大地地势坤厚,君子应当以深厚的德行来承载万物。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译文:面对深渊,渴望得到鱼,不如回去结网,更加努力地工作。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译文: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通过提问来辨明事理,用宽容的心态来居住,用仁爱之心来行事。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译文:两个人心意相同,可以折断金属,言语相投,就像兰花的芳香一样。
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君子应当以深厚的德行来承载万物。
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君子应当自我努力,奋发向上。
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君子应当以深厚的德行来承载万物。
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君子应当自我努力,奋发向上。
以上是《易传十翼》的全文译文,其中包含了孔子对《易经》的理解和解释,以及对君子行为准则的阐述。
这些论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经典之一。
《易传》系辞传下·第六章
关于易传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第六章原文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
第六章译文
“易理的变化,是从乾坤两卦开始,像人们启示门而出,乾坤相对,该是易理所从而出的两扇门吧?乾为阳,坤为阴,阴阳的德性,相与配合,阳刚阴柔,刚柔有一定的体制,以体察天地间一切的撰作营为,以通达造化神明自然的德性。
《易经》的称述万事万物的名义,虽繁杂,但不超越事理。
我们考察它创作的事类,大概是衰乱的时代所创的意象吧。
《易经》是彰明以往的事迹,以体察未来事态的演变,而使细微的理则显著,以阐发宇宙的奥秘。
我们一打开《易经》来看,就可以看到每个卦爻有适当的名称,明辨天下事物的形态,不至于混淆不清,如乾马、坤牛,正确地指陈吉凶变化的道理,推断文辞是吉,则明确地指出是吉象,反之,凶,则指出凶象,毫无偏差,可说所完备无缺的了。
《易经》文辞中所指物名,多似细小,但探取其中的旨意,却很广大,它的旨意非常深远,它的文辞又非常文雅,它的言辞委屈婉转,旁推侧引,无不中理,它所叙述的事物,却所非常地直截了当,放肆而毫无隐藏,但它的道理却又深藏于其中,就因天地间相反相生,或行善而吉,或作恶而凶的道理,使以教导并济助人民的行事,以明辨善恶虽非吉凶得失的报应。
”。
《易传》原文《易传》原文《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下面是yjbys店铺为你带来的《易传》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易传》原文1系辞上传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第二章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第三章彖者,言乎象者也。
爻者,言乎变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无咎者,善补过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大小,辞有险易。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第四章易与天地准,是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而知。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易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易传》是中国儒家学者解释《周易》的著作。
“传”,有传授之义,古代传授经书的经师,往往对“经”的文字和内容作出解释,其所作的解释称为“传”。
解释《易经》的著作,称为《易传》。
《易传》有广狭两义:广义是指一切解释《易经》的著作;狭义是指先秦时期形成的解释《易经》的十篇著作,即“十翼”,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传》上下篇、《说卦传》、《杂卦传》。
本文所说的“传”指“十翼”。
从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和唐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人们都认为今本流传的《易传》十篇系孔子所作,是圣人之言。
但是从宋代欧阳修起,到清代的崔述,特别是至近代、现代,人们对《易传》的作者和时代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怀疑《系辞传》为孔子所作;崔述作《洙泗考信录》进而认为《易传》不出孔子而出于七十子以后之儒者。
今人在他们的基础上,又提出《易传》或出于战国中期,或出于战国末期,或出于秦汉之际,或出于西汉昭、宣之后。
总之,认为《易传》各篇非出于一人一时。
这些说法,既有科学的创见,也不乏疑古过勇之处。
下面就《易传》的解经的体例、构成(七种十翼)、阐发的思想这三方面谈谈个人对其理解。
一、《易传》解经的体例。
(一)通过对卦名本字进行推阐或就卦名之义进行论述以解卦义。
如《谦﹒彖》说:“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跳刀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这是由卦名谦而阐发”谦“之美德,由天道而论及人道,有鬼神而论及人道,由尊者而论及卑者,
强调“谦”德的普遍意义。
这是就卦名本字进行推阐。
《颐﹒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
“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这是先揭示卦名之义为养,再从养字入手,阐释“杨天下”的
道理。
这是就卦名之义进行讨论。
(二)通过分析别卦卦象并由此点出卦名及卦义。
如《遁﹒大象》所谓“天下有山”,是根据八经挂的取象来解释别卦上、下二体的构成。
遁卦的卦形为,上乾下艮。
上卦乾的取象为天,下卦艮的取象为山,山在下卦,天在上卦,古曰“天下有山”。
(三)通过对卦爻辞的意义和其卦象爻位的解释及论揲蓍求卦的过程
来论占筮的原则和体例。
爻位有上中下位、当位、相应等观念。
上中下位:
二、《易经》的构成(七种十翼)。
《彖传》是今本《易传》七种中的第一种,分为上下两篇。
彖,本指卦辞,《彖传》则是解释卦辞的。
因为《周易》的卦名往往寓于卦辞之中,或者和卦辞联在一起,所以《彖传》也兼解释卦名,并由卦名、卦辞进而阐释一卦之义。
《周易》六十四卦共有六十四条卦辞,《彖传》
因而也有六十四条。
《象传》为今本《易传》七种中的第二种,分为上下两篇。
象,本指卦之上下两象及两象之六爻,《象传》则是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爻象的。
《象传》分为《大象传》和《小象传》。
《大象传》六十四条,
分别解释《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名和卦义;《小象传》三百八十六条,分别解释《周易》三百八十六条爻辞和用辞。
《文言传》为今本《易传》的又一篇,又称为《文言》。
“文言”,即“文饰乾、坤两卦之言。
”因为乾、坤两卦为《易》之门户,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意义重大、地位突出,所以特意加以文饰解说,以作为训释其他六十二卦的榜样。
其主要是解释乾、坤两卦的挂爻辞的。
《乾﹒文言》朱熹《周易本义》分为六节,其中第一、第五节解释乾卦卦辞,其他四节解释乾卦爻辞。
《坤﹒文言》朱熹《周易本义》分为两节,第一节解释坤卦的卦辞,第二节分别解释坤卦各爻的爻辞。
《系辞传》又称《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四种,分为上下两篇。
朱熹《周易本义》又将每篇分为十二章,这种说法也可以被人们接受。
“系辞”之名有两种不同的涵义:一是指系卦爻辞于卦爻象之下,一是指总论所系之卦爻辞的大义。
而在《系辞传》通论《易经》和筮法大义,对一些重要的观念和爻辞又作了重点诠释,用的显然是后一义。
《系辞传》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论占筮的原则和体例,一方面对卦爻辞的意义极其卦象爻位等的解释,一是论揲蓍求卦的过程。
(2)论《易经》的性质,《系辞传》认为它是一部讲述圣人之道德典籍它有四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才是占卜。
同时又认为《易经》具有两重性,它既是圣人探讨事物的义理和变易法则的工具。
又是载有圣人之道的典籍。
(3)论《易经》的基本原理,即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于天地
准。
《说卦》又称《说卦传》,是今本《易传》的第五种。
朱熹《周易本义》将它分为十一章,前六章解说八卦的性质与功能,它先追溯《周易》的创作者用蓍衍卦的历史,再申言八卦的两种方位,后五章集中说明八卦的取象特点,强调八卦基本物象及其象征意义,并广引众多象例,是今天探讨《易》象的产生及推衍的重要资料。
《序卦》是一篇分析《周易》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并揭示诸卦前后相承意义的专论。
全文据《周易》上下两篇分为两段,前段解释上经乾、坤到坎、离三十卦的卦次,后段解释下经咸、恒到既济、未济三
十四卦的卦次。
《杂卦》在今本《周易》诸篇中最短,它是以卦象对举见义的形式揭示《周易》六十四卦卦德的一篇专论。
三、《易传》阐发的思想。
(一)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