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易传》中的变化观
- 格式:docx
- 大小:17.79 KB
- 文档页数:4
论《易传》的价值观《易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誉为“易经”的注解。
它包含了许多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易传所传递的价值观出发,探讨其对我们当代的启示和价值。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易传中的宇宙观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
在易传中,“天”是指自然界的宇宙,而“人”则是指人类。
易传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因此,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随意破坏和破坏自然。
这种宇宙观对我们当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关注。
因此,我们应该像易传所传递的那样,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指导,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二、以德治国的政治观易传中的政治观是以“以德治国”为核心的。
易传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不是通过强制和暴力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德行和道德规范来实现的。
只有领袖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才能赢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这种政治观对我们当代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许多国家都存在着政治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领导者的道德水平低下。
因此,我们应该像易传所传递的那样,以“以德治国”的政治观为指导,注重领导者的道德修养,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尊重人性的伦理观易传中的伦理观是以“仁爱”为核心的。
易传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关心他人,以仁爱之心待人。
只有建立在人性尊重和关爱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和个人幸福。
这种伦理观对我们当代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都存在着冷漠、自私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对人性的忽视和漠视。
因此,我们应该像易传所传递的那样,以“仁爱”的伦理观为指导,尊重人性、关爱他人,建立和谐、美好的社会。
四、追求真理的哲学观易传中的哲学观是以“追求真理”为核心的。
易传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的认识只是相对的。
朱熹论《周易》“乾道变化”之精义黄黎星 摘要 “变化”之道,是《周易》的根本性观念。
《周易·乾·彖传》中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一语,蕴涵非常丰富,历代《易》学家对“变化”一词有不同的解说。
朱熹对“变”与“化”的涵义进行了精细的辨析,用以说明阴阳二气动静流行所呈现的不同形态,以及人与万物之性化育与生成的转化形态,具有哲理精义。
关键词 朱熹 周易 乾道变化中图分类号 B24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27(2010)01-0034-10 作者:黄黎星,男,1965年生,福建南安人,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易学研究所教授。
福州 350007 “乾道变化”,语出《周易·乾·彖》。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保合大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此为《周易》通行本中首见的《易传》文字。
《系辞下传》第六章记载孔子语,曰:“乾、坤,其《易》之门邪?”《系辞上传》第十二章亦论曰:“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乾》《坤》两卦对于《周易》这一经典特出之意义,自不待言。
“彖,断也”,作为统论《乾》卦之体、之义的《乾·彖》,也具有丰富的义理蕴涵。
历代《易》学家对此从各种角度、各个层面展开或宏远博大、或精辟细微的阐析发挥,融汇入多姿多彩的道德与智慧的精义。
综观历代《易》学家之相关论说,对《乾·彖》“乾道变化”中“变化”一词,多未措意加以探究,朱熹则精细地辨析了“变”与“化”之异同、关联、转换等内容,颇见精彩。
本文对此“微观”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以期微中见宏,彰显朱熹相关论述之精义。
一、变化之道:《周易》的根本性观念“《易》长于变”,这是司马迁总结出的《周易》的特点。
简述《易传》中的宇宙生成论及其变易思想一、《周易》其书《周易》是我国保存到今天最早的一部以卜筮为形式的哲学著作。
它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易经》包括六十四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
《易传》则是解释卦辞和爻辞的。
然而《周易》的性质历来颇有争议,其主要的分歧是:或以为是筮书,或以为是哲学著作。
而实际上这一问题则直接关涉到对《周易》经传大意的认识和理解。
在《周易》的卦形和卦爻辞创成之后,其最突出的效用是占筮。
无论《周礼》谓“太卜掌《三易》之法”,还是《左传》、《国语》所载诸多《易》筮史例,都足以印证这一事实。
但是古代的占筮往往与政治大事密切相关,天子、诸侯的政治、军事措施,有时必须采取卜官的占筮结果;那么,在占筮过程中,事实上影响人们思想、左右人们行动的关键因素实际上取决于筮书所表露的哲学内涵,换言之,要是抽调了《周易》的哲学意义,则其书必不可能成为古代“太卜”所执掌的上层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重要书籍。
因此,虽然朱熹极力强调“《易》本为卜筮所作,但也并没有抹煞其哲学意蕴。
再说《易传》,该书相传为孔子所作,但是并不可靠。
从它的内容以及文献上的一些蛛丝马迹来看,它既非成于一人之手,亦非作于一时之间,而是战国年间的一些儒生在传述《易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从现存的《易传》的内容看,共有《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七种,凡十篇。
这十篇的创作宗旨均在解释《周易》“经”文大意,犹如“经”之“羽翼”,故又称《十翼》。
而这“十翼”则是从不同侧重点和特定的角度来阐释和解说“易经”的。
但是尽管其抒论角度和叙述重点各有不同,其基本宗旨是不变的,都是来围绕《周易》经文而发。
因此,作为《周易》经文出现之后而产生的,并成为自古以来众所周知,鲜有匹及的解经专注的《易传》,不但是今天研究《周易》的最重要的津梁,而且其本身的哲学内涵也值得人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生生之谓易”的宇宙生成论1.基于“太极”的生化过程《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作者: 李如涛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许昌学院学报
页码: 65-66页
主题词: 易传;通变;文心雕龙;文学发展
摘要:饱受“失语症”困扰的中国学人一直在寻找中国文化与文论现代转型的方法,而对于传统经典的再阐释或许能为此提供基础性的方法论思考。
《易传》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元典,对后世影响至深至巨,就文学发展观而言,《易传》的通变思想对《文心雕龙》的深刻影响在于:前者讲变化中的不变,后者则讲“变而通之”,二者都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但后者又明确指出,通是根本,通是旨归。
《易传》解读易传·系辞上传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解读】:天尊贵在上,地卑微在下,《易经》中乾为天为高为阳,坤为地为低为阴的象征就定了。
天地间万事万物莫不由卑下以至高大,杂然并陈,《易经》中六爻贵贱的位置,亦依序而排定了。
天地间万事万物动极必静,静极必动,动静有一定的常态,《易经》中阳刚阴柔,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道理也就由是断定,而知了。
天下人各以其道而以类相聚,物各以其群而以类相分,同于君子同于善的事物则吉,同于小人同于恶的事类则凶就产生了。
在天成就日月星辰昼夜晦冥的现象,在地成就山川河岳动植高下诸般的形态,而人世间万事万物错综复杂的变化,由是可以明显的看到了。
所以宇宙间,阴阳二性不停地切换变化,八卦所代表的八种天地间的八个基本物象,不停地相与鼓动变化,由是产生了宇宙万有。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解读】:比如说,以雷霆之气,鼓动万物的生机,以风雨疏散润泽万物的气机,日月的运行就构成了人间的昼夜寒暑,乾为天为父为阳,是构成男性的象征,坤为地为母为阴,是构成女性的象征。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解读】:乾为天,代表时间,故知天地之大始;坤为地,代表空间,故能作成万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解读】:乾为天昭然运行于上而昼夜攸分,是容易让人了解的,坤为地浑然化为万物,是以简易为其功能的。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解读】:容易则易于知解,简易则容易遵从。
容易使人了解则有人亲附,容易遵从,则行之有功。
有人亲附则可以长久,有能成功则可以创造伟大的事业。
可以长久的,是贤人的德泽;可以成为伟大的,是贤人的事业。
易简,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解读】:《易经》的道理即是如此简易,而能包含天下的道理,能了知天下的道理,则能与天地同参,而成就不朽的名位了。
轻松学《易经》:梳理《易传》的发展历程——以子思《中庸》为中心【提要】《易传》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卜筮到言辞的阶段,象数的阶段,感通的阶段。
帛书《易传》代表了言辞义理阶段,传本《易传》代表了象数和感通外物的阶段,《曾子·天圆》介于帛书《易传》与传本《易传》之间,子思《中庸》作于传本《易传》之后,是传本《易传》诞生之后的第一篇《易传》心得,并由此转向感通内心,但也因此导致了《易象》的失落。
所以只有传本《易传》才是永恒的经典。
一、从卜筮到言辞的阶段——帛书《易传》《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之后,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这一年孔子68岁(公元前484年)。
孔子编辑古籍,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足,则吾能徵之矣。
”又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
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
这一年孔子71岁。
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
仲尼视之,曰:“麟也。
”取之。
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根据《孔子世家》的记载,结合帛书《易传》、传本《易传》等资料推测,孔子晚年研究《周易》始于归鲁68岁(公元前484年)左右,自68岁到70岁之间是帛书《易传》阶段,70岁到73岁之间是传本《易传》阶段。
孔子早年因《周易》为卜筮之书而忽视,可能由于一生的困境,才使晚年的孔子想到了学习《周易》,学《易》先学卜筮,所以才有帛书《要》“吾百占而七十当”之语。
商瞿小孔子二十九岁,《孔子家语》有“瞿曰:昔吾年三十八无子,孔子曰无忧,过四十当有五丈夫。
今果然。
论《易传》的自然观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墨子提出的《易传》以及它蕴含的自然观一直影响和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墨子的《易传》把宇宙融为一体,认为宇宙的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自然的现象,不断变化的“易”,几乎成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的代表性著作。
《易传》的核心观点是“更新”,相信宇宙中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
宇宙的变化不是由人类创造的,而是有其自然规律的变化。
通过它,人们得出结论:凡事万物皆有自身特质,皆有变化,它们构成变化的力量,形成“易”,而不是某种恒定的状态。
墨子把“六爻”作为“易”的象形象征。
它指出,宇宙中的一切变化都是由“阴”和“阳”两个对立的力量共同构成的,由“阴”与“阳”的变化共同构成的“易”的规律。
在《易传》中,墨子把动态阴阳学说推倒了,以阴阳二气的变化和调和来探究自然规律,墨子以“阴阳调和”来解释宇宙及其中的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和转化,并以此为基础认为“人性”可以被教育改造。
这种自然观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深深影响了后来历朝历代的文人和科学家们对自然的认识。
比如,宋代医学家孙思邈以《易传》里的“无极而复始”的思想,将其与生物的发生发展和机体的恢复健康联系起来,提出了“倡实阳”、“静阴”的理论,成功地解释了生物活动及其调节机制。
明代二十四孝中,孙膑把“易”勾画出来,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了“易”,加深了人们对宇宙及其自然变化和规律性的理解。
《易传》自然观精神在现代也仍在流行,因为它把宇宙变化视为自然、持续、调和的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进一步指导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宇宙中的变化。
“易”的自然观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且也在当今世界的各个领域广泛传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综上所述,墨子《易传》提出的自然观及其影响和流传,为我们理解和面对自然变化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思路,使我们能够对宇宙变化加以更深入、更智慧的认知,从而丰富和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更好地促进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易传》的几个核心概念——飞身抱月《周易》,演绎天道,昭示天机,引导我们遵循自然规律而为,尽量规避人的妄为,以期天人和谐,人人和睦,天下太平。
《周易》有经传两部分,其中的《易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从文字上阐明了《易经》卦爻象的内涵,并由天道及人事,昭示了易道的人文意蕴和普世价值。
而《易传》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为易道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认真把握这几个核心概念,不但有助于我们对《易经》的理解,也有利于我们很好地发挥易道的现实作用。
笔者拟就《易传》中以下几个基本哲学范畴略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太极《易传,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里的“太极”包含着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内涵,揭示了一种宇宙生成的基本模式。
《易传》认为,《易经》是一部可以预测未来、决断吉凶的筮书,而《易经》之所以能预测未来、决断吉凶,是因为《易经》是整个宇宙的逼真模拟系统,揭示了整个宇宙变化的奥妙。
它指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
从宇宙本体论看,《易传》把太极看成是天地所以产生、存在、变化的根据。
卦爻象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且变化有规律,但其变化的根由在太极,由太极生出乾坤,乾坤二卦相互推移又生出其它的六十二卦,其卦象虽有形,但其变化的规则是无形的,前者为器,后者为道。
后来的易学大师对此大加发挥,形成了宇宙本体论的四个重要派别,即以王弼为代表的无本论,他认为无极为无,是天地万物之本;二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本论,他认为无形无象的太极即为理,是天地阴阳之所以然及其当然的法则;三是以杨简为代表的心本论,认为心为太极,把心看成是宇宙的本体;四是以张载为代表的气本论,认为太极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
而从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来看,在宇宙观方面,气本论和理本论是宋代以后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阴阳《庄子·天下篇》曾指出“《易》以道阴阳”,这一语道出了易学哲学的核心在于阴阳。
《易传》思想探析作者:谢东璋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10期【摘要】《易传》与《易经》是共同构成《周易》的两个部分。
《易传》的成书,标志着从单纯的宗教卜筮到人生哲学的升华。
《易传》又称之为天人之学,首先在其思想中确立了天人合一的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易传》中提到了辩证法中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的规律。
孔子曾说过:“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对易学的热爱。
《易传》对天、地、人三才之道,是对其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使之具有了哲学的思维。
【关键词】天人之学;天人合一;无极;形而上学一、《易传》的历史来源《易传》大概成书于战国中晚期,它是《周易》的一部分,《周易》一书分为经和传,其中,经指的就是《易经》,传指的就是《易传》。
通常来说,《易经》是用来进行宗教巫术卜筮的,而《易传》是用来解释巫术卜筮的结果的。
按照传统的说法,《易经》中的经,其基本的成分是所谓的“八卦”。
八卦是由三条连着的线或中间断开的线组合而成的图像。
将任意的两个这种三条线的组合再进行组合,就会得出六十四种组合,也就是所谓的六十四卦。
《易经》的原文包括了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卦。
《易经》包括卦,卦辞,爻辞。
《易传》包括象辞,彖辞,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篇。
其中,系辞,彖辞,象辞又分为上下两部,所以《易传》总共有十篇,这十篇称之为“十翼”,都可以称为“易传”。
有些学者认为,这易传的“十翼”的作者是孔子。
但是这些篇文章并不可能是一个人所作的,也应该不是一个时期的作品。
根据史料研究可以得出,大概是战国末期到秦汉之际的儒家的人或追随者的作品。
二、《易传》的思想《易传》又被称之为“天人之学”,《易传》最早的确立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易传》的成书,标志着《周易》思想从单纯的宗教巫术卜筮到具有哲学思维的转变、升华。
易传认为,宇宙的根本元素是“气”,也可以称为“精气”或“元气”。
世界由“阴气”和“阳气”所组成。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交回,相互融合和排斥中产生和发展出来的。
《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郭沂《易传》的成书与性质,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
唐代以前传统的观点认为,《易传》作于孔子;自宋人欧阳修以来,人们多认为《易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以后、与孔子无直接关系的儒家经典;最近,陈鼓应先生提出,《易传》不但成书于战国以后,而且是一部道家系统的作品。
按照上章的辨析,这些观点都有或大或小的偏失。
一、关于《易传》作于孔子的观点《易传》作于孔子的观点认为,它有最可靠的证据,那就是《史记》和《汉书》的记载。
但在我看来,这些记载是很值得进一步推敲的。
《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是: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从上章的考证看,这里的“序”字,有两种含义,一是排列次序,二是作序之序。
也就是说,孔子在研读和整理编次《周易》时,曾为《彖》等五种作序文。
此序文也象其《书序》一样,“言其作意”。
因而,太史公并没说过孔子作《易传》。
《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是:文王……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仔细推究起来,《汉志》的说法是很模糊的。
如何理解“为之”?“之”字是否指上文的“上下篇”即《周易》经文?是“为之”作《彖》等十篇,还是为《彖》等十篇作序或编次?这些问题皆不明确。
也就是说,《汉志》亦未明言孔子作《易传》。
现存最早明确说孔子作《易传》的文献是《周易乾凿度》:“孔子占《易》,得《旅》,息志停读,五十究《易》作《十翼》。
”汉人王充也说:“孔子作《彖》、《象》、《系辞》。
”(《论衡·谢短》)后来,这种说法便为隋唐学者所接受。
如陆德明说:“孔子作《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谓之《十翼》。
班固曰:‘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传》即《十翼》也。
”(《经典释文·序录》)孔颖达也说:“其《彖》、《象》等《十翼》之辞,以为孔子所作,先儒更无异论。
(10)[转载]对《易传》的思考和质疑每当我打开《易经》,都有一份感概,千百年来这部神秘的书籍耗费了无数人的心血甚至毕生精力。
事到如今,没有定论也不会有定论,因为目前的人类思维还不能解开易经的所有秘密。
以人类129600年为一个文明周期看,易经可能就是上一个周期文明留传到我们这个周期的文明,这种文明远远超出了人类现有的文明,故有“河出图,洛出书”之说。
对易经的解释莫过于《易传》了,目前的《易经》几乎被《易传》所统领,说到易经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易传的。
如“天尊地卑”,并演绎的到“男尊女卑”,并被统治阶级所运用,针对这句话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甚至有人认为“男盗女娼”出自易经,简直令人啼笑皆非!“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等,这些朗朗上口的言语,不仅在目不识丁的口中,士大夫学者也不乏其人。
可见《易传》对后人影响之深,似乎是已是不变的真理。
要是有人认为《易传》有不妥之处,更不要说废除《易传》学易了,会遭遇群起而攻之的困境,会认为你不学无术,就像当初哥白尼说地球是圆的而被烧死一样。
但《易传》出自人之手,目前为止,凡是人作的东西就不可能完美,必有错误之处,《易传》经过几千年的流传,相信必有辗转反侧,正确的东西传成错误的,错误的改成正确的地方。
所以《易传》不是准则、更不是不能动的东西,不学易传也不是不可以的事情,难道学易必须学易传?如果是这样的话,易经在易传出来之前就应该失传了。
所以我一直认为先抛开《易传》学易,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初学者。
对《易传》的解释和论文可以用万万亿亿来计,可以说没有一个是完全正确的,几千年前的东西到目前都不能解释清楚,不能说圣人有多高,只能说《易传》本身有问题了。
而千百年来所有研究易经的文人学者,没有一个是离开了《易传》来做学问的,正是将《易传》放在了易经里面,所以没人再敢动它,这本身就是一个谬误。
我们可以不需要重新写一部《易经》,因为《易经》的源头无从说起,但作为《易经》的注释《易传》是可以被修改、被重写的,不怀疑有一天会出现!事实上,历代学者对《易传》中的一些问题也提出过不少质疑,但遇到这类问题,都会为易传辩解,最终认为是自己水平不够,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甚是可悲。
浅谈《易传》的天人观浅谈《易传》的天人观哲学是一个民族及其所处的时代精神的代表。
中国哲学颇爱易学发展的影响,而历代易学又从其时代精神中吸收营养,发展自身理论体系,易学与哲学互相促进成为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
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可从多方面入手研究,本文仅就《易传》的天人关系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天人关系问题,始于殷周时代,一直延续到近代,贯穿整个中国哲学史。
天和人作为中国哲学中的范畴,其内涵是不断发展的,对两者关系的理解,也不尽同,甚至形成不同的流派,相互争议,但都探讨天和人的关系。
先秦道家提出天道无为说,认为自然现象的变化自然而然,不受某种意志支配,主张依天道而明人事。
所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
“自然”谓无人的作为,自然如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后句,是说道效法自然的品德,既无为无欲自然而然,无主宰者使之然。
老子认为,人道亦应天道和道为准则,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
“为无为,则天下治”(《老子》三章)。
此即推天道以明人事。
以天道为人道,成为中国自然主义的先驱。
孔子所创立的儒学,视人伦及人的道德行为为人道的本质,认为人生的目的是从事于道德生活的自我完善,所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仁里》。
到了孟子方言天道,如其所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孟子·离娄上》),以人道明天道。
总之,孔孟将人的道德生活从传统的天命论中解放出来,使其具有独立自主的品格,讲人道而不讲神道,成为中国人文主义的先驱。
孔、老两家奠定的天人观,后经过儒家孟子和道家庄子的阐发,成为先秦哲学中的两大思潮。
到了战国中后期,此两大思潮相互影响,出现了综合的倾向。
《易传》则将两家的观点,加以整合,取其长而扬其短,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天人观。
《说卦》表述这种天人观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易传》的辩证逻辑思想中国具有非常深远的善于辩证思维的传统,而《周易》则是其最初的源头。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大部分。
成书于西周初年的《易经》,由八卦重叠组合而形成六十四卦。
八卦是由‚-‛和‚--‛两个具有对立性质的符号排列组合而成的。
这表明《易经》试图用两个对立性质的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来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
这就是以理论思维方式来掌握世界的开始。
显然,这个开始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思维的因素。
在这部用来卜筮的书里,这种辩证思维的科学因素是与迷信、神话掺杂在一起的。
这就象蕴含于矿石之中的美玉,由于未经剖析、琢磨,还未能显露出来。
随着先秦时期的社会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经过诸子百家争鸣,成书于战国末期的《易传》,将潜藏于《易经》中的辩证思维因素揭示出来,孕育成了辩证逻辑的雏形。
《易传》的辩证逻辑的雏形,在中国以后的逻辑思维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的补充、引伸和发挥。
我们在这里着重阐述《易传》的辩证逻辑思想,也将适当涉及它与中国古代辩证逻辑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一、《易传》与‚言意‛之辩在先秦,关于逻辑问题的争论,是围绕着‚名实‛之辩而展开的。
诸子在名实关系上提出不同的学说即不同的逻辑理论:孔子讲‚正名‛、老子讲‚无名‛、墨子讲‚以名举实‛。
我们不在这里讨论这些逻辑理论,而是要指出‚名实‛之辩包含着‚言意‛关系问题。
‚言意‛关系问题就是讨论‚言‛能否达‚意‛,特别是‚言‛和‚意‛能否把握‚道‛(即逻辑思维能否把握世界统一原理和宇宙发展法则)的问题。
这对哲学家是个尖锐的问题,这也是辩证逻辑的根本问题。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一章》)认为可以用普通语言、概念表达的‚道‛和‚名‛,就不是恒常的‚道‛和‚名‛。
他说:‚道常无名‛。
(《老子〃二十二章》)认为‚道‛处于‚无名‛的领域,名言、概念不足以把握它。
庄子则更为尖锐地提出了‚言‛和‚意‛能否把握‚道‛的问题。
他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论《易传》的自然观近年来,研究《易传》的自然观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已经成为了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
《易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儒家学说的基础。
它把原始的宇宙秩序分成六十四卦,并提出了“乾坤两仪、三才五行、四象六气”等观念,把宇宙当时的物质结构、变化法则和宇宙的本质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转。
同时,它也论证了阴阳二仪的和谐平衡,以及阴阳、五行、四象等运动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和协调性,成为了中国自然观的核心。
首先,《易传》认定宇宙的本质就是由太极之气运行而形成的,宇宙的物质结构也是以太极之气为基础的。
《易传》认为,宇宙由阴阳二仪共同组成,这两仪相互制衡,形成阴阳、六气、五行、四象、一体不可分的宇宙形态。
另外,宇宙中运动的每一种力量之间都有相互的关系,比如太极之气会影响周遭的环境,而太极之气又会受到阴阳二仪的影响,形成六气、五行、四象相互交互作用的活动系统。
其次,在《易传》中,太极之气可以帮助它控制宇宙的变化运动,这样,就可以产生四季、八方、十二时辰和四象六气的变化。
同时,《易传》也提出了“道”的概念,指出宇宙的变化运行有着一定的运动规律,以及它与万物的相互作用,这就是认知宇宙规律的“道”,以及让宇宙运行的本质的“道”。
此外,《易传》认为“五行”也是宇宙变化的核心,它们可以促使空气、水、火、土、金五种物质互相运动,影响宇宙中物质结构的变化,如太极之气、阴阳二仪、六气、三才和五行等,都受到五行的影响。
最后,《易传》也认为,当宇宙中的太极之气、阴阳二仪、六气、三才和五行等交互作用时,它们会形成一种简而有效的可观察规律,这就是“四象六气”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宇宙的本质是“天人共生”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种和谐的协调,可以被认为是宇宙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以上就是《易传》对自然观的看法和概念。
它的思想贯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建构性的观念,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建构。
同时,它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们思考太极之气、五行、六气、四象等自然观点,形成了一种更系统的思维模式,帮助中国古代科学家对宇宙的形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原典,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通常认为《易经》形成于西周初年,其中的卦辞和爻辞包含许多哲学道理,反映了周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诸多思考和认识。
《易传》一般认为形成于战国末年,主要是对《易经》思想的诠释,古人认为它是孔子所作,近代学者考证,它绝非一时一人之作,成书当经历了一个过程。
《易传》有大量儒家道德思想的内容,这也是它与《易经》的显著区别。
《易传》“对《周易》的贡献,在于把吉凶悔吝的因素,由不可知的神秘的象数,转移于行为道德之上”[1]178。
在道德哲学领域,亦可把它当作儒家的典籍来考察。
“早在战国,或者至少在汉初,今本《易传》的大部分就已经取得‘经’的地位,被人们尊称为‘易’了。
”[2]本文正是将之置于先秦儒家人性论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中来考察的。
《易传》中共出现“性”字6次,皆与人的善性有关,并且都是在天人关系的角度展开。
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序》中说:“余少读《论语》端木氏之言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读《易》,乃知言性与天道在是。
”[3]戴震此言一方面说明了《易传》中有关于天与人性关系的论述,另一方面,“性与天道”一语,也恰能准确地表达《易传》论天与人性关系的特点:《中庸》和孟子在性天关系上实现的是人的善性与天命的统一,作为善性本源的天主要是含道德义的宗教之天;而《易传》开创了以天道论人之善性的来源的方法,作为善性形上来源的天主要表现为一阴一阳变化不息的天道,此天道主要表现为自然之天和道德之天的融合。
在天道赋予人善性的论述中,《易传》提出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以及“继善成性”的思想。
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易传》基于性善说,提出了“成性存存”以及“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主张,“至于命”也就是合于天道。
一、天道作为善性来源何以可能?天道何以能作为人之善性的形上来源?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易传》中“天”的性质:一阴一阳变化不息的天道同时彰显天德,此“天”体现为自然之天与道德之天的融合。
易传解读变化之道的智慧在今天的社会里,变化是永恒的真理。
万物皆有变化,从天体到微观颗粒,从自然界到社会人文,都是如此。
不可避免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应对各种各样的变化。
如何做到应变自如,应对各种变化,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易传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哲学系统,它包含了许多智慧,其中就有非常实用的变化之道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变化。
一、易传的基本概念易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它诞生于商周时期,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广泛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传的核心思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即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所组成的,而阴阳的运动变化则是世界万物所共有的规律。
易传以八卦、六十四卦为主要工具,来描述和预言宇宙、人生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二、易传中的变化之道易传认为,变化是宇宙的常态,是宇宙万物所共有的规律。
换言之,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易传中的变化之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阴阳变化易传将世界万物分为阴阳两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力量所组成,而阴阳不断地在运动变化中相互转化,并在不断的冲突和调和中推动着世界的发展变化。
2. 十二辰的变化易传中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有一个称为“节”的时期,每个节又可以分为三个“候”。
从而构成了一个十二辰的系统,用来描述自然界的季节变化和植物动物的生长繁衍。
3. 六十四卦的变化易传中的六十四卦是一种由六爻组成的图象系统,每一卦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物象、情态或事件,而六十四卦则可以组合成更为复杂的情形,以预测和描述宇宙和人生的变化,并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指导和建议。
三、化劣为优的应变之道易传中的变化之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
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应变之道就是“化劣为优”。
“化劣为优”是易传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在困境中转化自己的处境,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浅谈《易传》中的变化观
摘要:
本文从变化的普遍性、变化的原因和变化的模式三个方面对《易传》中的变化观做了简要解析。
《易传》认为事物发生变化是客观和普遍存在的,产生变化的内因是“刚柔相推”,还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运动模式。
《易传》丰富了变化思想的内核,确立了辩证的传统变化观念。
关键词:易传,变化,辩证法
正文:
一、引言
《易传》,古称《十翼》,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是孔子及其弟子对《易经》所作的各种阐释,是将《易经》政治化、伦理化和哲理化的思想论著。
它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十篇。
《易经》是一部筮占之书,根据卦象预测未来,充满了神秘色彩。
《易传》虽然是对这部占筮手册的阐释和解读,但其站在哲学的高度对手册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阐释,提出了诸多新的思想,在先秦思想典籍中又自成思想体系,大体上反映了战国中后期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它在我国古代理性思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它的辩证法思想的中心问题,也是最为可贵之处,就是它的变化观。
《易传》的变化观是辩证的变化观。
它在肯定变化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前提下,以阴阳对立观念为基础,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对变化的重要性以及变化的性质、根源、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不少超过它的前人的精辟的命题和见解,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二、变化的普遍性
《易传》认为,世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变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道理。
这一思想在《系辞》和《彖》、《象》中都得到清晰的展现。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大地万物都显出变化。
在解释变化的情况时,《易传·系辞上》说,“变化者,进退之象也”,有进有退就是变化,事物的变化不是简单的
运动而是新陈代谢,生生不已,“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意识到变化就是发展就是创新,“生生”就是不断地出现新事物,阐明运动变化的辩证法观点。
并且,《易传·系辞上》还强调了事物变化动中有静:“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辞”。
从它们的静态可以看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变化与静止构成事物运动的连续不断。
《易传》的“生生之谓易”的变化观点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变化是客观存在和普遍存在的。
静止是事物运动变化的继续,是人们认识万事万物的基础。
人认识事物具有变化的观点,人们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其本身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三、变化的原因
《易传》基于现实世界,从事物内部寻求运动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变化都是由于内部对立双方“相摩”“相荡”而造成的。
这一观点是《易传》对变化认识的一个突破,它超越了《老子》的“道之动”的观念,在更深的层面上回答了世界变化不止的真正原因,具有积极的意义。
《易传》把事物内部一阴一阳的对立双方的基本属性,规定为一柔一刚。
阴的属性为柔,
阳的属性为刚。
刚柔两种势力或因素的相互作用,就叫“刚柔相推”。
一切事物的变化,是其自身刚柔相推的结果。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六交之动,三极之道也”。
它把刚柔势力的对立统一,比拟作白昼和黑夜的此消彼长,把变化的基本内容,看作新事物的“进”,旧事物的“退”,把“动”而不息看作天地人三才的共同准则。
如在《易传·说卦》里,“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生万物也”,即是说水火相及,风雷相迎,山泽相通而生万物,所以“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只有这种日月相推才有“明生”,只有这种春夏秋冬相荡才有“岁成”,只有屈信相感才有“利生”。
一切变化都是“相推”“相荡”“相感”而成,对立双方相互交感才是事物生成变
化的原因。
交感就是好的观念,它突出了“相摩”“相推”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易经》中,对立的双方是常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的,如大小、往复,《易传》中具体的对立概念少,常用抽象的,如阴阳、刚柔,这也是思维方式上的变化。
四、变化的模式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传》认为,事物发展到极处,堵而不顺,必生变化,变化能使通畅,“困穷而通”,进入新的层面,而后又可能发展至极,需要再变再使其通畅,只有这样,事物的运动才能长久。
“通”指向未来,而不是过去。
如果这样理解成立的话,那么,与“复归”的“周行”相比较,“变通”就是一种线型的变化观。
从《系辞》关于事物变化的动力问题看,“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代表不同的双方,而“通”的宾语往往是不同的双方或多方,正是这不同的多方“相推”,达到相通,使其形成新物,达到一个新的层面。
世界万物各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决定其变化的模式,不同事物的变动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况且,所谓的“模式”也不过是人们对各种事物运动方式的归纳与总结,是人类对万物运动的一种认识,既然是认识,认识者必有其自身的立场与观念的影响。
事实上,我们很难归纳或设计出一种模式,来囊括一切事物的。
“多元”是正常的,“同一”则是不正常的。
因此,任何变化模式都是人们对万物运动的归纳,具有同样的意义。
所以,《易传》的“变通”可以说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五、总结
《易传》的变化观是朴素的辩证发展观。
它已深入涉及宇宙变化现象及其规律的各个方面,提出不少精辟的论点和命题,形成完整的体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易传》的变化观,是直觉的、自发的。
它从客观世界出发,对万事万物加以观察,从客观的必然性中引出思维的必然性。
它是一部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朴素辩证发展观的古代优秀哲学著作,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值得我们去更加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 《易传》辩证法中的人生哲理[J]. 陈书翔. 社会科学研究, 1998(2)
[2] 周易大传今注[M]. 高亨. 齐鲁书社, 1979
[3] 《易传》宇宙生成论的建构——《易传》天人合一哲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前提[J]. 刘玉建. 周易研究. 2009(5)
[4] “亨行时中”,“保合太和”——论《易传》的中和哲学[J]. 董根洪. 周易研究. 2002(3)
[5] 论《易传》的解释学:交感与会通——兼论《易传》解释学与西方解释学之异同[J]. 林忠军. 周易研究. 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