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艺术三美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7、雷电颂【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领会历史剧的形式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2、掌握课文中运用的象征和夸张手法,感受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领会历史剧的形式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课文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有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同学们知道这一风俗习惯的来历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戏剧《屈原》的节选之第五幕。
以前我们学过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它是怎样的诗歌?——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却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想像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意境的美诗,如一首小夜曲。
而今天要学习的《雷电颂》则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
风格截然不同。
〖作者介绍〗【郭沫若】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学者。
(见幻灯)郭沫若曾经说过:“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历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遂投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
其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等。
对后代的浪漫主义文学影响极大。
屈原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座右铭。
〖了解戏剧〗戏剧种类很多。
(1)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话剧、歌剧、舞剧以及戏曲。
话剧以对话为主,如的《雷雨》、《屈原》、《茶馆》。
初二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课文原文《雷电颂》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
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初二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课文原文,欢迎阅读。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
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
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
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适明的水晶模样;边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7.雷电颂郭沫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一—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1.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2.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情感目标: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方法:1.听——读——赏——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朗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新课:1.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2.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影象、图片)明确: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
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雷电颂》艺术三美
郭沫若的《雷电颂》是一篇激动人心的抒情散文诗,倍受人们喜爱。
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具有高超的艺术性,魅力无穷。
1、瑰丽奇特的想像美:
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在诗人的想像中,风、雷、电、光明都有了人的性格,都具有人的意志和超人的力量了。
即使是洞庭湖中的水、长江上的浪、东海的波,也被诗人想像成“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2、激越澎湃的情感美:
这篇散文诗,借古人的精灵,唱出了时代的忧怨。
诗人笔下的屈大夫早已超出了历史人物感情的樊篱,已经由沉郁的哀怨变成了火山般的愤怒,他敢想敢骂,希冀用风、雷、电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势力。
诗文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助屈原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用风雷电象征着能够摧垮黑暗统治和邪恶势力的伟大力量,是诗人胸中愤怒的化身,代表着现实社会里的“全中国进步的人们”的
正义的力量。
东皇太一等众神则象征着反动统治者及各种黑暗势力,也用来影射国民党反动政权及其帮凶。
用“雷电颂”作标题,既指出了“颂”的对象,也包括了“颂”的原因;既表明了它是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抒情独白,也表达了它所象征的意在言外的主题思想。
3、灵活多变的修辞美:
这篇散文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
独白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自更有气势。
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
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
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白更增强了战斗力。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