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第三代高层建筑设计导则.(DOC)
- 格式:doc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42
【绿城研发】绿城集团最新设计强制性标准(最新_最全)2014-04-10绿城集团最新设计强制性标准为使绿城集团的建筑产品在设计和施工上满足安全、舒适、美观、环保、节能、经济的要求,在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等基础上,结合绿城集团现有制度、规程及工程案例经验,特制订本强制性条文,列入本强制性条文的所有条文都必须严格执行,对违反本强制性条文规定的,将按照绿城集团相关规定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本条文适用于绿城集团及下属全资公司、控股公司等所有项目。
参股公司及代建项目除另有约定者外,原则上应予以参照执行。
本强制性条文应作为各项目招标文件的附件列入合同范围。
除本强制性条文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程及标准要求。
建筑规划设计多、高层公寓架空层层高不应小于5.0m,除建筑高度及容积率限定者外。
别墅类建筑一层层高不应小于3.6m。
监控中心与消控中心应合为一室,选址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及地方规定要求。
厨房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面面积的1/10,并不应小于㎡。
高层、多层等建筑形态应设计弱电井道。
在未做防火挑檐或未用防火玻璃的情况下,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应≥1.2m。
候梯厅、过道、楼梯休息平台等完成面的净尺寸应不小于国家相关规范要求。
阳台栏杆高度应满足国家相关强制性条文约定,其中玻璃栏杆扶手高度尚应≥1.3m。
会所、酒店应保证正对大堂入口的景观面被充分展现,不应有背景墙等视线遮挡。
外墙采用面砖、石材等饰面的多、高层公寓出入口应设置雨篷类构筑物,出挑宽度应≥1.5m,或挑出足够宽度线条,具体尺寸由设计师根据立面效果确定。
排屋、别墅后门等次要出入口应有宽度不小于0.9m的雨蓬空间。
会所、酒店等公共建筑出入口应设置雨篷等挡雨设施,其宽度应适宜。
若满足单车通行及人员等候的,应保证净宽4.5m以上;若满足两车并行及人员等候的,应保证净宽7.5m以上;若满足两车并行并有一辆车及人员等候的,应保证净宽10.0m以上。
绿城设计140个强制性标准2014-04-13明源地产研究院一、建筑规划设计1.多、高层公寓架空层层高不应小于5.0m,除建筑高度及容积率限定者外。
2.别墅类建筑一层层高不应小于3.6m。
3.监控中心与消控中心应合为一室,选址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及地方规定要求。
4.厨房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面面积的1/10,并不应小于0.6㎡。
5.高层、多层等建筑形态应设计弱电井道。
6.在未做防火挑檐或未用防火玻璃的情况下,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应≥1.2m。
7.候梯厅、过道、楼梯休息平台等完成面的净尺寸应不小于国家相关规范要求。
8.阳台栏杆高度应满足国家相关强制性条文约定,其中玻璃栏杆扶手高度尚应≥1.3m。
9.会所、酒店应保证正对大堂入口的景观面被充分展现,不应有背景墙等视线遮挡。
10.外墙采用面砖、石材等饰面的多、高层公寓出入口应设置雨篷类构筑物,出挑宽度应≥1.5m,或挑出足够宽度线条,具体尺寸由设计师根据立面效果确定。
11.排屋、别墅后门等次要出入口应有宽度不小于0.9m的雨蓬空间。
12.会所、酒店等公共建筑出入口应设置雨篷等挡雨设施,其宽度应适宜。
若满足单车通行及人员等候的,应保证净宽4.5m以上;若满足两车并行及人员等候的,应保证净宽7.5m以上;若满足两车并行并有一辆车及人员等候的,应保证净宽10.0m以上。
13.园区内主要人行路线及高层各单元主要出入口应进行无障碍设计,设计坡道宽度和坡度应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
14.地下车库车辆出入口如按照双向车道设计,则车道净宽不应小于7.0m。
15.别墅类建筑应注重建筑与室外景观的交流,设置亲近户外的灰空间,其进深不应小于2.4m。
16.室外(包括灰空间)地面铺装设计应使用防滑材料,不得使用光面材料。
17.园区应设置网络、固定电话、有线电视、移动通信等各运营商的接入间,并采取降噪、防电磁辐射等技术措施。
18.园区应设置专用人行出入口。
19.法式建筑园区及庭院景观植物,不得使用竹子类植物。
某地产第三代高层建筑设计导则1. 引言本文档是为某地产公司编写的第三代高层建筑设计导则。
该导则旨在提供一个框架,指导设计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各种因素,并确保建筑物在安全性、可持续性、舒适性和美学等方面达到最佳水平。
2. 设计原则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之前,设计师应遵循以下原则:2.1 安全性•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和抗震性能。
•设计适度的安全疏散通道和设备。
•考虑建筑火灾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
2.2 可持续性•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如日光和风力。
•优化能源效率,使用节能设备和材料。
•收集和利用雨水,降低给排水系统的压力。
2.3 舒适性•提供良好的室内通风和自然采光。
•合理设计空调和采暖系统,确保温度和湿度的舒适度。
•减少建筑噪音,提供良好的音频隔离。
2.4 美学•根据周边环境和人文特色,设计建筑外观和景观。
•采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和装饰,追求建筑的整体美感。
•注重细节设计,以提升建筑品质。
3. 设计过程3.1 项目规划在项目规划阶段,应制定以下计划:•定义项目目标和要求。
•确定建筑的使用类型和功能要求。
•确定项目时间表和预算。
3.2 概念设计在概念设计阶段,设计师应完成以下任务:•分析项目情况和定位。
•制定创意概念,并在图纸上展示。
•考虑建筑的整体布局和协调。
3.3 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阶段,设计师应完成以下任务:•建立建筑的功能和形态。
•开展详细的结构设计和空间规划。
•选择适当的建筑材料和系统。
3.4 监管和执行在监管和执行阶段,设计师应完成以下任务:•与相关部门合作,获取建筑许可和批准。
•监督施工过程,确保设计方案的质量。
•完成建筑竣工和验收。
4. 建筑设计工具4.1 CAD软件•使用CAD软件进行建筑绘图和模型设计。
•可用于展示建筑设计方案。
4.2 BIM软件•使用BIM软件进行建筑三维模型设计和协调。
•可用于协作和交流建筑设计。
4.3 可视化软件•使用可视化软件创建建筑效果图和动画。
•用于展示建筑设计和营销。
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导则(试行)二〇一九年六月十七日目录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基本规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外墙外保温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涂料饰面)..........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膨胀聚苯板(EPS)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涂料饰面)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聚氨酯硬泡体外墙外保温系统(干挂石材)..........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绿城房地产集团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面砖饰面应用一览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为加强绿城房地产集团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节能设计标准及应用规程,确保外墙外保温工程节能效果、各节能技术系统的耐久性和安全性符合工程使用要求,特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包括目前外墙保温最常用的三种系统: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涂料饰面)、膨胀聚苯板(EPS)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涂料饰面)、聚氨酯硬泡体外墙外保温系统(干挂石材)。
外墙选用面砖饰面的外保温系统应列入重大施工方案,提交集团公司相关职能部门评审。
本导则未涉及的其他保温系统,按国家和各地相关标准执行。
1.基本规定1.1外墙外保温工程应能适应基层的正常变形而不产生裂缝或空鼓。
1.2 外墙外保温工程应能长期承受自重而产生有害的变形。
1.3 外墙外保温工程应能承受风荷载的作用而不产生破坏。
1.4 外墙外保温工程应能耐受室外气候的长期反复作用而不产生破坏。
为积极配合集团全面提升产品品质的需求,营造国一流高层公寓,最大程度的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对集团高层公寓的品质创新及提升的容、标准予以固化,形成《绿城第三代高层公寓建筑设计导则》一、建筑规划设计1、多、高层公寓架空层层高不应小于5.0m,除建筑高度及容积率限定者外。
2、别墅类建筑一层层高不应小于3.6m。
3、监控中心与消控中心应合为一室,选址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及地方规定要求。
4、厨房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面面积的1/10,并不应小于0.6㎡。
5、高层、多层等建筑形态应设计弱电井道。
6、在未做防火挑檐或未用防火玻璃的情况下,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应≥1.2m。
7、候梯厅、过道、楼梯休息平台等完成面的净尺寸应不小于国家相关规要求。
8、阳台栏杆高度应满足国家相关强制性条文约定,其中玻璃栏杆扶手高度尚应≥1.3m。
9、会所、酒店应保证正对大堂入口的景观面被充分展现,不应有背景墙等视线遮挡。
10、外墙采用面砖、石材等饰面的多、高层公寓出入口应设置雨篷类构筑物,出挑宽度应≥1.5m,或挑出足够宽度线条,具体尺寸由设计师根据立面效果确定。
11、排屋、别墅后门等次要出入口应有宽度不小于0.9m的雨蓬空间。
12、会所、酒店等公共建筑出入口应设置雨篷等挡雨设施,其宽度应适宜。
若满足单车通行及人员等候的,应保证净宽4.5m以上;若满足两车并行及人员等候的,应保证净宽7.5m以上;若满足两车并行并有一辆车及人员等候的,应保证净宽10.0m以上。
13、园区主要人行路线及高层各单元主要出入口应进行无障碍设计,设计坡道宽度和坡度应满足国家相关规要求。
14、地下车库车辆出入口如按照双向车道设计,则车道净宽不应小于7.0m。
15、别墅类建筑应注重建筑与室外景观的交流,设置亲近户外的灰空间,其进深不应小于2.4m。
16、室外(包括灰空间)地面铺装设计应使用防滑材料,不得使用光面材料。
17、园区应设置网络、固定、有线电视、移动通信等各运营商的接入间,并采取降噪、防电磁辐射等技术措施。
第⼆代⾼层设计导则(批注稿)第⼆代⾼层住宅设计导则(结构、设备篇)⽬录1 术语‥‥‥‥‥‥‥‥‥‥‥‥‥‥‥‥‥‥‥‥‥‥032 结构设计‥‥‥‥‥‥‥‥‥‥‥‥‥‥‥‥‥‥‥‥083 给排⽔设计‥‥‥‥‥‥‥‥‥‥‥‥‥‥‥‥‥‥‥104 暖通空调设计‥‥‥‥‥‥‥‥‥‥‥‥‥‥‥‥‥‥13 5电⽓设计‥‥‥‥‥‥‥‥‥‥‥‥‥‥‥‥‥‥‥‥16 6弱电设计‥‥‥‥‥‥‥‥‥‥‥‥‥‥‥‥‥‥‥‥17 7市政(室外)管线设计‥‥‥‥‥‥‥‥‥‥‥‥‥‥258 节能、环保建筑技术‥‥‥‥‥‥‥‥‥‥‥‥‥‥‥269 设计使⽤年限‥‥‥‥‥‥‥‥‥‥‥‥‥‥‥‥‥‥3010 建筑新技术和设备选⽤配置表‥‥‥‥‥‥‥‥‥‥‥311 术语1.0.1结构安全等级 structure safety class根据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划分的结构或结构构件的等级。
1.0.2结构设计使⽤年限structure design working life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修即可按其预定⽬的使⽤的时期。
1.0.3外墙外保温系统external thermal insulation system由保温层、保护层和固定材料(胶粘剂、锚固件等)构成并且适⽤于安装在外墙外表⾯的⾮承重保温构造总称。
1.0.4屋⾯防⽔层合理使⽤年限 life of roof waterproof layer屋⾯防⽔层能满⾜正常使⽤要求的年限。
1.0.5玻璃遮阳系数 shading coefficient透过窗玻璃的太阳辐射得热与透过标准3mm透明窗玻璃的太阳辐射得热的⽐值。
1.0.6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1.0.7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绿城第三代高层建筑设计导则绿城第三代高层公寓是指运用整体性、系统性、精细化设计理念,精心打造的高端高层公寓住宅产品。
它是在以往高层公寓产品的基础上由内至外的全面升级,是从对园区内部基本层面的设计内容关注转向对更大范围的城市设计、更深层次的人居需求、更精细化的住宅设计、更优美的园区生态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一流水准的高层公寓。
为积极配合集团全面提升产品品质的需求,营造国内一流高层公寓,最大程度的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对集团高层公寓的品质创新及提升的内容、标准予以固化,形成《绿城第三代高层公寓建筑设计导则》一.整体设计1.1 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同步完成景观设计公司的选择,使景观设计能尽早介入项目,为园区竖向设计、道路(尺度、标高、截面)设计、出入口设置、节点空间形式设计、建筑退让尺度推敲,自然河流利用、植栽资源利用等预留及创造优化条件。
1.2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注重建筑设计与景观的关系。
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诸如架空层、单元出入口、下沉采光庭院等建筑和景观交接面处对景观的引入。
户型布局时要将大面积的户型布置在景观朝向良好的位置,户型设计要充分考虑主要功能房间朝向景观面。
1.3其他相关专业设计注重灯光设计、标识系统设计、弱电系统设计等对建筑、景观、室内设计的补充。
二.规划设计2.1现状分析2.1.1地块现状(1)四至范围。
(2)地势平坦状况、自然标高与周边地势比较。
(3)地面现状:包括宗地内是否有山体、水渠、较深的沟壑(小峡谷)、驳坎、池塘及高压线等对开发有较大影响的因素,现有水系及植被分布。
(4)地下情况:包括管线、地下电缆、暗渠、地下建筑物原有桩基及地下建筑/结构等;地上/地下都要注意是否有受保护的历史文物古迹及可利用的构建物等。
(5)土地的完整性:是否有市政代征地、市政绿化带、市政道路、名胜古迹、江河湖泊、零星用地等因素分割土地。
(6)地质情况:包括地层结构、承载力、地下水位和抗震性等要求。
(7)平面地形图:标记四至范围、现状标高及相关数据。
(附图说明)地形地貌图:主要反映宗地地面建筑、河流、沟壑、高压线植被等内容。
(附图说明)地下状况图:包括地下管线、暗渠、电缆等。
(附图说明)2.1.2周边规划道路情况紧邻地块的周边道路现状及规划发展:(1)已建成道路的现有路幅、与宗地边界的关系(影响)、公共交通设施及路线情况(附现状照片——反映与地块的关系、铺装材料与现状)。
(2)规划中或建设中道路的现有路幅、规划路幅、规划实施的时间、与宗地边界的关系(影响)、公共交通设施及路线情况。
道路平面图:用于反映紧邻道路与地块的高差及衔接关系(附图说明)。
道路断面图:用于反映紧邻道路与地块的高差及衔接关系(附图说明)。
2.1.3项目地块的周边情况(1)周边社区配套与环境(项目周边2000m范围或以服务半径为依据)1)♦交通状况♦教育♦医院等级和医疗水平♦主要楼盘♦主要商业和菜市场♦公园♦文化、娱乐设施♦银行♦其他(必要时附照片)2)交通状况示意图:包括现有和未来规划的交通状况(附图说明)。
3)生活设施分布示意图:用于反映周边社区配套情况(附图说明,必要时可附照片)。
4)所在城市和区域的控规图、详规图:用于反映用地的发展规划前景和性质(附图说明)。
(2)大市政配套1)供水状况:现有管线、管位及未来规划和实施时间。
2)污水、雨水的排放:现有管线、管位及未来规划和实施时间。
3)通讯:现有管线、上源位置、与宗地距离。
4)永久性供电和临时施工用电:现有管线、上源位置、与宗地距离。
5)燃气:现有管线、管径、上源位置、与宗地距离、接口位置。
6)供热及生活热水:现有管线、管径、上源位置、与宗地距离、接口位置。
7)周边配套调研图——说明上述配套管线的走向、容量和接口位置,及未来规划扩容和增加情况(附图说明)。
2.2对周边资源的优化2.2.1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在总体规划阶段,应考虑基地周边和基地范围内的山川、河流、绿地、地形变化等自然资源对园区景观设计、建筑布局、户型配置以及建筑风格形态等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进行有效的改造或提升,做到扬长避短,内外融合。
同时,应对基地周边的道路两侧景观进行整理改造,关注园区外部整体环境的提升。
图2.1 北京项目景观改造范围示意图。
北京项目对小区周边环境的进行改造,包括东侧2000亩的绿化改造为生态公园、对市政道路修整美化、周边道路围墙的改造等。
反过来,周边环境的改造提升为园区创造了优美的大环境。
2.2.2对社会资源的利用项目所处地段和周边的社会资源,如历史文脉、商业配套、教育设施等将影响到园区服务设施的配置和园区与外部界面的形态。
应在设计之初完成详尽的调研工作,为规划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2.3规划布局2.3.1规划结构注重轴线关系、空间序列感和延续性。
要求规划结构明确,空间层次清晰,脉络完整。
2.3.2空间形态2.3.2.1建筑形体与排布方式根据项目具体的地形、区位、景观朝向、户型配比等要求,因地制宜、点板结合,营造丰富的园区形态。
注重轴线关系和空间围合,体现较强的仪式感和层次感,组团内结合景观设计营造宜人的邻里交往尺度。
2.3.2.2建筑天际线在满足自然采光、通风、经济指标测算的前提下,注重丰富的园区整体天际线。
2.3.3邻里空间布局/户外活动区设计邻里空间布局根据项目的规模和形态分级设置中心公共活动区、组团公共活动区等。
2.3.3.1中心公共活动区客户调研报告显示,中心公共活动区是购房时客户关注度最高的区域。
中心公共活动区是整个园区居民邻里交往的重要空间,应是规划设计和景观营造最为重要的区域之一。
中心公共活动区应精心选址,可结合室外游泳池、高差丰富的集中草坪和绿化植栽以及水景、游步道等整体设计。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人的活动习惯和心理感受,对人的活动内容有所设定;可考虑一定的主题性,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停留空间和景观节点。
空间上应具有趣味性和层次性。
2.3.3.2组团公共活动区组团公共活动区功能建议考虑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室外停留休憩空间等。
老年人和儿童活动场地应考虑布置于组团内相对安定的位置,避免离住宅过近,并结合风雨廊、凉亭或座椅等设置合适的休息空间。
应考虑无障碍设计和安全措施。
建筑底层可设置架空层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和景观的延伸界面。
架空层设计应注意架空位置与主要回家流线的连贯性,考虑与室外景观的融合,并在适当的位置设置休息座椅和健身器械等。
2.4交通组织交通组织应考虑人车分流,尤其是“组团分流”,应避免过境交通对组团的影响。
道路布局合理,注重地块划分和道路间距控制、道路与主入口关系、公共空间预留等。
2.4.1车行系统设计2.4.1.1道路分级及路宽车行系统分为两个层次,即园区级和组团级。
园区级车行系统以环路为依托,车行路幅7.5~8m,其主要功能是满足双向车流的同时,满足单向路边停车的需求;组团级道路路幅5~6m,满足双车对行,主要作为EVA(紧急交通系统),平时机动车交通不进入。
另外消防车道3.5m,可采用草坪砖或无障碍绿地等替代;消防登高面设于有一定承载能力的地坪上。
2.4.1.2道路与建筑间距车行道路边界与建筑间距保持≥5米,预留绿化用地及减少道路通行带来的噪音。
2.4.1.3道路与景观设计重视道路两侧的景观设计,主要节点和转弯位置应着重处理,并结合考虑标识设计等相关景观要素,增强仪式感和引导。
2.4.2步行系统设计2.4.2.1道路分级及路宽步行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结合园区主要入口和中心绿地构成的环状系统;二是由此环状系统向组团内延续的步行空间;三是宅间道路,路幅不宜小于2m,营造亲切的人行尺度。
在分主道、辅道等特殊情况下,辅道为1.2m即可。
2.4.3车位配比根据项目所处的地域、成本控制以及楼盘定位和目标客户群,制定合理的车位配比,并且为未来的发展需求留有余量。
2.4.3.1机动车位建议经济较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做到1:1以上,相对欠发达地区做到1:0.7以上。
同时需在周边商业用房部位合理设置必要的商业用停车位。
2.4.3.2自行车位按建筑面积3~3.6平方米/户标准配置自行车库,并与地下车库有机结合。
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相对集中设置。
2.5竖向设计2.5.1庭院与道路标高的关系庭院标高宜略高于道路标高,并结合乔灌木和围墙的处理,形成高差丰富的隔离绿化带,减小道路交通对住宅的影响,增强住户内部的私密性。
庭院与道路高差1.5米,利用起坡和围墙栏杆巧妙的阻隔了外部对庭院的视线干扰,有效降低了围墙高度,减小压迫感,并为底层住户提供了较为私密的底层花园空间2.5.2底层住户室内与室外标高的关系底层住户的室内标高应高于室外庭院标高。
可适当增加高差,为地下层车库设置高窗采光提供条件。
2.5.3地库顶板覆土厚度结合绿化与泳池的布置,为满足较大体量乔木的种植,地库顶板覆土厚度一般为1.2~1.5米。
2.6入口设计2.6.1小区主入口设计小区主入口应选择布置在园区与城市交接界面的合适位置,应避开城市主干道且保持与道路交叉口一定的距离,靠近业主回家的主要方向.强调主入口设计的尊贵感、仪式感,并与园区景观设计有机结合。
主入口设计应进行有效的人车分流,合理安全的门岗设置,形式上应与建筑风格相协调,体现项目整体形象和气质。
2.6.2组团入口设计组团入口应选择相对安静、私密的设计处理,并可通过与景观的结合来强调入口的仪式感。
上海绿城组团入口2.6.3单元入口设计可多样化处理,通过景观营造使住户获得宜人的空间感和私密感。
2.7边界设计2.7.1城市界面城市界面的处理相对于纯住宅界面来说更为开放与复杂,多以商铺、公共设施等形式与城市其他界面相衔接,设计处理上应注重街道的尺度和元素的丰富性。
a高层住宅相对于裙房应有所退让,避免直接落地,减少对街道的压迫感。
b商铺的设计应具有多样性,根据商业业态的设定,可在考虑商铺连续性的同时,设置局部灰空间或室外平台。
c对于街道的长度应有所控制,避免疲劳感,可考虑街角花园和局部节点放大以提供必要的休息停留空间。
d人行道的设计上可以考虑宽度和高差的变化,增加街道的趣味性,并利用室外家具、灯具、标识系统等景观元素进行空间限定,渲染热烈的商业气氛。
2.7.2住宅界面纯住宅界面的处理,主要体现在内外高差的设定和围墙的形式上。
在保证园区住宅私密性的前提下,要做到围墙内外景观自然过渡,无缝设计。
围墙的高度一般做到2.2m左右。
应将园区外部边界道路的两侧和主要街角节点都进行统一处理,以达成区域的整体效果。
2.8.1架空层a.层高:≥4.2mb.功能设置:根据项目特点,架空层内应考虑业主休息活动设施的设置。
c.景观引入:架空层内景观应与室外景观自然过渡,同时应考虑室外硬质景观与架空层内精装修的无缝对接。
d.与风雨连廊的结合:在设计时应考虑架空层与风雨连廊的自然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