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赏析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5
课程名称:建筑艺术鉴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风格特点等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一、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1. 建筑的定义与分类2. 建筑艺术与实用功能的关系3. 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二、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1. 古代建筑艺术: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中世纪、伊斯兰等2. 近现代建筑艺术: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三、建筑艺术的风格特点1. 建筑艺术的形式美2. 建筑艺术的材料美3. 建筑艺术的色彩美4. 建筑艺术的构图美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风格特点。
难点:建筑艺术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建筑艺术相关书籍、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提前收集相关建筑艺术资料,进行预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建筑艺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建筑艺术资料,激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兴趣。
二、讲解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1. 建筑的定义与分类2. 建筑艺术与实用功能的关系3. 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三、案例分析1. 以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等古代建筑为例,分析其风格特点及历史背景。
2. 以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等近现代建筑为例,分析其风格特点及历史背景。
第二课时一、讲解建筑艺术的风格特点1. 建筑艺术的形式美2. 建筑艺术的材料美3. 建筑艺术的色彩美4. 建筑艺术的构图美二、案例分析1. 以中国故宫为例,分析其建筑风格、材料、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特点。
2. 以法国巴黎圣母院为例,分析其建筑风格、材料、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特点。
三、鉴赏练习1. 学生分组,针对课前收集的建筑艺术资料进行鉴赏。
通选课“现当代建筑赏析”教学大纲课程号:01339220课程名称:现当代建筑赏析开课学期:2006年秋季周学时:2 学分:2先修课程: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
一、基本目的:本课程将重点集中在梳理西方现代建筑的发生、发展的脉络上,结合同时期西方其他艺术的发展线索,对第一代四位主要现代大师的建筑思想进行分别探讨,并考察他们的思想在西方当代建筑的主要影响与不同表现,最终落实到对中国现当代建筑的现状与西方同时期建筑的差距与差异的反思,从而提出中国当代建筑的地域性问题与国际化问题。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从第3周到第十九周共16周,减去考试、国庆2周,共14周课,每周一次课程安排如下:第 3 周(第1 讲):文学与建筑——从雨果对建筑的预言引出现当代建筑的问题;第 4 周(第2 讲):建筑与革命——从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引出现代建筑与城市问题;第 5 周(第4 讲):建筑与空间——从赖特“有机建筑”引出现代建筑的空间讨论;第 6 周(放假):第7 周(第5 讲):建筑与教育——从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引出现代建筑的教育问题;第8 周(第6 讲):建筑与技术——从密斯“少就是多”引出现代建筑的材料与结构问题;第9 周(第7 讲):国际化与地域性——以阿尔托为代表的地域性建筑师们的工作;第10周(第8 讲):现代建筑的转向——七十年代的路易·康与卡罗·斯卡帕的工作;第11周(第9 讲):现代建筑批判——七、八十年代文丘里引发的后现代建筑思潮;第12周(第10讲):交替的批判——从电影《Play time》展开对现代、后现代建筑批评;第13周(第11讲):艾森曼以及80年代的解构主义思潮;第14周(第12讲):当代建筑观察之一:雷姆·库哈斯等人的奇迹表现;第15周(第13讲):当代建筑观察之二:当代建筑的多元性;第16周(第14讲):当代中国建筑的可能性——以日本现当代建筑为例;第17周(第15讲):当代中国建筑的可能性——中国建筑的多样性实验与展望。
如何欣赏建筑艺术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建筑艺术之美年级:初中课时:2课时学科:美术教学目标:1.了解建筑艺术的定义、特征和发展历史;2.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3.通过观察和分析建筑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图片或幻灯片展示建筑作品的照片;2.建筑模型或蓝图;3.艺术材料,如纸、铅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介绍建筑艺术的定义,例如:“建筑艺术是人类利用各种材料和技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美感创造出的具有功能和美的造型艺术。
”请学生分享对建筑的理解和喜好。
探究建筑艺术(20分钟):1.展示一系列不同风格和时期的建筑作品图片或幻灯片,向学生介绍不同的建筑风格、特征和背景知识。
2.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建筑作品的外形、结构、材料、装饰等方面。
3.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并比较对不同建筑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分析建筑艺术(15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建筑作品中蕴含的意象、象征和情感等元素。
2.让学生思考建筑师在设计中的用意和目的。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一起分享。
创作建筑艺术(30分钟):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建筑风格或元素,通过简单的素描或绘画创作表达。
2.提供艺术材料,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颜色和图案来丰富他们的作品。
3.学生互相展示和评论彼此的作品,并鼓励互相关心和欣赏。
总结(10分钟):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和体验,并针对建筑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发散。
课后延伸:1.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地方的建筑,查找相关资料,并撰写一份对该建筑的欣赏报告;2.鼓励学生参观当地的建筑艺术景点,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和欣赏建筑艺术。
评估方法: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2.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并针对其创造力和表现进行评价;3.评估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升。
注:该教案适用于初中阶段,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变化。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建筑流派赏析》通过理论讲授与专业练习的教学,使学生对各建筑流派的发展过程及艺术形态有基本的认识了解,为环境设计专业学习提供基础,也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开拓提供活力,达到培养既具创新思维又有实际能力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目标。
它要求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理论讲授,以简明扼要的方法,概述各建筑流派发展的主要过程,同时结合适当的专业绘制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建筑艺术风格和形式的基本特征,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学习和艺术创造打下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建筑流派和各流派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类型、基本性质与功能、基本要素等有较全面的理解;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的基本知识,提高建筑理论、建筑艺术和建筑历史的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史观。
(二)分类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建筑体系的独特传统、自然地理和人文背景;了解中外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脉络;认识历史上重要建筑的组群布局、平面构成、结构体系、外观形式、构件做法和细部装饰的基本形态和具体形制,掌握建筑的主要术语;了解中外建筑师的活动概况和创作思想。
了解和掌握各种自然条件、文化类型、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建筑发展的影响;了解建筑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
2.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
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建筑流派理论知识对建筑流派进行分析和赏鉴,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
建筑艺术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培养学生对不同建筑风格的欣赏能力;(3)提高学生对建筑艺术历史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建筑艺术的特点;(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建筑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和尊重;(2)提高学生对我国建筑艺术的自豪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不同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各类建筑艺术图片、视频等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建筑艺术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认为这幅建筑有什么特点?它属于哪种建筑风格?”2. 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预习内容,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学生分析不同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分享自己的观点。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喜欢的建筑风格及原因;(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案例,如故宫、长城等;(2)学生分析这些建筑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5. 实践活动:(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身边的建筑,分析其特点和风格;(2)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成果以报告、绘画等形式展示给大家。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建筑艺术的特点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收集更多关于建筑艺术的相关资料,加深对建筑艺术的理解;2. 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建筑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不同风格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3. 学生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历史价值和审美观念的提升。
《建筑艺术赏析》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专业)课程编码:总学时:32 总学分:2开课学期:第一学期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先修课程: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一门公共选修课,通过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艺术风格和形式的基本特征,开拓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重点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认识和分析当前建筑艺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在各专业深造和开拓提供活力。
二、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建筑艺术的特点教学目标:通过对建筑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讲解,理解建筑是空间的艺术,深入理解这建筑艺术的综合性。
教学内容:理解建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等内容,了解空间艺术的划分依据,掌握世界建筑体系。
教学重点: 建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教学难点: 空间艺术的划分依据和世界建筑体系。
第二章建筑与装饰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建筑与装饰的关系,装饰及其内容。
教学内容:了解建筑的渊源,理解建筑与装饰的关系,装饰及其内容。
教学重点: 建筑与装饰的关系。
教学难点: 装饰及其内容。
第三章建筑与材料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建筑用材的种类及发展,建筑用材的选择及运用。
教学内容:了解古今中外建筑用材的种类及发展,建筑用材的选择及运用,以及不同材料所形成的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 建筑用材的种类及发展。
教学难点: 建筑用材的选择及运用。
第四章建筑与结构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木构建筑和西方石构建筑。
教学内容:了解中国木构建筑和西方石构建筑的成因与发展。
教学重点: 中国的木构建筑。
教学难点: 西方的石构建筑。
第五章民居建筑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民居建筑与地域的关系,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外国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教学内容:了解时代背景。
理解和掌握民居建筑与地域的关系,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外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民居建筑与地域的关系。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建筑艺术欣赏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Appreciation of architectural art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建筑艺术欣赏第九册美术第一课“”教案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建筑艺术欣赏1.通过对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欣赏,建筑艺术欣赏使学生对建筑艺术有初步的了解:2.通过本课建筑艺术欣赏教学,进一步认识我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3.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建筑艺术欣赏促进学生了解建筑艺术的设计思想,培养设计童识:重点难点:重点:以我国宫廷建筑和园林建筑为教学重点。
难点:了解不同建筑的艺术特点教学准备:建筑艺术欣赏,收集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各类建筑的图片、幻灯片或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一. 什么是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欣赏是占据庞大空间的立体造型艺术,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二.下面对每件作品进行简要的介绍:1.北京故宫建筑群(明、清)建筑艺术欣赏——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心。
始建于明成祖永乐五年(14xx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竣工。
设计者蒯样,人称蒯鲁班。
明清两代曾对故宫不断修建和扩建。
现存大部分建筑为清代所建,但总体布局仍保持着原来的面貌:故宫占地72万余平方米,纵深961米,横宽753米。
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屋宇有9000余间.故宫四周有高达10余米的宫墙,宫墙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组成一座森严的城堡。
宫殿建筑是皇权的象征。
明清故宫的设计思想也是如此.它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均体现了封建宗法制度和象征帝王的权威。
这一点要比实际使用功能更为重要;为了显示严肃齐整的气氛,主要建筑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则分布在中辖线的两侧。
整个宫城共分外朝、内廷两个部分,即前朝后寝: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是宫城的重心。
建筑赏析教学大纲建筑赏析教学大纲引言: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
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房屋,更是艺术的结晶。
通过对建筑的赏析,可以加深对建筑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本文将介绍一份建筑赏析的教学大纲,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欣赏建筑。
一、建筑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建筑赏析的第一步是了解建筑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建筑风格,以及这些风格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因素。
通过学习建筑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的演变和发展。
二、建筑的结构与设计建筑的结构与设计是建筑赏析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学习建筑的基本结构与构造,了解不同结构对建筑的影响。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建筑的设计原则和技巧,包括平面布局、立面设计、空间规划等。
通过学习建筑的结构与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的美学价值和功能。
三、建筑的材料与技术建筑的材料与技术是建筑赏析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学习不同材料的特点和应用,了解不同技术对建筑的影响。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建筑的施工过程和技术要求。
通过学习建筑的材料与技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的耐久性和实用性。
四、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建筑赏析的重要视角之一。
学生需要学习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生态环境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建筑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包括城市规划、社会需求等。
通过学习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
五、建筑的地域与风格建筑的地域与风格是建筑赏析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学习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了解不同地域的建筑特点和风格特色。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建筑风格的演变和影响。
通过学习建筑的地域与风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结语:建筑赏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对建筑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本文介绍的建筑赏析的教学大纲,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欣赏建筑。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大纲,能够培养学生对建筑的热爱和专业素养,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赏析第一章中国古典建筑综述第一节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分类1 宫殿建筑: 例如故宫紫禁城2 宗教建筑例如泰山东岳庙3 民居建筑例如北京四合院建筑、陕西窑洞建筑4 园林建筑例如苏州的园林建筑、北京的颐和园等第二节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特点1 群组特点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 一单个建筑组成庭院, 再以数个庭院组成院落群2 木构架结构为主抬梁式木构架、穿斗式木构架、井干式木构架3 艺术特色(1)屋顶硬山式、悬山式、庑殿式歇山式、十字坡攒尖式、(2)门牌楼纪念意义的门汉代的阙门的装饰(3)古代建筑的色彩琉璃瓦、建筑彩绘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主要历史时期1 原始社会穴居与巢居及其发展半坡遗址(今陕西省西安市郊, 新石器时代, 距今6000-7000年前, 母系氏族公社)黄河流域, 穴居的发展:横穴居、深袋穴居、袋形半穴居、直壁半穴居、地面建筑。
长江流域水网地带巢居的发展, 单树巢、多树巢、干阑式建筑, 河姆渡母系氏族聚落2 夏商时期的建筑夏朝宫殿已有夯土台(台基建筑的前身)商代是第二个奴隶制国家, 约600多年的时间, 是以父权为中心的政治体系。
比较固定的象形文字和青铜制造工艺。
商代的墓葬, 有墓道, 底部有巨大的木料以井干式排布, 称为椁(guo)。
3 西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周朝历时700多年, 周朝建筑, 夯土台基, 整体呈长方形, 从南至北, 依次坐落着屏、门屋、前堂、穿廊、后室。
(四合院的雏形)木梁架的建筑方式在周代被广泛应用, 开始向抬梁式过渡, 斗拱已产生。
砖瓦逐渐开始使用长城的修建始于春秋战国4 秦汉时期的建筑大量建造宫室秦始皇陵(骊山附近)兵马俑坑用砖铺地砌墙最早秦朝的水利工程, 郑国渠长城的修建汉代建筑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木结构水平有较大提高, 砖石建筑迅速发展汉代宫殿建筑大规模发展, 西汉的未央宫和东汉的洛阳汉朝一个具代表性的礼制建筑——明堂辟雍, 皇帝宣讲教化和接待宾客的地方。
《建筑艺术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专业)
课程编码:
总学时:32总学分:2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先修课程: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一门公共选修课,通过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艺术风格和形式的基本特征,开拓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重点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认识和分析当前建筑艺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在各专业深造和开拓提供活力。
二、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建筑艺术的特点
教学目标:
通过对建筑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讲解,理解建筑是空间的艺术,深入理解这建筑艺术的综合性。
教学内容:
理解建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等内容,了解空间艺术的划分依据,掌握世界建筑体系。
教学重点:建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教学难点: 空间艺术的划分依据和世界建筑体系。
第二章建筑与装饰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建筑与装饰的关系,装饰及其内容。
教学内容:
了解建筑的渊源,理解建筑与装饰的关系,装饰及其内容。
教学重点: 建筑与装饰的关系。
教学难点: 装饰及其内容。
第三章建筑与材料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建筑用材的种类及发展,建筑用材的选择及运用。
教学内容:
了解古今中外建筑用材的种类及发展,建筑用材的选择及运用,以及不同材料所形成的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 建筑用材的种类及发展。
教学难点:建筑用材的选择及运用。
第四章建筑与结构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木构建筑和西方石构建筑。
教学内容:
了解中国木构建筑和西方石构建筑的成因与发展。
教学重点:中国的木构建筑。
教学难点:西方的石构建筑。
第五章民居建筑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民居建筑与地域的关系,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外国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教学内容:
了解时代背景。
理解和掌握民居建筑与地域的关系,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外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民居建筑与地域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
第六章园林建筑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造园思想与园林建筑,东方园林建筑,西方园林建筑。
教学内容:
理解和掌握西方园林建筑及中国园林体系完成的时代背景,包括该时期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
教学重点: 了解造园思想与园林建筑。
教学难点:西方园林建筑。
第七章宫殿建筑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宫殿建筑的特点,掌握中西方的宫殿建筑等内容。
教学内容:
了解中西方宫殿建筑,掌握中国宫殿建筑的特点和背景。
教学重点: 中西方宫殿建筑。
教学难点: 中国宫殿建筑的特点和背景。
第八章宗教建筑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理解人类精神与宗教建筑的关系,掌握基督教建筑、伊斯兰教建筑、佛教建筑的特点和成因。
教学内容:
讲解人类精神与宗教建筑的关系,掌握基督教建筑、伊斯兰教建筑、佛教建筑的特点和成因。
教学重点: 人类精神与宗教建筑的关系。
教学难点:基督教建筑、伊斯兰教建筑、佛教建筑。
第九章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目标:
了解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内容:
了解当今建筑形态与经济的关系、与人的关系,深入讲解建筑未来的发展。
教学重点:当今建筑形态与经济的关系、与人的关系。
教学难点: 建筑未来的发展。
三、学时分配:
四、习题要求:
1.教学中根据教学进度安排难度适中的习题。
2.作业的数量不宜太多,以课后思考题为主。
五、考核要求:
(一)考核方式:独立完成小论文撰写。
1.平时成绩:(30%)出勤率、迟到、早退状况、作业
2.期末考试:(70%)
1)本课程是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以后,能够掌握和熟悉各历史时期、各地域建筑创作的艺术与理论,掌握建筑代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艺术构思、总体布局、构图的形式美特点、使用等内容。
2)考试小论文形式,综合谈谈对熟悉建筑的认识和感受,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分数比例:期末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70%。
六、主要参考书:
1.翟芸《建筑艺术赏析》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
2.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