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奇思妙想》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5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通用10篇《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1为了上好作文指导课《我的奇思妙想》,我确实花了不少的心思,从查找资料(搜集各种科学发展图片,查找二十世纪影响人们生活的发明,研读大量有关想象作文的教学论文),到经征求同事意见后,几易教案稿。
导语的设计,情境的创设,每一句过渡语的斟酌,如何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如何让学生分清想象作文与神话故事、童话的区别,如何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科幻故事,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每落定一项,都会像个小孩子一样兴奋。
忙碌中有种充实感。
课下,倾听主任和同组教师对本次*作的评析,大有茅塞顿开感,不由得在心中又增几分佩服。
沉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这节课,有处理较好的地方,但也确实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在导入之处,本来的教学设计是想首先通过展示20世纪科学发展的图片来激发学生想象21世纪的科学发展,后来考虑到在作文指导课之前,应该单独上一节口语交际课,所以改为以大脑热身运动导入,激活学生展开想象。
这一游戏一下就把孩子的兴趣调动了起来,思维一下活跃起来。
再次,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奇思妙想这一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比如多功能汽车、新式课桌、未来的学校、神奇的衣服等等,同时通过激发其他学生“你还希望他说的这个东西什么更奇特的功能来吗?”“你能根据这位同学的要求,再说一说吗?”来启发学生的思路,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进行合理而奇特的想像。
但在这一环节,教师如果能抓住几个典型,进行写作具体思路的指导,会更好些。
40分钟一节课,百味尽在其中。
只有课下不断钻研,积累,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再上一个台阶。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2《我们的奇思妙想》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清楚明白地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奇思妙想;在交流中能认真倾听,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他人请教,提出不同意见,养成良好的交际*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我首先从调查入手,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对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看法;接着展开合理的想象解决问题。
小学美术《奇思妙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并创造出有趣的作品。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欣赏并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基本绘画技巧学习使用铅笔、橡皮、彩色铅笔等绘画工具。
学习基本的线条、形状、色彩等绘画元素。
2. 第二课时:创新思维训练进行思维导图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进行想象画练习,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出有趣的作品。
3. 第三课时:绘画表现方法学习学习透视原理,让学生能够在画面中表现深度和空间感。
学习光影处理方法,让画面更加立体和生动。
4. 第四课时:欣赏与评价学生互相展示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5. 第五课时:综合创作学生根据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一次综合创作。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
2.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绘画技巧。
3. 采用欣赏与评价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准备1. 绘画工具和材料:铅笔、橡皮、彩色铅笔、画纸等。
2. 参考资料: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的相关书籍和图片。
五、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进行评价,看是否掌握了基本技巧。
2.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进行评价,看是否能够创造出有趣的作品。
3. 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进行评价,看是否能够欣赏并评价作品。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奇思妙想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2. 讲授基本绘画技巧:讲解并示范如何使用铅笔、橡皮、彩色铅笔等绘画工具,以及如何运用基本的线条、形状、色彩等绘画元素。
3. 创新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训练,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展开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4. 想象画练习: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运用所学绘画技巧,创作出有趣的作品。
《奇思妙想》美术教学设计《奇思妙想》美术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奇思妙想》美术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奇思妙想》美术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第8课《奇思妙想》是“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
本课所呈现的作品,画家们打破时空的界限,把生活中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一些事物进行富有新意的表达,极大地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
在《新课程标准》里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要“引导学生在具有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中编入了两幅外国艺术家的作品。
《比利牛斯山之城》中描绘的每个形象本身并无太多奇异之处,但是岩石上古老的城堡拔地而起,悬置在大海上的天空中,从而产生一种奇异的漂浮感。
《莫斯科的英国人》是马列维奇的作品,这幅画上的形象更加简约、概括,并以反逻辑的方式组织画面。
俄罗斯的教堂、富有地域特色的马刀、划破夜空的蜡烛、带着礼帽的绅士、剪刀、文字、锯子、鱼和梯子,这些毫不相干的客观物象,完全按画家的自由意志并存于画面中。
他们大小有别、前后穿插,貌似是些毫无可供联想之处的因素,却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意识。
通过欣赏这幅作品,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启发学生对非常规的图像组合方式有更直观的认识,进而大胆创新表现。
“思考与讨论”栏目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艺术家的作品,发挥想象,围绕创作素材和创作手法两方面探究如何表现自己的奇思妙想。
同时,教材中还选取了五幅学生作品,通过不同题材展现了小作者独特的创新思维。
学情分析:五年级这一学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渴望新奇的世界,思维灵活,愿意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但是以主题的形式组织画面构图能力较薄弱,画面易于简单罗列,缺乏衔接与组织,因此,需要通过欣赏、分析经典作品加以解决。
第8课《奇思妙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了解绘画中图形组合的方法。
技能:能根据写生、记忆、想象的生活物品,以线描的形式进行创意组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学习图像组合方法。
开展游戏与探究活动,发散学生思维,开阔思路鼓励学生富有新意的完成奇思妙想的线描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观察、记忆的习惯、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绘画中奇思妙想的图形组合方法。
如何将不同事物进行巧妙的重组,构成一幅有新意的画。
教学难点:发散学生思维,将不同事物进行巧妙的重组,构成一幅巧妙地画。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教师活动:出示鞋子和橙子的照片并提问:如何把两者巧妙地组合在同一画面中?学生活动:学生回答,畅想多种组合方法。
教师出示两者创意组合之后的火车头教具,创设情境,学生搭乘奇思妙想号探究物体组合的方法,出示课题《奇思妙想》。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奇思妙想的创意组合。
(二)讲授新课,探究图像创意组合方法1.学一学。
继续创设乘坐“奇思妙想号”小火车探究物体组合方法的情境。
学习图像创意组合的方法。
第一站:巨石边教师活动:出示《比利牛斯山之城》局部——巨石,提出问题:这块石头会出现在哪里?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出示完整作品,并介绍马格利特绘画作品的特点,同时归纳图形组合方法——改变位置法,教师板书。
教师继续展示马格利特的作品《元神经》,并让学生归纳图形组合方法——改变大小法,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欣赏名家画作,开阔孩子们的眼界,感受图像组合的奇妙之处。
第二站:金银岛教师出示《金银岛》下半部分,提出问题:植物的上半部分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概括图形组合方法——共同体,教师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