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岁岁重阳菊花香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41 KB
- 文档页数:6
2024年幼儿园中班教案《重阳节》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2.认识重阳节的意义,培养孩子的文化认同感。
3.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手工制作等。
4.培养幼儿尊敬老人、珍惜亲情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重阳节的相关图片或故事书籍。
2.制作菊花手工材料。
3.老人节目准备。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重阳节的故事1.引入:通过图片或故事书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
2.讲解:向幼儿讲解重阳节的意义,鼓励他们展示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
3.活动:让幼儿表演重阳节相关节目或手工制作菊花。
第二课时:重阳节习俗1.复习:通过问答复习前一节课所学内容。
2.活动:组织幼儿体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如登高、赏菊等。
3.反思:让幼儿分享体验感受,引导他们反思重阳节的意义。
四、课堂作业1.家庭作业:让幼儿与家人一起制作重阳节的小手工或准备老人节目。
2.班级作业:组织幼儿一起制作重阳节的展示板,展示重阳节的意义和习俗。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里,通过引入活动、讲解故事和实践体验,让幼儿全面了解了重阳节的传统和意义。
通过反思,我发现幼儿在体验重阳节习俗时展现出了合作与互助的精神,也更加懂得尊重老人、珍惜亲情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本次教学,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尊敬老人、珍惜亲情,同时也增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希望幼儿能在家庭和社会中传承和弘扬这份文化传统,成为具有责任感和爱心的未来社会栋梁。
2024年大班传统《重阳节》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节日”,具体章节为《重阳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重阳节的起源、时间、习俗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通过故事、儿歌、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让幼儿深入体验重阳节的氛围,培养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目标1. 知道重阳节的时间、习俗,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尊老敬老的品质,提高幼儿的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将尊老敬老的品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重点:掌握重阳节的基本知识,参与实践活动,体验重阳节的氛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故事音频、手工制作材料等。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重阳节的故事,引发幼儿兴趣,自然导入活动。
2. 讲解重阳节的基本知识(5分钟):介绍重阳节的起源、时间、习俗等,帮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3. 实践活动(10分钟):(1)学唱重阳节儿歌,感受重阳节的氛围。
(2)手工制作:制作重阳节贺卡,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分钟):(1)例题:讲解如何用礼貌用语向长辈问候,表达对长辈的尊敬。
(2)随堂练习: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向长辈问候的情景。
六、板书设计1. 重阳节的基本知识(文字+图片)2. 重阳节儿歌歌词3. 礼貌用语示例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为家里的长辈制作一份重阳节贺卡,并向长辈表达祝福。
答案示例:尊敬的长辈:祝您重阳节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附上幼儿亲手制作的贺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观察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便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开展“尊老敬老”主题活动,让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鼓励幼儿向家人、朋友宣传重阳节的知识,弘扬传统文化。
2024年九月九重阳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以及相关的诗词文化。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关爱老人的传统美德。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及诗词文化。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关爱老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诗词的鉴赏和分析。
2.如何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1.课件:重阳节的相关图片、诗词等。
2.教学视频:关于重阳节的纪录片。
3.教学道具:菊花、茱萸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教师出示一朵菊花,引导学生说出与菊花相关的节日。
(2)学生回答:重阳节。
2.讲解重阳节的来历(1)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来历。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重阳节故事。
3.介绍重阳节的习俗(1)教师讲解重阳节的习俗,如登高、赏菊、佩茱萸、饮菊花酒等。
(2)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重阳节习俗。
4.学习关于重阳节的诗词(1)教师讲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齐读诗词,感受诗词的意境。
(3)教师分析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5.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学生回答:学习了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和诗词。
2.欣赏重阳节诗词(1)教师出示李白的《登高》。
(2)学生齐读诗词,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3)教师分析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开展重阳节主题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我眼中的重阳节”主题绘画活动。
(2)学生创作绘画作品,展示自己的创意。
4.讲解重阳节与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1)教师讲解重阳节与尊老爱幼的关系。
(2)学生分享自己关爱老人的故事。
5.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我们学习了哪些重阳节的知识?(2)学生回答:学习了重阳节的来历、习俗、诗词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观看重阳节纪录片(1)教师播放关于重阳节的纪录片。
2024年幼儿园中班教案《重阳节》一、教学内容1.了解重阳节的起源和含义。
2.学习有关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
3.制作传统的重阳节饼。
二、教学目标1.知道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懂得尊重传统文化。
2.能够描述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制作简单的重阳节饼。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介绍重阳节的PPT和相关图片。
2.材料:面粉、糖、油、等食材以及制作工具。
3.资料:有关重阳节的故事、歌曲等材料。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在课堂开始时,通过播放视频或讲述故事的方式引入重阳节这个主题,让学生对重阳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学习重阳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15分钟)通过PPT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背景和传统习俗,引导他们尊重传统文化。
3. 学习重阳节的节日活动(15分钟)播放有关重阳节的歌曲或视频,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节日活动,如登高、赏菊、踏秋等传统习俗。
4. 制作重阳节饼(30分钟)老师提前准备好食材和工具,指导学生制作重阳节饼,让他们动手参与其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5. 结课总结(5分钟)老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阳节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重阳节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认知水平相符合,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
以上为2024年幼儿园中班教案《重阳节》,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阳节菊花主题讲座文化教育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有赏菊的习俗。
菊花不仅是秋季的代表花卉,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居民对菊花文化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特举办此次重阳节菊花主题讲座文化教育活动。
二、活动主题“菊香四溢,情满重阳”三、活动目的1、弘扬重阳节的传统文化,让居民了解重阳节赏菊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2、普及菊花的种类、栽培、养护等知识,提高居民对菊花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3、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和谐、温馨的社区氛围。
四、活动时间具体活动时间五、活动地点详细活动地点六、活动对象社区居民七、活动准备1、邀请专业的花卉专家或学者担任讲座嘉宾,并提前与其沟通讲座内容和时间安排。
2、准备讲座所需的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收集与菊花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精美的 PPT 课件,以便在讲座中展示。
4、准备活动现场的布置用品,如菊花盆栽、鲜花装饰、横幅等,营造出浓厚的活动氛围。
5、安排工作人员负责活动现场的签到、引导、秩序维护等工作。
6、准备活动礼品,如菊花种子、小盆栽等,作为对参与者的奖励。
八、活动流程1、活动开场(1)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目的和流程,欢迎嘉宾和参与者。
(2)播放一段关于重阳节和菊花的视频,引入活动主题。
2、菊花文化讲座(1)嘉宾讲解重阳节赏菊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包括菊花在诗词、绘画、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介绍菊花的种类、特点和分类方法,如按照花型、花色、花期等进行分类。
(3)讲解菊花的栽培和养护技巧,包括土壤选择、浇水、施肥、修剪等方面的知识。
3、互动环节(1)设置问答环节,居民可以就讲座内容或自己在菊花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嘉宾提问,嘉宾进行解答。
(2)组织居民进行菊花品鉴活动,让居民近距离观察和欣赏不同品种的菊花,感受菊花的美丽和独特魅力。
4、手工制作(1)安排工作人员指导居民制作菊花主题的手工艺品,如菊花剪纸、绘画、干花书签等。
2024年大班传统《重阳节》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教材《我们的节日》章节中的《重阳节》一节,详细内容包括:重阳节的来历、习俗、文化内涵以及相关的民间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相关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他们尊敬长辈、关爱老人。
3.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重点: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爱老人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挂图。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重阳节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重阳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重阳节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10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重阳节的来历。
(2)介绍重阳节的习俗,如登高、赏菊、佩茱萸等。
(3)分析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如尊敬长辈、关爱老人等。
3. 互动环节(10分钟)(1)学生分享自己家中过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2)讨论如何尊敬长辈、关爱老人。
4.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如何制作重阳节主题的手工作品。
5.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手工作品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重阳节来历2. 重阳节习俗3. 重阳节文化内涵4. 重阳节手工作品制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重阳节”为主题,创作一幅手工作品。
2. 答案: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一幅具有重阳节氛围的手工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互动和实践,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尊老爱幼的品质。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其他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024年《重阳节》大班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教材《重阳节》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重阳节的由来、习俗、文化内涵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了解重阳节的相关知识,感受重阳节的传统文化氛围。
二、教学目标1. 知道重阳节的由来、时间和习俗,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2.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长辈的敬爱之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 通过手工制作、诗歌朗诵等活动,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重阳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图片、视频、诗歌朗诵音频等。
学具:彩纸、剪刀、胶棒、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让孩子们回顾已知的传统节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出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引发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新课学习:(1)讲解重阳节的由来、时间和习俗,让孩子们了解重阳节的相关知识。
(2)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重阳节的传统活动,让孩子们感受重阳节的文化氛围。
3. 实践活动:(1)手工制作:分组进行,孩子们用彩纸、剪刀、胶棒等材料,制作重阳节相关的手工作品,如重阳糕、菊花等。
(2)诗歌朗诵:挑选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歌,让孩子们进行朗诵,培养表达能力。
4.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关于重阳节的填空题,让孩子们巩固所学知识。
例题:重阳节又称(),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农历()月()日。
重阳节的习俗有()、()、()等。
5. 随堂练习:出示一组关于重阳节的选择题,让孩子们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1. 重阳节由来时间:农历九月九日习俗:登高、赏菊、吃重阳糕等2. 尊老爱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用一段话描述你心中的重阳节。
(2)为长辈制作一张重阳节贺卡。
2. 答案:(1)例:重阳节是一个充满敬意的节日,我会在这一天为长辈们送上祝福,表达我对他们的敬爱之情。
重阳节《岁岁重阳菊花香》教案重阳节《岁岁重阳菊花香》教案课案缘起:重阳将至,对这个传统节日,咱们似乎远没有足够的重视,何不和学生一路学习,也好强逼自己去亲近感悟这在古诗词中芳香的传统重阳。
用古诗词中有关重阳节的诗词来丰硕学生的情感和体悟,从诗中感悟这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登高思亲的浓浓诗意。
教学进程:一.《中华民谣》导入童白:「朝花夕拾杯中酒孤单的人在风雨以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无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一千连年前,唐朝,有个孤单的人,在风雨以后吟出一首流传千古的诗,随着我一路背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孤独的诗人是(王维),他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说的佳节是(九九重阳节)二.说重阳,话风俗⒈九九重阳节:中国前人以为,月与日阳数一致的日子特别吉利。
如正月初一为春节,三月三为上已节(清明节),五月初五是端午,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九月九重阳节,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谐音“久久”,寄长久、长寿的美好寓意,特别吉利,故称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⒉王维告知咱们,重阳节在唐朝已有的风俗有:①登山②插茱萸听说:“登山”后成了秋游日,野餐节,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插茱萸”是为了避难驱邪消灾,后来也“簪菊花”(菊花,前人以为是除病的长寿花)那一天,亲人相约登山,插茱萸,朋友相聚。
⒊那一天,孟浩然《过故人庄》(齐读)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老朋友准备了鸡和黍等农家饭菜,邀请我去他家做客。
绿树围绕着村落,青山在城外斜立。
打开窗户,就可以够看到打谷场地和菜园,好朋友赏菊饮酒畅谈,不亦乐乎!等到九九重阳,我还要来饮酒赏菊。
三.跟诗人登山去一、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红尘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须独沾衣。
重阳节赏菊习俗教案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九月初九。
这一天,人们通常会赏菊、登高、饮菊花酒等,以庆祝节日的到来。
赏菊作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赏菊的历史渊源、习俗特点以及在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活动,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一、重阳节赏菊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古代,《诗经·国风·秋风》中就有“采葛与菌,自西至东”之句,描述了秋季采菌赏菊的习俗。
这说明赏菊习俗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
另外,民间还有一个传说与重阳节赏菊有关。
相传汉代诗人屈原在赏菊之时,遭受了政敌的陷害,被流放到江南。
因此,后来人们在九月九这一天,除了赏菊外,还会采菊、插菊,并佩戴茱萸以驱邪避邪。
二、重阳节赏菊的习俗特点重阳节赏菊不仅是一种庆祝节日的方式,也是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九月初九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赏菊不仅可以欣赏到菊花的美丽盛放,还可感受到丰收与富饶之景。
因此,赏菊也被视为一种寄托吉祥和美好祝愿的方式。
重阳节赏菊有着浪漫而独特的习俗特点。
人们在赏菊时,往往会选择登高的地方,远离尘嚣,亲近自然。
他们选取最美的菊花摆放在案前,或者在家中花坛里栽种菊花,赏心悦目。
同时,人们还会品味菊花的香气,以及茱萸涩香,表达对季节变迁的感慨之情。
此外,有些地方还会举办赏菊展览,并举行赏菊赛会等活动,增添节日氛围。
三、重阳节赏菊教案设计为了让学生了解和传承重阳节赏菊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1. 了解重阳节赏菊的历史渊源:通过课堂介绍、讲解或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讲解重阳节赏菊习俗的历史渊源,引导学生对赏菊的传统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2. 观赏菊花: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花坛等地方观赏菊花。
让学生近距离欣赏菊花的美丽,感受赏菊的乐趣。
3. 了解各地重阳赏菊的特色:通过小组讨论或学生自主调研,了解各地重阳节赏菊的特色活动。
学生可以收集资料,制作展板或小册子,分享给同学们。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教案《重阳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和意义。
2.能够识读与重阳节相关的简单诗词或歌曲。
3.掌握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如登高、赏菊等。
4.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案及教学资料准备。
2.与重阳节相关的图片、挂历或装饰品。
3.相关的音乐、诗词或歌曲资源。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初识重阳节
–通过图片或故事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由来和意义。
2.手工制作重阳节装饰品
–教导学生制作菊花或重阳节挂饰,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第二课时
1.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教学生如何登高、赏菊等传统重阳节习俗,鼓励他们亲自体验。
2.学习重阳节歌曲
–学唱与重阳节相关的歌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课时
1.识读重阳节诗词
–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相关的古诗词,教导他们识读,并进行朗诵。
2.小组合作活动
–安排学生分组,让他们共同准备一场与重阳节有关的小表演或展示。
四、教学反思
1.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表现出了对重阳节的兴趣?
2.学生们在手工制作和合作活动中的表现如何?
3.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材料或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延伸活动
1.组织学生前往社区的公园或爬山进行登高,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重阳
节的乐趣。
2.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制作重阳节美食,如菊花糕等。
通过以上教学,相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重阳节,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学习中成长。
重阳节《岁岁重阳菊花香》教案
重阳节《岁岁重阳菊花香》教案
课案缘起:
重阳将至,对这个传统节日,我们似乎远没有足够的重视,何不和学生一起学习,也好逼迫自己去亲近感悟这在古诗词中芬芳的传统重阳。
用古诗词中有关重阳节的诗词来丰富学生的情感和体悟,从诗中感悟这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登高思亲的浓浓诗意。
教学过程:
一.《中华民谣》导入
童白:「朝花夕拾杯中酒
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
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
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
……
一千多年前,唐朝,有个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吟出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跟着我一起背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孤独的诗人是(王维),他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说的佳节是(九九重阳节)二.说重阳,话风俗
⒈九九重阳节:中国古人认为,月与日阳数一致的日子特别吉利。
如正月初一为春节,三月三为上已节(清明节),五月初五是端午,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九月九重阳节,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谐音“久久”,寄长久、长寿的美好寓意,特别吉利,故称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⒉王维告诉我们,重阳节在唐朝已有的风俗有:
①登山
②插茱萸
据说:
“登山”后成了秋游日,野餐节,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插茱萸”是为了避难驱邪消灾,后来也“簪菊花”(菊花,古人认为是除病的长寿花)
那一天,亲人相约登山,插茱萸,朋友相聚。
⒊那一天,孟浩然《过故人庄》(齐读)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老朋友准备了鸡和黍等农家饭菜,邀请我去他家做客。
绿树围绕着村庄,青山在城外斜立。
打开窗户,就可以看到
打谷场地和菜园,好朋友赏菊饮酒畅谈,不亦乐乎!等到九九重阳,我还要来饮酒赏菊。
三.跟诗人登山去
1、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澄澈的江水里倒映着秋天的斑斓,大雁飞过,和朋友带上酒壶登上那片依然青色的“翠微”齐山,“尘世难逢开口笑”,没有人笑我“菊花插满头”,何不尽兴啊!不喝个酩酊大醉,不到夕阳落山绝不回,才不会如那“登牛山而泪沾衣”,那样没意思的。
齐读一遍《九日齐山登高》
2、还有个我们熟悉的大诗人,第二天依旧登山去,要过“两重阳”,是谁呢?请读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此诗一说用“菊花太苦,遭遇两折”来反谑诗人的风流洒脱;而郭沫若认为,诗人借花自怜,花遭两次重阳,人遭两次重伤,语淡而意深远。
各有解读,我比较偏爱第一种。
四.“菊花”诗
1、唐代,一介书生,进京赶考,那天开榜,名落孙山,他赋菊一首,香飘长安,香透千年。
读
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那个“盛爱牡丹的李唐”,黄巢诗中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把菊花写的气魄宏伟,“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
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
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
这首诗也成了农民起义的颂歌。
(齐读)
这种气势穿过千年的遥远,在20世纪(1929年)弥漫出分外的香气。
2、1929年毛泽东填词“采桑子”一曲,听读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喜欢毛泽东在这首词中的乐观和气势。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人到中年也应如此。
五.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老年人,是我们成长的依靠。
每个人都会走向老年,1989年,我国把这个特别吉利的九九(久久)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我们也许更多关注“六一”儿童节,也许忽略了“九九”老人节,不是吗?你可以回忆一下,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你的父母怎么给你过的“六一”,再回忆一下,你的父母是如何给老人过“九九重阳节”的?
忽略老人,对于一个文明社会,这意味着什么?
今又重阳,说说你过个意义重阳的方案。
①带领老人去秋游,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②给长辈送去好吃的,不在多,在于健康。
③陪陪长辈,一家团聚,听听长辈的故事。
……
听完《中华民谣》
童白:「风雪连天万户候
莲花宝座伸出兰花手妙语解开心中事
几家欢乐几家愁
作业:
选两首重阳诗词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