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第9课时 练习三
- 格式:doc
- 大小:127.2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一课时快乐的家园A案:课时作业一、照样子数一数,画一画。
二、照样子,圈一圈。
三、看一看,填一填。
一共有()朵花,排第()。
第二课时玩具A案:课时作业一、看图圈数。
二、写数。
第三课时小猫钓鱼A案:课时作业一、看图写数。
二、按顺序写数。
第四课时文具A案:课时作业一、数一数,写数。
二、照样子,画点子。
三、按顺序填数。
第五课时快乐的午餐A案:课时作业一、画一画。
1.画,和一样多。
2.画,比多。
二、哪一组正合适?画“√”。
1.每人1双。
2.每只兔子一根。
三、比一比,最多的画“V”,最少的画“△”。
1.2.第六课时动物乐园A案:课时作业一、送小鸟回家。
(连线)二、比一比,填一填。
第二单元比较第一课时过生日A案:课时作业一、比一比,大的画“√”,小的画“O"。
二、用下面的篮子装一些同样大小的苹果,哪个装得更多?在下面画“√”。
第二课时下课啦A案:课时作业一、给最高的树涂上红色,最矮的树涂上绿色。
二、给最长的线画上“√”。
三、谁最高?请画“√”。
第三课时跷跷板A案:课时作业一、给轻的涂红色。
二、在最轻的后面画“√”。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一课时一共有多少A案:课时作业一、在口里填数。
口+1=2 2+口=3 2+3=口二、看算式接着画,接着填。
三、说一说,填一填。
第二课时还剩下多少A案:课时作业一、填一填。
5一2=口4一1=口二、看图摆一摆,再填得数。
4一1=口4一3=口5一3=口3一1=口三、看算式,先画去O,再填数。
第三课时可爱的小猫A案:课时作业一、直接写得数。
3+0= 5-4= 2-1=3-3= 5-5= 1+0=二、在○里填上“>”“<”或“=”。
3-2○1+1 5-5○1+0 5○4+05-4○0+0 2+2○4+1 3-3○0三、看图写算式。
1盘子里还剩几个苹果?2鱼缸里还剩几条鱼?第四课时练习一看图列式计算。
4+1=□5-1=□3+□=□5-□=□3+1=□5-4=□2+□=□4-□=□第五课时猜数游戏A案:课时作业一、看图填空。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一课时快乐的家园A案:课时作业一、照样子数一数,画一画。
二、照样子,圈一圈。
三、看一看,填一填。
一共有()朵花,排第()。
第二课时玩具A案:课时作业一、看图圈数。
二、写数。
第三课时小猫钓鱼A案:课时作业一、看图写数。
二、按顺序写数。
第四课时文具A案:课时作业一、数一数,写数。
二、照样子,画点子。
三、按顺序填数。
第五课时快乐的午餐A案:课时作业一、画一画。
1.画,和一样多。
2.画,比多。
二、哪一组正合适画“√”。
1.每人1双。
2.每只兔子一根。
三、比一比,最多的画“V”,最少的画“△”。
1.2.第六课时动物乐园A案:课时作业一、送小鸟回家。
(连线)二、比一比,填一填。
第二单元比较第一课时过生日A案:课时作业一、比一比,大的画“√”,小的画“O"。
二、用下面的篮子装一些同样大小的苹果,哪个装得更多在下面画“√”。
第二课时下课啦A案:课时作业一、给最高的树涂上红色,最矮的树涂上绿色。
二、给最长的线画上“√”。
三、谁最高请画“√”。
第三课时跷跷板A案:课时作业一、给轻的涂红色。
二、在最轻的后面画“√”。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一课时一共有多少A案:课时作业一、在口里填数。
口+1=2 2+口=3 2+3=口二、看算式接着画,接着填。
三、说一说,填一填。
第二课时还剩下多少A案:课时作业一、填一填。
5一2=口 4一1=口二、看图摆一摆,再填得数。
4一1=口 4一3=口5一3=口 3一1=口三、看算式,先画去O,再填数。
第三课时可爱的小猫A案:课时作业一、直接写得数。
3+0= 5-4= 2-1=3-3= 5-5= 1+0=二、在○里填上“>”“<”或“=”。
3-2○1+1 5-5○1+0 5○4+05-4○0+0 2+2○4+1 3-3○0三、看图写算式。
1盘子里还剩几个苹果2鱼缸里还剩几条鱼第四课时练习一看图列式计算。
4+1=□ 5-1=□3+□=□ 5-□=□3+1=□ 5-4=□2+□=□ 4-□=□第五课时猜数游戏A案:课时作业一、看图填空。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9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巩固和掌握表内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乘法口诀的复习。
2. 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练习题的讲解与讨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乘法口诀的熟练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口诀。
教具与学具准备:1. 乘法口诀表。
2. 实物模型或图片。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教师出示乘法口诀表,引导学生齐读。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乘法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用?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2. 教师出示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讲解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解题思路。
四、合作交流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解题心得。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解题经验。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强调乘法口诀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乘法。
板书设计:乘法口诀表乘法的意义:简便的加法运算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抄写乘法口诀表。
2. 完成练习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导入、课堂练习、合作交流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熟练掌握了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乘法口诀的熟练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补充和说明:乘法口诀的熟练运用是本节课的核心目标之一,它是学生掌握乘法的基础,也是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如复习导入、新课导入、课堂练习等,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乘法口诀。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加与减(一)第9课时小鸡吃食∣北师大版教案:小鸡吃食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课时,加与减(一)中的小鸡吃食。
通过图片展示小鸡吃食的情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观察图片,理解图片中的数学问题。
2. 让学生能够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能够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片、黑板、粉笔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展示一张小鸡吃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数学问题。
提问:“小鸡一共吃了几颗豆子?还剩下几颗豆子?”2. 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讲解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小鸡吃了3颗豆子,又吃了2颗豆子,一共吃了几颗豆子?”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10以内的加法进行计算。
4. 随堂练习:出示练习题:“小鸡吃了5颗豆子,又吃了4颗豆子,一共吃了几颗豆子?”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老师进行个别辅导。
5.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题:“小鸡吃了7颗豆子,又吃了3颗豆子,一共吃了几颗豆子?”六、板书设计板书题目:小鸡吃食板书内容:3 + 2 = 55 + 4 = 97 + 3 = 10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小鸡吃了8颗豆子,又吃了1颗豆子,一共吃了几颗豆子?答案:92. 小鸡吃了6颗豆子,又吃了4颗豆子,一共吃了几颗豆子?答案:103. 小鸡吃了7颗豆子,又吃了3颗豆子,一共吃了几颗豆子?答案:1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小鸡吃食的情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图片,发现数学问题,并能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个别学生的计算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九课时练习三【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和不进家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法。
【教学难点】重点:熟练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举例子复习不进位加法与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思考过程)二、基本练习指导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
(2)、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三、变式练习1、指导完成第1题。
(1)指导看懂题意。
(2)学生完成后交流结果。
2、指导第2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完成后校对结果。
3、指导第7题。
(1)明确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
4、指导第6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完成后校对结果。
四、提高练习1、指导第5题。
(1)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开火车,说答案。
五、开放性练习(指导第9题)1、先独立解题。
2、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算式更好地写出来?3、交流。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对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总结得很全面,下来要有意识地多加练习,相信大家的计算能力会更高。
【教学反思】教师没有过多地复述如何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善于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激励学生总结交流,这样一来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教学效果良好。
总结交流之后进行针对性练习,有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练习形式多样化能有效地避免单一练习的枯燥乏味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
第九课时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和不进家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加减法。
【教学难点】
重点:熟练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举例子复习不进位加法与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思考过程)
二、基本练习
指导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
(2)、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三、变式练习
1、指导完成第1题。
(1)、指导看懂题意。
(2)、学生完成后交流结果。
2、指导第2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完成后校对结果。
3、指导第7题。
(1)、明确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
4、指导第6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完成后校对结果。
四、提高练习
1、指导第5题。
(1)、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开火车,说答案。
五、开放性练习。
(指导第9题)
1、先独立解题。
2、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算式更好地写出来?
3、交流。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对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总结得很全面,下来要有意识地多加练习,相信大家的计算能力会更高。
【教学反思】
教师没有过多地复述如何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善于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激励学生总结交流,这样一来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教学效果良好。
总结交流之后进行针对性练习,有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练习形式多样化能有效地避免单一练习的枯燥乏味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