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学导论课后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37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章地震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三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一) 中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区地震最多最密布的国家之一。
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 1,200余次,其中的1/10发生在中国。
近年以来,在中国平均每年发生6次6级以上地震;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7.6万余人,伤者约76.3万人;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仅对1949年以来的12次7级以上地震的统计,房屋倒塌600多万间,合1亿平方米,价值逾百亿元。
其它工农业生产设施及各种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左右。
下面例出了近代其中几次灾害严重的地震损失和伤亡情况。
邢台地震:1966年3月8日和22日邢台6.8级、7.2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第一次大地震,共有8064人丧生、38000馀人受伤。
受灾面积达23000平方公里;唐山地震:中国唐山大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震中位于唐山市区。
造成24万人死亡,16万多人伤残,财产损失达100亿元以上。
汶川地震:2008 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烈度达到9度。
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芦山地震: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 震源深度13公里。
(二) 美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美国的地震分布是环太平洋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1906年4月18日,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造成城市供水系统破坏,并因火炉倾倒引发大火,大火持续三天三夜,将10平方公里的市区化为灰烬,死亡700人,直接经济损失5亿美元。
第一、二章地震的基础知识1、世界地震分布的主要集中区域是什么?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大洋海岭地震带2、地球内部的基本构造是什么?地壳(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岩石)、地幔(上、下地幔、岩石和软流层)、地核(外核、内核)3、4、5、从地震成因、地震序列、震源深度上划分,地震类型主要有哪些?(构造、火山、陷落、诱发)(主震余震型、震群型、单发型)(浅源、中源、深源)6、构造地震发生的宏观背景是什么?板块的构造运动7、简要叙述地震发生机理的弹性回跳说。
地壳由弹性的、有断层的岩层组成;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以弹性应变能的形式在断层中长期积累;当弹性应变能积累及其岩层变形到达一定程度时,断层上某一点的两侧岩体向相反方向突然滑动,弹性应变能释放,产生地震,发生变形的岩体又重新恢复到,没有变形的状态。
8、简要叙述地震发生机理的粘滑说。
每一次断层发生错动时,只释放了积累的应变能中的一小部分,而剩余部分则被断层面上很高的动摩擦力所平衡,地震后,断层两侧仍有摩擦力使之固结,并可以再积累应力而发生较大的地震。
9、什么是震级,一般如何定义?震级是表示一次地震大小的指标,是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尺度。
一般以地震仪记录的水平方向地震波最大位移的平均值来测定震级的大小。
10、什么是烈度?震级和烈度有何关系?烈度是某一区域范围内地面和各种建筑物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的一个指标。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则随地而异。
11、什么是烈度衰减规律?描述烈度随震级和距离变化而改变的统计规律。
实际地震烈度的分布并不十分规则,通常取圆形等震线拟合和椭圆形等震线拟合两种类型。
12、地震波有哪些类型?体波(纵波、横波)、面波(瑞利波、乐夫波)13、什么是纵波、横波,它们的传播速度有什么差异?试从弹性波动方程的角度进行推导。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为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正交的为横波。
波动方程具有同样的形式,但是系数不同,P34,3514、地震动各分量主要由什么波产生的?体波产生水平和垂直分量,面波产生转动分量。
工程结构抗震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构造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类型。
2.地震按地震序列可划分为(孤立型地震)、(主震型地震)和(震群型地震)。
3.地震按震源深浅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4.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5.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6.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的传播速度(快)。
7.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8.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9.震级相差一级,能量就要相差(32)倍之多。
P510.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
11.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来确定。
12.设计地震分组共分(三)组,用以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
13.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
14.关于构造地震的成因主要有(断层说)和(板块构造说)。
15.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筑物产生(垂直振动),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振动),而面波使建筑物既产生(垂直振动)又产生(水平振动)。
16.面波分为(瑞雷波 R波)和(洛夫波 L波)。
17.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将建筑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18.《规范》按场地上建筑物的震害轻重程度把建筑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19.我国《抗震规范》指出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
20.饱和砂土液化的判别分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度试验判别)。
21. 可液化地基的抗震措施有(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小基础偏心)和(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
详见书P1722.场地液化的危害程度通过(液化等级)来反映。
23.场地的液化等级根据(液化指数)来划分。
地震参考答案地震参考答案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和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地震参考答案。
本文将从地震的原因、预测、减灾和救援等方面,探讨地震参考答案。
一、地震的原因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断层运动引起的,而地壳的运动主要是由地球板块的运动引起的。
地球板块是地壳上的大块岩石,它们不断地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和碰撞,形成了断层。
当板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二、地震的预测地震的预测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虽然目前还无法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但科学家们通过观测地震前兆,可以对地震的概率和可能性进行一定的预测。
地震前兆包括地震云、地震动物、地磁异常等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测和分析,可以提前预警地震的可能发生。
三、地震的减灾地震发生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至关重要的。
地震减灾的关键在于提前做好防震准备,包括建设抗震建筑、加强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等。
此外,加强地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也是减灾的重要手段。
四、地震的救援地震发生后,救援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地震救援需要各方面的协作和配合,包括政府、救援机构、志愿者等。
救援工作主要包括搜救被困人员、提供紧急医疗救助、提供食品和水等基本生活物资等。
此外,心理援助也是地震救援的重要一环,因为地震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需要专业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五、地震的国际合作地震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共享地震监测数据、研究成果和救援经验,提高地震预测和减灾的能力。
此外,国际合作还可以加强地震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地震科学的发展。
六、结语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掌控它,但通过科学的观测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和灾害。
地震参考答案提供了一些关于地震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措施,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地震学导论
《地震学导论》是一本关于地震学基础知识的教材,通常用于地球科学、地质工程、建筑工程以及相关领域的教育和研究。
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地震的监测和记录、以及地震灾害的评估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到地震波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等多个方面。
在地震学中,研究者们通过分析地震波的特性来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以及通过研究地震的序列和地震发生的机制来理解地震的动力学过程。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它们可以是纵波(P波)、横波(S波)或者面波。
这些波动的传播特性受到地球内部介质的影响,如介质的密度、速度、以及波的传播路径等。
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性质。
地震的监测和记录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通过设置地震仪来监测地震波的传播,科学家们可以获得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以及地震波的到达时间等信息。
这些数据对于理解地震的特性、评估地震灾害的影响以及进行地震预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震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地震灾害的评
估和预防。
地震灾害包括地震引起的地面破坏、海啸、以及次生灾害等。
通过对地震灾害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评估地震对建筑物、基础设施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地震学导论》这本书通常会涵盖上述提到的各个方面,为读者提供地震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
这本书对于从事地震学研究、地震工程、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系统西安交通大学--工程构造抗震学习指南全部答案地震作用下,确定刚性构造确实定加速度反响应趋于零〔〕答案是:×为了削减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展,即初判法和标准贯入试验法判别。
〔〕答案是:√框架-抗震墙构造中抗震第一道防线是剪力〔〕答案是:√非构造构件的存在,不会影响主体构造的动力特性。
〔〕答案是:×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构造,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
〔〕答案是:√构造地震分布最广,危害最大。
〔〕答案是:√地震根本烈度是指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患病的超越概率为 10%的地震答案是:×在计算地震作用时,多质点体系的高阶振型发挥的奉献比低阶振型小。
答案是:√假设构造体系按某一振型振动,体系的全部质点将按同一频率作简谐振答案是:√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小。
答案是:×多遇地震下的强度验算,以防止构造倒塌。
答案是:×在同等场地、烈度条件下,钢构造房屋的震害较钢筋混凝土构造房屋的震害要大。
答案是:×地基的抗震承载力确定大于静承载力。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规定,依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及设计工作寿命期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答案是:√构造的刚心就是地震惯性力合力作用点的位置答案是:×砌体房屋中,满足确定高宽比要求的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根底答案是:√多层砌体房屋应优先承受纵墙承重体系。
答案是:×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将随轴压比的增加而减小答案是:√设防烈度小于 8 度时,可不考虑构造物场地范围内发震断裂的影响答案是:√建筑场地类别主要是依据场地土的等效剪切波速和掩盖厚度来确定的答案是:√限制梁柱的剪压比,主要是为了防止梁柱混凝土过早发生斜压破坏答案是:√一般体系阻尼比越小,体系地震反响谱值越大。
答案是:√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暗梁答案是:×为防止地基失效,提高安全度,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应在地基土静承载力的根底上乘以小于 1 的调整系数答案是:×振型分解反响谱法只能适用于弹性体系答案是:√地震现象说明,横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
地震方面的概论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地震方面的概论书籍:
1. 《地震学导论》(霍尔)、《地震学》(理查德斯、麦克希兰):这些书籍是地震学入门的经典教材,涵盖了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地震监测与仪器、地震地质等内容。
2. 《地震和地壳运动》(斯坦利):详细介绍了地震的形成机制、震源、震源参数,以及地震活动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3. 《地震工程学概论》(库雷克):介绍了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影响,阐述了地震工程学中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4. 《地震预测:科学与社会》(莫戈尔、康特兹):探讨了地震预测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这一领域的社会影响和挑战。
5. 《活动断层与地震危险性评估》(沃尔斯顿):介绍了活动断层的性质、分类以及对地震危险性评估的重要性,是地震地质学领域的经典著作。
6. 《震源机制及其应用》(伍兆龙):系统介绍了地震的震源机制,以及如何应用震源机制研究构造活动和地震预测。
这些书籍涵盖了地震学、地震工程学和地震地质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对于对地震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很好的入门和深入学习的资料。
1、地震按成因分类: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称为地震。
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2、地球上的4个主要地震带:(1) 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约80%浅源地震和90%的中深源地震,以及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这一地带。
(2) 欧亚地震带除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中深源地震外,几乎所有的其他中深源地震和一些大的浅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地震活动带。
(3) 沿北冰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主要山脉的狭窄浅震活动带(4) 地震活跃的断裂谷3地震波类型: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这就是地震波。
体波(1) 纵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
特点:周期短,振幅小。
(2) 横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特点:周期较长,振幅较大。
5、地震仪组成:现代地震仪:拾震器,放大器和记录系统6、、一、以地面最大加速度为标准以最大速度为标准7、根据里氏震级的定义,在震中100公里外,地震仪监测到最大振幅为1微米(千分之一毫米)的地震波,地震便是0级;10微米的地震是1级地震,1毫米的地震就是3级地震。
以此类推,里氏震级每上升1级,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振幅增大10倍近震震级标度ML –地方震级面波震级标度MS –远震、浅地震体波震级标度mb -深源、浅源、远距离10、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得来的综合烈度,表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
基本烈度是指在一定期限内.一个地区可能普遍遭遇的最大烈度,也就是预报未来一定时间里某一地区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影响程度.基本烈度的时间一般是以一百年为限;基本烈度所指的地区,并非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筑物场地,而是指一个较大的范围(例如一个区、县或更大的范围)的地区而言,因此基本烈度也叫区域烈度.至于具体工程场地局部浅层构造、地基土和地形地藐等对烈度的影响因素(有时也叫场地烈度或小区域烈度)13、对场地烈度的理解一般有两种.①地震烈度小区域划分方法.该法认为如果以一般中等强度的地基土作为标准,则基岩上的烈度可以降低一度,而软弱地基应提高一度并以此为界限,制定了各种单一土层的烈度调整幅度.当为多层土时将各单层土的烈度调整值按土层厚度加权平均.此外还考虑了地下水位的影响,认为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时烈度可提高半度.这种方法对一般建筑物的宏观破坏现象是可行的,但用于新建工程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视了不同结构在不同地基上有不同的反应,对地基失效引起破坏与振动引起的结构破坏不加以区分.②认为所谓场地烈度问题就是建筑场地的地质构造、地形、地基土等工程地质条件对建筑物震害的影响,要尽量弄清楚这些因素的影响,并在工程实践中加以适当考虑.地质构造主要是指断层的影响.多数的浅源强地震均与断层活动有关;特别是深大断裂,一般与当地的地震活动性有密切关系,是确定基本烈度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潜在地震活动的断层通常称为发震断层,不属场地烈度问题所考虑的范围.地基土质条件对建筑物震害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但是这个问题十分复杂:这是因为地震时地面的震动是以地震波的形式从震源通过复杂的中间介质又经过许多层次的地基土的反射、折射和滤波作用,而将震动的能量传给建筑物,引起建筑的震动和破坏;另一方面当建筑物发生振动以后又将一部分振动能回输到地基中去,这样建筑物和地基土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
第一章地震工程学概论一、选择题1、建筑抗震设防烈度是根据下列哪一项确定:[C]A. 多于地震烈度B.罕遇地震烈度C. 基本地震烈度D. 震级2、下列哪些为抗震概念设计的范畴?[ABCE]A.房屋的高宽比限制;B. 抗震结构体系的确定;C.保证女儿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D.构件截面尺寸的确疋;E.选择有利场地。
3、下列设防烈度的说法中,哪条是不正确的?[D]A.设防烈度并非是基本烈度;B.设防烈度大都是基本烈度;C. 设防烈度是该地区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遭受的最大的地震产生的烈度;D. 设防烈度不能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随意提高。
4、通常生命线系统的建筑,包括医疗、广播、通信、交通、供电、供气、消防、粮食等建筑,在抗震规范中列为下列何种?[B]A.甲类建筑B. 乙类建筑C. 丙类建筑D. 丁类建筑5、延性结构的设计原则为[B]A. 小震不坏,大震不倒;B.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C. 进行弹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发现承载力不足时,修改截面配筋;D. 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发现薄弱层、薄弱构件时进行设计。
二、填空题1、世界上主要地震带分别为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2、工程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3、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四个抗震设防类别,这些类别是甲、乙、丙、丁。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适用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范围是6、7、8、9度。
5、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以体波的形式传播,它又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
&在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7、对甲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值应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8、地震动的三要素为最大加速度、频谱成分和持续时间。
、名词解释震级: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用M表示log A ,式中A表示标准地震仪距震中100k m纪录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单位为微米。
地震烈度:度量某一地区地面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哈工大地震工程课程题库(2015)地震工程课程要点(2015)目录地震工程课程要点(2015) (1)参考资料: (2)1.导论、成因、地震度量 (2)2.地震动观测和数据处理 (3)3.地震动特征和地震动衰减 (4)4.影响结构反应的重要参数 (5)5.单自由度结构的地震反应 (7)6.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谱 (8)7.地震反应分析的动力方法 (9)8.地震反应静力方法 (10)9.地震危险性和结构易损性 (10)10基于性态的地震工程方法 (11)11设计地震和抗震设防标准 (11)参考资料:哈工大地震工程课件Chopra 结构动力学教材网上的地震工程知识点汇编以及相关参考文献1.导论、成因、地震度量1.1地震成因地震发生被认为由板块的大规模的地球构造运动过程造成。
1.2断层岩层的两部分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构造运动产生应变能在两部分的接触面断裂时释放。
变形的两部分回弹、震动直至平衡,此时地震产生。
该过程即为著名的回弹理论。
与此同时,产生的破裂称为断层(或断裂)。
1.3地震波,地震动(自己总结):(1)地震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2)由地震波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地震动1.4烈度(1)烈度:某区域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破坏强弱程度(2)等震线:同一次地震影响下破坏程度(或烈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或“一次地震造成的地震烈度的分区图。
(3)烈度异常:1)在某烈度区内会后少数地区的烈度高于或低于烈度区的烈度2)影响因素:地形地貌,场地土质条件,地下水埋藏深度,当地房屋抗震性能差异。
(4)烈度的衰减:在一定震级下,烈度随距离的变化规律。
(5)综合等震线图:1)将一个大区域历次地震的等震线资料综合在一张图上,显示各地区遭遇过的最大烈度,该图称为该地区的地震综合等震线图。
2)可为人们认识强烈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地震活动的强度(尤其是强弱的上限)与地质构造条件的关系和各地区地震影响场特征等提供重要信息。
地震概论样题参考答案
一、1-5:CCACC 6-8:BAD
二、1-5:××√×√ 6-9:√×√√
三、(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
2、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
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注意此题每一小
题错一个空扣1分,错2个不得分。
3、行星、地球、生命、人类。
4、扩张、汇聚、转换。
5、深海、大地震、开阔逐渐变浅的海岸。
四、1、如图。
2、A
五、1、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周期长、
传播远。
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条件下,处于大震级远离震中的高耸建筑物的震害比中小级震级近震中距的情况严重的多。
汶川地震的地震波传到北京体波几乎没有了,只剩下长周期的低频面波,高耸建筑物受低频震荡的影响较大,而低矮建筑受高频震荡的影响较大.
所以北京中心商业区(CBD)震感强烈,北大却没有什么感觉.
2、在地面上测到的地震引起的地面振动,不仅仅是由地震的大小决定的,它还跟地震波传播的时候所经过地方的介质性质大有关系。
地震是地底下岩石突然的错动,这个错动是有方向性的。
地震发生的时候,向东发出的地震波和向北发出的地震波,在幅度上本来就可能不一样,即辐射有所谓的“方向性”。
地震学家在测量地震震级的时候常不得不用不同的标度或尺度测量,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可以用同一把“尺”来量的。
六、。
二十一、动荷载和静荷载区别地震作用属于动力荷载。
动力荷载与一般静力荷载的区别体现在:1)结构所受动力荷载的大小与结构自身特性密切相关,结构的质量和刚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地震作用的强弱。
2)地震作用是一种不规则的循环往复荷载,其解答不具有静力问题解答的唯一性,工程上主要关注地震作用峰值;3)与静力荷载相比,地震作用具有更大的随机性,表现在发生过程的不确定性、发生地点、时间、强弱的不确定性上。
因此,抗震设计有别于一般静力设计。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或欧亚地震带(3)大洋海岭地震带二十二、板边地震和板内地震特点有一些地震并不发生在板块边缘附近,这些地震称为板内地震。
与板边地震性比,板内地震有如下三个特点:1. 地震地点零散,频度较低2. 板内地震危害大.二十三、地震序列类型火山地震、天然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主震:某一次较大的地震;前震:主震之前与之相关的地震余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通常地震序列有三种基本类型:①主震余震型:主震释放能量最大,伴以相当数目的余震和不完整的前震。
典型的有汶川大地震、唐山大地震。
②震群型地震:主要能量通过多次较强地震释放,并伴以大量小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等。
③单发型地震,主震突出,前阵与余震很小,如1976年内蒙和林格尔地震。
世界地震构造系统全球地震可分为三个地震构造体系:(1)环太平洋地震构造系(2)大陆地震构造系(3)洋脊地震构造系(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中国地震分区与地震带从地震分布特征来看,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构造系的交汇部位;从地震地质背景来看,我国大陆存在发生频繁地震的内因和外在条件。
我国地震频繁而强烈。
我国地震基本特征:1)我国地震大多属浅源构造地震,一般,东部10-20km,西部40-50km。
2)强震区和强震带的分布主要受断块构造控制,绝大多数地震与区域性大断裂有关。
3)一定地区内的地震活动过程,存在明显的平静期和活跃期的交替现象。
目录一、题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解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框架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钢框架内力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钢梁验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钢柱验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钢框架杆件模型弹性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钢框架弹性阶段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地震按成因分类: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称为地震。
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2、地球上的4个主要地震带:
(1) 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约80%浅源地震和90%的中深源地震,以及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这一地带。
(2) 欧亚地震带除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中深源地震外,几乎所有的其他中深源地震和一些大的浅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地震活动带。
(3) 沿北冰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主要山脉的狭窄浅震活动带
(4) 地震活跃的断裂谷
3地震波类型: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这就是地震波。
体波
(1) 纵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
特点:周期短,振幅小。
(2) 横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特点:周期较长,振幅较大。
5、地震仪组成:现代地震仪:拾震器,放大器和记录系统
6、、一、以地面最大加速度为标准
以最大速度为标准
7、根据里氏震级的定义,在震中100公里外,地震仪监测到最大振幅为1微米(千分之一毫米)的地震波,地震便是0级;10微米的地震是1级地震,1毫米的地震就是3级地震。
以此类推,里氏震级每上升1级,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振幅增大10倍近震震级标度ML –地方震级面波震级标度MS –远震、浅地震体波震级标度mb -深源、浅源、远距离10、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
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得来的综合烈度,表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
基本烈度是指在一定期限内.一个地区可能普遍遭遇的最大烈度,也就是预报未来一定时间里某一地区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影响程度.
基本烈度的时间一般是以一百年为限;基本烈度所指的地区,并非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筑物场地,而是指一个较大的范围(例如一个区、县或更大的范围)的地区而言,因此基本烈度也叫区域烈度.至于具体工程场地局部浅层构造、地基土和地形地藐等对烈度的影响因素(有时也叫场地烈度或小区域烈度)
13、对场地烈度的理解一般有两种.①地震烈度小区域划分方法.该法认为如果以一般中等强度的地基土作为标准,则基岩上的烈度可以降低一度,而软弱地基应提高一度并以此为界限,制定了各种单一土层的烈度调整幅度.当为多层土时将各单层土的烈度调整值按土层厚度加权平均.此外还考虑了地下水位的影响,认为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时烈度可提高半度.这种方法对一般建筑物的宏观破坏现象是可行的,但用于新建工程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视了不同结构在不同地基上有不同的反应,对地基失效引起破坏与振动引起的结构破坏不加以区分.
②认为所谓场地烈度问题就是建筑场地的地质构造、地形、地基土等工程地质条件对建筑物震害的影响,要尽量弄清楚这些因素的影响,并在工程实践中加以适当考虑.
地质构造主要是指断层的影响.多数的浅源强地震均与断层活动有关;特别是深大断裂,一
般与当地的地震活动性有密切关系,是确定基本烈度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
具有潜在地震活动的断层通常称为发震断层,不属场地烈度问题所考虑的范围.
地基土质条件对建筑物震害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但是这个问题十分复杂:这是因为地震时地面的震动是以地震波的形式从震源通过复杂的中间介质又经过许多层次的地基土的反射、折射和滤波作用,而将震动的能量传给建筑物,引起建筑的震动和破坏;另一方面当建筑物发生振动以后又将一部分振动能回输到地基中去,这样建筑物和地基土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