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 格式:pdf
- 大小:345.55 KB
- 文档页数:3
新视野INSHIYEXMar. 2016 MAGAZINE 125通过一定设计手段所塑造的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标准,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进行创新性结合,其设计效果更符合我国人民的需求,以更好地践行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本文在系统介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两者进行创新性结合的原则,并最终结合农村与校园景观设计探索其实际应用。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自然景观以其自身直观的审美性可以最大程度促进人类对于景观的欣赏,从而有利于对景观的保护;而人文景观作为精神的外在表现,可以提升受众的艺术涵养,因此两者之间的结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相关概念景观这一表述最初来源于德语,是指地表以上可以看见的景象,因此与风景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者之间的差别则主要表现为景观兼具天然性与人造性的双重属性,而风景更多源于天然,因此景观本身即具有人文与自然的双重含义。
自然景观根据通常的理解,是指自然界中原本就存在的、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或者几乎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事物;人文景观则是指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事物,其中包含两个方面:(1)人类为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添附于自然景观之上而形成的景观;(2)人类依靠自身的技术与智慧所创造的独立存在的景观,比如城市景观。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作为景观的两个基本的构成部分,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众多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案例。
(1)泰山。
泰山作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典型代表,是文化与资源的宝库,其中的石刻是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2)西湖。
西湖作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其中的一个重要特色正在于自然景观与人为设计的完美结合,同时其与诸多历史人物之间的联系更留下千古美名。
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的原则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创新性结合应该在一定原则与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以最终确保两者相结合的最佳效果。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赏析一、泰山的历史与地位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是中国五岳之首。
自古以来,泰山就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被誉为“天下第一山”。
泰山的地势险峻,绵延峻岭,峰峦叠嶂,景色壮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登山观赏。
二、泰山的美丽景观泰山有着众多的美丽景观,其中包括: 1. 千佛峰:位于泰山的最高峰,峰顶建有万仙阁,登上千佛峰可以俯瞰整个泰山的壮丽景色。
2. 玉皇顶:泰山的中心地带,是登山者们最终的目的地,站在玉皇顶上可以看到360度的美景。
3. 少室山:是泰山的东南麓,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山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4. 补天石:传说中补天时断落下的石头,是泰山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5. 太室阙: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最壮丽的古代建筑群之一,是泰山的重要文化景观。
三、泰山的诗词与文化泰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源泉,许多著名的诗词作品都与泰山有着密切的关系。
### 1. 诸葛亮《过雒山道中作》泰山是中国山脉中最著名的山之一,不少文人墨客都在登泰山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例如,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途经泰山时写下了《过雒山道中作》:“登泰山而小天下,此山也者,天下之大山也。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泰山的雄伟与壮丽。
2. 杜甫《登泰山封禅事后寄方外僧》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也曾登上泰山,并在封禅事后写下了《登泰山封禅事后寄方外僧》:“齐州泰山天下雄,登高会稽古未穷。
”这首诗以豪迈的语言描绘了泰山的壮丽与庄重。
3. 白居易《访袁拾遗不遇,泰山夜归宿李杜茅山韵》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在游历泰山时,与袁宏道相识,但未能见面,后来在回程途中,白居易写下了《访袁拾遗不遇,泰山夜归宿李杜茅山韵》:“聊向背城登短岭,气味周行独不杳。
溪迴静野复平甸,月晓兰亭欲曙霞。
”这首诗以平和的语气诉说了他与泰山的心灵沟通。
4. 李白《夜泊黄州》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在《夜泊黄州》中写道:“猿鸟恋旧林,人事有代谢。
中国泰山文化中国泰山文化摘要: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古称“岱宗”,形成于25亿年前,是第一次造山运动兴起的大山;它位于山东省中部,华北大平原东侧,京沪铁路中段。
泰山山脉自西向东沿黄河南岸绵延二百多公里。
主峰在山东省省会济南市以南65公里的泰安市境内,海拔1545米。
她东威沧海,西镇大河,山势挺拔,奇峰突兀,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史悠久,文物众多,雄伟、奇特、古老、秀丽,是我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载人《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单位。
关键词:泰山文化正文:(一)景区概况泰山风景区横跨泰安、济南两市,北距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60公里,南离鲁国都城、孔子故乡的曲阜70公里,津浦铁路在泰山西南侧通过,泰肥、泰新、泰宁、泰济等多条铁路、公路在泰山之南交叉。
泰山气候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山下为暖温带,山顶为中温带。
泰山地区文化历史,几乎与整个中华民族同龄,泰山南麓有大汶口文化,北麓有龙山文化遗址,可以佐证,再早些,还有5万年以前的新泰人文化遗存。
更重要的是泰山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成为中国最早的名山,五岳之首,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山岳,这个历史贯穿着整个封建社会,因而使它具有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
从先秦时代到中国封建社会结束,前后连续四千年数以百代的帝王或代表帝王的使臣朝拜祭礼泰山,形成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帝王封禅祭礼、百姓朝山进香的路线,即从祭地的嵩里山经帝王驻地的泰城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长达十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一条轴线。
在数千年的泰山文明史中,不仅有泰山的封禅史,还有宗教、审美、科研以及农民运动的丰富历史。
尤其在审美发展史上所产生的美学价值是十分突出的,通天拔地的泰山给人以雄伟的美感。
(二)文化意义泰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象征,泰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泰山山体的视觉形象端庄凝重,雄伟壮丽:泰山的山体形象,给人以高大、厚重、敦实、坚毅、稳固、安定、壮观、壮美的感觉与审美效果。
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令狐采学摘要:五岳之首的泰山,庄严神圣,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历代皇帝多以封禅泰山为最高荣誉。
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泰山,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的神圣载体。
关键词:泰山历史文化遗产价值1 泰山的人文历史底蕴泰山,东望黄海,西襟黄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济南,以拔地能天之势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可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是融自然与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世界名山。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
根据近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泰山周围自远古时是繁衍的中心地带之一。
沂源奥陶纪石灰岩洞穴遗址内,有旧石器晚期的少女臼齿其特征较北京猿人进步,故称“智人牙齿”。
泰山南麓大汶口遗址和北麓的龙山城子崖遗址均属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
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研究母系氏族社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和产生、国家的兴起、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百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相当于炎黄时期,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则相当于尧舜禹时期。
我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有伏羲、黄帝、舜、颛顼等4人出生于泰山周围,7个建都于泰山周围,所以王国维说:“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
大之虚在陈(今河南淮阳),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今河南偃师)。
”自伏羲至炎帝、黄帝、颛顼等华族均发祥于泰山。
黄帝生于曲阜燕北的寿丘,活动于泰山周围,《韩非子•十过篇》载,黄帝曾令鬼神于泰山之上。
《黄帝玄女战法》说,黄帝曾于泰山之上接受女兵法;黄帝战胜蚩尤后曾为“泰山之稽”。
近几年对城子崖遗址的继续发掘与研究,验证了部分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
泰山人文景观介绍
泰山人文景观是指在泰山景区内人们所创造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泰山人文景观,包括历代帝王、名人、文人墨客以及普通百
姓对泰山的咏叹和赞颂。
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是民
族意识的集中体现。
这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在空间
上连绵不断,在时间上延续不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对大自然认识、征服与改造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
财富的总和。
这些人文景观的核心内容是自然景观,也包括历史
文物和名胜古迹等。
泰山人文景观主要由帝王封禅、文人吟咏、民间传说组成。
1.帝王封禅
历史上帝王对泰山进行了多次封禅活动,这些活动从战国一
直延续到清朝。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37位帝王来到泰山封禅,其中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等人曾在泰山举行过大规
模的封禅活动,这为泰山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例如:秦始皇东巡时,在泰山祭天;汉武帝在泰山封禅时,祭祀了
很多神;唐高宗李治曾在泰山封禅;唐玄宗曾在泰山举行大规模
祭祀活动,并将“封禅”改为“受封”。
—— 1 —1 —。
《泰山风光》吴组缃第一篇范文《泰山风光》吴组缃读后感泰山,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对象,其雄伟壮观、气象万千的风光,不知引发了多少诗人、画家的遐想。
吴组缃先生的《泰山风光》正是这样一部向读者展现泰山神韵的佳作。
书中,吴组缃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泰山的四季风光,春之生机、夏之繁茂、秋之斑斓、冬之素裹,将泰山的自然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写道:“春来草木知时,万物更新,泰山亦然。
”短短一句,便将泰山的春天描绘得栩栩如生。
作者在书中对泰山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从古代的帝王封禅,到文人墨客的题咏,再到民间的传说,无不体现出泰山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正如书中所述:“泰山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
”书中对泰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紧密结合进行了独特的解读。
在作者看来,泰山之美,不仅在于其雄伟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其深厚的人文底蕴。
这种观点在书中多次得到印证,如:“泰山之美,美在自然,美在历史,美在人文。
”书中文字犀利,旁征博引,触类旁通。
作者通过对泰山的描绘,引发了对人生、历史、文化的诸多思考。
例如,在描述泰山日出的壮观景象时,作者写道:“日出东方,光华万丈,人生短暂,吾辈当自强不息。
”此句既展现了泰山的壮美,又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不仅让我领略到了泰山的自然风光,更让我对泰山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观点独特,文字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正如书中所言:“泰山之美,美在内涵,美在底蕴。
”吴组缃先生的《泰山风光》正是这样一部展现泰山内涵与底蕴的佳作。
第二篇范文《泰山风光》吴组缃读后感——从自然与人文的交织视角在《泰山风光》一书中,吴组缃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将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泰山画卷。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尝试从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本书,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泰山,自古以来便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其雄伟壮观的自然风光令人神往。
泰山导游词讲解2则【文章导读】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以“通天拔地之势,擎天捧首之姿”屹立于齐鲁大地,号称东岳,尊为五岳之首,是著名的山岳公园和天然历史艺术博物馆。
下面关于泰山导游词讲解2则,欢迎大家阅读借鉴!【篇一】泰山导游词各位朋友:你们好!热诚欢迎你们到泰山来,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从泰山中路登上山顶。
这座高大、古老的泰山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与文化的积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我们仍要像古人那样问一句岱宗夫如何,然后,同我一起步入大山,去领略泰山的神韵。
这里是岱庙。
从岱庙开始,经岱宗坊、一天门、红门、中天门、升仙坊至南天门、是古代皇帝封禅泰山所走过的路,现在被知名人称为登天景区,也称中路,是如今泰山登山6条路中最古老的一条。
我们将从这条路登上极顶。
大家注意到了巍峨的岱庙前,还有一座较小的庙宇,这就是遥参亭,是当年皇帝封禅泰山的起始点。
当年帝王来泰山举行封禅祭典时,都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因此明朝之前,称此为草参亭。
明代加以扩建时,改名为遥参亭。
虽是一字之易,基虔诚却尽含其中了。
朋友们,中国的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有着独特地位的,这座遥参亭的建筑构思既出于封禅大典将由此为前奏而步步进入高潮的需要,也是中国古代先抑后扬的美学思想的体现。
正阳门内就是岱庙了,平是一个神奇的方。
岱庙有着如此的魅力,决定于它自身的特征。
首先,它的围墙便与一般庙宇不同,围墙周1300米,5层基石,上砌大青砖,呈梯形,下宽17.6米,上宽11米,高约10米,共有8座门:正中为正阳门,是岱庙的正门。
由正阳门进得岱庙来,迎面是配天门,取孔子说的德配天地之意。
配天门两侧,东为三灵侯殿,西为太尉,三殿之间以墙相连,构成岱庙中间第一进院落。
过了仁安门,便是雄伟高大的宋天贶,它又叫峻极殿,是这座庙宇的主体。
天贶殿面阔9间,643.67米,进深5间,17.18米,通高23.3米。
形容泰山的词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
遗产,以其巍峨壮观的山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以下是我用中文为您准备的泰山形容词列表:
1. 雄奇壮观:泰山是中国最雄伟壮观的山峰之一,拥有峻峭的山峰、
陡峭的岩壁和壮观的风景,让人无法忘怀。
2. 神秘奇幻:泰山因其历史渊源和神秘传说而备受瞩目,许多传说、
神话和文化遗产都与泰山密不可分,让人感受到一种神秘而奇幻的美。
3. 神圣庄严:泰山是道家、儒家、佛家等多个宗教的修行之地,受到
众多信徒的尊崇,许多古迹和寺庙更是体现泰山的神圣庄严。
4. 悠久历史:泰山不仅是一座雄伟的山峰,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被誉为“五岳独尊”。
5. 大气磅礴:泰山高耸入云,峰峦叠嶂,山势雄奇,天地间形成的气
势磅礴,让人感到宏大、壮丽,无与伦比。
6. 神奇鬼斧:泰山是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山石扭曲,奇
峰异石,形态多变,让你感受到鬼斧神工的魅力。
7. 静谧祥和:除了泰山的宏伟壮观,泰山还有着令人静心祥和的景色,
山水相依,气象万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祥和的领域。
8. 严峻险峻:泰山的山路崎岖,山路上有着许许多多的险峻之处,需要游客具备不俗的登山技巧和毅力,但这也是保持泰山原始、自然美的一大特色。
9. 纯净清新:泰山山脉南北长约100公里,茂林修竹,动植物繁多,纯净的空气和清新的气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10. 悠然自得:在泰山这座雄伟的山峰面前,人们会感到自己的微小和渺小,但也无须卑躬屈膝,只需悠然自得地走在山径上,尽情享受泰山的大自然美。
泰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发表时间:2009-11-07T09:35:25.420Z 来源:魅力中国作者:范宏亮[导读]【摘要】分析了泰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互和谐,泰山以“朝天”为中心的整体构思,表达了中国美学思想中“和”这个美学范畴。
通过分析道路与溪水、山谷的结合,以及泰山盘道上的亭、坊、石栏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表明了泰山景观的特点是自然本身的和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以及景观与游人心理、生理上的和谐。
【关键字】泰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谐;朝天;艺术风格1.引言泰山美包括自然景观美和人文景观美的有机结合,把富有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同悠久的民族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价值更高,内容更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的泰山风景景观。
[1]自然特征是自然美的物质基础,但泰山的美离不开民族的历史文化。
泰山作为历代登临胜地, 不同于一般自然风光。
它不是纯自然的存在,它经过了历代的精心营构。
在这一点上泰山景观带有某种园林性质。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是:自然景观因人文景观而显著、充实;人文景观因自然景观而得以保存和发展。
泰山的人文景观包括宫室、碑坊、道路、桥梁、亭台、石刻等等。
人文景观的营构主要是为了烘托和渲染泰山本身的万千气象。
风景区设计者好像是一位玉雕巨匠,他没有用雕刻掩盖玉的素质,而是更巧妙地显示了玉石本身的美。
泰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从整体上看有以下特点:2.泰山以“朝天”为中心的整体构思泰山以“朝天”为中心的整体构思,它的美在于和谐的整体,它是形成美的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很早就提出“和”这个美学范畴。
所谓“和”,也就是多样统一所形成的整体和谐。
泰山的美就在于它的宏大的整体和谐。
这里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及美学思想。
2.1岱庙的整体构思。
从泰山南麓的遥参亭、岱庙到玉皇顶,一切安排都是围绕“朝天”这个主题。
由岱庙南边的通天街、双龙碑、双龙池、遥参坊、遥参亭步入岱庙 , 这是“朝天”的酝酿阶段。
进岱庙有东西掖门, 东曰“仰高”, 西曰“见大”。
庙内建筑群南北纵深排列,由正阳门经配天门、仁安门至天舰殿。
天貺殿作为主殿,高耸于露台之上,可说是泰山的象征。
庙内古柏峥嵘, 石碑林立 , 唤起人们强烈的历史感。
从岱庙开始, 由岱宗坊经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玉皇顶,这是一个朝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一切人文景观仍然是环绕着“朝天”这个主题。
2.2南天门的整体构思。
南天门犹如泰山的眼睛,在整体中居于突出的中心地位。
从岱宗坊便可遥望南天门,在登山途中随着山势变化,南天门时隐时现,仿佛在不断地招唤和吸引着游人。
待登上南天门回首而顾,盘道犹如游龙飞腾而上。
2.2.1南天门的构思特点。
南天门的构思可说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的范例,南天门的构思有以下特点:一、南天门位于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低拗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由于双峰对称,烘托了南天门的中心地位。
二、南天门位于山脊上,与蓝天交接,在蓝天的衬托下,深浅对比强烈,建筑轮廓鲜明。
三、南天门处在紧十八盘的尽头。
石级好似天梯高悬,也好象一只巨手托着南天门。
游人经过艰苦攀登,终于达到最后的一道天关。
南天门是漫长的盘道的一个结尾。
就好象一个长的句子, 一天门、中天门都是逗点,南天门是一个句点。
南天门城楼与城楼上摩空阁的屋檐形成两条横线,是紧十八盘台阶节奏的延伸。
这个收尾很自然也很协调。
四、南天门作为岱顶的屏障,预示前面将要呈现的仙境。
在意境上具有含蓄的特点。
在空间变化上体现了欲放先收。
过南天门在未了轩前的院落是一个狭小的封闭空间,与将要出现的岱顶的开阔景观形成对比,把游人的感受推向高潮。
2.2.2南天门在不同距离的视觉感受。
在岱宗坊是从远距离看到南天门,这时泰山的整体感很突出,灰蒙蒙的一片群山高耸入云,南天门不过是天际的一个小黑点,但它已经向游人招手了。
在中天门看南天门,是中距离观赏,这是欣赏南天门的最佳视点,经过中天门以南的漫长的收敛空间,在中天门突然展现了一片开阔的空间。
这时候最能显示南天门的气势。
翔凤岭、飞龙岩的山脊向南天门两侧延伸,宛如一只振翅奋飞的大鹏。
在中天门向北眺望,南天门的轮廓已较清晰,南天门的暗红色彩亦隐约可见,紧连南天门的盘道也显出气势。
使人感到南天门正在殷切召唤游人,但攀登的路程仍将是艰苦的。
到了升仙坊,仰望南天门,是近距离欣赏了。
这时候不仅南天门的轮廓很清晰,连城楼上“南天门”三个金字、“摩空阁”的题字都可看得很清楚 , 南天门已经在张开双臂欢迎游人了。
登上“紧十八盘”, 终于到了南天门。
但是眼前的南天门反而觉得似乎变小了。
因为当人们紧靠南天门时,它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已在视线中消失,仅仅局限在一个建筑形象上,就不能产生在宏观中所得到的南天门的气势。
这里面有心理学上错觉的作用。
南天门的构思生动地体现了“人工借自然之势,自然凭人工之力,意境相合,构成人类文明千古诗篇”。
人文景观对自然景观的烘托,使雄者益雄、险者益险。
2.3玉皇顶的整体构思。
过南天门、未了轩、天街、碧霞祠到达玉皇顶。
这一组建筑群和山下的通天街、岱庙 , 遥相呼应。
所不同的是从山下的人间已进入仙境。
玉皇顶的建筑居于泰山最高处,建筑的轮廓线与玉皇顶山头的轮廓线自然贴合。
玉帝庙的建筑可说是岱顶形象的完成和延伸。
玉帝观内露出山的最高处一一“极顶石”。
“极顶石”的构思很妙 ,也很富于想象,可以说是小中见大。
这一圆浑的基岩露头,犹如泰山的缩影,使玉皇庙的狭小而单调的庭院变得很有意味、情趣,使人感到泰山是那么雄伟,那么可亲,那么令人回味 ! 这种构思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了人的因素。
人登上泰山的极顶,不是显得自己渺小,而是感到自豪。
玉皇顶的一幅对联体现了这个特点:“地到无边天体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
[2]从泰山建筑的整体布局看,犹如一首乐曲。
遥参亭为序曲,南天门、玉皇顶是高潮, 后石坞是尾声。
3.道路与溪水、山谷的结合3.1道路与溪水的结合。
道路与溪水结合可以丰富登山中的情趣。
如在中天门以南斗母宫内有“听泉山房”, 可以观赏“三潭叠泉”;在烈士纪念碑附近有摩崖石刻“听泉”二字;在王母池有“咽石山房”, 内有题词“半潭秋水一房山”, 王母池附近还有“观澜亭”;在经石峪有“水簸”, 石壁上还刻有明代崔应鳞《题晒经石水策》诗;在云步桥北有瀑布泉。
由于道路与泉水结合,使游人在艰辛的攀登中感到轻松、愉快。
道路建筑于山谷底部 , 石级宽平修整。
因此,山势虽然高峻 , 却给人以安稳感 , 即“山险心平”。
道旁低矮坚实的石栏,可供游人随时坐下歇息。
由于道路修整,游人在夜间也可以攀登泰山。
[3]3.2盘道的节奏起伏。
盘道随山势起伏,在节奏上出现三次大的一弛一张。
第一次是从岱宗坊到中天门,开始道路平缓,愈往上坡度愈大。
从壶天阁至中天门的盘道,平面距离短,而坡势陡峭,也是通天之途最为曲折的历程。
在此因山就势 ,筑了“迴马岭”、药王庙、三大士殿,调节了游人的情绪与体力。
到中天门形成高潮。
第二次是从中天门到南天门。
过中天门向下经过一段平缓地段,行走轻便,称为“快活三里”,使游人在攀登陡峭的中天门后 , 心情得以舒缓。
从“快活三里”往北到对松山经过三个“十八盘”到南天门,这又是一次高潮。
在三个“十八盘”(石级加台面为一盘)中又分为“慢十八盘”、“不紧不慢十八盘”、“紧十八盘”。
而“慢十八盘”指石阶坡度较小 ,台面较宽 , 连续的石阶较少;“紧十八盘”指坡度较陡,台面少而窄,连续的石阶增多“不紧不慢十八盘”则是一种过渡。
第三次是从南天门到玉皇顶。
在南天门经过一段开阔、平缓的天街,最后登上玉皇顶。
在登山的全过程中, 经过这三次大的一弛一张使游人在生理心理上得到充分调节。
3.3亭、坊在盘道设计中的作用。
在盘道上的亭和坊也起着调节游人情绪的作用。
如果说路是线,是流动过程, 亭便是“点”,亭者停也,停下来作静的观赏。
陈从周认为,园林有动观有静观之分,“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览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 动观为辅。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说苑》)泰山作为风景区虽与园林有别, 但就其较长的游览线看,颇近似大园。
从岱宗坊到岱顶是一条长的游览线,步移景换,体现了动观为主的特点。
其间静观的点,对于游览有重要辅助作用。
如对松亭就是游人驻足欣赏万松山景物最理想之地。
真所谓“岳最佳处,对松真奇绝”。
“坊”是游程中的一个段落, 也可以调节游人情绪。
如南天门下面的“升仙坊”, 意味着对游人攀登极顶的鼓舞。
升仙坊旁的小平台使游人在攀登“紧十八盘”前在体力上得到休整,并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赏南天门的最佳视点。
总之 , 泰山的妙处只有在登山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领略。
所谓“看山如玩册页,游山如展手卷”,意思就是在过程中去欣赏自然美。
登岱顶虽然是登山的终极目标,但并不是登山的唯一目的。
登泰山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登山的乐趣 , 可以更好地领略攀登绝顶的兴味。
4.结论泰山的美离不开它的自然特征。
脱离了泰山原有的自然特征,一切艺术想象都会失去依凭。
泰山的美并不仅限于自然特征,也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泰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和谐,体现了泰山的美。
泰山景观的规划就是要达到整体的和谐。
既要保持自然本身的和谐,又要解决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以及景观与游人心理、生理上的和谐。
参考文献[1]曹南燕.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中国风景名胜区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2]刘秀池.泰山大全 [M]. 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8[3]史欣.碑刻与摩崖[M].济南:齐鲁书社,2000.9(作者简介:范宏亮,1980.10—,男,山东人,昆明理工大学硕士,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