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 格式:pdf
  • 大小:345.55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发表时间:2009-11-07T09:35:25.420Z 来源:魅力中国作者:范宏亮

[导读]

【摘要】分析了泰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互和谐,泰山以“朝天”为中心的整体构思,表达了中国美学思想中“和”这个美学范畴。通过分析道路与溪水、山谷的结合,以及泰山盘道上的亭、坊、石栏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表明了泰山景观的特点是自然本身的和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以及景观与游人心理、生理上的和谐。

【关键字】泰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谐;朝天;艺术风格

1.引言

泰山美包括自然景观美和人文景观美的有机结合,把富有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同悠久的民族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价值更高,内容更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的泰山风景景观。[1]

自然特征是自然美的物质基础,但泰山的美离不开民族的历史文化。泰山作为历代登临胜地, 不同于一般自然风光。它不是纯自然的存在,它经过了历代的精心营构。在这一点上泰山景观带有某种园林性质。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是:自然景观因人文景观而显著、充实;人文景观因自然景观而得以保存和发展。泰山的人文景观包括宫室、碑坊、道路、桥梁、亭台、石刻等等。人文景观的营构主要是为了烘托和渲染泰山本身的万千气象。风景区设计者好像是一位玉雕巨匠,他没有用雕刻掩盖玉的素质,而是更巧妙地显示了玉石本身的美。

泰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从整体上看有以下特点:

2.泰山以“朝天”为中心的整体构思

泰山以“朝天”为中心的整体构思,它的美在于和谐的整体,它是形成美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很早就提出“和”这个美学范畴。所谓“和”,也就是多样统一所形成的整体和谐。泰山的美就在于它的宏大的整体和谐。这里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及美学思想。

2.1岱庙的整体构思。从泰山南麓的遥参亭、岱庙到玉皇顶,一切安排都是围绕“朝天”这个主题。由岱庙南边的通天街、双龙碑、双龙池、遥参坊、遥参亭步入岱庙 , 这是“朝天”的酝酿阶段。进岱庙有东西掖门, 东曰“仰高”, 西曰“见大”。庙内建筑群南北纵深排列,由正阳门经配天门、仁安门至天舰殿。天貺殿作为主殿,高耸于露台之上,可说是泰山的象征。庙内古柏峥嵘, 石碑林立 , 唤起人们强烈的历史感。从岱庙开始, 由岱宗坊经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玉皇顶,这是一个朝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一切人文景观仍然是环绕着“朝天”这个主题。

2.2南天门的整体构思。南天门犹如泰山的眼睛,在整体中居于突出的中心地位。从岱宗坊便可遥望南天门,在登山途中随着山势变化,南天门时隐时现,仿佛在不断地招唤和吸引着游人。待登上南天门回首而顾,盘道犹如游龙飞腾而上。

2.2.1南天门的构思特点。南天门的构思可说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的范例,南天门的构思有以下特点:

一、南天门位于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低拗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由于双峰对称,烘托了南天门的中心地位。二、南天门位于山脊上,与蓝天交接,在蓝天的衬托下,深浅对比强烈,建筑轮廓鲜明。三、南天门处在紧十八盘的尽头。石级好似天梯高悬,也好象一只巨手托着南天门。游人经过艰苦攀登,终于达到最后的一道天关。南天门是漫长的盘道的一个结尾。就好象一个长的句子, 一天门、中天门都是逗点,南天门是一个句点。南天门城楼与城楼上摩空阁的屋檐形成两条横线,是紧十八盘台阶节奏的延伸。这个收尾很自然也很协调。

四、南天门作为岱顶的屏障,预示前面将要呈现的仙境。在意境上具有含蓄的特点。在空间变化上体现了欲放先收。过南天门在未了轩前的院落是一个狭小的封闭空间,与将要出现的岱顶的开阔景观形成对比,把游人的感受推向高潮。

2.2.2南天门在不同距离的视觉感受。在岱宗坊是从远距离看到南天门,这时泰山的整体感很突出,灰蒙蒙的

一片群山高耸入云,南天门不过是天际的一个小黑点,但它已经向游人招手了。

在中天门看南天门,是中距离观赏,这是欣赏南天门的最佳视点,经过中天门以南的漫长的收敛空间,在中天门突然展现了一片开阔的空间。这时候最能显示南天门的气势。翔凤岭、飞龙岩的山脊向南天门两侧延伸,宛如一只振翅奋飞的大鹏。在中天门向北眺望,南天门的轮廓已较清晰,南天门的暗红色彩亦隐约可见,紧连南天门的盘道也显出气势。使人感到南天门正在殷切召唤游人,但攀登的路程仍将是艰苦的。

到了升仙坊,仰望南天门,是近距离欣赏了。这时候不仅南天门的轮廓很清晰,连城楼上“南天门”三个金字、“摩空阁”的题字都可看得很清楚 , 南天门已经在张开双臂欢迎游人了。

登上“紧十八盘”, 终于到了南天门。但是眼前的南天门反而觉得似乎变小了。因为当人们紧靠南天门时,它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已在视线中消失,仅仅局限在一个建筑形象上,就不能产生在宏观中所得到的南天门的气势。这里面有心理学上错觉的作用。

南天门的构思生动地体现了“人工借自然之势,自然凭人工之力,意境相合,构成人类文明千古诗篇”。人文景观对自然景观的烘托,使雄者益雄、险者益险。

2.3玉皇顶的整体构思。过南天门、未了轩、天街、碧霞祠到达玉皇顶。这一组建筑群和山下的通天街、岱庙 , 遥相呼应。所不同的是从山下的人间已进入仙境。玉皇顶的建筑居于泰山最高处,建筑的轮廓线与玉皇顶山头的轮廓线自然贴合。玉帝庙的建筑可说是岱顶形象的完成和延伸。玉帝观内露出山的最高处一一“极顶石”。“极顶石”的构思很妙 ,也很富于想象,可以说是小中见大。这一圆浑的基岩露头,犹如泰山的缩影,使玉皇庙的狭小而单调的庭院变得很有意味、情趣,使人感到泰山是那么雄伟,那么可亲,那么令人回味 ! 这种构思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登上泰山的极顶,不是显得自己渺小,而是感到自豪。玉皇顶的一幅对联体现了这个特点:“地到无边天体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2]

从泰山建筑的整体布局看,犹如一首乐曲。遥参亭为序曲,南天门、玉皇顶是高潮, 后石坞是尾声。

3.道路与溪水、山谷的结合

3.1道路与溪水的结合。道路与溪水结合可以丰富登山中的情趣。如在中天门以南斗母宫内有“听泉山房”, 可以观赏“三潭叠泉”;在烈士纪念碑附近有摩崖石刻“听泉”二字;在王母池有“咽石山房”, 内有题词“半潭秋水一房山”, 王母池附近还有“观澜亭”;在经石峪有“水簸”, 石壁上还刻有明代崔应鳞《题晒经石水策》诗;在云步桥北有瀑布泉。由于道路与泉水结合,使游人在艰辛的攀登中感到轻松、愉快。道路建筑于山谷底部 , 石级宽平修整。因此,山势虽然高峻 , 却给人以安稳感 , 即“山险心平”。道旁低矮坚实的石栏,可供游人随时坐下歇息。由于道路修整,游人在夜间也可以攀登泰山。[3]

3.2盘道的节奏起伏。盘道随山势起伏,在节奏上出现三次大的一弛一张。第一次是从岱宗坊到中天门,开始道路平缓,愈往上坡度愈大。从壶天阁至中天门的盘道,平面距离短,而坡势陡峭,也是通天之途最为曲折的历程。在此因山就势 ,筑了“迴马岭”、药王庙、三大士殿,调节了游人的情绪与体力。到中天门形成高潮。第二次是从中天门到南天门。过中天门向下经过一段平缓地段,行走轻便,称为“快活三里”,使游人在攀登陡峭的中天门后 , 心情得以舒缓。从“快活三里”往北到对松山经过三个“十八盘”到南天门,这又是一次高潮。在三个“十八盘”(石级加台面为一盘)中又分为“慢十八盘”、“不紧不慢十八盘”、“紧十八盘”。而“慢十八盘”指石阶坡度较小 ,台面较宽 , 连续的石阶较少;“紧十八盘”指坡度较陡,台面少而窄,连续的石阶增多“不紧不慢十八盘”则是一种过渡。第三次是从南天门到玉皇顶。在南天门经过一段开阔、平缓的天街,最后登上玉皇顶。在登山的全过程中, 经过这三次大的一弛一张使游人在生理心理上得到充分调节。

3.3亭、坊在盘道设计中的作用。在盘道上的亭和坊也起着调节游人情绪的作用。如果说路是线,是流动过程, 亭便是“点”,亭者停也,停下来作静的观赏。陈从周认为,园林有动观有静观之分,“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览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 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说苑》)泰山作为风景区虽与园林有别, 但就其较长的游览线看,颇近似大园。从岱宗坊到岱顶是一条长的游览线,步移景换,体现了动观为主的特点。其间静观的点,对于游览有重要辅助作用。如对松亭就是游人驻足欣赏万松山景物最理想之地。真所谓“岳最佳处,对松真奇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