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行省制度的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29.96 KB
- 文档页数:7
元朝对西藏的管理措施和意义
首先,元朝对西藏的管理措施在政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元朝建立了
统一的西藏管理机构,大理寺,并设立了专门的西藏行省。
通过建立这些
管理机构,元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直接控制和管理,实现了对西藏的政治统一、此举有助于维护元朝政权的稳定,并为元朝进行边疆治理提供了便利。
此外,元朝对西藏的管理措施在文化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
统一了西藏各地的文字和书写系统,并推广元代的汉文化,使汉文化在藏
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影响。
元朝还对西藏的宗教文化进行了一定的保护和
支持,使佛教在西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元朝还派遣了许多汉族
学者和文化人员前往西藏,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为西藏文化的繁荣做出
了贡献。
行省制度的影响篇一: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形成原因和历史影响1.主要特点: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
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
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2.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1)从历史上看,金因地方上战争的需要,设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
而历史上,魏晋时期也曾推行过尚书台制度。
(2)从现实原因看,元朝统一中国后,疆域辽阔,需要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有效管辖和统治。
(3)根本目的是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而采取的。
3.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篇二:浅析中国古代的行省制度浅析中国古代的行省制度摘要:中国古代行省制度的创立,是我国政区管理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清末北洋政府为了抵抗外国侵略,维护自身利益,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政府机构—“代行省制”。
“代行省制”的发展历经多次重构,呈现出绝妙的政治结构,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代行省制”本质上是以中央新军政府为核心,逐渐伸展到地方各省,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政策实施,传达政令,有力抵抗外国侵略,以及改革中国旧有典型政治架构的政治体系。
它从基本上替代了传统的府省直接控制、分裂及乱立体制,代表着清末肇廷政府的缩小改革。
“代行省制”的特点突出:一是权力机构组织强化,中央机构控制和有力地推动了中央政策的实施,根据领导下令而实施统一性行政管理以及将各省政府政策与中央政策相结合。
二是政府机构系统加强,生效的机构有军政府中央政务室、宋各省办事处,以及各省军政府机关,并设有行政职权安排,由中央军政府牵头统一政策。
三是优化军政服务,加强政府机构行政组织和行政管理,对各省的政府事务按照中央的方向进行处理,同时强化行政业务的实施,以此来克服传统政治和行政架构存在的腐败。
四是法治方针精英化,配合政府机构行政组织改革,又衍生了以法治方针来转变统治方式,以更加科学精英化的方法管理统治,采取先进的政治机制来推进政治体制的变革。
一是建立革新的政治结构,缩小改革,极大地克服了中国传统的郡县体制,,在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新的政治桥梁,使政府事务的处理和政策的实施更加统一和有效,从根本上解决了老体系的政治内耗及腐败问题。
二是作为北洋肇廷政府新军政架构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中央行政改革与司法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当时维护国家稳定、强化有效行政,遏制外国侵略,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元代主要的行省制度篇一:对元朝行省制的认识元朝行省的基本特点与评价有元一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行省制度的开创,它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成为今天省制的模板,是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七百年来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既深且巨。
行省制度的开创与统治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同时,它又有自身的特点所在。
这些决定着它的性质不是单一的。
下面就行省的特点做进一步论述。
(一)基本特点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面对“旧俗”与“汉法”之争,采取了先进的汉法,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
因机构设置在京师大都,故此得名。
一方面,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相当现在的国务院,管理全国事务。
另一方面,它与前代中书省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还管理地盘。
当时称它所管辖的河北,山东等地为腹里。
它的二重属性由此初见端倪。
中书省设立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这就是行省的由来,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
元朝除中书省之外,又设立了11个行省,如四川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岭北行省、征东行省等。
开始这些行省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行(署理、代理)中书事,后来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即便如此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原有性质,如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至正集》卷三二《送蔡子华序》)《元史·百官志七》也说:“行中书省掌管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
”以上二处明言行省“分天下之治”,“掌国庶务。
”且与朝廷都省互为“表里”,密切相连。
此外,终元一代,行省官一直属于“内任”官。
(《元典章》卷七吏部一,职品)元末柳贯、孙作、虞集又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
(《柳待制集》卷一七《江浙行省左右司题名序》;《沧螺集》卷二《送淮南省掾梅择之序》;《道园类稿》卷四三《靖州路达鲁花赤鲁公神道碑》)这些都说明了它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属性。
元代行省制特点和历史作用一、特点:1.集中权力:元代行省制将全国行政区划划分为十五个行省,各行省地位平等,由行中书省、行尚书省、行左右丞省管理。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统筹全国政务,行尚书省负责财政、户部等事务,行左右丞省负责枢密政务。
通过设立这样的行省制度,元朝实现了政权的高度集中,便于中央集权统治。
2.统一行政管理:行省制的实施,将全国划分为固定的行政区域,并在各行省设立行省官员进行管理。
这样做有利于统一行政管理,确保中央政令能够快速传达到各地,避免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和各地政区的混乱。
3.发展通商:行省制下,中央政府设立行中书省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行尚书省负责财政和户部事务,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国内贸易和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和监管财税收入。
4.没有地方自治:元代行省制下的各省,地位相对而言比较低下,行省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地方官员的地位相对较高。
这种制度的存在导致地方没有自治权,地方官员的任命和管理权完全在中央政府手中,限制了地方的发展和自治。
5.打破原有行政区划:元代建立行省制后,废除了原有的守军制度,不再以州县、郡县为基础进行行政管理,而是按照行省为单位进行管理,这对于影响较深远的地方政权和原有的社会秩序。
1.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建立行省制,将全国各地区划分为行省,设立中央官员进行统一管理,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
这种集权的行省制对于实现辽阔疆土的有效统治、加强统一的统治和维护国家边疆的安宁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统一文化:行省制是元代中央政权实行汉化政策的一种手段。
元军入主中原后,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推行汉化政策,其中行省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将全国划分为行省,以及设立行省官员,有利于推广汉族文化和统一中央政权的文化管理。
3.发展经济贸易:元代行省制下,中央政府设立行中书省、行尚书省等机构来统一管理财税和对外贸易,推动了经济和商业的发展。
行省制的建立使得财税收入能够有组织地进行管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和贸易与外界的交流。
元朝中央制度1北宋为了强化中央集权;极力从军、政、财、司等各方面削弱地方;造就强干弱枝的政治局面以巩固中央集权..明代也是把地方权一分为三;分别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这也是通过分地方之权以加强中央集权的..234而处于它们之间的元代却反其道而行之;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行省权力相当之大;以至于“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它依然巩固了元代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元代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能够对空前广袤的疆域统治近百年; 而不是按正常思路所想的容易出现国家分裂、军阀割据..为了理清行省制度和中央集权之间的联系;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元朝行省制度的渊源“省”的本意为宫禁;后业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它多是因军事需要而设的临时机构..行省制度滥觞于魏晋南北朝、隋朝、唐初以及金初短期出现过的“行台省”;到金朝后期再出现时;已较频繁地使用行省这个简称以前通常简称“行台”..如金末;为抵御蒙古和镇压农民起义;君主常命宰臣出任诸路长官;或以宰相职衔授予地方长官;皆称行省;先后设有大名、河北、陕西、河东、中都、山东、东平、辽东、上京、益都、京东等行省..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的、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二、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必要性1、管辖辽阔疆域的需要..据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吐蕃今西藏、大理今云南;西北至回鹘今新疆;东北至鄂霍次克海.. “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盛”元史·兵志四;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元史·地理志中也写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面对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制;是关系到政权能否巩固的大问题..因此元代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替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区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因此;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2、压制部分贵族的需要..元朝沿用大蒙古国以来的游牧分封制;大量宗室外戚被分封于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在中原又各自领有大小不等的份地..对于这些皇亲国戚及其狐假虎威的家臣;一般的地方官府难以治理;非设立位高权重的行省不足以压制..辽阳、岭北两个行省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同时;元朝中央也通过行省;明令限制了蒙古贵族在封地范围内自行派遣官吏的权力;并规定由行省直接向贵族封地的民户征税;再由中央拨给贵族;不允许他们在封地内横征暴敛..这些措施有助于元代统治秩序的稳定..3、民族政权统治的需要..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大一统王朝;一直遭到南宋残余势力长期的抵抗;后来江南人民又因不堪赋役重负而纷纷起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位尊权重的行省不但不能罢撤;反而需要进一步强化事权、明确责任;以便遇到紧急事变能够迅速决策并付诸行动;维护元朝的统治..即使大一统局面完全形成之后;行省在稳定地方统治方面的特殊价值;也没有消失..这就为行省在全国范围内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使得行省的基本性质由中央派出机构演化成为地方最高官府..三、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行省的二元化特点有利于中央集权..元朝行省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才开始基本定型;转变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但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分支机构的性质..这就使得行省具有二元化的特点;这是其他朝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区关系所不具备的;这种特点使得行省既要服从中书省的制约又共同为元代统治服务..2、中央政府对行省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所收取的财赋行省必须执行上供中央与地方留用的七三分成的悬殊比例规定;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3、行省内部权力的相互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地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同时中央在行省也构制了监察行省、防范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4、行省大权的归属有利于中央集权..作为民族统治的得力工具;元朝行省主要由蒙古、色目官员掌握权力;以最关键、最敏感的统军权为例;行省官员中只有平章以上56才可以掌握军权;而平章以上又不准汉人担任;通常只能由蒙古和色目贵族担任;这些人更多的是元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忠实维护者;很难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因为作为一个异族身份、文化背景迥然的行省长官;即使大权在握;也很难想象他会策动汉族或者能够策动汉族搞分裂..所以在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时候;不能完全从汉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趋势去解释;而更要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从蒙古统治集团特有的统治意识当中寻找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元代行省制度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而到了明初朱元璋仍然将其权力一分为三的原因了..5、行省的划分特点有利于中央集权..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综上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虽然与唐宋以来汉族社会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观念确实有很大的抵触;但它作为元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还是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目的;同时也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李治安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
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
然而,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究竟如何?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
笔者认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
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
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一、行省的两重性质和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元行省的性质与使命,需要从行省的设置、演化过程谈起。
元代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
蒙古国时期,燕京、别失八里、阿母河三断事官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行省。
不过,这些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行省。
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
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
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日本学者村上正二说,元行省权重,造成了地方分权制(《元朝》,《加藤博士还行中书省都镇抚司记念东洋史集说》1941年);钱穆则主张,元行省制不是把政权分散,而是“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版,第108页);白钢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说:“行省制的确立,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85页)。
82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
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历史作用:元行省是“中古殖民地制度之遗物”,“省区即军区”,“皆为军事控制区域,各拥相当军需资源;藉以供养驻军,镇压地方,其目的乃以武力维持专制统治与剥削” 。
钱穆说,元行省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
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 。
显而易见,前人对元行省制多有微词和针砭。
需要指出,洪绂把元行省制视为“中古殖民地制度之遗物”的看法是荒谬的。
元行省只是蒙古贵族进入中原后所建立的地方军政制度,属于多民族统一国家内部的产物,与入侵外国的殖民活动无涉。
况且,元代蒙古本土也设置了岭北行省。
倘若按照洪绂的说法,蒙古本土岂不也成了成吉思汗子孙的“殖民地”了吗?!毋庸讳言,元朝统治者设置行省的初衷和直接目的,确实是“以武力维持专制统治与剥削”。
确实是“为了军事控制”。
但是谁曾料到,元统治者出于军事控制目的而创设的行省,却引出绵延至明清及近代的中央集权新模式。
所以,我们对元行省制历史作用的评价,就不应拘泥或局限于“军事控制”、“军事镇压”的初衷,而应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探索分析其历史根源和复杂背景。
我们认为,评价元行省制的历史作用,必须着眼于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从形式上看,行省制及其带来的中央集权模式来自蒙元统治者对帝国疆域军事控制的偶然行为,实际上其背后又隐藏着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发展历程的必然抉择。
迄两宋,古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主要采用地方分权和郡县制中央集权两种模式。
这两种模式“以一个否定另一个”,螺旋式发展。
如果说夏商西周所建立的王(天子)为天下共主与诸侯藩屏四方,是一个松散的封建大一统,那么,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及兼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
行省制度简介行省制度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
尚书省原为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之后金朝曾在边境设置行台尚书省,行台尚书省管理地方的各类事务。
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
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管理中央乃至全国的事务,在一般的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管理地方事务,同时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事务,并在琉球(今台湾一带)设立澎湖巡检司。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
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
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
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
其中,设立于至元十年(127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高官府的色彩。
就是说,这一阶段的行省已显现朝廷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官府的两重性端倪。
只不过此类两重性仅表现在云南等少数行省范围内,多数行省的性质仍然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大约在世祖末成宗初,随着江浙、湖广、江西、陕西、四川、甘肃、辽阳、河南等行省的改置或增设,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明朝废宰相,中央已无称“省”的官府。
地方的行省一称虽亦废止,但代之而设的布政使司在习惯上仍被俗称为行省乃至“省”。
于是“省”的含义遂由宫禁、中枢转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影响直至今日,而元朝行省正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
元朝行省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后世行省制度的影响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特色的一代帝国,其行省制度的建立和演变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行省制度的演变是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它不仅深刻影响了元朝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同时也对后世行省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元朝初期的行省制度是借鉴辽和金的制度而建立的,全国被分成十个行省,分别由行省官员领导。
到元世祖时期,行省制度得到了改革和完善,行省的数目扩大到十三个,地理分布更加合理。
行省官员分为宣抚使、安抚使、巡抚使和提刑使等不同等级,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大行省-中行省-小行省的管理体系,主要目的是加强对于地方的控制和维护整个帝国统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元朝的行省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到元代中后期,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行政管辖区域的扩大,原本分割明确的行省进行了精简,对此,朝廷逐渐将管理职责下放到地方,加强了地方梯级管理。
这一政策大大增加了当地官员的自治权,同时也对后代统治者形成了莫大的影响。
元朝的行省制度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元朝的行省制度为各地方政府提供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对于后世行省制度的建立、完善以及发展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
例如,明朝时期继承了元朝的管理制度,采取行省县制,其中被称为“七分半”的行省管理制度成为了明朝非常重要的行政体制。
江南、南京、陕西、山西等行省的管理经验,直到清代也有所继承,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其次,元朝行省制度也对地方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
元代各行省之间人才互通、文化交流频繁,为各地的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行省制度的推动下,经济、文化、教育、技术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全面发展。
最后,元朝行省制度为中国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行省制度的建立到演进,都高度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华。
虽然元朝始终被视为中国历史的外来政权,但是行省制度的建立与运作,却是中华文明高度成就的体现。
元朝中央制度元朝中央制度[1]北宋为了强化中央集权,极力从军、政、财、司等各方面削弱地方,造就强干弱枝的政治局面以巩固中央集权。
明代也是把地方权一分为三,分别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这也是通过分地方之权以加强中央集权的。
[2][3][4]而处于它们之间的元代却反其道而行之,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行省权力相当之大,以至于“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它依然巩固了元代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元代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能够对空前广袤的疆域统治近百年,而不是按正常思路所想的容易出现国家分裂、军阀割据。
为了理清行省制度和中央集权之间的联系,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元朝行省制度的渊源“省”的本意为宫禁,后业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它多是因军事需要而设的临时机构。
行省制度滥觞于魏晋南北朝、隋朝、唐初以及金初短期出现过的“行台省”,到金朝后期再出现时,已较频繁地使用行省这个简称(以前通常简称“行台”)。
如金末,为抵御蒙古和镇压农民起义,君主常命宰臣出任诸路长官,或以宰相职衔授予地方长官,皆称行省,先后设有大名、河北、陕西、河东、中都、山东、东平、辽东、上京、益都、京东等行省。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
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的、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
二、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必要性1、管辖辽阔疆域的需要。
据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吐蕃(今西藏)、大理(今云南),西北至回鹘(今新疆),东北至鄂霍次克海。
“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盛”(《元史·兵志四》),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元史·地理志》中也写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面对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制,是关系到政权能否巩固的大问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元朝的武官等级制度篇一: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唐朝实行的节度使导致权利的分散国家动乱、宋朝时期彻掉所有武官官职全部由文官担任又太过绝对。
总结历史经验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
第二就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元朝时期我国疆域空前辽阔,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处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使大权收归中央。
权利不分割,维护国家平稳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
进而更好地对国家进行控制管理。
行省制度的影响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至今天。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民族的接触和联系进一步加强,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局面。
行省制度的特点一是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二是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收集,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
三是行省的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也即可以说是实行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相结合的领导方式。
四是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积习。
篇二:元朝政治制度略论元朝的政治制度与少数民族统治国家的文化融合13级行政管理2班王禹博1303022011.元朝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蒙元时期政治制度既是前代的延续,又具有明显的不同于以往朝代的特色。
中原王朝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以皇帝为中心、以官僚为支柱的政治制度。
兴起于草原、与游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大蒙古国,则实行以大汗为中心,以各部贵族、军事将领为支柱的政治制度,两者的区别是很大的。
元朝是从大蒙古国演变而成的,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基础上改换了国号,但没有完全摆脱蒙古传统的影响,元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中原王朝“汉制”的延续,元朝的统一,使我国历史上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局面得以结束,并使许多边疆地区首次处于同一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是前所未有的。
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
元代行省制的特点:
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加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且对明清以及后来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元代后,“行省”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
明代虽然改省为布政使司,但是在口语中仍然如此称呼。
元代的行省划分,也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国的行省规模和行政区域的划分。
元代行省制的影响:
1.适应了元朝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2.由于各行省直接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举措;
3.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元朝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建立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对于巩固统治、加强地方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以下意义:首先,元朝行省制度有助于统一国家政权。
行省制度的实施使得元朝各地区的行政管理得到了规范和统一,行省成为地方政权的代表,统一管理各地资源、维持社会秩序。
行省与中央政府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助于巩固统一的国家政权。
其次,元朝行省制度增强了地方管理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元朝行省制度实现了地方自治,赋予行省一定的权力和自治权,使得行省能够对地方的特殊情况和实际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决策。
行省制度使得地方管理更加灵活,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更好地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
再次,元朝行省制度有利于推行中央政策。
行省成为实施中央政策的重要机构,成为中央对地方政策实施的桥梁和纽带。
行省通过协调地方利益和中央政策,将中央政策顺利地推向各地,并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力度,确保中央政策得到有效、统一地实施。
此外,元朝行省制度促进了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行省的实施,使得各地政府能够独立决策,推动了地方政治的发展。
行省也与各地商人、官员等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此外,行省还鼓励各地学府、书院等文化教育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地方文化的繁荣。
最后,元朝行省制度推动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行省制度使得不同地区的官员和精英之间能够交流经验、分享知识,并且行省网络的建立也促进了地方政治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行省制度,各地官员和智慧人士有机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促进了元朝各地区的整体发展。
综上所述,元朝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建立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对于巩固统治、加强地方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行省制度增强了统一国家政权的能力,增加了地方管理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推行中央政策,促进了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百科知识 2019.04 C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曹兴兵元代是由蒙古族在1271年建立的,其结束了我国南北对峙的战乱局面,是一个实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同时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为加强对各地区的管理,元代在中央集权制基础上制定了行省制度,形成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地方分权为辅助的新型政治体制。
这一制度中,中央分派官员前往地区代表中央行使统治管理权力。
元代的行省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强化了中央集权,同时也为我国现代的省市制度提供了参考。
一、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代表中央管理各地。
元代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两重性质和代表中央管理各地。
其中两重性质是指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官府。
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元代建立后,忽必烈在朝廷中布设中书省,并由其管理全国政务,之后中书省宰执多次前往各地区征伐事务并职掌行政,在这一过程中行省逐渐转变为固定的、中央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
同时朝廷也逐渐改变行省的事权、名称等,行省代表中央管理各地的使命也愈发突显。
如元世祖后期行省具备“分镇方面”“方面之权”“方面之寄”权利,即行省是由中央派遣至各地区,代表中央统治管理地方事务。
此外,朝廷分设的十行省均有自身的作用,如江浙、湖广等地的行省主要负责镇压民众、征收赋税,为方便朝廷联络,其治所多在水陆交通要道,而陕西、河南、云南等行省,由于位于关中地区及西南边陲,其行省分布在军事要地。
一级行政区域范围广阔。
分析我国各朝代政治制度后可发现,各朝代统治者在建立王朝后多注重行政区域的划分,一级行政区域作为中央加强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行政机构,其行政区域随着朝代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但其行政区域面积在不断增加。
如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的管辖面积相当于现代的省。
西汉时期,中央设立州,代表中央进行监察管理,并由刺史行使监察权。
东汉时期,州发展为一级行政机构,管理郡县,同时其管辖面积也不断增加。
唐朝设立道,宋朝下设路,其行政机构管辖范围相对协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元代行省制度的意义
篇一: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
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形成原因和历史影响
1.主要特点: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
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
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2.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1)从历史上看,金因地方
上战争的需要,设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
而历史上,魏晋时期也曾推行过尚书台制度。
(2)从现实原因看,元朝统一中国后,疆域辽阔,需要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有效管辖和统治。
(3)根本目的是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而采取的。
3.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
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
大变革。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篇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
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唐朝实行的节度使导致权利的分散国家动乱、宋朝时期彻掉所有武官官职全部由文官担任又太过绝对。
总结历史经验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
第二就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元朝时期我国疆域空
前辽阔,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处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使大权收归中央。
权利不分割,维护国家平稳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
进而更好地对国家进行控制管理。
行省制度的影响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至今天。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民族的接触和联系进一步加强,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局面。
行省制度的特点
一是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二是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收集,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
三是行省的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也即可以说是实行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相结合的领导方式。
四是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积习。
篇三:对元朝行省制的认识
元朝行省的基本特点与评价
有元一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行省制度的开创,它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成为今天省制的模板,是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七百年来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既深且巨。
行省制度的开创与统治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同时,它又有自身的特点所在。
这些决定着它的性质不是单一的。
下面就行省的特点做进一步论述。
(一)基本特点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面对“旧俗”与“汉法”之争,采
取了先进的汉法,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
因机构设置在京师大都,故此得名。
一方面,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相当现在的国务院,管理全国事务。
另一方面,它与前代中书省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还管理地盘。
当时称它所管辖的河北,山东等地为腹里。
它的二重属性由此初见端倪。
中书省设立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这就是行省的由来,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
元朝除中书省之外,又设立了11个行省,如四川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岭北行省、征东行省等。
开始这些行省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行(署理、代理)中书事,后来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即便如此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原有性质,如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至正集》卷三二《送蔡子华序》)《元史·百官志七》也说:“行中书省掌管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
”以上二处明言行省“分天下之治”,“掌国庶务。
”且与朝廷都省互为“表里”,密切相连。
此外,终元一代,行省官一直属于“内任”官。
(《元典章》卷七吏部一,职品)元末柳贯、孙作、虞集又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
(《柳待制集》卷一七《江浙行省左右司题名序》;《沧螺集》卷二《送淮南省掾梅择之序》;《道园类稿》卷四三《靖州路达鲁花赤鲁公神道碑》)这些都说明了它具有中央派出
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属性。
元代蒙古族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要维持对全国范围的有效控制,维持其特权,势必加强地方事权,以便应付地方反抗,而且元代地域辽阔,若仍以宋、金三司分权形式,势必造成中枢机构管理的困难和地方行政的不便,也不利于地方职能的发挥。
普遍意义上讲,以往地方行政机构其职能多数是为了管理的行政事务,安抚百姓,防止暴动,为中央管理户籍,征收赋税。
元朝也不例外,然而行省的设置又有其特点,到底是为朝廷办事的。
如面对“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金华集》卷八《江浙行中书省题名记》《安雅堂集》卷九《浙省题名记》)的江浙、湖广、江西三行省则以搜刮财富为基本宗旨,其治所往往设在便于与朝廷联络和指挥的水陆交通要冲,而不置于该行省的中心地带。
位于中原、关中及西南边境的陕西、四川、云南、河南行省,则往往以控制军事重镇为重心。
至于“太祖肇基之地”“诸王星布棋列”(《元史》卷三一《明宗本经》)的岭北、辽阳行省则以“防范蒙古诸王,控制蒙古部众以及供给军需”为主要使命。
从以上元廷设置行省的目的来看,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而这些行省也主要是代表中央对地方进行整治控制和军事镇遏,这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而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官府的两重性正是元行省制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