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
- 格式:ppt
- 大小:3.73 MB
- 文档页数:17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沧浪亭记》原文:予以罪废,无所归。
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耳。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沧浪亭记》翻译: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
起初租房子住。
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
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
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
”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
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
苏州沧浪亭简介
苏州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内城区西北部的沧浪亭街,是苏州园林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沧浪亭由明代文学家苏东坡所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
沧浪亭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
它的建筑格局以水为中心,有曲桥、回廊、小亭、假山等传统园林元素,构成了一幅水墨画般的美丽景观。
沧浪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木结构的三层楼阁,名为“浣花斋”,是沧浪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从阁楼上可以俯瞰整个沧浪亭的美景,让人留连忘返。
沧浪亭的文化底蕴也非常丰富。
它是苏州文化的代表,曾经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
苏东坡、陆游、张若虚等文学巨匠都曾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沧浪亭还是传统艺术的重要场所,有许多传统文艺表演,如苏州评弹、苏州昆曲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沧浪亭还有许多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是“沧浪亭送别”,讲述了苏东坡在此与好友王安石分别的故事。
据说,苏东坡和王安石在沧浪亭品茗赏景时,忽然想起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满江红》。
这首歌表达了苏东坡的忠诚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至今仍然流传广泛。
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沧浪亭的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沧浪亭游览,欣赏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沧浪亭怀贯之的翻译
沧浪亭怀贯之是宋代诗人苏舜钦所写的诗,是一首怀念朋友的诗。
原文:
沧浪亭怀贯之
宋·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译文:
独自漫步在沧浪园内,曾有的欢乐已无影无踪。
无聊和寂寞笼罩心头,姑且登高四望,只见一片清空。
那深秋的霜林黯淡无光,虽然树叶还是那样的火红;淡淡的阳光穿过竹林,丛竹却依然青翠玲珑。
昔日的酒友离散分手,如同秋风中的燕子飘落西东;当年的诗社也已不可找寻,像那凋零的霜后梧桐。
你是忽来忽去,说走就走,可又有谁能再陪伴我这醉吟的衰翁。
沧浪亭亭子介绍
沧浪亭亭子介绍
沧浪亭亭子,位于苏州市姑苏区拙政园内,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
它建于明代,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成为了拙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沧浪亭亭子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之一,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沧浪亭亭子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特点,它的形式简洁而精美。
亭子上方的屋檐、挑角和脊饰都精雕细琢,表现出匠人的精湛工艺和
对美学的追求。
亭子外墙使用的是顾村白墙,古朴素雅,与周围建筑
融为一体。
亭子内部则摆放着一些古色古香的文物和艺术品,让游客
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
沧浪亭亭子周围还有许多景点,如亭子东侧的明石堤、西侧的惜字亭
和南侧的沧浪桥。
其中,沧浪桥更是苏州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半月形石桥浮在碧波之上”的美丽景象而闻名于世。
沧浪亭亭子与沧
浪桥相映成趣,相互辉映,产生出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气息。
除此之外,沧浪亭亭子的文化内涵也是非常丰富的。
亭子内设有“两岸
书院”,展示了苏州园林文化的精髓,吸引了不少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此外,沧浪亭亭子还是一座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得到了政府和
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总的来说,沧浪亭亭子不仅是一个建筑物,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卓越成就,也向我们传递了文明和历史的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好这样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中国的美丽传统艺术。
沧浪亭导游词讲解各位亲爱的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咱们苏州的瑰宝之地——沧浪亭!这地儿啊,可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美景,保证让您来了就不想走。
咱们先瞅瞅这园子的历史。
沧浪亭啊,可是个老古董了,始建于北宋年间,到现在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
那会儿啊,文人墨客都爱往这儿跑,吟诗作画,留下不少佳作。
所以说,这沧浪亭啊,不仅仅是个园子,更是个文化的宝库。
说到这园子的布局,那可真是别具一格。
您看这沧浪亭,它建在水中央,四周都是水,要想过去啊,得走那弯弯曲曲的小桥。
这就叫“小桥流水人家”,多有意境啊!走在桥上,您就能感受到那种“人在画中游”的美妙。
再来说说这园子里的景色。
哎呀,那可真是美不胜收啊!春天的时候,这儿花儿都开了,红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看得您眼花缭乱。
夏天呢,绿树成荫,凉风习习,是避暑的好去处。
秋天,树叶黄了,一片片落下来,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
冬天,白雪皑皑,整个园子就像个童话世界。
这园子里啊,还有个小池塘,池水清澈见底,里面养了不少鱼。
您要是往水里扔点儿面包屑,那些鱼儿就争先恐后地游过来,别提多有趣了!还有啊,这园子里有不少假山,您要是喜欢探险,就可以爬上去看看,说不定还能发现什么秘密呢!说到这沧浪亭啊,还有个小故事得跟大家讲讲。
相传啊,这儿以前住着一个叫苏舜钦的大诗人,他特别喜欢这园子,就在这儿隐居写诗。
后来啊,这园子就因他而得名,叫“沧浪亭”了。
所以啊,这园子里啊,到处都弥漫着文化的气息,您要是喜欢诗词歌赋,那可得好好感受感受。
最后啊,咱们再来聊聊这园子里的氛围。
您看啊,这园子里到处都是古色古香的建筑,还有那些精致的园林小品,都让人感觉到一种宁静和安详。
您要是累了,就可以在亭子里坐坐,喝杯茶,听听鸟叫,看看风景,保证让您心旷神怡,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所以啊,朋友们,这沧浪亭啊,可真是个值得一来再来的好地方。
您要是来了苏州,可千万别错过啊!。
沧浪亭简介沧浪亭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古建筑,位于苏州古城区的留园内。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沧浪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于世。
沧浪亭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苏州园林的瑰宝之一。
历史沧浪亭建于明代,最初是一座供人休憩的亭子。
后来,在清代康熙年间,沧浪亭进行了扩建,并成为了留园的一部分。
康熙帝曾经多次到苏州游玩,并对沧浪亭赞誉有加。
他还亲自题写了沧浪亭的匾额,将其称为“沧浪亭”。
建筑风格沧浪亭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整个建筑分为三层,外观呈方形,每层高度逐渐减小。
亭顶采用重檐木结构,上覆琉璃瓦。
建筑材料都是精选的大理石和名贵的木材,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沧浪亭的内部结构也非常精致。
一进入亭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亭内的水池,水中倒映着周围的景色,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
亭内宽敞明亮,装饰精美。
四壁上镶嵌着精致的木雕和砖雕,各种图案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
园林景观沧浪亭与周围的园林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布局。
亭外是一片空旷的草坪,绿草茵茵,给人一种宽广开阔的感觉。
亭内的水池则是园林的中心,池中种满了莲花和荷花,花朵盛开时,景色十分美丽。
沧浪亭周围的园林还有许多独特的景点,比如曲桥、乌篷船等,各具特色,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沧浪亭与留园的其他景点相互辉映,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旅游景区。
文化意义沧浪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它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美学价值。
其次,沧浪亭是苏州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被誉为“园林之城”,拥有众多精美的园林。
沧浪亭作为其中的一座,是苏州园林的瑰宝之一,也是苏州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最后,沧浪亭还具有历史传承的意义。
它建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礼,仍然保存完好。
它见证了苏州的兴衰和变迁,是苏州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9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
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浪亭”。
沧浪亭占地面积10800平方米。
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
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
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
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踱步沧浪亭,未进园门便见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
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上古木参天,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
沧浪亭外临清池,曲栏回廊,古树苍苍,垒叠湖石。
人称“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
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
园中山上石径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野林。
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它高踞丘岭,飞檐凌空。
亭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
亭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
亭上石额“沧浪亭”为俞越所书。
石柱上石刻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沧浪亭的历史故事
沧浪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内,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最为著名的亭台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沧浪亭最初建于南朝刘宋时期,当时它是一座木结构的五楼楼阁,主要作为宴会和观景的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沧浪亭几经修葺,经历了多次改建和扩建,直到明清时期,沧浪亭逐渐发展成为了具有集观赏、休闲、社交功能于一体的园林建筑。
沧浪亭有很多历史和文化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水袖斜阳”的故事。
传说当年有一位名叫张子容的才女,在沧浪亭与友人欣赏梅花时,不小心掉下了悬崖,幸好被一位名叫陈葆祯的武士所救。
张子容为了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决定在沧浪亭与他结婚。
这对恩侣在沧浪亭度过了幸福的一生,直到老年时双双辞世。
因为他们的爱情故事而得名的“水袖斜阳”即指日落时斜照在沧浪亭上的阳光,如同张子容绣着湿漉漉的水袖。
沧浪亭也是文人雅士的聚会之地,历代文人骚客曾在这里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如明代文学家唐寅的《沧浪亭记》、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麴衣老翁传》等等。
这些作品用文字描绘了沧浪亭的美景与人文风情,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今天,沧浪亭已经成为了苏州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它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也成为了中外游客争相观赏和传颂的对象。
沧浪亭名词解释
沧浪亭号称中国第一古刹,它是宋朝的都城金陵的著名古迹。
它位于国家4A级旅游景点
金陵春秋谷中,因其气势宏伟深厚的历史背景而著名。
背倚青山,南望金陵,这是一座古
老的楼阁,象征着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及传统文化的最佳标志。
沧浪亭表面古朴,建于南宋时期,始建于元代,在南宋时再修,现在沧浪亭外形庄严高大,五楼共四十余米,重檐翘角,建筑以厚重的结构为表现手法,给人视觉冲击力。
沧浪亭有
8间廊楼,佛陀殿,十六院,装饰着各种飞檐翘角,形成一种唯美的气质,被誉为中国古
代文化精髓之作。
沧浪亭通常可看作是一处聚集热情和艺术气息的场所,曾经在这里聚集了包括文豪,诗人和艺术家等著名人士,建筑内容被一代代文化爱好者所津津乐道。
沧浪亭已经成为金陵春
秋谷历史文化底蕴中重要的建筑,也是国家重点古迹。
沧浪亭以它不朽的传说,古朴的建筑,和浓郁的中国古代文明气息著称,更是让每一位访客都能感受到这一承载历史文化的精髓。
欣赏水磨临江,听诗抒怀,在沧浪亭,你一定能
体会到历史典雅而又充满温馨的气息。
沧浪亭的历史故事
沧浪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区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内,是苏州园林中的一座古老建筑,建于明朝。
沧浪亭也是江南水乡文化的代表之一,古色古香的建筑和美丽的园林景色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
沧浪亭建成于明朝,最初是一所书院。
清代康熙皇帝曾三次来苏州观光,发现了沧浪亭的美丽,于是便下令将沧浪亭改建为朝见江南总督的行宫。
自此,沧浪亭成为了江南总督的重要场所,许多历代江南总督曾在此停留、居住。
沧浪亭建筑主要由二层楼阁、楼台、亭台、廊宇等建筑组成,呈现出美丽、典雅的建筑风格。
沧浪亭匾额上的“沧浪”二字是由康熙皇帝所题,形象地表达了江南水乡的意境和特色。
沧浪亭是苏州园林中的一大奇观,不仅有美丽的建筑,还有小桥流水、碧草红墙、琉璃瓦片等景观,与周边的绿树、花草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江南园林景象。
今天的沧浪亭已成为苏州市的著名旅游胜地之一,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与文化底蕴。
同时,沧浪亭也成为了苏州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不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为城市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沧浪亭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即传承继承,才能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性。
文化是历史的结晶,沧浪亭几百年的历史,传
承并保护了江南水乡的文化精髓,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思考和启示。
在今天,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和继承,让华夏文化的独特性得以展现,让人类共同进步。
归有光《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归有光《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归有光《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归有光原文:浮图[1]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2]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3]有国时,广陵王[4]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5],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6],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尝登姑苏之台[7],望五湖[8]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9]、虞仲之所建,阖闾[10]、夫差之所争,子胥[11]、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12]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震川先生集》解释:[1]浮图:僧人。
[2]苏子美:苏舜钦,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后移居开封。
宋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因故除名,隐居苏州,建沧浪亭。
今集中有《沧浪亭记》。
[3]吴越:五代十国之一,钱镠所建立,占有今浙江及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地区。
传五主。
[4]广陵王:钱元璙,字德辉,钱镠子。
曾为苏州刺史。
元瓘时进检校太师中书令。
后封广陵郡王。
[5]孙承祐:钱塘人。
吴越主钱俶纳其姊为妃,因擢处要职,曾为中吴军节度使。
后随钱俶归宋。
[6]淮海纳士:指吴越国主钱俶献其地于宋。
[7]姑苏之台:姑苏台,在今苏州城西南。
据传是春秋末期由吴王阖闾、夫差两代君主所建,工程浩大。
越灭吴,被焚毁。
[8]五湖:这里指太湖。
[9]太伯:周先祖太王长子,相传太王欲传位给季历,他和弟弟仲雍避居江南,开发吴地,为吴国的始祖。
《沧浪亭》古诗1.《沧浪亭》[宋]欧阳修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
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
荒湾野水气象古,高林翠阜相回环。
新篁抽笋添夏影,老蘖乱发争春妍。
水禽闲暇事高格,山鸟日夕相呼喧。
不知此地几兴废,仰视乔木皆苍烟。
堪嗟人迹到不远,虽有来路曾无缘。
穷奇极怪谁似子,搜索幽隐探神仙。
初寻一迳入蒙密,豁目异境无穷边。
风高月白最宜夜,一片莹净铺琼田。
清光不辨水与月,但见空碧涵漪涟。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祗卖四万钱。
又疑此境天乞与,壮土憔悴天应怜。
鸱夷古亦有独往,江湖波涛渺翻天。
崎岖世路欲脱去,反以身试蛟龙渊。
岂如扁舟任飘兀,红蕖渌浪摇醉眠。
丈夫身在岂长弃,新诗美酒聊穷年。
虽然不许俗客到,莫惜佳句人间传。
2.《沧浪亭》[宋]胡宿窜逐本无罪,羁穷向此忘。
野烟含怅望,落日满沧浪。
乱草荒来绿,幽兰死亦香。
楚魂招不得,秋色似潇湘。
3.《沧浪亭》[宋]蒲寿宬晓色桃蒸霞,春阴柳垂雾。
为问桥下船,沿流到何处。
4.《沧浪亭》[宋]杨杰沧浪之歌因屈平,子美为立沧浪亭。
亭中学士为日醉,泽畔大夫千古醒。
醉醒今古彼自异,苏诗不愧离骚经。
5.《沧浪亭》[清]永瑆沧浪亭子枕石湖,宋贤遗迹俱荒芜。
杨花轻轻遗作队,蒲叶短短凫将雏。
薄游城南趁佳日,烟景稍旷笙歌疏。
欧公诗话自千古,衡剂未肯分梅苏。
6.《沧浪亭》[宋]毛珝濯缨人去水空寒,事属明时欲问难。
日暮客归园馆闭,鹭鸶飞上石棋盘。
7.《沧浪亭》[宋]沈东草蔓花枝与世新,登临空复想清尘。
只今唯有亭前水,曾识春风载酒人。
8.《沧浪亭》[宋]胡珵昔闻沧浪亭,未濯沧浪水。
先贤眇遗迹,壮观一何侈。
飞桥跨木末,巨浸折胡壘。
糟床行万瓮,缭墙周数里。
废兴固在天,庶用观物理。
缅怀嘉佑世,周道平如砥。
相君贤相君,子美东南美。
如何一网尽,祸岂在故纸。
青蝇变白黑,作俑弱焉始。
所存醉翁文,垂耀信百世。
无忘角弓咏,嘉树犹仰止。
同来二三子,感叹咸坐起。
缥瓷酹新汉,毁誉均一洗。
忽逢醒狂翁,一别垂二纪。
隽哉老益壮,论事方切齿。
《沧浪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本文就是归有光应僧人文瑛之请而作。
它记述了沧浪亭的历代沿革、兴废,感慨于自太伯、虞仲以来的遗迹荡然无存,钱镠等以权势购筑的宫馆苑囿也成陈迹,只有苏子美的沧浪亭能长留天地间。
从中悟及了读书人垂名于千载的特有原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沧浪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沧浪亭记明代:归有光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译文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
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
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
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
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
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
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
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
沧浪亭的历史意义1. 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苏州园林中的一颗明珠——沧浪亭。
这可不是普通的亭子,它可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私家园林,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呢!2. 说起沧浪亭的名字,还有个有趣的典故。
它是从《楚辞》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来的。
就像我们班老王说的:"这名字起得太有文化啦!"3. 北宋时期,苏舜钦买下这块地建园,把它打造成了文人雅士的聚会圣地。
那会儿的场面,就跟现在网红打卡地差不多热闹,只不过来的都是当时的大文豪!4. 园子里最出名的就是那个"沧浪濯缨"石刻啦!这四个大字刻在石头上,都一千多年了,还是那么有气势。
小李看到时感叹:"这字写得也太帅了,比我们写的狗爬字强多了!"5. 沧浪亭的建筑布局可有意思了,整个园子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
亭台楼阁、假山水池,搭配得恰到好处,就像现在的室内设计师精心设计的样板间,美得不得了!6. 园子里的水景最让人惊叹,清澈的池水映照着蓝天白云,特别上相。
我听导游说:"古代文人在这儿赏景写诗,那叫一个惬意!"7. 沧浪亭还是中国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开创了文人园林的先河,就像现在的网红店开创新潮流一样,影响了后来无数的园林设计。
8. 这里还是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
多少文人在这里吟诗作对、谈天说地。
要是这些石头会说话,估计能讲出一大堆有趣的故事!9. 园子里的植物配置也很讲究,松、竹、梅、兰,样样都是文人最爱。
老张头儿说得好:"这就是古代文青的后花园啊!"10. 沧浪亭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年代久远,更在于它完整保留了宋代园林的特色。
就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园林史教科书,让我们能看到古人的智慧。
11. 现在的沧浪亭已经成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参观。
小王说:"这地方拍照片可好看了,随便一拍就是古风大片!"12. 说到底,沧浪亭不仅仅是一座园林,它更像是一个时光胶囊,装着古人的风雅与智慧。
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1水调歌头·沧浪亭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
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
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
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
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翻译/译文太湖岸边的景物一片凄凉,明净的湖水环接着洞庭山,浩渺湖泊不见鱼龙的踪影,它们被锁在弥漫的烟雾里。
正想起范蠡和张翰的时候,忽然有一只小船载着鲈鱼,迅速驶来,撇开重重波浪。
傍晚,暴风雨突扑面而来,只好沿着小洲弯处回航。
胸怀着干一番事业的大志,如今正当身强力壮的年华,耻于投闲置散隐居水乡。
为什么壮年时就面容憔悴,容颜变得衰老,白发苍苍?真想在寒冷的潭水中垂钓,但是又担心鸥鸟猜疑妒忌,使鱼儿都不肯游近钓丝旁。
还是划着小舟穿过芦荻去,默默地观看湖面浪涌涛荡。
注释1.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2.沧浪亭:位于苏州市三元坊,是一处始建于北宋的中国汉族古典园林建筑,始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
其名取意于屈原《渔父》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精神。
3.淡伫洞庭山:意为湖水环接着洞庭山。
淡伫:安静地伫立;洞庭山:太湖中的岛屿,有东洞庭、西洞庭之分。
4.渺弥:湖水充盈弥漫无际。
5.陶朱:春秋越国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鉴于勾践难于共富贵,遂弃官从商。
6.张翰:字季鹰,吴今江苏苏州人。
西晋文学家。
齐王司马囧执政,任为大司马东曹掾,在洛。
知囧将败,又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