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思路
- 格式:docx
- 大小:13.58 KB
- 文档页数:3
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交通运输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
2020年,国家发布了《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强调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交通运输体系和技术水平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交通”,发展交通运输事业。
《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公路、铁路和水路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建设以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为特点的高水平铁路和公路网络,建设全国客运网络、货运网络,以及连接全国的城际、城镇和乡村的普通公路。
加快推进水路运输建设,规划建设更多具有国家重要战略意义的沿海河流、内河和湖泊水路建设,利用沿海湾泊和沿海港口进行运输,打造全国形成沿海、内河、湖泊沿线协同发展的大水运网络。
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还提出,要发展航空运输业,建设一个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大枢纽为中心的国际航空枢纽网络,实施全国空中公路网络建设,打造航空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服务体系。
发展铁路客运,扩大铁路客运辖区范围,建设智能化、复合化、现代化的高速铁路客运网络,改善客运服务环境。
加快推进公共交通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出租车发展,建立覆盖全国的公共交通定制服务体系。
《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还提出,要推进智能交通发展,加强对道路交通管理的投入,着力实施智能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加强道路交通技术改造,构建城市道路交通智能化管理体系,完善车辆信息管理系统和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服务系统。
要加强养路投入,推进公路路面、行车装备智能化改造,建设协同技术和共享信息支持的智能道路维护系统,开展智能桥梁维护和管理,实施全面、统一性的桥梁安全评价体系。
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旨在通过各项改革和政策,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交通运输更加安全、高效、绿色、智慧。
面对未来,《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将为中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提供稳定、良好的保障。
2024年县交通运输实施方案如下:县交通运输实施方案2024年的目标是提高县域交通运输网络的质量和效率,优化乡村道路网建设,加强公共交通服务,促进交通运输体系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县政府将加大投入,持续加强道路交通建设,完善城乡道路网络。
重点加强桥梁、隧道等重点区域的建设,提高县域交通运输的整体枢纽化水平。
同时,加强对乡村道路建设的支持,提升农村地区的通行能力和交通便利性。
二、公共交通服务优化县政府将加强公共交通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推动公共交通工具的优化升级。
加大公交车辆的更新换代力度,提高公共交通线路的覆盖范围和运行频率,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三、智能化交通管理县政府将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智能化发展,加强交通管理和监控体系的建设,运用新技术手段提升交通运输效率。
同时,加强交通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共享和服务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出行环境。
四、绿色出行推广县政府将积极推动绿色出行理念,加大对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推广力度,提倡低碳出行方式。
鼓励市民步行、骑行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机动车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五、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县政府将加大对交通运输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交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为县域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六、监督检查和评估机制县政府将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机制,加强对交通运输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定期对交通运输工作进行评估,推动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为县域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以上措施和方案的实施,相信在2024年,县域交通运输体系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为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中国"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旨在推进现代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实现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本规划以实现全国的现代综合交
通运输体系完善有效发展为重点,将现代综合交通运输要素有机融入
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形
成全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结构良性优化、体系功能更加完备、运
行管理更加精细化、服务水平更加普惠、安全稳定可持续的新格局,
为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本规划对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提出了目标:加快推进公共
交通发展,加快建设全国联通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集结、
支线、通道、新兴等6大网络;加大改造投入,实施重大项目建设,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大综合运输方式改革力度,完善交通政策制度;开展新型运输技术信息活动,建立新型智慧交通系统;实施专业运力
保障措施,推动运输科技创新;完善安全风险预警体系,推进交通安
全可持续发展。
本规划的出台是实施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
国经济社会持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推进全国交通运输工作的
有力支撑。
规划的实施必将有效推动全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十四五”规划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0.15•【字号】鄂政发〔2021〕22号•【施行日期】2021.10.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10月15日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目录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就(二)主要问题二、形势要求三、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思路(四)发展目标四、规划布局五、重点任务(一)立足大交通,当好区域发展先行官(二)畅通大通道,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三)完善大网络,强化综合交通硬联通(四)构建大枢纽,打造九省通衢新优势(五)发展大运输,畅通高效流通双循环(六)促进大融合,催生交通行业新业态(七)建设大平台,培育交通发展新动能(八)强化大安全,筑牢交通运输生命线(九)共抓大保护,谱写绿色交通新篇章(十)推进大改革,加快交通治理现代化六、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协调(二)强化资金保障(三)强化政策引导(四)强化规划执行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
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是湖北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国家和省重大战略落实的客观要求。
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964亿元,是“十二五”的1.3倍,在全省扩内需、稳增长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主要目标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主要目标是:
1. 到2025年,综合交通运输基本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智能化、绿色化取得实质性突破,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和整体效益显著提升,交通运输发展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2. 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立体互联。
3. 运输服务便捷舒适、经济高效。
4. 科技智能绿色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5. 能源保障更加安全可靠。
6. 支撑保障更加有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原文件第四章“主要任务”获取更多具体信息。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12.11•【字号】赣府厅发〔2021〕44号•【施行日期】2021.12.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江西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12月11日江西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省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的第一个五年。
为加快构建我省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提升我省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引领作用,特编制《江西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依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的意见》,并与《“十四五”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相衔接,是指导“十四五”时期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省牢牢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为全面开启交通强省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有力支撑了我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加快,交通先行作用持续提升。
目前,我省基本形成了“五纵五横”干线铁路网、“四纵六横八射十七联”高速公路网、“一主一次五支”机场格局和“两横一纵”内河高等级航道网。
截至2020年底,全省综合交通网络里程达到22.1万公里,位居全国第9位。
津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津南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12.01•【字号】津南政办发〔2021〕28号•【施行日期】2021.12.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津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津南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各街镇,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津南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2021年12月1日目录第一章“十四五”发展基础与存在问题第二章面临形势第三章“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第四章发展目标第五章重点任务第六章实施计划第七章保障措施津南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第一章“十四五”发展基础与存在问题1.1 发展基础1.1.1 “十三五”津南区发展总体情况津南区是天津市四个环城区之一。
位于天津市东南部,海河下游南岸。
总面积387.84平方公里,耕地22万亩,人口59万,辖8个镇和地处市区的长青办事处。
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特产富饶,气候宜人。
素有天津“金三角”之称。
既是美丽富庶的鱼米之乡,又是正在崛起的外向型工业重地。
津南区经济发展生机勃勃,各项事业长足进步,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津南区坚定不移推进“一屏”“一谷”“一展”“一带”“一稻”五个一重点工程落地落实。
海河南岸绿廊初步呈现,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展现新形象;引进创新企业,承办智能大会,“天津智谷”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国展大道等多个配套道路全部开工建设,国家会展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组建成立会展经济区管委会,海河中下游高端服务业发展带汇聚新动能;小站稻智能加工中心竣工投产,小站稻振兴计划激发新活力。
“一屏”:高标准建设绿色屏障为强化双城之间绿色生态屏障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中间地带实施规划管控建设绿色生态屏障,规划面积约736平方公里。
黄石市交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充分发挥大临空、大临港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势,推动现代港口城市建设由现阶段的强化临港临空功能向强化综合枢纽功能转变,加快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大宗工业产品集散地、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
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全面接入国家高速网、高铁网、航运网、航空网,全方位打通黄石与武汉城市圈、长三角以及全国重点区域的交通通道,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
一、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推动黄石与周边地区对接,打通内外部快速通道,加密过江通道,打造面向全球、通达省内外城市的立体大通道,构建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和广泛的基础网,形成以武九、大广、沿江通道为“三纵”,以机场高速、沪渝、蕲嘉、杭瑞高速通道为“四横”,以麻阳、鄂咸通道为“两联”的“三纵四横两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实现半小时通达市域及武鄂黄黄,1小时通达武汉城市圈城市,3小时通达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4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全球主要节点城市。
二、打造高品质综合交通网络高速公路。
建成武阳、鄂咸高速公路,推进对接鄂州机场高速二期、黄石新港至光谷快速通道建设,实施大广高速新增互通和黄石西互通综合改造,规划建设沿江疏港高速、武黄高速四车道改八车道扩容改扩建工程,完善以黄石为中心的“扩容提质、内外相通”的鄂东城市高速交通圈体系,形成更加便捷高效的“三纵四横两联”高速公路网,强化黄石枢纽功能。
到2025年,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50公里。
国省公路。
以“改造原干线、补充新干线、提升干线通达性”为重点,继续完善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强化国省干线高效衔接,提升干线路网品质。
重点推进武鄂黄快速通道、G106阳新沿镇至黄土坡、G351阳新界首至木港等公路建设。
改建G106铁山至大冶、S203阳新棋盘洲至富池、S315黄石河口至大冶大箕铺、S349大冶港湖至鄂州茅圻、S357阳新木港至龙港等公路,构建形成以环大冶湖为中心的“八纵八横四环”普通国省公路网布局。
“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提纲)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
谋划好“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对促进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十四五”背景(一)发展基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产业发展质效齐升——基础能级大幅跃升——城乡融合加快推进——民生福祉全面增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改革创新扎实推进(二)发展环境1.“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新的国际形势变化为未来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消费升级、旅游康养、食品加工等,疫情以后促进消费带来有利契机;国际、国内)二是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为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空间。
(西部大开发、全国农村三变改革示范区、两江经济带、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省全域旅游示范省,陆海新通道、高铁经济、双循环)三是中东部产业转移为产业发展提供发展动能。
四是综合经济实力和基础设施水平提升为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十四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劣势一是新冠肺炎全球蔓延对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带来不稳定性因素。
二是国际国内环境(中美贸易战、产业分工格局变化)对招商引资带来不利影响。
三是高质量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提出更高要求。
四是诸多瓶颈和风险因素制约对未来五年发展提出新挑战。
(城乡(含乡镇间)协调发展问题、老城区高铁新区经开区协调发展、农产品品牌化、产业发展小散弱)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发展定位——黔东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区——承接东中部产业梯度转移先导区(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以服装生产为先导,发挥钒矿资源富集优势,引进中东部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电子元器件制造、服装鞋帽、钒矿深加工产业)——黔东服务业集聚区(优化三区布局,以高铁新区为支撑,以物流枢纽通道为依托,打通凯里--怀化-柳州-北部湾大通道,加快商贸、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力度,力争引入阿里、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区域分拣中心,围绕农特产品加工(鸭、黄花菜等)大力推动农特产品产业化发展,形成以现代商贸、仓储物流)——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力发展以鸭为主的种、养、加工全产业链健康食品生产基地,培育壮大黄花菜、茭白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渔业养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稻田经济,创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奋斗目标(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着力培育工业发展经济新增长点,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实现新突破2.着力解决农业散小弱的问题,在推动农业集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实现新突破3.着力破解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种问题,在推进城镇化提质改造上实现新突破4.着力解决基础设施滞后问题,在夯实发展基础上实现新跨越5.着力破解经开区发展瓶颈,在推动高质量产城融合上实现大跨越6.着力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在妥善处理地方债务方面上实现新突破(五)四大战略行动大生态、大健康、大开放、大商贸三、重点任务(一)加快培育工业经济新业态,构建具有突出比较优势的工业产业体系结合定位部分展开撰写1.服装2.建材3.特色轻工业(鸭、蓝莓、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加工)4.循环工业(城市垃圾焚烧发电)5.园区的发展(加大产业平台建设)(二)持续推进商贸活县战略,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结合定位部分展开撰写1.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2.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3.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4.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5.其他(三)提升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和效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结合定位部分展开撰写1.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鸭、鱼、生猪)2.加快特色种植业(茭白、黄花菜、油茶、竹笋、精品水果)3.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林下养鸡、养蜂、中药材、食用菌)(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县展开撰写1.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2.全面推进乡村环境整治3.繁荣农村民俗和民族文化4.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5.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五)强力推进山地特色城镇化,高质量构建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融合发展体系1.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老城区、高铁新区、经开区“三区联动”“三区合一”)2.做大做强县城核聚(加快推进撤县设市)3.做特乡镇(台烈农业小镇等)4.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六)深入实施大开放战略,打造黔东开放的前沿阵地1.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平台(围绕高铁经济)2.加强融入陆海新通道3.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4.打造省内一流营商环境(七)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1.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工程2.加强生态制度体系建设3.全面推行循环发展高效节约模式4.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5.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6.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7.构建生态人文体系(八)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着力扩大创业就业2.加快卫生事业发展3.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4.繁荣发展文体事业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6.构建公共安全体系(九)大力实施改革创新战略,激发发展活力和动力1.推动政企分开,增强国有企业的效率和活力2.推进资源配置体制改革3.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4.深化以“三变”为引领的农村综合改革5.健全完善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体制机制(十)加快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建成现代基础设施网络1.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体系3.构建大数据信息网络体系4.加强能源保障能力建设5.建设城市综合管廊体系(高铁新区综合管廊)(十一)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多层次人才制度体系1.构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2.培养技术技能人才3.培育农村致富能手4.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5.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四、保障措施(一)强化党的组织领导(二)持续优化发展环境(三)强化要素支撑保障(四)建立健全化解重大风险的体制机制(五)完善实施考评监督机制附件:“十四五”经济增长预测。
吕梁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吕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4.29•【字号】吕政办发〔2022〕21号•【施行日期】2022.04.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吕梁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吕梁市“十四五”大数据发展应用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新技术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市域中心城市及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吕梁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等10个“十四五”市级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4月29日吕梁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前言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服务性行业。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节点。
为科学指导“十四五”时期吕梁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的先行官,以《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统领,并与《“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山西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等规划相衔接,充分考虑吕梁市交通运输发展情况,制定本规划。
区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思路
“十四五”时期(X-X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交通强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
“十四五”交通发展规划对于推动X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和谐X,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十四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交通发展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在准确把握交通现实基础、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交通规划的总体思路,提出具有宏观性、政策性和操作性强的交通发展规划,深入研究交通发展的新形势、新思路、新举措。
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对于推进X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交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自治区和X市的各项决策和部署,集中精力围绕实现“富民强区”新跨越这一目标,坚持交通强国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走“四型”(即调整型、追赶型、特色型、绿色型)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进X经济带建设,打造“双核”驱动战略支点,融入柳来河一体化发展,加快全区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着力构建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化交通”。
紧持从交通发展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切实指导和引领交
通行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交通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发挥路网整体效率。
加快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完善港口、码头布局,提升港口吞吐能力,改善整治港口航道条件,建设布置合理、资源共享、配置优化的科研基础设施和共享平台,全面提升交通服务水平,便我区交通基础设施适应我区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二、基本原则。
“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发展必须注重体现X市精神和区委部署要求,依据X市的规划思路和区委、区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精神,全面总结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问题和经验,牢牢把握我区发展的基本趋势,加强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加强资源整合、着力提升内涵、注重调整完善、坚持适度超前、坚持调整结构、转换方式、重视效率、确保安全,建设、养护、运营、管理并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利用率,改善生态、加强环境保持。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的总目标是:加快交通基础设置建设,提高路网服务功能,完善符合市场济经要求的交通运输体系。
加强交通安全保障和应急能力建设,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交通行业。
建设绿色交通、建立适应交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人力资源和行业管理体系。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路网容量,提高路网的网络化程度,提升集散公路的通达性和分担率,通过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