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966(高中文言文阅读)
- 格式:docx
- 大小:13.89 KB
- 文档页数: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择其善者而从之。
()2.文中有几个特定的词语:“君子”“士”,是古代有所专指的两个概念;“仁”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解释这三个词语。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讲的是什么道理?你对这一句有什么感受?4.《论语》一书可说是字字珠玑。
请你多加积累品味,摘录其中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1.(1)代词,指所学知识。
(2)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代词,代“善者”。
2.“君子”一词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有的指社会地位高的人,有的指链德上有修养的人。
文中指后者。
“士在古代一般指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或指读书人。
文中的“士”单从现有的文段不好确定,可理解为“有政治抱负的人”。
“仁”即仁爱。
3.这一句借物喻理,讲人的品质要如松柏坚强不屈。
感受:人要像松柏——一样坚韧刚强,遇到困难,要愈挫愈勇。
4.示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今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部分,选取了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言文,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以下是对该篇文言文的翻译及解析。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解析: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孔子说。
- 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且按时复习。
-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按时复习对于巩固知识的作用。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复习,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有朋友从远方来。
- 不亦乐乎:不是很快乐吗?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友情的重视。
他认为,朋友之间的相聚是非常快乐的,无论距离有多远。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
- 不亦君子乎:不是很君子吗?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君子观。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宽厚的胸怀,对待别人的无知或误解不生气,而是保持平和的心态。
通过对原文的翻译和解析,我们可以看出,今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部分考查了考生对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翻译技巧以及文化素养。
在翻译过程中,考生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同时注重保持原文的韵味和风格。
以下是该篇文言文的另一种翻译方式: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其乐融融。
远方有友至,其喜洋洋。
人若无知,不怒自若,此真君子之风也。
”这种翻译方式更加注重文采和意境,力求传达出原文的韵味和情感。
在高考文言文翻译中,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但都要确保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总之,今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部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考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积累,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以便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详细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很重要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解析:一、句式结构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的简单句。
主语为“学而时习之”,谓语为“不亦说乎”,宾语省略。
这里的“学而时习之”是省略了“之”的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学之而时习”。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也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的简单句。
主语为“有朋自远方来”,谓语为“不亦乐乎”,宾语省略。
这里的“有朋自远方来”同样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自远方来之朋”。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的简单句。
主语为“人不知而不愠”,谓语为“不亦君子乎”,宾语省略。
这里的“人不知而不愠”同样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不知人之愠”。
二、用词特点1. “学而时习之”中的“而”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2. “不亦……乎?”是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表示反问,加强语气。
3. “有朋”中的“有”是动词,表示存在。
4. “自远方来”中的“自”是介词,表示从。
5. “不知”中的“不”是副词,表示否定。
6. “而”在“而不愠”中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三、表达效果这段话通过反问句式和排比手法,强调了学习、友情和君子品质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之后按时复习是愉快的,有朋友从远方来是高兴的,不被了解却不生气是君子的表现。
这种表达方式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哲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战国策·齐策一》云:“孟尝君出行,其从者罗敷,衣锦褧衣,腰佩宝剑,坐于道旁。
有老父过之,下车引弓射之,曰:‘吾闻孟尝君贤,不知其从者何如?今乃盗其衣,腰其剑,何其不仁也!’”【答案】《战国策·齐策一》中说:“孟尝君出行时,他的随从罗敷,身穿锦衣,腰间挂着宝剑,坐在路边。
有个老人路过,下车拿起弓箭射他,说:‘我听说孟尝君很有德行,不知道他的随从如何?现在竟然偷了他的衣服,腰间挂着他的剑,多么不仁啊!’”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平原君虞卿,魏之豪杰也。
魏王封之平原君,号曰‘虞卿’。
虞卿闻赵孝成王崩,即奔赵,赵王以为上客。
虞卿至,赵王与之宴,问曰:‘寡人闻虞卿贤,愿闻其所以自异于众人者何也?’虞卿对曰:‘臣闻之,士有五不臣:一曰不事君,二曰不事亲,三曰不事友,四曰不事生,五曰不事死。
臣之所以自异于众人者,此五者而已。
’”【答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平原君虞卿,是魏国的豪杰。
魏王封他为平原君,号为‘虞卿’。
虞卿听说赵孝成王去世,立即逃奔到赵国,赵王把他当作上宾。
虞卿到达赵国后,赵王设宴款待他,问道:‘我听说虞卿很有才能,想请教他之所以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虞卿回答说:‘我听说,士人有不臣于五事:一是不侍奉君主,二是不侍奉父母,三是不侍奉朋友,四是不侍奉生者,五是不侍奉死者。
我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这五点。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诗经·小雅·车舝》云:“车舝车舝,其马四骊。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阅读附答案文言文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⑤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⑥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1)吾日三省吾身。
()(2)学而不思则罔()(3)死而后已()(4)其恕乎()小题2:翻译句子(4分)(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 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两个“其”和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小题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分)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主要阐述的是学习态度,指出要虚心向一切人学习。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学习知识不在于让别人了解,而在于提高自己。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阐述的是做学问不能不懂装懂。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最后凋也”比喻君子有宽广的胸怀。
小题5: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3分)参考答案:小题1:(1)省(反省)(2)罔(迷惑)(3)已(停止)(4)其恕乎(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小题2:(2分)(1)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2018-11-25篇一: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论语》①十二章【原文】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 ,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语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原文】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语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原文】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 子曰:“道千乘之国(2),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现代文阅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阅读答案孔子说:“时不时地学习。
你不觉得有朋自远方来很有趣吗?你不是一个绅士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说:“如果你复习旧知识,了解新知识,你就可以成为一名教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从,教女人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改恶而从。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说:“一年中天气寒冷,你就会知道松柏会枯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如果你不做你想做的事,不要原谅别人1、根据原文填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以下单词:弘毅:_________________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解释课文中带下划线的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5、本文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
《论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
(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
(五)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阅读附答案(13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
(4分)(1)不亦说乎(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是知也(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而”表示转折用法的一项是()(2分) A.学而时习之B.温故而知新C.择其善者而从之D.人不知而不愠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4: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3分)参考答案:小题1:(1)“悦”的古字,愉快(2)真诚,诚实(3)这(4)凋谢小题2:D小题3:(1)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一味空想却不学习是有害的。
(2分)(2)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2分)小题4:这句话的意思是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意思相近即可)(3分)小题1:试题分析:“说”是通假字,先解释通哪个字,再译意。
“信”是注解中的重点字,根据语境也很易推断出来。
“是”是重点字,一般是代词用法,根据语境可译为"这"。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11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小题1: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拼音(1分)说()省()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4分) A.人不知而不愠()B.诲女知之乎()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D.思而不学则殆()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句话。
(4分)(1)传不习乎?(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小题4:本文中很多话都成了名言警句。
如果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做成书签,你会选择哪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2分)参考答案:小题1:yuè xǐng小题2:A生气,发怒;B通“汝”,你 C真诚,诚实;D有害小题3:(1)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小题4:略小题1:试题分析:“说”在古汉语中有“高兴”的意思,读为“yuè”;“省”在作“反省”的意思讲时,读为“xǐng”。
小题2:试题分析:A根据语境理解的意思为“恼怒”;B、“女”为通假字,同“汝”;C、“信”为形容词,意思是”真诚“;D、“殆”根据语境意思为“精神迷惑而无所得”。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1)时,传是传授的意思,习是复习的意思“,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老师”。
翻译(2)时,注意“为是就是的意思,是是这的意思,知是智慧的意思”。
同时还要保证两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流畅性。
小题4:试题分析:本段文字主要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态度等,如果选择喜欢的句子做书签,我会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勉励自己在学习的时候做到“学与思”有机的结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这不也是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之风吗?”【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加以改正。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过去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知识,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物一样局限于某一用途。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常常忧虑。
”【原文】子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翻译】孔子说:“学习优秀的人可以去做官,做了官之后,还要继续学习。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加以改正。
”【原文】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翻译】孔子说:“君子通过文学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来培养仁德。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君子吗?”
逐句翻译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
“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且按时复习。
这里“学”指的是学习知识,“而”是连词,连接两个动作,“时”表示按时,“习”指的是复习。
“不亦说乎”: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这里“亦”是副词,表示“也”,“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
“有朋自远方来”:有朋友从远方来。
这里“有”表示存在,“朋”指朋友,“自远方来”表示从远方来。
“不亦乐乎”: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这里的“乐”指的是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君子吗?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
这里“人”指别人,“不知”表示不了解,“而不愠”表示不生气。
“不亦君子乎”:不也是一位君子吗?这里的“君子”指的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总结:
孔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并且按时复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同时,他也提出了交友的原则,即与远方的朋友相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最后,孔
子还表达了对待他人的态度,认为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样的人才算是有道德的君子。
这段话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为人处世的智慧。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一位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三次: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知识是否尽力?”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个器物。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这段文言文主要阐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育理念、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学习方法。
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分析:1.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并按时复习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这体现了孔子对学习的重视,以及他倡导的“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2. 交友之道:孔子认为,有朋友从远方来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这体现了孔子倡导的真诚、诚信的交友之道。
3. 为人处世的道理:孔子提出“人不知而不愠”,强调一个人在面对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生气,这是君子的表现。
4. 反省自己: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强调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行为,关注自己在为人处事、交友、传授知识等方面的表现。
5. 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6. 君子不器:孔子提出“君子不器”,强调君子不应只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而应具备全面的素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⑩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1.下面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曲肱而枕之
D、学而
不思则罔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
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超过
C、人不堪其忧堪:可以,能够
D、不舍昼夜舍:舍弃
3.下面对各段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第二则中“三省吾身”的内容来看,古代治学的人非常注重品德的修养。
B、第七则告诉我们,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好之、乐之,道出了学习的三重境界。
C、第八则和第六则一样,都在强调“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会为物质的享受而四处奔忙,粗茶淡饭就能让他们乐在其中。
D、第十则讲的是做人要有理想,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敢于做统帅的想法。
4.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答案解析
1.D
2.C
3.D
4.(1)不如把它比作柳絮凭借风在空中飞舞。
(2)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