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验报告格式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8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为了探讨心理压力对个体认知功能的影响,本实验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模拟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压力,观察和分析心理压力对个体认知功能的具体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讨心理压力对个体认知功能的影响程度。
2. 分析不同心理压力水平对个体认知功能的具体影响。
3. 为减轻心理压力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个体心理健康。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3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身体健康,无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2.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分组法,将3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三组分别为:(1)低压力组:模拟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实验对象观看动画片、听轻音乐等。
(2)中压力组:模拟具有一定压力的情境,如实验对象需完成一定的任务,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高压力组:模拟高度紧张、焦虑的情境,如实验对象需在短时间内完成复杂的任务,并面临失败的威胁。
3. 实验步骤(1)实验对象在实验前进行认知功能测试,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反应速度等指标。
(2)实验对象分别进入低压力、中压力、高压力情境,每组实验持续30分钟。
(3)实验结束后,再次对实验对象进行认知功能测试。
4. 数据收集与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三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的认知功能差异。
四、实验结果1. 低压力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的认知功能差异不显著(p>0.05)。
2. 中压力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的认知功能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反应速度等指标有所下降。
3. 高压力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的认知功能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反应速度等指标明显下降。
五、实验结论1. 心理压力对个体认知功能具有显著影响,压力越大,认知功能下降越明显。
2. 在面对心理压力时,个体应学会调整心态,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以减轻心理压力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2. 实验材料3. 实验对象4. 实验程序五、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记录2. 实验结果分析六、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关系2. 实验结果的意义3. 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的比较4. 实验结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七、结论八、参考文献实验名称: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__________(实验目的),通过对__________(实验对象)进行__________(实验方法)实验,以验证__________(实验假设)。
二、实验原理实验原理主要基于__________(相关理论或模型),通过对__________(实验变量)的影响,来观察__________(观察变量)的变化,从而验证实验假设。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__________(实验设计,如:随机区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等)。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__(实验材料,如:实验仪器、实验物品、实验材料等)。
3.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__________(实验对象,如:大学生、儿童、成人等)。
4. 实验程序实验程序如下:(1)__________(实验步骤一)(2)__________(实验步骤二)(3)__________(实验步骤三)(4)__________(实验步骤四)(5)__________(实验步骤五)(6)__________(实验步骤六)四、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记录(1)实验数据表格(2)实验数据图形2.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得出实验结果。
五、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关系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基本一致,说明__________(实验假设)成立。
2. 实验结果的意义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实验结果的意义),为__________(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一:1。
人的感知系统的输入、处理过程和输出情况。
实验材料:两杯盛有热水的玻璃杯。
实验步骤:( 1)将两杯分别倒入适量的热水。
( 2)将第一杯中的热水注入另一个杯子中,此时,第一杯的热水变凉。
3。
对照实验( 1)取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发生了变化,你认为可能是由于热水使放大镜受热后失去了原来的功能。
( 2)取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没有变化,你认为可能是由于热水使放大镜受热后失去了原来的功能。
( 3)将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与以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那么可以断定热水导致了放大镜不能放大。
4。
在心理学实验中,测试效度的问题非常重要,就是研究者所预期想达到的结果与所获得的事实之间的差异程度。
即实验中的误差来源与标准或目标间的差异,而不是说测量本身的误差。
也就是说,实验结果与假设的目标或指标越一致,测量误差越小,实验效度也就越高。
因此,在进行效度研究时,必须保证事先确定好测量工具、被试和指标,并设计好事先需要预测的目标值。
一般而言,在一个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上得到的测量数据,如果事先预测得准确,那么它的信度会更高。
而相反,如果测量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事后的实际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则测量工具的信度就要低些。
5。
受测者对实验的情绪反应强烈程度。
6。
大脑左半球语言功能的优势:7。
学习材料在一定时间内,再次学习某一材料时对该材料产生的记忆效果的高低。
最新《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刺激条件下个体反应时间的变化,并分析其对认知加工的影响。
实验方法:2.1 参与者本实验共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参与者,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均具有正常视力和听力。
2.2 材料- 计算机一台,用于呈现实验刺激和记录数据。
- E-Prime 2.0软件,用于实验设计和刺激呈现。
- 反应盒一个,用于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
2.3 设计实验采用2(刺激类型:视觉刺激、听觉刺激)× 2(任务难度:简单任务、复杂任务)的混合设计,刺激类型为被试间变量,任务难度为被试内变量。
2.4 程序- 实验开始前,向参与者介绍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
- 参与者完成一项简单的训练任务,以熟悉实验操作。
- 实验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包含20个试次,每个试次呈现一个刺激,并要求参与者尽快做出反应。
- 视觉刺激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现,听觉刺激通过耳机播放。
- 简单任务要求参与者在检测到刺激后立即按下反应键,复杂任务则要求参与者在检测到刺激后进行简单判断(如大小、颜色等)再做出反应。
- 实验结束后,收集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
实验结果:3.1 数据整理所有参与者的数据均经过清洗,剔除了错误反应和异常值。
3.2 数据分析-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分析反应时间的数据。
- 比较不同刺激类型和任务难度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
3.3 结果解释- 描述统计结果,包括平均反应时间的比较。
- 分析刺激类型和任务难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 讨论可能的认知机制和实验结果的意义。
实验讨论:4.1 结果意义讨论实验结果对理解人类认知加工的启示,以及可能的应用场景。
4.2 限制与未来研究方向指出实验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可以探索的方向。
4.3 结论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并强调其对实验心理学领域的贡献。
参考文献: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
附录:包括实验材料、原始数据和数据分析的详细过程。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1. 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本研究旨在探讨某种心理干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影响,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 实验目的(1)验证心理干预方法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
(2)分析心理干预方法在不同焦虑程度大学生群体中的干预效果差异。
二、实验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某高校1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实验工具(1)焦虑自评量表(SAS):用于评估受试者的焦虑程度。
(2)心理干预方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
3. 实验程序(1)实验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包括心理咨询、心理训练、小组讨论等。
(2)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理健康教育。
干预周期为8周,每周进行1次干预,每次90分钟。
4. 数据收集与分析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在干预前后对两组受试者进行焦虑程度评估,并记录相关数据。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实验结果1. 实验组焦虑程度干预前后比较干预前,实验组焦虑程度均值为(35.2±5.8)分,干预后均值为(20.1±3.5)分。
结果显示,实验组焦虑程度在干预后显著降低(t=6.92,p<0.01)。
2. 对照组焦虑程度干预前后比较干预前,对照组焦虑程度均值为(34.5±6.2)分,干预后均值为(33.8±5.7)分。
结果显示,对照组焦虑程度在干预后无显著变化(t=1.32,p>0.05)。
3. 不同焦虑程度大学生干预效果比较根据SAS评分,将受试者分为低焦虑组、中焦虑组和高焦虑组。
结果显示,高焦虑组在干预后焦虑程度显著降低(t=3.47,p<0.01),中焦虑组在干预后焦虑程度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t=2.10,p<0.05),而低焦虑组干预前后焦虑程度无显著变化(t=0.76,p>0.05)。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一:实验目的和意义目的通过在不同时间、地点,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测量,观察情绪的发展变化,以期探究自身情绪发展的规律。
意义掌握了情绪的产生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控制和调节情绪。
实验内容人格的分裂是指主体的精神活动能力完整统一,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结构特征。
人格既包括先天的本能活动方式(即气质),也包括后天习得的、经过系统教育训练形成的各种活动方式(即个性)。
前者称为内倾型,后者称为外倾型。
实验步骤1.实验假设和被试:设被试为两组。
一组为A,另一组为B,两组受测者无任何关系。
2.实验方法: A、被试( n=25)。
被试坐于一张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保持适度紧张,头部固定,闭目,用手指捏紧拳头,其余肌肉放松,置于桌面中央。
B、实验条件( 1) A组被试在椅子上采取轻松坐位,不做任何任务或作业。
桌面高度与被试身高相当。
B组被试端坐于椅子上,手臂下垂。
手里拿一个记录表,边观察周围情况边记录。
( 2)A、 B组被试在每天晚饭后至次日清晨起床之前( n=16)、起床后( n=20)、清晨( n=13)各进行一次测量,每次由8位被试共同完成。
要求在6种情境下均记录完成的时间。
( 3) A、 B组被试在测量的同时完成有关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与情绪相关的心理活动( 5个项目)。
三。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两组被试在情绪的产生过程中都呈现出先快后慢的变化规律。
(2)外向性格的被试感情体验早于内向性格的被试,但两者在情绪产生过程中的速度大致相当。
(3)先快后慢的情绪变化规律使两组被试在人格分裂状态时具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外倾型性格的被试表现为冲动型和激情型,外向型的被试表现为安静型和思考型。
四.讨论1.两组被试情绪产生速度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对被试的情绪研究,提出维护心理健康的对策。
五。
本科实验报告写作规范化要求1、书写格式要求。
实验报告用钢笔书写或用计算机打印。
如果打印,一律采用A4纸打印。
论文排版规范附后,符合下列次序:(1)标题;(2)作者姓名、单位;(3)内容提要(中文摘要在300字以内,中文在前,外文摘要以250个实词为宜,外文在后,关键词3—5个);(3)引言;(4)正文;(5)结论;(6)主要参考文献与附录。
2、文字要求。
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说理透彻、书写完整、无错别字。
3、图纸要求:图面整洁,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均匀,圆弧连接光滑,尺寸标注规范,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
4、曲线图表要求:所有曲线、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或工程要求手工或采用计算机绘制。
实验报告排版规范详解开放性实验室的运行机制 (居中、黑体、三号)(空1行)王宜兰(居中、小四号)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兰州 730070(宋体、居中、五号)(空1行)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开放性实验室……………. (仿宋、五号)关键词:开放性实验室;运行机制;(宋体,五号)(空1行)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正文,中文一律采用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1.5倍)(空2行)参考文献(小四号宋体加粗):刘广珠.高中生考试焦虑成因分析[J].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24(1):161-164.郑霖,柴宗新,郑远昌,等.四川省地理[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8-111.(文献顶格,宋体,五号,单倍行距。
具体引用格式附后)说明:1、若有图表,图表应有编号及标题,字体为宋体,五号,居中,表格采用三线表;2、A4纸打印,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厘米;3、中文标点一律采用全角。
*正文部分论文标题层次层次应清楚,标题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三级标题,左对齐,具体格式如下:一级标题:黑体,小三号,行距为1.5倍,段前、段后间距为6磅或0.5行二级标题:黑体,四号,行距为1.5倍,段前、段后间距为6磅或0.5行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行距为1.5倍,段前、段后间距为6磅或0.5行例举:1 开放实验室概述1.1 开放实验室的涵义1.1.1 什么是开放实验室1.1.2 开放实验室的功能……1.2 开放实验室现状常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1)期刊格式:[序号] 著者.题名[J].刊物名(外文刊物可缩写),出版年,卷号(期数):起止页码.示例: 见例举[4]、[5](2)专著格式:[序号] 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示例: 见例举[6]、[7](3)析出文献定义:析出文献是指从论文集中的引用的文献。
心理实验报告万能模板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了随机分组设计。
将参与者随机分为A组和B 组,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
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听一段轻快愉悦的音乐,而对照组则在实验过程中没有音乐伴奏。
实验方法:1. 选取参与者:从自愿参与的大学生中随机选择了30名参与者,确保各组之间的参与者数量相等。
2. 分组:将参与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
3. 实验材料:为参与者准备了播放器和两段不同类型的音乐。
4. 实验过程:a) 参与者之间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其基本情况。
b) 实验组(A组)在实验过程中听一段轻快愉悦的音乐,持续时间为5分钟。
对照组(B组)在实验过程中没有音乐伴奏。
c) 在实验结束后,给参与者一份情绪问卷并要求他们评价自己的心理状态。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实验组(A组)的参与者在听音乐期间情绪更加愉悦和放松,与对照组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2. 实验组(A组)的参与者在实验结束后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评价更为积极,而对照组(B组)的参与者评价较为平庸。
实验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音乐对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具有显著的影响。
轻快愉悦的音乐可以促进人们的情绪愉悦和心理放松。
这一发现对于帮助人们调节情绪和缓解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实验样本数量有限,我们在结论上还需谨慎,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验证实验结果的普适性。
实验结论:本实验的结果表明,音乐对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具有明显的影响。
经过实验验证,听轻快愉悦的音乐可以提升人们的情绪状态和心理放松程度。
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探究音乐在心理治疗和情绪调节方面的潜力提供了科学支持。
同时,也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听音乐来调节情绪提供了参考。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完整格式例:注意全文首行缩进2字符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明度的差别阈限XXX 10应用心理学X班(居中)摘要测定明度的差别阈限;采用最小变化法;明度相对差别阈限为-13.01%,绝对差别阈限为-24.99;通过本次实验学会了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明度的差别阈限(一篇简略短文,对全文概括)。
关键词(此处空两字符后接具体内容)最小变化法差别阈限明度(中间无标点符号,只需用空格隔开)1 引言(除摘要外,1-6需另起一行)1.1概念界定最小变化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重要方法之一,……。
1.2相关的理论和观点经典心理物理学认为,可以用物理量来表达感觉量,因此,存在一种达到觉察水平所必需的临界量值,即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在测量上,常常用50%次能感觉到,50%次不能感觉到的物理量表示绝对阈限;而用50%次能感觉到差别,50%次不能感觉到差别的物理量表示差别阈限。
最小变化法的特点在于它系统地探察感觉转折点,因而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
根据刺激呈现的顺序不同,可有渐增法(↑)和渐减法(↓)两种呈现方法。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是指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强和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下限是指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和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弱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
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称为上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减去下限称为下差别阈限。
上差别阈限和下差别阈限的平均值称为绝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之比称为相对差别阈限。
1.3本实验的目的意义本实验采用最小变化法的实验方法,使用两个色块的变化来测定两名被试明度的差别阈限。
初步寻找各被试对明度的差别阈限。
2 对象与方法2.1 被试西昌学院文教学院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班四名女生(1.需注明被试状态,涉及视觉色觉需根据具体实验说明被试状态正常与否。
2.一般而言被试有多少人或组,结果中的数据组数需与此处吻合;)2.2 仪器实验仪器为lenovo计算机,PsyKey实验平台。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心理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心理测验作为一种研究心理现象的重要工具,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实验旨在探讨心理测验在了解个体心理特征方面的有效性,并通过实验验证心理测验结果的可靠性。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心理测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探讨心理测验在了解个体心理特征方面的有效性;3. 验证心理测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高校学生10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实验材料:采用某知名心理测验量表,如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人格类型量表。
3. 实验步骤:(1)实验组:向实验组发放心理测验量表,要求受试者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对照组:对照组不进行心理测验,仅作为实验对比;(3)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心理测验结果分析:(1)MBTI人格类型分布情况: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实验组受试者的MBTI人格类型分布情况;(2)心理测验结果与实际性格特征的相关性:将实验组受试者的MBTI人格类型与他们的实际性格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心理测验结果与实际性格特征的相关性。
2. 对照组心理测验结果分析:(1)对照组未进行心理测验,因此无法分析其心理测验结果;(2)对照组实际性格特征分析:通过其他方式收集对照组受试者的实际性格特征,并与实验组进行对比。
五、实验讨论1. 心理测验在了解个体心理特征方面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心理测验在了解个体心理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通过MBTI人格类型量表,可以较好地揭示受试者的性格特征。
2. 心理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受试者的心理测验结果与实际性格特征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心理测验结果的可靠性较高。
六、实验结论1. 心理测验在了解个体心理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2. 心理测验结果的可靠性较高;3. 心理测验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一、实验名称认知偏见对决策行为的影响二、作者张三、李四三、实验日期和地点2023年10月25日,心理学实验室四、实验目的1. 探讨认知偏见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
2. 分析不同认知偏见类型(如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等)对决策结果的具体影响。
五、实验原理本实验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主要涉及以下概念:1. 认知偏见:指人们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由于认知偏差导致判断和决策出现失误。
2. 决策行为:指个体在面对选择时,根据一定标准做出决策的过程。
六、实验对象随机抽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2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七、实验材料1. 决策任务:向实验对象呈现一系列投资决策问题,要求他们在限定时间内做出选择。
2. 偏见量表:用于测量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的认知偏见程度。
八、实验步骤1. 实验对象填写偏见量表,以评估其初始认知偏见程度。
2. 向实验对象呈现决策任务,要求他们在限定时间内做出选择。
3. 实验结束后,再次填写偏见量表,以评估实验对认知偏见的影响。
九、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1. 将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包括决策结果、偏见程度等。
2.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如SPSS)进行假设检验,验证实验假设。
十、实验结果1. 实验结果显示,认知偏见对决策行为有显著影响,实验对象在存在认知偏见的情况下,决策结果与真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2. 不同认知偏见类型对决策结果的影响存在差异,代表性启发对决策结果的影响最为显著。
十一、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认知偏见对个体决策行为有显著影响,提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警惕认知偏差,提高决策能力。
2. 实验结果表明,代表性启发和可得性启发是两种常见的认知偏见类型,需要加强对这两种偏见的识别和纠正。
3.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认知偏见类型对决策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降低认知偏差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十二、结论1. 认知偏见对个体决策行为有显著影响,实验对象在存在认知偏见的情况下,决策结果与真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不同情境下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并尝试分析实验结果中的规律和趋势,为心理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设计1.实验对象选取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无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症状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2.实验器材实验所需器材包括计时器、问卷调查表、测谎仪、视频录像设备、照相机等。
3.实验程序(1)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前先对实验对象进行筛选和排除不符合条件的个体。
(2)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进入情境A,另一组进入情境B。
(3)在实验开始前,利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实验对象的个人情况、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等。
(4)在两种情境下,利用计时器、视频录像设备和测谎仪等工具记录实验对象的反应和行为表现,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总结性分析。
三、实验结果1.实验A在情境A下,实验对象表现出明显的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出现心率加快、面部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一些实验对象出现行为失常、手足颤抖等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在压力和挑战较大的情境下,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容易出现明显波动。
2.实验B在情境B下,实验对象表现出自信、舒适、愉悦等积极情绪,心率平稳、面部肌肉放松等生理反应,一些实验对象表现出较好的行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实验结果表明,在放松和舒适的情境下,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更加平稳和积极。
四、实验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情境下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面临压力较大的情境,过度的焦虑和情绪失控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影响个人的行为表现。
但在放松和舒适的情境下,个体更容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发挥出更好的行为潜力。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结果为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在今后的实验研究中,应考虑实验条件的严谨性和实验对象的特征,同时结合各类技术手段对实验结果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第1篇一、实验名称心理学真实验研究: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二、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假设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存在相关性。
2.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四、实验对象随机抽取某高校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50名,女性5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五、实验材料1. 情绪调节问卷:包括情绪调节能力、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基本信息。
2. 情绪调节训练教材:包括情绪调节理论、技巧和方法等。
六、实验方法1. 问卷调查: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2.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每周2次,每次1小时。
3.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对象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七、实验程序1. 实验对象随机分组:将10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
2. 问卷调查: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3.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组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4.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八、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显著提高(p<0.05)。
2. 对照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没有显著变化(p>0.05)。
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九、讨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2. 情绪调节训练对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 本实验结果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结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我于近期进行了一系列自我心理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不同的心理测试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征、情绪状态和应对机制,为今后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二、实验方法与过程1. 心理测试- 我参加了多个在线心理测试,包括人格测试、情绪状态评估、压力承受能力测试等。
- 在测试过程中,我严格按照指导语进行作答,力求真实反映自己的心理状态。
2. 自我反思- 结合心理测试结果,我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包括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方面。
3. 记录与分析- 我将实验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感受和思考记录下来,并定期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人格特征- 通过人格测试,我发现自己具有以下特征:外向、开放、随和、谨慎。
这表明我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好奇心和适应能力。
2. 情绪状态- 在情绪状态评估中,我发现自己情绪较为稳定,但有时会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这可能与近期面临的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有关。
3. 压力承受能力- 压力承受能力测试结果显示,我的压力承受能力一般。
在面对压力时,我倾向于通过倾诉、运动和调整心态等方式来缓解。
4. 应对机制- 在自我反思中,我发现自己在面对问题时,存在以下应对机制:- 合理化: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我会寻找客观原因,避免过度自责。
- 倾诉:遇到困扰时,我会向朋友、家人或心理咨询师倾诉,寻求帮助。
- 运动:通过运动来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四、实验结论与启示1. 结论- 本次实验使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特征,为今后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提供了参考。
- 通过实验,我认识到自己在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
2. 启示- 关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和应对。
- 提高心理素质:通过学习心理知识、参加心理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实验报告范文心理实验报告范文心理实验报告范文1:有关划消测验的心理实验报告一、题目:划消测验自变量:所用时间t值、准确度A 因变量:工作效率E控制变量:限定工作量e一张10m 10m的白卡片,上面画有一条2m长的直线,将画有直线的白色卡片放入镜框内,直线与水平面平行,居于镜框中间,作为实验的标准刺激。
2) 镜框一个,短尺一把两支笔,用于画线和记录实验结果。
4) 每个被试3张卡片,编号分别为A1、A2、A 3,分别作为被试练习前一条长30m的纸带,方便固定被试与白卡片之间的距离。
1、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单因素、两因素画20次画80次画20次无反馈组主试换一张编号为A2的纸,对反馈组被试说以下指导语:现在请你用同样的方法画线,当你每次画完一条线时,我就把你画的线的结果是多长告诉你,要求你注意自己画线时的感觉,记住这种感觉,并与反馈的结果进行对比。
如果这次画长了,下次你就要画短些,如果这次画短了,下次就要话长些。
总之,要求你尽量把线段画的准确些。
这样总共画80次,我相信你会越画越准的。
被试每画完一条线,主试就尽快量好,并立刻告诉被试画线的结果,如长了就报告长了,如短了就报告短了,如果正好为2m,就报告相等,直到画完80条线段,结束练习实验。
如果是非反馈组,对被试说如下指导语:现在请你用同样的方法画线,当每画完一条线时,要求你注意自己画线时的感觉,记住这种感觉,按照一致的画线标准尽量画出与标准线段尺度相等的线段。
如果自己感觉这次画长了,下次你就要画短些,如果感觉这次画短了,下次就要话长一些。
总之,要求你尽量吧线段画的准确些。
这样总共画80次,我相信你会越画越准的。
3) 主试再换一张编有A3的白纸,并对反馈组被试说如下指导语:现在请你再画20条线段,我这次不告诉你画的结果了,请你尽量画的准确些。
心理调查研究报告格式要求
心理调查研究报告的格式要求可以根据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来确定,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标题页:报告的标题、作者姓名、所属机构、联系方式等信息。
2. 摘要:对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简要概述,通常不超过200字。
3. 引言:介绍研究问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已有研究的相关领域的工作。
4. 方法:详细描述研究的参与者、实施过程、使用的测量工具或材料等,还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步骤。
5. 结果:展示和解释所得到的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通常使用图表和表格,辅以文字描述和解释。
6. 讨论:对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评估所得结果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关联;还可以讨论研究的局限性、可能的误差来源和未来研究的方向等。
7. 结论: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回答研究问题,并提出任何进一步的建议。
8. 参考文献:列出在报告中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
9. 附录:包含研究中使用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数据分析代码等相关材料。
需要注意的是,在报告中应使用清晰、简洁和逻辑连贯的语言来表达观点和结果。
此外,报告中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应以客观和准确的方式呈现,以便读者理解和评估。
最后,规范的引用和参考文献格式也是必需的。
篇一: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系列位置效应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1.导言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
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
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
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
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
(2)材料的长度。
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
(3)材料呈现的时间。
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
(4)再现的方式。
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
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
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
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心理实验报告格式篇一: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实验编号: 201X-201X学年第学期实验名称摘要(空一格开始,200字以内)关键词 3-5个)专业年级:实验组别:实验者:其他成员:实验时间: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空一格开始,1 引言(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2 研究方法2.1 被试(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2.2 实验仪器(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2.3 实验步骤(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3 结果(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3.1(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如果需要绘制表格或统计图,请居中,表格与统计图不能绘制在两页上)3.2(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同3.1)4 讨论(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如果讨论从不同角度展开,可采用4.1、4.2、?、?依次进行)5 结论(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请使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将本实验所得结论加以说明;或分(一)(二)逐条说明)(与正文隔1行)参考文献[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规范的参考文献格式一、参考文献的类型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M——专著 C——论文集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S——标准P——专利A——文章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常用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DB/OL]——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 ROM)[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心理实验报告格式心理实验报告格式引言心理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
而心理实验报告则是对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的文档。
本文将介绍心理实验报告的格式和要求,帮助读者更好地撰写自己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在实验报告的第一部分,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研究问题。
这部分应该简明扼要地描述实验的目标,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背景和引导。
实验方法在实验报告的第二部分,需要详细描述实验的方法和设计。
这包括实验的参与者,实验材料和设备,以及实验的步骤和程序。
需要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复制和验证。
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第三部分,需要呈现实验的结果。
可以使用表格、图表或统计数据等形式,清晰地展示实验的结果。
同时,需要对结果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指出实验中的主要发现和趋势。
讨论与分析在实验报告的第四部分,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这包括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与现有研究的对比以及可能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等。
需要注意的是,讨论与分析部分应该基于实验结果,避免主观臆断和未经证实的推测。
结论在实验报告的最后一部分,需要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结论应该简洁明了,回答实验的研究问题,并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同时,还可以对实验过程中的挑战和改进提出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在实验报告的最后,需要列出参考文献。
这些参考文献应该是在实验过程中使用的相关文献,包括已发表的研究论文、书籍和其他可靠来源。
需要按照规定的引用格式书写,确保准确性和一致性。
附录在实验报告的附录部分,可以包括一些额外的信息,如实验过程中使用的问卷、调查表或其他补充材料。
这些附加材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实验的细节和背景。
结语心理实验报告是心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规范的格式和结构,可以有效地传达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本文介绍了心理实验报告的基本格式,希望能够对读者在撰写实验报告时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第1篇一、实验背景心理需要是指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需求,而产生的内在驱动力。
心理需要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行为表现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讨心理需要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设计了一项小实验,旨在了解不同心理需要在不同情境下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讨心理需要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2. 分析不同心理需要在不同情境下对个体行为的影响;3. 为心理需求满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女各半,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心理需求问卷、实验场景模拟材料、实验指导语等。
3. 实验程序:(1)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2)向实验对象说明实验目的和流程,要求他们填写心理需求问卷。
(3)根据问卷结果,将实验对象分为低需求组、中需求组和高需求组。
(4)分别对三组实验对象进行以下实验场景模拟:a. 低需求组:模拟一个轻松愉快的社交场合,如朋友聚会。
b. 中需求组:模拟一个充满竞争压力的工作场合,如职场竞争。
c. 高需求组:模拟一个紧张刺激的生存挑战,如野外求生。
(5)观察并记录实验对象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表现。
(6)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心理需求问卷结果显示,实验对象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方面的需求程度存在差异。
2. 在轻松愉快的社交场合中,低需求组实验对象的行为表现较为积极,如主动交流、分享快乐等;中需求组实验对象的行为表现介于低需求组和高需求组之间;高需求组实验对象的行为表现较为消极,如沉默寡言、不愿参与等。
3. 在充满竞争压力的工作场合中,低需求组实验对象的行为表现较为稳定,能保持良好心态;中需求组实验对象的行为表现受压力影响较大,如焦虑、紧张等;高需求组实验对象的行为表现最为消极,如情绪失控、工作效率低下等。
4. 在紧张刺激的生存挑战中,低需求组实验对象能保持冷静,迅速适应环境;中需求组实验对象在压力下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恐慌;高需求组实验对象在压力下出现严重恐慌,甚至放弃挑战。
篇一: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实验编号: 2011-2012学年第学期实验名称摘要(空一格开始,200字以内)关键词 3-5个)专业年级:实验组别:实验者:其他成员:实验时间: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空一格开始,1 引言(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2 研究方法2.1 被试(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2.2 实验仪器(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2.3 实验步骤(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3 结果(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3.1(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如果需要绘制表格或统计图,请居中,表格与统计图不能绘制在两页上)3.2(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同3.1)4 讨论(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如果讨论从不同角度展开,可采用4.1、4.2、?、?依次进行)5 结论(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请使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将本实验所得结论加以说明;或分(一)(二)逐条说明)(与正文隔1行)参考文献[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规范的参考文献格式一、参考文献的类型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m——专著 c——论文集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s——标准p——专利a——文章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常用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db/ol]——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 rom)[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1.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举例】[1] 沈大为,韩凯.fok判断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1999,22:156-158.[2] 罗劲,林仲贤.对fok的线索熟悉性假说的重新检验[j].心理学报,1997,20:241-247.[3] conger, j.a.& kanungo r.n. the empowerment process:inter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8,13 (3): 81-105.2.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举例】[4] 朱宝荣.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5-18,31.[5] tennen,h & affleck,g. finding benefit in adversity. in: the psychology of what work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42-45.3.报纸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举例】[6] 董伟.大学生就业公平离不开社会公平[n]. 中国青年报,2004-7-12(3).[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8] 陆谷松.英语教师的各种素质[a].余墨集[c].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2-17.[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c.nelso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10] 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d.freeman and j.c.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5.学位论文【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7.电子文献【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举例】[14] 万锦.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 [db/cd].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三、注释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
注释应置于本页页脚,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篇二: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系列位置效应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1.导言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
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
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
l.b.ward 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
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
(2)材料的长度。
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
(3)材料呈现的时间。
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
(4)再现的方式。
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
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
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
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
属于前者的自变量有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属于后者的主要是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
本实验即是基于此设想的实验。
由前人的实验推测本实验结果:汉字呈现速度将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系列汉字横先完毕后的干扰作用将影响近因作用但不影响首音作用和渐近线。
即:2s呈现时间下比1s呈现时间下的首音效应较高,延时回忆的近因效应将趋于消失。
2.方法3.1被试28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2006级学生,18-20岁。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随机分为3个组。
2.2 仪器材料pes系统。
共100个汉字,从低频到高频均有,分为五组,每组20个,从第一组到第五组,每组汉字笔画逐渐增多。
字的大小(像素)=80间隔时间(秒)=18 //延迟回忆组的延迟时间2.3 实验设计本实验有3个自变量,被回忆汉字的呈现时间、回忆类型和在系列中的位置。
呈现时间具有两个水平:1s和2s。
回忆类型具有两个水平:立即回忆和延时回忆,延时回忆组在延迟时间内做倒减三的运算。
系列位置具有20个水平,即从第一位首位到第20位末位。
实验中,控制每个系列长度为20个汉字,汉字呈现时间、回忆类型两个自变量采取组间设计,系列位置自变量采取组内设计。
则实验共分为1s立即、1s延时、2s立即、2s延时四个条件,28名被试随机分为7组。
4.4实验程序2.4.1立即回忆组的实验程序:打开电脑,打开pes系统。
使被试在电脑前合适的位置坐好,被试阅读指导语:“下面将向您呈现一系列汉字,请您尽量记下每一个汉字。
呈现完毕后请您立刻回忆您刚才看到的汉字,可以不按照呈现顺序。
您可以先在白纸上写下您回忆出的汉字,然后再将其输入电脑。
”被试阅读完毕并理解指导语后,开始实验。
根据其实验组,以1s/个或2s/个的速度呈现汉字。
每呈现完一组20个汉字后,让被试回忆所见汉字,输入完毕后开始下一组实验。
每个被试做5组汉字。
实验完毕由计算机统计个系列位置正确回忆的汉字个数。
2.4.2延时回忆组的实验程序:打开电脑,打开pes系统。
使被试在电脑前合适的位置坐好,被试阅读指导语:“下面将向您呈现一系列汉字,请您尽量记下每一个汉字。
呈现完毕后,您将进行一段时间的倒减3的心算,请您将计算结果出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