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汪曾祺) 精品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46 KB
- 文档页数:3
《职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风格;2.了解作品中展现的地域风俗;3.理解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内容,感知地域风俗及人物形象;2.理解作者通过卖糕饼的小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不同于一般小说的行文方式;2.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重点段落诵读;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3.结合汪曾祺作品,进行适当拓展。
五、教学设想结合《中国民俗文化》的教学要求,以视频导入,让学生对叫卖声体现出来的民俗有所感悟,然后依次分析作品的风俗、人物形象以及思想感情。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京城中的叫卖声”视频导入。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代表作品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职业》,散文集《蒲桥集》等。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
(三)整体感知作品的风俗1.学生通读作品,找出其中关于叫卖声的描写。
2.明确作者详写与略写所在。
3.思考:在写卖糕饼的孩子的叫卖之前,作者还写了好几种叫卖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①各种吆喝声形成了一幅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②为卖糕饼的孩子的出场铺垫,各种职业、各种风格,与卖糕饼的孩子的动听的叫卖声互相衬托,突出孩子的特点;③各种忙碌的叫卖声也为小说定调,表现了动荡年代生活的奔波劳碌。
(四)读童趣1.分析卖糕饼小孩的形象。
明确:①身世可怜,工作辛苦;②少年老成,懂事尽职;③沉重乏味的职业中不失童趣童心。
2.讨论:结尾处关于卖糕饼小孩的描写。
①生动刻画小孩卸去职业束缚后的率性天真,表达孩子对自由的向往。
《职业》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品味小说中的风俗人情。
2.分析人物形象,体味小说深意。
教学重点小说人物形象及风俗人情。
教学难点作者借小说要表达的深意。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阅读讨论法,提示引导法。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名言启示录: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汪曾祺》)1.导入新课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汪曾祺就是个特别有趣的人,他会唱戏,会吹笛子,会画画,会写字,爱美食,同时也善烹调。
他说,“生活,是很好玩儿的”。
文如其人,他的文字也同样有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是汪曾祺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
齐读学习目标。
2.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说一说这篇小说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好玩有趣?学生回答,明确:生动的语言、浓郁的地方风土人情、鲜活的人物形象……(根据学生回答调整)整篇小说,最有趣的是那一部分呢?是结尾写卖糕饼的孩子高喊一声街上孩子模仿他的叫卖声。
这一部分,“捏着鼻子吹洋号”的叫卖声有趣,孩子的行为也有趣。
3.再读课文,讨论析疑。
初读汪曾祺,他的文字的确好玩儿,但好玩儿不等于浅薄,好玩儿的背后有作者独具的匠心。
这篇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是卖糕饼的孩子。
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回答)明确:孩子的形象特点:①家境贫寒。
父亲早亡,为生活所迫,早早承担了养家糊口的责任。
②尽职尽责。
像个小大人。
没有童年。
③仍有童心童趣。
看马,结尾模仿别的孩子。
这个孩子和别的叫卖的人不一样,他虽然肩着生活的担子,但还保有童真,对生活充满热爱。
作为劳动者,这个孩子比别的孩子多一种光彩,他一方面尊重职业的神圣,一方面没有被生活的束缚异化,保留着健康的童心。
在孩子的形象塑造中,最出彩的是哪一部分?是结尾两段。
请大家齐读结尾两段。
在预习时,大家都提出了对这篇小说的疑惑之处,其中有一个普遍提出的问题:结尾为什么要写他学别的孩子模仿他的吆喝声?现在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体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小男孩的鲜活、可贵之处正在于此。
《职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对民生之艰辛不易的理解和以诗意消释悲苦的人文关怀2.体会作者在叙事描写方面的高超技巧。
二、教学方法1.诵读法;2.演示法;3.探究法;三、教学过程1. 初步感知:听课文诵读,初步感知内容。
2. 探究主题(1)导入:“谁是主人公?”预设:从文字量(详略比较)和写作技法的调度(多角度的叙事描写)方面可以得出结论。
(2)出示汪曾祺《<职业>自赏》中的一段:第四稿我增写了一些别的叫卖,作为这个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叫卖声音的背景。
有的脆亮,有的苍老,也有卖杨梅和玉麦粑粑的苗族女孩子娇嫩的声音。
这样是为了注入更多的生活气息。
这样,小说的主题就比原来拓宽了,也深化了。
(预设:说明原先这个故事只有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小孩一个形象,那么作品主旨应该也限定在这个小孩的人生经历上。
)(3)思考问题1:原来的主题是什么?拓宽深化成为什么?(感受作者对民生艰辛不易的理解)(预设:原文中提过“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
但是他没有上过学”,并且描写了一群“上了学”的孩子对他的戏弄,这种背景交代和形象对比很明显是在表达对这个失学儿童的关怀。
一个未成年的小孩,因家庭缘故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而失去了童年的欢乐,那么“童年的失去”就极有可能是最初的立意。
但加入了诸多职业的叫卖声,使得作者关怀的目光从一个孤独辛苦的孩子身上,拓宽到了普天下为生计而劳碌的劳动人民身上,作者思考的也就不限于“童年的失去”,而转移到对艰辛生活的人们的关注与同情上。
)结论(板书):童年的失去→底层劳动者的艰辛问题2:你如何理解作品主题?(1)出示资料导入汪曾祺《<职业>自赏》中的一段:职业是对人的框定,是对人的生活无限可能的限制,是对自由的取消。
……他(糕饼少年)的童年是没有童年的童年,他在暂时摆脱他的职业时高喊了一声街上的孩子摹仿他的叫卖声,是一种自我调侃,一种浸透苦趣的自我调侃。
同时,这也是对于被限制的生活的抗议。
职业汪曾祺教案教案标题:职业汪曾祺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职业汪曾祺的背景和成就。
2. 探索职业汪曾祺的职业道路和成功经验。
3.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职业汪曾祺的背景和成就,激发学生对职业发展的兴趣。
主体: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职业领域,研究该领域中的成功人士,并与职业汪曾祺进行比较。
小组成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所选择的成功人士和职业汪曾祺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该领域的职业发展趋势。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职业汪曾祺的职业道路和成功经验,以及他的职业规划思路。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并接受其他组员的建议和意见。
5. 职业规划活动:要求学生以职业汪曾祺为榜样,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学生可以考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个人能力和目标,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
6. 学生展示: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职业规划,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评价和建议。
总结:7.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发展的探索和规划。
拓展活动:8.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成功人士的职业道路,并与职业汪曾祺进行比较和分析。
评估方式:- 小组展示和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 学生制定的职业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案延伸:-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拜访相关企业或机构,了解职业汪曾祺所从事的行业。
- 邀请职业汪曾祺或其他成功人士来校分享职业经验和职业规划建议。
教案注意事项:- 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信息搜索和整理,引导他们辨别信息的可靠性和价值。
- 在小组活动和讨论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在评估学生的职业规划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潜力,避免对学生进行过度限制和评判。
职业(汪曾祺)-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 教材内容概述中国民俗文化作为文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了民俗的起源、分类、研究方法和民俗的传统节日。
而本教材聚焦于中国民俗文化中的“职业”事宜,通过阅读经典小说《职业》来深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人文内涵及其特色。
二.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1.了解中国民俗文化中的“职业”概念及其内涵。
2.分析文学作品中“职业”题材的表现形式。
3.理解文学作品中“职业”与现实生活中的关联。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重点1.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
2.深入理解“职业”的概念内涵。
3.分析文学作品中表达出“职业”题材的手法。
四. 教学难点1.辨析文学作品中“职业”与现实生活中的关联.2.学生学习“职业”的思维方式。
五.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 + 学生互动 + 小组讨论 + 个人思考六. 教学过程与设计6.1 课前准备1.教师抽取故事线索。
2.学生自我准备笔记本,准备紧扣“职业”题材的分析。
6.2 课堂教学6.2.1 阅读文学作品1.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职业》的人物概况以及故事情节,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疑惑。
6.2.2 分析“职业”题材1.教师让学生围绕“职业”题材进行笔记,并分组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分享和交流。
2.团队相互分享笔记,学生讲解各自分析结果和看法。
6.2.3 发散思考1.学生可以在“职业”中得到的收获和启发不仅限于文学作品以外。
2.学生自我思考,探讨“职业”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影响。
6.3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文学作品中“职业”题材的表现形式,理解了“职业”在现实生活中的内涵和作用,以及提高了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七.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职业》故事的读后感和想法,以及对于“职业”的自我理解以及怎样更好地选择自己的职业。
八. 教学反思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以中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以鼓励学生自我思考为主调,在民俗文化和“职业”宏大的背景下,通过文学作品来加深对“职业”的了解。
职业(汪曾祺)【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大意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2.理解小说中几处关于卖糕饼小孩叫卖的描写的作用3.理解作者想要通过卖糕饼小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的大意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2.理解小说中几处关于卖糕饼小孩叫卖的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想要通过卖糕饼小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文体引导——小组合作——课堂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来了解一下大家小时候的职业理想和现在的职业理想以及梳理此理想的原因。
学生们自由回答。
二、作者简介教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介绍了中国早期的职业——叫卖,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中国当代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散文闻名。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职业》,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教师:作者是怎么对叫卖这个职业进行介绍的呢?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在此基础上,1 / 3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写作手法。
学生阅读课文,并且回答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的大意是什么?学生们分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2.在写主人公叫卖声之前,作者先写了其他几种叫卖声,请分析这样设计的作用。
考查环境描写和次要人物的作用。
(1)各种吆喝声形成了一幅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各种忙碌的叫卖声也为小说定调,表现了动荡年代生活的奔波劳碌,提供了社会背景。
(2)描写了卖糕饼的孩子的同行们,为卖糕饼的孩子的出场做铺垫。
(3)各种职业,各种风格,与卖糕饼的孩子的动听的叫卖声互相衬托,突出卖糕饼孩子的特点;为了生活不得不牺牲童年的欢乐。
(4)前四种职业,男女老幼,本地外地,再加上孩子,基本概括了下层劳动者,表现了主旨:牺牲部分权利和自由,不得不为了生活辛苦奔波,表现了劳动的辛酸与劳动美。
汪曾祺职业教案教案标题:汪曾祺职业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汪曾祺的职业生涯和他对文学的贡献。
2. 分析汪曾祺的作品,理解他的写作风格和主题。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批判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汪曾祺,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和文化名人。
2.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汪曾祺的了解,询问他们对他的作品有何印象。
步骤二:汪曾祺的职业生涯(15分钟)1. 分享汪曾祺的职业经历,包括他的教育背景和从事写作的起源。
2. 引导学生思考汪曾祺的职业选择对他的写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步骤三:汪曾祺的作品分析(20分钟)1. 指导学生阅读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或散文,如《木棉道》或《茶馆》。
2.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情感和写作风格,讨论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和观点。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与同学们分享。
步骤四:学生写作活动(20分钟)1.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以汪曾祺的作品为参考,写一篇短篇故事或散文。
2. 提供写作指导和建议,包括如何组织思路、运用形象描写和表达情感等。
3. 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并提供个别指导和反馈。
步骤五:分享和讨论(15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作品,并提供互相反馈和建议。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在写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以及汪曾祺的作品对他们的启发。
步骤六:总结和评估(10分钟)1. 总结汪曾祺的职业生涯和他的作品特点。
2. 评估学生对汪曾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他们在写作活动中的表现。
3.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研究其他作家的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教案扩展: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汪曾祺的其他作品和他的文学观点。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活动,以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3.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和题材,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对汪曾祺的职业生涯和作品的分析,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写作的热情。
《职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略文本中蕴含的风俗底色,提升美学品格2、过程与方法:品读文本,感受童趣里充满的人生哲思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汪曾祺不动声色叙述背后的悲悯情怀二、教学重点:汪曾祺作品中关于“吃”的民俗融入三、教学难点:把握汪曾祺的悲悯情怀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材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的片段。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中国的饮食艺术源远流长,千年不坠。
写食谈吃,也向来被文人墨客视为寄寓个人趣味的乐事。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汪曾祺,通过他的作品《职业》去领略浓浓的风俗情韵,以及他个人价值观的坚守。
2、默读文本5分钟,并批注一些能展现小说艺术特色的细节。
3、合作探究:请各小组认真研读文本并讨论,你们小组认为汪曾祺的《职业》这篇小说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讨论10分钟,形成一篇小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鲜明,论证严谨4、请各小组同学展示,你们组的小论文。
5、教师明确:(1)关注小人物充满生活气描绘了一幅昆明街头充满生机的市井图。
文本中涉及到了几种职业:收旧衣烂衫、卖化风药、卖壁虱药、卖椒盐饼子西洋糕。
把世俗、繁琐的生活诗意化。
汪曾祺在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中说,放学回家总要经过一个大街和一条弯曲的巷子。
这种气息就是生活的气息,让汪曾祺感动了一生。
(2)平静的叙述悲悯的情怀汪曾祺写了时代对个人命运的挤压,看似叙述平静克制,却深藏着巨大的悲悯,读起来令人动容。
汪曾祺采用了隐身文本背后的叙述策略。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由于生活所迫,从小就失去了上学的机会,过早地承担了养家糊口的职业。
小学生的书包与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的木桶形成了对比。
在对孩子形象的叙述中,看得出叙述者对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的同情和欣赏之情。
(3)品美食悟风俗杨梅、玉麦粑粑、椒盐饼子西洋糕汪老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中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
风俗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
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
职业(汪曾祺)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大意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2.理解小说中几处关于卖糕饼小孩叫卖的描写的作用
3.理解作者想要通过卖糕饼小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的大意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2.理解小说中几处关于卖糕饼小孩叫卖的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想要通过卖糕饼小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文体引导——小组合作——课堂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来了解一下大家小时候的职业理想和现在的职业理想以及梳理此理想的原因。
学生们自由回答。
二、作者简介
教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介绍了中国早期的职业——叫卖,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中国当代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散文闻名。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职业》,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作者是怎么对叫卖这个职业进行介绍的呢?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在此基础上,
1 / 3
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写作手法。
学生阅读课文,并且回答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的大意是什么?
学生们分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2.在写主人公叫卖声之前,作者先写了其他几种叫卖声,请分析这样设计的作用。
考查环境描写和次要人物的作用。
(1)各种吆喝声形成了一幅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各种忙碌的叫卖声也为小说定调,表现了动荡年代生活的奔波劳碌,提供了社会背景。
(2)描写了卖糕饼的孩子的同行们,为卖糕饼的孩子的出场做铺垫。
(3)各种职业,各种风格,与卖糕饼的孩子的动听的叫卖声互相衬托,突出卖糕饼孩子的特点;为了生活不得不牺牲童年的欢乐。
(4)前四种职业,男女老幼,本地外地,再加上孩子,基本概括了下层劳动者,表现了主旨:牺牲部分权利和自由,不得不为了生活辛苦奔波,表现了劳动的辛酸与劳动美。
3.小说结尾有什么特点?
(1)用模仿的叫卖声结尾,难得的轻松一刻反衬小孩职业的辛苦。
(2)生动刻画小孩卸去职业束缚后得率性天真。
表达孩子对自由地向往。
(3)他在此处的吆喝声,本是其他孩子学他的,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自己也吆喝上了。
出乎意料,戛然而止,引人回味。
(4)再次重复上文的叫卖声,使得文章结构富有节奏感,音韵美。
四、阅读课文,语言品味。
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并且对以下几个句子进行分析,品味语言。
1.课文原句: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都长得很秀气。
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衬着新鲜的绿叶。
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昆明人叫玉米为包谷,苗人叫玉麦),下一点盐,蒸熟(蒸出后粑粑上还明显地保留着拍制时的手指印痕),包在玉米的嫩皮里,味道清香清香的。
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赏析:人是穿戴整齐、干干净净、很秀气的少女,所卖的东西是大大的、红得发黑、衬着新鲜绿叶的杨梅,嫩玉米做成的还保留着拍制时的手印的黄黄的玉米粑粑,这些玉米粑粑包在黄绿色的玉米的嫩皮里,真是人纯、物美、味香。
山里的夏天和初秋,想来也是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的吧。
人、物、景(想象中的)交相映衬,不觉使人迷醉其间了。
这段描
2 / 3
写充分调动了人的感官功能:视觉、嗅觉、味觉和想象力都用上了,色彩的搭配尤其清新宜人,读者读了这段文字,不禁也陶陶然身心愉悦。
2.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
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
它总不好好走路。
马夫拽着它的嚼子,它总是骒腰骧骧的。
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
赏析:这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眼中的马群。
他不会根据马的年岁、高度、毛色等正确地给予它们名称,因为没有上学,所以也不会用华丽的形容词来形容他喜欢的马群,他眼中有的只是它们的颜色和情态。
在描写这些马时,作者用了“雪白雪白”“郭答郭答”等节奏性、音乐感较强的词语,这些马儿,就像美妙的歌声一样萦绕在这个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的心中吧。
【作业布置】
1.要求同学们写出自己当前的职业理想,并说出理由。
2.在学习完《职业》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