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 树之歌(第2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21.45 KB
- 文档页数:4
第2课 树之歌(第2课时)
1.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谚语。
2.背诵课文。
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谚语。
背诵课文。
复习旧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朗读了课文。现在我们再把课文读一读吧。
1.学生自读。
2.指名学生读。
3.同桌合作,一个读树木名称,一个读树木特点。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学习第1、2句,了解树木的特点。
教师:不同的树木有不同的特点。读读第1、2句,找找写了哪些树,这些树分别有什么特点。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树木的特点。
2.班级内交流分享。
预设:
学生1:杨树的特点是十分高大。
教师:不错!杨树生长得很快,几年便会长成十几米高的树,是优良的速生用材树种。
学生2:榕树的特点是“壮”。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没错!榕树又粗又壮,可以独木成林呢!榕树的树冠特别大,像一个亭子一样。
学生3:梧桐树的叶子很有特点,就像手掌一样。
教师:是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也描述梧桐叶是“掌状3~5浅裂至深裂”。
学生4:枫树的叶子秋天会变红。
教师:唐代诗人杜牧所写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就是枫叶秋天被霜打过之后变得十分红艳。
学生5:松树和柏树的叶子常年都是绿的。
教师:是呀,它们的叶子可顽强了,一年四季都是绿绿的。同学们一起把这一部分念一念吧。
(师生齐读第1、2句。)
(二)探究二:学习第3、4句,了解树木的特点。
教师:了解了第1、2句中树木的特点,我们再找找第3、4句中的树木有哪些特点吧。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树木特点。
2.班级内交流分享。
预设:
学生1:木棉喜欢温暖,多生活在南方。
学生2:白桦比较耐寒,生活在北方。
教师:第1、2句突出了杨树、榕树、梧桐、枫树、松柏等树木的外貌特点,第3句说明了木棉和桦树的不同生长习性。木棉喜欢温暖,多生长在南方;桦树不怕寒冷,就像战士一样守卫着我国北方的疆土。
学生3:银杏、水杉被称为“活化石”。
教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活化石”吗?
(学生自由表达。)
教师:活化石是指从地质年代的祖先直到现在仍无太大变化的生物物种。比如银杏,银杏是裸子植物门银杏纲(目)中繁衍至今的唯一生存种,这类植物最早发生在古生代二叠纪,新生代衰退,第四纪冰期后仅孑遗银杏一种,特产于中国。又如水杉,最早的水杉化石发现于距今1.4亿~1.2亿年的中生代早白垩世地层,在第四纪冰川降临时,性喜温暖湿润的水杉属植物在多数地区因受寒害而灭绝,仅水杉一种在中国四川、湖北、湖南三省边境的一个小范围内幸存繁衍至今。
学生4:金桂的花特别香。
教师:金桂是桂花的一个品种,它在秋天会开黄色的小花,香味特别浓郁。人们还会用它的花做点心,比如桂花糕、桂花糖。现在我们一起读读第3、4句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提取树木特点的信息,初步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借助图片建立树木名称与其特点之间的联系,使记忆更深刻。在感知树木特点的过程中,科普和树木特点有关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兴趣,并使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三)探究三:多形式熟读并背诵。
1.师生问答游戏。
教师:现在我来问,同学们来答。谁长得高?谁长得壮?谁的叶子像手掌?
学生: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教师:谁的叶儿秋天红?谁一年四季披绿装?
学生: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教师:谁喜暖在南方?谁不怕冷守北疆?
学生: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教师:谁是植物活化石?谁一开花满院香?
学生: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2.同桌合作读;小组比赛读。
3.熟读成诵。
(四)探究四:拓展阅读,语言积累。
1.读准谚语。
教师:这三句谚语都与树木有关。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一读。
(1)学生自己读。
(2)指名朗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正音。
2.领悟含义。
教师:这三句谚语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能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
(2)教师讲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出自先秦管仲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树”是培养的意思。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大意是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
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故乡。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大意是说人要有志向,人没有志向就像树没有根。
3.熟读成诵,试着背一背。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文、看图,了解了文中11种树的基本特点,还积累了和树木有关的谚语。课下同学们可以多观察观察,看看周围还有哪些树木,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课后任务
背诵课文和课后的三句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