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小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4
文明礼仪小故事大全1. 小明和小华是幼儿园的好朋友,一天,他们一起去公园玩耍。
在公园里,他们看到一位老奶奶摔倒了,小明和小华赶紧跑过去扶起了老奶奶,并询问她是否受伤。
他们还帮助老奶奶找到了她的家人,并陪同她一起离开了公园。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关心和帮助别人,尤其是需要帮助的老人。
2. 小明是一个注意礼仪的孩子,他每天都会向父母和老师问好,说谢谢和请。
一天,他参加了一次家庭聚餐。
在餐桌上,小明不仅用餐有礼,还主动帮助爷爷奶奶、父母和弟弟妹妹夹菜,倒水。
小明的举止和言谈得到了全家人的表扬,让他感到非常开心。
3. 大卫是一位公司的职员,他一直以文明礼貌闻名于公司,而且他总是乐于助人。
有一天,公司里突然停电了,大家都陷入了困惑和无助之中。
大卫立即拿出了自己备用的手电筒,并帮助同事们安全地离开办公室。
大家都对大卫的冷静和协助非常感激,公司的领导还特地表扬了他的行为。
4. 小芳是一个住在社区里的小姐姐,她非常懂礼貌和关心他人。
有一天,她看到一个年纪较大的邻居搬家,她主动前去帮忙。
小芳用细线帮助邻居捆绑箱子,还帮忙搬运家具。
邻居非常感激小芳的帮助,并送给她一本漂亮的小礼物。
5. 小明是一个小学生,他每天都会走过一条繁忙的马路上学。
有一天,他在过马路的时候发现一个老奶奶无法通过马路。
小明立即上前询问老奶奶是否需要帮助,并主动牵着她的手帮助过马路。
快到对面时,马路上有更多的车辆,小明决定等到安全时再过。
最后,小明成功地帮助老奶奶到达了目的地,还叮嘱她要注意安全。
这些小故事都是关于文明礼仪的,它们教育我们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
文明礼貌小故事文明礼貌小故事(精选29篇)文明礼貌小故事篇1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
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
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就应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就应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
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明白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很称赞他。
文明礼貌小故事篇3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能够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文明礼貌小故事篇4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回到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1.有⼀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个⼥⼯端着⼀盆⽔上楼。
那⼥⼯⼀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了半截,⽽我现在空⼿,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紧靠着墙,让⼥⼯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也是良好⽂明礼仪的体现么? 2.娇娇和妈妈去参加⽼同学聚会。
⽤餐时,⼤⼈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娇娇伸着筷⼦,看哪盘菜好吃就⼀个劲⼉地挑着吃,⼀副不管不顾的样⼦。
有⼈开了个玩笑说:“这⼩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地⾃容。
是呀,在家⾥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娇娇吃。
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娇娇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盘⼦⾥的虾仁挑得⼀个不剩,留下⼀堆黄⽠⽚,她才住⼿。
现在虽说到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然了,这丢脸的吃相⼀时那⾥改得过来。
3.某⼩区7号楼刘家与李家住上下楼,是⼀对冤家对头,经常为⼀点⼉⼩事吵得邻⾥不安。
刘家的冬冬天⽣淘⽓,⼀两岁就调⽪得很,整天在屋⾥折腾,穿着⼩⽪鞋跑来跑去,玩具往地上乱摔。
李家的两⼝年纪⼤了,⼼脏⼜不好怕吵闹,听不得楼板叮咚叮咚地响,⾃然要去提意见。
可刘家的孩⼦淘⽓惯了,不但没改,反⽽越⼤越闹腾,在房间⾥拍球,跳绳。
吵得楼下整天不得安⽣。
李家⼈上门去说,刘家⼤⼈护着孩⼦,⼩冬冬在⼀旁做⿁脸,之后⼜蹦⼜跳闹得更欢。
4.程门⽴雪的典故 “程门⽴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
⼆程是洛阳伊川⼈,同是宋代儒学家。
⼆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游酢,向⼆程求学,⾮常恭敬。
杨游⼆⼈,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岁,⽽且已考上了进⼠,然⽽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先⽣闭⽬养神,坐着假睡。
程颐明知有两个客⼈来了,他欲不⾔不动,不予理睬。
文明礼貌小故事32个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谁给你这么大的胆子,竟敢挡住我的路说着,一脚踢了过去。
嘭地一声,小老鼠正好踢到小猪的脚上,小猪倒没什么事,小老鼠却唉呦,唉呦地叫了起来,原先他的脚肿起了一个大包。
小猪站起来对小老鼠说: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人,这天尝到苦头了吧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小老鼠看着受伤的脚,羞愧地低下了头。
礼貌礼貌小故事(22):朱德尊师1957年初,朱德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齐看戏。
开演前,朱德同志和周围的观众愉快地交流,这时,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旁人的搀扶下走进礼堂,朱德见老人来了,急忙起身向前,立正行军礼,礼毕又亲切地叫了一声叶老师,然后,朱德又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自己才坐下。
原先,这位老人叫叶成林,是朱德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
礼貌礼貌小故事(23):尊师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漫画三毛的作者张乐平一手撑雨伞,一手提蛋糕,去看望50余年没有见过面的小学启蒙老师陆寅生。
陆寅生以前给张乐平出了个题目,指导他画政治讽刺画,这是张乐平学漫画的开始。
此事虽已过去50多年,但张乐平记忆犹新。
80多岁的陆老师把张乐平打量了一下,问:你是谁?找谁?张乐平说:我是张平啊,此刻叫张乐平。
陆老师兴奋异常:几十年来难得你还想着我,真不容易啊张乐平说:我的第一幅漫画是您教我画的,我一向没有忘记您礼貌礼貌小故事(24):以尊重换尊重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陆晓慧的人,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为人更是恭谨亲切。
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能够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却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
如果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
有一个幕僚看到这种情景,很是难以理解,就对他说:陆长史官居高位,不管对谁,哪怕对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礼,这样实在有失身份,更什么也得不到,长史何必这样麻烦呢?陆晓慧听了不以为然地简单一笑,说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
关于讲礼貌的小故事【篇一:关于讲礼貌的小故事】礼貌小故事范文一:1.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2.娇娇和妈妈去参加老同学聚会。
用餐时,大人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娇娇伸着筷子,看哪盘菜好吃就一个劲儿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
有人开了个玩笑说:“这小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无地自容。
是呀,在家里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娇娇吃。
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娇娇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盘子里的虾仁挑得一个不剩,留下一堆黄瓜片,她才住手。
现在虽说到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自然了,这丢脸的吃相一时那里改得过来。
3.某小区7号楼刘家与李家住上下楼,是一对冤家对头,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吵得邻里不安。
刘家的冬冬天生淘气,一两岁就调皮得很,整天在屋里折腾,穿着小皮鞋跑来跑去,玩具往地上乱摔。
李家的两口年纪大了,心脏又不好怕吵闹,听不得楼板叮咚叮咚地响,自然要去提意见。
可刘家的孩子淘气惯了,不但没改,反而越大越闹腾,在房间里拍球,跳绳。
吵得楼下整天不得安生。
李家人上门去说,刘家大人护着孩子,小冬冬在一旁做鬼脸,之后又蹦又跳闹得更欢。
4.孔融让梨,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小猴,没有礼貌。
礼仪礼貌小故事短礼仪礼貌是我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今天,我要分享几个关于礼仪礼貌的小故事,来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时刻注重礼仪礼貌。
故事一:不做小偷有一个小孩子,他很喜欢吃甜点,但每次出门回来都发现家里的甜点被偷了。
于是,他装了一个摄像头,并把录像交给了警察。
最终,警察发现了偷甜点的人是小孩子的一个好朋友。
小孩子的妈妈很气愤,想找小孩子的朋友和他谈谈,但小孩子拦住了妈妈,他说道:“他是我朋友,我不想他为了这个事而失去朋友。
我会告诉他以后不要偷东西。
”这个小孩子在保持友谊的同时,也秉持了不做小偷的道德原则。
故事二:礼貌待人在一个酒店,一个服务员正在给一位客人端菜。
客人对服务员说话时态度非常刻薄,让服务员感到很不舒服。
但这个服务员表现出伟大的内在品质,他一直微笑着,耐心地回答问题,关心客人的需求,并给予适当的建议。
在吃完饭之后,客人意识到自己态度不好,向服务员道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貌待人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以礼待人,不管对方是否有礼貌。
故事三:尊重师长有一位女孩,她非常聪明,但也非常自以为是。
每当老师讲课时,她总是打断老师,脱口而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她经常让老师感到很尴尬,也让班上的同学感到不适。
但有一次,这个女孩的老师生病了,学校请了一位代课老师来代替。
这位代课老师并没有急于讲课,而是先和学生们聊天,了解他们对这个科目的看法、学生们的兴趣爱好。
这个女孩感到很惭愧,她发现自己对老师的态度是多么的不尊重。
她向代课老师道歉,并承诺以后会更加尊重老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重师长是我们应该拥有的美德。
老师是我们在学习路上的引导者,我们应该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
总结以上三个小故事,让我们了解到礼仪礼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对朋友、服务员、老师等,我们都应该用礼貌的语言与态度对待他们,表现出我们的美德和素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中更好地融入,获得更多的尊重和信任。
10个简短礼仪小故事嘿,咱来讲讲十个简短的礼仪小故事哈。
故事一:有一回啊,我去一个朋友家玩。
一进门,朋友的小孩就跑过来,甜甜地叫了一声:“叔叔好!”哎呀,那小模样可招人喜欢了。
这就是懂礼貌的好孩子呀。
朋友赶紧说:“快请坐。
”然后给我倒了杯水。
这一家人的礼貌让我感觉特别舒服。
故事二:我记得有一次在公交车上,人特别多。
有个老奶奶上车了,一个小姑娘马上站起来说:“奶奶,您坐这儿。
”老奶奶笑着说:“谢谢你,小姑娘。
”这小小的举动,却让人心里暖暖的。
故事三:我们公司有个同事,每次别人帮他忙,他都会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有一次他让我帮他找个文件,我找完给他的时候,他又是一句“谢谢”。
让人觉得他特别有礼貌。
故事四:有一次我去饭店吃饭,服务员上菜的时候,不小心把汤洒了一点出来。
我还没说话呢,旁边一桌的一个大哥就说:“没关系,小心点。
”服务员连连道歉,大哥还笑着安慰她。
这就是宽容和礼貌的表现呀。
故事五:我有个朋友,每次和别人打电话的时候,都会先问一句:“你现在方便说话吗?”如果对方不方便,他就会说:“那等你方便的时候我们再聊。
”这种尊重别人的做法真的很不错。
故事六:有一回在超市里,我看到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货架上的东西碰掉了。
他马上捡起来,放回原处,还对旁边的售货员说:“阿姨,对不起。
”售货员笑着夸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故事七:我去参加一个聚会,有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其他人都认真地听着,没有打断他。
等他说完了,大家才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就是尊重别人发言的礼仪呀。
故事八: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两个人不小心撞在了一起,他们没有互相指责,而是都先说:“对不起。
”然后笑了笑,就各自走了。
这样的处理方式多好呀。
故事九:在学校里,有个同学看到老师拿着很多东西,马上跑过去帮忙。
老师笑着说:“谢谢你,同学。
”这也是一种尊敬师长的表现呢。
故事十:我去图书馆的时候,大家都很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
如果要接电话,也会悄悄地走到外面去。
这就是遵守公共秩序的礼仪呀。
关于礼貌的名人故事1、谦逊的贝罗尼19世纪的法国著名画家贝罗尼,有一次在日内瓦湖画画时,旁边来了3名英国游客,看来他的画指手画脚地批评起来,贝罗尼听后一一改了过来,改完后还向她们说了声“谢谢”。
2、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3、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以下是关于讲文明懂礼貌的故事:
故事一: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从小就聪明过人。
他四岁时,有一天,他跟哥哥们一起吃梨,母亲让哥哥们先拿梨,结果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孔融为什么要拿最小的,他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这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体现了他尊老爱幼、懂礼貌、谦让的美德。
故事二: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出自宋代杨时拜访著名学者程颐的故事。
杨时和游酢冒雪去拜见程颐,当时程颐闭目而坐。
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深了(大约有两尺)。
这个故事体现了尊敬师长的精神,以及懂得礼仪、谦逊和耐心。
故事三: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是出自《孝经》的一个故事。
曾子听到孔子要向他传授“最孝、最仁之道”,便立即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以表尊敬。
这个故事体现了曾子对老师的尊敬和谦逊。
这些故事都是关于中国古代的儿童教育故事,它们强调了尊重师长、谦逊有礼、懂得感恩等美德的重要性。
这些故事不仅在古代有教育意义,在现代社会也同样具有启示作用。
讲文明的故事讲礼貌的故事(一):列宁让路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此刻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讲礼貌的故事(二):孔融让梨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代子孙,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儿子。
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
一盘酥梨,放在桌上,母亲让孔融去分。
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每个人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梨,唯有他的是最小的。
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孔融从容地回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埃”讲礼貌的故事(三):程门立雪的典故“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
二程学说,之后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十分恭敬。
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
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
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
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讲礼貌的故事(四):某小区7号楼刘家与李家住上下楼,是一对冤家对头,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吵得邻里不安。
1.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2.娇娇和妈妈去参加老同学聚会。
用餐时,大人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娇娇伸着筷子,看哪盘菜好吃就一个劲儿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
有人开了个玩笑说:“这小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无地自容。
是呀,在家里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娇娇吃。
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娇娇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盘子里的虾仁挑得一个不剩,留下一堆黄瓜片,她才住手。
现在虽说到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自然了,这丢脸的吃相一时那里改得过来。
3.某小区7号楼刘家与李家住上下楼,是一对冤家对头,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吵得邻里不安。
刘家的冬冬天生淘气,一两岁就调皮得很,整天在屋里折腾,穿着小皮鞋跑来跑去,玩具往地上乱摔。
李家的两口年纪大了,心脏又不好怕吵闹,听不得楼板叮咚叮咚地响,自然要去提意见。
可刘家的孩子淘气惯了,不但没改,反而越大越闹腾,在房间里拍球,跳绳。
吵得楼下整天不得安生。
李家人上门去说,刘家大人护着孩子,小冬冬在一旁做鬼脸,之后又蹦又跳闹得更欢。
4.孔融让梨,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小猴,没有礼貌。
老师来了,他不问好;撞到了小兔。
他不道歉;碰见老人,他不让路……猴妈妈很生气,他对小猴子说:“你怎么不学着讲礼貌呢?”学礼貌多麻烦,拿钱多省事。
小猴对妈妈说:“给我一些钱,我去买礼貌。
”听后妈妈哭笑不得。
仔细一想,就给了我一些钱。
小猴拿着钱,高高兴兴低潮街上跑去……来到第一家商店,小猴大喊:“喂,这儿买礼貌吗?”没人回答。
来到比二家商店,小猴大叫:“喂,这儿买礼貌吗?”没人回答。
一家、两家……小猴跑了三十三家商店,都没有买到礼貌。
只剩最后一家商店了,山羊伯伯开的。
山羊伯伯平时对小猴很好,小猴很敬重他。
小猴想,山羊伯伯肯帮忙,我一定能买到礼貌。
他看见山羊伯伯很忙,就等了一会儿。
“山羊伯伯,您这有礼貌卖吗?”小猴轻轻问。
山羊伯伯笑了:“傻孩子,礼貌是买不到的,只能学到。
”小猴没有买到礼貌,低着头走回来,他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没有买到礼貌。
”
听后妈妈乐呵呵地端出饭菜:“肚子饿了吧?快吃。
“小猴早已饿极了,他大口大口地吃着香喷喷的饭菜,心想:“还是妈妈好,我要谢谢她。
”“谢谢妈妈!一句很有礼貌的话从小猴嘴里飞出来。
听后妈妈笑了:“孩子,你没有买到礼貌,但你学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