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貌小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文明小故事汇总5篇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简短的文明礼仪小故事分享给大家,生活中处处都有文明,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文明小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文明小故事1文明礼仪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
每一个人都应该讲文明、懂礼仪。
文明礼仪对我们很重要,它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质。
要想做讲文明、懂礼仪的人,就应该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在生活中,我非常注意文明礼仪,其中还有过不少有趣的事呢!一天在坐公交车,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
我看车里没人让座,便起来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老爷爷。
还有一次下大雪,路上雪滑冰厚,不仅交通堵塞,连行人都没法走。
我二话不说,就出去帮忙除雪。
上次,看到一位叔叔乱扔垃圾,我就上前跟叔叔说不要乱扔垃圾,叔叔最后还夸我是个好孩子......我是这么讲文明礼仪的,我也会永久性的坚持下去!还有,每天早上,晚上要先向家人打招呼;遇到人也要主动问好;看到地上有垃圾也要捡起来......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得。
看!文明礼仪就在这些显得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少一留心就能做到了。
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之、知文明,懂礼仪的好少年。
文明小故事2这是一场艰难的谈判。
一天下来,美国约瑟先生对于对手——中国某医疗机械的范厂长,既恼火又钦佩。
这个范厂长对即将引进的“大输液管”生产线行情非常熟悉。
不仅对设备的技术指数要求高,而且价格压的很低。
在中国,约瑟似乎没有遇到过这样难缠而有实力的谈判对手。
他断定,今后和务实的范厂长合作,事业是能顺利的。
于是信服地接受了范厂长那个偏低的报价。
“ok!”双方约定第二天正式签定协。
天色尚早,范厂长邀请约瑟到车间看一看。
车间井然有序,约瑟边看边赞许的点头。
走着走着,突然,范厂长觉得嗓子里有条小虫在爬,不由得咳了一声,便急急的向车间一角奔去。
约瑟诧异地盯着范厂长,只见他在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擦了擦,油漆的地面留下了一片痰渍。
约瑟快步走出车间,不顾范厂长的竭力挽留,坚决要回宾馆。
儿童文明礼貌寓言故事儿童文明礼貌寓言故事20个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寓言故事吧,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被广泛传播的寓言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儿童文明礼貌寓言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小老鼠的故事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谁给你这么大的胆子,竟敢挡住我的路!”说着,一脚踢了过去。
“嘭”地一声,小老鼠正好踢在小猪的脚上,小猪倒没什么事,小老鼠却“唉呦,唉呦”地叫了起来,原来他的脚肿起了一个大包。
小猪站起来对小老鼠说:“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尝到苦头了吧!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小老鼠看着受伤的脚,羞愧地低下了头。
2、程门立雪的典故“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
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
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
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
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
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
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3、让座的故事有一个青年男士抱着孩子上了公共汽车,没人给让座,一位老先生不落忍站起来给这个男青年让座,慌忙之中男青年踩了老者的脚,痛得老者哎呀直叫,男青年一屁股坐下,一句话都没说。
文明礼仪小故事大全1. 小明和小华是幼儿园的好朋友,一天,他们一起去公园玩耍。
在公园里,他们看到一位老奶奶摔倒了,小明和小华赶紧跑过去扶起了老奶奶,并询问她是否受伤。
他们还帮助老奶奶找到了她的家人,并陪同她一起离开了公园。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关心和帮助别人,尤其是需要帮助的老人。
2. 小明是一个注意礼仪的孩子,他每天都会向父母和老师问好,说谢谢和请。
一天,他参加了一次家庭聚餐。
在餐桌上,小明不仅用餐有礼,还主动帮助爷爷奶奶、父母和弟弟妹妹夹菜,倒水。
小明的举止和言谈得到了全家人的表扬,让他感到非常开心。
3. 大卫是一位公司的职员,他一直以文明礼貌闻名于公司,而且他总是乐于助人。
有一天,公司里突然停电了,大家都陷入了困惑和无助之中。
大卫立即拿出了自己备用的手电筒,并帮助同事们安全地离开办公室。
大家都对大卫的冷静和协助非常感激,公司的领导还特地表扬了他的行为。
4. 小芳是一个住在社区里的小姐姐,她非常懂礼貌和关心他人。
有一天,她看到一个年纪较大的邻居搬家,她主动前去帮忙。
小芳用细线帮助邻居捆绑箱子,还帮忙搬运家具。
邻居非常感激小芳的帮助,并送给她一本漂亮的小礼物。
5. 小明是一个小学生,他每天都会走过一条繁忙的马路上学。
有一天,他在过马路的时候发现一个老奶奶无法通过马路。
小明立即上前询问老奶奶是否需要帮助,并主动牵着她的手帮助过马路。
快到对面时,马路上有更多的车辆,小明决定等到安全时再过。
最后,小明成功地帮助老奶奶到达了目的地,还叮嘱她要注意安全。
这些小故事都是关于文明礼仪的,它们教育我们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
文明礼貌小故事文明礼貌小故事(精选29篇)文明礼貌小故事篇1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
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
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就应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就应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
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明白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很称赞他。
文明礼貌小故事篇3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能够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文明礼貌小故事篇4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回到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1.有⼀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个⼥⼯端着⼀盆⽔上楼。
那⼥⼯⼀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了半截,⽽我现在空⼿,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紧靠着墙,让⼥⼯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也是良好⽂明礼仪的体现么? 2.娇娇和妈妈去参加⽼同学聚会。
⽤餐时,⼤⼈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娇娇伸着筷⼦,看哪盘菜好吃就⼀个劲⼉地挑着吃,⼀副不管不顾的样⼦。
有⼈开了个玩笑说:“这⼩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地⾃容。
是呀,在家⾥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娇娇吃。
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娇娇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盘⼦⾥的虾仁挑得⼀个不剩,留下⼀堆黄⽠⽚,她才住⼿。
现在虽说到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然了,这丢脸的吃相⼀时那⾥改得过来。
3.某⼩区7号楼刘家与李家住上下楼,是⼀对冤家对头,经常为⼀点⼉⼩事吵得邻⾥不安。
刘家的冬冬天⽣淘⽓,⼀两岁就调⽪得很,整天在屋⾥折腾,穿着⼩⽪鞋跑来跑去,玩具往地上乱摔。
李家的两⼝年纪⼤了,⼼脏⼜不好怕吵闹,听不得楼板叮咚叮咚地响,⾃然要去提意见。
可刘家的孩⼦淘⽓惯了,不但没改,反⽽越⼤越闹腾,在房间⾥拍球,跳绳。
吵得楼下整天不得安⽣。
李家⼈上门去说,刘家⼤⼈护着孩⼦,⼩冬冬在⼀旁做⿁脸,之后⼜蹦⼜跳闹得更欢。
4.程门⽴雪的典故 “程门⽴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
⼆程是洛阳伊川⼈,同是宋代儒学家。
⼆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游酢,向⼆程求学,⾮常恭敬。
杨游⼆⼈,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岁,⽽且已考上了进⼠,然⽽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先⽣闭⽬养神,坐着假睡。
程颐明知有两个客⼈来了,他欲不⾔不动,不予理睬。
文明礼仪的当代小故事事例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文明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礼仪。
在各行各业,我们都能看到许多关于文明礼仪的小故事。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几个在当代发生的文明礼仪小故事吧。
故事一:公交车上的小礼仪某天上午,我乘坐公交车前往工作地点。
车上的人很多,有学生、上班族、老人等各个群体。
等车的过程已经让我很苦恼了,但当我挤上了车时,情况更糟糕了。
人太多了,车上真的是挤得水泄不通。
正当我感到无可奈何时,一个年轻人站了起来。
他让出了自己的座位,让一个老年人可以坐下。
这种小礼仪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让我们这些乘客眼前一亮,感受到了大家之间的感情要比座位更重要。
故事二:礼让斑马线小明是一名年轻的骑车者,他每天都要穿过一条车流量很大的马路。
但是他不经常遵守交通信号和礼让行人。
因此,他在一次事件中,不小心与一位老太太擦肩而过。
尽管没有碰撞,但这一幕激起了他对文明礼仪的反思。
从那天起,小明每次骑车经过斑马线时,都会停下来,等待车辆完全停靠,然后再骑过去。
他还会主动让行人先行,以示对他们的尊重。
虽然这可能需要多花一点时间,但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周围的人知道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故事三:礼貌相待在一次社交活动中,我遇到了一位新朋友。
他是一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但他的举止得体,言谈风趣。
我们一起谈论各种话题,直到活动结束。
当我们相互告别时,他对我说:“感谢今天的聚会。
我真的很享受和你的交流。
很高兴能认识你。
”这些简洁而有力的话语,让我对他的印象改变了。
尽管我们的交往只有短短几个小时,但他的绅士风度和礼貌素质,让我觉得他真的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综上所述,文明礼仪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小故事虽然可能只是无意的行为,但却展现了当代人对文明礼仪的关注和尊重。
我们应该尽可能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文明礼仪,以推动社会风气的积极变革。
关于文明礼仪的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时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他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父亲问他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孔融回答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这个故事展示了孔融的谦让和注重兄弟之礼的品质。
2.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对老师的尊敬和谦逊的态度。
3.柯莉萍的委屈奖:一天,一名男青年买车票时故意将一口痰吐在一张伍角纸币上,又扔在车厢的地上。
其他乘客在指责男青年的同时,也悄悄地注视着柯莉萍。
只见她弯下腰拾起纸币,用餐巾擦去痰沫,随后又礼貌地向男青年递上车票。
柯莉萍的行为受到了乘客的赞扬,男青年更是自感惭愧,向柯莉萍道了歉。
事后,同事向车队汇报了此事,车队领导于是向柯莉萍特别颁发了“委屈奖”,以鼓励全队的售票员。
这个故事展示了柯莉萍的礼貌和耐心,以及她对于职业的敬业精神。
4.陆晓慧的尊重:陆晓慧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识的人,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
他从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
如果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
他说:“欲先取之,必先与之。
我想让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这个故事展示了陆晓慧的谦逊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5.列宁让路: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
文明礼仪故事简短1.文明礼仪的历史故事1、千里送鹅毛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2、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3、乳姑不怠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
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讲文明懂礼貌小故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文明和礼貌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它们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个人修养,还能够促进社会和谐。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几个关于文明和礼貌的小故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明和礼貌的重要性。
故事一,公交车上的礼让。
有一天,小明乘坐公交车去上学。
车上坐满了乘客,车厢里显得有些拥挤。
就在这时,一个老奶奶拄着拐杖上了车,她看上去有些吃力,但车上的乘客似乎都没有注意到她。
就在这时,小明站起来,主动让出了自己的座位让老奶奶坐下。
老奶奶非常感激地望着小明说,“谢谢你,孩子,你真懂礼貌!”小明听了觉得非常开心,因为他知道,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就是要在乎他人,尊重他人。
故事二,小区里的文明行为。
小明住在一个美丽的小区里,每天早上,他都会看到一位大叔在小区里捡垃圾。
这位大叔总是穿着一身橘黄色的工作服,手里拿着一个垃圾袋,认真地清理着小区里的垃圾。
有一次,小明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叔笑着对他说,“我觉得,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力,才能让小区变得更加美好。
”小明听了觉得很受触动,他决定从现在开始,也要像大叔一样,为小区的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故事三,餐厅里的有礼之举。
一天晚上,小明和家人去餐厅吃饭。
就在他们用餐的时候,一位服务员不小心把一杯水洒在了小明的衣服上。
小明的爸爸本可以发火责备服务员,但他却微笑着对服务员说,“没关系,意外难免,不要紧。
”服务员听了非常感激,他赶紧给小明的爸爸道歉,并帮他擦拭衣服。
小明看到这一幕,心里感到非常温暖,他知道,爸爸的这种宽容和理解,才是真正的礼貌。
通过这几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文明和礼貌不仅体现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中,更体现在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中。
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时刻保持文明和礼貌,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个有文明懂礼貌的人,让这些美好的品质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以下是关于讲文明懂礼貌的故事:
故事一: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从小就聪明过人。
他四岁时,有一天,他跟哥哥们一起吃梨,母亲让哥哥们先拿梨,结果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孔融为什么要拿最小的,他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这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体现了他尊老爱幼、懂礼貌、谦让的美德。
故事二: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出自宋代杨时拜访著名学者程颐的故事。
杨时和游酢冒雪去拜见程颐,当时程颐闭目而坐。
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深了(大约有两尺)。
这个故事体现了尊敬师长的精神,以及懂得礼仪、谦逊和耐心。
故事三: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是出自《孝经》的一个故事。
曾子听到孔子要向他传授“最孝、最仁之道”,便立即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以表尊敬。
这个故事体现了曾子对老师的尊敬和谦逊。
这些故事都是关于中国古代的儿童教育故事,它们强调了尊重师长、谦逊有礼、懂得感恩等美德的重要性。
这些故事不仅在古代有教育意义,在现代社会也同样具有启示作用。
讲文明的故事讲礼貌的故事(一):列宁让路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此刻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讲礼貌的故事(二):孔融让梨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代子孙,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儿子。
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
一盘酥梨,放在桌上,母亲让孔融去分。
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每个人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梨,唯有他的是最小的。
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孔融从容地回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埃”讲礼貌的故事(三):程门立雪的典故“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
二程学说,之后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十分恭敬。
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
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
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
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讲礼貌的故事(四):某小区7号楼刘家与李家住上下楼,是一对冤家对头,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吵得邻里不安。
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7篇)1.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篇一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知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2.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篇二孔融让梨孔融,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父亲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3.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篇三怀橘遗亲《怀橘遗亲》源于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有一个名叫陆绩的人,精通天文和历法!他的官职呢做到了太守。
父亲名叫陆康,曾做过庐州的太守,和袁术来往密切!在陆绩六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去九江拜见袁术!六岁的陆绩微笑行礼地跟袁术打招呼,见陆绩长得可爱还懂礼貌,袁术非常高兴,于是拿出了新鲜甜美的橘子,一边招待两父子,一边与陆父交谈,而这陆绩吃了一口橘子感觉很甜美真好吃,想到在家的母亲非常爱吃橘子,就趁没人注意,偷偷拿了两个橘子,藏在了自己怀中……相谈甚欢的两人,时间过得特别的快,到了该返程回家的时候了,懂事的陆绩便和父亲向袁术行礼拜别,不曾想这时偷藏在怀中的两个橘子滚落在地,见状的陆父和袁术面露不悦,(陆父是羞愧难当的表情,袁术是含怒的表情),未等发怒的陆康训斥,袁术嘲笑的说了声:”陆郎,你来我家中做客,临走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不好意思地回答:抱歉,袁伯伯,我吃到这橘子感觉很甜,便偷偷拿了两个藏在怀中,想让母亲尝尝……听完回答的两人,陆父欣慰愁眉舒展,袁术露出笑颜惊叹:小小年纪,居然如此孝顺,以后一定非同凡响,经常跟别人称赞他!长大后的陆绩,博学多识,精通天文历法,非常优秀!后有诗赞颂: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橘实,遗母报深慈!4.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篇四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有关文明礼仪的经典小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文明礼仪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有关文明礼仪的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有关文明礼仪的经典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有关文明礼仪的经典小故事篇一:玉帛成干戈公元前592年,当时的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贵重礼品献给齐顷公。
献礼的时候,齐顷公向下一看,只见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是个秃头,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的大夫公子首则是个驼背,不禁暗自发笑:怎么四国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当晚,齐顷公见到自己的母亲萧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个人当笑话说给萧夫人听。
萧夫人一听便乐了,执意要亲眼见识一下。
正好第二天是齐顷公设宴招待各国使臣的日子,于是便答应,让萧夫人届时躲在帷帐的后面观看。
第二天,当四国使臣的车子一起到达,众人依次入厅时,萧夫人掀开帷帐向外望,一看到四个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她的随从也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笑声惊动了众使者,当他们弄明白原来是齐顷公为了让母亲寻开心,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时,个个怒不可遏,不辞而别。
四国使臣约定各自回国请兵伐齐,血洗在齐国所受的耻辱。
四年后,四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国不敌,大败,齐顷公只得讲和,这便是春秋时著名的“鞍之战”。
有关文明礼仪的经典小故事篇二:杨香扼虎救亲杨香扼虎救亲是一个中华传统礼仪故事。
杨香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
有一天,她跟着父亲杨丰到田间去收割庄稼。
两人刚走到半路上,突然跃出一只大老虎,咬住杨香的父亲便往回跑。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她临危不惧,一心只想着被老虎拖走的父亲,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里掐。
起初,老虎用力反扑,可杨香硬不松手,老虎渐渐元气大泄,磨着牙齿,终于断了气。
杨香的父亲终于脱离了险境,免于老虎的伤害。
后人为赞扬杨香写文记曰:杨香,年十四岁。
随父丰往田中获粟,父为虎曳去。
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
文明礼貌小故事礼貌礼貌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
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
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就应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就应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
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明白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很称赞他。
礼貌礼貌小故事(2):“忍气吞声”的林肯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和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一列军队在街上透过。
林肯随口问一位路人:“这是什么?”林肯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
那人以为他不认识军队,便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军队,你真是个他妈的大笨蛋。
”林肯应对着一个普通路人对自己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毫无怒容。
礼貌礼貌小故事(3):列宁让路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此刻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礼貌礼貌小故事(4):礼貌礼仪的楷模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又是礼貌礼貌的楷模。
他认为:随地吐痰、留长指甲、不刷牙等陋习,都是违反礼貌礼貌的行为,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礼貌传统不相称的。
他提倡“诚忠形外”,注意“一举一动之微”的礼貌。
礼貌礼貌小故事(5):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文明礼貌小故事8篇1.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2.娇娇和妈妈去参加老同学聚会。
用餐时,大人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娇娇伸着筷子,看哪盘菜好吃就一个劲儿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
有人开了个玩笑说:“这小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无地自容。
是呀,在家里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娇娇吃。
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娇娇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盘子里的虾仁挑得一个不剩,留下一堆黄瓜片,她才住手。
现在虽说到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自然了,这丢脸的吃相一时那里改得过来。
3.某小区7号楼刘家与李家住上下楼,是一对冤家对头,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吵得邻里不安。
刘家的冬冬天生淘气,一两岁就调皮得很,整天在屋里折腾,穿着小皮鞋跑来跑去,玩具往地上乱摔。
李家的两口年纪大了,心脏又不好怕吵闹,听不得楼板叮咚叮咚地响,自然要去提意见。
可刘家的孩子淘气惯了,不但没改,反而越大越闹腾,在房间里拍球,跳绳。
吵得楼下整天不得安生。
李家人上门去说,刘家大人护着孩子,小冬冬在一旁做鬼脸,之后又蹦又跳闹得更欢。
4.程门立雪的典故“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儒学家。
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
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不过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
文明礼仪的故事6篇文明礼仪的故事 (1) 某一个地区,有两个报童在卖同一份报纸,二人是竞争对手。
第一个报童很勤奋,每天沿街叫卖,嗓门也响亮,可每天卖出的报纸并不是很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
第二个报童肯用脑子,除去沿街叫卖外,他还每天坚持去一些固定场合,一去了后就给大家分发报纸,过一会再来收钱。
地方越跑越熟,报纸卖出去的也就越来越多,当然也有些损耗,但很校渐渐地,第二个报童的报纸卖得更多,第一个报童能卖出去的越少了,不得不另谋生路。
为什么会如此?第二个报童的做法中大有深意:第一,在一个固定地区,对同一份报纸,读者客户是有限的。
买了我的,就不会买他的,我先把报纸发出去,这些拿到报纸的人是肯定不会再去买别人的报纸。
等于我先占领了市场,我发的越多,他的市场就越校这对竞争对手的利润和信心都构成打击。
第二,报纸这东西不像别的消费品,有复杂的决策过程,随机性购买多,一般不会因质量问题而退货。
而且钱数不多,大家也不会不给钱,今天没零钱,明天也会一块给,文化人嘛,不会为难小孩子。
第三,即使有些人看了报,退报不给钱,也没什么关系,一则总会积压些报纸,二则他已经看了报,肯定不会去买别人的报纸,还是自己的潜在客户。
文明礼仪的故事 (2) 下课了,我转过身去,想跟好朋友徐凌天聊天,可是,徐凌天哭了,于是,我问他的同桌孙家成,徐凌天为什么哭。
原来,孙家成在做作业时,徐凌天在一旁不停地烦他,最后,孙家成不胜其烦了,一拳头上去,就把徐凌天打哭了。
身为中队长的我当然要调解,于是,我努力想安慰徐凌天,可他硬是连头都不肯抬起来,没办法,我只好去找朱老师,朱老师都把徐凌天叫去谈话了,徐凌天还是老样子,于是,我对徐凌天说:“徐凌天,你不该烦孙家成的,向他道个歉吧,好吗?”“可是孙家成打我了!”徐凌天边哭边说。
听了徐凌天的话,我便对孙家成说:“不管怎样你打人是不对的,向他道歉吧!”孙家成似乎也觉得自己做的不对,脸涨的通红,他对徐凌天说:“对不起,我不该打你!”徐凌天也向孙家成道歉了,他伸出手,对孙家成说:“我们和好吧!”孙家成同意了。
文明礼貌小故事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
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
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
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
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
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人人争做文明使者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人人争做文明使者》
有一天,小红妈妈对小红说:“你和爸爸一起去商场买点东西吧!”小红很高兴,因为可以顺便买点好吃的和一些课外书等。
于是小红和爸爸来到商场,准备乘坐电梯上二层超市。
上电梯时人很多,小红赶紧跑到前面冲上电梯,她爸爸着急地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为了安全要按顺序排队乘坐。
”于是,小红回到爸爸身边,准备和爸爸按顺序上去。
爸爸一边把小红拉到他的前边,一边接着对小红说:“乘坐电梯时不仅要按顺序,而且还要靠右站立,以便有急事的人在左侧顺利通过。
”小红按照爸爸的要求,和爸爸一起顺利来到二层超市购物,买完东西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这次购物小红不仅买到了她需要的东西,而且从实际生活中知道了关于乘坐电梯的一些小常识,以后会按照有关要求乘坐电梯,做一名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也希望同学们在乘坐电梯时按顺序靠右站立,人人争做文明小使者。
文明礼仪在校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文明礼仪在校园》
我们的校园里有绿绿的树,红红的花真美丽,在这舒适的环境里我们要好好学习。
在校园里要做个讲卫生、讲礼貌是好孩子,讲卫生要不乱扔废纸,不乱抛果皮杂物。
我们喜爱打扫校园和教室。
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监督。
讲礼貌就是说话要轻声慢语,见到老师要问好,见到长辈要说:“您好!”同学帮助要说:“谢谢。
”做错事跟别人说:“对不起。
”
礼仪是表现一个人的修养,在于他平时的坐.走.站.立.行和待人接物。
接待客人要热情,端上一杯热水,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要靠我们去创造。
所以我们凡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相信在我们的校园每个同学都能做到讲文明讲礼貌,做一个有礼仪的好学生,我们感谢老师辛勤的教育。
文明礼仪记心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文明礼仪记心中》
文明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
一个人,任何东西没有了,都可以重新再来。
但是,你绝不能丢失了文明礼仪,它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没有它,那就算有再多的金银财宝也没用。
就拿我们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偶然看到一位载着孩子的妇女不小心撞到了一位年轻的阿姨,那位妇女连说:“对不起,对不起”,而那位阿姨却不顾孩子的面子破口大骂,把小孩都吓哭了,在众目之下,妇女也忍无可忍,两个人在大街上对骂了起来,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两个人才气冲冲地离开。
相反而言,同样是人,同样是不小心擦出了一点小火花,为什么人家小小一声:“对不起”,就可以烟消云散?就可以若无其事地走开呢!就可以脸上充满喜悦?因为他们做到了,他们有着世界上最美的习惯-----文明礼仪,他们也是最美的人。
朋友,退一步既可以海阔天空,所以让一让又何妨呢!
文明礼仪将会永远记在我们心中!
文明礼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总经理面试》
给大家讲个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应聘。
这一些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
这些年轻人想,这很简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
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年轻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
”老板走了,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
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
”“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
”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
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
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哎呀,这些年轻人一听啊,捶胸顿足。
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
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
想想看,我们哪个家庭、哪个学校,经常进行这样的教育?翻东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好奇。
小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
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妈妈的包。
但是,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特点,他就是好奇,他的社会化程度,他还不知道要尊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