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一直被误读,从未被了解110120
- 格式:docx
- 大小:20.52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仓央嘉措不能不知道的十个真相我自己最早知道仓央嘉措,是在学生时代。
那时从一本已经忘记名字的书里得到的印象,仓央嘉措是一位英俊潇洒、白天住在布达拉宫、夜晚偷偷溜到拉萨市井秘会情人的风流活佛。
直到后来我亲往仓央嘉措留下足迹的地方寻访,并多方参阅历史资料,我才发现这一印象的荒诞和浅薄。
目前,一浪高过一浪的仓央嘉措热仍在延续。
不过,在对于这位传奇诗僧的狂热崇拜中,仓央嘉措的面目依然模糊,他富于传奇的一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雾里看花,缺少系统的了解。
还原和刻画一个清晰真实的仓央嘉措,成为很多人努力的目标。
(一)伪作与翻译遗憾,模糊了仓央嘉措诗歌的本来面目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书的扉页上曾引用了一首据说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小诗: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说实话,这首诗看起来太高深了,像仓央嘉措这样率真的人,是不会或者不屑于写这样晦涩费解的文字的。
实际上,这首诗源自一位现代作者的二度创作。
那么,仓央嘉措的诗歌到底有多少首呢?专家们看法不一。
有的说57首,有的说60首,于道泉先生收录了62首,1980年出版的《仓央嘉措情歌》收录74首,中央民族大学庄晶教授整理了124首,据说还有一本手抄本收录了440首……目前,大多数专家都比较认可的数字是六、七十首,其余的多是后人包括当代人假借仓央嘉措之名的伪作。
总有人读仓央嘉措的汉译诗,认为不够华美高妙。
我曾经请教一位藏族作家:仓央嘉措诗作原文的美,翻译成汉语还能剩下多少?这位作家告诉我说:最多还有三分之一。
这也就是说,由于不同语言在韵律、意境表现上的差异,诗歌的意思虽然可以翻译,但诗歌大部分的美是很难通过翻译移植的。
所以,这些从汉语看来很平淡的诗,在藏文原作中却十分精彩,这也是他的诗作广为传唱的根本原因。
(二)情歌之名与道歌之实很多专家认为,从现在的角度看,虽然从于道泉先生开始,就把仓央嘉措诗歌翻译为“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但其实这些并非都是写男女爱情的“情诗”,更准确的应该翻译为“仓央嘉措诗歌”。
《仓央嘉措诗集》读后感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繁琐的事务所困扰,心灵被各种杂音所包围,很少有时间去静心思考,去感受内心深处的情感。
然而,当我翻开《仓央嘉措诗集》时,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山谷中,心灵得以放飞。
仓央嘉措,一个生活在17世纪的西藏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他的诗集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纯粹的美,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美。
他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自由的向往。
他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层次的震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内心。
在读《仓央嘉措诗集》时,我被他那种超脱世俗的境界所感染。
他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物质欲望的纯粹美,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
他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让我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他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生死的智慧,让我重新认识生命的可贵。
在《仓央嘉措诗集》中,我找到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美,一种超越生死的智慧,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
他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纯粹的美,一种纯粹的喜悦,一种纯粹的自由。
他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自我的力量,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一种超越生命的意义。
他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一切的存在,一种超越一切的智慧,一种超越一切的爱。
在读完《仓央嘉措诗集》后,我深深地被他那种超然的境界所感动。
他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一切的存在,一种超越一切的智慧,一种超越一切的爱。
他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自我的力量,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一种超越生命的意义。
他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美,一种超越生死的智慧。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繁琐的事务所困扰,心灵被各种杂音所包围,很少有时间去静心思考,去感受内心深处的情感。
然而,当我翻开《仓央嘉措诗集》时,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山谷中,心灵得以放飞。
感谢仓央嘉措,让我重新找到了内心的平静,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
嘉央仓错的诗
嘉央仓错(Tsangyang Gyatso),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第六世达赖喇嘛。
他的诗歌优美动人,被誉为“西藏唐诗李白”。
嘉央仓错出身贵族家庭,自幼聪慧好学,擅长文学和音乐,十分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的生活大多在宫廷中度过,但他不甘心孤寂寂的生活,渴望自由,对宫廷生活感到厌倦。
他的诗歌风格别致,以清新的口吻和哲理化的意境描述了他内心的冲突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他的诗中,既有幽默风趣的调侃,也有深情的挥洒,甚至也有轻柔的抒情。
他的一首《赏花》写道:
“悠悠芳草一径斜,带酒长歌踏雪霞。
红颜白发浑轻借,玉手良人伴我家。
”
这首诗写出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同时又显示出他内心对于感情和归属的渴求。
这也揭示了他内心对于宫廷生活的逐渐疲惫和不满。
他的另一首诗《离别之时》写到:
“伫立平台空自语,不知何日复何时。
雪坛参拜人方尽,青藏自在路遥辉。
”
这首诗是他在寺庙中为自己参拜时所写,与《赏花》相比,略显沉郁和感叹。
他在悠闲的生活中得到了部分自由,但他也深深地知道自己无法摆脱出宫廷的束缚,对于将来的归属和未来的道路的疑虑一直存在。
嘉央仓错是一个抒情、自由派的西藏学派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哲理化的意境和个人的情感。
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无尽的探寻,为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真实的生命轨迹。
仓央嘉措诗传“在壮阔的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繁华的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前几年买了几本关于诗人的系列丛书,真不巧,唯独关于仓央嘉措的这本没看完。
这次趁着去西藏的当儿,这本书跟着我到西藏游了一圈,结果还是没看完,回来居家隔离的这几天,我终于“快马加鞭”将它看完了。
仓央嘉措原本叫阿旺嘉措,一个出生在错那农奴家庭的孩子。
原本他可以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放牧高歌、与心爱的人结婚生子,可他偏是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他的生命就注定不同凡响。
不过,以他的天赋和性格,他是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好活佛的。
可惜,造化弄人,在他还是“阿旺”的时候,他和卓玛已经暗生情愫,那时候,他还只有八岁,他可能不知道在他小小的心里埋下了一粒怎样的种子。
“佛卿两不负”终究是没办法达成的。
用悲悯的眼光看世界,我们会觉得仓央嘉措是可怜的,他的人生是悲剧的。
他虽然是雪域最大的王,可却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他在布达拉宫的每一天都被第巴桑杰嘉措控制。
他有一个从小就陪伴他的好朋友——塔坚乃,最后塔坚乃被第巴桑杰嘉措割下头颅。
他一生最爱的两个女人也深受其害,初恋达瓦卓玛被第巴安排嫁往蒙古,情人仁增旺姆也被人迫害。
他的人生有好的开始,却没有完满的结局,这是世人对仓央嘉措的怜悯。
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仓央嘉措又是多么的单纯和豁达,他的人生又是多么的深刻而纯粹。
仓央有着明亮清澈的眼睛,高挑偏瘦的身材,还有着温柔又清亮的声音,这样英俊多情的才子,哪个姑娘不心动?他是卓玛心中最爱的“阿旺哥哥”,她是阿旺心中有着强巴佛般美丽眼睛的姑娘,所以他会任性地说:“我不要当活佛,我要娶我心爱的姑娘。
”爱时付出十分真情,日夜思念,一首又一首情诗尤如泉涌。
当他无奈地将心爱的拉孜藏刀转还给卓玛时,他的心也跟着飘远了。
佛总会眷顾这个多情的才子,他在小酒馆遇到了他的“救世度母”仁增旺姆,她是一个能仓央嘉措诗篇的女子,从此每当夜幕降临都能在小酒馆的角落看到两人亲密无间的身影。
并非仓央嘉措所作的诗,通过网络继续扩散,而真实的仓央嘉措,被介绍到汉语世界实际上已经有81年。
这位寂寞的诗人,面目模糊的六世达赖喇嘛,在300年后接受着人们的朝拜、想象以及消费。
谁在误读仓央嘉措电影《非诚勿扰2》上映后,25岁的张心蔚连续几天被“油腻腻的短信诗”轰炸,这些短信都以“你见或不见我”开头,在网上,人们称它为“见与不见体”,源头正是影片中李香山女儿川川在其父亲的人生告别会上念的那首诗。
人们传播这首诗以及片尾曲《最好不相见》的同时,还加上了“——仓央嘉措”几个字。
而只有片尾曲的前4句和300多年前的六世达赖喇嘛有关。
张心蔚是通过《武林外传》知道仓央嘉措的。
电视剧中,无双念了首“仓央嘉措”的诗:“那一世,我翻遍万座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与你相遇。
”实际上,这也与仓央嘉措毫无关系,而是1997年朱哲琴演唱的歌曲《信徒》的歌词。
正是这些误会,带动了近几年内地的“仓央嘉措热”。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关于仓央嘉措,一个普遍的说法是这样的:他生于1683年,15岁坐床,24岁去世,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他孤独而短暂的一生充满了各种谜团,几百年来,人们想象着他的离经叛道、放荡不羁,推测着他死亡的各种版本。
流传最广的,还是他写的那些被称作情歌的诗。
此外,他还出现在西藏旅游手册、流行歌曲以及出版商的畅销书选题里,成为一个“遥远神秘的意境符号”,甚至品位的象征。
真假仓央嘉措情歌仓央嘉措情歌的伪作与误传一直都存在,并非因为《非诚勿扰2》才开始,一些在网友间流传甚广、被称作“仓央嘉措最美的诗句”,都与他毫无关系。
“你见或不见我,情都在那里,不增不减”“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在途中与你相遇”“我问佛……佛曰……”“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仓央嘉措诗选》读后感
《仓央嘉措诗选》是一部充满诗意和深情的作品,读完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
了仓央嘉措的才华和情感。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仓央嘉措是一位藏族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
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
同时,他也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思考,让人不禁为之震撼。
在读《仓央嘉措诗选》的过程中,我被他那种深沉的情感所感染。
他的诗歌充
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生命的意义。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讨和对人生的思考,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仓央嘉措的诗歌给人以启迪和感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
和价值。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美丽和珍贵。
他的诗歌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和人性的本质,让人不禁为之感动。
总的来说,读完《仓央嘉措诗选》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仓央嘉措的才华和情感。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他的诗歌给人以启迪和感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仓央嘉措的诗歌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丽和珍贵,让人不禁为之感动。
仓央嘉措生平简介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诗歌,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仓央嘉措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用!仓央嘉措简介仓央嘉措(藏文:;Tshangs-dbyangs-rgya-mtsho1683.03.01-1706.11.15),门巴族,六世__喇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仓央嘉措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
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__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废,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圆寂。
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诗歌,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
仓央嘉措人物生平早年时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仓央嘉措出生在藏南门隅达旺纳拉山下的宇松地区邬坚岭一信奉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的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
仓央嘉措的本籍是门巴族。
仓央嘉措是唯一一位非藏族或蒙古族出身的__喇嘛。
仓央嘉措原名计美多吉协加衮钦,自幼随母亲劳动。
但是早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二十五日的时候,在刚刚重建竣工的布达拉宫里,五世__罗桑嘉措圆寂,他的亲信弟子桑杰嘉措,为了继续利用五世__的权威掌管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事务,秘不发丧,向外界宣布,__喇嘛已“入定”,进行无限期的修行,静居高阁,不见来人,一切事务均由“第巴”负责处理。
在藏语里,第巴的意思是由__任命、管理卫藏行政事务的最高官员,俗称“藏王”,当时的第巴就是桑杰嘉措。
桑杰嘉措一面欺瞒僧侣民众和康熙皇帝,一面迅速派人到民间寻找转世灵童,这样,日后一旦真相败露,也能马上迎六世__入宫。
寻找转世灵童的地点,选在了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这里偏僻、安定,容易保守秘密,并且那里的人们大多信奉红教,即藏传佛教的宁玛派,诞生一个黄教教主出来,将有利于黄教势力的扩大。
仓央嘉措名言名句仓央嘉措名言名句一、尔是佛前一朵莲花,尔到人世去,被众人所悟,尔没有是普渡众生的佛,尔去觅尔此生的情。
二、这一晚上,尔听了一宿梵唱,没有为参悟,只为觅您的一丝气味。
三、曾虑多情益梵止,进山又恐别倾乡。
人间安失单齐法,没有负如去没有负卿。
四、没有不雅熟灭取无常,但逐循环背灭亡。
续顶聪慧矜世智,叹他于此总茫茫。
五、这一地,尔关纲正在经殿香雾外,蓦然闻声您颂经外的实言。
这一月,尔撼动一切的转经筒,没有为超度,只为触摸您的指尖。
这一年,尔磕少头爬行正在山路,没有为觐睹,只为揭着您的和煦。
这一世,尔转山转火转佛塔啊,没有为建去熟,只为途外取您相睹。
六、转过一切经筒,没有为超度,只为触摸您的指尖。
这一年,尔磕少头拥抱灰尘,没有为晨佛,只为揭着您的和煦。
这一世,尔翻遍十万年夜山,没有为建去世,只为路外能取您相睹。
这一瞬,尔飞降羽化,没有为永生,只为佑您怒乐仄安。
七、人间事,除了了存亡,哪一件事没有是正事。
八、一个把帽子摘正在头,一个把辫子甩暗地里,一个说请您渐渐走,一个说请把步儿留,一个说口儿莫难熬痛苦,一个说很快汇聚尾。
九、很多多少年了,您不断正在尔的伤心外幽居,尔搁高过六合,却从已搁高过您,尔熟掷中的千山万火,任您逐个辞别。
十、住入布达推宫,尔是雪域最年夜的王。
漂泊正在推萨陌头,尔是人间最美的情郎。
十一、尔答佛:为什么没有给一切男子羞花关月的容颜?佛曰:这只是昙花的一现,用去受蔽世雅的眼,出有甚么美能够抵过一颗杂脏仁爱的口,尔把它赏给每个男子,否有人让它受上了灰。
十二、尔答佛:若何让人们的口没有再感触孤独?佛曰:每一一颗口熟去便是孤独而残破的,大都带着那种残破渡过平生,只果取能使它方谦的另外一半相逢时,没有是忽略错过,便是未落空了领有它的资历。
1三、您睹,或者没有睹尔,尔便正在这面,没有欢没有怒。
您想,或者没有想尔,情便正在这面,没有去没有来。
您爱,或者没有爱尔,爱便正在这面,没有删没有减。
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仓央嘉措诗传》是关于西藏著名文学家仓央嘉措的一部传记。
该书从仓央嘉措的生平、家世、文学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震撼和启发,产生了很多思考。
首先,仓央嘉措这位诗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品学兼优,在文学创作上也非常有天赋。
然而,由于受到了家族纷争和政治斗争的牵连,他的一生饱受磨难和困苦。
尽管如此,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难和追求。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思想的追求,他用诗歌为自己寻找到了一片宽广的天空。
仓央嘉措的诗歌语言美丽动人,铿锵有力。
他的诗作流露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感,表达了他对生活和爱情的热爱。
他的诗歌充满了诗意和感慨,读来让人心生共鸣。
他的诗作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诗歌给人以力量和勇气,让人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但是仓央嘉措的诗歌并不张扬,他的诗作中有很多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
他在诗中强调尊重自然、崇尚真理,呼吁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他的诗作中融入了藏传佛教的元素,强调了人的内心修养和追求内心真实的重要性。
他用诗歌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追求自由的生活。
《仓央嘉措诗传》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启发。
仓央嘉措这位诗人的一生非常不易,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动人,充满了对生活和爱情的热爱,给人以力量和希望。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一些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让人们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诗歌充满了诗意和感慨,让人们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被仓央嘉措的诗歌和他的人生所打动,也对诗歌这种表达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仓央嘉措诗传》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伟大诗人的一生和创作,感受到他的思想和情感的力量。
这本书也让我重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兴趣。
仓央嘉措名下的误传诗作作者:高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4年第4期高平近些年,随着对于藏族伟大诗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的空前流传和学术研究的兴起,相继出现了一些署名仓央嘉措的新作品,其中传播较广的有《见与不见》《那一世》《十诫诗》和《问佛》。
事实上,这些篇章有的是误传,有的是假托,都不是仓央嘉措的作品。
现在,让我们来澄清一下这些作品被误传的真相:《见与不见》这首诗出现在电影《非诚勿扰2》中时被错误地署名为仓央嘉措。
它原题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即莲花生大师的沉默),是扎西拉姆·多多在2007年5月创作的诗。
她于同年5月15日首发于自己的博客。
多多本名谈笑靖,1978年出生在广东肇庆。
汉族。
自由职业人,从事广告策划、剧本创作等工作。
由于皈依佛教,取了扎西拉姆·多多的网名和笔名。
《那一世》原是朱哲琴演唱的歌曲《信徒》的歌词(录制在1997年出品的朱哲琴专辑《央金玛》中)。
词和曲作者都是著名音乐人何训田先生。
《读者》杂志2007年20期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转载此歌词时署名仓央嘉措,以讹传讹,造成了误会。
《十诫诗》原出于青年女作家桐华的网络小说《步步惊心》,其中引用仓央嘉措的诗(“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时进行了一些加工。
《步步惊心》的读者白衣悠蓝,又继续添加了两段,反响强烈之后,又继续进行创作,成了现在的版本。
《问佛》是拼凑的作品,其中有电影《青蛇》插曲的歌词,有抄录的佛经,而且其基本内容是禅宗的思想,完全不符合仓央嘉措所信仰的藏传佛教的教义。
应当承认,上述作品,有的写得很是不错,感情色彩浓烈,内容直达内心,语言通俗明朗,节奏便于诵读。
它们是不是借助了仓央嘉措的名才得以引人注目如此流传呢?我不敢肯定。
我希望不要再延续此种误传现象,还是要尊重版权,恢复原作者的署名为好,不然仓央嘉措的在天之灵是会感到不安的。
历史人物仓央嘉措生平简介推荐文章仓央嘉措的生平简介热度:仓央嘉措出生地在哪里热度:关于皇太极生平简介热度:安乱祸首史思明生平简介热度:徐向前的生平事迹简介热度:仓央嘉措,六世__喇嘛,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仓央嘉措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仓央嘉措生平简介仓央嘉措简介中介绍仓央嘉措于康熙二十二年的时候出生于西藏南部地区的一个农奴家庭之中,约死于1706年。
仓央嘉措是门巴族,他的父亲叫做扎西丹增,母亲叫做次旺拉姆,他的家族世世代代信奉宁玛派佛教。
虽然他的家族世代信仰宁玛派佛教,但是这个教派并没有要求信奉者不能结婚生子。
康熙三十六年,仓央嘉措成为五世__的继承者,那个时候已经十五岁的仓央嘉措还在摄政王的主持之下完成了坐床之礼,举办典礼的地方就是如今闻名世界的布达拉宫。
仓央嘉措可以说是当时的西藏摄政王为了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产物。
在举办过坐床之礼之后,仓央嘉措就成为六世__喇嘛,法名叫做罗桑仁钦仓央嘉措,他是一个极有才华的人,在西藏文学历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藏族民歌诗人,他的一生有着多部的传世之作,大多都是描写的很真挚感人的诗歌在这些传世之作中,尤以《仓央嘉措情歌》的木质版本最为经典。
仓央嘉措生于农村,在成为六世__之前也常跟随在父母的身边一起下田种地。
因此对于农村生活极为熟悉,在成为六世__之后,由于受到各种清规限制,让他对于那种闲散,自由的生活更是极为的热爱。
再加上他的人生经历及他本人对于大自然的热情,让他对于诗歌有着很大的灵感。
他根据自己的意识思想,写下来很多缠绵悱恻的“情歌”。
后来这些诗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海外。
仓央嘉措故事谈起仓央嘉措的故事,我们只对他是六世__喇嘛比较了解,其他都是比较模糊,现在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讲述仓央嘉措的故事。
第一个是讲述仓央嘉措早年时期的故事,仓央嘉措出生一个信仰红教的家庭,因为一次偶然,要在婴儿中挑选一个,哪个婴儿是__喇嘛转世的时候,仓央嘉措便成功中选了,因此他便就是五世__喇嘛的接班人。
仓央嘉措传记读后感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其深情和细腻著称,被誉为“西藏王子的爱情诗人”。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他的诗作也充满了对爱情和人生的热情和思考。
仓央嘉措的传记让我深受启发,让我对他的生平和诗作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爱情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仓央嘉措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
他出生在西藏贵族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敏锐的感情。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人生的热情,但他的一生却饱受着宫廷政治的纷扰和家族矛盾的困扰。
他的爱情经历也并不顺利,他深爱的女子最终嫁给了别人,这让他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了出家为僧,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仓央嘉措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成为了西藏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仓央嘉措的诗作以其深情和细腻著称。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人生的热情,每一首诗都流露着他对爱情的痴迷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作中融入了许多西藏独特的文化元素,表达了他对家乡和民族的深厚感情。
他的诗作也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宇宙的探索,展现了他对世界的敏锐和睿智。
仓央嘉措的诗作不仅在西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仓央嘉措的传记让我深受启发,让我对他的生平和诗作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爱情和人生的热情和思考。
他的坎坷经历和深情诗作让我对爱情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他的诗作也让我对西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对西藏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的感悟。
仓央嘉措的传记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启迪人心灵的力作,让我对人生和爱情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在读完仓央嘉措的传记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坎坷经历和深情诗作所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成为了西藏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他的诗作以其深情和细腻著称,充满了对爱情和人生的热情和思考。
他的传记让我对他的生平和诗作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爱情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仓央嘉措读后感《仓央嘉措传》读后感结束了《仓央嘉措传》的阅读,应该说欣赏更为贴切些吧,掩卷沉思,感慨良久,唏嘘喟叹,我心中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落笔……仓央嘉措的一生充满戏剧性。
他出身于穷乡僻壤的农奴家庭,生活艰苦,却骤然端坐在尊贵显赫的藏王宝座;他无心于政治角逐,淡泊名利,却被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成了争权夺利夹缝中的悲情产物;他居于至高无上的佛教领袖地位,统治万人,却做了许多与教义相悖的事情;他渴望爱情,心有所属,却又背着一个不能恋爱不准结婚的黄教喇嘛身份;他热爱生活,渴望自由,却被高墙大寺和清规戒律摧折了青春……难逃命运的牢笼,为情所伤英年早逝,以悲剧而告终。
一个充满幻想、才华横溢的民族诗人,一个大胆敢于向传统势力挑战的转世灵童,用朴实生动的文字镌刻出细腻真挚、热情奔放的情感世界,用苦与乐、行与思、感与悟,抒写着抑郁难平的无奈和黯然神伤的悲哀,留给后人无穷的回味与喝彩,这是一个大智慧者,用短暂而绚丽的一生渡过一段清凉孤绝的生命苦旅,留给岁月永久的传奇和纪念。
一个皈依佛门受戒于佛法的宗教领袖,信徒心目中不可侵犯虔诚供养的神佛,却舍弃名位,毅然决然地从“神”位走了下来,怀揣着平凡人质朴炽烈的情感,身赋着普通人特质的大觉悟感,他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在权力与自由的选择之间,他漠然政治上的尔诈我虞勾心斗角,崇尚自由美好浪漫的生活。
在戒律与真爱之间,他宁可为爱情忠贞不渝而放弃他高不可及的尊贵。
虽然他位高权重荣耀无比,却只能每天静居高阁诵经礼佛,繁文缛节且单调刻板,不能拥有一个平民百姓相爱的权力,甚至没有真正的自由,一次次地因为权力而失去他的朋友和爱人,他只能用悲怆的诗文表达和宣泄抑郁已久的全部情感,向剥夺他幸福生活禁锢他思想言行残酷无情的现实社会挑战。
从民间到布达拉,从西藏到青海,仓央嘉措走过的路途并不很长,但他的曲折历程却深深地震撼了西藏和蒙古的王公贵族,深深地震撼了朝廷和皇帝……他被宏伟的布达拉宫所抛弃,但却永远的成为了藏族人民铭记着的达赖六世,永被世人顶礼膜拜,永被世人流传歌诵……那句“不负如来不负卿”,让我觉得他已经不是喇嘛,他是守护爱情的圣人!“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仓央嘉措—一直被误读,从未被了解仓央嘉措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住进布达拉宫,西藏民歌莫怪活佛仓央嘉措风流浪荡,他想要的,和凡人没什么两样。
他一直被误读,从未被了解。
内心深处坚定的信仰,同时追求爱恨的自由。
雪域最尊贵的王,又是寂寞流浪的诗人。
他曲折跌宕的人生,充满了神秘色彩,除了他的诗句,几乎没有更多文字历史记载。
他的诗句,超越了西藏,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深远的影响。
我们一直无法看清他的面貌,300年后的今天,他依然被误传着。
他15岁被认定为转世灵童,成为六世达赖喇嘛。
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却被架空没有实权。
后因蒙藏权利斗争被废,在押解回京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坐下打坐圆寂,时年24岁。
另有一说,他并没有病逝在押解途中,而是舍弃名位,决然遁去,继续各地修行传法。
他的性情、经历和归宿,都已无处探寻,湮没在历史潮流中,只留下一些动人的诗句。
他,就是仓央嘉措。
目前网上流传甚广的所谓仓央嘉措的诗歌,几乎都和他无关。
其实,这些诗是不是仓央嘉措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曾被打动,曾因这些文字,开始尝试了解仓央嘉措。
他以世间法让世人看到了出世法的境界,他用爱与慈悲让我们明白生命当下的真谛。
《那一天》/《信徒》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此诗流传最广,许多人了解仓央嘉措,也多是从此诗开始。
在电视剧《武林外传》中,无双念了这一首诗。
此诗实际是1997年朱哲琴演唱的歌曲《信徒》,词曲作者是何训田。
该专辑《央金玛》中另有一首歌名为《六世达赖喇嘛情歌》,或许因此而被误传。
另有八句版网友仿作: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日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瞬我飘然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的笑颜《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不舍不弃来我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此诗,原名《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作者是扎西拉姆多多,,出自其2007年创作的《疑似风月》集的中集。
被误读的仓央嘉措作者:林采宜来源:《财富生活·上半月》2022年第08期西藏离天很近,在那里,群山静默,云翳低垂。
清凉的风拂面,如神在低语。
你可以脚踩大地,眼望天堂。
西藏遍地寺庙,每一句寻常的言语或都会带上梵音。
令我意外的是,布达拉宫供奉的历代喇嘛,故事最动人的居然是仓央嘉措。
这位三百年前“耽于酒色、放任形骸”的喇嘛,如今却被许多人奉为情圣,只因其脍炙人口的诗句: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事实上这首广为流传的“情诗”,不是仓央嘉措所作,而是一位名叫扎西拉姆·多多的居士根据尼玛教创始人莲花生大师的偈语所创作,原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
在梵文中,班扎指的是“金刚”,古鲁则是“上师”,藏传佛教称活佛为上师;白玛就是莲花。
直译过来,就是《金刚上师莲花的沉默》。
莲花生大师说过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持。
”扎西拉姆·多多用优美的汉文字将其写成自由体诗句。
大乘佛教是入世的,为佛者必须度化有情众生。
无论你看得见或者看不见,我都在你身边护持着你,无论你爱我或者不爱,我都永远爱你,希望你能把手伸给我,皈依佛祖,跟我走,如果你舍不下凡间种种,那么让我住进你的心,心中有佛,自然能放下烦恼,慈悲为怀,所见天地万物皆为欢喜。
“不执着”是佛教要旨之一。
凡事放下,顺其自然。
佛从来不悲不喜、无论众生从还是不从,跟还是不跟。
佛居之净土寂灭虚空,没有苦恼只有欢喜。
无论你皈依佛祖,还是漫步人间、心怀慈悲,摒弃贪嗔痴,自然见诸人遇诸事皆为欢喜。
从立意到文字,全诗叙述的都是佛对芸芸众生之爱。
正如作者扎西拉姆·多多所言:“想要表达的是上师对弟子的爱。
”其原名《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也是取自莲花生大师的心咒“嗡阿吽班扎古鲁白玛悉地吽”。
仓央嘉措:一直被误读,从未被了解星岛环球网 2011-01-20 [ 打印 ] [ 大中小 ] [ 关闭 ] 电影《非诚勿扰2》上映后,25岁的张心蔚连续几天被“油腻腻的短信诗”轰炸,这些短信都以“你见或不见我”开头,在网上,人们称它为“见与不见体”,源头正是影片中川川在李香山的人生告别会上念的那首诗。
人们传播这首诗以及片尾曲《最好不相见》的同时,还加上了“——仓央嘉措”几个字。
而只有片尾曲的前4句和300多年前的六世达赖喇嘛有关。
谁在误读仓央嘉措张心蔚是通过《武林外传》知道仓央嘉措的。
电视剧中,无双念了首“仓央嘉措”的诗:“那一世,我翻遍万座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与你相遇”——实际上,这也与仓央嘉措毫无关系,而是1997年朱哲琴演唱的歌曲《信徒》歌词。
正是这些误会,带动了近几年内地的“仓央嘉措热”。
据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第一编辑中心总监伍志介绍,由他们公司策划的《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刚出版时还只排在卓越新书榜三十名之外,而《非诚勿扰2》上映3天后,该书一下跃进排行榜前十。
关于仓央嘉措,一个普遍的说法是这样的:他生于1683年,15岁坐床,24岁时在被押解北京途中去世,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他孤独而短暂的一生充满了各种谜团,几百年来,人们想象着他的离经叛道、放荡不羁,推测着他死亡的各种版本。
流传最广的,还是他写的那些被称作情歌的诗以及夜出布达拉宫在八廓街黄房子里会情人的传说。
300年后,传说中的黄房子变成以他诗中的“玛吉阿米”为名的一家餐吧,并在北京开了分店。
此外,他还出现在西藏旅游手册、流行歌曲,以及出版商的畅销书选题里,成为一个“遥远神秘的意境符号”,甚至品位的象征。
“他本来就是个很孤独的诗人,经过包装后,还是很孤独。
”张心蔚说。
真假仓央嘉措情歌仓央嘉措情歌的伪作与误传一直都存在,并非因为《非诚勿扰2》才开始,一些在网友间流传甚广、被称作“仓央嘉措最美的诗句”,都与他毫无关系。
“你见或不见我,情都在那里,不增不减”、“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在途中与你相遇”、“我问佛……佛曰……”、“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如果你的摘抄本里恰好有这几句诗,后面还标注着“仓央嘉措”,只能遗憾地告诉你,这都不是他写的:第一句出自扎西拉姆·多多3年前创作的诗《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第二句出自朱哲琴演唱的《信徒》;第三句出自网络拼凑诗《问佛》,其中一句系电影《青蛇》插曲歌词;最后一首,只有“第一”“第二”是仓央嘉措所作,其后都为网友演绎。
如果你的收藏夹里恰好有这样一个名为“仓央嘉措最美的诗句”的帖子,里面有“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为了今生遇见你,我在前世早已留有余地”、“用一朵莲花商量我们的来世,再用一生的时间奔向对方”、“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很抱歉地告诉你,它们也与仓央嘉措没有太大关系。
这些句子出自博集天卷图书公司策划、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仓央嘉措诗传》,至今已累计销售15万册。
该书作者之一苗欣宇在电话中解释,这些诗他没有经手,“不是翻译,也不是自己的创作。
”带有禅意、或者出现西藏文化符号的诗句,被一股脑地称为仓央嘉措作品。
“西藏、大和尚、情诗,都是小资向往的,没有人关心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只要网上在流传就信,只要符合他的想象。
”网友ark这样说。
翻译过仓央嘉措诗歌的作家龙冬曾经在微博上为仓央嘉措“打假”,他发现,“只要哪句话安上仓央嘉措的名字,就能流行。
”“仓央嘉措不存在什么热不热的问题,他在藏区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
如果非要说‘热’,只能说这种热是虚幻的。
人们不了解他,包括他是谁,是什么时代的人,都不太清楚。
”龙冬说,更严重的是,由伪作衍生出来的“假书”充斥着图书市场,而且很多都在畅销书排行榜上。
“那些所谓的冒名作品,都具有《读者文摘》阅读特质,便于在这个时代流行。
仓央嘉措真正的诗歌多数人并不欣赏,伪造的仓央嘉措诗歌,其实大都并无恶意,人们只是欣赏‘仓央嘉措’这个遥远神秘的意境符号而已。
”龙冬说。
神秘诗人的大众传播途径并非仓央嘉措所作的诗,通过网络继续扩散,而真实的仓央嘉措,被介绍到汉语世界实际上已经有81年。
1930年藏学家于道泉的汉、英对照本《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第一次将仓央嘉措诗翻译成藏文以外的文字。
1939年,在蒙藏委员会任职的曾缄又将仓央嘉措的诗翻译成七言绝句,较为知名的“不负如来不负卿”即出自这个版本。
1956年,仓央嘉措还登上过《人民文学》杂志。
“这几年,我感觉仓央嘉措的民歌反而在内地更流行,藏族地区也没有更多的人去收集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降边嘉措说。
在降边嘉措的印象中,1952年他在拉萨大昭寺前的街市上还能买到木刻板的仓央嘉措诗。
“文革”时期,他曾利用翻译毛泽东诗词的机会,在西藏各地收集了很多仓央嘉措的油印本诗集。
尽管仓央嘉措的诗当时已经无法公开传播,但在藏区的青年学生中间依然隐秘流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文艺出版方面的限制有所松动,此时中央民族学院解放后第一批藏语系学生、1958年就开始研究藏族文学、曾被打成“右派”的庄晶,带着自己翻译的仓央嘉措情诗找到在民族出版社工作的降边嘉措,问能否出版。
随后,中央民族学院两位研究西藏文学史的佟锦华与耿玉芳也加入到出版小组中,他们汇总了收集到的400多首“仓央嘉措情诗”,从中进行筛选。
“我们也不一定准确,也有点儿蒙的成分。
”最后,以解放前就流行的拉萨藏式藏条木刻本57首为基础,出版小组选出150首疑似仓央嘉措诗作,交给庄晶,由他定夺,最后出版的《仓央嘉措情诗与秘传》中确定为124首,于1981年出版,很快售罄,还加印了两次。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专门介绍仓央嘉措诗歌的出版物。
进入1990年代,仓央嘉措开始向大众普及。
龙冬还记得,1990年他到西藏工作,仓央嘉措在西藏的艺术青年群体中如同常识般存在,“谁没有仓央嘉措的诗,谁不读仓央嘉措的诗?大家都很崇拜。
在藏区,仓央嘉措一直被人们所熟知,他不是个话题。
”而电视、电影、音乐等更多的传播媒介,则将仓央嘉措推向更广大的受众群体。
1997年朱哲琴《央金玛》专辑中的那首《信徒》,至今仍被一些人误传为仓央嘉措作品。
谭晶、吴虹飞等歌手也都演唱过与仓央嘉措相关的歌曲。
在网上,或真或假的仓央嘉措情诗歌被一次又一次地转载。
他的名字写入了出版商的畅销书策划选题。
2010年,新出版或再版的仓央嘉措图书出现了10种左右。
尽管其中一些存在着明显的常识性错误,并非仓央嘉措的作品也被收录其中,进行了二次错误传播。
一位出版领域的业内人士说,这些以诗传、小说为主要形式的公开出版物,大多是书商炒作和挣钱的工具而已。
“(仓央嘉措的出版繁荣)本来也是好现象,民族文化交流,很好的事。
但是从研究角度,还停留在浅层次,既没有新的译作,也没有有质量的研究成果。
”降边嘉措说。
一直被误读,从未被了解在人们的想象中,仓央嘉措是一位向往世俗生活、离经叛道的情僧,“在那东方山顶上/升起了皎洁的月亮/娇娘的脸蛋/浮现在我心上”、“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识,如此便可不相知”等情诗被人们广为传诵。
而真实的仓央嘉措到底什么样,在这几句诗外,人们又了解他多少?为推出仓央嘉措的图书选题,伍志曾在2007年进行了一次市场调研,经过调查,他发现喜欢仓央嘉措情诗的人,大多在20~30岁,知道“仓央嘉措”这四个字的不少,可基本上都是因为《信徒》那首歌的歌词,很多人并不了解他的生平,甚至不知道他是六世达赖喇嘛。
在这种认知情况下,人们对仓央嘉措存在着许多误解。
据降边嘉措回忆,1981年出版《仓央嘉措情歌与秘传》时,出版社领导曾有顾虑,担心藏族人民会反感把他们的佛爷当成一个浪荡公子。
“我说不会,我们对仓央嘉措的解读几十年来都是错误的,一会儿说他是反封建的,一会儿说是黄色歌曲。
他不是色鬼和浪荡,他是要人的自由和空间,人的解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爱与恨。
”在降边嘉措看来,几十年来,对于仓央嘉措的误读依然还没解决。
比如仓央嘉措的诗,到底是不是人们认为的情诗?“在藏语中,原文是‘仓央嘉措古鲁’,是‘道歌’的意思。
藏语里没有叫‘仓央嘉措情歌’的,是汉族人解读成情歌的。
”降边嘉措说,但是在当时的出版环境中,“道歌”可能产生“与宗教和迷信相关”的误解,最后还是决定用“情歌”作为标题。
“他的诗不仅仅是情歌,他只是以这个来抒发自己的郁闷和压抑。
当然,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降边嘉措说。
龙冬则反对将仓央嘉措的诗解读为“情歌”,“仓央嘉措生活的那个时代,是西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最风云变幻、复杂的时代。
找情人,怎么可能,格鲁派是戒律严明的教派。
前辈在翻译上的确有贡献,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龙冬曾对照藏文原文翻译了70首仓央嘉措诗歌,发表在《读库》杂志上。
他认为,翻译仓央嘉措的诗歌首先应该回到藏文本身,“他写的不是政治诗,也不是宗教诗,而是一个有社会冷暖感知的人写的作品。
”然而,人们对此并不关心,就像在为仓央嘉措“打假”时,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网友对他说:“只要诗好就行了,不在乎是谁的。
”“为什么我们对李白和杜甫的认识,不会有这样大的偏差,凭什么就可以随意地去误解仓央嘉措?”龙冬说。
这位寂寞的诗人,面目模糊的六世达赖喇嘛,在300年后接受着人们的朝拜、想象以及消费。
在布达拉宫,仓央嘉措的塑像前,导游会停下来为游客讲一讲他的传奇。
但在降边嘉措的印象中,仓央嘉措的塑像前没有酥油灯,也很少有人敬献哈达,他的像,只是一具普通的泥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