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7
7.3 印度
【课程目标】
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人口特点;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举例说明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地图上找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了解印度人口众多、人口增长快的特点;理解印度根据降水和地形特点合
理安排农业生产的实例;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的对比,引导学生找出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印度地理位置;印度人口特点;印度农业发展特点;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特点。
【教学难点】
印度农业发展特点;印度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法、练习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地理印度学生姓名授课日期教师姓名授课时长知识定位【课程目标】1、运用地图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指出其主要的地形区。
2、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印度的古代文明及风俗特点,说出宗教对印度社会文化的影响。
3、运用图表和数据,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问题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重难点】1、印度的地理位置;人口问题的讨论。
2、季风、旱季雨季的形成。
知识梳理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一)印度概况印度在世界的位置1.纬度位置印度大部处于9°N——33°N,其中特殊纬线(北回归线)通过印度。
因此印度大部分处于(热带)和(北温带)。
2.海陆位置: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陆上邻国东北部有(中国)、(尼泊尔)、不丹,东部有缅甸和(孟加拉国),西北有(巴基斯坦),南部隔海相望(斯里兰卡),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3.首都首都新德里,面积298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七位,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4.地形与河流(1)地形北部: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2)河流①恒河:印度(第一)大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注入(孟加拉湾),被尊为“圣河”。
②布拉马普拉河:发源于中国西藏,在中国的一段叫雅鲁藏布江,最终注入(孟加拉湾)。
③印度河:主要不在印度,在(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
活动写出下列国家的名称:1,2,3,4,5,6,7,8。
(二)人口大国(1)人口:2011年,印度人口达到12.1亿,仅此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印度人口不仅总数多,而且目前还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2)人口问题:由于人口过多,增长较快,对印度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等产生严重制约作用。
(3)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印度的人口有何特点,有什么优势和劣势?人口特点: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
优势:劳动力丰富廉价;消费市场广阔;国防兵员充足;劣势:人均资源占有量小;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社会治安存在着隐患印度政府针对本国人口国情对策:控制生育计划二、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1. 气候特征(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印度》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1.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4.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指图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结合地图分析概括印度的地形、气候特点,能够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运用图表分析印度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带来的优势和劣势。
4.结合地图,简单分析印度粮食生产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
2.利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增强学生的人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归纳印度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1.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对印度的影响。
2.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策略:依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为主,适时补充各种图文资料,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印度的各种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注重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学法指导,使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从网络中查询最新资料。
学生准备:1.搜集印度的风土人情的图片或是资料。
2.做好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猴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动画片的主题曲吗?(西游记)这部动画片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到哪去取经?取的又是什么经呢?(天竺,佛经)。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到今天世界著名的第二软件大国,可以说印度书写了太多的神奇。
***实验学校七年级(地理)第周教学案编号J08水稻喜温喜湿,需水____ 这些地区为______(地形)且降水量在______毫米以上,降水较______小麦喜温凉气候,比较耐旱这些地区地面起伏______,降水量在______毫米以下,降水较______堂练1、关于南亚的叙述,错误的是()A.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印度B.南亚又称为“南亚次大陆”C.南亚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与太平洋之间D.南亚东濒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2、下列四幅图中,能大致表示P至Q地表形态变化的是()3、下列关于印度自然点地理特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B.全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C.恒河水量丰富,全年水流平稳,利于航行D.气候全年高温多雨4、印度人口众多、增长较快,对本国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劳动力充足,可满足当地劳动力密集型农业生产的需要B.对环境、资源压力大C.有利于提高工业水平,使印度许多工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D.容易造成就业机会紧张、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社会问题5、影响南亚的降水主要来自()A.东南季风B.东北季风C.西南季风D.西北季风6、印度的“绿色革命”是指()A.植树种草,保护环境B.不使用化肥,出产天然无公害的农产品C.引进培育作物的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D.大力培育牧草,发展畜牧业7、印度自北向南地形依次是()A.山地、盆地、高原B.山地、平原、高原C.山地、平原、盆地D.山地、平原、盆地8、下列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B.全国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C.恒河水量丰富,全年水流平稳,有利于航运D.西濒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9、据图可知,下列有关印度农作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棉花分布在东北部地区B.小麦分布在恒河平原C.黄麻分布在印度河平原D.水稻分布在东北部和西部沿海10、图中四城市中,最适合发展棉纺织工业的是()A.①B.②C.③D.④11.用□表示南亚,用表示南亚次大陆,用△表示印度半岛,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其关系的是()A.B. C. D.12.下面对南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南亚地形分布特点是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B.东濒阿拉伯海,西临孟加拉湾C.南亚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黄麻、棉花等D.印度是南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13.下列关于南亚的地理位置的叙述,错误的是()A.南亚背靠喜马拉雅山脉B.南亚西临阿拉伯海C.南亚东临孟加拉湾 D.南亚南临太平洋14.小强的舅舅在日本工作,而小强的伯父旅居马来西亚,他们对自己所工作、生活的环境有自己的感受,旅居马来西亚的小强伯父被称为“南洋人”,这里的“南洋”是指()A.东亚 B.东南亚C.南亚D.中东15.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明显分为()A.干季湿季B.雨季旱季C.冷季热季D.风季雨季16.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为印度的旱季,盛行的季风是()A.东南季风B.东北季风C.西南季风D.西北季风17.印度经常发生旱涝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B.海陆位置C.季风D.纬度位置18.印度雨季一般出现在()A.1月~6月B.6月~9月C.9月~12月 D.10月~次年5月19.印度主要农作物有()A.水稻、棉花B.小麦、大豆 C.水稻、玉米 D.茶叶、咖啡20.印度牛奶产量世界第一位,但商品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A.国际市场需求小 B.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C.人口众多,国内市场消耗多 D.劳动力丰富21.印度能够实现粮食自给有余,得力于()A.修筑水利工程B.推行“绿色革命”C.改变饮食习惯D.发展民族工业22.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目前人口还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有()①资源消耗大②消费群体广大③劳动力丰富④交通压力增大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3.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目前人口仍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以及人口的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2、分析印度的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3、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教学重点:印度的人口、资源及经济的关系教学难点:印度的气候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教学用具:多媒体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1、导入新课,播放《西游记》的经典片断师问:播放电视剧,问学生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它讲述了什么,他们是去哪取经的,这里的“西天”是指现在的哪里?(学生观看影片,并带着问题思考)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板书课题:第三节印度2、讲授新课教师:关于印度,你知道的有哪些?(学生自由畅谈)教师展示一些关于印度的图片,并让学生观察图7.31 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学生:亚洲南部,海洋东面孟加拉湾,西面阿拉伯海,南面印度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加深对印度的印象。
给予视觉冲击。
教师:可以讲解一些印度的小故事如:印度教徒把白色母牛看作“神牛”,牛在街道上,牛可以自由自在地行走,车辆要给它们让路。
在市场上牛可以随便吃市场上的食品。
牛衰老时,就被送到“养老院”去供养。
每年印度还会举行敬牛的节日活动。
印度是世界上拥有牛最多的国家。
设计意图:讲述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3、人口问题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完成第2题活动题教师作补充说明:印度人口目前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
教师:印度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人口增长过快会对印度带来哪些影响,印度该采取什么措施?(学生相互讨论,并回答问题)补充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控制人口?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进行归纳和总结:原因,传统的思想“多子多福”;不生儿子誓不罢休;早婚早育严重;医疗卫生条件差;文盲比重大,教育普及不够。
影响: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资源匮乏(可联系上学期所学人口过度带来的问题知识回答)措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是关于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认识到印度在我国南亚外交中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相关知识,对南亚地区的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作为一个复杂的国家,其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印度的宗教、美食、文化等方面感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特点,认识印度在我国南亚外交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兴趣,增进对南亚地区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印度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分布3.印度的宗教文化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河流、地形等。
2.案例分析法:以印度的农业、工业、城市为例,分析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印度的宗教、文化、美食等,增进学生对印度的了解。
4.比较法:将印度与其他南亚国家进行比较,突出印度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印度的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课后作业。
3.准备板书课题和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印度的美食、舞蹈、电影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印度。
2.呈现(10分钟)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河流、地形等。
同时,介绍印度的气候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等。
3.操练(10分钟)分析印度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分布。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通过读图了解地形, 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重点农业发展与人口的压力。
教学准备1. 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 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教学过程一、文明古国[导入]展示有关印度音乐,舞蹈及宏伟建筑。
让同学思考:这是那个国家?再请同学说说有关印度的古文明。
[学生活动]读南亚地形图回答: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巴基斯坦)。
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的大部份?(印度)。
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
请同学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二、印度人口问题学生:读印度人口的增长图。
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
(发现1981年至1990年人中增长2.6亿1991年至2019年人口增长1.6亿)教师:出示印度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表。
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资源和产品为什么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结论: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三、地形、气候同农业节教师:播放课件印度的洪灾印度的旱灾[学生活动]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观察出雨季月月。
盛行从洋吹来的季风。
再观察旱季月至次年月。
盛行来自的季风。
[小结]印度东北部为西南季风迎风坡形成多雨中心。
乞拉朋齐最为典型。
[教师]判断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哪个对印度农业影响大?为什么?[学生讨论对比、回答]西南季见对农业影响很大。
因为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丰沛降水。
[教师]问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引导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风势弱,来得晚,退得早------旱灾。
风势强,来得早,退得晚------水灾)展示课件:印度家庭在用餐了解印度饮食习惯。
[作业] 搜集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在班里举行一个小型展览。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高龙中学谭万新教学目标1、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龙海市莲花中学:林风勇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印度〉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本节内容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全面阐述人地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理解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和经济的影响。
全节内容拟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二)课程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了解印度频繁的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及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及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能力目标:让学生形成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成因,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印度的人口问题及其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印度的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来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在本节课中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教法分析1、学法(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方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教学能具体、深入地展现相关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年级地理印度教案【篇一: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二: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印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
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
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
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
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
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印度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有助于学生了解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地球和地图的基本知识,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相关内容。
但是对于印度这个国家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同时,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探究兴趣较高,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开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印度的主要自然环境、气候、资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和宗教等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图片,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印度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了解印度的发展现状,培养对印度这个国家的认知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和宗教等特点。
2.教学难点:印度的地理特征和宗教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地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印度的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实际情况。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印度的相关图片和地图,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印度的案例材料,用于案例分析。
3.准备分组讨论的问题,用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印度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印度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和宗教等特点,让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图片,分析印度的地理特征,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4.巩固(10分钟)学生阅读印度的案例材料,了解印度的实际情况。
《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及设计思路
印度是学生学习世界区域地理在认识大洲的基础之上,认识的第二国家,两个国家同在亚洲,同为我国近邻,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非常典型。
学生已经通过学习日本如何发挥岛国优势发展工业,获得了认识国家的一些方法。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她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非常突出,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一个成功案例。
因此这堂课的关注点在印度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她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借鉴意义。
苹果手机是该堂课的一个重要线索,用它作为媒介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服务外包产业?运用图表和地图、视频等资料从不同角度认识印度的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以苹果手机为平台分析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条件,能够给我们哪些借鉴。
学生从中体会,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观看视频资料、阅读分析地图、图表、文字等资料,学生能够说明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概括总结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条件,提高学生阅读图表、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感受科技影响生活,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文字材料和视频资料概括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分析统计图表资料分析印度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经验对中国有哪些借鉴意义。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
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小组合作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印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印度的风土人情。
2、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首都3、让学生了解印度的人口概况以及印度的人口政策重点:印度的位置、地形难点:印度的位置、地形【板书】印度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找出印度的位置。
投影印度的概况。
展示印度旅游的常识展示印度风土人情的图片印度是瑜伽的发源地展示有关印度的服饰,舞蹈展示有关印度的宏伟建筑:泰姬陵(师):泰姬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又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板书】一:印度的地理位置【探究思考1】:1: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纬度位置。
(生):大概北纬8°到北纬35°(师):有条重要的纬线经过(生):北回归线(师):从而看到它大部分位于(生):热带【探究思考2】:1:在地图指出印度的海陆位置。
(生):南临印度洋,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
2:找出印度周围的邻国。
(生)巴基斯坦、克什米尔、中国、尼泊尔、不丹、缅甸、孟加拉国【板书】二:印度的地形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指出:1:印度最大的河流?恒河2:印度的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展示恒河的图片阅读恒河的介绍小结:印度的地形特点齐声朗读【阅读材料】读得好的小组,加分【板书】三:印度人口(师):印度的人口情况如何?(生):人很多(师):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师):从图表可看出:世界人口前六位的国家分别是?(生):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巴基斯坦【探究思考3】:(师):从1993年到2011年,印度大约增加了多少亿?(生):3.22亿【探究思考4】:书本p32 活动1: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优势1: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
2:消费群体庞大,消费市场广阔。
书本p33 活动2:印度众多人口对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少,影响粮食供给,而且还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严重低于世界平均值,影。
印度设计说明本节课仍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形式展开:将三个各具特色的城市作为目的地,需要准备的物品、城市风光、路途中可能的见闻等将印度的人口问题、发达的服务外包产业、热带季风气候和自然灾害、粮食生产等重点知识巧妙串联起来。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地势特征。
2.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印度季风气候的特点,分析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对应关系。
5.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优势条件。
重点难点1.印度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地形特征,印度的河流特点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3.印度水稻、小麦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
4.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情境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景观照片和视频。
(二)工具1.智慧黑板。
2.网络搜索。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一、学习情境今天继续我们的环球旅行,今天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我们先睹为快,请大家欣赏一组图文资料,认真阅读景观图片和文字材料,猜一猜这是哪个国家?二、预习检查人口众多有哪些利弊?三、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世界第二人口大国1.导入今天继续我们的环球旅行,今天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播放图片和文字介绍,大家猜一猜是哪个国家。
2.印度的地理位置印度在哪儿?读图7.32、图7.34,结合文字材料,描述印度的位置,回答问题:(1)印度位于亚洲的什么位置?周围濒临哪些海洋?(2)印度大部分处于哪两条纬线之间(3)和印度邻近的国家有哪些?1.学生认真观看景观图片和文字介绍,很容易猜出是“印度”。
2.一人在屏幕上指图回答问题,其他人在课本图7.34中圈画,并说出三个问题分别描述的是哪种地理位置。
初一地理印度教案人教版(优秀6篇)《印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设计思路】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建立英语语言环境,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地理学科知识为内容,进行沉浸型双语教学。
本课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运用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让学生沉浸英语环境中,达到自然而然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来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积极参与地理学习活动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1.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创设英语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应用能力;2.认识印度的位置,明确地理方位,培养学生地图分析能力;3.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并通过分析人口数据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教学重点】1.印度的地理位置2 . 印度的人口问题【教学难点】英语语言环境与地理学科教学相结合【教学手段】自制地理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1.英语沉浸法2.探究式3.谈话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影片《西游记》剪辑片放映,引出主题“印度”[教师提问] have you ever seen this tv plays? what is it about? can you tell me the story of “trip to the west”?[学生活动] 学生用英语讲述西游记的故事[教师承转] in the story, where does ‘west’ really mean?(西游记的放映,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西游”的目的地是印度,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出主题;另一方面,由于西游记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教师用英语与学生交谈西游记的故事,学生容易接受,并能激发学生应用英语的动机,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积极性,并在心理上消除学生语言障碍,克服学生不敢用英语表达,怕说错的心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运用英语表达思想;再次,学生讲西游记的故事的活动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英文水平的平台。
印度教学设计广东省东莞市虎门第三中学制作者:袁燕芬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印度是七年级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内容,是世界地理学习国家的基础章节。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它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但由于长期受殖民统治蹂躝,独立后因人口压力,水旱灾害频繁,发展举步艰难却又令人瞩目,将印度与我国相比,极具借鉴意义。
在第一章亚洲学习中,自然环境内容讲述比较详细,对印度也有初步的了解,为了避免重复,在本节中则侧重学习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
本节主要有两部分内容:(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2)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花在地理学科的时间较少,必须在课堂上完成预习、学习、巩固等内容三、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通过利用孟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的特点,能够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成因。
3、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材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四、重点和难点:重点:1、印度的人口问题 2、西南季风与印度水旱灾害的关系难点:西南季风与印度水旱灾害的关系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课件展示知识图表,掌握重要知识点;播放《向世界出发——印度》电视片段,开阔学生视野,学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2、引导启发教学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答案,掌握方法,学以致用,从学会变为会学。
3、导图练图小组合作法:教师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然后分小组合作,动手填图、动口说图,优秀的学生帮助暂时落后的学生一起共同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六、希望达到的学习效果:1、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本节课最基本的知识要点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学生视野,让学生初步懂得自主学习感兴趣的地理知识七、教学准备:1、多媒体电教设备及课件2、《向世界出发——印度》的视频3、制作《印度风光》导入视频八、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带领大家去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的牛可以自由的漫步;这是一个世界文明的古国,是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的地方;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个国家?(指古代的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过渡承转】:印度这个美丽、富饶而神秘的国家曾引起无数人的向往,今天我就带领同学们去印度取经,走进这个美丽的国度。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通过读图了解地形, 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重点农业发展与人口的压力。
教学准备1. 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 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教学过程一、文明古国[导入]展示有关印度音乐,舞蹈及宏伟建筑。
让同学思考:这是那个国家?再请同学说说有关印度的古文明。
[学生活动]读南亚地形图回答: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巴基斯坦)。
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的大部份?(印度)。
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
请同学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二、印度人口问题学生:读印度人口的增长图。
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
(发现1981年至1990年人中增长2.6亿1991年至2019年人口增长1.6亿)教师:出示印度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表。
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资源和产品为什么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结论: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三、地形、气候同农业节教师:播放课件印度的洪灾印度的旱灾[学生活动]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观察出雨季月月。
盛行从洋吹来的季风。
再观察旱季月至次年月。
盛行来自的季风。
[小结]印度东北部为西南季风迎风坡形成多雨中心。
乞拉朋齐最为典型。
[教师]判断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哪个对印度农业影响大?为什么?[学生讨论对比、回答]西南季见对农业影响很大。
因为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丰沛降水。
[教师]问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引导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风势弱,来得晚,退得早------旱灾。
风势强,来得早,退得晚------水灾)展示课件:印度家庭在用餐了解印度饮食习惯。
[作业] 搜集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在班里举行一个小型展览。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高龙中学谭万新教学目标1、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3、我们要珍惜和爱护人类的家园——印度。
教学重点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许多同学在每年夏天都可以得到有关印度旱、涝灾害的报道。
(展示图片印度洪灾、旱灾)印度人民为了抵御水旱灾害,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但灾害仍然不断,是什么原因造成印度如此多的水旱灾害呢?(二)新课教学板书三、印度的气候(教师)要了解印度的气候,首先要知道印度所处的地理位置。
展示“印度地形图”,让学生找到北回归线。
引导学生得出:北回归线穿过印度的中部地区,印度大部分地区位于低纬地区,处于热带和亚热带。
(学生)看书P7页“亚洲气候类型”图,找出印度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
(教师)热带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展示课件“孟买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
(教师)提问:孟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这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识图。
纵坐标、左为气温(℃)值,右为降水量(mm)值;横坐标为月份,图中曲线为气温;柱状为降水量。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归纳:气温: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25℃左右。
降水:6-9月降水多,雨季;10月-次年5月降水少,旱季。
所以,印度这种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
板书: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教师)为什么印度6-9月是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展示课件:北东北风1、南亚一月风向2、南亚七月风向板书(教师)结合以往知识,讲解风向。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一月:东北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所以为旱季;七月:西南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所以为雨季。
大屏幕表格展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印度降水量主要受季风影响。
(教师)所以,风从海洋→陆地,则降水丰富,印度的降水受西南季风的控制。
展示“南亚七月风向”图:学生看图得出:雨季(6月-9月):盛行西南季风→降水丰富;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降水稀少。
教师出示课件表格:引导学生总结:印度水旱灾害多,是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完成P38页题表格填空。
(三)课堂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西南季风的强弱和早晚决定着印度的水旱灾害,并且水旱灾害在印度非常频繁。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的粮食生产和工业情况如何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1、印度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是()A、寒潮B、旱涝C、火山D海啸2、印度易形成水灾的主要原因是()A、东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B、西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C、东北季风来得早或退得晚D、西南季风来得早或退得晚二、印度经常发生旱涝灾害,有时死亡近千人。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你是一位印度官员,你应该怎么做?(出谋划策)。
板书设计三、印度的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北东北风西南风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3课时)高龙初中谭万新教学目标1、通过读印度农作物种类分布图,分析印度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2、通过对工业发展与资源的分析,说明应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使学生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最基本知识。
3、通过知道印度的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领域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立志振兴祖国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印度农业发展;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法、讨论法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大屏幕、相关地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
众多的人口需要吃饭,而且,印度的水旱灾害频繁。
那么,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印度的粮食生产怎样呢?板书四、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二)新课教学(教师)印度在二十世纪大部分时间,粮食每年需要大量进口。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印度实行了“绿色革命”,推广先进的耕作方法和良种,农业发展快,农产品产量大大增加,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学生)阅读书P38页阅读材料“绿色革命”(教师)印度人的“饮食习惯”怎样?“恰巴提”是什么?(学生)阅读书P39页阅读材料回答。
(教师)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有利条件:光热(位于热带亚热带,光热充足)、水(降水丰富)、土(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
不利条件:经常发生水旱灾害。
(教师)印度主要粮食作物有哪些?它们分布在哪里?展示“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
(学生讨论)回答:水稻、小麦及看图指出分布地区板书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教师)水稻和小麦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关系?展示课件,比较水稻、小麦分布图、地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过渡)印度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吃饭问题,那么,它的工业状况如何呢?板书 五、发展中的工业 展示课件表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9页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 1、主要工业:钢铁工业、纺织工业展示“印度的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图”。
(教师)请学生在图上圈出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三个城市,归纳总结。
新德里——首都,全国铁路交通中心加尔各答——最大城市,重要海港,麻纺织工业中心 孟买——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板书 2、麻纺织中心——加尔各答 棉纺织中心——孟买 (教师)提问:1、印度有哪些主要矿产?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2、印度有哪几种主要工业?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学生讨论,填写表格 (教师)对照表格,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工业中心和原料产地有什么关系? (学生)工业中心都靠近原料产地。
(教师)这样布局有什么好处?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布局非常合理,节约了运输费用,降低了成本。
(过渡)印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470美元,仅占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9%,是一个比较贫穷的国家。
但贫穷的国家未必什么都落后。
(学生)阅读书P40页活动资料,然后谈感受、谈想法。
(三)课堂小结本堂课我们了解了印度的工业和农业,使我们认识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为了祖国有明天,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习。
(四)课堂练习1、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是()A、棉花、黄麻B、小麦、玉米C、水稻、玉米D、水稻、小麦2、目前,印度农业面临的主要的压力是()A、耕地面积少B、粮食单产太低C、生产方式落后D、人口增长太快3、印度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改进,但因为它人口多,增长快,所以它仍然是粮食进口大国,这种说法正确吗?板书设计四、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五、发展中的工业1、主要工业:钢铁工业、纺织工业2、麻纺织中心——加尔各答棉纺织中心——孟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