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 科学 第一章 复习课(1-5节)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42
第1章第1节粒子的模型与符号1.为什么人们常用符号来表示事物?答: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示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 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例子构成,这种粒子就是原子。
2.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概念。
3.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氢气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一个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4. 在水电解时,我们发现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他们不再保持评分,水的化学性质。
5.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6. 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7. 构成分子的原子土豆可以是片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8. 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半径一般在10ˉ10米数量级。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1.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是电中性的。
2.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弹回。
3. 1913年,丹麦科学家波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4. 道尔顿——实心球模型汤姆生——西瓜模型卢瑟福——行星模型波尔——分层模型现代科技——原子云模型5. 原子大多数结构都是空的。
原子核很小,带正电。
原子中原子核的质量占了很大一部分。
6. 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种子构成。
7. 原子是呈电中性的,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
8.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
9. 原子分为核外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核外电子带负电荷,质量为9.1176×10ˉ31千克;质子带正电荷,质量为1.6726×10ˉ27千克;中子不带电荷,质量为1.6748×10ˉ27千克;原子不带电,显电中性。
八年级《科学》(下)第一章复习知识点1.液态水与气态水在微观上的区别;分子2.2水电解实验:(1)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2)水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原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4)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4.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是什么?原子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5.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一些?分子、原子、离子6.原子结构模型:微粒名称、带电性、数目关系等;(1)原子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2)质子带正电,电子负电,中子不带电7.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8.“钠在氯气中燃烧”电子得失情况;离子:铝离子,氧离子硫酸根9.单质与化合物区别;单质(液氧),化合物(水、氯酸钾)10.对物质组成的两种讲法(宏观、微观);11.元素分类;12.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氧最多、金属侣最多)13.常见元素符号记忆;(33个)元素符号的含义;⑴一种元素⑵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⑶这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14.化学式表示的含义;化学式能代表某种质,如CO2这个化学式就代表二氧化碳。
因为一种物质只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2.化学式能表示物质组成。
如H2O这个化学式能表示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化学式能表示物质中原子或离子个数比。
如H2O这个化学式表示在氯化钠中氢原子和氧原子子的个数比为2∶1。
4.通过化学式可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如水的化学式是H2O,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5.通过化学式可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如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等于:32:16×2=1∶16.通过化学式可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15.化学式中各元素化合价的确定;单质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16.计算某元素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元素质量分数第二章复习知识点1.CO2的检验:用澄清的石灰水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药品选用(磷)、现象(产生白烟,水进入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结论(氧气占空气体积的1/5)3空气成分;3.空气中几种成分的利用;4.氧气物理性质;5.硫、铁、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及产物特征、化学方程式;6.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前为什么要在瓶底铺少量细沙或水?(防止集气瓶炸裂)7.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发生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水和其它产物,同时八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
(完整word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知识要点归纳整理1、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2、磁体可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通常我们看到和使用的磁体都是人造磁体,它们都能长期保持磁性,通称为永磁体。
3、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4、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
5、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6、磁极;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它的位置在磁体的两端。
可以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恒指南北。
为了区别这两个磁极,我们就把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或称S极;另一个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或称N极。
铁棒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体。
钢被磁化后,磁性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体或永磁体,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
人造磁体就是永磁体.7、磁场:磁场的基本性质: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8、磁感线:为了形象地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引入了磁感线:依照铁屑排列情况,画出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浙教版科学八下八年级下第一章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符号:在一种认知体系中指代一定意义的意象。
可以是图像、文字组合,也可以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可以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时事人物。
常见符号:物理量符号、数学符号、化学符号、生物符号。
一些交通标志(禁止鸣笛、禁止停车)。
符号的意义: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2、模型:按照实物制作的简化样品。
模型不是实物,但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物。
常见模型有航模、汽车模型、飞机模型、地球仪、眼球模型、分子、原子结构模型等。
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或一个公式。
3、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二、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在变化中,有新的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
在变化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只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主要是金属和固体非金属(碘除外)及稀有气体。
6、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
7、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
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
(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电子云模型认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它认为核外电子没有固定运行轨道,而是以概率的形式出没于某些区域,这个电子有可能出没的区域叫做“云”,这点在量子力学中是被认可的。
八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梳理第一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符号:是指有一定意义的图形、文字等。
如数学运算符号、电路元件符号等。
符号的作用: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以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和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如:交通符号、电学符号、元素符号…2、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
如:地球仪、眼球模型、水分子模型……1.图2.表3.计算机图像4.公式5.化学方程式都是模型等等…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样的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第二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一.分子的定义与性质:1.分子的定义: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保持”是指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和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如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的,所以单个分子是不能表现的。
保持化学性质的粒子除了分子外,还有其他的粒子,如原子、离子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性质:(1)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
(2)分子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如远处可闻到花香,樟脑球在衣柜中时间久了就不见了。
(3)分子间有空隙: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间隔很大,固体、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容易压缩(如可向轮胎中打气),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
不同液体混合总体积小于两者的原体积和等现象。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此处的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二、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