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通史
- 格式:ppt
- 大小:265.00 KB
- 文档页数:16
西方音乐通史复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 古典音乐起源于________时期,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要形式。
2. 巴洛克时期最著名的作曲家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 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其代表作有________。
4. 浪漫主义音乐时期,________和________是两个主要的音乐流派。
5. 20世纪音乐的特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
二、选择题1. 以下哪位作曲家不属于浪漫主义时期?A. 贝多芬B. 勃拉姆斯C. 莫扎特D. 柴可夫斯基答案:C2. 被称为“音乐之父”的是哪位作曲家?A. 巴赫B. 贝多芬C. 海顿D. 莫扎特答案:A3. 以下哪部作品不是贝多芬的作品?A. 《命运交响曲》B. 《第九交响曲》C. 《四季》D. 《月光奏鸣曲》答案:C三、简答题1. 简述巴洛克音乐的特点。
答:巴洛克音乐以其复杂的旋律线条、丰富的和声以及对复调音乐的偏好而著称。
它强调情感的表达和音乐的装饰性,常用于宗教和宫廷音乐。
2. 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音乐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浪漫主义音乐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形式上更为自由,和声更加丰富,旋律更加抒情,而古典音乐则更注重形式的严谨和音乐的逻辑性。
四、论述题1. 论述20世纪音乐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答:20世纪音乐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音乐风格、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法的广泛性。
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变革、科技进步、文化多元化等。
例如,电子音乐的兴起、无调性音乐的探索、以及世界音乐的融合等,都是20世纪音乐多样性的体现。
五、案例分析题1. 分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其创新的结构、深刻的主题和广泛的音乐语言,被誉为音乐史上的里程碑。
它首次在交响曲中引入了合唱部分,使得音乐能够表达更加宽广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第九交响曲》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不仅在音乐形式上,更在音乐表达的深度和广度上,为后来的作曲家提供了灵感和方向。
西方音乐通史1.格利高利圣咏: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利高利一世为了统一教会仪式,将各教会所用的教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选编成《唱经歌集》,称为格利高利圣咏。
它形成于8、9世纪,其基本特征为: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
主要是在日课和弥撒仪式中使用,具有很强的宗教观念和功能。
2.附加段:兴起于9-10世纪,11世纪兴盛,12世纪逐渐衰落。
附加段是在原有的格利高利圣咏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形成圣咏的扩展。
附加段有引入式的,即在原圣咏前附加新的段落,也有中间插入式的,在圣咏中间插入新的内容。
附加和插入的目的在于对原圣咏内容进行说明、解释、引申。
就具体附加手段来看,可以是附加新的歌词,或附加新的旋律材料,也可以二者同时附加。
3.继叙咏:产生于9世纪左右,10-13世纪达到顶峰,但在16世纪大部分继叙咏被排除出宗教仪式。
弥撒礼拜中,继叙咏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开始是在“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哈利路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形式。
从手法上继叙咏可以认为是附加段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通常包括一系列的乐句,除首尾两句外,中间乐句的音乐均为反复的,构成一种典型的继叙咏的曲式。
4.奥尔加农:西方最早有记载的复调音乐出现于9世纪末,称为奥尔加农。
初期的奥尔加农是在格利高利圣咏的下方,一音对一音地附加上一个平行四或五度的声部。
之后,附加的声部移至圣咏的上方,并与圣咏形成反行或斜行。
12世纪初又出现了一种花唱的奥尔加农,圣咏的音符拖得很长,每一个圣咏长音的上方对以几个或十几个音符,形成一个二声部的装饰性花唱歌调,这种风格被称为华丽奥尔加农。
5.第斯康特:12世纪或13世纪初,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第斯康特风格的复调音乐,它与奥尔加农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斯康特是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这与奥尔加农即兴式的松散结构有很大区别。
第二十七章表现主义音乐一、填空题1.表现主义音乐产生在德奥,是绘画的对应艺术,代表人物有奥地利作曲家、和威伯恩,他们被称为“第二维也纳乐派”。
【答案】表现主义;勋伯格;贝尔格【解析】表现主义音乐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出现于德奥的一种艺术流派,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对应艺术。
代表人物有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阿尔班·贝尔格、安东·威伯恩,他们被称为“第二维也纳乐派”。
2.勋伯格于1921~1923年确立了一种全新的作曲法“”,从观念和实践上成功地替代了调性作曲法。
【答案】十二音技法【解析】阿诺尔德·勋伯格是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勋伯格创作了一种新的技法“十二音技法”,是将一个八度中12个半音各自作为平等的一员,废除中心音的存在而进行作曲的一种技法。
代表作品有钢琴《组曲》等。
3.勋伯格后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有弦乐六重奏《》、交响诗《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和康塔塔《古列之歌》。
勋伯格以无调性技法写作、描绘一个丑角在月光下冥想的配乐诵唱作品《》是表现主义音乐的经典之作。
他的十二音作品有歌剧《》和反战性的康塔塔《一个华沙幸存者》。
【答案】升华之夜;月光下的彼埃罗;摩西与亚伦【解析】勋伯格后浪漫主义时期的10部作品,包含歌曲、两首标题器乐曲和几首纯器乐曲。
代表作有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交响诗《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和康塔塔《古列之歌》等。
《期待》、《幸运之手》和《月光下的彼埃罗》是表现主义的杰作,其中《月光下的彼埃罗》以无调性技法写作、描绘一个丑角在月光下冥想。
十二音作品有歌剧《摩西与亚伦》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华沙幸存者》。
4.贝尔格的主要作品有:以“十二音体系”创作的《》、弦乐四重奏《组曲》和歌剧《》。
【答案】小提琴协奏曲;抒情;沃采克/露露【解析】阿尔班·贝尔格是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第二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第4章器乐的发展4.1 复习笔记一、博洛尼亚乐派1.背景(1)博洛尼亚17世纪中叶,意大利北部城市中博洛尼亚是器乐创作和表演最重要的发展中心。
博洛尼亚作为一个商业、文化和教育中心,其重要性在教皇辖地中仅次于罗马。
(2)圣彼特罗尼奥教堂博洛尼亚的公众音乐生活是以当地教堂为中心的。
其中圣彼特罗尼奥教堂最为最重要。
自15世纪起,圣彼特罗尼奥教堂不断吸引了大量优秀音乐家前来演奏和创作。
博洛尼亚乐派便由此开始。
2.代表人物(1)维塔利①创作他的创作包括大量的声乐作品,但最负盛名的是器乐作品。
生前出版了四卷合奏的奏鸣曲和五卷合奏的舞曲。
这两类不同的器乐曲,后来分别被称为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
②影响a.维塔利的作品为后来的音乐语言奠定了一个基础。
成熟的意大利和德国的巴罗克风格,是在维塔利及其同代作曲家形成的基本语言的基础上扩展和提高的。
b.早期作品已在很多方面预示了科雷利及其后继者的创作,例如:第一,由和弦或动机的模进产生乐句;第二,功能性和声集中于主、属和弦;第三,对位附属于和声背景;第四,低音保持稳定节拍,并偶然承担动机角色。
第五,大小调的调性和声系统在维塔利的作品中已经初步成熟,只是还处于比较简单和初级的阶段。
(2)科雷利①地位阿堪杰罗•科雷利在博洛尼亚乐派中最负盛名。
作为巴罗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小提琴家,科雷利几乎只为弓弦乐器进行创作。
②作品一生共有6套为弦乐器而作的作品得以出版,每一套包括12首益子。
其中大部分是三重奏鸣曲,这是当时最流行的音乐体裁。
a.作品第一号12首三重教堂奏鸣曲(罗马,1681),为两把小提琴、大提琴或低音琉特琴,以及管风琴而作,献给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
b.作品第二号11首室内奏鸣曲和一首恰空(罗马,1685),为两把小提琴、大提琴或羽管键琴而作,献给帕姆菲利红衣主教。
c.作品第三号12首教堂奏鸣曲(罗马,1689),为两把小提琴、大提琴或低音琉特琴,以及管风琴而作,献给莫迪纳公爵。
第二十二章从标题交响音乐到交响诗一、填空题1.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写作的第一部标题交响曲是《》,作品共有五个乐章,每一乐章都有作曲家亲自写作的,他用一个固定的旋律来代表曲中的女主角,这一旋律他称为“”,在每一乐章以不同面貌出现。
【答案】幻想交响曲;标题/文字说明;固定乐思【解析】法国作曲家柏辽兹(1803~1869)是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创导者,使文学性情节和戏剧性构思侵入交响曲领域,首先体现在写作的第一部标题交响曲《幻想交响曲》中。
作品共有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均加上标题,用“固定乐思”代表曲中的女主角,并在各乐章以不同的面貌和性格出现。
2.《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原是柏辽兹受帕格尼尼委托写的一部(体裁),后改成交响曲,作品以英国诗人的长诗为蓝本,表现了当时青年的典型性格,用乐器演奏代表哈罗尔德的固定旋律。
【答案】中提琴协奏曲;拜伦;中提琴【解析】《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原是柏辽兹受帕格尼尼委托写的一部中提琴协奏曲,后改成一部带中提琴的交响曲。
以拜仑的长诗为兰本,哈罗尔德式的青年在当时有典型性——既有对民主、民族革命的热情,又常常悲观失望,对生活感到厌倦。
中提琴既演奏代表哈罗尔德的固定乐思,又是一种主导音色。
3.柏辽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各乐章近似的一场,不仅有文字说明,还加入人声演唱。
【答案】戏剧交响曲;歌剧【解析】柏辽兹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为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演唱劳伦斯神父)、合唱与管弦乐队而作的一部声乐作品。
《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仅有标题和文字说明,还加进独唱和合唱,各乐章近似歌剧的一场。
4.柏辽兹称他的大型戏剧合唱作品《浮士德的责罚》为,这部作品带有体裁和体裁的倾向,既可在剧院演出,也可在音乐厅演出。
【答案】戏剧传奇;交响曲;歌剧【解析】柏辽兹称他的大型戏剧合唱《浮士德的沉沦》为戏剧传奇,根据法国诗人纳瓦尔所译的歌德《浮士德》的情节而写。
这部带有交响曲体裁和歌剧体裁倾向的作品,既可在剧院演出,也可在音乐厅演出。
第3章中世纪单声歌曲3.1 复习笔记一、拉丁歌曲1.孔杜克图斯孔杜克图斯是拉丁歌曲的一种,盛行于12、13世纪,在中世纪音乐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2.戈利亚德歌曲(1)戈利亚德诗人由一群不规矩的学生和逃避枯燥的修道院生活的云游僧侣构成。
(2)戈利亚德歌曲①歌曲内容多是关于酒、女人或讽刺,内容放肆和不拘礼节。
②歌曲风格清新动听,为人喜爱,因而手抄成册,广为流传。
③《卡尔米拉·布拉纳》是保存戈利亚德歌曲最多的手稿。
大约13世纪晚期产生于慕尼黑南部的本笃修道院。
从不同地区搜集的约200首拉丁诗歌,很大部分是流浪歌、酒歌、爱情歌曲,也包括一些严肃歌曲。
(3)发展在12世纪和13世纪早期是发展盛期,随着13世纪中世纪大学的兴起而衰落。
二、方言歌曲1.地方语的方言歌曲欧洲许多地区曾经属于西罗马帝国,普遍使用拉丁语,但各地的拉丁语存在差异。
12、13世纪随着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意识增强,地方语言的重要性逐渐突出。
方言文学和诗歌的蓬勃兴起,影响了这一时期的音乐。
2.早期的方言歌曲“英雄业绩歌”是现在所知最早的一种方言歌曲,是史诗性的长篇叙事诗,歌颂忠诚、勇敢的骑士英雄。
(1)特点以民间说唱形式咏唱,音乐简单缺乏变化,以口传形式而没有得到保留。
(2)代表作品《罗兰之歌》,罗兰是查理大帝的一名将领,在与阿拉伯人作战时为王捐躯。
产生于11世纪末或12世纪初,用北方方言罗曼语写成,是一部宏大的英雄主义诗篇。
(3)演唱艺人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游吟艺人,出现于10世纪左右。
他们单独或结伙浪迹江湖,经常在教堂或宫廷演唱英雄业绩歌,有时靠卖艺维持生活。
他们即兴弹唱或传唱一些流行曲调。
使拉丁诗歌和早期方言歌曲得到传播。
3.法国游吟诗人及其歌曲(1)法国游吟诗人①游吟诗人的产生11世纪末持续了近两百年的战争,骑士成为被关注的重要阶层,涌现了许多歌颂骑士战争冒险和英雄气概的文学作品。
封建领主、骑士开始努力冲破宗教禁欲主义,要求自由地表达生活,歌唱人间爱情。
第5章19世纪中、下叶的德奥音乐5.1 复习笔记一、瓦格纳1.创作生涯(1)酝酿时期①1832年,初试器乐创作后,瓦格纳开始尝试创作交响曲和歌剧。
②1833年,瓦格纳得到乌茨堡合唱指导的职位。
1934年的《仙女》是模仿德国浪漫歌剧风格的试作;1936年的《恋禁》则受到意大利贝里尼的影响。
③1838年,瓦格纳去里加歌剧院任音乐指导。
④1839年,瓦格纳与妻子离开里加前往法国。
在巴黎奋斗的三年经历影响到瓦格纳后来对社会和艺术现状的批判态度。
(2)成熟时期①《黎恩齐》(1837~1840)a.简介《黎恩齐——最后的罗马护民官》是英国作家布维尔的作品,剧本由瓦格纳本人撰写。
b.特点从题材到风格都依照法国大歌剧的模式:14世纪的历史性题材,五幕的宏大结构,群众性及舞蹈的豪华场面,段落清晰的传统结构(宣叙调、咏叹调、合唱或乐队)以及合唱的气势与作用等。
这部歌剧所体现的诸多大歌剧特征和影响直至瓦格纳后期创作中还不时隐现。
②《漂泊的荷兰人》(1841~1843)a.简介这部歌剧因为包含了瓦格纳追求的情节因素,即德国浪漫派艺术家所喜爱的那种北欧民间传说而深受他本人喜爱。
b.情节一位荷兰人由于魔鬼的惩罚而终生漂流无定,最终得到善良美丽的姑娘森塔的爱情和牺牲才得以解脱。
c.特点第一,荷兰人传说那阴暗神秘的色彩、受难与被拯救的永恒主题在瓦格纳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二,在形式上《漂泊的荷兰人》与《黎恩齐》同样沿用传统分曲的结构,具有法、意歌剧通常具有的咏叹调完整旋律。
第三,歌剧中主导动机的使用、民间色彩的合唱以及灰暗沉闷的舞台背景,都使人意识到瓦格纳是在沿着德国浪浪漫歌剧的道路继续向前。
③《汤豪赛以及瓦尔堡的歌咏比赛》a.简介《汤豪赛》属于“大型浪漫歌剧”,是在瓦格纳任德累斯顿宫廷指挥期间完成的,在情节上与《漂泊的荷兰人》有相通之处。
b.特点尽管《汤豪赛》显示出法国大歌剧的深刻影响,但瓦格纳在这里已经开始改革的探索。
西方音乐通史第二编西方音乐通史第二编概述音乐稳步拥有崇高的地位一方面对古代的音乐财产严格筛选,一方面对世俗音乐的歌曲、器乐严加限制①第一阶段:5-10世纪。
格里高利圣咏a理论方面:催生了教会调式理论、记谱方式的早期积极探索b实践方面:作为弥撒、日课礼仪的精神形式基础,发展出继叙咏、附加段,以及具有深远影响的复调音乐②第二阶段:11-13世纪。
中世纪音乐的盛世。
礼拜音乐全盛,复调音乐获得非常大发展,作曲意识萌生,音乐理论发展,世俗音乐空前活跃③第三阶段:14-15世纪初。
新艺术时期,新旧音乐观念冲突替换,中心转向教堂之外,出现一批重要作曲家,把教会音乐的复调技巧和单声的世俗音乐相结合,追求体裁样式的多样性和情感表现的深入性第一章中世纪教会礼拜音乐一、格里高利圣咏1、格里高利圣咏的构成2、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①基本功能:服从宗教礼拜活动,最大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②通常特征:并无演奏男声歌唱;单声部;拉丁文歌词;并无显著节奏;纯粹的自然音阶③歌唱方式:合唱、高唱、交错歌唱、接收者歌唱④内容:念经祷告、礼仪歌唱⑤旋律与歌词的融合情况a音节式:旋律音与歌词的音节一一对应b纽姆式:若干音与歌词的一个音节对应c花唱式:一个花掉唱片段(十几个至五六十个音)与歌词的一个音节对应⑥音乐形式a诗篇歌调:最古老的圣咏,一般咏唱圣经中的诗篇b交错圣歌:吟唱诗篇时前后提的叠句,后沦为单一制的歌唱段落c接收者圣歌:合唱者吟唱,唱诗班重复d赞美诗:歌词为存有格律的诗体,属音节式二、圣咏在礼拜仪式中的运用1、日课:每一僧人每日必搞的功课,包含祷告、念经、演唱赞美诗等2、弥撒:在星期天和特殊的宗教节日举行。
前半部分以诵读福音书为核心,后半部分是领圣体仪式三、教会音乐理论1、音乐美学:波埃修斯――强调道德影响力和教育作用,对中世纪的音乐观产生深远影响2、记谱法3、教会调式:常用完结于defg,共计四对八种形态4、六声音阶:全系列全半Hathras四、格里高利圣咏的扩展1、额外段:在圣咏基础上额外或填入代莱材料,对原圣咏展开表明、表述、衍生2、继叙咏:在“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后附加歌词,后成为独立的形式3、宗教剧:主日仪式,从一个教堂至另一个教堂的集会中,涵盖直观接收者,所含戏剧因素第二章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兴起一、早期的复调音乐1、奥尔加农①平行奥尔加农:额外声部以四度或五度平行于主声部(圣咏)下方②变体:两个声部以同音开始斜向进行,进入四度后平行,结束时又汇合于同音③附加声部常常超越圣咏,出现声部交错2、华丽奥尔加农:坐落于主声部上方,越发流动而富有变化,没显著的节奏特征,圣咏沦为“持续声部”3、节奏模式4、第斯康特:音对音的织体形态,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与奥尔加农即兴式的松散结构有很大区别二、圣母院乐派的复调音乐1、文献及通常风格特征12、13世纪的巴黎圣母院,对复调节奏在记谱和写作方面的创新,节奏模式更加广泛、丰富,常把华丽奥尔加农和第斯康特混合使用2、莱奥南和佩罗坦:所知姓名最早的中世纪作曲家莱奥南:将华丽奥尔加农发展到顶峰佩罗坦:缔造了一批三个乃至四个声部的第斯康特3、孔杜克图斯:不再依赖圣咏,以自创旋律为基础,常见三声部,织体比第斯康特更规整三、经文歌中世纪晚期乃至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复调体裁(1250年)1、克劳苏拉:经文歌的前身,属于第斯康特样式,用以替代圣咏中的单声或复调音乐片段对圣咏展开加工,不再就是单纯礼拜的促进作用2、经文歌的产生:在二声部克劳苏拉的上方声部加上歌词3、13世纪下半叶经文歌的发展:各声部逐渐出现对比a上声部更加活跃,像快速朗诵b单纯化,上方声部节奏相近,第三声部旋律注重后果:多声部音乐终止式的形成,三度、六度成为协和音程;记谱法发展第三章中世纪单声歌曲一、拉丁歌曲(11世纪)1、孔杜克图斯:原用于礼拜活动的游行,后通指以拉丁诗歌谱曲的音乐,12、13世纪盛行。
1西方音乐:指建立在西方文明基础上的艺术音乐创作体系2悲剧起源于荷马史诗3古希腊乐器:里拉琴是崇拜阿波罗(理性)的仪式所用的乐器,阿夫洛斯管是崇拜狄俄尼索斯(感性)的仪式所用的乐器4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5格里高利圣咏:定义:中世纪宗教音乐的核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圣咏,俗称“格里高利圣咏”或“格里高利素歌”。
它节奏灵活自由,没有伴奏的单声部歌曲,歌词来自圣经,用拉丁语演唱。
格里高利圣咏最终于8-9世纪时被固定下来,成为欧洲天主教礼拜音乐中统一的圣咏形式。
演唱方式可分为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
节奏:无重音、无固定节拍,由文字和自然音调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旋律风格可分为三种:音节式、纽姆式、花唱式。
谱式:采用四线谱。
6罗马教会的圣咏可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
常规弥撒: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附有降幅经)和羔羊经。
继续咏:是圣咏中阿莱路亚的扩展段落。
旋律冗长,有多节歌词,除去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中间的歌词是两两相对的,即两节歌词的音节和重音格局完全相同,而且配以完全相同的旋律,形成a bb cc dd…n的结构`7骑士阶层艺术体现了军人道德的人格准则:荣誉、忠诚和爱情。
骑士文化给予吟游诗人丰富题材。
中心主题:骑士与贵妇人的爱情。
8游吟诗人发原于法国东南部经济和文化最为繁荣的普罗旺斯地区。
南部成为“特罗巴杜尔”北部成为“特伦威尔”。
南部使用卢瓦河以南方言“奥克语” 北部使用方言“奥依语”(后成为现代法语)9德国的吟游诗人——恋诗歌手,社会背景与法国吟游诗人很相似,多为贵族和骑士,擅长吟诗作曲。
10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做奥尔加农11华丽奥尔加农:形式为素歌旋律在下方声部,被拖长值,上方旋律自由、活跃,多个音配以下方的一个音,形成华丽流动的花唱式风格。
其实质已成为衬托上方旋律的“持续低音”,13世纪后被称为“固定声部”或“定旋律”12圣母院乐派的浮雕代表是莱奥南和佩罗坦13克劳苏拉:只有曲调没有歌词的复调短歌,以迪斯康特风格写作。
第十一章歌剧的诞生及其早期的发展一、填空题1.歌剧诞生在意大利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佛罗伦萨,最早的歌剧诞生于1597年,是根据古希腊神话创作的《》,1600年又诞生了由同一作曲家佩里创作的《》。
意大利罗马城歌剧的发展与历任教皇关系密切,代表作有创作的歌剧《圣.阿列修》,其幕与幕之间演出的小喜剧是后来喜歌剧的前身。
【答案】达夫妮;犹丽迪西;兰迪【解析】西欧的歌剧于17世纪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达夫妮》是佩里根据古希腊神话创作的历史上的第一部歌剧。
1600年佩里又创作了《犹丽迪西》,是为佛罗伦萨的大公爵梅迪奇家族的婚礼而赠送的礼物。
罗马歌剧主要通过富有的教会人士的兴趣和赞助来发展。
代表作是兰迪创作的歌剧《圣阿莱修》,它是第一部以历史题材表现人的内心生活的歌剧,其幕与幕之间演出的小喜剧是后来喜歌剧的前身。
2.1637年在意大利的城建立了欧洲第一座公开歌剧院圣卡西亚诺,使这座城市成为17世纪下半叶欧洲歌剧发展的中心,其歌剧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他于1607年上演的《奥菲欧》,是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歌剧,大量采用独唱和重唱形式,多处使用“激情风格”。
他的歌剧《阿里安娜》现存一首哀歌,已初具三段体咏叹调的形式,歌剧《》是最早采用历史题材写作的歌剧作品。
【答案】威尼斯;蒙泰威尔第;波佩亚的加冕【解析】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第一座公众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
其歌剧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蒙泰威尔第,他是巴罗克早期的一位最伟大的作曲家。
1607年2月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在曼图亚上演。
《阿里安娜》现存一首哀歌,《波佩亚的加冕》是最早采用历史题材写作的歌剧作品。
3.18世纪欧洲歌剧发展的中心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城,主要代表人物为,他对于歌剧的贡献有:将宣叙调区分为清宣叙调和带伴奏宣叙调;创用;确立了意大利序曲的形式,由三段构成,是后来重要的器乐曲交响曲的先驱;运用的乐队编制,以弦乐四部为中心。
【答案】斯卡拉第;返始咏叹调;快—慢—快【解析】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城是18世纪欧洲歌剧发展的中心。
第2章前古典时期的器乐2.1 复习笔记一、前古典时期“奏鸣曲”和室内器乐曲的发展1.奏鸣曲和奏鸣曲式(1)含义①“奏鸣曲”奏鸣曲指18世纪逐渐形成的“奏鸣曲”体裁,由不同数目的乐章组成,乐章之间在调性、速度、情绪上形成对比,几个乐章作为一个整体,彼此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②“奏鸣曲式”奏鸣曲式是指“奏鸣曲”体裁内部所采用的结构曲式,当第一乐章采用时,通常被称为“奏鸣曲式快板”,其他各乐章也常使用奏鸣曲式或其他曲式。
(2)发展表现①巴罗克时期的独奏奏鸣曲多为提琴、长笛而作,前古典时期的发展则更多地体现在键盘乐器作品中。
②新时期的作曲家渴望与公众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力图通过器乐表达更多的个人情感,因此他们非常重视独奏奏鸣曲。
③1765年的奏鸣曲慢乐章以一个抒情感伤的旋律贯穿,在呈述、装饰和变化的过程中,使其具有典型的“情感风格”。
(3)代表人物①多米尼科·斯卡拉第斯卡拉第的作品显示出18世纪新的主调音乐风格,对探索奏鸣曲乐章内部的结构、挖掘并发挥羽管键琴的演奏技巧都做出了贡献。
②多米尼科·阿尔贝蒂阿尔贝蒂在奏鸣曲中,左手常以一种不断反复的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从属于右手的旋律,整体和声的节奏变化缓慢,被通称为“阿尔贝蒂低音”。
③巴尔达萨雷·加卢皮加卢皮的作品沿用当时流行的“华丽风格”。
乐曲短小精致,带有周期性节奏与明晰的分句,在和弦音上构成旋律线条,并用装饰音增加其情感表现。
2.其他室内器乐曲(1)小型的乐器合奏与管弦乐①小型的器乐合奏是指在业余音乐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室内重奏曲。
②管弦乐作品专指在音乐厅演奏的序曲、交响曲及协奏曲。
(2)室内器乐曲的优点①在音乐风格、演奏技巧上轻松简捷,比起较大型的管弦乐队来更易普及。
②乐器配置的数量和样式很随意,比如四重奏形式,可以单纯为弦乐,也可以为混杂的乐器组合。
(3)代表人物①弗朗茨·泽维尔·里赫特波希米亚人,里赫特是著名的“曼海姆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体现出一种新旧风格间的过渡和融合,新的主调风格与巴罗克时期的复调风格相结合。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前11c 开端中世纪476y-14c 基督教文艺复兴15c-16c 人文主义巴洛克1600-1750y 装饰性强古典主义1750-1820y 理性主义:前古典;维也纳古典浪漫主义1820-1900y 感性、浪漫、旋律现代派1900-至今不和谐一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前3500y-2000y,最早的文明:四大文明古国。
前11c-9c,出现欧洲第一个高度文明时代--古希腊文明。
前146y,古希腊被古罗马人征服,重心西移罗马。
2c后,北方蛮族入侵和基督教会兴起,罗马帝国走向灭亡。
一.古希腊1.三个时期:(1)神话时期:净化心灵;祭奠。
(2)荷马时期:古希腊第一个音乐文化繁荣时期。
盲人“史诗家”荷马。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叙事歌曲单声部旋律,简单lyre里拉琴伴奏。
前612y-前557y 贵族抒情女诗人Sappho,柏拉图称“第十位缪斯”(3)古典时期:前5c-前4c,悲剧为1600y歌剧的诞生产生深刻影响。
20c音乐剧。
悲剧:音乐、戏剧、舞蹈相结合综合艺术体裁。
悲剧家:Aischulos、Sophocles、Euripides。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伊菲姬尼在奥利德》喜剧也出现了。
讽刺社会等。
2.乐器:弦乐:里拉Lyre,基萨拉琴是其变化形式,较重大,响亮常见7弦故称七弦琴。
管乐:阿夫洛斯管Aulos,音质坚硬,力量感。
里拉琴用于歌唱伴奏,荷马时期就占据主要地位,在西方传统中当作音乐的标志象征;阿夫洛斯管认为可能从亚洲传入。
前6c便作为独奏乐器,前5c后出现许多大师。
大部分即兴表演。
意义不在于作品流传而是激励了后世的音乐发展。
3.理论完美的数的比例导致了音的和谐,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前550y第一个以这样的理论来解释音乐现象的学派。
亚里士多赛诺斯赞同此概念,但更加深入到音乐构成的具体要素且注重实际听觉经验中去认识音乐。
多利亚调式被认为庄严、雄壮,唤起男性沉着节制简朴的品格,安静,有利于性格培养;弗里吉亚被认为最富精神鼓舞,狂放,酒神精神,激发热情陷于享乐,丧失意志;利底亚被认为具有悲伤冷酷的特质。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总27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教材:《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授课教师:余志刚上半学期学习概况:一、古希腊和罗马音乐、中世纪音乐;二、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三;巴罗克时期音乐;四、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第一编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概述公元前6到4世纪古希腊的文化艺术空前繁荣。
第一章古希腊音乐目前留下有大约四十段左右的残篇。
古希腊音乐是单声部音乐,有自然音类型以及自然音与各种变化音(半音或小于半音)混合的旋律风格,音乐同舞蹈、诗歌紧密结合,歌唱时可以有乐器伴奏,用字母记谱,歌词往往是当时一些重要的诗篇。
第一节古希腊的音乐生活㈠音乐与神的崇拜从词源上,“music”源于“muse”㈡古希腊的乐器古代希腊主要有弦乐与管乐两类乐器,里拉和阿夫洛斯分别是这两类乐器的代表。
里拉琴据说由宙斯授予阿波罗,因此演奏里拉常常与阿波罗崇拜联系。
阿夫洛斯管常常用于敬奉酒神狄俄尼索斯。
㈢诗歌的繁荣公元前9~前8世纪,盲人诗人荷马写下了不朽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是古代希腊最早被记录下来的大型史诗。
贵族诗人萨福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缪斯。
㈣古希腊戏剧举世闻名的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悲剧演出地点:巨大露天剧场。
第二节古希腊的音乐理论问:简述古希腊哲学家对音乐的论述古希腊的音乐理论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材料和构成方式的理论,它涉及音程、音阶、调式等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音乐的本质的理论,它涉及哲学、艺术美学方面的问题。
㈠音程和音阶理论毕达哥拉斯:是西方第一个以理论方式来说明和解释音乐现象的人。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
四音音列:是阿里斯多塞诺斯音乐理论的最核心内容之一。
古代关于旋律、音阶、调式的理论都建立在四音音列基础之上。
四音音列建立于一个固定四度框架,中间的两个音不固定,它们可以灵活变动,形成三种类别的四音音列,即自然音列、变化音列以及更细微划分的四分音音列。
西方音乐通史第一章古希腊音乐一古希腊时期的两种乐器:里拉琴(弦乐)、阿夫洛斯管(管乐)二古希腊戏剧﹝悲剧﹞定义:公元前6世纪左右产生的、始于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崇拜而进行的音乐活动,它融合音乐、诗歌、舞蹈、表演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载歌载舞、有器乐伴奏、舞蹈。
舞蹈队主要是男演员.三古希腊的音乐特征1 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2 单声织体,用字母或类似字母的符号来记谱3 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4 有了整套的音阶、音程和调式理论,对后世有重要的启迪5 题材有演出规模宏大的悲剧和喜剧,后期出现了一些器乐独奏第二章中世纪(公元5世纪~15世纪)一宗教音乐(一)单声部音乐格里高利圣咏(二)多声部音乐(复调音乐)奥尔加农第斯康特孔杜克图斯经文歌1格里高利圣咏(单声部)形成于8、9世纪,它以罗马教义为基础融合高卢地区的礼仪因素,最后逐渐影响到欧洲其他地区的圣咏,成为罗马教圣咏礼仪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基本特征情绪:肃穆、超脱,采用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排斥人世激情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三进为主,是歌唱性(或吟诵性)的,和语言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节奏:自由而无固定节拍,依照歌词韵律长短抑扬而定织体:和希腊音乐一样,单声部音乐歌词:以拉丁文为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演唱方式:大致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四种调式体系:教会调式教会音乐理论(1)音乐美学强调音乐的道德影响力和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注重的不是听觉愉悦,而是心灵的和谐;将音乐分为三类:宇宙音乐、人的音乐、乐器的音乐。
(2) 记谱法纽姆谱:在歌词上方标上了一些简单的符号,简明扼要地指示上升或下降的语言声调变化。
这种简单的符号也称为“纽姆谱”。
(3)六声音阶ut、re、mi、fa、sol、la11世纪,规多·达莱佐(僧侣)发明了四线谱、六声音阶以及用于教学的“规多手”2 奥尔加农(多声部--复调音乐)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产生于公元9世纪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从而构成的二声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