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运动快慢描述速度
- 格式:ppt
- 大小:994.00 KB
- 文档页数:29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要讲课的题目选自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速度》。
围绕本课题,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部分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节课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会用到的基础概念。
它即是对初中所学知识的一个延伸,也是我们建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
所以,无论是从知识本身,还是知识外延性来看,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掌握了两种简单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这就为我们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但对于速度的矢量性以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理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理解速度的定义、表达式、单位和方向②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并掌握其区别与联系。
③能够根据V-t图判断物体运动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以及例题的引导,使学生对速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情感与态度:应用所学的速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4、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①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速度与时间图像。
②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平均速度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教法:由于本节讲的是高一的基本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基本概念有较强的认识,本节将以讲授、启发式教学法为主。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类比等活动主动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过程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1、引入新课我将例举出一个刘翔和自行车的实例,让学生来判断二者运动的快慢。
215教育版教材分析:本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三节内容,它与本章前2节内容一样,属于运动描述的基础知识。
高中学习的“位移”和初中学习的“路程”有本质区别,首先要强调高中的“速度”和初中学过的速度有本质区别,才有利于学生对速度矢量性的理解。
平均速度和瞬间速度的区别,引发学生对过程量和状态量的思考,为学生学习后面内容打下建模能力的基础。
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已经开始习惯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来支持,所以采用龟兔赛跑的案例开始本节微课的探究,密切联系实际,得出运动快慢的规律;2.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速度最初的认识停留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上,并且知道了用比值法这一思想,对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因此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几个过程量和状态量,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引入做好铺垫。
对于“速率与速度”“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等概念的区别,应从实际生活中发掘实例,帮助学生区分这些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其矢量性;(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物理观念:利用童话故事的导入建立物理观念,形成有关速度知识体系的框架;2.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动快慢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方法。
科学思维:用对比的方法逐步推敲建立描述物体快慢的统一标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极限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正确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②知道速度是矢量,了解速度方向的意义③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④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度的矢量性。
【教学难点】从平均速度到瞬时速度的理解,速度的矢量性。
【教学过程】一.课题的引入问题1:从文学的角度,人们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如:风驰电挚、日行千里。
由学生再列举描述运动快慢的成语。
问题2:静止的画面又是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如图1.3-1,并由学生上黑板绘画。
那一种更科学。
如“日行千里”这里有时间与距离。
问题4:在田径运动比赛中,是如何描述奔跑运动员的速度?一般用时间,但一定有跑步的长度。
二.速度的概念速度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定义: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tx v ∆∆=速度的单位:m/s km/h cm/s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单位的换算) 速度的方向:是位移的方向,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
速度是矢量。
三.平均速度问题1:如果一个运动员在100m 赛跑中用时10s ,求得速度为10m/s ,该速度能反映该运动员在100m 中任一秒均跑10m 吗?它是反映了该运动的什么速度?它只能反映该运动员在100m 奔跑过程中每秒平均跑10m ,即为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概念:位移与时间的比值,为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
例1:某运动员绕400m 周长的跑道跑一圈,用时50s ,则该运动员在该50s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由平均速度定义求得,平均速度为零,因位移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