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低渗透储层评价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发领域,低渗透储层因具有特殊的地质特性和工程挑战,其开发和利用成为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专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低渗透储层的低产特性、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对于该类储层的评价成为高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因此,本篇论文的研究目标是系统地探讨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方法,为实际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低渗透储层概述低渗透储层是指渗透率较低的储层,其特点是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储层非均质性强等。
由于这些特性,低渗透储层的油气开采难度大,开发成本高。
然而,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传统高渗透储层资源的逐渐减少,低渗透储层的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三、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针对低渗透储层的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地质评价、工程评价和经济评价三个方面。
1. 地质评价地质评价是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的基础。
首先,通过地质资料分析,了解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等基本特征。
其次,利用地球物理测井、地震勘探等技术手段,对储层进行精细描述和预测。
此外,还需要进行储层物性参数的测定和计算,如孔隙度、渗透率等,以全面了解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2. 工程评价工程评价是针对低渗透储层的开发工程进行的技术和经济评价。
在技术方面,需考虑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增产措施等技术的适用性和效果。
在经济方面,需对开发成本、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估。
此外,还需考虑环境影响和安全风险等因素。
3. 经济评价经济评价是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的重要部分。
通过对开发成本、销售收入、投资回报等经济指标的分析和预测,评估低渗透储层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
同时,还需考虑市场需求、价格波动等市场因素对开发效益的影响。
四、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以某低渗透油田为例,应用上述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实际分析。
首先进行地质评价,通过地质资料分析和地球物理测井等技术手段,了解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其次进行工程评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钻井、采油等技术方案,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低渗透砂岩储层特点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是指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较小的砂岩储层。
这类储层一直以来都备受石油行业的关注,因为其开发难度大,开发成本高。
随着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对于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研究和开发变得更为重要。
本文将从储层特点的角度来深入探讨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
1. 孔隙度低: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度通常在5%以下,远低于常规砂岩储层的10%~20%。
这意味着储层中有效的储集空间较小,储层中所含的油气资源相对较少。
2. 渗透率小: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透率通常在0.1md以下,远低于常规砂岩储层的几个甚至几十个数量级。
这意味着储层对流体的渗透性较差,导致开发难度增加。
3. 储层致密:由于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都较低,因此储层通常较为致密,流体难以通过孔隙和裂缝来移动。
4. 生产难度大:由于上述特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生产难度较大,需采用先进的增产技术和工艺来提高开采效率。
5. 地质构造复杂: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地质构造通常较为复杂,包括多种成岩作用、构造变形、岩石改造等地质现象,增加了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难度。
二、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研究现状1. 地质调查与储层描述:利用地质调查和储层描述技术,对低渗透砂岩储层进行详细的地质剖面分析,了解其储层特征和分布规律。
2. 物性评价与试验研究:通过物性评价和实验研究,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进行深入分析,为后续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3. 成岩作用与裂缝特征研究:通过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和裂缝特征进行研究,了解储层的形成机制和储集空间,为开发技术和工艺提供依据。
4. 潜力评价与资源储量估算:通过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勘探评价和资源储量估算,确定其油气资源的潜力和开发价值,为后续的勘探和开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5. 储层改造与增产技术研究:通过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改造和增产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提高储层的渗透性和产能,实现可持续开发。
论低渗透储层的研究方法所谓低渗透油藏,不仅指其渗透率低,而且指其是有独特的微观孔隙结构,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孔喉结构较常规储层要密集。
目前,大部分油田开发开采已进入中后期,多以低渗透和特低渗透储层为主,开发难度大,开采方式有别于常规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直接制约着宏观地质现象,宏观地质现象的形成由微观孔隙结构组成决定。
所以从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入手进行研究,来认识储层宏观地质特征并指导开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因此,我们通过研究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分类研究来,加快研究区储层开采及提高采收率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标签: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数字岩心1引言我国大多数油田经历数十年的勘探与开发,常规储层资源的产能日益枯竭,从目前石油资源剩余储量及勘探规划来看,现存可开采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低渗透和特低渗透储层。
今后石油地质开采很可能以低渗透储层为主,低渗透储层具有巨大的开发空间和开发潜力,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开发难度,因此低渗透储层成为学术研究和油田生产中勘探开发的重点,若要实现低渗透储层的大力开采,提升油气采出率,就要深入研究了解低渗透储层特点并作出符合实际开采的合理评价。
2 低渗透储层的研究方法常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岩石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两种,常用的岩石物理实验包括物理模型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压汞实验、恒速压汞实验和核磁共振等,目前国内外研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中应用最广泛、对孔隙结构描述精度最高的方法是CT 扫描方法。
数值模拟方法是针对无法进行的实验,通过计算机模拟和数据处理,比较抽象,然而可以快速得到结果,耗时短,可以弥补实验工作的不足。
低渗透储层的研究正不断深入,关键在于对其具有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研究。
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低或特低渗透性的油气层与多数正常类型油气层本质上的不同在于微观孔隙结构的不同,所以描述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就是描述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研究微观孔隙结构的方法经过不断改进,最初的物性分析到常规方法,再到现阶段应用高端仪器的实验测量法。
低渗透储层特征研究不同低渗透层的特征不尽相同,且储层特征对其渗流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油层的开发效果。
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到,低渗透油储层主流喉半径是渗流能力的主控因素,而且,粘土类型等因素的变化对储层的有效渗流空间有着极大的影响。
可见,研究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具备一定的实践意义。
本文就以实践过程中的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为例,针对低渗透储层岩芯恒速压汞及其启动压力梯度等指标进行分析测试,进而对比研究低渗透储层的特征,以期为我国油藏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标签:低渗透储层主控因素特征油藏开发随着我国资源开发项目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对油矿等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得我国境内资源造成了严重流失和损耗。
为了提升能源开发的效能,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提高低渗透储层储量的动用程度,提升相关产业的经济价值,就有必要针对低渗透储层的特征进行探究,并科学化的实施该项目的产能建设。
1研究低渗透储层的特征的目的在低渗透油藏储层中,如若能够提高基质的连通性,并且增强储层的渗流能力,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油藏资源的开发实效,提升油层勘探项目开发的经济价值。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借鉴有关低渗透储层特征的相关研究资料与实证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油藏开发。
2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分析通过研究与实践可知,低渗透储层具有喉孔较为窄小,且粘土在储层中的分布较广等特点。
基于此,进一步研究分析渗透储层主流喉道半径的特征,以及启动压力梯度与可动流体饱和度特征等,为实际油藏开发项目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数据,另外,还有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不同油区的粘土类型及其含量特征等,在此,主要针对前几项内容做以阐述。
2.1低渗透储层特征概述2.1.1低渗透储层主流喉道半径的特征分析通常情况下,储层喉道的大小与低渗透层的渗透率成正比例关系。
因此,研究待开发油储层的特点对于项目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通过很多方式都可以了解到低储层主流喉道及其分布特征,其中,利用恒速压汞仪器来测量是较为先进的测量方式,且该方式对喉道数量及结构的测算与刻画较为精准,所以,应用恒速压汞仪器来探究低渗透层的特征在现实中较为广泛[1]。
摘要流体在低渗透储层中的渗流规律不同于中高渗储层,因此研究和认识低渗储层低渗油层岩石孔隙结构对认识低渗层流体的渗流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苏里格气藏盒8油气区块低渗储层低渗油层岩石的孔隙结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了解了影响低渗透层储层低渗油层岩石孔隙结构的因素是成岩作用的强弱、填隙物成分、岩石颗粒之间的接触关系和孔隙类型。
低渗透层储层岩石渗透率与孔隙度存在正相关关系,毛管压力曲线形状复杂,孔喉分布多呈双峰、多峰分布,孔隙结构参数之间及随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
并从孔隙结构的角度将储层分成了四类:一般低渗储层,特低渗储层,超低渗储层,致密层。
关键词:低渗透层;低渗油层;岩石孔隙结构Abstract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research the pore structure in 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 because the flowing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s different from high-middle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Mercury capillary cures have complicated shapes.Thus the pore distribution is commonly double or multi-peaks distribution.The pore structure parameters are some related to rock permeability and porosity,and some parameters have connection with one another.The structure flowing coefficient is brought forward for expressing affecting ability of pore structure on fluid flowing.Based on the structure flowing coefficient,low permeability rocks are divided into four kinds:general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lower permeability reservoir,super-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dense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Key words:Low reservoirs;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Pore structure目录第1章概述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2选题依据及意义 (2)第2章低渗透层低渗油层岩石孔隙结构研究方法 (3)2.1毛管压力曲线法 (3)2.2铸体薄片分析法 (5)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9)第3章苏里格气藏盒8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 (10)3.1 储层沉积特征 (10)3.2储层岩石学特性 (11)3.3 储层物性特征 (12)3.4 孔隙和吼道主要类型 (12)3.5 孔隙结构特征 (15)3.6 结构渗流系数 (21)第4章低渗透层低渗油层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 (24)4.1 影响低渗透储层低渗油层岩石孔隙结构主要因素 (24)4.2 低渗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 (24)4.3 结构渗流系数与孔隙结构评价 (24)结论 (26)参考文献 (27)致谢 (28)第1章 概 述1.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一般将储层岩石孔隙的大小、分布、类型、组合特征这方面的性质称为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对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日益重要。
低渗透储层因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地质条件,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然而,由于其渗透率低、开发难度大,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方法,以期为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二、低渗透储层特点低渗透储层具有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敏感性高等特点。
这些特点导致储层中油气的流动性能差,增加了开发难度。
然而,通过有效的评价方法,可以准确识别储层的特征,预测油气资源的潜力,为后期的开采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三、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针对低渗透储层的特征,本文提出以下综合评价方法:1. 地质资料综合分析通过收集并分析地质资料,包括地层结构、岩石类型、储层物性等,全面了解储层的地理环境与物理性质。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储层的沉积环境、成藏条件等进行分析,为后续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2. 测井资料分析利用测井技术获取的资料,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参数进行分析。
通过测井曲线的形态、幅度等特征,判断储层的类型、厚度及连续性,为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3. 岩石物理实验通过岩石物理实验,如岩心分析、物性测试等,获取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参数。
结合测井资料,对储层的渗透率、孔隙结构等进行评价,为后期的开采工作提供指导。
4. 数值模拟技术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低渗透储层的数学模型,模拟储层的流体流动过程。
通过模拟结果,预测储层的产能、采收率等指标,为开发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
5. 经济评价与风险分析综合考虑开发成本、经济效益等因素,对低渗透储层的开发进行经济评价。
同时,对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四、综合评价流程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流程如下:1. 收集并整理地质资料、测井资料及岩石物理实验数据;2.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了解储层的基本特征;3.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流体流动过程模拟;4. 根据模拟结果及经济评价,制定开发方案;5. 对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措施;6. 对开发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与调整,确保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篇一一、引言低渗透储层是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中常见的储层类型,其特点是渗透率低、孔隙度小,储层内流体流动的难度大。
为了更好地了解低渗透储层的特性,提高油气开采效率,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二、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1. 孔隙类型与分布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粒间孔、溶蚀孔、微裂缝等。
这些孔隙在储层中的分布不均,往往受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粒间孔是低渗透储层中最常见的孔隙类型,其大小和形状直接影响着储层的渗透性能。
溶蚀孔则是由于矿物溶解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对于改善储层的物性具有重要意义。
微裂缝则能有效地提高储层的储集空间和流体流动通道。
2. 孔隙结构与连通性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孔喉半径小,导致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受阻。
此外,孔隙的连通性差,使得流体的渗流路径曲折,增加了开采难度。
因此,了解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结构与连通性对于优化开采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3. 矿物组成与胶结类型低渗透储层的矿物组成和胶结类型对孔隙结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的矿物组成和胶结类型决定了储层的抗压实能力、孔隙保存能力以及流体在储层中的渗流特性。
因此,对低渗透储层的矿物组成和胶结类型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孔隙结构特征。
三、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应用1. 地质评价与勘探目标优选通过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储层的含油气性和产能潜力。
结合地质资料和其他地球物理方法,可以优选具有较好潜力的勘探目标,提高勘探成功率。
2. 开发方案优化了解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通过分析孔隙类型、连通性和渗流特性,可以确定合适的井网布置、钻井方式和开采技术,提高采收率,降低开发成本。
3. 岩石物理实验与数值模拟利用岩石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低渗透油藏储层分级评价方法及应用发布时间:2022-03-24T03:07:30.27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9月25期作者:张文瑞[导读]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迅速。
对于低渗透油井来说,在我国油井工程较多。
张文瑞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第一采油厂 300280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迅速。
对于低渗透油井来说,在我国油井工程较多。
相关研究表明:在传统模式下,是将渗透率作为主要的评价方法,主要对中、高渗透油藏开发储层进行评价;但是,此类评价方法和低渗透油藏的单井产量并无显著的联系性。
通过对低渗透油藏储层进行评价分析,可以对其表征参数进行了解,从而为石油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此,本课题针对“低渗透油藏储层分级评价方法及应用”进行分析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储层;分级评价方法;应用随着低渗透石油储量的逐渐增加,其占总资源的一半以上,该资源逐渐成为新区产能建设与油田生产的主体,通过对石油资源进行优质储量筛选,并制定出相关开发利用规划方案,引进科学技术,以便充分发挥出石油能源的作用。
1.低渗透油藏基本现状1.1低渗透原油储量分布广阔,开发对象日趋复杂在我国石油工业中,低渗透油田的勘探开发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性地位,目前低渗透油藏已成为其储量接替和新建产能的重要来源。
低渗透原油储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辽松、鄂尔多斯、准噶尔、渤海湾为主,低渗透砂岩油藏占主要部分,如大庆外围、长庆和吉林等,也还有一些砂砾岩油藏和火山岩油藏,如新疆的三塘湖、华北的乌里亚斯太油田。
通过近二十多年的矿场实践和科技攻关,在辽松、鄂尔多斯等盆地,低渗透砂岩油藏实现了大规模的有效经济开发,是目前上产和稳产的主战场。
1.2低渗透油藏开发依旧存在不足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在通过“十五”期间的攻关,取得长足进步,依然面临着储层物性越来越差、开发对象越来越复杂、储层评价标准不能满足现有储层渗流特征及科学分类要求、有效开发的井网适应性不足、多井低产、压后增产有效期短、有效能量补充难度大等难题,迫切需要以提高单井产量与稳产期、动用程度及采收率为核心,在有效储层分类评价、开发井网优化、有效能量补充、低伤害高效改造等方面开展攻关研究。
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研究一、引言低渗透砂岩储层是指储层渗透率较低的砂岩储层,一般渗透率小于0.1md。
由于渗透率低,传统的原油开采技术通常无法有效开发这类储层,因此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储层岩性特征、渗透率分布规律、成因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有效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储层岩性特征1. 岩石组成低渗透砂岩储层通常由石英、长石、云母、伊利石等矿物组成,其中石英矿物含量较高,占据储层的主体成分。
2. 孔隙结构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晶间孔、晶内孔、溶孔等。
溶孔是储层中最主要的孔隙类型,其分布不均匀,对岩石的孔隙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 孔隙连接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连接性较差,孔隙之间的连接通道相对较少,这导致了储层的渗透率较低。
三、渗透率分布规律1. 渗透率非均质性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透率分布通常呈现出非均质性特征,存在明显的垂向和平面上的变化。
在同一水平层面上,不同井段的渗透率有时相差甚远。
2. 渗透率分布规律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透率分布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岩石孔隙结构、岩性组成、构造对孔隙结构的影响以及成岩作用等。
渗透率分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四、成因分析1. 地质构造低渗透砂岩储层通常受到多期次的构造变形作用,包括褶皱、断裂、隆起等。
地质构造对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率具有重要影响,构造对储层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2. 成岩作用低渗透砂岩储层经历了多期次的成岩作用,其中包括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
这些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率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油气充注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油气充注是影响储层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油气充注会改变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率,因此对开发潜力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五、总结低渗透砂岩储层具有复杂的岩性特征、非均质的渗透率分布规律和多种成因影响。
在实际开发中,需要综合考虑储层的这些特点,采用合适的开发技术和方法,才能有效开发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潜力。
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是指储层渗透率较低的砂岩储层,通常渗透率小于0.1毫达西(mD)。
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低渗透砂岩储层具有较差的裂缝连通性和较低的油气水储量,勘探难度大,开发效果低等特点。
为了更好地开发这一类砂岩储层,需要对其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渗透特征: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透率较低,油气在砂岩中的渗流受到一定的限制。
其主要表现为渗透率低、孔隙度小、渗透能力差等特点。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度通常在10%以下,孔隙结构复杂,包括单一孔隙、连通孔隙、非连通孔隙等。
由于孔隙度小,渗透能力差,油气在储层中的埋藏形式多为吸附态和准稳态。
二、岩石力学特征:低渗透砂岩储层通常含有一定的岩石力学特征,如岩石强度、弹性模量等。
砂岩储层的特点是脆性大,易发生裂缝、塌陷等问题。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力学性质通常通过岩石力学试验来确定,如弹性模量试验、抗折强度试验等。
了解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力学特征对储层的开发和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是指砂岩中的孔隙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储层孔隙结构的复杂性直接影响着储层的渗透性和连通性。
通常,孔隙结构可以分为连通孔隙、非连通孔隙和孔喉孔隙等。
连通孔隙是指储层中孔隙直接连通,油气能够自由流动的孔隙;非连通孔隙是指孔隙之间不连通,油气不能自由流动的孔隙;孔喉孔隙是指储层中连接非连通孔隙与连通孔隙的狭窄孔隙管道。
了解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有助于评价储层的渗流性能和开发潜力。
四、测井特征:测井是研究储层特征的重要方法。
低渗透砂岩储层常用的测井方法包括自然伽马测井、密度测井、声波测井等。
自然伽马测井可以用来判断储层的颗粒含量和裂缝程度;密度测井可以用来计算储层的孔隙度;声波测井可以用来计算储层的渗透率和岩石弹性模量等。
测井数据的分析可以提供储层的详细信息,为储层的评价和开发提供依据。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征主要包括渗透特征、岩石力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和测井特征。
论低渗透储层评价研究
储层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对地质储层做出符合地质实况的分类与评价。
目前研究主要倾向于优选储层评价参数,利用各种地质学方法、数学方法对储层进行综合划分,研究不同类型的储层与油藏分布的关系。
其中,常用的参数有: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有效厚度钻井率、喉道中值半径、泥质含量、变异系数及储能丰度、含水饱和度等。
标签:储层评价;油田开发;油藏工程
1 引言
储层分类评价是油田开发、油藏工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对提高开发效果与开发水平以及实现油田的科学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对储层评价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基于经石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PSC)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执行标准》,这一标准为我国石油储层,特别是中高渗透储层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现有油气开发实践表明,注水保持油气藏能量,压裂改造油气层及注气等技术是目前开发低渗透油气藏的主要技术手段。
但是根据近年来的开发经验得出,用常规的评价方法评价低渗透油气藏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主要是由于低渗透储层在储层特征和渗流规律等方面均不同于中高渗透储层,所以常规评价参数对低渗透储层的这些特殊性考虑的少,使得储层分类评价效果变差,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有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低渗透储层的特征,从而做出更好的评价。
目前,各研究区受资料状况、地质特征以及研究目标等的影响,关于储层评价方法的研究还没有建立公认的、规范的评价标准,且不同地区的评价标准差异较大,这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引用十分不利。
国内多数研究者真正将地质成因定性分析和数学统计定量运算紧密结合起来的研究实例也不多,且在储层评价方法的研究中,关于评价参数的选择问题,至今仍缺乏公认有效的评价标准。
故基于国家石油战略方面的考虑,对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储层评价方法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认识活动,我们进行评价时要依据一定的指标,但由于影响事物的因素多而复杂,且每一指标仅在某一方面反映研究问题的性质,若是仅根据单一指标去判断一个事物的好与坏,其评价效果很可能会偏离实际。
因此,需要综合能够反映事物特征的多个信息去进行评价,即所谓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数学法在储层综合评价中已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并产生了适用于对定性指标进行综合评判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随后,由20世纪70年代末到80
年代初,又产生了多种应用广泛的储层评价方法,如:数据包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
二十世纪80 年代中期,人们又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与灰色系统理论应用到了综合评价中,此外,其他活跃的方法还有: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不确定分析法等。
目前,综合评价方法已越来越多,但是因为每种方法的出发点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以及使用的对象也不同,因此,会导致其结果也有差别,因此,在综合评价之前,必须先分析它们的特点,考证它们的适用性,从众多方法中选择出最适合的评价方法进行研究。
聚类分析法也被称为点群分析法,属于数学方法中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为目前储层分类评价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将地质成因定性分析和聚类算法定量分类紧密结合。
但不足之处是需要在分类过程中不断调整参数的选择、不同参数的权重,工作量较大。
层次分析法是应用简单的数学工具结合运筹学思想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并按隶属关系分组形成层次结构,通过综合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在系统中的作用来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分形几何法是用分数维度的视角和数学方法来描述和研究一个客观事物。
利用分形几何学的基本原理计算了博格达山前带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分形下限,讨论了分形几何学在博格达山前带侏罗系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该方法要求研究对象有自相似性和自反演性,并且研究者要有一定的计算机与数学基础。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根据因素间时间序列曲线的相似程度,来研究、分析事物之间关联性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对参数的等级标准划分极其严格,故精度值要深入研究。
权重分析法是将研究对象的全部原始变量的有关信息进行集中分析,确定不同因子的权重及相应的评价标准。
权重分析法适用于基础资料丰富的研究区,且要求研究者经验丰富。
模糊数学法可以克服常规油气性和其优劣程度评价过程中的很多不确定因素带来的不便,从而更加客观的评价储层。
运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对河流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
该方法也是适用于研究资料较丰富的地区。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属于智能优化算法,它利用大量已知的学习样本集,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并且建成网络,实现对储层的描述及评价。
利用计算机手段来构建地质模型,研究不同开发环境中儲层参数的变化和规律,对预测储层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测井储层评价进行了研究。
这种方法客观性较强、人为因素影响较小、省时、更准确。
地质经验法与各种测井方法均适用于研究较成熟的老区,但这两种方法受成本和地质条件的限制,均较难推广。
目前的研究方法大多运用于中、高渗透储层的评价,对于低渗透储层而言,其评价研究相对不足,同时由于实测资料和方法存在的误差,其结果的准确性(即算法稳定性)也没有考虑,客观因素影响较大。
3 结束语
本次研究根据研究区的储层特征,目的是分析模糊数学法与聚类分析法在该区的应用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所建立的评价体系是否在其他低渗透区域也具有普遍适用性。
由于模糊数学法在进行储层评价工作时,关于所选特征参数的权重分配是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但其评价标准对研究者的工作经验要求较苛刻,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聚类分析法属于数学方法中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虽应用已较广泛,但仍没有普遍应用于低渗透储层评价中,本次研究将基于数据挖掘中的聚类思想,对比分析不同聚类算法的应用效果,选出最适合的方法进行该区的储层综合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昌,周肖,寿建峰.FMI 测井技术在川东北地区碳酸盐岩溶孔溶洞型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海相油气地质,2010,15(3):59-64.
[2] 谢俊,孟宁宁,于江涛.长春岭地区泉四段储层敏感性伤害评价[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4):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