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赤壁赋 教案-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
追谥文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念奴娇》河。
散文方面,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世称“三苏”;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3.相关知识(1)文体知识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鸿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赋、格律严谨的律赋,至中唐以后,赋开始向散文化发展,杜牧的《阿房宫赋》可称滥觞,欧阳修的《秋声赋》已趋向成熟,苏轼以横溢的才华和杰出的创造力,进一步兼取古文和赋的优点,用写散文的手法作赋,他撰写的前后两篇《赤壁赋》自由流畅,似诗如画,蕴含深邃的哲理,把散文赋的写作技巧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2)文化常识既望,阴历每月十六日;望,阴历每月十五日;朔,阴历每月初一;晦,阴历每月的末一天。
伏尔泰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缺点和错误,让我们互相原谅彼此的愚蠢,这是自然的第一法则。
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的胸怀。
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举酒属.客( ) 溯.流光( )遨.游( ) 万顷.( )壬戌.( ) 冯.虚御风( )倚歌而和.之( ) 桂棹.( )嫠.妇( ) 山川相缪.( )愀.然( ) 旌.旗蔽空( )渔樵.( ) 扁.舟( )匏.樽( ) 无尽藏.( )洗盏更酌.( ) 江渚.( )枕藉.( ) 酾.酒临江( )答案:zhǔsùáo qǐng xūpíng hèzhào líliáo qiǎo jīng qiáo piān páo zàng zhuózhǔjièshī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赤壁赋课题赤壁赋设计教师授课教师时间课型新授课课时5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关于“赋”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3.熟读成诵,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4.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旷达风貌之下满腔的悲愤。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重点难点重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教法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目标定向:1、了解关于“赋”的文学常识;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并能够正确识别出四六骈句;2、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做到知人论世。
3、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学案导学:教师导入(2分钟)确定目标(1分钟)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三、自学指导(一)、背景材料关于“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它以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始有定名,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赋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
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
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学习目标①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
②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③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用法、文言句式的特点。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3、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赋”与《赤壁赋》的知识赋,始于汉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铺采摛文”指赋中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事物,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要有所依托不能无病呻吟,要体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
汉代有名的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等。
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富瞻的,称为大赋;到了六朝讲究对仗工稳,字句整饰,叫做律赋;宋代则突破声律的限制,挥洒自如,具有灵活性,叫做文赋。
苏轼的这篇《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融诗、赋、文一体,或描写、或叙述、或抒情、或议论,都能做到自然和谐统一。
二、字词句梳理1、通假字:①举酒属客属——嘱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③山川相缪缪——缭④举匏樽以相属属——嘱2、活用词: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②顺流而东也东:东去(名作动)③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3、特殊句式: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②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③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⑤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4、成语: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三、诵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抽读。
《赤壁赋》教案教材分析:《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名篇,作者借赤壁之游,以主客问答之式,阐述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升华,是苏轼思想成熟的标志。
其中,乐悲喜的情感线索,景情理的有机结合,文赋的自由华美,意旨的旷达高远,苏子自身儒道佛的矛盾统一,均是教学可涉足之处。
教学目标:1. 诵读、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 通过探讨和了解“月”这一古典传统意象,理清作者文中的情感线索。
3. 理解作者泛舟赤壁所引发的情思及作者旷达的情怀,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坎坷。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教学设计:在安排学生早自习预习,排查词句疏通的基础上,结合高一学生文言基础薄弱和此文赋辞采华美,音韵和谐,境界高远的特点,本人决定重读轻解,以读贯穿全文教学,让学生从语气节奏中领会意旨,提高审美。
另外,略去繁杂的背景,知识点,不求面面俱到,只以一个“月”字串起全文,解读本文,解读苏子,解读“月”千古年来在文人士大夫心中的传统审美与积淀,感悟与思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 导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当一轮明月映照千古,世间众生的浮想联翩,心有所寄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歇过,让我们回忆一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思念的流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是寂寞的彷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历史的沧桑,“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友情的颂扬;“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含蓄的浪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隐者的低唱……公元1082年农历七月十六,就有一轮明月悬江临风,勾起了一位失意文人的千种情思,尔后他大笔一挥,便有了这篇千古绝唱《赤壁赋》。
二.伴乐范读结合自己编辑的背景音乐,以情感表现明显的旋律和朗诵,给予学生关于赤壁赋的第一感受,着重注意一下月在文章中的出现。
三.正文解读1. 全班朗读第一段前两行及最后一段,找出本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时间:元丰五年农历七月十六(从黄昏到晨曦)地点:赤壁之下,长江之上人物:苏子众客事件:泛舟游赏把酒临风以诗会友主客答辩2. 找出1.2自然段中关于“月”的描写,这样的月给了你什么感觉?明确:“诵明月之诗”“于是饮酒乐甚”“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出月出皎兮①,佼人僚兮②。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本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2、通过研读来体悟作者儒释道的复杂思想。
3、学习苏轼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导入设计:大家都吃过一道很著名的菜“东坡肉”,相传是苏东坡被贬时研制的,在被贬黄州期间他还写下了《猪肉颂》教大家怎么来制作“东坡肉”。
在惠州的时候他写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吃货东坡”;第三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又看到了一个“豪放东坡”,东坡在你的眼里是个怎样的人呢?教学过程:一、苏东坡简介: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四大书法家”。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对苏东坡这样描述:“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为什么苏东坡会让人觉得“亲切而温暖”呢?什么人会让你感觉“亲切而温暖”?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才会让你觉得亲切。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苏东坡怎么在《赤壁赋》中体现的他的“温暖而亲切”的?二、整体感知: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乐甚愀然喜而笑三、细读文本:(一)1、第一段“乐在何处”明确:良辰:七月既望美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概括: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3、积累文言词语【学习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乐极生悲——《兰亭集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滕王阁序》苏轼?二、解题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1)(虽然)才高八斗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2)(但是)仕途坎坷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3)(却仍)豁达开朗苏堤(工程师)、东坡肉(美食家)、荔枝(贪吃者)、竹子(心高洁)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
2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从文中找出体现他们心情的词?乐——悲——乐三、走入文本,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1、检查预习,正音壬戌(rénū)举酒属客(hǔ)歌窈窕(ǎo tiǎo)之章冯(íng)虚御风桂棹(hào)歌而和之(ǐhè)愀然(qiǎo)舳舻(húú)山川相缪(iáo)酾酒(hī)横槊(huò)樵(qiáo)江渚(hǔ)匏樽(áoūn)蜉蝣(fúóu)扁舟(īan)扣舷(ián)狼藉(í)枕藉(iè)嫠妇(í)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是造物者之无尽藏(àng)少(hǎo)焉2、赤壁之景景:月出之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之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赤壁赋》的诗歌史背景、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分析文中的意象、意境、意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技能目标:通过诗歌解读训练,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独立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爱好文学,理解历史文物的传承与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品质。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赤壁赋》的诗歌史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分析《赤壁赋》的意象、意境、意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结合历史时代、社会现象、文学形式,深度解读《赤壁赋》的意蕴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读解+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询问学生:对于《赤壁赋》有何了解?了解书名、作者、体裁、历史背景等基础知识。
2. 小组互动:学生分组交流,思考诗歌解读的目的和方法,并分享个人的文学鉴赏体验和感悟。
【Step 2】解读文本1. 讲授文本的诗歌史背景和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赤壁赋》的基本情节和特点。
2. 讲解文本的主题、意象、意境、意义,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诗歌的含义与内涵。
3. 细读文本,逐行分析,强化对古汉语音韵的理解和体味。
【Step 3】鉴赏诗歌1. 用对比、题意分析、意象引申等方法,阐述诗歌的含义和表现方式,展开探究互动交流。
2. 练习口头表达,训练学生独立撰写诗歌解读、创作评论和鉴赏理解的能力。
3. 借助多媒体和图片,展示赤壁风景和诗歌名句,凸显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Step 4】课堂练习1. 运用《赤壁赋》的诗句,在课堂上进行词汇搭配训练和语法应用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在文中寻找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表现气氛,并提出提问以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Step 5】课堂总结1. 对《赤壁赋》的阅读点滴和体会,各小组进行总结分享,交流学习心得和感受体会。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9课《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9课《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辑整理: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三、自学指导 (一)、背景材料关于“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它以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始有定名,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赋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
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
(二)、作者及背景: 文学常识: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宋代欧阳修领导的复兴古文运动的主将。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
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诗作成就:“苏黄”;词作成就:“苏辛” 。
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学生阅读背景材料,筛选重要信息,记忆。
赤壁赋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主客情感变化的过程。
2.以“月亮”为载体体味苏轼旷达超然的诗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以“月亮”为载体体味苏轼旷达超然的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是一个常见意象,一直备受文人的喜爱,文人借助它,塑造了许多纯美的形象和幽清的意境。
比如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再比如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以明月为载体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二.倾情诵读,涵咏情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上,面对着黄州的山水明月,他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现在,请同学们大声自由诵读,并且勾画出有关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
(乐、愀然、悲、哀)情感变化的思路:乐——悲——喜三.鉴赏诗歌,解读情感【诗情——“乐”之景】汤显祖在《牡丹亭》里有这样的句子——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指出的是我们人生中有“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赤壁泛舟,四美俱全。
下面我们有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第一段,其他的同学勾画出有关“四美”的语句。
提示:良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过渡:这月为人而出,一轮明月缓缓地从东山升起,而这幅美景当中其实也体现了赋文的一些特点。
我们知道赋文既讲究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又具有散文化的抒情性,用比较自由的语言来传情达意。
在这幅美景当中,清风与明月相融,而白露与水色相映,茫茫的江面,茫茫的雾气,浑然一体带给我们旷世之感,下来之后请同学们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这幅美景描绘出来,写在作业本上。
乐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赏心: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小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赤壁之下这幅月色之图非常美丽,所以作者由衷的感叹出一个字——乐。
这样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我们该用怎样的语速语调来朗读呢?——速度要慢,语调要轻松愉悦,那我们一起来。
赤壁赋-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赤壁赋》中的文学意义、历史背景、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2.掌握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及其在《赤壁赋》中的运用;3.使用适当的词汇和语言,对《赤壁赋》进行分析和解读。
能力目标1.通过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言规律和阅读方法;3.提高分析、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赤壁赋》中的真实历史事件和虚构情节;2.掌握文学批评方法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3.能够识别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分析《赤壁赋》中鲜明的个性化风格和时代特色;2.理解文言文中抽象理念的表达方式;3.运用文学知识进行《赤壁赋》的评析和赏析。
3. 教学过程预习(10分钟)先让学生阅读《赤壁赋》,了解故事背景。
导入(10分钟)1.用简短的语言引入《赤壁赋》;2.告诉学生《赤壁赋》写的是哪场战役;3.介绍写作背景,笔者的境遇和心情;4.引领学生感知《赤壁赋》的艺术审美和批评精神。
传授(20分钟)1.分析《赤壁赋》的地理环境和政治背景,解释笔者抒发的民族保卫情感;2.解读《赤壁赋》中诗意的构造与形象的创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3.分析《赤壁赋》中的文学批评,培养学生在文学领域的综合素质。
练习(30分钟)1.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对《赤壁赋》的诗意、文学批评和学术价值方面进行深入探讨;2.挑选代表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和分享;3.老师在旁引导,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知识进行评析,加深对《赤壁赋》的理解。
总结(10分钟)1.收集整理学生的讨论,梳理思路;2.对《赤壁赋》中的文学意义、历史背景、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进行简短总结。
3.对学生讨论的结论进行评价和启示,激发学习兴趣。
4. 总结与反思本课程着重对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赤壁赋》进行了详细探讨,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文化、艺术背景,提升了学生在文学领域的批判性分析、综合性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