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
- 格式:docx
- 大小:37.67 KB
- 文档页数:4
次数实施时间422011年6月20日412011年5月18日402011年4月21日392011年3月25日382011年2月24日372011年1月20日362010年12月20日352010年11月29日342010年11月16日2010年10月11日332010年5月10日322010年2月25日312010年1月18日302008年12月25日292008年12月5日282008年10月15日272008年9月25日262008年6月7日252008年5月20日242008年4月25日232008年3月18日222008年1月25日212007年12月25日202007年11月26日192007年10月25日182007年9月25日172007年8月15日162007年6月5日152007年5月15日142007年4月16日132007年2月25日122007年1月15日112006年11月15日102006年8月15日92006年7月5日82004年4月25日72003年9月21日61999年11月21日51998年3月21日41988年9月387年285年184年调整内容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21.5%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21%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20.5%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20%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9.5%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9%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8.5%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8%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7.5%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7.5%,仅对四大国有银行和招商、民生6家银行执行两个月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7%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6.5%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6%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5.5%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6%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7%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7.5%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7.5%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6.5%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6%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5.5%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5.0%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4.5%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3.5%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3.0%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2.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2%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1.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1%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0.5%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0%存款准备金率调至9.5%存款准备金率调至9%存款准备金率调至8.5%存款准备金率调至8%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调至7%存款准备金率调到6%存款准备金从13%下调到8%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上调为13%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从10%上调为12%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8%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7.5%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7%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6.5%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6%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5.5%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5%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4.5%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4%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不调整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不调整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不调整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3.5%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4%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6%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6.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在面临国内外不同经济形势时,多次以其为重要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整。
本文介绍历史上和现在正在进行的多次有代表性的存款准备金工具运用机器政策效应。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通货膨胀刺激经济一、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1984年国家将商业银行的职能剥离出去成立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职的中央银行。
为让人民银行掌握相当的信贷资金,以行使调整社会信用结构的职能,我国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按存款种类核定了工农中3 个国家专业银行的一般存款缴存比例,实行差别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
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专业银行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即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专业银行。
过高的法定准备金率造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资金自求不能平衡的问题。
二、1985年至1997年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中央银行改变了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一律调整为10%。
这是自1984年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的第一次调整。
1987 年,为了集中资金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项目,中国人民银行将准备金比率上调2 个百分点。
1988 年,由于价格的全面放开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我国出现了改革以来较为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于是央行又进一步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3%。
这次调整起到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自此以后,考虑到调整准备金的影响较大且剧烈,同时准备金率已经较高,直到1997 年未再作调整。
三、1998年至2003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确保经济发展,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进而演变成为一场席卷全亚洲的金融危机。
银行存款准备金缴存工作及会计业务开展情况报告|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影响存款准备金缴存工作及会计业务开展情况报告2016年,我行在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及主发起行指导下,认真有序开展准备金缴存、会计核算等工作,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存款准备金缴存工作(一)完善规章制度,规范业务流程为进一步规范我行存款准备金、财政性存款缴存工作,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实施平均法考核存款准备金的通知》要求,我行制定《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交存内控管理》办法,明确人民银行存款准备**均法考核要求。
(二)职责和人员分工我行目前存款准备金数据的计算由我行财务部人员进行计算,由北京管理总部财务部进行审核,审核完毕后由管理总部资金部提前一个工作日向村镇发出上缴或划回指令,我行运营部于指令发出的第二个工作日实际操作存款准备金的上缴及划回工作。
(三)存款准备金数据的计算我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均法考核的通知》(银发[2015]289号),我行在2016年7月15日缴存的存款准备金的考核基数由考核期末时点数调整为考核期内的算数平均数。
存款准备金考核设每日下限,即考核期每日营业终了时,金融机构按法人行存入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日终金额,与上旬内该金融机构一般存款余额的算术平均数之比,可以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幅度应在1个(含)百分点以内。
(四)数据的采集、计算我行根据存款准备金计算的要求,在系统中得出每日试算平衡表,根据试算平衡表上区分出每日应纳入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的存款科目,根据旬内每日的金额计算算术平均数得出该旬应该上缴的存款准备金金额。
同时,我们还开发了一套存款准备金报表,把每日的存款类科目余额都列示出来,再与手工计算的结果,进行比对。
我们实行一人计算,一人复核双人控制的方法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五)计算及采集凭证的归档我行财务部将每旬准备金计算采集凭证交予人行,并另外留存一份复印件,并按顺序装订成册,方便以后查询及外部检查。
银行历年降息情况汇报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银行的利率政策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银行历年来的降息情况进行汇报,以便于大家更好地了解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化趋势。
2016年,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以及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施降息政策。
在这一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五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稳定市场流动性,并逐步降低了贷款利率水平。
这一政策调整对于促进经济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7年,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这一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降息政策,通过适时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018年,受国际贸易摩擦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在这一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多种手段适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定市场预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9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面临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风险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在这一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适时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综上所述,银行历年来的降息情况表明,中国人民银行始终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希望本文对大家了解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化趋势有所帮助。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在存款准备金计划规定的一定期限内,必须依法缴存的存款,它是央行用来调控货币供应量和管理金融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于货币市场利率、流动性和经济稳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历次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
第一篇:1978年至1996年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在这一时期,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多次调整。
首先,1979年11月,中国央行第一次明确规定全国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率为8%。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
接着,1984年9月,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央行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将其从以前的8%调整为10%。
这是我国历史上存款准备金率首次上调。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货币供给压力也逐渐增大。
1990年11月,央行再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将其从10%提高到13%。
这一举措的目的是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
在此之后的几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着通货膨胀的风险。
为了平衡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之间的关系,央行不断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1993年5月,央行进一步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至15%。
1996年1月,中国央行再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将其上调至17%。
这一举措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维护经济的稳定发展。
这也是此时期央行最后一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第二篇:1997年至2021年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自1997年以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多次调整,主要是为了应对国内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的变化。
首先,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央行为了稳定金融市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1998年2月,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从17%降至14.5%。
然而,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波及和国内金融风险的加剧,央行不得不再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1998年8月,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5%。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逐渐恢复稳定并实现快速增长。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2011年01月14日 14:18:1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
存款准备金率数据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2007年到2008年为上升,2008年到2009年初为下降,2009年到2010年末为平稳,而2011年又开始持续上升。
与之相对应的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与它大致相同。
但是可以明显发现市场利率的波动相对存款准备金率来说较小。
同时我们可以看见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在08年6月25日,而市场利率的下降是在同年的9月26日。
再看存款准备金率在10年5月10日上升,而市场利率在同年的10月20日。
这说明市场利率的变化相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来说有一定的滞后性,滞后时间大概在3个月。
调整背景根据m=,可知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成反比,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在2007年到2008年年中,中国当时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状态,而在这是相应的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通货膨胀,央行在这期间不停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以及制造信用度能力下降。
因为货币乘数的下降,社会的流通资金变少,利率上升,投资下降,最后资金流动性下降。
而到2008年后期,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起中国经济不景气。
央行又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来增加货币供应量,最后是社会资金流通量增加,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到了2010年初,中国的经济已经好转而且又有通货膨胀的倾向。
央行又开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
直到现在存款准备金率还没下降的现象,并且以21.5%处于历史最高峰。
说明现在通货膨胀十分严重,cpI十分的高。
调整的利弊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先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信用制造能力,再影响社会货币供应量,最后影响社会经济情况。
有利方面1. 从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不断出现通货膨胀显现,存款准备金率抑制了其恶化,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健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2.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因素越来越多,金融风险渐渐变大,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防范金融风险.在2009年的金融风暴中,中国的经济受到影响较小。
3.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能力比较强,可以弥补公开市场业务的不足。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
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
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
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
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
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
一、概述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央行用来控制金融机构放贷规模的重要工具,通过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
接影响到金融体系的资金供给和货币政策的执行,因此备受市场关注。
本文将对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进行汇报,并对其背后的原因和影
响进行深入分析。
二、历年调整情况
1. 2015年: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5年,面对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持续走低的局面,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6000亿元,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 2017年:央行宣布再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2017年,央行再次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次的调整主要是为了缓解中小银行流动性压力,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
3. 2020年:央行宣布将普惠金融公司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至8%
2020年,央行宣布将普惠金融公司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9%下调至8%,以支持普惠金融公司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三、分析与展望
1. 背后原因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往往与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密切相关。
2015
年和2017年的调整主要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缓解流动性压力;而2020年的调整,则是为了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2. 影响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资金供给,对货
币政策的执行和宏观经济的稳定都有重要影响。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
存款准备金率不同,调整对于金融机构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3. 个人观点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央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来影响金
融机构的放贷规模,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
要意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更加审慎和灵活,兼顾各方利益,
以达到更好的调控效果。
总结
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的汇报显示,央行在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需要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支持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
这一举措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都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需更加审慎和灵活。
四、近年来的存款准备金调整趋势
近年来,央行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方面更加注重灵活性和目标性。
除了定期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支持实体经济外,央行还在调整对象和方式上进行了一些创新。
1. 调整对象的拓展
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外,央行还开始关注普惠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2019年,央行首次宣布降低普惠金融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以支持其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体现了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视。
2. 差别化的调整方式
央行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时,更加注重差别化的方式。
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金融机构可能会有不同的调整政策,以便更好地满足各类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
央行还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来应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影响,提高流动性管理和资金利用效率。
3. 支持创新金融业务发展
在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央行还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创新金融业务的支
持力度。
通过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
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
五、展望与建议
展望未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将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差别化。
央行可
能会进一步拓展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象,更加注重支持普惠金融发展
和创新金融业务。
另外,央行还可能进一步完善差别化调整方式,更
好地满足各类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
建议在未来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中,央行可以进一步强化透明度和预
期管理,及时向市场公布调整政策和调整原因,以减少市场预期误差
和波动。
央行还需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以确保存款准备金率调
整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防范市场波动和金融风险。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央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调整对象
和方式上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差别化。
未来,央行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
济的支持力度,并进一步完善调整方式,以更好地满足金融机构的资
金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