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

【摘要】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具有强制性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与否、高低与否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会产生很大影响。[1]准备金率越高,收缩的货币量越大,经济运行可用的资金越小,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反之,则扩大资金的可用量,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发挥作用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为货币乘数,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就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货币乘数。[2]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公众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变动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支出和投资计划,从而保证政策调整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宣告效应”。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宣告效应更直接更有效。[4]

一、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了法律规定。此后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多次调整。

截止至2015年4月26日,一共经历了49次调整,见附表1。

(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 年—1998 年3 月)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初期,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央行重要的筹资工具,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而不是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1984年存款准备金分为三档:企业存款为20%,城镇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而且,当时商业银行准备金还分为两个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账户和备付金账户。但是因为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严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以减少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不利影响。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中央确立了“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经济制度。其实质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所以当时经济改革的核心是市场化,改革最多是放开价格。到了1988年,由于价格放开,商品价格上涨,工资上涨,1988年7月份物价上升幅度已达19.3%,创了历史最高纪录,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实施了紧缩的货币政策。

为了配合紧缩的货币政策,1987年至1988年9月,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3%,同时各商业银行还需再缴存5%的备付金。

但是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对于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十分不利,而且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下央行对于经济的间接调控,因此从1993年开始,央行对存款准备金政策进行改革,使之逐渐向货币政策工具方向转变,而且更加尊重市场的力量而不再是仅由行政决定。

(二)下调阶段(1998 年3 月—2003 年9 月)

1997年夏天,亚洲爆发了罕见的金融危机。在素有“金融强盗”之称的美国金融投机商索罗斯等一帮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自泰国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泻,一蹶不振。而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当时中国没有入世,经济各方面的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并不是很高,一些出口企业和主要依靠东南市场的企业受到重创。当时香港刚回归,国家为了维护香港繁荣稳定而砸入了大量的外汇以维持港币市值,所以国家损失了大量的资金。国内也有很多企业的产品积压,有效需求严重不足,金融行业也持续低迷。

为了解决当时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央行通过制度改革、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配合当时积极的财政政策。

央行于1998年3月对存款准备金制度再次改革,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账户和备付金账户两个账户合而为一,统称存款准备金账户。同时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13%降低至8%,1999年又进一步降至6%,并且恢复了准备金存款原有的支付、清算功能。

这次的制度改革是存款难备金制度一次质的飞跃,说明我国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靠拢。之后的5年(1998-2003)里,存款准备金率都维持在6%的稳定水平。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 年9 月—2008 年9 月)

2003年9月21日起,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7%,但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暂时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变。2004年3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央行宣布自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由7%提高到7.5%。但同时为了支持农业发展,减少农业贷款发放成、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仍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38家银行实行8%的差别准备金率。

此次改革使得存款准备金制度有了监管的功能,因此之后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由过去的低频率大幅度调整变为高频率小幅度调整。并且,因为实行差别准备金率的政策,可以对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调控,调控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中国经济在2006年经历了一场有惊无险的轻度通货膨胀。诱发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粮食价格上涨带动食品价格上涨,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国内投资过热(主要是房地产)导致工业原材料、燃料价格上涨和部分工业品出口价格上涨。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大量外资流入,使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人民币进行对冲操作。为了防止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政府在年中及时采取了适度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主要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紧缩房地产信贷、小幅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基准利率。

不过由于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还没有完全消除,人们普遍担心2007年价格

总水平还会大幅上涨。央行为了降低市场流动性以对抗通货膨胀,从2007年1月起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仅是2007年一年就10次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向从紧。然而2008年的物价水平物价依然保持上涨水平,因此央行逐渐加大货币政策调整力度,存款准备金率一度上涨到17.5%。尽管高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但其对物价水平上涨和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实际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

(四)小幅回调阶段(2008 年9 月—2010 年1 月)

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重,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扩展成为了拐点,为我们国家带来了短暂的通货紧缩。2008年,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国内的经济也产生了衰退现象。大量中小企业由于没有短期资金拆借,许多生产加工企业倒闭,导致失业率很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与投资的拉动,靠内需拉动则是“软肋”。受经济危机影响,股市、楼市低迷,居民财产性收入普遍缩水,就业压力增大,人们可预期收入难以持续增长,因此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增长面临这重重困难。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央行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8年9月到2008年12月,央行连续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到了15.5%的水平。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表明了央行进一步放宽货币及投资增速的政策导向,对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起到了有利的影响。

另外,从2006年开始,大型金融机构与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有了1%-2%的差别,体现了国家对于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扶持和对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的支持。

(五)不断上调阶段(2010 年1 月—2011 年11 月)

2010年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刚刚过去,而政府在经济疲软时投入的4万亿救市资金极大地增加了货币的供给量,对后期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货币供给远远超过经济体的实际货币需求,造成全面的通货膨胀。为此,央行开始转变政策调整方向,从2010年1月到2011年6月连续上调准备金率12次,货币政策转为紧缩。

(六)小幅下调阶段(2011 年12 月至今)

受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经济实体中货币供应量出现问题,GDP增长速度出现连续下降,而且通货膨胀率依然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我国从2011年12月5日起开始不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说明了货币政策由紧缩转变为适度宽松,有助于国内经济增长的稳定。

2014年4月22日,央行宣布从2014年4月25日起,央行宣布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县域农商行、农合行分别执行16%和14%的准备金率,其中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考核达标的县域农商行、农合行分别执行15%和13%的准备金率。

2014年06月9日,央行再次宣布决定从2014年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后的存款准备金率为20%。此外,为鼓励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挥好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及扩大消费等作用,下调其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央行2014年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目的在于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新增或者盘活的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等领域,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体现了央行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下,稳

定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原则。

2015年2月4日,央行宣布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除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央行从去年11月份以来两次下调了基准利率,试图降低企业的贷款成本。

2015年4月19日央行宣布,自2015年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降准措施。最新的降准措施意味着大型金融机构的存准率将降至18.5%。央行表示,自4月20日起对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统一下调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至农信社水平;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执行较同类机构法定水平低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

二、近年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来影响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乘数,以此来调节派生存款总额,进而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冻结流动性,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控制贷款增速,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则有相反的效果。根据传统理论,在货币政策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率是作用效果最强、影响范围最广、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工具种类。[5]

(一)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的制约

由于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操作技术局限以及再贴现市场的客观约束,中央银行只能依赖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三大政策之一的公开市场业务却有一些特有的局限性,首先是操作工具,即政府债券的结构不完善,其次是债券市场结构的不完善,这将大大影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所以我国只有选择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宏观经济。

(二)上调:回收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

2010年1月到2011年6月连续上调准备金率12次,货币政策转为紧缩,是因为我国物价涨势凶猛,普通老百姓叫苦不迭,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越来越突出的一个问题,这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稳定和谐,因此抑制通货膨胀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国宏观调控工作的中心。引起通货膨胀最根本的原因是货币发行过量,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3]我国金融体系中流动性过剩,银行超额准备较多,又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而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控制银行的信贷规模,缩小货币乘数,减少货币的供应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是中央银行回收流动性的有效操作工具。

(三)下调:保证流动性合理充裕

2015年4月20日的这次大力度降准的动因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黯淡,经济下行幅度逼近政府底线引起决策层一定程度的恐慌,总理宏观经济政策基调从“保定力”让位于“保增长”;二是万亿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箭在弦上,如果没有央行流动性配套支持措施,利率债和货币市场利率预计存在失控风险。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外贸低位运行,美元预期走强,使得过去长期充当基础货币主要投放方式的外汇占款明显减少,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偏低。由此造成的流动性缺口,仅靠日常公开市场操作难以有效弥补,这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面偏紧,影响了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当前不仅外汇占款出现趋

势性下降,而且银行存款增长也出现明显放缓,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需要及时降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本周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表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在上升,中国需为面对更大的经济困境做好准备。需要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守住稳增长、保就业、促改革的基本盘。

(四)防范金融风险

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和资本充足要求创建目的之一都是防范金融风险,存款准备金制度一定程度上兼具资本充足和存款保险的职能,因而是我国当前较为有效的可选工具。

(五)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选定的便于调控,具有传导性的金融变量,其选择的标准是: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等。我国的金融市场起步较晚,金融创新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而货币供应量有较强的可测性,并且与我国经济发展关系紧密,从1996 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一直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因此存款准备金政策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仍然是有效的。

三、政策建议

1.继续坚持准备金政策成为我国常用的调控手段之一

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央行能够冻结更多准备金存款。通过准备金率的调整来引导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进而影响其持有的超额储备,最终通过乘数效应抑制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将货币供给增速保持在合理水平。虽然商业银行会通过降低超储率来部分抵消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要发挥的紧缩作用,但即使如此,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仍然对贷款增长率、货币供给增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认为该政策有效。

2.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以配合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施

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在2009 年之前均保持着较高的超储率,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效果往往会被商业银行降低超储率行为部分抵消,因此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更大的政策意义在于冻结因外汇占款增加而增多的准备存款。例如2011 年后准备金政策的紧缩效果更强,因此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在冻结新增的基础货币之余还能够对货币市场甚至资本市场产生明显影响,推动市场利率的稳步上涨。货币当局应该加强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使用以引导利率与货币供给的合理变动;此外,近几年多次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已经为央行实施差别准备金政策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在政策预期的共同作用下,差别准备金政策的效果将更为精准。同时应针对性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定向央票、逆回购及窗口指导,或灵活地运用存贷款基准利率等一些数量型货币工具。

3.强化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宣告效应,提高政策透明度

从实践来看,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越来越借助于货币政策的预期引导功能。因此,应当适时地通过新闻发布会、政策报告、官员表态、统计月报等告示活动,及时、充分和准确地传达政策意图,提高金融机构和社会对货币政策的预期水平和反应水平。

4.准备金计算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以10日平均存款余额为提取基础

我国准备金制度的计算方法是对所有存款根据期末余额按统一比率计算,西方国家对准备金的计算一般根据平均余额计算,而我国是按期末(月或旬)余额计算,不尽合理。消除按时点计提的方法.可杜绝各商业银行在每旬末将存款余额人为压低.使缴存的准备金失实的现象发生。而按10日平均余额计提的准备金大体能与每天的存款余额联系起来.计算结果真实.保证准备金的提取对整个计算期存款余额的控制。同时.央行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对货币供应量的计算也相对准确,从而增强央行的调控力度.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5.按存款的期限确定存款准备金率

西方国家一般是根据存款流动性和金融机构自身的状况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即不同的存款类型。不同规模的存款机构,实行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如活期存款的流动性高于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因而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要高于定期和储蓄存款。而我国对存款的期限结构和流动性不加以区别.统一缴纳相同比率的准备金率.这不利于鼓励商业银行根据存款的性质与期限进行有效的资产负债匹配。现阶段可以加大对短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按存款期限实行差别准备金率。按存款的期限确定存款准备金率,对活期存款1年以下的存款实行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以抑制其派生能力;对定期存款或1年以上的存款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使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以较小的成本取得较好的调控效果。

多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对当前的投资和信贷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如人们预期的那么明显。导致我国当前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鉴于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以及国内外金融市场形势的整体变化,央行必须灵活运用政策组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为了控制流动性,可以选择在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同时升值、加息这一政策组合。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对于稳定物价、扩大对外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着积极意义。人民币对外升值,有利于提高出口商品成本、降低进口商品价格,从而改善国际收支顺差,减轻我国被动增发人民币以维持高额外汇储备的压力,减少基础货币投放,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加息也有助于降低通胀压力,同时可以化解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风险。最近几年,银行表外资产交易大幅增加、存款减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银行利率太低,如果这种低利率继续维持下去,容易导致银行信贷明显萎缩,引发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陈方亮.从银行视角浅析存款准备金率变动价.中国证券期货.2013(05)

2.任康钰.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理论分析和现实观察.武汉金融.2012(5)

3.陆岷峰;高攀.我国近十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回顾与展望--基于阶段性视角的分析.财经

科学.2011(04)

4.陈彦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频繁变动对广义货币乘数的影响.金融经济.2009(8)

5.张迎春.近年我国频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经济学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1)

附表1

存款准备金率表

1. 存款准备金率表: 存款准备金率表:TQ_RT_DRRATIO From : 市场风险项目组 注1:1-法定存款准备金 , 2-超额存款准备金 注2:CNY-人民币 注3:1-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 , 2-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 , 3-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 4-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 注4:0-否 , 1-是 第1页

数据示例 select drrtype, cur, applyobject, drrratio, adjustrange from tq_rt_drratio where valenddate = '19000101'and isvalid = '1' ratio : 比,比率,系数 drrtype cur applyobject drrratio adjustrange --------------------- -------- ----------- 1CNY120.0000-0.5000 1CNY218.0000-0.5000 1CNY414.0000-0.5000 1CNY516.0000-2.0000 存款准备金率 From : 百度文库 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存在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 ratio)。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2011年6月14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12月,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12年2月,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下调,专家称预计年内存款准备金率或下调2至4次。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RDR,即RMB deposit-reserve ratio,全称为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交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这一部分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这个比例越高,执行的紧缩政策力越大。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 增长: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少,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就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和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存款,就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万元。 制度: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利

中国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表

次调整幅 数时间调整前调整后 调整机构与 原因 度 央行按存款 种类规定法 定 存款准备金 1 84 年 率: 企业存款 20% 农村存款 25% 储蓄存款 40% 央行将法定企业存 款20% 农村存存款准备金 2 85 年款 25% 率 储蓄存款 40% 统一调整为1 0% 3 87 年10% 12% 2% 4 88 年 9 月12% 13% 1% 5 98 年 03 月 2 13% 8% -5% 1 日 6 99 年 11 月 2 8% 6% -2% 1 日 7 03 年 09 月 2 6% 7% 1% 1 日 8 04 年 04 月 2 7% 7.5% 0.5% 5 日 9 06 年 07 月 0 7.5% 8% 0.5% 5 日 10 06 年 08 月 1 8% 8.5% 0.5% 5 日

11 06 年 11 月 1 8.5% 9% 0.5% 5 日

1207年01月1 9.5% 0.5 % 9% 5 日 1307年02月2 10% 0.5 % 9.5% 5 日 1407年04月1 10.5% 0.5 % 10% 6 日 1507年05月1 11% 0.5 % 10.5% 5 日 1607年06月0 11.5% 0.5 % 11% 5 日 1707年08月1 12% 0.5 % 11.5% 5 日 1807年09月2 12.5% 0.5 % 12% 5 日 1907年10月2 13% 0.5 % 12.5% 5 日 2007年11月2 13.5% 0.5 % 13% 6 日 2107年12月2 14.5% 1% 13.5% 5 日 2208年01月2 15% 0.5 % 14.5% 5 日 2308年03月2 15.5% 0.5 % 15% 5 日 2408年04月2 16% 0.5 % 15.5% 5 日 2508年05月2 16.5% 0.5 % 16% 0 日

存款准备金历史调整一览表

视频手机《财经网》 《财经网》文章排行 编辑推荐 热点文章 最新点评 新闻评论IBM 特别呈现 中小企业转型 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中国存款准备金率6月20日起上调0.5个百分点持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紧缩效应显现准备金上缴恐慌转瞬即逝如何看待央行年内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上调准备金率不过是对冲热钱 28 2008年10月1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00% -0.5(中小金融机构)16.50%16.00%-0.5272008年09月2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50%-(中小金融机构)17.50% 16.50%-1262008年06月07日 16.50%17.50%1252008年 05月20日16%16.50%0.50 242008年04月25日15.50%16%0.50232008年03月18日15%15.50%0.50222008年01月25日14.50%15%0.50212007年12月25日13.50%14.50%1202007年11月26日13%13.50%0.50192007年10月25日12.50%13%0.50182007年09月25日12%12.50%0.50172007年08月15日11.50%12%0.50162007年06月05日11%11.50%0.50152007年05月15日10.50%11%0.50142007年04月16日10%10.50%0.50132007年02月25日9.50%10%0.50122007年01月15日9%9.50%0.50112006年11月15日8.50%9%0.50102006年08月15日8%8.50%0.5092006年07月5日7.50%8%0.5082004年04月25日7%7.50%0.5072003年09月21日6%7%161999年11月21日8%6%-251998年03月21日13%8%-541988年09月 12%13%1387年10% 12%22 85年 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 调整为10% - - 1 84年 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 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 *注:财务公司准备金率不与小型金融机构一致,调整后准备金率为12%。 【作者:【《财经》综合报道】 】 (责任编辑:吕强) 上一篇: 渤海银行太原分行挪用储户存款放贷下一篇: 中资银行“点心债”供需两旺 更多关于 准备金 的新闻 专题报道 中国多地出现电荒 博鳌亚洲论坛中东起火 油价动荡 日本发生九级特大地震北京打响人口调控战 欺诈的代价 食品添加剂沉疴 社评:核电还应发展 风险必须可控 日本经济有限阵痛 双汇“瘦肉精”风波 打印推荐收藏RSS 单页阅读告诉《财经网》 分享

近二十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表

1984年-2015年10月24日中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1984年-2015年10月24日中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表 次数调整时间调整前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幅度:百分点 52 2015年10月24日(大型金融机构)18.00% 17.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4.0% 13.50% -0.5 51 2015年9月6日(大型金融机构)18.50% 18% -0.5 (中小金融机构)14.5% 14% -0.5 50 2015年6月28日(中小金融机构)15% 14.5 -0.5 49 2015年4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19.50% 5.00% -1 (中小金融机构) 15.00% -1 48 2015年2月5日(大型金融机构) 19.50% -0.5 (中小金融机构) 16.00% -0.5 47 2014年6月16日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 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 百分点。 -0.5 46 2014年4月25日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 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 -0.5 46 2012年7月18日(大型金融机构)20.50% 20.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7.00% 16.50% -0.5 45 2012年5月18日(大型金融机构)20.50% 20.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7.00% 16.50% -0.5 44 2012年2月24日(大型金融机构)21.00% 20.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7.50% 17.00% -0.5 43 2011年12月5日(大型金融机构)21.50% 21.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8.00% 17.50% -0.5 42 2011年6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21.00% 21.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7.50% 18.00% 0.5 41 2011年5月18日(大型金融机构)20.50% 21.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7.00% 17.50% 0.5 40 2011年4月21日(大型金融机构)20.00% 20.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6.50% 17.00% 0.5 39 2011年3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9.50% 20.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6.00% 16.50% 0.5 38 2011年2月24日(大型金融机构)19.00% 19.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5.50% 16.00% 0.5 37 2011年1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18.50% 19.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5.00% 15.50% 0.5 36 2010年12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18.00% 18.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4.50% 15.00% 0.5 35 2010年11月29日(大型金融机构)17.50% 18.00% 0.5

2014年前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公布时间生效 日期 大型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 消息公布次 日指数涨跌调整前调整后 调整幅 度 调整前调整后 调整幅 度 上证深成 2014年06月09日2014 年06 月16 日 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 商业银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 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后的存款准备金率为 20%。此外,为鼓励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 发挥好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及扩大消费等作用,下调其人民币 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 -- 2014年04月22日2014 年04 月25 日 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 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县域 农商行、农合行分别执行16%和14%的准备金率,其中一定比例 存款投放当地考核达标的县域农商行、农合行分别执行15%和13% 的准备金率。 -0.31% 0.55% 2012年05月12日2012 年05 月18 日 20.50% 20.00% -0.50% 17.00% 16.50% -0.50% -0.59% -1.16% 2012年02月18日2012 年02 月24 日 21.00% 20.50% -0.50% 17.50% 17.00% -0.50% 0.27% 0.01% 2011年11月30日2011 年12 月05 日 21.50% 21.00% -0.50% 18.00% 17.50% -0.50% 2.29% 2.32% 2011年06月14日2011 年06 月20 日 21.00% 21.50% 0.50% 17.50% 18.00% 0.50% -0.90% -0.99% 2011年05月12日2011 年05 月18 日 20.50% 21.00% 0.50% 17.00% 17.50% 0.50% 0.95% 0.70% 2011年04月17日2011 年04 月21 日 20.00% 20.50% 0.50% 16.50% 17.00% 0.50% 0.22% 0.27% 2011年03月182011 年03 月25 19.50% 20.00% 0.50% 16.00% 16.50% 0.50% 0.08% -0.62%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 【摘要】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具有强制性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与否、高低与否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会产生很大影响。[1]准备金率越高,收缩的货币量越大,经济运行可用的资金越小,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反之,则扩大资金的可用量,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发挥作用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为货币乘数,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就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货币乘数。[2]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公众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变动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支出和投资计划,从而保证政策调整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宣告效应”。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宣告效应更直接更有效。[4] 一、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了法律规定。此后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多次调整。 截止至2015年4月26日,一共经历了49次调整,见附表1。 (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 年—1998 年3 月)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初期,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央行重要的筹资工具,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而不是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1984年存款准备金分为三档:企业存款为20%,城镇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而且,当时商业银行准备金还分为两个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账户和备付金账户。但是因为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严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以减少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不利影响。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 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摘要】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具有强制性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与否、高低与否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存款准备 金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会产生很大影响。[1]准备金率越高,收缩的货币量越大,经济运行可用的资金越小,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反之,则扩大资金的可用量,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发挥作用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为货币乘数,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就

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货币乘数。[2]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公众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变动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支出和投资计划,从而保证政策调整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宣告效应”。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宣告效应更直接更有效。[4] 一、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了法律规定。此后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多次调整。 截止至2015年4月26日,一共经历了49次调整,见附表1。 (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 年—1998 年 3 月)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初期,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央行重要的筹资工具,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而不是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1984年存款准备金分为三档:企业存款为20%,城镇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而且,当时商业银行准备金还分为两个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账户和备付金账户。但是因为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严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以减少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不利影响。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

高一政治解读存款准备金率

解读存款准备金率 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要求,央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至14.5%,这是央行年内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那么,什么是存款准备金率呢?它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现行高中政治教材没有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概念,但是很有可能遇到学生问这个问题。下面就此问题做一些介绍。 要理解存款准备金率,首先要理解存款准备金。理解存款准备金得从银行的产生说起。 银行起初只是兑换货币,后来增加新业务,替有钱人保管金银,别人把金银存放在他的保险柜,他给人开张收据,并收取一定的保管费。天长日久,有聪明人看出其中门道,虽然每天都有人存,有人取,但他们的保险柜里,总有些金银处于闲置状态,很少有保险柜被提空的情况。于是兑换商玩起“借鸡下蛋”的把戏,别人每存一笔钱,他们只在手中保留一部分,剩下的则悉数贷出去。被兑换商保留在手里的那部分金银,就是后来的存款准备金。 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并最终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金融制度演进到今天,原来的“副产品”已经成为“拳头产品”,上升到了主要地位。准备金保支付的作用倒不那么显山露水了,因为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渠道越来越宽,应付客户提款,已经不像早期那样过分依赖准备金了。 假设某商业银行接受了一笔原始存款,金额100元,按照20%的准备金比率,银行留下20元的准备金,把剩下的80元贷给一个木匠,木匠把这笔款支付给木材商,木材商又原封不动把它存在银行里。这样,原来100元的原始存款,现在变成了180元。也就是说,当银行把一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的时候,银行创造了货币。借贷程序不会到此为止,银行还会留下20%的准备金,把剩余的64元再贷出去,因此又形成一笔相应的存款……如果这个借贷程序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以至无穷,那么,严格的数学逻辑可以证明,最终将形成500元存款,整整扩张了5倍,正好是20%的倒数。我们把这一倒数称为货币乘数。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是唯一的货币发行者,如果把所有的商业银行看成一个整体,那么任何一笔从外部注入的货币,归根到底都来自于中央银行。这叫做高能货币。因为这些货币一旦注入到商业银行中,就能够通过不断贷出,创造出更多的货币来。就像它们天生具有很高的能量一样。高能货币到底蕴涵多少“能量”,并不取决于它们自身,而是取决于货币乘数,或者说取决于准备金比率。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准备金比率不是20%,而是10%,那么,那100元的原始存款,最终将扩张为1000元,而不是500元。由于准备金比率具有强烈的放大效应,所以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都对准备金规定一个强制的比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必须遵守的最低比率,任何时候低于这个比率,都得及时补足。这样一来,中央银行一手掌握着高能货币,一手掌握着货币乘数,整个货币供应量,也就基本在它的控制之中了。 核反应堆通常令人生畏,但用几根小小的控制棒,就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它的反应速度。这些控制棒,与存款准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后者控制是不是反应堆,而是金融体系中的货币扩张速度。金融体系的紊乱,其破坏力会大大超过一座失控的反应堆。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规定的比率在其吸收的存款总额中提取一定的金额缴存中央银行,并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

以来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 【摘要】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在1984年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的需要,而在央行存放的款项。存款准备金率则是指央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从理论上来说,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存款准备金率微小的变化将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变化,能够迅速达到中央银行的既定目标,同时对经济的冲击也比较大。因此,正确认识我国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 自从我国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近三十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四十五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成为了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 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

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 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 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从2003年9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法定

浅析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影响和意义(一)

浅析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影响和意义(一) 【摘要】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一年内连续10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4.5%,创20余年历史新高。上述动作的指向何在,有说是针对股市,有说是针对房地产,有说是针对国际热钱……笔者就此作一分析。 【关键词】存款储备金率;上调;影响 一、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原因 存款准备金,就是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法律的规定,要求各商业银行按一定的比例将吸收的存款存入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准备金账户,对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发放贷款的行为进行控制。商业银行缴存准备金的比例,就是准备金率。 历史回顾: ·1985年:为克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统一为10%。 ·1987年:为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从10%上调为12%。 ·1988年:为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上调为13%。 ·1998年3月21日: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从13%下调到8%。 ·1999年11月21日:由8%下调到6%。 ·2003年9月21日:由6%调高至7%。 ·2004年4月25日: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其他金融机构仍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 对于为什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明确表示,意在“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中国经济增长及投资贷款增长速度均高于调控目标,宏观政策面临紧缩压力。初步核算,2006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914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4月、5月、6月中国CPI同比增长情况分别是1.2%、1.4%、1.5%,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幅度是1.9%、2.4%、3.5%,原材料、燃料、动力的购进价格是4.9%、5.5%、6.6%,都在逐步上涨。这些数据表明,信贷增长确实过快,但经济数据仍在正常范围,目前只存在潜在过热风险。上调存款准备金,似乎是针对上述数据表达加强调控的态度,相对于实际回收货币的程度来说,具有更为强烈的信号意义。 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影响 (一)对房地产的影响 在市场上加息的呼声很高的情况下,央行选择了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紧缩方式,这种方式直接作用于商业银行,效果更直接也更有效。受准备金率变化影响较大的行业为房地产行业。由于国内信托等其它融资渠道尚在完善及发展中,目前国内房地产行业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仍然较高。据统计,2005年全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57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房地产企业要想获得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其所投入的自有资金不能低于开发项目总投资的30%,按这一比例计算,房地产开发企业所需的资金中70%左右由银行贷款构成,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将增加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成本。此次央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表达了央行继续收缩银根的政策导向,在心理上对房地产业投资将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历年存款准备金率变化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 2011年01月14日 14:18:1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

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从2004年逐步调整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适当调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和优化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向社会传递出政府合理控制投资的政策信号,并在2005年宣布财政政策再次转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之相配合,从2003年起,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适当回收流动性,最终确定“稳中适度从紧”的政策思路。之后5年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提高利率,这些都是紧缩银根的措施,旨在控制货币供应量。 早在去年11月初,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就曾明确表示,货币政策是短期的政策工具,经常会因使命的不同,侧重目标的不同有所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时候是扩张的,有时候是紧缩的,有时候是真正稳健的。要对应不同时期的经济背景,有不同的做法。而这正是对货币政策针对性、灵活性的解读。 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撰文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是指货币政策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它意味着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成为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2010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010年央行一共上调6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股市影响解读 导读: 央行20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准备金率再次突破历史新高达到18.5%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约冻资3500亿元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约冻资3500亿元 12月10日晚间消息,中国人民银行今日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2月20日起上调0.5个百分点,可冻结银行资金约3500亿元。 根据央行数据,金融机构11月底人民币存款余额70.87万亿元。上调0.5个百分点,可冻结银行资金约3500亿元。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今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符合预期,这样一次上调并不构成过度紧缩,从12月来看,财政存款可能要流出上万亿,而目前准备金上调锁定不足4000亿。上调后流动性依然保持着适度状态。"鲁政委表示。 这是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8.5%,成为历史最高点。此前最高点出现在2008年6月存款准备金率为17.5%。

中国人民银行今日宣布,从12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经济走向上看,从去年到今年是从通货紧缩趋势向通货膨胀趋势转化。因此,首先要挡住通胀苗头的压力,特别要注意控制投资的过度扩张。防止大起大落,关键是防止投资的大起。整体经济的大起大落,往往肇因于投资的过度扩张。物价走势的轨迹,也是投资品和生产资料先涨,消费品后涨;终而因供大于求导致双双下跌。我国本轮物价上涨趋势,也是上游产品价格涨幅高于下游产品现在宏观调控当局对于防止通货膨胀压力非常警惕,并为此采取了收缩货币信贷一系列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今年货币供应增幅和新增贷款规模的安排均低于上年实际水平,有助于约束投资过度扩张,控制物价上涨趋势,使CPI同比增幅保持在3%左右。但亦不排除形势发展出现不可预计的不确定因素,显示出现有财政信贷政策调控力度不足,投资规模得不到有效控制,上游产品上涨趋势迅速向下游最终产品传递,引起通胀预期骤升,泡沫性需求(包括对资产的需求和产品的需求)爆发的现象,推动通胀升级 宏观意义来看,此举对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于加强物价的预期管理,对于资产泡沫形成压力起到很好的作用。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带来的政策效应影响:紧缩流通性,控制银行贷款规模。 通胀压力仍大 尽管从食品、原材料价格等的快速上涨,中央的强力限价措施上,人们已经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通胀压力的存在,但是11月通胀数据如此迅疾地突破5%,仍然让分析师们吃了一惊。 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数据显示,11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1%,环比上涨1.1%。1-11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2%,已经突破3%的全年目标。 怎样看待5.1%这个数据?为什么货币政策的回应会如此“低调”?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的分析可以解释部分原因,他认为,12月翘尾因素将下降一个百分点,CPI可能回落到5%以内,11月份CPI同比涨幅(5.1%)将是今年的高点。 但是,这种短暂回落的预期显然还不能完全解除“通胀警报”,目前市场上的研究机构普通预期CPI同比涨幅到明年5-6月间才会真正见顶。安信证券最新发布的策略报告认为,本轮通货膨胀可能延续到2011年中期才会结束。 央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对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旨在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也进一步凸显,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不减。而投资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相应地减缓货币信贷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 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在面临国内外不同经济形势时,多次以其为重要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整。本文介绍历史上和现在正在进行的多次有代表性的存款准备金工具运用机器政策效应。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通货膨胀刺激经济 一、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 1984年国家将商业银行的职能剥离出去成立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职的中央银行。 为让人民银行掌握相当的信贷资金,以行使调整社会信用结构的职能,我国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按存款种类核定了工农中3 个国家专业银行的一般存款缴存比例,实行差别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专业银行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即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专业银行。 过高的法定准备金率造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资金自求不能平衡的问题。 二、1985年至1997年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中央银行改变了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一律调整为10%。这是自1984年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的第一次调整。1987 年,为了集中资金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项目,中国人民银行将准备金比率上调2 个百分点。1988 年,由于价格的全面放开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我国出现了改革以来较为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于是央行又进一步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3%。这次调整起到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自此以后,考虑到调整准备金的影响较大且剧烈,同时准备金率已经较高,直到1997 年未再作调整。 三、1998年至2003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确保经济发展,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进而演变成为一场席卷全亚洲的金融危机。到了1998年,为了避免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经济“硬着陆”,同时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理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关系,增强金融机构资金自求平衡能力,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现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改革。 改革的结果之一是调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为8%;1999年前后,国内又出现了经济发展疲软及通货紧缩的现象,因此99年央行又进一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8%调整至6%。 98和99年的两次下调的主要目的都在于放宽商业银行的资金用途,增加银行的贷款投放,进而刺激经济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两次准备金率下调直接使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得以增加,当时中小金融机构资金紧张的状况得以缓解;而企业也因为银行信贷增加得以实现资金周转的渠道。通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我国货币乘数上升,货币供应量实现了一定的增长,1998 年广义货币(M2)增长了15.34%,而1999 年M2 也增长了14.7%,实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 (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 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 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 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从2003年9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法定存准备 金率提高1个百分点,由6%调高至7%。2004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再次呈现快速增长,部分银行贷款扩张明显。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2005年投资增速仍在比较高位运行,我国继续采取适当收紧政策。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向好,但面临产能释放过快所导致的供给过剩压力,因此央行3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7.5%调整 至9%。2007年出现了GDP增速与CPI涨幅双双创下近十余年最高记录,经济不平衡凸显。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过快,双顺差迫使外汇储备不断膨胀,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贷款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812683691.html,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 作者:孙晔 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24期 【摘要】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在1984年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的需要,而在央行存放的款项。存款准备金率则是指央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从理论上来说,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存款准备金率微小的变化将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变化,能够迅速达到中央银行的既定目标,同时对经济的冲击也比较大。因此,正确认识我国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 自从我国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近三十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四十五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成为了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 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 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过高的存款准备金 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1985 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 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