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国际交流的视野中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程相占教授的治学

在国际交流的视野中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程相占教授的治学

在国际交流的视野中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程相占教授

的治学

9美学学人

程相占教授的学术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中国诗学、文艺美学、生态美学、环境美学、身体美学与生态批评等。要说他建树颇丰、取得成就最大的,当然还是他近来投入精力最大的生态美学。自从他从事生态美学研究以来,不但致力于从学理层面推进生态美学的学科建设,更是从国际交流的视野中努力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提出了一系列标识性概念,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综观程相占教授多年的学术研究,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治学方法,即强烈的学科意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独特的话语创造。

一、强烈的学科意识

严格说来,程相占教授是博士毕业之后才开始从事美学研究的。他的硕士专业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毕业留校时转入文艺学教研室。或许是他这一综合的学术经历,促使他在从事美学研究的时候,具有更为强烈的学科自觉意识。

2001年,无论对山东大学文艺学学科,还是对程相占教授个人都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成立。在中心揭牌仪式暨文艺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上,程相占教授受邀做大会发言。他当时提交的论文是《作为形而中学的文艺美学》。文章从文艺学和美学相比较的角度,突出了文艺美学的独特性,并借鉴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把它命名为形而中学,观点新颖,得到了与会学者的赞扬。同时,他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还着重探讨了美学的学科属性,指出了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存在的误区。他认为:“如果以美学这一学科所产生并成熟于其中的德国古典美学为参照的话,20世纪中国美学在学科定位上出现过严重错位,在主导观念与基本命题上发生过严重离题。”[1]208在他看来,“美学(Aesthetic,直译应该是‘感性学’)并非要研究什么望文生义式的‘美’,它所关注的‘感性’起码有两层意义:一是针对科学理性的

感性,它以非概念的体验的方式出现,展示心灵有别于逻辑思维的另一种功能;二是针对欲望的感性,它以超功利的姿态出现,展现心灵超越欲望的自由需要。”[1]209其实,美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自从鲍姆加滕创立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认同鲍姆加滕的感性学,有的转向艺术哲学,而有的则回到古典美学的思路继续探讨美的哲学。美学被引进到中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美的哲学的思路逐渐占据主导。在这里,程相占教授为什么坚持回到鲍姆加滕的定义上去呢?其实,这其中包含着他对学科定位的独特思考。2003年,他在《“非主流美学”视野中的文艺美学研究》一文中指出:“衡量一个学科存在的依据,最终该学科的学术史意义:它为我们的学术史增添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质言之,它为人类生产了什么有价值的知识。”[2]106也就是说,我们在衡量一个学科的时候,不能离开学术史,只有从学术史的角度才能真正揭示学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美学而言,如果仅仅是美的哲学的话,显然它在柏拉图那个时代就早已存在。那么,鲍姆加滕为什么还要创立一门新的学科呢?显然,它与当时的哲学认识论转向密切相关,其中包含着美学研究思路从客体向主体的转变。从大的时代而言,美学学科的诞生与现代社会有着更为深刻

在国际交流的视野中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程相占教授的治学方法述评

文/周维山

摘要:程相占教授的学术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中国诗学、文艺美学、生态美学、环境美学、身体美学与生态批评等。近年来,他取得突出成就的主要是生态美学研究。综观他多年的学术研究,可以看出,不论他从事哪个领域,都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治学方法,即强烈的学科意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独特的话语创造。也正是由此,程相占教授在从事生态美学研究时,才不断突出生态美学的学科特性,并且在深入阐述中国生态美学与西方环境美学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程相占教授为生态美学量身打造了一系列概念,比如,生态审美、生生本体、文弊、生态智慧C和生态实在论

等。在程相占教授的努力下,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其中,他的3份相关论著已被写入美国《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的“环境美学”辞条。

关键词:程相占;生态美学;中国形态;治学方法

“天人合一”思想孕育下的“生生美学”——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生态美学

“天人合一”思想孕育下的“生生美学”——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生态美学 作者:邓洁宁 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7期 摘要:人类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后,生态文明危机日趋严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 为使人类社会能持续健康发展,最早受到威胁的西方世界提出了“环境美学”等相关概念。改 革开放后,中国文艺美学界也随即提出适合本土“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美学”概念。“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融汇了儒释道各家思想精髓。在“天人合一”思想 孕育下的“生生美学”充分彰显了当代美学新转向——生态美学,它是中国诗性智慧在现代的 复活。随着中西对话的加深,赋予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将发挥自己的优势,带领人类完成自身 救赎历程。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美学;生生;生生美学 1972 年,斯德哥尔摩环境会议召开后,人类开始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时代。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如汹涌的潮水般涌入中国。中国经济发展突飞 猛进,思想文化界也被西化,人们以“洋”为美,丧失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文化自信。在 西方,几百年才出现的工业污染等生态问题,中国在短短的三四十年间就“拥有”了,且对人 类社会的威胁程度不亚于西方。2013年,习近平主席指出: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 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这一倡导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生长环境。在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的指引和奠基下,生态美学将充分 体现异于西方理性智慧的中国原始诗性智慧——“天人合一”,并发挥建设性作用,摒弃原有 理论的“纸上谈兵”弊病,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中国诗性智慧在文明时代的重生——生态美学 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是诗性的智慧,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物我浑然一体” 等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性智慧。它区别于西方自古希腊以来遵循的“逻各斯”理性主义智慧, 讲求人为自然立法的“人类中心论”和主客分离的“物我二元论”。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等原因,中国自古以农耕为主,形成了不同于西方“海洋工业文明”的“农业文明”。人需要依赖 自然生存,靠天吃饭,对自然崇高敬畏而又期望征服的心理相应形成。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经验 总结,他们孕育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性智慧,这种传统生态审美智慧充分体现了“人与自 然共生”的生态美学理念。生态美学是中国诗性智慧在现代文明时代的复活。 中国古代艺术起源于远古巫术,在巫术中,人们通过主动与自然交流,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天”是未知和万能的,“人”是渺小和无知的。 在甲骨文中,“天”的形态犹如头部突出的站立中的人,“天”在人的头顶之上,触不可及, 人要保持仰望的姿势才能看见它,令人敬畏。“天”即“神”,这时的中国古人追求“神人合一”。待到“天”从象形指事的自然发展为无形无穷的自然宇宙时,人类社会思想制度不断变革,人们对“天”与“人”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界定,“天人合德”“天人合道”“天人感 应”“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等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完善。最后,宋代张载在《正蒙·乾称》 中正式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要研究中国古典美学,就要从“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入手。“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 诗性智慧的集中体现,虽然儒释道各家经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侧重点不同,但在探究人与 自然的关系方面却十分契合。《周易·乾·文言》中“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蕴含了人与

在国际交流的视野中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程相占教授的治学

在国际交流的视野中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程相占教授 的治学 9美学学人 程相占教授的学术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中国诗学、文艺美学、生态美学、环境美学、身体美学与生态批评等。要说他建树颇丰、取得成就最大的,当然还是他近来投入精力最大的生态美学。自从他从事生态美学研究以来,不但致力于从学理层面推进生态美学的学科建设,更是从国际交流的视野中努力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提出了一系列标识性概念,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综观程相占教授多年的学术研究,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治学方法,即强烈的学科意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独特的话语创造。 一、强烈的学科意识 严格说来,程相占教授是博士毕业之后才开始从事美学研究的。他的硕士专业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毕业留校时转入文艺学教研室。或许是他这一综合的学术经历,促使他在从事美学研究的时候,具有更为强烈的学科自觉意识。 2001年,无论对山东大学文艺学学科,还是对程相占教授个人都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成立。在中心揭牌仪式暨文艺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上,程相占教授受邀做大会发言。他当时提交的论文是《作为形而中学的文艺美学》。文章从文艺学和美学相比较的角度,突出了文艺美学的独特性,并借鉴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把它命名为形而中学,观点新颖,得到了与会学者的赞扬。同时,他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还着重探讨了美学的学科属性,指出了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存在的误区。他认为:“如果以美学这一学科所产生并成熟于其中的德国古典美学为参照的话,20世纪中国美学在学科定位上出现过严重错位,在主导观念与基本命题上发生过严重离题。”[1]208在他看来,“美学(Aesthetic,直译应该是‘感性学’)并非要研究什么望文生义式的‘美’,它所关注的‘感性’起码有两层意义:一是针对科学理性的

生态美学

我国生态美学的发展历程 14级文艺学14050101007 罗晓艳 一、生态美学的学科定位 1、产生背景:全球性生态危机与文化变迁背景下生态批评理论的勃兴。 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之所以成为新世纪中国文论转型中的热点话题和研究领域, 与全球化时代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以及科技经济发展等消费意识形态所造成的精神生态危机密切相关, 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因其研究的对象和关注的主要理论问题与现实中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紧密地保持着同步关系, 因此可以说, 介入性、反思性、批判性是新世纪以来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发展建构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的一种越来越明晰的思想和学术品格, 因而业已成为当前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以及文化批评中的一个极其重大的理论热点和前沿问题, 为近十年来的文艺学和美学研究, 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2、生态美学的定义:生态美学是“从生态哲学的视野、生态科学的原理、生态伦理学的情怀和自然美学的方法研究人与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强调生克互济、形神和谐的整体美。”(此定义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 这种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着重以一种新的审美高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文化间的审美关系。 二、我国生态美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 年前后,伴随着生态批评的发展,中国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美学观念:“生态美学”。时至今日已成为一门新的学派———“生态美学派”。纵观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20 世纪90年代: 孕育阶段 在汉语学界,公认最早使用“生态美学”这个词的是台湾学者杨英风,他在1991 年初的《建筑学报》上发表了《从中国生态美学瞻望中国建筑的未来》一文,这是国内第一篇比较完整系统的有关生态美学的文章1994 年,一篇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文章出现在美学界的视野之下,即李欣复教授发表的《论生态美学》一文,文中论述了生态美学的产生、基本原则和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生态平衡是最高价值的美”“自然万物的和谐协调发展”“建设新的生态文明视野”等三大美学观念。同年涉及生态美学的文章还有陈清硕的《生态美学的意义和作用》、佘正荣的《关于生态美学的哲学思考》。 1999 年10月,海南作家协会主办了“生态与文学”国际研讨会,这是我国第一个生态文学方面的国际研会。同年,北大学者鲁枢元教授创办《精神生态通迅》,作为我国生态文学研究的阵地影响至今。 以上学术成果可视为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萌芽。这时的生态美学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处于草创阶段,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2.2000年-2006年: 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生态美学在经历了90 年代的萌芽、草创阶段之后,在21 世纪进入了学理的探索、丰富和深化阶段。理论上的建设和争鸣极大地推动了生态美学的学科发展,并使得新世纪的中国生态美学研究初具规模。 2001年10月,由中华美学会、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环境发展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市召开。紧接着2003 年、2004 年分别在贵阳、南宁召开了第二届、第三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