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考断句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2020高三语文文言文断句练习经典10题附译文答案1.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2.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3.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4. 西番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置思之法因得其玄秘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猴即下与人弈遍国中莫能胜国王以为奇进于中国诏举朝能弈者与较又求四方有高手名者敌之皆败。
或言杨靖善弈;时靖以事系狱③,诏释出之。
靖请以盘满贮桃实于前而弈,猴心牵于桃,遂连败。
诏椎杀之。
5.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6.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7.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人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理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tī)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8.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9.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10.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阝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尸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参考答案和译文】1.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知识点总结句式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
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
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
因此文言中的一般句式,如“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与现代汉语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即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即文言特殊句式。
这种句式常见的有下列几种: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例如: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
”例如: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梁,吾仇也。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
例如:①晋鄙嚄唶宿将……②刘备天下枭雄……4.用“乃”“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5.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步较晚。
例如:①巨是凡人……②问今是何世……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被动句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柳毅传》)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如: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示被动。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011届高考语文断句和翻译第二编第二部分第十二章第四节 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人主不妄赏非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是谓统法(节选自《资治通鉴》) 【答案】人主不妄赏/非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是谓统法 2.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霸所辟举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答案】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霸所辟/举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 3.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光(司马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解析】(1)判断句“……者,……也”,被动句“国保于民,民保于信”为采分点。
(2)“粹白”,理解为“美好”。
“粹”,纯、无杂。
“治平”,同义复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高三语文断句练习1.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
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
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
得道之人,不可骄也。
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
此之谓至公。
非至公其孰能礼贤?翻译:尧不以帝的身份见善绻,北面而问。
尧是天子;善绻是布衣。
为何礼遇他到这种程度呢?因为善绻是得道之士。
对得道之人,不可倨傲哦。
论尧的德行达智都比不上人家,所以北面而问。
这个叫做至公。
不是至公谁能礼贤?2.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坚忍不拔》(选自苏轼《晁错论》)翻译: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的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到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3.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4. 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塘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有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1.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2.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3.董遇谈三余勤读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原文: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高三语文断句练习1.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
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
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
得道之人,不可骄也。
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
此之谓至公。
非至公其孰能礼贤?翻译:尧不以帝的身份见善绻,北面而问。
尧是天子;善绻是布衣。
为何礼遇他到这种程度呢?因为善绻是得道之士。
对得道之人,不可倨傲哦。
论尧的德行达智都比不上人家,所以北面而问。
这个叫做至公。
不是至公谁能礼贤?2.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坚忍不拔》(选自苏轼《晁错论》)翻译: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的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到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3.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4. 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塘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有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翻译:鱼可以在水塘里游戏就会快乐,一旦鱼塘决口,水会干涸,鱼就会被蝼蛄和蚂蚁吃掉。
若有人修缮堤防,堵住漏水的地方,鱼能生存,渔民也会有收获。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存在,人民才能生存。
国家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讲正义;人民之所以能生存,是因为行善积德。
假如一个国家不讲正义,即便很强大,也一定会灭亡;一个人如果不行善积德,即便很勇敢,也一定会被挫伤。
5.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
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的到来,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停止它的广大,君子不会因为小人喧哗不休就停止他的品行修养.天有著常道,地有著常数,君子有著常规,君子强调常规,而小人(完全)只计较功利.《诗经》说:「实践礼义而没有差错,何必害怕别人的闲言闲语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6.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所以,一国之君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当面有人进谗他看不见,背后有窃国之贼他也不知道。
身为国家大臣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处理一般的事情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遇到出乎意料的事变不知用变通的权宜之计去对付。
作为一国之君和一家之长却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
作为大臣和儿子的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因为阴谋篡位和杀害君父而被诛杀,得一个死罪的名声。
其实,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干好事,做了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受了毫无根据的批评而不敢反驳。
因为不通礼义的宗旨,以至于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做儿子的不像儿子。
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大臣们就会犯上作乱;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就是没有伦理道德;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就是不孝敬父母。
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过错。
7.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
所求于人者众,而所以自任者轻。
” 译文:孟子说:“言语浅近而含义深远,这是善言;把握住的十分简要,而施行时效用广大,这是善道。
君子所说的,虽然是眼前近事,而道却蕴含在其中;君子所把握住的,是修养自己,却能使天下太平。
常人的毛病在于荒弃自己的田地,却要人家锄好田地,要求别人的很重,而加给自己的责任却很轻。
”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翻译】:人活著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一死就僵硬了。
草木活著得时候,枝叶是柔脆的,一死就枯槁了。
所以坚强的,属于死亡;柔弱的,属于生命。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军队一强大就要被消灭了,树木一强盛就要被砍伐了。
强大的处于下势,柔弱的处于上势。
9. 晏子饮景公酒,令器必新,家老曰:“财不足,请敛于氓。
”晏子曰:“止!夫乐者,上下同之。
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
今上乐其乐,下伤其费,是独乐者也,不可!”翻译:晏子和(齐)景公喝酒,要用的酒器必须是新的,家老说:“我们财力不足,请让我去向人们收敛钱财吧。
” 晏子说:“不可!所谓乐,是要上下同之的。
所以天子和天下(的百姓同乐),诸侯与封地内(的百姓同乐),大夫以下各自与他们的下属同乐,没有独乐的。
现在上层快乐,而百姓财产受损,是独乐,不能这样!”10.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翻译:岳飞十分孝顺,母亲留在河北,(他)派遣人去求访(母亲),(并且把母亲)迎接归来。
他的母有很难治愈的疾病,端药喂药一定要亲自来。
(他的)母亲过世之后,他不喝水不吃饭三天,他的家里没有姬妾陪侍。
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想要和他结交,装扮了有名的女子送给岳飞。
岳飞说:“(现在)主上到了很迟的时候还(忧新天下)没睡,怎么会是(我们当)大将的人享受安乐的时候?”岳飞推迟不肯接受,吴玠更加尊敬佩服他。
(岳飞)年轻时候喜欢大量喝酒,皇帝告戒他说:“你在某天到达河朔的时候,在可以痛快喝酒。
”(岳飞)就在也不喝酒了,皇帝开始的时候想为岳飞建造府邸,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被消灭,怎么能够建立自己的家呢?”有的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11.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①。
孩提之童②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翻译: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
两三岁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亲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大,没有不知道尊敬他兄长的。
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
没有其他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12.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翻译:从前有个君主,花重金购买千里马,多年没有买到。
一个近侍对君主说:"请让我去帮您买千里马。
"君主派他出去了三个月,买到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死了,他用五百两金子买了那匹马的头,返回报告君主。
君主勃然大怒,说:"要你买活的千里马,为什么用五百两金子买一匹死马?"近侍回答道:"死马都要用五百两金子买,更何况是活马呢?天下的人必然就会知道君主您有诚意买马的,您现在就快要得到千里马了。
"于是不到一年,这个君主就购得了多匹千里马。
13.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翻译:所以古代圣王为政,给有德的人安排职位并尊重现贤能的人,即使身处农业与手工业、市集的人,如果有才能就选用他。
给他高高的官爵,给他厚重的俸禄,使他们担负一定的工作,果断地给予他们行使政令的权利。
墨子或:「爵位不高,百姓就不尊敬他;积蓄和俸禄不丰厚,百姓就不信任他;行使政令不果断,百姓就不畏惧他。
」提出这三件(爵位、蓄禄、政令)来授予贤者,并不是对贤者的恩赐,而是想要事业成功。
14.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
简子大悦,厚赏之。
客问其故。
简子曰;“正旦放生,是有恩也。
”客曰;“民知君欲放之,竟而捕之,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
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简子曰:"然。
”有邯郸的民众在正月元旦这一天将他们捕获的野鸡献给简子。
简子很高兴,赏赐给了他们很多东西。
门客问简子为什么重赏。
简子说:“在正月元旦这天将猎物放生,是表示一种恩德。
”门客说:“民众知道您要将猎物放生,所以争相猎取它们,反而使他们死了很多。
如果您想放生,不如禁止人们捕猎他们。
捕猎之后再将其放生,您的恩德是弥补不了犯下的过失的。
”简子说:“你说得对。
”15. 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
王陵最终跟随汉王平定了天下。
因为和雍齿友好,而雍齿是高祖的仇人,王陵又本来没有服从汉的意思,所以后封王陵,做了安国侯。
16.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①,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于邑②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