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有退货权商品销售会计处理刍议——兼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中例题
- 格式:pdf
- 大小:116.71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附有销售退回条件商品销售的会计处理及纳税调整的讨论【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附有销售退回条件商品销售的会计处理及纳税调整。
在将介绍该问题的背景和意义。
在首先将详细说明会计处理的相关原则和方法,包括如何记录销售和可能的退货风险。
对纳税调整进行探讨,包括如何在税务申报中处理可能的退货风险。
在将总结讨论的重点和结果,为企业在面对附带销售退货条件商品销售时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入了解这一复杂问题,并为企业的会计处理和纳税调整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启发。
【关键词】会计处理、纳税调整、销售退回条件商品、会计凭证、利润核算、成本核算、税务处理、会计政策、会计准则1. 引言1.1 引言销售退回是指顾客将购买的商品退还给商家的情况。
在日常的商品销售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客户因为各种原因而要求退还商品的情况,这就需要商家进行相应的处理。
对于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会计处理和纳税调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会计处理方面需要考虑如何记录销售退回所带来的影响,包括对应的会计科目和账务处理。
纳税调整方面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地调整销售额和税收,以确保符合税法规定并避免潜在的税务风险。
本文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2. 正文2.1 会计处理会计处理是指在销售退回条件商品销售过程中,公司需要如何处理相关会计事务。
根据会计准则,当公司出售商品并附有销售退回条件时,公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销售收入进行确认。
具体来说,当商品被出售时,公司需要将销售收入确认为收入,同时将相应的货币资金或应收账款确认为账面货币资产。
如果商品存在退回可能,公司需要在确认销售收入的同时提前做出资产减值准备。
在销售退回条件商品销售过程中,公司需要谨慎处理会计事务,确保按照准则规定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以反映实际经济交易的真实情况。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公司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也可以避免可能的财务风险和纠纷。
公司在销售退回条件商品销售中应加强内部控制,确保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行在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在票据到期日如债务人未按期偿还时,甲公司负有向银行还款的责任。
甲公司在带息商业承兑汇票贴现日的会计处理为:借:银行存款121375.2元(贴现净额),财务费用2224.8元(差额);贷:短期借款123600元(票据到期值)。
若到期日债务人如期付款,则:借:短期借款123600元(票据到期值);贷:应收票据121800元(应收票据的账面余额),财务费用1800元(差额)。
若到期日债务人未按期偿还,银行则从甲公司账户将票款划走,借:短期借款123600元(票据到期值);贷:银行存款123600元。
借:应收账款121800元;贷:应收票据121800元(应收票据的账面余额)。
2.不附追索权的转让和贴现。
转出方与转入方签订的协议规定,在转让或贴现的应收票据到期时,债务人未按期偿还,转出方不负任何还款责任,转出方应当终止确认该项资产,将该应收票据从账面转销,并将所转销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与因转让或贴现而收到的对价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因目前我国实务中的应收票据转让和贴现都不符合该形式的金融资产转移,因此,下面的会计处理只是理论上的探讨。
(1)企业因采购材料而将所持商业汇票背书转让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会计处理:借:原材料,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营业外支出;贷:应收票据。
(2)企业因急需资金将所持商业汇票背书转让给银行(贴现)的会计处理:借:银行存款,营业外支出;贷:应收票据。
三、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现行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对应收票据是否并入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并没有明确阐释。
不过在应用指南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包括了应收票据。
对此,笔者认为是欠妥的,商业汇票在出票后必须经过付款人或存款人的开户行承兑,因此它与应收账款存在本质区别。
如果是银行承兑汇票,应该不存在坏账风险,自然也不需要计提坏账准备;如果是商业承兑汇票,付款人已承诺在到期日付款,而且付款期限最长不超过六个月,那么在到期之前,是没有理由计提坏账准备的,除非持票人有确凿证据表明付款人的偿付能力受限制,票款无法收回或者收回的可能性很小(这种情形其实已经满足将其确认为坏账的条件,故应将该应收票据直接确认为坏账,从账面转销)。
对附销售退回条件商品销售会计处理的思考【摘要】附销售退回条件商品是指在销售过程中,购买者有权在一定条件下将商品退回给销售方的商品。
对这类商品的销售会计处理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对附销售退回条件商品的定义、销售会计处理的一般原则、不同条件下的会计处理方法、影响因素和实际操作进行探讨。
在结论部分将强调该类商品销售的会计处理对公司财务报表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与展望。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话题,可以更好地帮助公司正确处理和记录附销售退回条件商品销售的会计事务,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益和财务稳健性。
【关键词】附销售退回条件商品、销售会计处理、会计原则、不同条件下的会计处理方法、影响因素、实际操作、重要性、建议与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附销售退回条件商品是指客户在购买商品之后,出于各种原因而选择将商品退回的情况。
在商业交易中,附销售退回条件商品是一个常见的现象,经常会对公司的销售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影响。
针对这一情况,公司需要对附销售退回条件商品的销售会计处理进行规范和分析,以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附销售退回条件商品销售会计处理的方法与原则对于公司的财务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和比较,可以帮助公司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附销售退回条件商品带来的挑战。
会计处理的影响因素和实际操作也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只有全面了解这些因素,公司才能制定出适合自身情况的会计处理策略。
本文将对附销售退回条件商品销售会计处理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不同条件下的会计处理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最终为公司制定合理的会计处理策略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研究附销售退回条件商品销售会计处理的意义在于探讨和分析企业在面对退货的情况下应如何有效地进行会计处理,从而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随着商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退货现象已经成为企业经营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对附销售退回条件商品销售会计处理的研究,有助于企业了解和掌握不同情况下的会计处理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退货给公司带来的损失,提高公司的财务绩效。
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的商品销售的财税处理【会计实务经验之谈】企业销售业务可能产生退回的情形,企业销售合同就有销售退回的条款,过去称条件。
一、会计处理对于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的销售,按扣除可能销售退回的金额应收取的金额为收入。
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的企业,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三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按照因向客户转让商品而预期有权收取的对价金额(即,不包含预期因销售退回将退还的金额)确认收入,按照预期因销售退回将退还的金额确认负债;同时,按照预期将退回商品转让时的账面价值,扣除收回该商品预计发生的成本(包括退回商品的价值减损)后的余额,确认为一项资产,按照所转让商品转让时的账面价值,扣除上述资产成本的净额结转成本。
”黄德荣著《解读企业所得税》二、税务处理按当期收到的收入,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确认应税收入。
三、案例分析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甲公司是一家健身器材销售公司,2018年1月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5 000件健身器材,单位销售价格为500元,单位成本为400元。
协议约定,乙公司应于2月1日之前支付货款,在6月30日之前有权退还健身器材。
健身器材已经发出,款项尚未收到。
估计该批健身器材退货率约为20%。
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1月1日发出健身器材时借:应收账款 2 840000贷:主营业务收入 2 000 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0 000预计负债 500 000结转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 1 600 000贷:库存商品 1 600 000参考文献:黄德荣著《解读企业所得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小编寄语:不要指望一张证书就能使你走向人生巅峰。
考试只是检测知识掌握的一个手段,不是目的。
千万不要再考试通过之后,放松学习。
财务人员需要学习的有很多,人际沟通,实务经验,excel等等等等,都要学,都要积累。
附有退货权商品销售会计处理刍议
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业务一般有三种会计处理方法:一是直接法,即在商品发货时确认销售收入和成本,在实际发生退货时,冲减已确认的销售收入和成本。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不符合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只反映经济业务的形式而没有体现经济业务的本质,可能会高估收入和营业利润。
二是递延法,即等到退货期满,购买方的退货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时,才正式确认收入的实现。
三是经验法,即根据以往的经验能够合理估计退货的可能性,通常在发出商品时将估计不会发生退货的部分确认收入,估计可能发生退货的部分不确认收入。
实际上,由于递延法和经验法较为稳健和合理,实务中大多采用这两种方法。
企业应根据以往的销售情况、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成熟程度以及目前市场销售情况的稳定性合理预计退货率或退货数量。
无法合理预计退货率或退货数量的,采用递延法;可以合理预计退货率的则采用经验法。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以下简称《讲解》)第十五章《收入》中明确了
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会计处理,规定企业根据以往经验能够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且确认与退货相关负债的,通常应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企业不能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的,通常应在售出商品退货期满时确认收入。
这一规定充分考虑直接法与经验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符合资产负债观,但有可能在发出商品。
关于附有销售退回条件商品销售的会计处理及纳税调整的讨论笔者在2005年第5期《财会通讯》看到一个有关附有销售退回条件商品销售的纳税调整问题的解答,有些处理值得商榷。
特别是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后,笔者认为更有讨论的必要。
因为新企业会计准则对附有销售退回条件商品销售有了新的规定,而且对所得税会计也有大调整。
原问题为:我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7%)企业所得税按季度实际数预缴。
公司于2004年8月1日将一批商品销售给N公司,销售价格为200000元(不含增值税),商品销售成本为160000元。
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N公司有权退货,按以往的经验退货的可能性为10%。
商品已发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已开具,假如不考虑城建税、教育费附加。
10月1日退货期满,N公司退货20000元,请问我公司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如果N公司退货40000元,又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原解答为: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是指购买方依照有关协议有权退货的销售方式。
相关会计准则规定,如果企业不能合理地确定退货的可能性,则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并未转移给购买方,应在售出商品的退货期满时确认收入;如果企业能够按照以往的经验对退货的可能性作出合理估计,应在发出商品时,将估计不会发生退货的部分确认收入,估计可能发生退货的部分不确认收入。
退货期满时,应根据估计与实际退货金额的差异,冲减或增加退回当期的收入,但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退货,应调整报告年度的收入。
而相关税法规定,无论附有销售退回条件售出的商品是否退回,均在商品发出时全额确认收入;商品退回时,一般应冲减退回当月的销售收入,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退货行为,发生于报告年度申报纳税汇算清缴前的,应作为会计报告年度的纳税调整,发生于报告年度申报纳税汇算清缴后的,应作为本年度的纳税调整。
可见,税法对附有销售退回条件商品销售的处理与会计准则存在差异。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8月1日会计处理为:借:应收账款201600贷:主营业务收入18000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0600借:主营业务成本144000发出商品16000贷:库存商品160000而按照相关税法的规定,公司应确认收入200000元,与会计处理的差异为200000-180000=20000(元),即应调整收入20000元,调整“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元(20000×17%),应调增2004年第三季度应纳税所得额4000元(20000-16000)。
一、附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退回的会计处理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的会计处理说的是在企业双方进行交易的过程中,附加的一种相关协议,协议规定购买方在一定的时期内有权利向销货方申请退货。
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在进行商品交易时通常都会附加一个退回条件,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这种销售方式会对销售方的当期损益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主要影响是:销货方首先要区分的是,是否能够合理判断出购买方在商品交易完成后规定的退货期满前是否会发生退货的可能,之后再根据自己判断的结果选择何时确定销售收入,而能否及时确定收入,确定多少销售收入,成为对当期损益最大的影响。
企业通常将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划分为两类情况,即可预估退货率和不可预估退货率。
当企业能够预估出购买方的退货可能及退货率时,可以在发出商品后确认收入,之后在月末(资产负债表日)确认与估计销售退回相关的负债。
当企业无法预计出购买方的退货可能性时,应该在退货期满后再确认收入。
企业通常将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划分为两类情况,即可预估退货率和不可预估退货率。
当企业能够预估出购买方的退货可能及退货率时,可以在发出商品后确认收入,之后在月末(资产负债表日)确认与估计销售退回相关的负债。
当企业无法预计出购买方的退货可能性时,应该在退货期满后再确认收入。
(一)不能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时的会计处理。
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关于对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以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发生转移、是否继续控制商品、收入的金额是否能够可靠计量、经济利益是否流回企业、相关的成本和费用是否能够可靠计量等五大依据作为判断的条件,要求这些条件全部满足时予以确认。
在不能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时,销货方就应在售出商品退货期满时才确认收入。
(二)可以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时的会计处理。
对附销售退回条件商品销售依据退货的时间,可以分为退货属非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退货属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在会计处理上,又各自按能否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分别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