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反应防范与应急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一、目的为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减少输液反应对患者及医院的危害,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旨在规范输液操作流程,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输液反应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所有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和医护人员。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预防输液反应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本预案的贯彻落实,定期开展培训、检查和考核。
2. 输液反应预防小组负责制定和实施具体预防措施,对输液反应进行监测、报告和处理。
3. 医护人员严格执行输液操作规程,加强自身防护,提高对输液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四、预防措施1. 输液前(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患者身份、药物、剂量准确无误。
(2)检查输液器具是否完好,输液的药物是否在有效期内。
(3)对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告知输液过程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 输液过程中(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输液感染。
(2)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不适,立即停止输液。
(3)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病情调整,避免过快或过慢。
(4)严格执行输液的药物配伍禁忌。
3. 输液后(1)观察患者病情,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2)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如出现不适,及时就诊。
(3)做好输液记录,包括输液时间、药物、剂量、反应等。
五、应急处理1. 输液反应发生后,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静脉通路。
2. 通知值班医师,进行初步判断和处理。
3. 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过敏、抗休克等。
4.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严重并发症,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5. 报告科主任、医务科,协助处理。
六、培训与考核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输液反应预防与处理的培训。
2. 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掌握输液反应预防与处理的相关知识。
3. 对考核不合格的医护人员进行补考,直至合格。
七、附则1. 本预案由预防输液反应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过以上预防措施,我们期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输液反应防范与应急处理输液反应是指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液反应和药物不良反应等。
这些反应可能是因为输液药物的成分、输液速度或者输液方法引起的。
为了提高输液安全性,预防和应急处理输液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输液反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首先,防范输液反应的措施如下:1.严格执行医嘱:护士应准确执行医嘱,按照输液速度和输液药物的浓度等要求进行操作,以避免输液过快或过慢,以及输液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等引起的反应。
2.确认患者过敏史:护士在给患者进行输液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特别是对一些特定药物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相应药物。
3.选择合适的输液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液需求,选择适当的输液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对患者有潜在危害的药物。
4.观察患者反应: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
5.定期更换输液器具:输液器具、注射泵、输液输血管道等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更换,防止受污染或老化的器具影响输液质量。
接下来,应急处理输液反应的方法如下:1.停止输液: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将输液管道与患者脱离,以避免继续注入引起更严重的反应。
2.给予氧气:对于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以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3.移除输液针头:如果患者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移除输液针头,以避免药物继续注入引起更严重的炎症反应。
4.给予抗过敏药物: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等,应立即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或肾上腺素等,以控制过敏反应。
5.密切观察:应急处理后,护士应继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输液反应的防范和应急处理非常重要。
护士在执行输液操作时,应严格按照医嘱,选择合适的输液药物和器具,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输液反应的预防及应急处置预案输液反应是指患者在接受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为了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并及时应对不良反应,医疗机构需要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急处置预案。
预防输液反应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过敏史的评估:在给患者进行输液前,要详细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
对于患有过敏性疾病或对一些药物过敏的患者,要特别谨慎选择输液液体,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2.注射液的选择:在选择输液液体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注射液。
避免选择对患者有刺激性或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3.输液过程的监测:在进行输液时,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
特别是在开始输液后的30分钟内,要每15分钟观察一次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应用药物的监测:对于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抗生素、静脉用钾盐溶液等,要特别掌握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进行使用。
对于输液反应的应急处置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及时停止输液: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如发热、皮疹、呼吸急促等,应立即停止输液,防止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
2.给予适当药物治疗:根据患者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例如,对于过敏反应,可以静脉注射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氯雷他定等,以减轻过敏反应。
3.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应急处理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及时记录。
如果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4.提示医生指导:在处理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向主治医生报告,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处理。
5.编制不良反应报告:对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编制不良反应报告,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和处理措施,以便后续的回顾和总结。
在实施预防和应急处置预案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
输液反应防范与应急处理【防范措施】(1)质量检查严格检查药物及输液器具的质量(2)合理用药一瓶液体中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特殊用药,两瓶之间连续静脉输液时,使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药物相互配伍或避免其他原因造成的药物沉淀或结晶。
(3)减少微粒计划配药,选择大小合适的注射器抽吸药物,尽可能避免反复穿刺胶塞,减少药液微粒的产生,现配现用。
(4)环境适宜配药应在治疗室进行,减少人员流动。
(5)操作规范输液治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及输液操作规程。
(6)遵医嘱或根据年龄及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处理措施】发生输液反应后,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报告医师和护士长,迅速对症处理,尽量避免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
(1)发热反应根据病情轻重,选择相应的处理措施。
1)减慢输液速度、保暖。
2)对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及时对症处理。
3)严重者,立即停止该药物的输入,更换液体和输液器,保留输液器具和剩余药液备查。
4)遵医嘱抽血做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5)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完善各项记录。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器具进行封存、双方签字并送检。
7)及时报告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消毒供应中心等部门。
(2)急性肺水肿1)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2)协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3)高浓度吸入经过30%〜50%乙醇湿化处理的氧气,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轻缺氧症状。
4)遵医嘱给药。
5)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完善各项记录。
【应急处理程序(1)发热反应应急处理程序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一更换液体和输液器一报告医师、护士长一遵医嘱给药一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一完善各项记录一保留输液器和药液一必要时封存、送检一报告相关部门。
(2)急性肺水肿应急处理程序立即停止或减慢输液一协助患者取端坐位一报告医师、护士长一遵医嘱给药、吸氧等处理一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二二完善各项记录。
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流程及处理方法一、引言输液反应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功能紊乱,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输液反应应急预案、流程及处理方法,对保障患者安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流程及处理方法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二、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1.成立输液反应应急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医生、护士等组成,负责输液反应的预防、监测、处理和总结工作。
2.制定输液反应应急预案: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制定输液反应应急预案,明确各级人员职责、应急处理流程和具体措施。
3.培训与演练:定期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输液反应知识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同时,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输液反应监测: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应急小组。
5.输液设备与药品准备:确保输液设备正常运行,急救药品充足,以便在发生输液反应时迅速采取救治措施。
三、输液反应的应急流程1.输液反应发生时,护士应立即停止输液,保持患者安静,报告医生,并通知应急小组。
2.医生评估患者病情,根据输液反应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相应救治方案。
3.护士遵医嘱给予相应处理,如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抗过敏药物等。
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生命体征、症状和救治措施,及时向医生报告。
5.患者病情稳定后,继续观察,直至完全恢复正常。
6.输液反应应急小组对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
四、输液反应的处理方法1.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液,保持患者安静,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
轻者可给予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等;重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立即进行抢救。
2.心血管反应:立即停止输液,保持患者安静,给予吸氧、心电监护。
发生输液反应时的应急预案
一、监测与预防
1. 在开始输液前,医护人员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用药史,特别是对药物的过敏情况。
2. 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等。
3. 使用输液泵或其他设备精确控制输液速率,避免过快或过慢。
4. 定期检查输液部位,观察是否有红肿、渗漏等情况发生。
二、识别反应
1. 医护人员应熟悉常见输液反应的症状,如皮疹、荨麻疹、发热、寒战、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等。
2.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停止输液,并评估患者的状况。
三、紧急处理
1. 对于轻微的输液反应,如皮肤红疹,可考虑减慢输液速度或暂停输液,并给予抗过敏药
物如抗组胺药。
2. 对于严重的输液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止输液,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给予
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和抗组胺药物等紧急救治措施。
3. 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术,并准备转移患者至重症监护室。
四、记录与报告
1. 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患者出现输液反应的时间、症状、处理措施及患者的反应情况。
2. 将事件报告给医院的质量管理部门,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
五、后续跟踪
1. 对患者进行持续监测,直至症状完全缓解。
2.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再次发生输液反应。
六、培训与教育
1.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输液反应的识别和处理方面的培训。
2. 加强患者教育,告知他们输液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如何及时反馈不适感。
发生输液反应时的应急预案及程序输液反应是指患者在接受输液治疗时出现的各种异常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药物反应、感染等。
当发生输液反应时,应立即采取紧急预案和程序进行应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以下是针对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和程序。
1.预防措施在进行输液治疗之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筛查,包括过敏史、用药史、病史等。
根据评估结果,选用适宜的药物和输液方案,减少发生输液反应的风险。
在输液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输液操作规范,包括注射速度、输液器材的选择和使用等。
定期对输液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
2.发现输液反应的迹象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同时,要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不适症状,如发热、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
若发现以上情况,要立即对患者进行评估并采取必要措施。
3.应急预案和程序3.1立即停止输液。
当发现患者出现输液反应时,首先要立即停止输液。
将输液设备和引流管拔除,并立即通知医生和相关人员。
3.2给予紧急治疗。
根据输液反应的类型和表现给予相应的紧急治疗,例如:-过敏反应:立即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控制过敏反应的发展。
-药物反应:根据药物反应的类型给予相应的抢救措施,如停用该药物,给予相应的抑制剂或补救药物。
-感染:若怀疑输液引起感染,立即停止输液,并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3.3报告并记录。
将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报告给主治医生,并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包括患者的症状、处理过程和治疗效果等内容。
3.4采取措施防范再发。
对于发生过输液反应的患者,医护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再次发生。
如重新评估患者的输液方案、调整用药剂量或种类、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监测等。
4.急救处置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输液反应,如休克、意识丧失、呼吸衰竭等紧急情况,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进行心肺复苏、给予氧气治疗等,并立即呼叫急救车辆将患者转移到急救科进行进一步的救治。
输液反应预防及应急预案1 事故特征1.1 危险性分析输液反应是在进行输液过程中,由于药物或液体成分导致的不良反应。
一旦发生输液反应,可能引起患者不适、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输液反应的预防和应急处置非常重要。
1.2 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输液反应的征兆包括: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皮肤瘙痒、荨麻疹等过敏症状;患者出现疼痛、灼热感、局部红肿等局部不良反应。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2 应急组织与职责2.1 现场应急自救组织发生输液反应时,应及时成立应急自救小组,其人员构成一般为:当班医生、护士及其他相关人员。
2.2 应急自救组织机构、人员的职责(1)现场应急自救小组:负责组织输液反应的应急处理,包括停止输液、观察患者症状变化,与上级医生进行沟通,并报告相关部门。
(2)当班医生:是现场应急处理的主要组织者,负责指导应急自救小组的工作,并与其他科室医生进行协调和沟通。
(3)护士及其他相关人员:听从指挥,积极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报告患者症状变化和应急进展情况。
3、3 应急处置3.1 事故应急处置程序事故一旦发生,现场负责人应保持冷静,现场工作人员应迅速采取以下救护措施:(1)立即停止输液,将输液管夹住或拔除。
(2)观察患者症状变化,记录病情和治疗过程,并与上级医生进行沟通,报告相关部门。
(3)根据患者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包括给予抗过敏药物、呼吸支持等。
(4)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详细记录和事故分析,以便后续的事故预防和处置。
3.2 现场应急处置措施(1)立即停止输液: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过敏症状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及时采取其他应急措施。
(2)采取急救措施:根据患者病情,及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过敏药物、气管切开等,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3)观察和记录:对患者的症状变化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包括出现的症状、病情的进展及治疗效果等,以便于后续的治疗和分析。
一、概述输液反应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输液产品、输液环境、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导致的全身不良反应。
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组织与职责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输液反应应急处理工作。
2.医疗救治组:负责对患者进行救治,包括诊断、治疗、护理等。
3.护理组:负责患者护理,观察病情变化,协助医生救治。
4.信息联络组:负责收集、整理、上报输液反应相关信息。
5.物资保障组:负责提供应急物资,确保应急处理工作顺利进行。
三、应急处理流程1.发现输液反应(1)医护人员在输液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寒战、高热、末梢循环不良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
(2)告知患者及家属,并立即报告应急领导小组。
2.应急救治(1)医疗救治组立即对患者进行救治,包括:- 评估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遵医嘱给予退热剂、激素等药物;- 对严重患者,给予半量冬眠合剂(异丙嗪、氯丙嗪、杜冷丁);-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如病情允许,协助患者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轻心脏负担。
(2)护理组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
3.信息上报(1)信息联络组收集、整理输液反应相关信息,及时上报应急领导小组。
(2)应急领导小组将信息上报至上级主管部门。
4.物资保障物资保障组根据应急处理需要,提供所需物资,确保应急处理工作顺利进行。
5.调查与总结(1)应急结束后,应急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2)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完善应急预案。
四、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输液产品、输液环境、操作规范。
2.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对输液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3.加强药品、输液器等产品的质量监管,确保产品质量。
4.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
本应急预案旨在提高医疗机构对输液反应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各级医护人员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本预案,确保应急处理工作顺利进行。
输液反应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质量检查严格检查药物及输液器具的质量
(2)合理用药一瓶液体中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特殊用药,两瓶之间连续静脉输液时,使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药物相互配伍或避免其他原因造成的药物沉淀或结晶。
(3)减少微粒计划配药,选择大小合适的注射器抽吸药物,尽可能避免反复穿刺胶塞,减少药液微粒的产生,现配现用。
(4)环境适宜配药应在治疗室进行,减少人员流动。
(5)操作规范输液治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及输液操作规程。
(6)遵医嘱或根据年龄及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处理措施】发生输液反应后,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报告医师和护士长,迅速对症处理,尽量避免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
(1)发热反应根据病情轻重,选择相应的处理措施。
1)减慢输液速度、保暖。
2)对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及时对症处理。
3)严重者,立即停止该药物的输入,更换液体和输液器,保留输液器具和剩余药液备查。
4)遵医嘱抽血做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5)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完善各项记录。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器具进行封存、双方签字并送检。
7)及时报告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消毒供应中心等部门。
(2)急性肺水肿
1)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
2)协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3)高浓度吸入经过30%~50%乙醇湿化处理的氧气,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轻缺氧症状。
4)遵医嘱给药。
5)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完善各项记录。
【应急处理程序
(1)发热反应应急处理程序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报告医师、护士长—遵医嘱给药—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保留输液器
和药液—必要时封存、送检—报告相关部门。
(2)急性肺水肿应急处理程序立即停止或减慢输液—协助患者取端坐位—报告医师、护士长—遵医嘱给药、吸氧等处理—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
录。
用药错误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妥善保管药物药物的放置符合药物储存要求,专柜(专屉)、分类、原包装存放(在使用前不能去掉包装和标签);高危药物宜单独存放,有醒目标识。
留存基数的品种和数量宜少不宜多。
(2)杜绝过期药物坚持“先进先出”、“需多少领多少”的原则,定期清理,及时更换过期药物,报废过期药物。
(3)杜绝不规范处方与口授处方(非紧急情况下)及时识别和纠正问题的医嘱,从源头杜绝或减少用药错误的发生。
(4)正确执行医嘱做到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患者、正确的剂量、正确的途径和正确的方式给药,认真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5)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坚持“三查八对”,严格检查药品质量。
(6)用药前再次核对床号、姓名及药物,询问患者用药史和药物过敏史,倾听患者主诉,如有疑问,停止用药,再次查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7)加强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和更新临床药学知识,提高用药水平。
【处理措施】
(1)发现药物错误或用药对象错误后,立即停止药物的使用,报告医师和护士长,迅速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尽量避免对患者身体造成损害,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
(2)发现输液瓶内有异物、絮状物,疑为真菌或其他污染物时,立即停止液体输入,更换输液器,遵医嘱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患者血样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抗真菌、抗感染治疗等。
(3)保存剩余药物备查。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完善各种记录。
采取补救措施过程中,尽量不惊动患者,避免正面冲突影响补救措施的实施。
(5)妥当处理后选择时机与患者和/或家属进行沟通,争取取得理解和配合。
(6)如患者或家属有异议,在医患双方在场时封存剩余液体,及时送检。
(7)当事人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科室及时讨论、分析,针对事件引发原因进行整改,根据情节和对患者的影响提出处理意见。
护士长按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护理部等职能部门。
【应急处理程序】
用药错误—停止用药—报告医师、护士长—积极采取补救措施—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患者或家属有异议封存药物送检—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科室讨论、提出整改意见—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报告。
导管脱落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所有管道必须妥善固定,由置管者做好标记,详细记录管道名称、留置时间、部位、长度,观察和记录引流管引流液的性质、量,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加强对高危患者(如意识障碍、躁动、有拔管史、依从性差的患者)的观察,作为重点交接班内容详细交接。
(3)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提高其防范意识及管道自护能力。
(4)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治疗、护理中动作轻柔,注意保护导管,防止导管脱落。
(5)加强培训,提高护士防导管脱出移位的风险管理。
如PICC置管,穿刺时尽量避开肘窝,以透明敷料固定体外导管,也可使用固定翼加强导管固定;更换敷料时,避免将导管带出体外。
【防范措施】根据脱落导管的类别采取相应的措施,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和交接班,防止再次脱落。
(1)伤口引流管脱落,立即报告医师将脱落发热引流管交医师看是否完整,如有管道断裂在体内,须进一步处理;观察伤口渗出情况,需要再次置管者,协助医师做好相关准备。
(2)胸腔闭式引流管脱落引流管与引流瓶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害,立即夹闭引流管并更换引流装置;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
(3)“T”管脱落立即报告医师,密切观察腹痛情况,告知患者暂禁食禁饮,必要时协助医师重新插管。
(4)胃管脱落观察患者有无窒息表现,是否腹胀;如病情需要,遵医嘱重新置管。
(5)导尿管脱落观察患者有无尿道损伤征象,是否存在尿急、尿痛、血尿等现象;评估患者膀胱充盈度、是否自行排尿,必要时遵医嘱重新置管。
(6)支气管脱落对气管切开患者立即用止血钳撑开切开处,确保呼吸道通畅,同时报告医师,给予紧急处理。
(7)PICC置管/深静脉置管脱落
1)导管部分脱落:观察导管脱出的长度,用无菌注射器抽回血如无回血,报告医师,遵医嘱用肝素钠液或尿激酶通管,如导管不通畅则拔管;如有回血,用生理盐水冲管保持通畅,重新固定,严禁将脱出的导管回送。
2)导管完全脱落:测量导管长度,观察导管有无损伤或断裂;评估穿刺部位是否有血肿及渗血,用无菌棉签压迫穿刺部位,直到完全止血;消毒穿刺点,用无菌敷料覆盖;
评估渗出液性状、量;根据需要重新置管。
3)导管断裂:如为体位部分断裂,可修复导管或拔管。
如为体内部分断裂,立即报告医师并用止血带扎于上臂;如导管尖端漂移至心室,应制动患者,协助医师在X线透视下确定导管位置,以介入手术取出导管。
(8)自控镇痛泵(PCA)导管脱落:立即检查导管末端是否完整,报告医师及麻醉师进行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
【处理应急程序】
发生脱落—应急处理报告医师—协助医师处理,必要时重新置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及交接班—防止再次脱落。
【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