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因子对吴忠市利通区主要农作物灌溉制度的影响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4.46 KB
- 文档页数:3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摘要: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气温升高及降水量的变化等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影响最为重要的几个生态因子,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产量、生长发育、病虫害等方面。
在过去的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已对农业造成重大影响,其中不少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本文综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趋势,对农作物生产、种植制度、病虫害的影响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作物温度降水病虫害引言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由于气候变化加剧而引起的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耗损,大气成分改变等等,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农业是对天气变化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因为气候始终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到目前为止,农业还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气候变化对农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诱发的自然灾害将造成农业生产的波动、危及粮食安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及早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前采取适应性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趋势气候变化是气候平均状态出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10 年或更长时间)的变动,具体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1.气候变化的特点(1)平均温度明显上升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明显增加,造成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引起全球的气候变化。
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0.44~0.80℃。
中国近100 年来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达到0.5 ~0.8度,比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略高。
如果年平均温度上升1度,大于或等于10度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15天左右,这对于农作物生产来讲具有重大影响。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表明,近百年来,我国大陆区域平均增温0.9~1.5℃,且目前处在近百年来气温最高阶段[1];年降水量未见显著的趋势性变化,但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和区域分布差异特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呈增加趋势[2]。
气候变化通过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水分利用、产量和品质等,进而对种植制度及作物布局造成影响[3]。
作物发育期变化对气候变化最敏感且最易于观测,发育期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当地气候、环境状态,也反映了气候、环境变化一定时间的累加效应,能够表达出气候变化和作物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4-6]。
油料作物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7-12],尤其是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农业种植区,气候变化会导致油料作物的生育期发生变化。
胡麻是宁夏南部山区传统优质油料作物,该地区是全国6个胡麻主产区之一[13]。
在长期定位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分析宁夏南部山区(宁南山区)气候变化对胡麻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该地区胡麻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旨在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1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本文胡麻发育期观测记录来源于固原农业气象观测站,时段为1990—2020年,共28年(1992年和2000年因发生了严重干旱,观测地段胡麻被翻种而无数据,2013年中断1年)。
胡麻观测地段为旱地,无灌溉,观测品种为宁亚系列,耕作措施与大田相同,发育期的观测方法遵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来源于宁夏气象档案馆,资料序列为1971—2020年。
应用DPS19.0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气象因子与胡麻发育期相关统计。
2结果与分析2.1近50年胡麻生长季气温和降水量概况固原旱地胡麻播种到成熟所经历的时段为4月上旬至8月上旬,统计分析1971—2020年该时段的气温和降水量情况及变化趋势。
由图1(a)可知,固原胡麻生长季时段的平均气温为15.3℃,最低值为13.6℃,最高值为17.1℃。
总体来看,胡麻生长季气温为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47℃/10a,增温明显且目前处在高位震荡阶段。
《农林气象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林气象学的定义与任务1. 定义:农林气象学是介于气象学和农学、林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它研究气象条件对农林生产、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和改善这些条件以提高农林生产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
2. 任务:(1)研究气象条件对农林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合理布局农林作物提供科学依据。
(2)分析气象因素对农林生态环境的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3)探讨气象灾害对农林生产的影响,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减轻灾害损失。
(4)研究气候变化对农林生产的影响,提出适应性对策,保障农林生产可持续发展。
(5)开展农林气象观测、实验和研究,为农林气象业务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二、农林气象学的研究方法1. 观测研究:(1)气象观测:包括常规气象要素(温度、降水、湿度、风速等)的观测。
(2)生物观测:观测农林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等。
(3)生态环境观测:观测土壤、水文、植被等生态环境要素。
2. 实验研究:(1)田间试验: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气象因子处理,研究其对农林作物的影响。
(2)模拟实验:在实验室或人工气候箱内,模拟不同气象条件,研究其对农林生物的影响。
3. 数值模拟:利用计算机和数学模型,模拟气象条件与农林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预测农林生产变化。
4. 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观测和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建立气象因子与农林生产关系的数学模型。
5. 遥感与GIS技术:(1)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图像,获取大范围农林气象信息。
(2)GIS技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气象因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农林生产的影响。
三、农林气象学的发展简史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农林气象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主要研究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的影响。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农林气象学在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如作物气象、林业气象、畜牧气象等分支学科的形成。
气象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一、引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农民不再仅仅是依靠人力和天时进行农作物的种植,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
而气象因子,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气象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助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合理进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气象因子中,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高温或低温则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1.高温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高温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过高会对植物的叶片和根系造成损害,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生理功能;(2)高温会引起作物的土壤耗水加快,土壤干燥,影响作物的根系吸水量和输送能力,从而限制作物的生长发育;(3)高温还会影响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使之发生早熟和落花,降低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2.低温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低温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低温会使植物的生长速度变慢,根系发育不良,造成植物的生长停滞和发育延迟,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2)低温还可能引起作物的冻害,使植物的组织和细胞死亡,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三、光照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光照是另一重要的气象因子,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也有深远的影响。
光照可以刺激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缺乏光照,则会使植物暗哨训练,生长缓慢,品质下降。
1.光周期和光强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光周期不同的作物对于光照的时间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菜类和花卉对日照的时间要求较长,约12-14小时,而水稻和小麦等则更加适应短日照,约8-10小时。
因此,光周期的适宜与否是影响作物生长和发育幸与剩恍忑侠斓峡踩裉驶欢嘤。
(2)光强光强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和速度。
对吴忠反贫困问题的战略思考吴忠市扶贫办:关万林吴忠干旱带在宁夏中部干旱带中占有较大的区域,主要包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开发区、太阳山开发区和利通区孙家滩管委会。
面积占全市的80%以上。
人口占全市的53%,其中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干旱带人口的58%以上。
山川收入差距较大是吴忠最不和谐的音符。
因此,干旱带的反贫困问题就成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怎样认识贫困问题什么是贫困呢?贫困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的综合性短缺。
这里面包含了四层意思:第一,贫困是综合性的短缺(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发育要件、市场要素等的全面短缺);第二,贫困是相对的(贫困表现的短缺,是相对于不短缺或较少短缺而言的);第三,贫困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今天的贫困地区在某个时期可能是不贫困的地区,从历史上看中部干旱带的有些地方曾经有过政治、经济都比较辉煌的历史,而在历史的变迁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步沦为贫困地区);第四,贫困是多种因素(地理的、气候的、政治的、自然的、主观的和客观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贫困的这些特点要求反贫困必须从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自然学等诸多领域进行研究,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这就决定了反贫困的长期性、复杂性,要求对待反贫困必须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
党中央、国务院把反贫困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任何一蹴而就的思想,任何急躁盲目的情绪都是比较幼稚的。
从1986年国家有组织的扶贫,到2006年的二十年间,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四次调整了温饱线的标准,从人均纯收入100元为标准,调整为人均纯收入668元为标准,并且把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也纳入了扶贫的范围,这充分反映了贫困的相对性特点,也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待反贫问题的科学态度。
二、吴忠干旱带反贫困的现状与挑战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吴忠的各级组织在反贫困的措施上,以治水为重点,充分利用天上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积极引用黄河水,特别是固海扬水工程、盐环定扬水工程和红寺堡扶贫扬黄工程的建成,极大地改变了干旱带的自然环境。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摘要:气候变化从各方面对全球的生态和经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已得到世界各国的共识。
气候变化同样也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因此,针对农业部门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一是要根据气候条件的变化合理调整农业布局;二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选育新品种;三是加强农业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活动;四是大力推进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影响;对策2007年12月巴厘岛会议期间,联合国粮农组织气候变化部门间工作组主席武尔夫·基尔曼指出,气候变化正在威胁全球的粮食安全。
我们应重视今后20—50年间我国的农业生产可能将受到的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应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超长期的粮食安全。
本文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三大气候条件:光能资源、热量资源和水分资源,最后,针对农业部门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一、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作物产量除了受技术、品种因素影响外,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气候要素。
气象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热量、水分等其他自然资源,又是农业技术有效实施的一个限制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又会造成气象气候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大大增加,同时产量变化的总趋势也会因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加大而呈现不可持续性,甚至会带来严重的粮食短缺。
根据IPCC刚刚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即使温室气体与气溶胶的浓度能够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上,全球气候仍然会出现每十年0.1℃的进一步增暖(罗勇,2007)。
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农业气候的热量资源有改善趋势,目前我国的复种指数为155%,理论值为198%。
气候变暖,热量资源增加,我国北方复种指数有所增加,多熟制将向北推移,我国的多熟制面积比重也会加大。
复种指数提高15%,可增加播种面积0.13亿公顷,增产粮食578亿-825亿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