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民间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95.33 KB
- 文档页数:1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调查分析我国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把“弘扬民族文化”作为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写进《新课标》,充分说明了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重要性。
一、百色壮族民间音乐渗透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百色市逸夫小学位于百色市右江区,是百色市政治、文化的聚集地。
全校占地面积11948平方米;有87位教职工,其中专职音乐教师4人;有37个教学班,学生2123人。
近年来,百色市逸夫小学在民族音乐方面努力挖掘本土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个性化的校本资源,推动、丰富艺术教育的内涵。
本土民间音乐渗透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师参加民族民间音乐“采风”工作,开发校本课程。
音乐教师利用民族节日和民俗活动等契机,亲自进入乡镇、小区、广场等地,通过直接观察、访谈、学习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数据的过程。
他们对本地或壮族的民间音乐进行“采风”调查,置身于民间的生活中,体验民间音乐滋长的氛围,目前收集到山歌30多首,并选出适合小学生演唱的山歌10首,把它们编入校本课程,作为传承本土壮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素材。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加强自身的自学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能力和科研能力,还在民族音乐教学上有所帮助,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第二,少儿山歌合唱团引领传承本土壮族山歌。
逸夫小学少儿合唱团是百色市优秀童声合唱团之一,在各级比赛中均获佳绩。
成为右江区少儿山歌传习点之前,在各大晚会上就以原汁原味的壮族山歌打动人心,如演唱的《尼的呀》、《马驼伢来驼铃响》、《木棉花开红绯绯》等。
成为右江区山歌传习点之后,优美的山歌更是传唱校园,如合唱《布罗陀之歌》、《教你说壮语》,小组唱《仑仑咧》、《欢庆三月三》、《三月三之歌》,独唱《敬酒歌》、《迎客歌》等。
这些优美动听的山歌不但在各项比赛中获一、二等奖,还在校园的“才艺展示”舞台上向全校师生作演出。
少儿山歌合唱团的精彩展示起到了在社会上、学校教育中积极宣传、普及、推广当地的民族音乐教育的作用。
内容摘要我国民族音乐是宝贵且优秀的传统音乐,需要我们去传承去发扬,这些音乐是我们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果,它们的民间音乐资源较为丰富,且拥有的历史十分悠久。
中小学音乐新课标中的相关表述中指出,地方学校教育应设置关于传播、教育、传承地方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相关音乐课程,国家与各省地方文化政策也大力推崇地方民间音乐资源在地方学校开展。
地方民间音乐被融入到地方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资源,这样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其认识与兴趣在本土音乐文化上有所提高,也加大加深了新一代的影响在地方音乐本土文化中,同时也与民族文化有了共同的认同目标。
关键词:地方民间音乐中小学教学传承AbstractChina's national music is a precious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music, which needs us to carry on and carry forward. These music are the cultural result created by different regions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Their folk music resources are rich and have a long history. The relevant expressions i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dicate that local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set up relevant music courses on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local traditional folk music culture. The local and provincial local cultural policies also strongly promote local folk music resources in local schools. Carry out. Local folk music is integrated into local music education as a music education resource. Such integration will increase the awareness and interest of the local music cul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also deepen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generation in local music local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a common recognition goal with national culture.Keywords: local folk music,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 inheritance目录引言 (1)一、地方民间音乐概述 (1)(一)地方民间音乐概念界定 (1)(二)地方民间音乐产生背景 (1)(三)地方民间音乐发展变迁 (1)(四)地方民间音乐的传承 (2)1.理念的传承 (2)2.文化的传承 (2)二、地方民间音乐的教学价值 (2)(一)地方民间音乐教学的情感体验价值 (2)(二)地方民间的文化传承价值 (3)(三)地方民间音乐教学的社会交往价值 (4)(四)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延伸价值 (4)(五)完善中小学音乐教育体系 (5)三、地方民间音乐走进中小学课堂的原则探讨 (5)(一)主体优先原则 (5)(二)地域性原则 (6)(三)发展性原则 (6)(四)实践性原则 (6)四、结语 (6)参考文献 (7)致谢 (8)浅谈地方民间音乐走进中小学课堂的意义引言地方民间音乐所承载的教育价值功能体现在:社会认知,情感交流,精神塑造,情操培育等方面,同时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民俗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十分巨大。
通过参加本次教师专业发展全员远程培训,观看聆听一线专家精湛的讲解与答疑,与广大一线优秀的教师互动交流,让我获益匪浅,下面就中小学名族音乐教学谈几点我的认识与感受。
一、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所有的音乐元素,都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而民族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1、能培养学生民族审美观和民族精神民族音乐教育一般包括民歌、戏曲、说唱和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现代音乐四个方面,他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
我国民族音乐,用旋律塑造意境,强调作品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美结合,给人带来启示、带来温馨、带来欢乐、陶冶心灵。
例如:我国的民歌,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可谓世界第一。
民歌内容有描写青年爱情生活的,有反映劳苦大众旧社会苦难生活的,有歌颂人民向往幸福生活的,还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
如:《凤阳花鼓》这首歌,表达了淮河两岸人民在旧社会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又深受淮河洪涝之害,过着“身背花鼓走四方”的流浪生活。
江苏民歌《茉莉花》以细腻优美的音乐,反映出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曾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于《图兰朵》的歌剧中公主的主题音乐。
河北民歌《小白菜》,形象地反映了旧社会幼女的悲惨生活,受后娘虐待,怀念亲娘的凄苦心情,激发学生对万恶旧社会的痛恨之心,唤起学生对新社会幸福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3]我国的民歌讲究韵味,蒙古民歌高亢、悠扬、节奏宽广;新疆民歌活泼欢快,常常带有舞蹈性节奏;彝族民歌朴实、细腻,清新动人,节奏丰富多采。
我国的戏曲也同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剧种,而且其中还包含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思想。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学生不会欣赏这些美,不知道民族音乐中有这些珍贵的财富。
相反,对时下的流行音乐都兴趣十足。
他们的审美观念是建立在一个不健全的、狭小的、且不利于身心发展的局限范围。
所以要对学生进行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小学音乐教学应重视民族音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
而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小学音乐教学应当重视民族音乐,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创造力。
小学音乐教学应重视民族音乐,是因为民族音乐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代表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
其中包括丰富多彩的民歌、器乐、戏曲等形式,每一种音乐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意蕴。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骄傲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民族音乐还具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地域特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风貌,增强学生的文化包容性和多元意识。
小学音乐教学应重视民族音乐,是因为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传统和风格,因此民族音乐呈现出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比如西部地区的马头琴、蒙古族的长调、哈萨克族的卡拉扬等,都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和魅力,这些音乐作品无论是旋律、节奏还是表现形式都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价值。
民族音乐也融合了丰富的民间传统和生活情感,具有深厚的感情表达和情感共鸣,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好的情感渠道和心灵寄托,可以让他们在音乐中找到情感共鸣和表达方式,激发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
小学音乐教学应重视民族音乐,是因为民族音乐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民族音乐是传统的音乐文化,它具有独特的音律、节奏和表现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素材和审美体验。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形式,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和经验,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和审美范围。
民族音乐也是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学习民族音乐可以让学生接触不同的音乐乐器和演奏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浅谈民歌传承的教育作用
民歌是流传于民间的传统音乐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民歌传承的工作也受到了关注,因为民歌传承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它在教育领域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浅谈民歌传承在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
民歌传承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民歌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音乐形式,它能够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在教育中,通过学习民歌的歌词和旋律,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到情感的美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民歌中的情感表达往往是简洁而真挚的,它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感,同时也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通过演唱和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对于他们的情感发展和艺术修养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民歌传承对孩子们的认知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民歌中的歌词往往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它能够激发孩子们对于语言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通过听、唱、表演等多种方式来理解和表达歌词的意义,这些活动能够促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发展,培养他们对于语言和文学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表达能力。
民歌传承在教育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民歌传承的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对孩子们的认知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民歌传承的教育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作用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文化正日益融合。
在这一背景下,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方面。
学前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对自己文化和传统音乐的了解和欣赏,这对于塑造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非常重要。
首先,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在于帮助儿童建立对自己文化和传统音乐的认知。
儿童在音乐教育中接触到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听到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这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通过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儿童可以了解自己文化的独特之处,并且认识到自己的身份是和这些音乐紧密相关的。
这种认知对于建立儿童的身份认同感非常重要。
其次,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在于培养儿童对传统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民族民间音乐通常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这些音乐,儿童可以培养对于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
同时,学习民族民间音乐还可以帮助儿童理解和表达情感,在音乐中寻找共鸣和情感寄托。
此外,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还在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民族民间音乐往往富有奇特的节奏和旋律,其中也蕴含着各种色彩斑斓的故事和传说。
通过学习和演唱这些音乐,儿童可以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根据音乐的氛围和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故事。
这对于培养儿童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对自己文化和传统音乐的认知,提升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培养儿童对传统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同时,它还可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故事。
因此,学前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应该予以重视和推广。
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研究摘要: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音乐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并引起社会普遍重视。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情商,不断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探讨并追寻新型教学模式,运用多样化特点开展教学,丰富音乐课堂。
所以,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中,教师们将各司其职,并采用灵活多样的音乐教学策略,以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音乐教学中获得全方位训练与培养机会,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与更高的起点。
关键词:民间艺术;中小学音乐;教学策略引言:我国民族民间歌曲,是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中国的民族民间声乐文化类型多元,体裁广泛,全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在声乐上都具有自身的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
在中小学生音乐课堂上,该校将加强对我国民族传统民间歌曲艺术的声乐课堂教学力度,在民族传统音乐基础理论研究与声乐教学实际教育等问题上开展深入研究,不但能够让广大中小学学生了解更多有关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歌曲艺术的声乐教育技术,同时它也是培养广大中小学生民族素质、了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分析1、培养民族审美观众所周知,中国共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在民族文化、生活在地理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各个少数民族的声乐艺术也各具特色。
例如:维吾尔族、蒙古族等的民族音乐艺术,都较热情奔放;苗族、彝族的传统民族音乐,也比较清新。
而传统民间教学艺术,在培养学生民族审美观念上也可以起到很重要的影响。
之后,学生们将会利用网络与书籍查阅民族音乐艺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情况,其民族审美观念也会逐步完善,从而领悟到中华民族器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并由此促进学生在精神上的升华,其民族审美艺术欣赏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2、传承并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民间音乐美术走进中小学音乐教室能够促进中华民族先进文明的继承与弘扬。
民族民间器乐教学艺术教育,是中华民族器乐文化艺术教育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近五千年以来,劳动人民思维、才智结晶。
浅谈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在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有其巨大的发展空间,但目前国内的民族音乐发展并不乐观,中小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也缺少足够的兴趣,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等多种因素形象着民族音乐的发展,要让传统的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得以长足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少数民族音乐,是一种少数民族把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通过曲调和唱词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是一个族群符号的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承载体,民族音乐伴随着他们劳动生产、社交、娱乐活动。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份,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
一、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意义1、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需要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发扬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精神决定着民族的兴衰,我国的文化思想与民族信仰是与民族音乐一脉相承的,民族音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运用情感体验,了解民族精神在音乐里的存在,使民族意识得到强化。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日益密切,这给音乐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对于现在的中小学生,他们口中唱的音乐基本为流行歌曲,而民族音乐则没有收到学生的追捧,即使是音乐课堂,他们所学也鲜有民族民间音乐,那些经典的民族音乐在被忽视中渐渐消失。
民族音乐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支点,它的发展既是对民族音乐传承的需要,更是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
因此,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小学课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扩大审美文化发展的需要各地的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组成了我国的民族音乐,他们各自表达的形式是不同的,因此审美习惯与审美观也是不同的。
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风格与特点也不一样,在表达方式与节奏上也有并不一样的特色。
然而很多青年人都青睐于流行音乐,缺乏民族音乐知识,审美观范围也就相对狭窄,更为严重的行为就是对明星的刻意模仿。